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无人区究竟有多恐怖,彭加木与罗布泊之间又有什么秘密

1949年,一架从重庆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在鄯善县上空位置失踪了,直到1958年的时候,在罗布泊的东部位置发现了它,只剩下一些为数不多的遗物。

罗布泊无人区

1958年的夏天,因伤退役老兵李中华先生,他跟亲朋好友不辞而别,独自一个人去踏入罗布泊无人区。终于经过了漫长的50多年的时间,人们在罗布泊无人区发现了他的遗骸。

余纯顺先生在无人区

罗布泊无人区究竟有多恐怖?为何有那么多探险者和科考人员在那里失踪遇难呢?

在北纬40度和东经90度的交汇地带,有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大耳朵”,长度大概有60千米左右,宽度为40千米左右,被称为“地球之耳”,它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无人区被称为“生命禁区”,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若羌县北部。

罗布泊无人区地貌图

罗布泊是我国四大无人区之一,其余三个无人区分别是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山无人区、羌塘无人区。

罗布泊无人区的面积达到了10万平方公里左右,而其中保护区的面积可达6.12万平方公里,占了总面积的大部分地区。

罗布泊广阔的沙漠

罗布泊无人区被称为“生命禁区”,被列为八大生命禁区之一,里面危险重重,人稍不注意可能就会被危及性命。

自唐朝以来,第一位徒步活着走出罗布泊的人是雷殿生先生。下面就去详细看看,生命禁区罗布泊到底有多恐怖。

很多人可能只知道罗布泊气候应该很炎热,但具体有多酷热却不太清楚。

干旱的自然条件

罗布泊属于沙漠性气候,每当到了炎热的夏季时,地面最高温度能达到70℃,在这种高温下,人如果没能及时找到一个安全的庇护所,人的皮肤很大可能会被晒伤。

一些普通人体质没那么强,在这种高温环境下稍不注意可能就会被热中暑,对于一般人而言,夏季30℃左右的温度都难以承受,更别说接近70℃的气温了。

罗布泊夏季高温

但是每到冬季的时候,罗布泊的气温最低会到零下20℃以下,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种低温度很难承受住,即使是穿着厚厚的衣物,也难以抵挡。

复杂的地貌

而且罗布泊的温差非常大,通常情况昼夜温差在30℃至40℃左右,有时夜晚温度甚至还会骤降至零下。

罗布泊的这种昼夜温差,对于身体有一些基础病的人来说非常危险,人的身体一时半会适应不了这种大幅度的变化,比较容易引发身体的其他疾病。

夜晚下罗布泊一角

如果人的身体在这种环境下出现问题,要是随身没有携带有效的药物或者急救工具时,容易出现生命危险,因为罗布泊人迹罕至是生命禁区,在这里遇到其他人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淡水资源极度匮乏

由以上数据来看,罗布泊的年蒸发量是远远超过年降水量的,这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它干旱、炎热的自然环境所导致的。

不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如果一天不吃饭,身体可能会有点虚弱无力的感觉,但总体来说还能承受住。

严重缺水

但是,如果一天不喝水呢?就连半天不喝水嘴巴都快要干燥的起火了,更别说一天了。由此可见,淡水对人体来说太重要了,一旦在身体缺水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尤其在罗布泊这种干旱且酷热的环境中,身体缺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著名探险家余纯顺先生,在罗布泊遇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身体严重缺水,他随身携带的淡水资源喝完了,在干旱的沙漠中又找不到淡水资源,最终被渴死在了罗布泊。

罗布泊独特地貌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彭加木先生是谁,但关于彭加木和罗布泊的故事或多或少了解一些。

彭加木先生原名叫彭家睦,他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同时他也是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彭加木先生的照片

