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简称“皖”,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东部,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境域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安徽省下辖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常住人口6127万人,人口数量居中国第9位。
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安徽省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主要指标增长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省汽车产量、出口量占中国五分之一。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培育出道教文化、建安文学、桐城派、北宋理学、徽文化等。其中,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
徽州名茶:
徽州出产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和老竹大方三种茶,前两种为全国十大名茶之列。黄山毛峰茶主要产于云谷寺、慈光阁、松谷庵、吊桥庵和桃花峰等处,茶味香郁醇甜。太平猴魁产于猴坑、猴岗、颜家三个自然村,在中国名茶最为珍贵,二叶包一芽茶种称为“两刀夹一枪”,主脉暗红,汤色清绿,味醇香鲜,有润喉、明目提神之效。“老竹大方”产于歙县老竹铺的老竹岭等地,以“顶谷大方”吕质最佳,色泽深绿乌润似竹叶,汤色淡黄,香浓而纯。这三种茶为安徽经济创收的支柱之一。
省会——合肥
02
地貌
安徽省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相间排列,各占全区面积的1/3,湖沼洼地占8.0%。地势南高北低,从南至北为皖南山地、长江沿岸平原、江淮平原。三条西南—东北山丘带即九华山、黄山、天目山呈叠瓦状排列。黄山的莲花峰海拔1864.8米,为全省最高峰。
水系
江淮地区自古以富庶著称,其河流之利是主要原因。长江、淮河由西向东流经安徽省。省内的河流分属钱塘江、长江、淮河等水系。黄山、天目山南分钱塘江和长江水系。
长江在安徽省流长416千米,支流有青弋江和巢湖水系等。北部为淮河水系,淮河干流在安徽省内有长约430千米的河段。沿江多湖泊,以巢湖最大(约有770平方千米)。安徽由于河流较多,所以涝灾较多。1949年以后,变害为宝,合理利用,大大提高了水系的利用率。
气候
安徽省气候南北迥异,四季分明,具有明显的南北气候过渡特征。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南高北低。年均气温14~16℃,1月均温-1~4℃,7月均温27~29℃,无霜期约为200~250天。年降水量750~1700毫米,南多北少,山地多于平原。各地历年最大和最小降水量可相差1~3倍以上。
自然资源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全省已发现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煤、铁等共100多种,石灰岩、岩盐居全国前十位,开采便利。
安徽省处于江淮地区,境内的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扬子鳄、江豚等濒危动物59种。森林覆盖率达到30%。
经济
安徽省是全国农业大省,是中国主要粮食产区之一,以水稻、小麦以主,农业兼具南、北方的生产特征。重工业以煤炭、机械、化工为主。是中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安徽的古井贡酒、宣纸、徽墨、徽砚等闻名中外,是安徽省的经济支柱之一。
安徽省地形图
03
行 政 区 划
省会——合肥:
合肥市位于省境中部,合肥盆地中部。面积7029平方千米,因东西淝河与此合流而得名。合肥为历史悠久的名城,古为淮夷地,商称虎方,秦统一中国后置合肥县,别称庐州。1952年为安徽省省辖市。合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兼有南北过渡特点。在交通方面,淮南、合(肥)九(江)两条铁路贯通市区,公路可达全省各地。水运经巢湖可达长江。合肥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工业以机械、电子、冶金、化工为主。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大豆等。合肥市内比较著名的古迹有14处,还以名茶名酒名小吃驰名中外。
安庆:
安庆市位于省境西南部,长江北岸,与江西省相望,是长江流域至要河港。全市面积15398平方千米。历史上,三国时曾于此建山口城、吕蒙城,北宋时在此设德庆军,南宋改安庆军,后升安庆府,元改为安庆路。1949年设安庆市,1979由省直辖,1988年安庆地区并入安庆市,别称“宜城”。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市南界,纳华阳河、皖河等支流,区内湖泊众多,水运发达。安庆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农作物以水稻、棉花、油料为主。盛产茶叶、鱼虾。工业有石化、制造、有色、轻工四大种类。
巢湖:
巢湖市位于省境中部,巢湖东岸,南倚长江。全市面积9433平方千米。巢湖市古称巢伯国,秦时为九江郡地,元属庐州路,明、清置庐州府。巢湖市地处江淮丘陵和沿江平原结合地带。巢湖市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夏初梅雨显著。农业以生产稻米、油料、瓜菜和畜禽、水产品为主。绒蟹、银鱼、白米虾为巢湖“三珍”。巢湖市素称“鱼米之乡”。
芜湖:
芜湖市位于省境东南部,长江与青弋江汇合处,面积3325平方千米。汉朝设县。1973年正式设为省辖市。芜湖市地处长江下游平原,长江流经市境,流程70余千米。芜湖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元明时期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著名的港口商品集散地之一。境内矿藏有铁、铜、石灰岩等。工业以轻纺为主,还有机械、造船等门类。农业以种植水稻、油菜、棉花为主。城市名称素以“三画”(铁画、堆漆画、通草画)、“三刀”(剪刀、菜刀、剃刀)、“三鲜”(鲥鱼、刀鱼、金盾大毛蟹)而知名。
亳州:
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因地处商成汤国都之南亳而得名。亳州是中华民族较早的发祥地之一。自商成汤建都到今天,亳州已有3000多年历史。这里人文荟萃,是老子、曹操、华佗的故里。唐代著名诗人李绅、大画家曹霸也出生在这里。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亳州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花戏楼巧夺天工、遍施彩绘;尉迟寺遗址震惊考古界,誉称“中国原始第一村”;曹操地下运兵道,被专家誉为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地下长城”;华祖庵八景乃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馆名。此外还有曹氏宗族墓群、天静宫、商成汤王衣冠冢、清真古寺、明清古街巷等。这里还是原始社会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所在地。亳州古井贡酒是全国著名的酒类产品。
