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旅——走过贡嘎山的西边

在城市中,特别是在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中生活的人常常会有一种逃离日复一日繁复工作、逃离密集人群和喧嚣的冲动,想要走入自然,看看青山绿水,呼吸沁人心脾的空气,让自己整个身心得到净化。我也不例外,自从今年清明库布齐沙漠之旅体验到徒步的乐趣以来,这种情绪一直在体内酝酿、发酵,直到国庆前爆发,邃毅然决然地决定走出去,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去川西游历一番,来一次不一样的旅程。

川西是个旅行的圣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山高谷深、横断东西交通,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让这一地区汇聚着无数的世外美景,稻城亚丁、泸沽湖、海螺沟、四姑娘山……无一不让人神往,一条经典的318川藏线联结了成都、拉萨以及之间的这些美景,独特的藏区风情更增添了这里的魅力。川西也是个徒步的圣地。数条经典的徒步线路遍布川西,长坪沟毕棚沟穿越、丹巴-党龄穿越、雅拉雪山穿越等等,以及这次我所选择的,贡嘎转山之旅。

贡嘎山素有蜀山之王的美称,主峰7556米的海拔使其成为四川第一高峰,同时也是世界上相对高度最大的山峰之一,相对高度超过6000米。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贡嘎山具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他巍然屹立、高不可攀,他巍峨壮丽、气势磅礴。我这样的普通人当然不会妄想征服这样的山峰,我只不过是花个几天时间沿着他西侧的山谷,跟随前人的脚步,进入这个神圣的世界,从康定老榆林穿越到草科,带着虔诚的心仰望一下他而已。

在这里,我们要跋山涉水,走着人迹罕至的路,探索这片与世隔绝的风景。从康定的老榆林村启程,穿过格西草原和日乌且沟的牧民营地,然后越过海拔超过4900米的日乌且垭口,到达风景秀丽、植被茂盛的莫溪沟。接着一路向南,经过冬季牧场和茂密的森林,到达贡嘎寺和子梅村。在子梅垭口上度过最后一个晚上之后,再穿过巴望海,到达终点草科烂碉房。这次贡嘎转山之旅是跟随一支名为“天涯”的驴友团队,领队外号“裸奔的阿三”,我们叫他三哥。三哥是个潇洒的四川汉子,哪怕在高原凌冽的寒风中也能感到他的热血,喜欢喝最烈的酒、听最动听的音乐、欣赏最美的景,背着背包几乎走遍了中国的河山。根据三哥的安排,本次行程从成都出发到返回成都共6天,在山中徒步4天半。这几天将会与世隔绝,全程无手机信号,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徒步100公里。山高路远,且要风餐露宿,对每个人的身体和意志力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于是带着一颗忐忑又期待的心,旅程揭开了序幕。

然而旅程的一开始就不那么顺利,十一当天成都出城方向发生我平生未遇的大堵车。坐在大巴上看着前面纹丝不动、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龙,同时对面进城方向的车辆以超过100km的时速飞驰。雅安一段3个小时只龟速前进了差不多10公里,我却只能一再按下胸中涌起的烦躁。一路无语,直到夜里一点半才到达康定南边的老榆林村,比预定时间晚了7个小时。到了康定,意味着已经正式进入藏区,这里的居民多数都是藏民。老榆林是个不起眼的藏族小村,居民基本都是穿越的藏族向导,他们在旅程开始之前,在这里接待像我们一样的驴友。这里的海拔已经超过了2800米,我们要在这里度过一晚,让自己的身体逐渐适应高海拔。我们下榻在我们未来几天的向导大小卓玛姐妹的家里,很简陋的地方,但我们怎么可能要求那么多呢?在昏暗的灯光下,再次确认装备妥当之后,终于能够躺下休息。明天就会正式开始徒步,我必须要享受这几天最后一次躺在床上。然而这种享受也只有三、四小时而已。第二天一大清早就起来整理好装备,吃了最后一顿正儿八经的早饭,就乘上藏民的小面包车沿着崎岖颠簸的小路攀爬到老榆林电站——我们正式徒步的起点。这里的海拔已经达到了3400米,早晨的空气中弥漫着潮湿和泥土的气息,呼吸的时候感觉很舒服,但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我已经隐约感到自己的呼吸开始变得沉重。在这里,极致的景色已经初见端倪,远处的雪山已经冒出一角。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我既紧张又兴奋,不知道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是什么样的体验,不知道是否能顺利到达终点。谢天谢地,我们的大登山包由向导家里的马队背负着前进,每天在当日的营地汇合,给我减小了不少负担。负重几十斤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徒步,光是想想都觉得不好受。不过我仍然要背着食物、水、药品、两件衣物和其他路上必备的物品,加在一起分量也并不轻松。