彭加木先生对于生命禁区罗布泊好像对情有独钟,从1964年至1979年,彭加木曾3次前往罗布泊实地调查该地区的自然资源。

在1980年5月份的时候,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先生为了科考工作,带着由11人组成的科考队伍奔赴“生命禁区”罗布泊,计划对罗布泊进行为期30天的较为系统的科学考察。

罗布泊干枯的植被

彭加木先生的科考队把大本营决定设立在新疆农垦总局米兰农场,在6月5日这一天,由彭加木先生带领的科考队战胜种种困难,仅仅用了7天的时间,由北向南成功穿越了干旱危险的罗布泊,圆满完成了科考任务。

按道理来说,此次科考旅途应该被画上圆满的句号,但是在6月5号结束时,彭加木觉得科考收获不是太理想,于是决定再一次重返罗布泊,继续进行科考工作。

罗布泊“开花”的石头堆

于是在6月11日这天,科考队伍再一次进入罗布泊,带着5桶汽油和3桶水开始了为期7天的考察旅途。但三天的时间,科考队只前行了150公里的路程,而且还耗费了大量汽油,此时他们将面临很严重的危险。

6月17日的时候,彭加木外出找水,在营地留下的仅仅只有一张写有“我往东去找水井”的纸条。

彭加木先生留下来的纸条

然而过了很长时间,彭加木依然没有回来,其他科考队员察觉到了事情不妙,于是分头多次去寻找,但是都没有找到彭加木。而且队员为了能让彭加木找到回来的方向,特意在高处位置点燃火堆、闪烁车灯,但是依然没有发现他。

在6月20日,国家出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大范围地毯式的搜索,整整十多天,都没有找到人彭加木。

“地球之耳”——罗布泊

此后,国家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搜救行动,参与搜救的人数一度达到了1000多人,每人没有搜寻一平方公里以上,不放过任何地方,41的时间天过去了,但是依然无果,没有发现彭加木的任何踪迹。

至今为止,依然没有找到彭加木,所以网络上流传着各种乱七八糟的关于此次事件的“猜测”,再次提醒各位一定要做一个“不信谣,不传谣”的人。

星空下的罗布泊无人区

无人区是生命禁区,危险程度不言而喻,即使是野外生存经验很丰富的科考人员都难以承受,那普通人更是无能为力了。

因此,普通人相对而言比较安全的做法就是不要轻易去无人区,心存敬畏之心,爱护生命敬畏自然。

THE END
0.自驾罗布泊致4人死亡,到底发生了什么?哈密​​罗布泊地形地貌 来源/中新图片网 致命的问题接二连三地发生 在宁静的早晨观赏完沙漠日出后,继续游览罗布泊。 7月24日上午,车队离开仅约一个小时,两辆霸王龙同时熄火,广东车牌的陆地巡洋舰也屡次被卡。 工人们通过对讲机沟通分析,可能是之前供给油箱的劣质油造成油路故障。也许你可以尝试不断加满油箱,以提jvzquC41yy}/fxsiejkek7hqo1gsvrhng1=39=<:4;917?768894:
1.张瑞田:两个人的罗布泊新作品《大清一统舆图》的对错,罗布泊是否漂移,是中亚探险史中的耀眼乐章,时至今日,仍然争议不断。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到1959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新疆综合考察队,对新疆进行了多学科的科学考察,在苏联专家的参与下,抵达尚有存水的罗布泊。在考察队地貌组所著的《新疆地貌》和考察队成员周廷儒的论文《论罗布泊的迁移问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3857375d69923;344:5626?/j}rn
2.武威: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从民勤地形地貌沙盘上来看,民勤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民勤绿洲就像一把楔子一样,镶嵌在两大沙漠之间,成为我国西北风沙线上的桥头堡。民勤境内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8036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0.56%。绿洲沿线风沙线长达408公里,分布着青土湖、老虎口、龙jvzquC41yy}/j~grf0ipo8mwdrj0t|x1we5jpmjz0jznnHhqpvkovRi?:5;98A5;2::13B;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