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特征成因分析及现实启示——以民勤绿洲为例沙漠聚落

摘要:为了揭示绿洲乡村文化、乡愁景观的文脉基线及其演进轨迹,文章运用GIS分析技术,借助核密度估计法,探究民勤绿洲乡村地名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自然景观类乡村地名主要分布于绿洲中部及北部的四大历史水系沿线,反映出绿洲以水定人、临水择居的村落布局特征;人文景观类乡村地名呈哑铃状“双核”集聚分布于县城周边及绿洲东北部,反映出绿洲的移民屯垦、近城择居等活动特征。此外,使用习惯、时代要求、移民迁徙等因素则推动乡村地名的时空变迁,反映出该区域地名信息的动态修正轨迹。结论为绿洲区开展历史水系修复、地域文脉传承、特色风貌营造、迁村并点规划、新村命名优化等工作提供了研究依据与数据参考。

关键词:乡村地名;文化景观;核密度估计法;空间特征;规划启示

地名既反映出当地历史时期和现今阶段的地理环境特征,又记录诸如民族兴衰、社会变迁、经济生产、军事活动等纷繁多样的文化景观信息,折射出自然——人文双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和交互过程。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将空间技术引入地名研究,开启了地名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格局。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地名研究日趋重视,或通过阐释地名的内涵与类型进行定性分析,或融合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与此同时,地名文化景观及其空间分布的定量化、可视化研究成果日益增长,如李建华、陈晨、李丁等人分别对中卫、北京、蔚县等地进行了相关研究。从研究方法看,学者们或采用SPSS统计分析、建立Cata——log数据库等数理统计法,或采取核密度估量方法、空间插值法、空间聚类法、点距离空间平滑分析法等空间分析法。然而,学者们多选取发展较为平稳的传统农业区作为研究对象,鲜有涉及自然环境极端复杂、人文环境交融多变的沙漠绿洲区。我国千余片绿洲星罗棋布,分布在广阔的西北沙漠地区,并在绿洲聚集了全国5%—6%的人口,其极端的气候环境、匮乏的生物资源、偏远的地理区位塑造出绿洲独特的聚落形态和文态,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命名。

因此,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民勤绿洲地区,利用GIS空间技术对其乡村地名的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可视化地揭示绿洲村名的历史信息并破译其命名规律,对绿洲区开展历史水系修复、地域文脉修补、特色风貌营造、新村命名优化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处理

1.1 研究区域概况

民勤绿洲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深处西北内陆干旱区,是中国西北部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民勤绿洲三面环沙、中部低平,具有盆地地貌特征,气候干燥、水系干涸,资源匮乏、生态退化,有“塞上奥区”、“文化之乡”之美誉,是我国沙漠绿洲的典型代表。全县共辖18个乡镇,包括248个行政村,约24万人,乡村聚落沿县域中部绿洲呈带状分布,形成湖区、库区、城乡结合区三大聚集区。在自然与人文的交错演进中,民勤形成了绿洲特征显著的乡村文化景观。随着三次历史移民和三轮水系演变,其乡村地名也经历了语域变异、分化组合、删繁就简的复杂过程。

1.3 研究方法

利用互联网、各类史籍等文献资料,查询研究区内乡村地名的由来,并对其进行统计分类。同时,通过Google Earth等工具查询地名的地理坐标,用Excel将其导入ArcGIS软件。用像元精度30米的DEM数据对获得的乡村地理位置信息进行校正。为形象揭示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采取基于核密度估计的空间平滑法,得到各类地名景观的核密度分布图。最后,通过资料分析和逻辑推演,探寻各类地名景观空间分布的成因。

2 民勤乡村地名景观分类

为更精准地表达地名信息,本研究借鉴褚亚平等提出的地名专名分类体系,结合《甘肃省民勤县地名录》对乡村地名的相关注释,针对民勤绿洲的特殊情况,构建了包含2大类11种的乡村地名专名分类体系(表1)。其中,自然景观类包含“地形地貌”、“方位”、“水文”、“动植物”四种;人文景观类包含“建筑物”、“姓氏”、“人民意愿”、“《千字文》”、“军事”、“政治”、“序数”七种。