这感觉很神奇,因为过去几天我一直在大城市中,北京—重庆—成都,被汽车的噪音和人群的喧嚣包围着,而现在身处在高山环绕之中,向着日乌且沟深处进发,周围只有我们前进的脚步和风的声音,别无他物。天是醉人的蓝,水也是清澈见底,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一幅出神入化的山水图,只有自然母亲才能这样妙手丹青,做出这样完美的构图。

老榆林村出发不久便来到格西草原。这是一片位于山间谷底的天然牧场,草色青翠葱绿,让人莫不惬意,与北方广阔苍茫的大草原大不相同。不知道是不是季节不对,我并没有看到期待中牦牛在草地上悠然吃草的景象,沿途看到的动物多数是马帮成队的马匹和天上飞的分辨不清的鸟。

沿途有很多马帮,藏民有的在前面牵着马领路,有的骑在马上,马身上挂着各种各样的辎重,有驴友们的装备也有藏民自己的物品,马的脖子上挂有铃铛,马队前行时铃铛摇摆做响。他们走得很快,我们的速度绝不可能赶得上他们,因此每当听到铃铛声,我们都会靠在路边让马帮走过去。友好的藏民会跟我们互道一声“扎西德勒”,有的藏民也会问我们要不要骑马。我们是来徒步欣赏风景的,不到万不得已当然不会骑马,便婉言回绝掉。

在两岔河休息午餐之后,海拔开始明显攀升,几个队友也陆续出现了高反。我以为我也会是高反严重的一分子,然而这天状态却出乎意料的好,或许是兴奋让自己的身体超常发挥吧,我不仅没有高反,甚至再帮他人背了很多东西之后也不觉疲惫。来到下日乌且营地,这天的冒险宣告结束,我们安定下来扎营。

下日乌且的海拔已经达到4100米,也是一片草原,不算平坦,晚到的队友可能很难找到合适的扎营地点。太阳开始下山,温度开始迅速降低,即使加了衣服也难以阻挡潮湿的寒气。我想取些水烧开水喝,但营地离水源比较远,取水要穿过一片湿地,手端着水踏石而过十分考验平衡能力,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水里,而我就成了那个不幸的一员,于是拿出炉头和气罐开始生火烤鞋。高海拔稀薄的空气让普通的打火机失去作用,幸而我带上了打火石,燃起的火焰吸引了几个队友来取暖——确实太冷了,连臭鞋都不能阻止他们。不一会儿,一片浓雾以极快的速度从来路方向飘来,将整个营地笼罩起来,天色也越来越暗,以至于我们连几米外的东西都看不清。拿出头灯戴上,可以看出浓雾是空中飘着的细小水珠组成的,它们让空气的湿度再上层楼。终于盼来了晚饭,马帮做的晚饭简陋,也并不算太可口,但那冒着热气的炖菜足以带给我们足够的幸福感。没有吃很多我就感觉饱了,钻进帐篷开始休息,潮气已经渗进帐篷,四壁都是小水珠,罢了,总比没有强。我的高反来得晚些,终究是来了,脸发烫、头痛、恶心折磨着我,邃吃了一包头痛粉、喝了些葡萄糖水再躺下,祈求一觉之后能够好些。这一夜十分难熬,我不止一次醒过来,感觉呼吸不畅,需要连续几大口深呼吸、让自己每一个肺泡都尽力去抓住稀薄的氧气,才能够稍微缓解。起个大早,外面伸手不见五指。打开头灯点火做早饭,然后用餐、拔营,第三天的行程开始。头痛有所好转,但身体绝对称不上很好的状态。今天我们的终点是莫溪沟尾营地。这一天的路有多辛苦,没有来过的人难以想象。我本已将情况估计得足够差,然而事实比我预计的还要艰难一些。

