《活板》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活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以平实浅显的文字,介绍了毕昇创造活版和活版印刷术的有关情况。文章紧扣活板“活”的特征,因此在设计本篇教学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程序的条例清楚、层次分明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对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同义词要注意比较辨析,整理归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

2、疏通全文。

(二)教学难点

1、课文第二段的分析。

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文言文必须在熟练朗读下才可以理解其基本意思。

2、讨论法:学习文言文比较枯燥,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素材准备印刷术的发展资料,活字印刷模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同学们,咱们都知道手头上的课本、练习册等都是印刷而成的,可是同学们了解印刷术的演变过程吗?不知道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习一下,看我们的印刷技术是如何演变提高的。(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课前热身,疏通文意

1、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2、要求快速阅读课文。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3、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4、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5、疏通全文。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习。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提示: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板书)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学生齐读。

2、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板书)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等

①学习第一层。(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提示: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②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近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平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平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③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平,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3、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三、课后练习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习二。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习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重点分析课文第二段以及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一、精读课文

1、分析第2段第二层

①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喻写刻字深度的精巧。“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昇一定经过多次实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智慧、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板书)第一道工序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②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准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平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板书)步骤: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

③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平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活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板书)第二道工序

2、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①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②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③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昇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④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二、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板书)写作特点

提示: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平如砥”。

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平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作用: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

列数字。

(课堂总结)

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三、课后练习

1、背诵全文,掌握文中特殊词的用法。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活板

沈括

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等

写作特点: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按照工作程序依次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掌握课文中一些文言词语的近义词;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目的一。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说明事物的顺序。

教学关键:同难点。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学生用“阅读提示”充分自读及讨论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借助注释运用“阅读提示”自读课文。

三、引导讨论:

1讨论第一段,重点了解活板印刷是从木制印刷发展而来的。

小结第一段,交代活板印刷的前身——木制印刷术及发展。

2讨论第二段重点了解活板印刷出现的年代及其发明者的姓名、身份。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活板印刷技术。

1)制字印、排版技术,及活板制作技术,先介绍制字印、再介绍排版。

2)指出活板印刷之所以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3)说明字印不用木制而用燔土的原因。

3讨论第三段时着重领会这一段交代了活字的下落,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技术的珍爱之情。

4讨论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围绕“活”字说明,作者从制作字印,排版印刷技术等方面作了重点的说明;而对于“活”的特点无关或关系不甚密切的内容则一字不写。

2)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四、练习: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三。

2参观附近工厂、学习用“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的写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参观记。

作文训练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

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以本单元的课文为范例。

作文提示:

针以课文提供的“参考题目”,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说出不用的说明顺序。

(1)《我喜爱的一座建筑》

(2)《——发展小史》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重点文言文词语;

3、理清课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4、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活字印刷的过程及其效能;

3、理清课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

二、简介作者、作品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代表作《梦溪笔谈》,是一部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三、指名朗读,读通课文

毕昇(shēng)和纸灰(huò)炀(yáng)砥(dǐ)更互(gēng)

帖之(tiě)贮(zhù)相粘(zhān)燔(fán)讫(qì)拂(fú)群从(cóng)

四、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或同学间相互讨论,串译课文

板(同“版”)盛(大规模)已(同“以”)唇(边缘)令(使)

和(混合)冒(盖)范(框子)具(准备好)更互(交替)

奇字(生僻字)素(平素)旋(立刻)文理(纹理)兼(又)燔(烧)

五、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活版的拆版。

2、活版的特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遇到生僻字现刻现用,频率高的字事先多准备。

用完可拆卸,以后再次使用。

六、小结课文

本文 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活版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习巩固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课程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着眼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在整体感知前提下,合作探究,创造性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与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2.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准确、朴实、简洁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探究发现。(多媒体辅佐)

五、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边读边圈点勾画,自主质疑

2.教师范读引领,学生齐读体味

3.感知内容

△从说明对象看,本文除介绍活字印刷外,还介绍了什么?

△通过初读,你了解活字印刷的哪些知识?

