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神秘失踪,他究竟去了哪里

有人说他死了,可是4个月后有人爆出,在美国的街上撞见了他。

有人说他活着,可是2007年考察队又在沙漠中发现了一具干尸,疑似是他。

奇幻的双鱼玉佩、短短7个字的纸条,还有那救援前夜的离奇出走。

40多年前的彭加木失踪案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又究竟去了哪里?

消失的英雄

彭加木,一个如今人们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

可是在当年,他是一个英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的失踪会引发如此大的轰动。

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前往边疆各地调查资源。

当时31岁的彭加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放弃了去莫斯科学习的机会,一再请求可以让自己前往新疆进行实地考察。

“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

在写给郭沫若的请愿书中他表下决心。

然而就在一年后彭加木被检查出患有恶性肿瘤,然而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而是积极治疗。

并在此后20多年中,先后15次到新疆科考,3次进入新疆南部无人区罗布泊。

彭加木第1次去罗布泊是在1964年的3月,当时他只是去外围考察,简单收集了一些水和矿物样本。

虽然此次考察非常简单,但却收获了不少有用的信息,彭加木也坚信在罗布泊的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自然资源矿产,堪称“宝藏”。

于是此后,他一次又一次地想要尝试揭开罗布泊的神秘面纱。

1980年,彭加木带队开始了对罗布泊核心地带的首次穿行。

6月5日,他们实现了一个壮举——中国人自己组队第一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打破了“无人敢与魔鬼之湖挑战”的神话。

这一次他们一共走了450多公里,也采集到了当地的一些样本信息。

原本这个时候该撤了,毕竟大家已经连续跋涉了28天,身心俱疲。

可是这个时候彭加木却站了出来,双眼熠熠生辉地说道,

“我们再走一趟吧,还有20多天,我们可以找一条新的路穿回去。”

固然,大家能够理解彭加木积极探索的心思,毕竟组织这样一次考察真的不容易。

可是出声应和的人却极少,因为他们实在太疲倦了。

不过由于这次行动本就是由彭加木带队的,所以大家最终还是认可了他的意见。

可是等到6月17号上午,大家赫然发现汽油和水都要耗尽了!

“求救吧,向军方请求帮助。”

科考队员们的意见大致如此,毕竟在罗布泊那么危险的环境里,死亡的恐惧是实打实的。

彭加木虽然碍于大家的意见同意了,但他心里其实不想这么干。

因为当时军方进一趟罗布泊,至少要耗费7000元以上,要知道7000元可不是一笔小数,彭加木觉得可以不用这么浪费资源。

于是等到第2天,科考队员们起床的时候,赫然发现彭加木已经不见了,仅剩一张纸条,

“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十点三十分。”

寻找彭加木

当军方送达物资和补给的时候,大家尝试着找过彭加木,只可惜全无头绪。

不过没头绪也得继续找,就在彭加木失踪6天后,华国锋甚至亲自作出批示,

“派出飞机去搜寻,一定要把他找回来!”

虽然我们有决心,但是想要在一个3000多平方公里的无人区中找一个人,又谈何容易呢?

其实在搜集完营地周边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却依旧一无所获的时候,大家的心中就已经蒙上一层阴影了。

因为以彭加木的身体状况,是走不了多久。

人们找不到,很可能代表着彭加木已经被埋到了黄沙之中。

与此同时,人们虽然没有找到彭加木,但是却在东边不远处的一个盐碱滩上,找到了一个屁股印和几个糖果的包装纸。

很明显,这是彭加木留下的,但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早就已经回来了才对。

毕竟他只带了水相机和地图,连自己平时服用的抗癌药物都没带。

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他想着去去就回,结果路上碰到了意外,要么就是他在出门的那一刻,就没打算再活着回来。

在彭加木失踪后,我国累计一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搜寻,累计出动的军方士兵高达千人,直升机都动用了十几架。

可就算这样搜,也没能找到彭加木的踪迹,因此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彭加木已经去世了。

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却带来了大量的“阴谋论”,这个消息也很简单,那就是某人在美国的大街上意外的撞见了彭加木。