在浓雾中徒步继续攀升来到上日乌且,这里是一片平坦的大牧场,海拔超过4300米。走过独木桥跨过河,就开始了漫长的爬坡。在这样的高海拔上,我已经能感觉到空气逐渐稀薄,前进的每一步都消耗着我的意志力,每过几百米就要停下来大口喘气,让缺氧的身体稍微得到休息。

山间的气候果然如传说的那样变化万千。我们还在半山腰停下喘息的时候,仿佛突然间地,云开雾散,远处小贡嘎和勒多曼因雪山的身影呈现出来,一如图片影像中见到的雪山那样壮丽,让人不由地产生对自然的敬意。由于我没带单反相机,手机不足以完整记录下这样的景色,我只能一再回头,好让这一幕一直映在脑海中,一辈子也不要忘记。

中午时分,终于攀爬来到一个草地平台,此时海拔已经超过了4600米。刚一登上这个平台我就被眼见的景色惊呆了,远处雪山连成排,雪山融化的雪水汇聚于下面的海子之中,形成一个碧绿的小湖,这里便是日乌且河的源头。我就面对着这样一幅绝美的画面吃下了午餐,然后起身向日乌且垭口发起最后的冲刺。

天气越来越冷,风也越来越大。前进没有多久,随着海拔的升高,连草也变得稀罕,直至消失,地面被尘土和细小扁平、棱角分明的棕色石块覆盖,变得毫无生机。许多朝圣者就用类似这样的石块沿着朝圣之路堆砌很多玛尼堆,我这一路所见无数,它们对我的最大意义就是告诉我,我还走在正确的路线上。前往日乌且垭口这段路上我只顾闷头走路,一句话也不想说,胸中喘着粗气,每一口呼吸都像是最后一口气。我感到很沮丧,毕竟我曾经3小时内登顶泰山,也是铁人三项和马拉松的完成者,我经常去健身房,也经常去跑步和做各种运动,然而面对自然我却只能感到深深的无力感,被迫只能像个老人一般蹒跚前行。自然母亲在用她的方式在教会我谦虚——在我面前,你不要骄傲。