三、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1.学生就文意质疑(合作释疑,教师点拨)

2.知识积累

△积累多义词

△做知识卡片

四、交流对话,探究学习

1.分析程序说明的顺序

2.了解活板“活”的特征

五、时空连线,创造性学习

1.穿越时空隧道,参观印刷厂,现场采访。

2.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参观感受。

六、板书设计

制字

设版

制版排字

炀版

平字

活字印刷

一板印刷

印刷

一板布字

第一教时导读课

砥、就……”等字的含义及“火、为、帖”等字的不同用法。

能力教学目标:学生在掌握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结合注释翻译文言语句;通过口述活版的制作过程,画简要的工作流程图,从而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思想教学目标:学生在了解活版“活”的特点和它在印刷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言语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词语;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具准备:

1、录音机、磁带

2、投影仪、投影片

3、铅字打印机的字模、字框

教法:能力型教学模式(省级教改课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以简短的导语提示课文知识重点,凝聚同学们的注意力)

利用教具字模、字框引出“活字印刷”的话题,然后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手上这一个个的是铅字打印机上的字模,如“是”“我”“国”“中”“人”,一字一印,我按照句子排列:如“我是中国人……”,把整篇文章的字模,放于字框中,固定,压平,就可以反复印刷了,印完之后这些字模拆下来可以反复使用。这可以说就是“活字印刷”的雏形。你知道印刷技术在哪个国家的什么时代发明的?(学生参与回答)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中学习《活板》一文(板书课题),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教师报导读题(1分钟)

(教师按课文重点归纳出五六个知识点,化解为若干个问题,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掌握课文的经络重点。报导读题时,要求学生不看书,不作记录,静听默记)

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疏通词句,做到能口译全文。

在原文中找出练习三及投影片上的字,理解其不同含义及用法。(投影片1)

请你根椐说明内容,画出简要的工作流程图。然后说说第二段在具体介绍活版时是按什么说明顺序介绍的,按这样的顺序说明有什么好处?

文中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结合你现有的历史知识,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听课文录音(3分钟)

(学生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课文,明确一些字词的读音,并思考导读题)

默读课文,做书间笔记(8-10分钟)

(学生用铅笔在课文中圈点勾画,作批注)

快速在每个自然节前,依次编上节码,例:1、2、3……

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文言文还应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的理解)。

用()括出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句子。

把握行文思路,给课文分段、分层(用“11”隔开)

总结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写于页角)

学习组讨论(5分钟)

(前后两桌四个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讨论导读题及其它常规的书间笔记,分析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集思广益,准备作班内交流)

自言自语整理书间笔记(1分钟)

(学生把通过自学独立完成,又经过学习组交流的书间笔记作口头整理)

学生自告奋勇在全班交流书间笔记(5分钟)

(由几个同学串讲课文的文言字词结合导读题3~6题,交流在疏通文言字词句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齐读课文(3分钟)

(在自学、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通过读,整理思路)

教师精讲课文(10-15分钟)

(重在点拨,归纳概括学生的书间笔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本文的作者和出处可见注注,要补充的是作者沈括曾在我们余杭生活过,沈括墓就在余杭安溪。这是我们余杭人民的骄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下列几个字词意义、用法需要我们掌握的(展示投影片1):

板:(通“版”)为:(做,使用)已:(通“以”)

布衣:(平民)又为活板(做,引申为“发明,创造”)火烧令坚(用火,名作状)

和:(huo,混合,拌和)持就火炀之(接近,靠拢)极为神速(快,迅速)

第二已具(准备好,齐备)更互用之(交替,轮换)瞬息可就(完成)

以纸帖之(贴上标签,动词)每韵为一帖(标签,类,名词)奇字:(冷僻)

旋刻之(随即,马上)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动词)

从(弟侄辈)为……所(被动用法)

三、(3)交代活版下落

和逻辑顺序说明的:

2、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功效:印数越多越好,极为神速

措施: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一字数印,分类贮存

●思想教育:学习了《活板》,使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也为毕升的创新精神所感动,现在,计算机技术正日益普极,印刷业有了更新的发展(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能随意设置字号、字体、文字的色色彩……这些都是活版所做不到的),但还有更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创造,希望我们努力做21世纪的毕升、张衡、祖冲之……

学生朗读并试背课文第二段(2分钟)

