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何谓回归沙漠带
打开卫星地图,在北半球除了亚欧大陆腹地是植被稀少的土黄色外,大部分被代表植被的绿色覆盖。但是还有一个横向的分布极其广泛的地带大部分也被土黄色覆盖,仔细查看经纬度,发现都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聊的北回归线沙漠带。在这个沙漠带上分布着大量世界著名的沙漠,自西往东依次是,北美洲的北美沙漠,非洲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沙漠(包括内夫得沙漠、鲁卜哈里沙漠等)和印度半岛的塔尔沙漠。而没有沙漠化的地区只有印度次大陆东部、中南半岛及我国华南地区。
北回归线沙漠带分布示意图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质沙漠,位于整个非洲大陆北部、北抵地中海、南达苏丹草原,西滨大西洋,东至红海沿岸;东西长5600公里,南北宽1300~1900公里,面积约906万平方公里,占非洲大陆的32%,比中国略小。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撒哈拉沙漠分布图
阿拉伯沙漠:位于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半岛上沙漠的总称。阿拉伯沙漠西起红海东岸,东至波斯湾-两河流域,南抵阿拉伯海,北至叙利亚沙漠,覆盖阿拉伯半岛大部,面积233万平方公里。阿拉伯沙漠属于热带沙漠,夏季酷热部分地区温度达54℃,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说起阿拉伯除了沙漠和炎热,还有的就是挥金如土的中东土豪,这里有世界油库波斯湾,拥有占世界50%以上的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
阿拉伯半岛被沙漠覆盖
塔尔沙漠:塔尔沙漠位于印度西部和巴基斯坦东部,西起印度河-萨特卢杰河,东至马尔瓦高原;南北长600余公里,东西宽300公里左右,面积20万平方公里。印度洋夏季季风湿润气流从其东部擦过,却没有带来降雨,年降雨量西部100毫米,东部约500毫米。从地图上看,如果不是印度河带来水资源滋润印度河下游,塔尔沙漠可能会和巴基斯塔西部荒漠带汇合。
塔尔沙漠分布图
北美沙漠:位于北美大陆西南部,落基山脉-内达华山脉南侧,墨西哥高原北部,西临太平洋、东至格兰德河中游广大区域。包括索诺兰沙漠和奇瓦瓦沙漠,面积40多万平方公里。该地区有独特的冬季雨季和夏季雨季的双降雨模式,年降雨量120~300毫米,是世界上最潮湿的沙漠。
北美气候分布图
至于北回归线沙漠地带的成因,主要是自然因素,但也有一定的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说起自然因素就不得不说世界洋流分布情况了。因为洋流带来大量的蕴含水汽的暖湿气流,在陆地上形成降雨滋养万物生长。但是也有一部分洋流带来的气流并没有带来水汽,而是干燥和寒冷,自然就没有雨水,从而形成了沙漠地带。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北半球的洋流都是沿顺时针方向流动,形成北半球大洋环流。
首先来看大西洋,在北半球,来自热带的北赤道暖流沿着北美洲东部进行顺时针运转,为北美洲东部和广大的欧洲地区带来大量的降雨。而在北极圈下载了自身的水汽,加那利寒流带着寒冷和干燥沿着非洲大陆西北部返回赤道,自然也就不会在北非形成明显的降雨,自然干燥不适合植物生长。
世界洋流分布图
太平洋情况同样如此,温暖的北赤道暖流通过亚洲东部,依次为太平洋黑潮、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在北美美加交界处分成两部分,向北为阿拉斯加暖流;向南沿着美国西海岸南下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同样也是干燥、寒冷,水汽稀少,在美国西部内达华山拦截下,北美洲西南部沙漠带降雨更加稀少。
世界年降雨量分布图
印度洋比较特殊,因为整个北印度洋均在热带,形成两个季风: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形成顺时针大洋环流圈,冬季在东北季风的影响下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圈。冬季北印度洋形成东北季风,没有湿润气流流向次大陆,降雨稀少;夏季季风则是顺时针方向的,大量暖湿气流吹向次大陆,形成大范围的降雨,按理说不应该形成塔曼沙漠才对,这里我们还要说一下另一种洋流现象--上升流!