终于达到了日乌且沟和莫溪沟的分水岭——日乌且垭口。它就在我面前,像个在山谷里凭空立起的足有100米高的屏障,阻隔了南北,陡峭的坡度让人望而却步。接近5000米的高海拔无情地摧残着我的自信。就差10步,然后用尽最后一丝能量和意志力,终于登顶垭口。到此已经达到本次行程的最高点——4914米,空气在这里只略高于在0海拔的一半,十分稀薄。垭口很狭窄,而且风毫无阻挡地肆虐着,为了不滚下去,我只好坐在垭口边上。举目四望,从高处俯视山中的旖旎风光,前方就是莫溪沟,此时恰好被云海挡住,无法一睹莫溪沟的真容,不过能看到云海实际上更让我开心。几分钟后,感觉到能量一点点回到身体中,肺部不再向我抗议,于是站起身来,最后回望了一眼日乌且沟,然后沿着碎石遍布的陡坡一路向下,走入莫溪沟,走入了先前在垭口看到的云海,那里面实际上和昨晚下日乌且营地所遇到的大雾一样,潮湿、能见度极差。一路沿着莫溪河前行,两边有一些冰雪融化所形成的小溪流下汇聚到莫溪河,让河水逐渐变宽,向更低的前方流去,形成湍急的河流,没有桥绝无法跨过。与到达日乌且垭口之前的路相反,在莫溪沟,地面逐渐重现绿草,然后是灌木。我在狭窄的灌木丛中一直穿行,几乎容不下两只脚,然后跨过很多山上流下的小溪,再也不需要休息,一直走到抵达莫溪沟尾营地。营地海拔4220米,只短短一个多小时就下降了700米。我觉得没有涂防晒伤绝对是个巨大的错误,长时间暴露在高原如此强烈的紫外线之下,防晒措施没有做到位让我深受其害——我的鼻子已经晒伤,开始不停冒出不明液体,脖子也一样晒伤,晒伤部位都伴随着火辣辣的疼痛。缺氧、风伤、晒伤,多重的打击让我的情绪失去了很多乐观,但还剩下超过一半的路程,我还得坚持下去。由于昨日帐篷太薄,潮气透过帐篷渗进来,打湿了很多装备,今天就没有扎营,掏了30块钱借住在另一个藏民向导的帐篷内,他的帐篷十分厚实,足够将外面的寒气和湿气阻隔在外面。这一夜除了帐篷外半夜挂在马身上的铃铛声将我吵醒了一次之外,我睡得十分安稳,一直睡到6点被闹钟唤醒——第四天开始了。

7点过后,浓雾逐渐散去,这时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就扎营在雪山脚下,壮丽的雪山在清晨的天空下巍然耸立、在莫溪沟的东边连成一排。贡嘎山主峰就藏在它们身后,还要继续前行,走出莫溪沟,才能够看到他的身影。

沿着莫溪沟一路向下,草地和低矮的树占据着今天的行进路线,莫溪河此时变得更宽更加湍急,即使行进在远处也能听到河水的轰鸣声。远处雪山的白、天空的蓝、入秋后树林的红黄绿……所有这些颜色构成绝好的风景,让人仿佛身处于世外桃源。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即使穿一件单衣也不会冷,再加上不断降低的海拔,可以说今天的行程是轻松而写意。尽管会影响呼吸,但我不得不尽量将整个脑袋包裹起来,避免紫外线对我的脸造成更大的伤害。正享受着轻松的徒步时,发现前面需要过河了,要从莫溪河的西岸跨到东岸再继续南行。河面上较窄的地方摆了几根圆木绑在一起组成一座简易小桥,几个藏民拦在前面收费,一个人20块。我寻思着这几个藏民倒挺会挣easy money,十一期间几百个人进山,这桥是必经之路,光这几天拦路收费都能轻松挣上万块。而后来才发现,占桥收费的并非只此一家。一方面我身上带的现金只有10块了,另一方面我也是不想让他们得逞,便到桥的上下游转了一圈,发现莫溪河在这里河面太宽、流速太急,虽然只有及膝深度,但我若脱鞋涉水过河有极大被冲倒的风险,只能打消免费过河的念头,跟拦路的藏民好说歹说让我10块钱过了桥。由于在这里把钱都花掉了,后面的桥我只好要么趁人不注意溜过去、要么找地方绕过去。

午后不就便到了冬季牧场营地,海拔3780米,这时白天行进中的阳光被笼罩的浓雾取代,天气开始阴冷起来。这个营地是个巨大的斜面草坪,很难找到特别平坦的地方扎营,我在拔掉了很多叫不出名的野生灌木之后,才清理出一小片地方放下帐篷。考虑到单薄的帐篷夜里依然会渗水进来,邃借了两件雨衣,加上我自己的雨衣,将三件雨衣都覆于帐篷之上,期望它们可以起到作用。晚饭毕,几人在三哥帐篷内伴随着音乐打牌喝酒,也聊着生活中的趣事。三哥带 的60度的烧刀子不是闹着玩的,即使每次都只是抿一小口也像是一团火滚进胃中,叫人直呼过瘾。尽兴后便回到帐篷中,天开始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我担心水流进来把我变成落汤鸡,便起身查看,不过似乎几件雨衣真的起了作用,渗进来的雨水并不太多,于是安心睡去。忘记开闹钟,居然一觉睡到7点,起来发现天已大亮,天空在昨夜的雨后开始放晴。据藏民说,往常十一期间山中都会下雪下雨,给徒步带来很多困难和危险;今年却完全没有下雪,只有昨夜一场毫不影响的小雨,我不禁开始感激自然母亲对我们的眷顾。早饭后,收拾好装备又踏上第五天的行程。