这也意味着这并不是一次无意识的迷失,而是一次有意识的叛逃。

可那个自称与彭加木很熟的人,甚至连彭加木夫人的名字都能写错,由此可见,这份证词的可信度也很低。

当然了,也有一部分认为彭加木并不是去了美国,而是去了苏联。

因为当时中苏关系还未缓和,而尼泊尔无人区又是我国试验核武器的地方,有人猜测彭加木就是去试探情报的,任务完成自然就被接走了。

但是这件事随着彭加木的神秘失踪越传越玄,一些不符合人们预知的说法也就传出来了。

比如说,双鱼玉佩。

有人说彭加木身上带着双鱼玉佩,然后直接次元、时空,亦或者是维度穿梭了,本着相信科学的态度,这些说法我们不予置评。

我们来讨论那个呼声最高的猜测——队友杀人说。

队友杀人说

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彭加木已经去世,是队友杀的,而且是群体作案。

这并非无稽之谈,就在2007年6月,几名探险队员意外在哈密大南湖戈壁与罗布泊附近发现了一具干尸,而这个位置距离彭加木失踪的位置很近。

很多人都由此认为,那应当就是属于彭加木的。

网上更是有法医自称,参与了那具干尸的鉴定,经过DNA身份鉴定后显示,就是彭加木。

如果这种说法属实,那么就基本可以排除彭加木是渴死或者饿死的了,因为在科学上针对这两种死法,会有一种现象叫做“完全饥饿体征”。

说白了就是,人在被饿死或渴死之前,皮肤会呈现出干燥状,内脏脂肪则是会迅速消失,根本就不会形成尸蜡。

只有尸体被长期泡在水中,或者是埋在含有大量钙和镁的泥土里,才会出现这种东西。

当然如果当地环境比较特殊,也是有可能在其他情况下产生局部尸蜡的。

据网上的那个法医所说在尸体上发现了大量的刀伤。

那么这种“队友杀人说”可信度有多高呢?

这就要见仁见智了,由于那些自称为此案法医的人,在网上并没有曝光过多证据,所以我们更相信这只是一种无端猜测。

想想也知道,科考队的队友们根本就没有理由对彭加木下手。

要说彭加木和科考队唯一的矛盾,那就是是否请求军方提供支援。

可问题是当时科考队已经通知军方了,军方也明确表示在第2天就能送来一应补给物资,在这种情况下,科考队队员又怎么会铤而走险呢?

更让我们无法理解的是,明明只要忍一天就能得到相应补给物资,可就在黎明前的最后黑夜里,彭加木却选择了独自出去找水井,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彭加木的失踪,距离如今已经过去40多年了,可是我们依旧不知道,当年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

而彭加木也为我国的科考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化成了罗布泊永远的丰碑。

思考

其实,像罗布泊这种无人区,时常会传出有人陷在里面,不知所踪的消息。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里,一定要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尤其是远离罗布泊这类生命禁区,却不能因为一时冲昏头脑而丢失了宝贵的生命。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在1924年登山界的先驱者马洛里和欧文两人消失在了登顶珠峰的路上。

直到1999年,美国特意组织了大量职业登山家,组成了一支专业搜寻队伍,这才最终在山上找到了失踪75年的马洛里。

可是另一位登山家欧文的遗体,至今都没能寻到。

同样有这种遭遇的还有波兰探险家捷西·库库奇卡,当初他在洛子峰南壁遇难,遗体落进了几千米深的峡谷,直到今天也没能找到。

曾经的梅里雪山山难,17个人直接消失了7年。直到后来冰川逐渐融化,人们这才从冰层下找到那17个人的骸骨。

就这还有人不吸取教训,在没有做好安全措施的情况下擅自进山,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只是平白给失踪人口名单上又加了个名字……

像攀登各类雪山这种事情,一定要量力而行,不仅自己要有足够的体力和耐力,还得准备好足够的设备。

除此之外,最好还得了解一下急救措施,否则倘若在山上出现点什么意外,恐怕等不到救援人就没了。

而穿越罗布泊这种无人区也是同样的,在不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去,即使一定要去,也尽可能地多备几个人几辆车,多带点物资。

像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彭加木等人,前期进入罗布泊的准备就做得比较充足,所以他们才能顺利完成一次穿行。

