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金秋时节,在大西北之旅中听说要去通湖草原,几乎对景点一无所知的我们,满怀期待乘车迎着清晨的阳光向腾格里沙漠腹地的通湖草原进发。
一路上双眼观景,也没耽误收听导游的介绍,从中得知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西南部和甘肃省东部边境。南越长城,北抵贺兰山,西至雅布赖山。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海拔1200至1400米。腾格里蒙古语意为天,寓意茫茫流沙如渺无边际的天空,因此得名。
腾格里沙漠中还分布着数百个存留数千万年的原生态湖泊,大小湖盆多达422个。通湖草原就是腾格里沙漠腹地的最大的一个湖泊草原。
通湖草原旅游区汇集了沙漠、盐湖通湖,顾名思义是湖泊相连的意思。
关于通湖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相传几百年前两个喇嘛在距此60公里处的“太阳湖”边用铜壶取水,一不小心铜壶掉到了水里,几日后,有一个牧民妇人在这里发现铜壶,方知两地地下水系相通,因此取名“通湖”。
后来经查阅资料方知,通湖草原旅游区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位于宁夏和内蒙交界处的腾格里大沙漠腹地,东距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200公里,南离宁夏中卫市26公里,西望甘肃河西走廊,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与中国首批4A级旅游区沙坡头一沙相连,直线距离仅8.3公里。
一进入通湖草原,内蒙古风格的建筑便一一展现。最为醒目的是半圆形地球上横马立刀的成吉思汗塑像。
路两边都排列着距离均等、大小一致用红绿蓝彩旗相连的敖包,甘肃人称这样的熬包为尼玛堆。极具内蒙古少数民族特色。
有镶嵌车轮的木质栏杆围成的柱桩立于路两旁,相当于景区大门,中间有彩旗相连显得五彩缤纷。
路边清清的湖水中突然出现有三层石台擎起的一只大铜壶,心中一阵惊喜,因导游之前已有介绍,这只大铜壶似乎成为美丽传说的一个印证,也算是通湖草原的一个标志。
大铜壶附近就是停车场,也是景区的另一个大门,这个大门黄色翘角,犹如羊角造型,旁边的诸多建筑都体现了民族特色。
就连路边的“通湖草原警务室”造型也非常奇特,嫣然一顶蒙古族男子的帽子。
车辆前行,我们又见到一队长长的骆驼群向远处的沙漠行进。辽阔的草原、遥远的沙漠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长长的骆驼队行走其间,如油画,似梦幻。
在大约百余米的路段上,路两边戎马倥偬的蒙古士兵塑像依次等距排开。他们驾驭战马,手持刀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如忠诚卫士,日夜守护着这片土地。
时而会有白白的羊群如珍珠般散落在草原上,使辽阔的草原更加生机勃勃。
时而会有一群群马匹在草原上觅食,颇有“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情景。
高低不平的草原上有各种奇特的蒙古包建筑。
不久,来到一座造型奇特的景区大门前,我们下了车。
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刚下车,便享受了内蒙古当地的最高迎客礼节下马酒,双手接过了他们敬献的藏蓝色哈达。一杯美酒,一份哈达,表达了内蒙古人对远客的热情接待,顿时,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动,切身体验到民族大家庭的和谐与温暖。
喝了下马酒,接受了蒙古人献上的蓝色哈达,灿烂的笑容在每个人脸上荡漾。
这处标有“通湖草原”的木质大门很有特色,有两边半圆、中间方三个大门洞,中间可通车,也可行人。上面居中蒙古包造型高大美观,两边分设的酒碗、粮斗、还有铜钱及蓝色的哈达飘带更显大气热情。