今天要前往贡嘎寺,再下到子梅村乘车登上子梅垭口扎营。从冬季牧场营地前行不久后便进入茂密的森林,阳光几乎无法从树叶的缝隙中透过,可以放心地摘下头巾,不用担心晒伤。前往贡嘎寺这一路的地势是V字型的,从海拔3780米下降到3550米,再回到3750米。前半程的轻松让我放松了警惕,以为今天又是相对轻松的一天,而后半程的路让我不再笑得出来。连续几天的跋涉已经让身体相当疲惫,在密林中穿越又丝毫谈不上欣赏风景,只能一直在林间起伏不断、且又十分泥泞的小路上机械地缓步前行。

不知道走了多远,狭窄的小路突然变宽,终于可以容下三个人并排前行。不久之后,路边开始出现经幡,而贡嘎主峰也从树林的缝隙中露出了我们期待了好几天的身影——就不远了。无法形容的激动占据了身体,驱除了疲惫,让我开足马力继续前行,来到三岔口。左边的路通往贡嘎寺,右边的路则通往子梅村。

为节省时间,在三岔口我选择乘坐藏民的摩托车往返贡嘎寺。带我前往贡嘎寺的车手是个19岁的藏族小伙子,从谈话中可以感觉到他是个淳朴的青年,今年第一次走出深山去雅安上学,这次是十一放假回家来看看。他带着我在崎岖的山路上快速前进,转过一个转角,我终于能够看到贡嘎寺,以及远处神圣的蜀山之王——贡嘎山。

贡嘎寺是历代贡嘎活佛修行闭关的圣地,它就坐落在贡嘎山脚下,已经在这遗世独立了600多个春秋。自古以来,这里是众多朝圣者旅途的终点,他们不辞辛苦来到这里,希望能洗涤自己的灵魂、除去身上的罪恶。贡嘎寺在贡嘎山的映衬下显得十分渺小,但谁也无法忽略它的存在,它就像是天人合一的象征,与贡嘎山遥相呼应,达成一种莫名的和谐。

贡嘎寺像是一座藏族风格的四合院,外墙用厚重的石头堆砌起来,较高部分是木质结构,上面刷上了红漆,整体显得古朴而庄严。寺庙的后院是欣赏贡嘎山的绝好场所,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贡嘎山。有几顶帐篷早已立在这里,显然这几人准备要在这里过夜。后院深处有一个巨大的经幡,五彩旗迎风飘着,安宁而祥和,散发着力量和神性。我在这里好一阵欣赏,盼着贡嘎山顶那朵不长眼的云彩能够卖我一分薄面很快散去,却事与愿违。带着一丝遗憾转身走进贡嘎寺的庭院,跨着平和的步伐慢慢欣赏这片圣地,尽量去体验在这里修行的僧侣所感受到的孤寂。我并不信仰任何宗教,但在这里我还是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不禁向佛堂里不知名的佛像献出虔诚的三拜,方起身离去。