北印度洋洋流示意图
升流是从表层以下沿直线上升的海流,以印度洋夏季环流为例:由于海水流动,遇到陆地海岸阻隔,深层海水上升,造成的海洋表层温度下降,形成寒流。在印度洋形成夏季季风期,在印度洋西侧形成了索马里寒流。这样以来,索马里以北、阿拉伯半岛及伊朗高原等地无法得到印度洋的水汽滋养,加上热带地区蒸发量大,自然形成了西起非洲西部,东到德干高原广袤的沙漠带。在加利福尼亚海岸及非洲西北部海岸,同样有上升流分布。
印度洋夏季洋流示意图
人为因素无非就是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漠化,最后慢慢的形成沙漠。例如次大陆的塔尔沙漠,沙漠东部降雨量达到500毫米,这样的降雨量应该是草原或者是耕地地貌,不应该形成沙漠。但是因为人民的过度开垦,破坏了印度河的植被,造成了土地荒漠化,最终形成了大沙漠。
塔尔沙漠
然而在整个北回归线上沙漠带上,还有一个植被完好,气候适宜,降雨充沛的区域,十分适合人类居住和生产发展的地区,那就是我国的华南地区。这里被称为鱼米之乡,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也是北回归线上的一个绿洲,应该感谢大自然对中华民族的馈赠,更应该保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
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绿洲原本是指在干旱的沙漠地区,由于缺水,植被很难生长,形成不毛之地。但在有水的地方,植被能很好的生长,形成沙漠中的绿洲。这里借用“绿洲”一词,来形容我国的南方地区。
读以下世界气候类型图可知,南北回归线到南北纬30°之间的陆地大多数地方属热带沙漠气候,年降雨量极少,形成沙漠景观特色。比如:北回归线附近的撒哈拉沙漠、鲁卜哈利沙漠、内夫得沙漠;南回归线附近的纳米布沙漠、澳大利亚沙漠、阿塔卡马沙漠等。而我国被北回归线穿过的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被30°N穿过的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以及位于23.5°N~30°N之间的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历史上曾有“湖广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以及“天府之国”的美誉;它们与同纬度的其它地方相比不但不是沙漠,而且是美丽富庶的人间天堂。为什么大自然会对我国的这些地方赐予如此的惠泽和恩典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气压带、风带的季气节移动
读以下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图:地球上的气压带分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赤道低气压带。简称为四高三低气压带。
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在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低,日照时间越短,亚洲大陆北部陆面气温较低,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西伯利亚一带形成了一个高压中心,称为蒙古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这个陆地高压所切断,与蒙古高压相对峙。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存在两个低压中心,一个称阿留申低压,一个称赤道低压。冬季我国气流的总趋势是从蒙古高压留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形成我国的冬季风、寒冷干燥,我国处于旱季。
夏季,整个南半球的温度比北半球低得多,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不被澳大利亚大陆所切断,等压线呈带状分布,并且高压势头很强盛,赤道低压带不再位于赤道附近而是移到了50°N~10°N之间,此时南半球热带洋面上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东南信风就要越过赤道,形成我国西南地区的西南季风和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西南季风由印度洋吹向我国西南地区,东南季风由太平洋吹向我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气候湿润。
二、海陆位置、海陆热力差异
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图我们不难发现,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带基本上是位于大陆西岸的地区,我国地处大陆东岸的地理位置刚好避开了热带沙漠气候的厄运。如果我国位于某块大陆的西部,那么回归线附近的地区也难逃脱热带沙漠气候的魔爪,与同纬度的其它地区也是相同的命运。虽处不同的国度,却得到同样的“待遇”。
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大,相对于陆地,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夏季,太阳直射点往返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加之亚欧大陆的面积(54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总面积(14900万平方千米)的36.2%,太平洋的面积(18000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总面积(36100万平方千米)的49.8%,这更加加剧了海陆间的热力悬殊差异;受到太阳的直射,北半球陆地地面迅速升温,形成一个热低压中心,称为印度低压。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低气压中心所切断,此时海洋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在洋面上形成高压中心,等压线不再呈带状分布,几乎呈闭合状态,气流从洋面上的高压流向陆地上的低压,这种气流称为我国的夏季风;在我国东部地区为东南季风、西南边疆为西南季风。由于夏季风来自热带洋面,从热带洋面上带来大量水汽、温暖湿润、形成降雨,万物得到滋润;雨热同期,是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时期。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田野一片葱绿,生机勃勃,“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繁荣富饶的画卷。
换句话说,如果亚欧大陆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也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我国的季风气候就不会这么强盛,这么典型。
三、我国的地势特征
读下列我国地形地势图: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它分为三级阶梯:青藏高原为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为第二级阶梯,海拔大多在1000~2000米之间;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祁连山――横断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第三级阶梯,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下;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带,水位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便于开发水电站;黄河上的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水电站建在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交界地带;三门峡、小浪底水电站建在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建在长江上的全国第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位于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使得华夏民族的两条母亲河一一长江和黄河的流向由西向东注入太平洋,从而派生出古代诗人“大江东去,浪涛尽……”的豪迈诗句,孕育出古代的华夏文明,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成为我国现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有利于来自太平洋暖湿的东南季风长驱直入到达玉门关一带,使我国南方地区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恩惠。