(一个学生朗读,其余同学仔细听,整理、修改书间笔记,然后以投影片2为提纲,试背)

布置作业(1分钟)

熟读课文,把重点字词句分类整理在本子上。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思考:小作文:介绍一种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视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情况)

第二教时演练课--听记

能力训练目标:学生通过静听、默记教师按行文思路提出的题目,并追忆作答,培养按行文思路复习,理出重点,迅速记忆等综合能力;进一步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按时间、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答题,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教学过程

习字五行(要求临帖,上节课结束时布置)

表扬上次听记训练中作业做得较好的同学(2分钟)

注音(3分钟,用投影仪出示)

字平如砥()腊和()纸灰和()面随声附和()

更()互燔()土群从()火炀()

教师报听记题目(3-5分钟)

(根据行文思路,理出课文重要知识点,学生不作记录,不作交头接耳,静听默记)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你知道另外三大发明是什么吗?请你写出来。(火药、指南针、造纸术)

《活板》一文的作者系我国古代某个朝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请你写出他是哪个朝代,叫什么名字。(北宋,沈括)

课文就选自他写的笔记体学术著作,请你写出这部著作的名称。(《梦溪笔谈》)

“活板”的“板”是个通假字,是通哪个字,文中还有其它的通假字,请你写一个。(板棸妫已椧裕

课文第一节介绍了活版出现之前的雕板印刷的情况:“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第二节介绍了活版发明的时间“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这里两面个“为”意义有何不同?(1、使用、推广2、创造、制作)

接着,作者介绍了活板的制作方法,制字是用胶泥刻,“薄如钱唇”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

字刻好以后,再“火烧令坚”,印刷结束后拆版时,是“火令药熔,以手拂之”,这里有两个“火”字,意义有何不同?(1、名词作状语,用火;2、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排版时,“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这里的“就”和下文“瞬息可就”的“就”有什么不同?(1、靠近2、完成)

在介绍完活版的制作方法后,作者还介绍了活版的特点及提高工效的两条措施,活版的特点可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神速)

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的两句话回答。(1、常作二板2、每字皆有数印)

在印刷中,“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请翻译这句话。

最后,作者交代了活版的去向,请你用现代汉语,写出这句话意思。

学生答题(约15分钟)

(学生按课文的思路,追忆题目,独立完成答题。答题用黑色墨水的钢笔)

学生自改(4分钟)

用蓝色圆珠笔自我修改、补充,可以翻书讨论)

学生互改(约8--10分钟)

(用铅笔互改,互改时按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符号交换听记本进行,互改可采用圈圈画画,指出没有完成或有错误的问题)

自我完善(2分钟)

(每人在学习组内总结:记住了几题,答对了几题,同上次比有了什么进步,还存在哪些不足)

第三教时演练课--作文训练

能力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模仿范文写作实践,初步学会运用工作程序说明事物的能力,训练按要求快速组织材料进行书面语言训练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思考教师提出的几个写作题目,并选择其一写作,激发学生善于发挥自我想象力和创造力,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重点:疏通全文

教学难点:

1、课文第二段的分析。

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中,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本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了解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誉之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官僚的家庭,幼时嗜好医学,33岁中进士。

政治上比较进步,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之一。47岁拜翰林学士,55岁时王安石变法失败,便退居江苏润州(今镇江市)附近,建梦溪园,写成《梦溪笔谈》一书,享年65岁。

2、作品简介

《梦溪笔谈》是笔记文学体裁的综合性论著。全书包括《补笔谈》、《续笔谈》共30卷,计609篇。其内容广博,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军事、历史、文学、哲学、等几乎无所不包。

其中以自然科学为主。它总结了古代,特别是宋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光辉成就,记录和赞扬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创造,阐述了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见解,是我国和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四、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和(hu)炀(yáng)更(gēng)互

燔(fán)土讫(qì)予群众(zng)

2、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播放《活板》音频)。

3、自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4、翻译课文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己翻译,并释疑解难)

5、概括段落大意

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段大意;

②为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讨论后明确:

第一段:介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情况。

第二段:具体说明活版印刷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第二层:活版的'制作方法,包括制活字模与排版、制版两项。