离开贡嘎寺后乘坐摩托车返回三岔口,向另一个方向步行而去。经过一条极长的下坡路,海拔下降了足有500米,我们终于到达中子梅村。几匹马在山间巨大的牧场中惬意地吃草,几栋典型的藏族民居点缀的蓝天白云下面。天气依然很冷,但3200多米的海拔已经能够让我足够自然地呼吸。在藏民家里简单休整一番之后,我们乘坐越野车驶上盘山路。浓雾再度遮天蔽日,能见度不足30米,这意味着今天无法欣赏夕阳映衬下的日照金山了,只能祈祷明天早上天气能够转好,让我们看到贡嘎日出。一路攀升,大约半小时后来到了今天的营地子梅垭口,海拔4550米,是我们这次行程海拔最高的营地。在贡嘎寺之外,这里是近距离观看贡嘎山的又一绝佳场所,而且由于这里通了一条土路,从康定是可以乘车登上子梅垭口的,所以经常吸引很多慕名前来的游客来这里一睹贡嘎神山的真容。不过今天的天气让他们失望了,浓雾越来越重,丝毫没有散开的迹象,天气也越来越冷,一些没带帐篷不能在这过夜的游客只能带着遗憾下了山。

入夜了,垭口寒气逼人,在这样的高海拔晚上气温降到零下一点都不让人意外,而且山顶没有植被,只能任由大风肆虐。由于向导大小卓玛已经在中子梅村和我们分别,晚饭只能自己解决了。我拿出气罐炉头,用剩余的所有的食材给自己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好好地饕餮了一番。我发现回到高海拔地区后身体稍微活动都会很辛苦,让我喘气不止,只好尽量静止不动,避免再次产生高反。饭后我坐在炉头前面烤火,独处,放空大脑,什么都不去想。

外面越来越冷,我便钻进了帐篷,把自己裹在睡袋中,想要尽快入睡,以便明天能够早起去看贡嘎日出。就在半睡半醒之间,帐篷外面突然有人喊起“快起来看银河!”,我猛地醒来——那可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不能错过!赶紧爬起来,拉开帐篷,在寒气涌进来的同时,发现下午的浓雾已完全散尽,整个天空目之所及之处全是星星,璀璨、明亮、密密麻麻,我只能勉强从中辨识出猎户座。星空中一条淡淡发光的白色玉带横贯东西,浩瀚缥缈的银河在我活了27年之后第一次出现在我眼前。我险些热泪盈眶,心中狠狠感谢了自然母亲,在行程即将结束之时赐予我如此美妙的礼物。寒气难忍,我便180度转身躺下,只把头露在帐篷外,静静欣赏着难得一遇的奇景。直到20分钟后,确定再也不会忘记这一幕,我才调转身体满意地睡下。第六天的凌晨3点我便醒来,只睡了4个多小时就再也睡不着了。我是被高海拔稀薄的空气憋醒的,醒来发现心跳特别快,足有100下/分钟,如此高的海拔需要我大口的呼吸才能勉强支持身体的运转。毫无睡意、手机也没有信号,只好随便看点小说打发时间。好不容易捱到5点半,赶紧钻出睡袋,把带来的所有衣服都套在身上,带上头灯起来生火做饭。

这样高海拔的清晨时分气温堪比北京最冷的季节,用滴水成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夜里的寒气将潮气变成了覆于帐篷上和地上的冰霜,将周围变成一片白色的世界,帐篷上的雨衣也早已冻得僵硬。我庆幸这次出门带够了衣服,否则我无法在寒风中支持到日出。

早饭毕,拎上气罐炉头,找了个面对贡嘎山又背风的地方等着贡嘎日出。在寒风中等待了很久,直到早上七点已过,太阳才懒洋洋地从山中缓缓升起,由红色变成橘黄色然后逐渐变得刺眼无法直视,气温也随之逐渐转暖。贡嘎山下的山谷中云团生起一时半刻又很快消失,意味着这次行程是没可能看到贡嘎云海了。

无论怎样,是时候下山了。带我们下山的还是那个送我们上山的藏族汉子,肤色很深,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汉族说得不好却也费劲地跟我们搭话,给人感觉很淳朴,特别是他操着蹩脚的汉语想跟坐在副驾驶的美女搭讪又不知道该如何启齿的样子让我十分想笑。一路下山,经过上子梅、中子梅和下子梅三个村庄,我们到达了巴望海,前方的路不再通车,只能靠我们自己走这最后一段路。

