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新疆分院获得消息后,立刻派出专业人员到马兰组成搜救小组,全力寻找彭加木的下落。然而他们找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却依旧一无所获。
党中央对彭加木的失踪也高度重视,先后进行四次大规模搜寻,累计动用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上千人力以及数条警犬。彭加木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时至今日,此案依旧悬而未破。这场轰动海内外的失踪案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彭加木可能去了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彭加木失踪前后发生的事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提出“到大西北去”、“到新疆去”的口号,全力支援新疆建设。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许多知识分子都远赴新疆,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是世界探险家们的乐园。它因形状宛如人耳而被称为地球之耳。它也因危险指数极高,被称为死亡之地。罗布泊曾是一个面积有2万多平方公里的湖泊,因此被称为罗布泊。但却因气候变化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导致干涸,如今变成一个荒漠。
罗布泊环境复杂,气候恶劣,晋代曾有高僧经罗布泊西去取经,那时的罗布泊还没干涸,但却依旧遇见了咄咄怪事,他们一行人遇到狂风热浪,全都死在罗布泊,无人生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一架飞机在飞越罗布泊上空时突然失踪,机上人员无一生还。此后,在新中国成立后,依旧有许多怪事在罗布泊发生。1950年,还曾有一名解放军消失于此。罗布泊一时间闻名世界,成为与百慕大三角一样神奇的地区。
尽管罗布泊危险指数极高,但越危险,人们越抑制不住想要探求罗布泊真相的好奇心。20世纪初,瑞典和英国科学家,第1次进入罗布泊考察。虽他们经验丰富,但依旧死伤大半。幸运的是他们对罗布泊的地形做出判定,认为罗布泊地貌独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种地貌后来被命名为雅丹地貌。
除外国科学家外,中国科学家也对罗布泊充满好奇,其中就包括彭加木。彭加木出生于1925年,是中国著名科学家。他在新闻上得知瑞典和英国科学家考察罗布泊后得出的结论,因此对罗布泊充满好奇,他先后于1956年到1979年4次考察罗布泊周边地区。判定那里的环境状况为之后进入罗布泊奠定基础。
按照原定计划,他们应该原路返回了。就在这个时候,彭加木提议横穿罗布泊,寻找新的样本,并且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所有队员都持反对意见,开辟新道路的危险对于他们这些专家再清楚不过。但彭加木有自己的考虑,他患癌症已经许多年,而且进一趟罗布泊非常不容易,他不想给自己的生命留下遗憾。
经过商议,他们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如果还未走到一半路程,而汽油和水已经消耗了一半,那么他们就立刻返回。
没过多久,他们的汽油和水消耗了大半,却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都没发现。而此时距离他们走出罗布泊,还有将近400公里的路程。
本来队员们都心怀不满,再加上吃不好喝不好,不能早点回去跟家人团聚,他们心里开始产生了懈怠,不愿往前走。他们要求彭加木向当地驻军求助,用飞机给他们运来汽油和水,好快点走出罗布泊。
让军队送补给一次需要7000元,这在当时可算天价。彭加木说喝了这样的水,肚子不疼,心疼。他在地图上发现前边不远处有水井,于是鼓励队员们再坚持一下,找到水井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了。
同行的队员里有水文科学家,他勘测地表后得出的结论是附近不可能有水源,就算有也是不能喝的盐碱水。彭加木不信,坚持要走到地图标示点看个究竟。
彭加木是队长,他们再不愿意也得服从命令。而且此时所剩的饮用水已经无法支撑他们原路返回,他们只好碰碰运气,跟着彭加木继续往前走。
6月16日,当他们到达库木库都克附近时,依然没有找到水井,而此时他们的汽油和水都快耗尽了。彭加木终于向现实妥协,选择跟外界求助。
当天晚上,彭加木给中国人民解放军马兰基地发了求助电报,内容如下:
我们今天12点到达库木库都克地区西大约十公里的地方,我们缺油和水,请紧急支援油和水各五百公斤,在18日运送到这里。
