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有色金属第一城的白银,这几年屡屡在风口浪尖上。关注度高缘由皆非好事情,当年旷日持久的罕见连环杀人案刚刚侦破,颇具伤害性体育赛事故再次撬动公众神经,近期的安全事故,让这个西北的三四线城市,屡屡被送上热搜。
高曝光和被争议,并不是白银的全部,这些事件的背后,才是更加真实的白银。这座有特殊气质的西北城市,一面是共和国的“第一炉铜”出生地,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另一面是,被督办的刑事大案久久难破,夺命越野赛重创人心,安全事故频发等固有印象。
因资源而兴起的白银,一度实力强劲,但是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不断的考验发展转型的效果与成败。一座城市氛围的公众印象形成背后,是这座城市的产业转型,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缩影。
“铜之城”的荣耀过往
在地图上,白银位于甘肃省中部,位于黄河上游、东临宁夏,西与兰州市皋兰、永登县毗邻,南接陇西黄土高原,北临腾格里沙漠。总面积 2.12 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的 4.4%。
甘肃区域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兰州一家独大,相较狭长省域内的其他地州,白银距离兰州要近的多。兰白一体化发展,环兰一小时都市圈,这使得白银颇具发展的要素流动竞争优势。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白银曾引以为傲的,是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因为盛产铜矿,也成为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
白银市的矿产资源分布主要有南北两条成矿带,南矿带由天祝的马雅雪山向东延伸止于白银厂矿区,是有色金属铜、铅、锌及其伴生矿产集中的产地,北矿带由景泰县的寿鹿山向东延伸沿靖远县北部止于屈吴山脉,在平川-靖远形成靖远煤矿区,其它主要非金属矿产分布在此矿带以北地区。白银市辖区内已发现或探明的矿产有45种,矿产地120多处,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产23种,主要有铜、铅、锌、石膏、石灰石、凹凸棒石粘土等。
“铜的城”--白银市在历史上并非寂寂无名,共和国的“第一炉铜”就出自此地。白银的兴起,与有色金属高度相关。有色金属,毫无疑问曾是白银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甚至可以说,这座城市的现代模样就是由有色金属浇筑而成。
白银发现大型铜矿,是在1953年前后,当年国家工业建设的起步阶段,白银的开发建设最早的企业名称就叫“白银厂铜矿筹备处”。1956年震惊世界的白银矿山大爆破,拉开了新中国有色金属资源开发的序幕,那次爆破被称为中国第一爆,以至于当时很多国外媒体都以为是“中国试爆原子弹”,自此,白银在一片戈壁荒滩上建市,1985年正式成立地级市。兰铁路由北向南穿境而过,京藏高速的开通进一步奠定了白银在西北的主要交通枢纽地位。
自1954年10月,“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在兰州成立,后定名白银有色金属公司。自此,大批建设项目迁至白银,它与银光化学材料厂(805厂),是“一五”期间我国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之一,由苏联专家援助建设。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还相继建成了一批工业企业,如白银针织厂、白银针布厂、白银电缆厂(长通电缆厂)、白银磷肥厂、白银棉纺厂、西北铜加工厂(884厂)、第二十一冶金建筑公司、大峡水电站、靖远煤矿、稀土公司(903厂)、风雷机械厂、国营279厂、靖远陶瓷厂、靖远电厂等,这些企业奠定了白银的工业基础,使白银成了全国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和全省重要的煤炭基地。
一个以白银命名的地方却盛产铜,只能说历史的变迁见证这一片土地的繁荣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起,白银公司有持续三十年多年的辉煌历史。白银公司以及其衍生产业,长时间撑起白银工业发展的脊梁,甚至一度撑起甘肃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白银的城市化进程起步很早。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白银很快形成了以有色金属、煤炭、化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白银市商业繁荣程度堪比兰州,“有矿”人家的都是令人侧目的群体。“离开兰州去大城市,坐2个小时大巴,就是白银”,“白银的工人找对象都不用掏彩礼”,这些回忆已经真假难辨,但是作为白银曾经辉煌故事的一部分, 也参与塑造者这座城市的气质。
上个世纪的白银,发生过一件世人皆知的惊天连环杀人案,可一窥见这个阶段的白银发展的一斑。从1988年以来,有凶犯在14年间,共奸杀11名女性,主要作案点是当时西北工业发展最兴盛的甘肃白银、内蒙古包头两市,在白银的受害者中,有女性分别是铅锌厂、棉纺厂、供电局职工。