巴望海是发源于贡嘎山冰川的高原海子,静静躺卧于群山怀抱之中,已经不知道多少年。碧绿平静的湖水倒映着青山和白云,层峦叠嶂的各色树林,浸泡在水中的古树枝干……又是一副跌宕多姿的山水画。由于没有马帮背行李,我一前一后将两个大包背在身上,缓步前进。如果不是海拔已经降到3100度米,身负这样重的东西徒步足够让我喝一壶的。走了一个多小时迎面开始出现一群打扮休闲的人,他们是从烂碉房进来赏景的游客,看来我们已经离文明不远了,不知道他们看到我们狼狈的样子会怎么想。下午一点,终于到达烂碉房,徒步已到达终点。拿出手机照了下镜子,发现紫外线的灼伤已经让我的脸惨不忍睹,特别是鼻子成了重灾区,估计没有十天半个月是不会恢复了,这段时间还是少出去见人吧。再次乘车行驶到草科乡享用了著名的“草科鸡”,吃了几天路餐后能这样大吃一顿,那种幸福难以言喻。之后,乘车一路返回成都,下榻青旅,洗了6天以来第一个澡,洗掉风尘与疲惫,很快便睡去。第一次的高海拔徒步完美收场。如果说一定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没有看到贡嘎的金山配云海。无论怎样,这20多年看了很多的风景,让人我震撼过的风景也不算少,但贡嘎山绝对是顶级的一个。我想,看过这样的风景之后,再看那些早早商业化开发的所谓的名山就难以再产生感动了吧。人一辈子还是应该要走出去,至少经历一次冒险之旅,在不一样的旅行中获得全新的体验。只要下定了决心踏出了第一步,剩下的事情都不会那么难,坚持一路走下去,一定会有好事发生。