由表1可知,自然景观类乡村地名共有172个,人文景观类乡村地名共149个,由此可见,自然景观对民勤乡村地名的命名影响更为显著。其中自然景观类“以水文命名”和“以方位命名”的乡村地名较多,分别占地名总数的41.53%和21.37%;人文景观类“以《千字文》命名”和“以人民意愿命名”的乡村地名较多,分别占地名总数的18.95%和14.11%。

3 民勤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1 自然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布特征

3.1.1 总体分布特征

从空间分布看,民勤自然景观类乡村地名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绿洲盆地区,以方位命名和以水文命名的地名数量占该类总数的90.70%。这与民勤绿洲以水定人、临水择居的村落布局轨迹紧密相关,石羊河下游的东大河、新河(人工灌渠)、小西河以及西大河四条支流对中部绿洲带上的乡村地名影响显著。此外,县域西北部及南部低山残丘地带也散落分布若干村庄,以地形地貌命名和以动植物命名占比较小。可见,水文类乡村地名集中分布于中部绿洲,地貌及动植物类乡村地名则散点分布于外围荒漠化山丘地带(图1)。

3.1.2 分类分布特征

“以水文命名”的乡村地名占自然景观类总数的59.88%,主要围绕以新河为主的人工水系分布。新河灌溉渠网对红崖山水库下游的城乡结合区、泉山、湖区3个灌区的乡村选址及命名影响显著。沿线村庄多以“沟”、“渠”命名,如“上沟村”、“新沟村”、“北沟村”、“西沟村”等。与此同时,县境内的石羊河段、已干涸的东大河两岸也分布着部分以水文命名的村落,但其多以“泉”、“湾”、“滩”等自然水景命名。

“以方位命名”的乡村地名占30.82%,其分布特征与以水文命名的乡村地名分布相似,主要集中在新河及东大河两侧,以渠道、河流的方位朴素地命名。

“以动植物命名”的乡村地名占5.23%,其分布特征不显著,但依托外围沙生旱生植物而命名的乡村居多。

“以地形地貌命名”的乡村地名仅占4.07%,主要分布在绿洲盆地四周隆起的低山残丘地带,多以“山”“岗”等命名。

3.2 人文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布特征

3.2.1 总体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人文景观类乡村地名集中分布于县域绿洲东北部和中部两大聚落极核,以东北部湖区为主形成了哑铃状的“双核”分布格局,这与以县城周边为中心,空间分布相对均质的自然景观类地名形成鲜明对比。分析表明,绿洲东北部的湖区集聚分布了“以《千字文》命名”和“以政治用语命名”的地名;而“以建筑物、姓氏、序数等命名”的乡村则主要分布在绿洲中部(县城周边区)。该地名分布特征与明清时期移民屯田的历史相吻合,也反映出近城优势对村庄规模及空间变迁的影响,且折射出绿洲边缘地带乡村对抗沙安居、祈水致富的强烈渴望。

3.2.2 分类分布特征

“以《千字文》命名”的乡村地名占人文景观类总数的31.54%,其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集中在东北部湖区的三个乡镇。这主要受明清“移民实边”政策影响,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农民陆续迁往民勤垦区,形成柳林湖(湖区)屯区。因此,该地区的村名多取《千字文》中的字号进行命名,一般排在村名首字,比如“洪圣村”、“秋成村”、“暑适村”、“调元村”等,形成民勤绿洲典型的文化景观。

“以人民意愿命名”的乡村地名占23.50%,主要临历史水系分布。面对水系、湖泊濒临枯竭的困境,绿洲北部的湖区村庄表达出对雨、水的强烈渴求并祈求“风调雨顺”,由此形成了“雨圣村”、“永丰村”等村名;面对频繁的风沙灾害,绿洲西部边缘村庄表达出对安居的诉求与抗沙的信心,由此形成了“安宁村”、“兴盛村”、“永安村”等村名。