另外,该案件一直到28年后凶手才浮出水面,被警方抓捕。有分析人士认为,警方在侦查方向存在偏差是案件久攻不破的一个因素;白银市当时以工业为主,当地有许多国有企业,这些案件大多都发生在企事业单位的宿舍或者住宅区,作案的时间也基本都是白天。90 年代末发生过好几起闲散职工盗窃杀人案,由此警方分析凶手很可能是企业内部的职工或者白银当地人。白银警方还在做市内的大量排查,却始终没能跨越过城区,把调查扩展到稍远处的农村。然而我们现在知道了,后来查清凶手作案时并不住在白银市,他犯案以后,基本上都会回到白银市下辖的青城镇。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白银工商业繁荣带来的城乡高流动性,凶犯不会一次又一次躲过警方在市区布网收集指纹和血样的机会。
另外,白银工业的发达程度,从一个数据可见一斑:作为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祥地,白银市曾创造了铜硫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被誉为中国“铜城”。
枯竭之城逐渐滑落
资源型城市有一个普遍性的瓶颈,就是“矿”总会有挖空的一天。改革开放后,与全国六十多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白银市因矿产资源枯竭,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是“家里有矿”的城市都将面临的关卡:矿挖光了怎么办?闯过这一关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将获得第二次生命;但闯不过,“资源衰退”将蔓延成“城市衰退”乃至“城市消亡”。 白银市2008 年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白银地区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有色金属等相关产业致使全市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许多企业被迫破产,全市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和国内大部分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发展路径一样,过去的几十年,白银经历了“因资源而立”、“因资源而兴”、目前正卡在“因资源枯竭而困”发展阶段。
作为甘肃工业重镇的代表,白银的转型和其他的城市们相比,显然会有很大的不同。资源衰竭的情况,严重影响到白银市地区经济。2021年全年生产总值571.02亿元,只有兰州的1/6体量,全省地级市排名第6,名次排在兰州、庆阳、酒泉、天水、武威之后、滑落严重。和同行者比,被同为省内早期依托工业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城市酒泉拉开差距,2021年,酒泉市GDP为762.7亿元,超越白银近两百亿。同时被工业禀赋弱势的河西走廊城市武威拉开了30亿元的差距,
资源型城市依赖于资源的开发,在国家工业发展的大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地下岩石破坏、地面污染等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同时,不可再生资源决定了其储量将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的后续发展将受到威胁,导致城市经济发展停滞,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
有统计资料分析,2017前后,随着矿业的过度开采使用,环境的不及时保护和特有的西部干旱地理位置,白银优势主导资源日益衰减,非公经济注册资本所占比重大幅超越公有制经济而占九成以上,产业结构分布上第三产业户数占近八成,行业分布上批发和零售业户数占五成而处于绝对的领先位置,其次是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区域上市场主体户数分布不均衡,市场主体歇业率较高。经济的发展总体与沿海城市相差较大。近年来,由于资源枯竭导致的经济增长缓慢、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将会影响到白银市经济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所以,发展经济的转型需要层层递进。
破旧立新遭反噬
白银既是资源型城市,也是老工业基地,全国资源型城市是26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是67个,以地级市为单位的老工业基地是95个。像白银这样既是老工业基地,又是资源型城市的并不多。而白银也一直在推进产业转型。包括尝试发展文化旅游相关产业,也尝试在工业产业的智能化方面,绿色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有所作为。但现实情况是,资源型产业掣肘太强,所以尽管其它产业看起来好像有所发展,但创收始终不高。
“转型”是白银多年来面对首要命题。实际上白银也在做一些努力,但事与愿违。
5月22日9时,来自全国各地的172名越野跑运动员,踏上了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办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征途。23日12时许,甘肃白银市景泰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公共安全事件前方应急指挥部宣告搜救行动结束,最终确认遇难参赛者21人,其中不乏一些国内优秀运动员。生命的意外凋零,令人惋惜和震惊。新华社曾为此发问“172人参赛,21人遇难。这场超10%参赛人员遇难的“夺命”越野赛,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是天灾还是人祸?”