马兰基地收到这份求救电报之后,当即询问了他们的位置,并要求他们原地不要动,等待救援。
科考队所有人都放下心来,只需要再坚持一天,他们就能获得充足的物资了。那一晚,他们都睡得很香,只有彭加木一个人忧心忡忡。他没有在帐篷里睡,而是在外边呆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彭加木又提出去找水源,他说找到水了就不用飞机来送,可以给国家节约一大笔钱。
这么多天都没有找到水,队员们的信心早磨没了。他们都拒绝出去,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等救援,在争辩中他们还发生了言语冲突。随后,彭加木离开了帐篷,一个人坐到越野车里查看地图。
6月17日上午11点30分,科考队副队长汪文先去找彭加木,发现他并没有在车里。汪文先还以为他去解手了,就没有在意。
12点半左右,司机去车里拿衣服,他在座位上发现了一张字条,是彭加木留下的,字条上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标注的时间是10点30分。
科考队这才发现,彭加木已经不见了两个小时。但他们并没有过多担心,彭加木已经考察过多个地方,具有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他们相信彭加木会平安无事地回来。
彭加木离开时并没有带走地图,和平时随身携带的药物,这才发觉彭加木可能迷路了,加上外面黄沙四起,整个天空都一片迷茫,能见度更是不足十米,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队员们必须得出去寻找彭加木。但是队员们一直寻找到晚上都没能找到彭加木,而且在向东一公里处发现的脚印也突然消失了,这迫使队员们不得不把这个不幸的消息上报给基地。基地第二天就来到这里与考察队一起寻找彭加木,可除了发现一些彭加木留下的脚印和一块儿椰子糖包装纸外,并没有找到彭加木本人。
6月20日,也就是彭加木失踪后的第三天,部队第二次展开了搜寻行动,并派出了100多人的搜救队,包括9架直升飞机,对彭加木失踪点附近的50公里进行了地毯式搜寻,但是找了一个星期后,还是没能找到彭加木的身影。而人们这时仅存的一丝幻想也破灭了。10天了,即使一个健康的年轻人拿着一壶水和一点食物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也撑不了多久,况且一个55岁还患有重病的人呢。
科考队不得不抱着遗憾与搜救队一起撤出了罗布泊。但是彭加木作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不仅克服了艰苦的环境,还为开创新疆科研工作倾注了所有的心血。这样的科学家,即使遇难了,也得找到他的遗体,带他回家。于是在第二次搜寻结束后的第10天,也就是7月7日这一天,部队展开了第三次搜寻行动,这次足足找了1个月,搜寻范围扩大到4000平方公里,但是依然没能找到彭加木的身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彭加木怎么可能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就不见踪迹呢?难道彭加木就这样淹没在罗布泊了?
当人们还没从彭加木失踪的低落情绪中走出来时,香港一家报社在10月11日发表的一篇报道再次给寻找彭加木的人们带来了希望。报中是这样说的:“在美国华盛顿有人见到了失踪的彭加木!”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一个叫周光磊的美国留学生自称是彭加木的好友,在9月14日这一天,周光磊与一名朋友以及一名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在美国华盛顿的一家饭店吃饭时,看到了彭加木和两个美国人也在这家饭店吃饭,看到老朋友后,周光磊热情地走过去打招呼,不料对方却说不认识他,并匆忙地离开了。
可尽管辟谣了,但是社会上关于彭加木的事踪还是闹得沸沸扬扬,为了平息这次的谣言风波,1980年11月份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织的指示,搜寻队第四次进入罗布泊寻找彭加木,这次的行动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新疆军区独立5团通讯兵部队、汽车56团和兰州407部队等八个单位共69人组成,配备大小越野汽车18辆、携带电台3部、以及各种信号枪和信号弹全面展开搜寻行动,但一无所获。这位英勇的科学家至今仍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近40年过去了,我们依旧相信他还活着,也依旧在等待着这位英勇无畏的科学家归来。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