“以序数、建筑物和姓氏命名”的乡村地名分别占11.41%、10.74%和10.07%,均聚集在县域中部(镇番古城周边),反映出城郊村庄人口规模较大、裂变重组频繁、文脉延承较好的特征。如大村裂变或多村重组,形成“东二村”、“东一村”、“三元村”等村名;曹兵征服西凉后筑城守卫,在县域中部形成“曹城村”、“城近村”、“城西村”等村名。

“以政治用语、军事用语命名”的乡村地名较少,分别占8.05%和4.70%,散落分布于绿洲东北部,这与该区域历史上军事、革命活动较频繁有关。

3.3 地名文化景观的时空变迁特征

地名使用习惯、特殊时代要求、生态移民迁徙等因素均影响乡村地名的时空变迁。首先,当地居民对乡村地名的使用习惯将使地名逐渐简化、异化。研究发现,在自然景观类乡村地名中,“以水文命名”的乡村地名在今天的使用中大多已省略“沟”、“渠”等用字,仅从乡村地名的字面已无法辨识其命名来源,如“高来旺(沟)村”、“上王化(沟)村”、“小东(沟)村”等。其次,特殊的社会背景赋予乡村地名独特的时代烙印。如“红星村”、“红光村”、“红东村”等富有建国初期浓郁的政治色彩;人民公社化时期,“风政村”、“端字号”等5个村庄更名为“丰政村”、“建立村”。最后,地区的生态移民对乡村地名的空间变迁具有重要影响。如“煌辉村”从西渠镇生态移民至蔡旗镇之后更名为“煌辉新村”。

4 结论与建议

地名作为重要的历史痕迹,鲜活地反映了本地区人类生产生活情况及其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对挖掘地域文化、传承文化记忆、重塑乡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直观地反映了2大类11种乡村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水系依赖、文脉传承、史脉溯源、地脉格局等方面探究了其成因,结论如下:

(1)自然景观类乡村地名的分布特征与绿洲盆地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相吻合,受水文及方位影响显著,生动地反映出沙漠绿洲区的历史水系格局,为绿洲农业区的生态调水、跨区补水、湿地修复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参考。

(2)人文景观类乡村地名的分布特征与明清时期的移民屯田历史相吻合,反映出绿洲历史上的人类活动与移民迁徙,揭示了各历史时期对偏远绿洲区的开发利用情况。这为沙漠绿洲区开展族源文化、边塞文化、古城文化、屯垦文化、民俗文化等研究提供了历史借鉴。

(3)地名使用习惯、特殊时代要求、生态移民迁徙等因素影响沙漠绿洲区乡村地名的时空变迁,表现出延承、简化、赋新等特征,为迁村并点、集中安置以及新村命名等工作提供了历史启示。

(4)民勤绿洲地名所反映的原始乡村印记与村名演替规律,对河套平原、柴达木盆地等绿洲地区开展村名景观研究、传承村名历史文脉、揭示乡村变迁轨迹等提供了方法借鉴与数据参考。

作者:魏书威等

选稿:耿曈

编辑:袁云

校对:邹怡思

审定:郝志坚

责编:檀金玲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会议回顾丨国家公园、景观游憩与健康中国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刘晓桐硕士研究生的报告题目为《上海不同年龄游客行为与植物景观空间的关系》,报告研究了不同年龄使用者的游客行为方式,分析游客行为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分析出游客行为与植物景观空间指标相关性。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吴元晶博士研究生的报告题目为《数字足迹支持下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时空游憩jvzquC41ec{q0}tpilo/gmz0ep5gd8:21e945?7c54<5:94rcik/j}r
1.豪森宫殿总体规划和景观设计,阿布扎比/CEBRA为此,总体规划增加了14万平米新的文化公园景观,保护城堡周边地块以及同处基地上的城市文化基金会,后者是一栋体现包豪斯起源的文化中心,于1980年被列入保护名册。通过引入植根当地的新型城市景观,项目将现代性与阿联酋的海事和沙漠遗迹结合在一起,以一致的叙事在基地上两栋对比强烈的建筑之间形成对话。jvzquC41yy}/ixtqqf4dp8fn/jutp6rcuvksrufp/cte/ufpfuibrn2egdxb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