THE END
0.在高邮抗日战争最后一役文化园感受历史纪念馆一楼的正中,布景了城墙,护城河,微缩景观等,加上声光电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再现了当时高邮城的风貌,也展现了当时战争对峙的地形。 围墙内有一块下沉式的玻璃里通过沙盘展示了当年高邮的城市风貌和地形地貌以及战势地形。 以照片、实物、微电影等形式,展示了高邮战役全过程。 jvzquC41{q{/e}wkr0ipo8ytcxkmu8lcq{uv49<71662;;8:0jznn
1.走进鄂尔多斯系列之暖城鄂尔多斯杭锦旗:“压沙植障”筑牢生态据了解,杭锦旗黄河“几字弯”荒漠化综合防治库布齐沙漠治理攻坚战立足全旗不同生态环境、不同地形地貌、不同植被组成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计划在2023年-2030年期间,遵循“北缘锁边、南部围堵、西部封禁、中部切割”治理思路,按照“两带、三区、两线”整体规划,分区、划带、设线,围绕黄河“几字弯”库布齐沙漠及其周边开jvzquC41fklbpp3ioy4dp8soi1814<23217:1ltpvgtua<;;26>587mvo
2.库布齐沙漠而其《早发破讷沙》则咏曰:“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他吟咏的是早期库布齐沙漠腹地的地貌景 象,应分布在杭锦旗巴彦乌素镇乌顶布拉村、门根村至摩仁河下游之北区域。 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库布齐沙漠库布齐沙漠东部水分条件较好,属半干旱区;西部降水少,跨入了干旱区。该jvzquC41yy}/onnrkct/ew474{ncxƒf
3.202504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脊线北部的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虽然离北方较近,但依然保持着相对原始的自然风貌。在这里,你可以体验滑沙的乐趣,感受无边的沙漠带来的辽阔与壮美。春秋季节,白天徒步穿越沙漠,晚上仰望星空,是一种无比美妙的体验。如果你想要远离城市的喧嚣,库布齐沙漠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贵州黔东南:探寻未被开发的秘 jvzquC41yy}/lrfpuj{/exr1r1>7e9kc6:?6;n
4.学思践悟力行实践(十四)|研究生新生骨干“1000+”领航培养计划他指出,露天煤矿对土地扰动面积大,地形地貌、水土植被在开矿的过程中都会受损,绿色矿山治理的最大任务就是重塑地形和植被恢复。内蒙古广纳煤业集团生产技术部工程师史金鹏介绍道,重塑地形要求对矿山作业产生的地面空洞进行填埋,通过收集周边企业生产的废渣,配置营养土壤实现。植被恢复则选用灌木、银条等草种,通过人工干预和jvzquC41pg}t0ypw0gjv0ls1zy€i1;iedc=c9j8g266c:B:98gjdc;:69g7727mvo
5.废弃矿山群绿染“163”模式谱新篇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黄河过境249公里,库布齐沙漠横亘东西,杭锦草原辽阔无际,“一河一沙一草原”的自然生态等得天独厚。然而多年来的连续开采,使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土地资源损毁,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水土流失加剧,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 综合治理,创新模式开辟发展路径 jvzquC41yy}/pvlud0ipo7hp1utvnr1ogthuqn1428519;373:ET9760jznn
6.实践路上|黄土黄河黄沙: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8月4日下午,实习小队前往鄂尔多斯市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库布齐蒙语意为“弓上之弦”,即黄河几字湾为弓,大漠为弦,是挂在黄河几字湾上的沙漠。其宏观地貌为:西有贺兰山、桌子山,北有乌拉山、大青山,平均海拔比鄂尔多斯高原高100米,被称为“高原中的高原”。区域内多流动沙丘,地形地貌呈东西走向;沙丘jvzquC41igu/hssw0gjv0ls1av854B4961g91l>969g54<5:21vbin3jvo
7.鄂尔多斯市行政区划、交通地图、人口面积、历史变革、风景图片地形地貌 鄂尔多斯市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特点是,起伏不平,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东北西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与黄土高原相连。地貌类型多样,有芳草如茵的草原和开阔坦荡的波状高原;鄂尔多斯市境内五大类型地貌,平原约占总土地面积的4.33%,丘陵山区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8.91%,波状高原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8.81%,毛乌素沙地约占总jvzq<84yyy448>6570ipo8sgkokoipz1ggxewxxk0unuou
8.山东省潍坊安丘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调研监测地理试题下图为河湟地区微观维度下庄廓院落对地形地貌适应的不同空间形态图。据此完成 6~7题。5.河湟地区单个庄廓民居对地形的适应体现了区域的 ( )A.整体性 B.开放性 C.渐进性 D.共同性6.修建在地势高差较大坡地上的庄廓民居是( )A.甲 B.乙 C.丙 D.丁“风向数据植树法”是在治理库布齐沙漠过程中开发的一项jvzquC41yy}/|}m0eun1|thv1::6@94:64ivvq
9.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公告他徒步走遍龙宝区40个贫困村,手绘地形地貌勾勒产业分布图,为制定扶贫开发规划打下坚实基础。他实地调研踏勘,为贫困村修好每一条公路,风吹日晒使他显得又黑又老,20多岁就被人称为“老傅”。他在开展产业扶贫规划时淋雨感冒,高烧39度,仍然坚持白天踏勘、晚上输液,确保了工作按时完成。2019年初,他牵头负责中央脱贫jvzq<84iqpmzk7hpt0io1wjyu1813B5;455u496;2;84a>769:>49;3jvor
10.风景如画风情如歌(行天下)在去暖水乡的路上,车子穿行于高低起伏的丘陵山涧之中,到后仔细观察发现,这里沟壑纵横、峁梁相接的地形地貌,同陕北黄土高原如出一辙。地名也多以塬、梁、峁、滩、坡、川等名之。暴雨造成的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特色十足的微地貌,令人感慨称奇。而黄河岸边的青黑色山峦又呈现出另外一种姿态:远看,jvzquC41rcvft7ugqrrf0lto0et0tvwdjyh0j}rn1463666214:0exsvgpz`4?5:9285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