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达到了惊人的259次,再次刷新历史纪录。火箭划破天空的壮丽景象,不再仅仅是国家力量的展示,更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兴商业。那么,商业航天到底是什么?它用在哪里?靠什么赚钱?为何在短短数年间,一跃成为全球大国博弈的战略高地和全球资本竞相追逐的黄金赛道?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商业航天,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将原本由国家或政府主导的太空活动,转变成了一门以盈利为核心目标、由市场机制来驱动的生意。
以下是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各个细分领域:
回顾全球航天发展史,商业航天从政府绝对主导到市场力量不断渗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 政府主导时期 (1950s - 1980s):在冷战背景下,航天事业完全由国家驱动,服务于军事竞赛和国家威望,如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等。此时的航天活动,政治和科研意义远大于商业价值。
2. 商业化起步期 (1980s - 1990s):随着政策松绑,商业化开始萌芽。标志性事件包括1984年美国《商业空间发射法案》的签署,允许私营企业参与火箭发射。Intelsat等卫星通信组织也开始商业化运营。
3. “新航天”浪潮 (2000s至今):以SpaceX的崛起为标志,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如可重复使用火箭)、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大规模的私人资本投入,极大地推动了航天产业的“商业”属性。私营企业逐渐成为航天活动的主导力量,国盛证券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共进行了259次轨道发射,其中商业卫星发射次数达到224次,占总发射次数的比例高达86%。
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期 (2015-2020年):2015年,国家发布政策,首次明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空间领域,为商业航天的诞生打开了大门。在此期间,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第一批民营火箭公司相继成立,市场开始萌芽。行业处于探索和技术验证的早期阶段。
成长期 (2020年至今): 2020年,卫星互联网被国家正式纳入“新基建”范畴,产业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进入快车道。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资本大量涌入。以北京、上海、西安、武汉、重庆、深圳等地为核心,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效应开始显现。
商业航天之所以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主要源于其深刻的战略、军事和经济价值。
国际电信联盟(ITU)确立的“先登先占”原则,本质上是一场天空中的“圈地运动”。谁先发射并部署卫星,谁就拥有了使用相应轨道和频谱的优先权。这如同在太空中抢占有限且宝贵的地产,一旦被占据,后发者不仅将面临无轨可用的困境,更可能被迫挤入效率更低、成本更高的次优轨道,陷入永久性的战略被动。因此,加快巨型卫星星座(如美国的Starlink、Kuiper和中国的“GW星座”、“G60星链”)的部署,抢占这片有限的“太空领土”,已成为维护国家未来信息主权和战略安全的制高点。
卫星互联网不仅能为偏远地区提供通信,更能成为现代国防体系的“兵力倍增器”。它能够构建一个极具韧性的网络,免疫于地面通信设施在战时易受攻击的脆弱性,保障指挥、通信和情报的稳定传输。例如,SpaceX在“星链”基础上推出的“星盾”(Starshield)计划,旨在为美国政府提供全球范围的卫星遥感、加密通信和战场信息感知服务。
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航天的发展能够撬动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上游的火箭、卫星研发制造,到中游的地面设备建设,再到下游的通信、遥感、导航等应用服务,其溢出效应和带动作用极其显著。正因如此,我国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商业航天”明确列为要积极培育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一,视其为打造的新增长引擎。
理解了商业航天的战略重要性后,下一个关键问题是:商业航天到底怎么商业化,它到底是怎么赚钱的?
虽然火箭发射是进入太空的基础,吸引了最多的目光,但从产业价值链来看,火箭发射是“通路”,而真正的“金矿”在下游的应用和服务。
目前,全球商业航天领域最成功、最清晰的商业模式,就是SpaceX的星链(Starlink)业务。其商业价值主要在于卫星互联网服务其收入主要来自两大市场:
1. To C (面向消费者市场):主要解决偏远地区、农村、海洋等地面网络无法覆盖区域的“数字鸿沟”问题。Starlink为这些地区的用户提供了高速、低延迟的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这是其业务的基本盘。
2. To B (面向行业市场):这是星链价值快速增长的核心领域。通过为航空、航海、陆地交通(如卡车、火车)等移动场景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Starlink开辟了全新的蓝海市场。
根据华泰证券的数据,Starlink针对不同行业场景提供了差异化的定价与服务:
· 机载互联:下行速度可达100-250Mbps,满足乘客在万米高空上网、观看视频的需求。
· 船载互联:下行速度超过200Mbps,为商船、游轮提供可靠的海上通信。
· 陆地互联:为货车、应急车辆等提供移动网络,下行速度同样超过200Mbps,资费从每月250美元起。
总而言之,当前商业航天最被验证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发射大量低轨卫星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然后通过向个人和行业用户提供网络连接服务,来获取长期、稳定、可观的现金流收入。
商业航天已经成长为一个巨大的全球性市场。
· 全球市场: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的数据,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的收入规模达到415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产业的收入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71%。
· 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正处在高速增长的快车道。据机构预测,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在2025年有望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在全球商业航天竞赛中,美国凭借SpaceX的颠覆性创新,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根据中泰证券数据,2024年全球共完成259次轨道发射,其中美国完成了164次。而SpaceX一家公司就执行了138次发射,占全球总发射次数的约53%。更值得注意的是,这138次发射占据了全球商业发射市场67%的份额,确立了其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 商业闭环:低成本、高频率的发射能力,使其能够快速部署自家的“星链”巨型星座,抢占轨道资源。
3. 生态垄断:“星链”业务带来持续的现金流,反哺火箭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如“星舰”),同时,其发射服务的成本优势吸引了全球客户,进一步巩固了在发射和卫星服务两大市场的领导地位。 这个“技术驱动-商业应用-生态垄断”的正向循环,构成了SpaceX难以撼动的护城河。
我国正在快速追赶,国家队与民营队并进。我国发射次数稳居全球第二,但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市场呈现出独特的“国家队”与“民营队”并存的竞争格局。
2. 民营队:以蓝箭航天、星际荣耀、天兵科技为代表的民营火箭企业正在快速崛起,它们在液体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等前沿领域不断取得关键突破,是中国追赶全球领先水平、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
除了让我们在飞机上流畅地刷短视频,商业航天究竟还在做什么?它如何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生产和国防安全?