第三层:活版印刷的效能,在于印得越多越快。

第四层:活版的印刷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段:交代活版的下落。

6、归纳全文内容

请同学们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归纳全文的内容。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五、合作探究:

本文着重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六、课堂复习整理(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三。

2、熟读课文第二段,口述活版的制作过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3、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

(二)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三)思想感情教育: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

2、疏通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要求快速阅读注释一和注释二。

合上书本比赛掌握情况。(幻灯,填空)

教师补充。

(三)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四)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五)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六)疏通全文。

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七)注意下列词的落实:

第一段:板印、盛为之、已后、皆为扳本

第二段:布衣、又为活板、薄入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持就火炀之、则字平如砥、止印、未为简易、已字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重复者、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不以木为之者、文理又疏密、兼与药相粘、燔土、用讫、拂、殊不

第三:其印、为、予、群从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现代文翻译第二段。

3、找出三个词类活用、四个通假字、五个一词多用。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结构层次。

2、了解说明顺序。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的内容。(出示幻灯。)

一、解释下列各词:

1、板印:

2、盛为之:

3、已后:

4、皆为扳本:

5、布衣:

6、又为活板;

7、薄如钱唇:

8、每字为一印:

9、火烧令坚:

三、写出四个通假字:

四、写出三个词类活用字:

(二)完成课后练习二。

(三)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

1、思考:本文三个自然段各记述了什么情况?

详细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以及有关的问题。

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

2、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

3、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试问,雕版印刷的缺点是什么?

(死,不灵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和特点。

(四)分析第二段:(重点段)

1、齐读,思考:按照活板制作和使用的程序,本段可分几层?

第二层(2—4):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

第三层(5—9):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刷效率的方法。

第四层(10):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

2、分析第二层。

①齐读。

②提问:

这一层共有三句话,每一句话记述了活版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求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制字——制版——排版)

排版部分又是怎样的一个程序?(布字——火炀——按平)

活版印刷的特点使什么?(极为神速。)

提高功效的措施使什么?(一使“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二是“一字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木头二用胶泥作字模的原因,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活版印刷地特点使什么?(活)

介绍活版的功效、字印的贮存、用胶泥刻字的好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逻辑顺序。)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完成作业本。

3、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感受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知识。(各部分的说明顺序。)

(二)分析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

2、思考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要举出实例。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平如砥”