但是在没有做好任何预估计划的情况下,直接选择了一条新路,从罗布泊里穿回来,这就显得相当危险了。

即使是遇到了危险,也应该冷静下来,安静地在原地等候救援。

当然了,我们能理解彭加木为何会选择在救援到来之前出去找水,本质上他大概是想给国家节省一点资源。

他不愿意给国家添负担,很多时候宁肯自己节省一点,甚至自己冒些危险,也全然不在意。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老一辈人那种勤俭节约、克己奉献的精神。

虽然彭加木失踪案的真相直到今天还没有揭开,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不应该往自己猜测,更不应该去搞什么阴谋论,至于造谣就更不可取了。

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当初那些辛勤工作的科研工作者们的不负责任,我们对他们应该抱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掌声。

彭加木曾表示自己有五大愿望,到西沙群岛去考察,到青海高原考察,到西藏考察,到台湾考察。还有到南极洲考察。

虽然这五大心愿,还没有被一一实现,不过彭加木离开了,但他勇于探索、投身科研事业的足迹却永远不会消逝。

正如彭加木的的老战友夏训诚所说,“每一次考察都在寻找彭加木,在寻找一种科学的精神。”

如今,在彭加木长眠的土地上,经过研究人员和建设者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罗布泊神秘的面纱正在慢慢被掀起,彭加木想为国家探索资源的梦想也已经变成了现实。

1982年1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他遇难的地方,建了纪念碑,之后彭加木还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THE END
0.“死亡之海”罗布泊到底有多恐怖在罗布泊死亡稀松平常!据公开资料,罗布泊位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若羌县北部,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中心,海拔780米左右。 上世纪60年代,在罗布泊还没有彻底干涸之前,我国的第1颗原子弹、氢弹均是在罗布泊地区试爆成功。之所以选择这里,就是因为罗布泊及周边都是无人区。 ▲罗布泊资料图。 罗布泊jvzquC415i4djrsc0eun1jhv1pkxu86222628B442491:98167867:;30jznn
1.春雷声声马兰村──战斗在罗布泊的难忘岁月——上海热线新闻频道春雷声声马兰村──战斗在罗布泊的难忘岁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祖国大西北的戈壁滩深处,有一个神秘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那里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集合着一群中国军人和年轻的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核试验。罗布泊之声响彻大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竖起了一座光辉灿烂的历史丰碑。jvzquC41pg}t0xsnkpk/uq3ep1tfy|4id1ipp}jpv1814;2291731ltpvgtuaB>58;830qyo
2.一年一聚,曾经战斗在罗布泊的广东人回忆青春南方+在新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曾有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1955年,我国决定开始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经过漫长的选址勘察,最终将核试验基地选定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荒漠。 有一批广东人,他们曾经在那里参加“两弹一星”的工作,他们中不乏放弃优渥生活,成为我国核试验事业的开拓者、亲历者和见证者,数十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5:51385d::>;;;
3.罗布泊由于形状宛如人耳,罗布泊被誉为“地球之耳”;又被称作“死亡之海”,又名罗布淖(nào)尔后来经过地质工程者的改造,这里变成了“希望之城”。先秦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称之为"幼泽",也有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jvzquC41yy}/q|lgq0io1€nmk1+F9.GF';=&G>*D:'>4'N;'D5+9C8
4.百余名浙大人,在罗布泊写下光辉的一页1964年10月16日,一声东方惊雷响彻寰宇,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57年后,重新回望罗布泊这片神秘土地,浙大人的名字与中国核试验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王淦昌、赵九章、钱三强、程开甲等4位科学家是浙大校友。 马兰基地培养的10位院士中,程开甲、吕敏、杨裕生、林俊德等4位院士,是浙大jvzquC41yy}/|sz0gf{/ew44247039741e<45<=c46947A>1rcmf0qyo
5.古丝绸之路——罗布泊之大海道!在无人区嗨爆跨年夜!这次跟着我们一起欣赏罗布泊无人区隐世的壮美风光。 跟随我们一起度过别样的跨年之旅。 荒漠中的“城堡” 雅丹地貌 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上,没有什么生命气息 大自然用她神奇的力量,在这里创作 许许多多矗立于沙漠戈壁之中的绝世佳作 有格林童话中的古城堡 jvzquC41yy}/ojkgpi}p0ls1iqthnj1|kpwnpi1:1;:;6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