卫星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全球无缝覆盖的能力。它能够突破地面基站的地理限制,将高速互联网带到传统通信无法触及的“盲区”,如偏远的乡村、广袤的海洋、高山、沙漠和极地,从而弥合全球的“数字鸿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球主要航天大国都在积极部署大规模低轨卫星星座:
· 美国:以SpaceX的Starlink(规划近4.2万颗)和Amazon的Kuiper(规划3236颗)为代表。
· 中国:国家层面正在大力推进两大巨型星座计划,分别是GW星星座(规划12992颗卫星)和G60星链(规划超过12000颗卫星)。
这些星座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包括为偏远地区的个人用户提供宽带接入、为飞机和船舶提供高速移动网络,以及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地面通信中断时,提供至关重要的应急通信保障。
“手机直连卫星”是近年来商业航天领域的新兴应用之一。它解决了普通智能手机在没有地面蜂窝网络信号区域的通信难题,确保了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不会真正“离线”。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数据,全球高达90%的地球表面积没有蜂窝网络覆盖。这意味着,无论是户外探险、远洋航行,还是身处偏远山区,人们的通信和安全都面临挑战。“手机直连”正是为解决这一巨大痛点而生,市场潜力广阔。
目前,行业正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主要存在三种技术模式:
1. 定制手机直连:需要特定芯片和天线的手机,如华为Mate 60系列已实现卫星通信。
2. 存量终端接入:通过大型星上天线,让普通存量手机无需改造即可连接卫星。
3. 3GPP NTN标准:将卫星通信(Non-Terrestrial Networks)纳入全球移动通信标准体系,实现天地一体化网络的无缝融合。
这一技术将首先满足应急通信(如紧急求救)的需求,并逐步向短信、语音甚至低速数据业务扩展,为消费电子市场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商业航天的价值远不止于通信。通过遥感卫星、导航卫星,可以获得了一个观察地球的全新视角——“天空之眼”。这些卫星获取的地理空间大数据,正在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生产资料。
数据服务商通过对海量的卫星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商业洞察和决策支持,服务于政府、农业、金融、保险、能源等领域。
以中科星图为例,该公司通过构建“GEOVIS数字地球”平台,将空天大数据与各行业应用深度融合,为2B(企业)和2G(政府)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这种将原始数据转化为高附加值服务的“产品+服务”模式,构成了数字地球应用的核心商业闭环。
下图为商业航天产业链全景图:
商业航天作为硬科技与新基建的交汇点,正展现出巨大的长期增长潜力。当前中国商业航天的投资可以围绕以下几条主线展开:
火箭发射服务:产业链瓶颈,得复用者得天下 随着国家两大卫星星座进入密集部署期,运载能力成为当前产业链的最大瓶颈。率先掌握并商业化运营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的公司,将凭借巨大的成本优势和技术壁垒,占据市场主导地位。重点关注: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在液体火箭和可重复使用技术领域取得领先进展的头部民营火箭企业。
核心材料与零部件:航天制造的基石,高壁垒环节 火箭和卫星的制造离不开高性能的特种材料和高可靠性的核心元器件。这些领域技术壁垒高,认证周期长,是产业链中确定性较强的环节。重点关注:斯瑞新材(发动机推力室用铜合金)、华秦科技(热障涂层)、铂力特(金属3D打印)等在上游材料和先进制造领域具有核心技术的公司。
卫星测运控与地面终端:星座组网带来的确定性需求 数以万计的卫星上天后,需要庞大的地面测运控网络进行管理,同时需要海量的地面终端设备来接收服务。随着卫星星座的大规模组网,这一领域的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重点关注:中科星图(地面系统与数据应用)、航天环宇(测控设备)、海格通信(卫星终端与芯片)等在地面设备和测控服务领域有深厚积累的上市公司。
卫星应用与服务:价值实现的最终环节,空间广阔。这是产业链中市场空间最广阔、商业模式最多元的环节。深度参与国家“星座”建设和运营,或是在遥感、导航、手机直连等细分应用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将最终分享产业发展的最大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