安徽省地区分布
旅 游 景 点
安徽省的旅游以名山秀水和人文景观相映衬为特点,有举世闻名的黄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历史上曾被封为南岳的天柱山,马鞍山采石矶为“长江三矶”之一,屯溪的宋代古城镇风貌别具一格。亳州、寿县文物古迹不胜枚举,有安丰塘、明中都皇城、花戏楼、许国石坊、潜口古民居等多处。旅游业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之一。
九华山
莲花佛国——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32千米处,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面积为100余平方千米。山中奇峰怪石、潭谷洞府、古树泉瀑、绿竹鲜花,独具清静秀逸风光,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山上有99座山峰,其中天柱、十王、莲花等九座主峰远远望去似并肩站立的9个兄弟,因而又叫九子山。其中十王峰为最高峰,海拔达1344.4米。九华山怪石古洞、丛林佳木、古刹民居风景极佳。唐末九华山被辟为地藏王菩萨道场,香火盛甲天下,素有“莲花佛国”之誉。崇山峻岭中现有寺庙78座,其中9座为全国重点寺院。九华山的景色主要有五溪山色、九子泉声、天柱仙踪、天台晓日等十三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九华山歌》序言中曾高度评价九华山,九峰竞秀,神彩异石。咏之为“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疑是九龙天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九华山上“娃娃鱼”、“金钱树”、“叮当鸟”被誉为九华三宝,是全国著名游览避暑胜地。
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位于桐城市龙眠路西端,是古代祭祀文圣人孔子的场所,旧称圣庙、学宫。文庙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始建于元延祐初年,原址在东门外,元未毁于兵火,明洪武(元年1368)移建今址。明清两代曾经多19次修葺,现存建筑为1987年仿明清图式重修。主要建筑有泮池、状元桥、大成殿、东西廊庑等,今仍保持旧观。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尤具当时风格,为重檐歇山顶,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具有辽金风格。著名的桐城派散文作家多出于桐城,桐城派是徽州文化的集大成者。
许国石坊:
歙县山城中,明代民居、牌坊、祠堂合称为歙县古建筑“三绝”。许国石坊是一座跨街矗立、奇异独特的古牌坊,为中国古代石牌坊建筑中的罕见实例。牌坊大多四脚,而许国石坊是八脚,也称“八脚牌楼”。石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平面呈“口”字形,三层四面八柱。主楼分为三层,最上层由斗拱承歇山顶屋檐,山面附楼各出两层挑檐。石坊通体为坚硬青石雕琢而成的仿木建筑。石坊四面雕为双龙盘边,镌刻着董其昌所书“恩荣”、“先学后臣”、“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等题款。所刻飞龙走兽、彩凤飞禽,神态逼真。
黄山
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北部,古称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得名,面积约有1200平方千米。相传黄帝曾于此修身炼丹,故名。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黄山胜景著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另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黄山松破石而生,盘结于危崖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岩绝壁之上,百龄以上的古松,数以万计。著名的有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等。黄山云海,浩瀚无际,瞬息万变,故黄山又有“黄海”之称。著名的景点有飞来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120余处。黄山四季景色各异,日出、晚霞、华彩、佛光和雾景等时令景观各有奇趣,现已开辟为温尔、玉屏、北海、云谷和松谷五大景区。黄山特产以“黄山毛峰”和“灵芝”等久负盛名。
西海在黄山西部,因云雾似海故名。相传为仙人居住之居,是黄山风景的代表。这里峰奇水秀,景点诸多。著名的山峰有双笋、尖刀和石床诸峰,还有仙人晒靴、仙女绣花、武松打虎等奇观,悬崖峭壁间还建有排云亭,是欣赏云海、晚霞和奇峰幽谷的绝妙之处。
桃花潭:
桃花潭位于泾县城西南40千米处的桃花潭镇,原名玉境潭。因李白赋诗而改名。这里悬崖密林,怪石参差,有小家碧玉式的秀丽。据说泾县豪士汪伦想认识李白,但又无缘。就修书迎请李白,他知李白喜桃花,信中说这里桃花盛开,香飘十里。李白来后虽说没发现桃花,但为汪沦的真诚所感动,尽欢而散,李白临别时作《桃花潭绝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人为纪念这段佳话,在岸上建踏歌岸阁、酌酒楼和文昌阁。
祇园寺:
祇园寺位于九华山东崖西麓,是九华山上规模最大、唯一的一座宫殿式建筑,与东岩、石年、甘露寺并称为九华山四大丛林。相传释迦牟尼在印度祗园弘扬佛法20余年,九华山祇园寺因此而得名。祇园依山就势,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层层叠叠,飞檐翘角,画栋雕梁,琉璃覆顶。由大雄宝殿、万丈寮、衣钵寮、光明讲学堂等组成。清嘉庆年间,隆山禅师任主持,香火最为旺盛,至今不衰。
龙泉洞:
龙泉洞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永东镇,又称窑头洞。为石灰岩溶洞,洞厅总面积1.2万平方米,分4层8厅,内有一条地下河。现形成银河、龙宫、彩兽、瑶池、地下宫殿5个大厅,共约150余景,游程2.5千米。怪石林立,洞中有洞,石乳、石笋、石柱各具形态。银河厅以苍鹰、天龙布雨、锦上添花、桂林山水、平田奇观等尤为叫绝。彩兽厅内有金龟、彩狮、骏马、孔雀、松鼠等景,还有观音菩萨像,有击之能发声的异石等。有北宋至清代名人梅老臣、徐霞客、施润章等名人题诗词20余处,人文景观与天然景观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