附近,一片大小不同的白色蒙古包十分抢眼,细观,原来是总服务台、通湖草原小吃中心、通湖草原宴会厅等设施。
不远有一处黄色的建筑,是通湖草原纪念品展览。门前有一辆醒目的老式轿车,上面有马迪尔1906,原来这是源自于哈尔滨的冰棍儿售卖车,也许就是一道风景。
有一处马背部落,两匹相对奔驰的骏马拖着车轮构成马背部落的大门。内蒙古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所以这里有一个马背部落还是很正常的,而从这里还有好多赛马来看,这里又是供游客赛马的场所。
路边的草原上还有一个高高的尼玛堆,内蒙古一般称为敖包,敖包底座由蓝色哈达包裹,特别亮丽。
在这里我们乘坐电瓶车,又见到一片建筑群,路边有一处木质小楼,古色古香,名为“腾格里驿站”。
有一处黄色拱形大门上书“腾格里传奇大型沙漠实景演艺场”,大门内那些蒙古包应该就是演艺场,虽然大门紧闭,却阻止不了我们的美好想像。
一条草棚长廊连接着一处下有底座的蒙古包,造型特别,极具民族特色。
这里其实是进入腾格里沙漠的一个起点,我们按要求换上了红色沙漠靴子,从一处高大的拖拉机景点的大门穿过,开启了腾格里沙漠之旅。
这里有骆驼供游客骑行。
有沙地吉普车还有沙地摩托。不过这辆摩托可能就是一个拍摄道具了。
看这女士与年轻人一样,骑上摩托也是飒爽英姿。
我们乘坐沙漠吉普车向沙漠深处进发,这便是著名的腾格里沙漠。
一望无际的沙漠让人眼界大开。
沙漠如波涛连绵起伏,高低错落。
低洼处偶尔会有绿色的植物,使茫茫沙漠也充满了生机。
游客们情不自禁的向沙山奔去,蹦啊跳的,就连年过半百的老人们也都像孩童一般的兴奋雀跃。
身在沙漠中如同梦幻。
突然沙漠凹陷处有几峰骆驼闯入眼帘,近前方知,这是骆驼塑像,上面覆盖着蓝色的哈达,骆驼也变成蓝色的了。
沙子是湿的,也许是前天下了雨。而我们去时是蓝天白云,风和日丽,正是欣赏沙山好时节。
远远望去,游客们在沙滩上星星点点的成为了沙漠的最好装扮。
蓝天白云,沙漠如海,波涛四起,一望无际。
坐在沙漠上拍张夫妻合影,一定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LOVE
一次相遇,便是一生朋友。
行走在沙漠中间的吉普车蜿蜒前行,也是一道风景。
一个月牙塑像在沙漠深处显得十分亮眼。
蓝天白云下,立身沙漠中,笑容如此灿烂。
在汽车乘降处附近有一块被绳子拦起来的空地,绳子上面系满了蓝色的哈达,虽然不知这块空地用途,但可见这一定是游客用献哈达的形式祈祷幸福的生活。
在兴奋与激情中我们结束了旅游,感觉十分圆满,而当上车后见到有人拍的一张照片时,方觉本次旅游尚有遗憾。原来沙漠深处也有一个月牙泉,看那照片与甘肃的月牙泉十分相像,我们羡慕极了。可是当时我们并没有见到这样的景观,心中自然留下些许遗憾。
不甘心的我,回来查阅资料,果然不错,腾格里沙漠确有一处湖水,恰似月牙泉,但不叫月牙泉,叫做月亮湖。月亮湖是一个原生态湖泊,它的形状酷似中国地图。芦苇的分布则将全国各省区一一标明。月亮湖一半儿是淡水湖,一半是咸水湖。湖水含硒、氧化铁等十余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且极具净化能力。湖水存留千百万年却毫不浑浊,虽然年降水量仅有220毫米,但湖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月亮湖是腾格里沙漠诸多湖泊中唯一有海岸线的原生态湖泊。在长3公里、宽2公里的海岸线上挖开薄薄的表层便可露出千万年的黑沙泥。黑沙泥富含十几种微量元素,与国际保健机构推荐的药浴配方极其相似,品质优于“死海”中的黑泥。
腾格里沙漠腹地的通湖草原,群沙怀抱,一望无垠。绿草茵茵,湖泊如镜。牛羊遍布,驼铃声声。蓝天白云,大漠孤烟。还有一片白白的蒙古包,婉如壮丽的画卷。
通湖草原不仅风景如画,而且历史悠久。这里是古丝绸之路北路要塞,古商道、古盐道、大盛魁古驼道。可见当年留下的沙山岩画,古旧的买卖城遗址。这里也是电影《刺陵》的拍摄地。有流传千古的故事和传说以及世世代代在马背上繁衍生长、与草原休戚与共的沙漠牧民。因此,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大漠中的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