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平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THE END
0.四年级语文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师:骤雨?知道什么是骤雨吗? 生:又大又急的雨。 师:又大又急的雨。这里竟然立刻就干了,怎么会这样呢?再读读这两句话,体会一下。 生:朝阳堤岸,排水优良。师:多会找地方呀,还有补充的吗? 生:隧道倾斜:向上倾斜,利于排水。 师:向上倾斜,利于排水,你真会抓住关键词语体会。 jvzquC41zkgpz~j0twoxgw3eqo5kkjtzwgyigsn153<9;A3jvor
1.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词语理解倾斜:歪斜。 隧道:本课指蟋蟀挖掘的弯弯曲曲的洞穴。 骤雨:下得又大又急的雨。骤,急速。 简朴:简单朴素。 柔弱:软弱。 简单:单纯,不复杂。 耙扫:课文中指蟋蟀用脚整理门口。 2、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项链生字词语理解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项链生字词语理解 jvzquC41yy}/srlwujo/exr1sk528A626:828<7:449/j}rn
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精选11篇)1、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做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哪几段写了住宅的样子?(5、6段)指名读,在脑海里勾画出住宅的样子。 2、同桌合作自由读,找出蟋蟀的住宅的特点,按顺序在画纸上列出。(向阳、倾斜、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指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jvzquC41yy}/{~|gpoo/exr1lkgpz~jujgpj1<9835?50qyon
3.夹角(夾角)的解释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引用解释 两条线(直线或曲线)所夹的角。 词语造句 1、则第二支量角器可测量两个侧枝之间的夹角。2、通过研究用我的测量工具获取的结果,得到了树枝间的夹角。3、这个“轨道效应”是基于前轮位置与连接轮子和把手的“操控轴”存在有相对的夹角。4、它有着怪异的夹角(令人回忆起隐形轰炸机),以减小 jvzquC41o0nbqA;0eqs0er~wacylaBff9cj55jh;cf=bfhjzrngjp8
4.偏光的偏组词答:以偏概全,成语,发音:yǐ piān gài quán 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出自吴家国《普通逻辑》:"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1、偏的组词大全(约50个) 偏的词语解释_偏是什么意思? jvzq<84yyy4djjsujkmvcw=:0eun1<62269/j}rn
5.《鲸》快乐练习:达标训练(精选14篇)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划破:___ 感慨:___ 2、文中提到男孩的三次期待的落空了,分别说明了什么? ⑴ 第一次:“男孩等待着射击声”因为这只野狗一直在偷吃我们的样,爸爸一定会把它杀死,与结果比较,说明爸爸的行动很奇怪。 ⑵ 第二次:“男孩首先看看地面,期待着看到野兔的尸体。”因为___,与结果比较说明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jcx}wgy{okjslk{{xgwokcqgo1@57958/j}rn
6.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小结)(精选3篇)⑦、修饰词 临时的隐蔽所 温和的阳光 舒服的住宅 倾斜的隧道 粗糙的地方 伟大的工程 强有力的后足 静谧舒适的病房 崭新的奇想 足够的事实浩如烟海的资料 重要的发现 倾斜地铺开 轻微地摆动 呆呆地出神 ⑧、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吃苦耐劳 正气凛然 舍己为人 坚持不懈 雷厉风行 二、佳句积累 1、运用对比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jvzquC41yy}/qq6220ipo8gi1c532:;321:89@>956;66A3jvor
7.《鱼我所欲也》获奖教学设计(精选11篇)课文翻译放在预习中完成,课堂上只解决学生难解的词、句。对于词语的解释,尽量用成语积累的方法,做到古今沟通。例如: 欲(欲盖弥彰)兼(德才兼备)(风雨兼程) 患(后患无穷)丧(丧尽天良) 屑(不屑一顾)与(与人为善) 已(死而后已)舍生取义(出自课文) jvzquC41o0xvk€jp0eun1€jpzwk0{~|quwuzw‚j144<96A3jvor
8.《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7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1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jvzquC41yy}/djnjwc}fp7hp1lobqzg1lobqjs1::?7;7mvon
9.隧道的意思是什么读音拼音如何怎么解释>>相关词语: 正桥 栈桥 栈道 引桥 铁路 索道 桥堍 桥头 桥梁 桥涵 桥墩 跑道 弄堂 马路 马道 闾巷 里巷 里弄 街道 间道 胡同 黑道 旱桥 拱桥 浮桥 更多内容请查看【汉语大辞典】词语解释大全。关于隧道是什么意思,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jvzq<84o0jeem3eqo5dkmncp1924;50jvs
10.《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案优秀[评析]由学生自己找生词,讨论生词,真正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随遇而安"是本课中学生最难懂的词语,教师的指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课时 一、了解蟋蟀住宅特点 1、各位评委们,你们辛苦了,通过上一节课大致了解了小家伙的住宅,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再读课文用"—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bpp4lkcubp872456:4?592:9:a@::;7790qyon
11.黄浦江打浦路隧道的意思解释黄浦江打浦路隧道是什么意思词语解释 ⒈ 中国第一条在软土中穿越的水底隧道。位于上海市区西南部黄浦江江底,西岸进口与打浦路连接。1970年建成通车。全长2761米,包括引道段、河岸矩形段和水底圆形段。为双车道公路隧道。将浦西与浦东直接沟通。相关链接 隧的意思 浦的意思 路的意思 江的意思 黄的意思 道的意思 打的意思 打的成语 道的jvzquC41o0pwncqy4dqv4ekfobp862;;=70qyon
12.《古诗二首》教学叙事(精选12篇)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指导: (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①出示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消失”的意思。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jcx}wgnovprfplkvynslkcubp8<483860qyon
13.上册三年级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词语理解回答:对问题给予解释;对要求表示意见。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1(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一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7、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词语理解及造句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词语理解及造句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大,也不太深。 jvzquC41yy}/srlwujo/exr1sk528A6269>85<76;;7/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