云南地势北高南低有利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伸入西南边疆,西南季风沿地势爬升带来丰富的降水,使西双版纳的气候成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为热带季雨林,是中国大地上的一颗“绿明珠”,西双版纳因此而变得美丽,成为世人向往的地方。
综上所述,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我国的海陆位置以及海陆间的热力差异悬殊和我国的地势特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本应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和热带沙漠气候区的纬度地带却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把草原景观和沙漠景观变成了热带季雨林景观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东部地区深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形成季风区,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多雨。所以被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绿洲原本是指在干旱的沙漠地区,由于缺水,植被很难生长,形成不毛之地。但在有水的地方,植被能很好的生长,形成沙漠中的绿洲。这里借用“绿洲”一词,来形容我国的南方地区。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地形地势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北回归线穿过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普遍种植水稻,而同纬度的阿拉伯半岛却是降水很少,沙漠广布,原因是我国江南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的种植,成为鱼米之乡;同纬度的阿拉伯半岛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广布。
地球上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所以气候干旱。世界上的沙漠多分布在这里,故称为“回归沙漠带”但是,这一带并非到处都少雨。例如我国华南地区,虽然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但因位于大陆东岸,地理位置优越,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每年夏季风和台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造成丰沛的降水。因此,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充足,植被繁茂。特别是广东省的鼎湖山,森林茂密,万木葱茏,恰似镶嵌在华南大地上的一颗绿色明珠,赢得了“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之美誉。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现已参加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海洋季风的恩赐
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肇庆鼎湖
翻开世界植被图,你会发现在整条北回归带上的陆地,几乎全是黄色,大部分被沙漠或干草原所覆盖,故有北回归沙漠带之称。唯独我国华南地区例外,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大部分为绿色森林所覆盖。可惜这些森林均曾遭受破坏,只有鼎湖山尚保存着具有四百年以上历史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为该地带典型地带性植被,故鼎湖山被称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
从历史文化名城肇庆市中心出发,驱车不到20公里,便来到鼎湖山脚下。走进这个占地1.7万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满目绿意,令人心旷神怡。峰顶云雾缭绕,山间湖水清澈见底,空气沁人心脾。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欧阳学军说,翻开世界植被图,会发现整条北回归线上的陆地,几乎是黄色,大部分被沙漠覆盖。然而,在中国华南地区,能见到大片绿色森林。这其中,以鼎湖山最为抢眼。
“鼎湖山保存了大片400年以上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这片原始森林是重要的生态体系。因此它又被誉为 '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欧阳学军说。
从1956年成立至今,科学家、护林员们一代接着一代扎根于此,用科学的保护方式接续奋斗,倾力守护。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陈焕镛等一批植物学家在户外采集植物样本、搞科学调查时,发现了鼎湖山这块宝地,认为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应该保存自然植被,供科学研究之需。在陈焕镛等人推动下,1956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
“那时,以陈焕镛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意识到,为了新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重视自然保护。他们是自然保护区的开拓者。”在鼎湖山工作了37年的植物学家黄忠良说。
作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在当时自然保护区发展模式不明朗、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历史背景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做了多项开拓性探索。
“比如探索实行分区管理,将保护区分为一般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考虑到当时周围老百姓烧柴的需要,允许他们在一般保护区捡一些枯枝落叶。但在重点保护区,则一草一木都不能动。”黄忠良说。
1980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又成为我国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管理中,注入生物圈理念。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实施后,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守住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区界限的生态底线,以分区管理模式,守住保护与开发的“生命线”。