如同白银市在马拉松出事前四个月前举办滑雪越野赛所宣扬的,体育赛事是城市的“名片”。 中国的铜城,和很多家里有矿的城市一样,资源枯竭后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转型和内卷的焦虑之下,本该被塑造成美好的城市故事,最终酿成令人扼腕愤怒的事故。
事发地甘肃景泰,是白银辖内一个小县城,曾经他也是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即使到了2019年,当地的GDP只有55亿,而在甘肃全省近90个县级行政区域中,排名51位,在整个白银内部,他的经济体量也是最小的,更直观的对比,就是北京市最大的一个商场的skp,2022年的销售额,都有177亿元,是景泰县GDP的三倍以上。资源枯竭后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问题,下辖的景泰县,也面临这样的焦虑,之前提到的55亿GDP,就是艰难拼凑出来的。2021年有重要文件,还提出要将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创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基于农业农业效益不高,工业底子薄的现实,新投资的旅游业了景泰县最主要的靠山,成了白银市景泰县的救命稻草。
显而易见,白银市将赛事作为城市形象营销的突破口。这种赛事营销逻辑并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也是血的教训暴露的问题,是主办方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体育赛事本身需要足够强的专业手段,以保障安全平稳的运行。只有在安全平稳的基础上办出彩,体育赛事才有可能变成城市营销的重要事件。如若不然,被“营销”的城市将遭遇“反噬”,造成形象传播上的不利局面。
越野跑所处的山地环境,远比常规马拉松赛事的城区环境更为复杂,也更为危险。5月22日血的教训证明,主办方缺乏针对极端天气的预案,或者准备的预案并没有奏效,致使超过二十名专业参赛者殒命。从众多“跑友”和媒体呈现的信息看,这场马拉松越野跑赛事的组织,被评价为“极其不专业。
赛事组织不力的观点背后,这个事件一度被解读为一个新的资源型城市治理失败的典型——白银越野跑之痛,实际上是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谋求转型进程中,试图借助较为流行的赛事营销塑造城市形象,却又因治理能力不足而搞砸了的事故。白银的这些的社会事件,暴露出了社会治理方面的短板。在谋求产业转型遭遇重创后,白银选择更加艰难。
后马拉松时代,白银如何新生?
真如有分析人士指出,马拉松事故的教训是深刻的,也唯有安全的、运行平稳的体育赛事,才是构建城市形象的起点;也唯有好的城市形象,才能成就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第二次生命。
重塑公信力,白银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2022年,甘肃提出构建“一核三带”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对白银再提要求。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根据全省发展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未来五年,甘肃将着眼整体发展,立足各地优势,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牵引带动全省协同联动发展。“一核”是以兰州和兰州新区为中心、以兰(州)白(银)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临夏的一小时核心经济圈,“三带”是以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和特色高效农业为重点的河西走廊经济带、以综合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为重点的陇东南经济带、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为重点的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
未来五年,甘肃还将把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作为主要抓手,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同时,将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科创中心、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一带一路”开放枢纽和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白银,作为兰(州)白(银)一体化为重点一小时核心经济圈被重新提及,地处黄河上游,还是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重要节点。作为陇中腹地城市,承接产业转移,探寻发展转型新路劲,提升发展内生动力,依然是白银“破题”的关键。
按照转型规律,GDP低迷核心的点就在于解决经济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市场化的程度方面下功夫。因为国有企业依托发展的资源匮乏,民营企业生长后劲不足,创新活力不够又是另一道难题题,着力构建大企业旺盛生存,中小企业茁壮成长的氛围,这个地方才有活力。
白银的一些社会事件,它暴露出了社会治理的短板的,更要趁着更新短板的这个机会,思考转型的同时,把社会治理结构、社会治理的网络体系给完善起来。构建一个比较现代化、社会治理规范化的社会环境,才能吸引企业投资,避免人才流失。
兰(州)白(银)一体化创新平台的搭建也需要关注,还要加强和兰州、兰州新区合作,这非常重要。兰州有很多创新资源,要争取更多的创新资源和产业转移在在白银落地。更加提升和完善白银城市功能,改善白银长期以来给外界的“大黑粗”综合工业城市的印象,推动从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休闲型城市转变。
昔日的光辉不在,在后马拉松时代,白银如何尽快去标签,获得新生,是正在面临的棘手问题。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