多年来,鼎湖山严控旅游开发,19年来没有再开发建设新的旅游设施;严控外来车辆进入,进入景区改乘环保电瓶车;对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从而保证了鼎湖山一级空气、一级水质的环境质量。
近年来,鼎湖山的保护理念由过去的“看家护院”“严防死守”的保护,着重转向基于科研、监测、修复等方面的科学管理。其建设“森林样地”对动植物进行监测、科研的保护模式,在多地得到推广、复制。
如今,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物种多样性得到保护。保护区内的植物种类约2400多种,野生高等植物达到2291种。在动物种类中,鸟类由过去的170多种增加到260种,兽类也达到41种。
“几十年来,鼎湖山守住生态红线,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少部分的旅游活动也能与自然保护区协调发展。起到了作为国家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的探索作用。”黄忠良表示。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中国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2750个,总面积达到14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5%。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一大批自然保护区,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翡翠——龙岩梅花山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西南部,地处上杭、连城、新罗三县边界,为玳瑁山的主体部位。梅花山气候宜人,四季长青。境内群峰突兀,自然景观奇特,有延绵数公里的黄连盂大绝壁,美猴潭瀑布,鲤鱼寨瀑布,梅花湖以及大自然长期雕琢而成的奇岩怪石。
龙岩梅花山身披多头衔——被美誉为“神奇的宝山”和“动植物资源基因库”、“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闽西的天然“空调”。
这里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林间空气富含负氧离子,是开展“森林浴”的理想地,这里充满神奇原始的森林景观,可使旅游者置身于大自然的绿色怀抱,呼吸着林间富于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促进新陈代谢,陶冶情操,达到锻炼身心和治病的效果。
龙岩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人迹罕至,我国一级濒危保护动物华南虎就生存在这片丛林,除此外还有梅花鹿、蟒蛇、金钱豹、云豹、黑鹿、黄腹角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得益于梅花山茂密的树林,梅花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9%以上,树林阴翳,遮天蔽日,为各类生物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自然环境。
梅花山内拥有世界上罕见的大片杉树林,福建已知的杉木王共有20株,而梅花山就有6株,可见梅花山林木资源的丰富。梅花山有2000多种植物,有黄杨木、紫心木、铁杉等名贵的树种。梅花山的竹子有65类。
龙岩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又被称为“梅花十八洞”,关于梅花山,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梅花十八洞,洞洞十八里,里里十八窟,窟窟十八里金交椅。”金交椅指的是地下矿藏资源,目前已发现和开发的有铁、锰、铅、锌、钨、煤、磁铁矿和水晶石等。
龙岩梅花山景区可以游玩梅花谷、明孝陵、梅花山、紫霞湖、红楼艺文苑共五个景点。
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宝石---西双版纳
3月21日是国际森林日。翻开世界植被类型图,北回归线附近大部分陆地被荒漠和稀树草原所覆盖,而在中国西南,云南西双版纳因为拥有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就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这条“回归沙漠带”上。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拥有北回归沙漠带上保存完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是关系到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这片仅占全国五百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庇护着全国四分之一的野生动物,五分之一的高等植物物种资源。
如今,西双版纳全力开展雨林保护、雨林修复,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不断探索,擦亮“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宝石”。
万千生灵的雨林家园
去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并在人类的悉心照拂下平安回归原栖息地,让这些“陆地巨无霸”和它们的家园——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非法猎杀、栖息地减少等原因,亚洲象数量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值得高兴的是,通过多年的保护,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50头左右增长至目前的300多头。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也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工程师”。这些庞然大物在雨林中穿行,为其他小型动物开辟出一条条“高速路”。象群踩踏、撞倒部分植物,会让茂密的雨林打开林窗,让阳光能够透过高大乔木的树冠,为林下的植物创造生存空间;一些植物的种子可以附着在大象的皮肤上,或藏在其粪便中,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大象离不开森林,森林也离不开大象。”郭贤明说,保护热带雨林和保护大象,二者相辅相成。
然而,就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由于没有发现热带雨林地区的指示物种龙脑香科植物,中国曾被国际学界认为是“没有热带雨林分布”的国家。
1975年7月,盛夏雨季,一支植物考察小分队深入西双版纳东部热带丛林中。随行马匹上放着考察工具,队员们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背着干粮徒步前行……
在经历了塌方、瘴气以及迷路的重重考验后,团队到达人迹罕至的一条沟谷边,发现了一望无际的高大树冠群落。植物研究的经验告诉他们,这是一种罕见的热带雨林树种。经过团队仔细研究后,确认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龙脑香科植物。
望天树,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傣语名为“埋岗转”,意为“仰头看天才能看到树顶”。一棵70岁的望天树高达50多米,个别的甚至高达80多米。
“谁说中华无热带,大好河山满金银。”民族植物学家裴盛基谈起往事精神矍铄,他介绍,国际上要证明一个地区是热带雨林地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龙脑香科植物大量个体自然分布存在;二是龙脑香科植物在该森林群落中应该形成优势林,能实现自然世代更替。
望天树的发现,为中国热带雨林的存在提供了关键的证据。除了亚洲象、望天树外,这块“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宝石”还庇护着鼷鹿、蜂猴等野生动物750余种,版纳青梅、白旗兜兰等高等植物5000余种。
让绿色成为底色
由于喜马拉雅山对北方冷空气的阻挡,西双版纳的东、北、西三面高的特殊地形地貌,造就了特殊的热带湿润气候,也造就了这颗“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宝石”。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资源丰富,同时也是茶叶和橡胶种植的重点区域。雨林保护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比如跨境保护难度大、橡胶林和茶园等经济作物挤占雨林空间等。
西双版纳州委书记郑艺介绍,近年来,西双版纳严厉打击种植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出台巩固种茶毁林整治成果“十条”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十严禁”,加大生物多样性跨境联合保护和违法犯罪跨区域联合打击力度,探索全民共保共享、公众公益参与、跨州跨境跨流域保护新路径。
西双版纳居住着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世居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热带雨林及其动植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识别、利用和保护森林的过程中,产生了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景洪市嘎洒镇曼点村紧邻我国第一个按小流域生物圈创建的保护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以热带雨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传承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智慧,当地村民和保护管理者探索出“社区共管”的路子,村民参与到保护中来,并在保护中受益。
“朱蕉可以治胃痛、海船能清火解毒……”曼点村村民岩叫家房前屋后都种着政府扶持种植的传统傣药,他说:“这些植物既美观又能入药,有小病小痛随手拿来就能用。”
此外,政府扶持在橡胶林下套种大叶千斤拔、萝芙木,在村寨、公路周边种植土沉香、降香黄檀等,还在村里成立傣医药保护小组,将村集体约50亩天然林划为村寨“药用植物保护地”。村民们收入得到相应提高,保护森林的积极性更高了。当地群众转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与管理部门一道,成为这片动植物王国的守护者。
全民参与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从职能部门单打独斗向群防联护转变,动物栖息地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修复转变,种群巡护从以人防为主向人防技防相结合转变,珍稀濒危物种从收容救护向繁育放归转变,野生动物肇事处理从单一补偿向防补并举转变,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
截至目前,西双版纳州1.9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森林覆盖率达81.3%,生态红线面积达42%,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2%。“绿色成了西双版纳的底色,生态成了西双版纳的本色,保护成了西双版纳的特色。”郑艺说。
让雨林不再“孤独”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几乎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雨林孤岛化等问题。”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杨永平说,雨林守护着万千物种,守护稀缺的热带雨林及其生态系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受地理、气候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西双版纳的生态系统具有集丰富性、特有性与敏感性、脆弱性于一体的特点。虽然西双版纳有热带雨林分布,但并非所有植被都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是其组成部分且呈片状分布。
西双版纳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同一区域不同生境类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物种种群的增长和扩散;虽然具有良好的物种分化和新种形成条件,但种群小且数量少,物种容易出现濒危或灭绝;生态系统空间小,容易形成高度特化和小变幅的系统组分与结构,抗干扰能力较弱。
杨永平说,以热带雨林为主的生态系统,同一区域内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度高,一旦局部生态遭到破坏,将对区域生物多样性造成“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
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亚洲象)国家公园规划建设为契机,做好生态修复的大文章,已经成为雨林保护管理者和科研专家达成的共识。在此共识下,西双版纳计划整合已建各类保护地,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按照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依照雨林自然生境修复雨林,最大程度实现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构建生态廊道,提高雨林连通性。
“林下还草木,沟谷还雨林湿地。”西双版纳州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科科长刘绍雄说,西双版纳正在实施雨林保护、修复和回归三大行动,针对橡胶和茶叶等传统支柱产业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物种单一、病虫害严重以及对雨林产生影响的问题,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54.3万亩茶园和橡胶园的生态修复,进行茶园森林化修复和生物多样性胶园建设。同时,对现有超海拔、超坡度、超范围的低产低效橡胶园退出并改种生态效益较高的其他混交林。
“雨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从政府主导逐渐转向全民参与是未来可持续保护的关键,也是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的关键。”杨永平说,最早通过政府设立保护区,划清明确的边界来严格实行“抢救性保护”,现在转入按照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方式的“恢复式保护”,未来逐渐形成政府主导、全民护航的局面。
“最终走向人与雨林的和谐。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他说。
与西双版纳同纬度的西亚、中亚和北非地区,几乎都是沙漠地 带,如印度的塔尔沙漠、沙特阿拉伯的鲁卜哈利沙漠和非洲撒哈拉沙 漠等。而西双版纳却是一片绿洲:林海浩瀚,郁郁葱葱,热带生物种 类繁多,生机盎然。
据资料显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在2500平方米的样地,即3. 75亩小面积的森林中,植物种类就多达170多种,其中乔本植物70种, 灌木植物20多种,藤本植物40种,草本植物20种,附生植物20种。 可见物种之丰富,西双版纳不愧是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