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直是我们向往的地方,尤其是南疆,异域的人文、历史、古迹,美景、美食、美人,更是吸引我们前往一探究竟。5月底,我们终于来了,在飞越了白雪覆盖的天山之后,我们降落在了阿克苏机场,开始了南疆之旅,去揭开大美新疆那神秘的面纱,看看她真实的面貌,感受民族风情,领略异域风光。
一、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从阿克苏到和田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第一大沙漠。广袤、荒凉、寂寞…….,茫茫沙漠绵延33万平方公里,几乎一切形容无助与孤独的词都可用在这里,“塔克拉玛干”维语的意思就是“走得进,出不来”。
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起点在阿拉尔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师部所在地。宽阔的塔里木河流经此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因此这里绿化极好,大片的草坪散落在城市各处,平整宽敞的林荫道通往四方。这里有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有原为兵团农垦工作培养人才,现已成为综合制院校的塔里木大学,有大片的胡杨林和优质的棉花产区……。
中午我们在阿拉尔市吃完午饭,沿着G580国道一路向南驶往和田。阿拉尔到和田四百多公里,将陪伴我们6个多小时车程的是茫茫的戈壁沙漠和导游吴古丽的讲解。
笔直的公路延伸到天际。路两边,一簇簇蒺藜、红柳等根系深的植物星星点点地散落着在沙漠中,偶尔还能见到“沙漠英雄”胡杨树的身姿,几公里外的和田河一路相伴。大漠中的天气变幻莫测,时而阳光灿烂,时而黄沙漫天。起伏的沙丘被风吹出条条波纹,远处一股小小的龙卷风随着我们的车辆移动,偶尔闪过的野骆驼在荒漠中孤独地行走,不时还能看到路边为动物们饮水设立的饮水点。百十公里过去了,窗外的景色依旧,伴随着风躁和胎躁,以及午后的困倦,团友们渐渐地眯起了盹......。
为了确保司机行车安全,我们中间停车休息,正好下车近距离接触一下塔克拉玛干沙漠。穿上防沙鞋套,做好防晒措施。尽管天气不是很热,阳光也不太强烈,但还是能感觉从沙土中升腾起来的燥热。我们走上一座座沙丘遥望四周,除了沙丘还是沙丘,除了寂寞还是寂寞。远处的天空有点发黄,预示着一股沙尘正在向这边移动。
今天的天气有微微的沙尘,否则就能看到一场完美的沙漠日落。
这条路相比其它的沙漠公路,周边没有大型的油气田,往来的工作车辆不多,因此更显寂寥。据司机讲行驶到沙漠腹地遇见沙尘暴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沙尘暴严重的季节,G580国道要封闭。
100多年前,发现楼兰美女的瑞典探险家斯芬·赫定一行37人,由喀什出发,从西向东第一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他们的装备非常充足,惟独没有带上足够的饮用水,在沙漠腹地几乎葬送了整个探险队,因此他把这里定义为“死亡之海”。
辛苦的护路工在公路两边利用芦苇等材料在流动的沙丘上扎成50厘米见方、30厘米高的篱笆,给这条沙漠公路建起了被称为“中国魔方”的防沙网,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来挡住流沙对公路的侵袭,还可以截留水分,提供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每隔10公里就有一座用太阳能充电的高大的通信基站。正是有了这些战略投入和工人们的艰辛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舒适的旅程,在此向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们致敬。
这一路虽然没有美丽的风景,没有美食与佳酿,有的只是荒凉和寂寞,但我认为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非常值得体验的一次经历。
二、从和田到喀什,重走古丝绸之路,寻访沿途的故城和美食
昆仑山的雪水滋润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岸的一串串绿洲,和田、莎车、疏勒等这些见证西域历史的故国就镶嵌在这里。这里有过繁荣与辉煌,也有过战乱与贫困。曾经古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和信徒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见证着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繁华景象。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在天黑前赶到了和田市。
和田古称于阗,曾经的西域大国,是最早接受佛教的地方之一,塔里木盆地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目前北京市对口援建的地区。一进到和田市,路边就频频闪过有北京印记的建筑,如“和田北京海淀小学”、“和田市朝阳教育园区”……。
来之前就比较关注当地的气候,和田地区尤为特殊,空气质量比较差,这个季节经常爆表。导游吴古丽讲:南疆是新疆的“口袋底”,和田是“口袋底”的“底”。“底”是啥样?交通最末端,条件最恶劣,年降雨量不到40毫米,年浮尘天有200多天。有个顺口溜讲:和田人民苦啊,一天三顿土啊,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啊。来之前,这里刚经过一场沙尘的洗礼。
都快晚上11点了(当地时间相当于晚9点),我们到了著名的和田老夜市,来一场饕餮之旅。夜市长约600米,长长的通道两边尽数各种维族美食,红柳烤炙的羊肉串、软嫩鲜香的烤包子、香糯可口的手抓饭、外酥里嫩的烤全羊、料足味美的羊杂碎等这些在内地常见的就不说了,和田特有的酸奶粽子、烤蛋、鸽子汤、羊肠子、羊肚包肉等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诱人的色彩、美食的香味与维语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真不知该从哪儿吃起了!这里是此行到过的城市中摊位最多、品种最丰富的夜市。
路过一处烤羊肉摊位,滋滋的烤肉声和随着烟火散发的香味甚是诱人。烤羊肉串,在新疆美食中若排第二,其它没敢说第一的。所以我们打算走到哪个地方都要品尝两串当地的红柳烤串。女老板操作娴熟,不一会儿数串色泽饱满、软嫩适口的羊肉串就烤好了,盐、孜然、芝麻和辣椒撒得恰到好处,把羊肉的鲜香充分地调理出来。吃着烤串、配着新疆的乌苏啤酒,与旁边来自河北沧州的小伙聊起来。他今年21岁,与父亲来此做地流平生意。问他为何千里迢迢到这里来,他说这里生意好做,没有内地那么卷。看着他信心满满的样子,我们也祝福他生意兴隆。
有许多当地人围坐在众多的烤蛋摊前,我比较好奇,那烤蛋是个什么东东?索性就选了一个摊位,看着招牌点了个“三蛋一星”。一个鹅蛋,两个鸽子蛋,一个土鸡蛋。先将鹅蛋顶部的蛋壳拨去一小块,去掉蛋清,蛋黄留在蛋壳里,再将鸽子蛋、鸡蛋的蛋黄倒入其中,加上蜂蜜、藏红花和当地特产的香料玛卡,搅拌均匀,放置烧热的碳灰中烤,10分钟后充满异域色彩的三蛋一星就烤熟了。烤蛋的味道偏甜,略带腥味,其实最有意思还是看摊主的操作过程和与其之间的交流。
说到和田,最知名的一定是和田玉了。听导游吴古丽介绍,从昆仑山上积雪融化后流淌下来的两条大河,喀拉喀什河(黑玉河)和玉龙喀什河(白玉河)流经和田地区,由南向北最终汇入塔里木河。玉龙喀什河就是盛产和田白玉的河流,每年都吸引许多人前往淘玉。是条“特别值钱”的河。
今天天气不错,我们一早来到离城不远的玉龙喀什河。玉龙喀什河是季节河,现在是枯水期,远远望去,宽大干枯的河床上,已有好多人在采挖和田玉了,络绎不绝的采玉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地人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分工协作,有挖坑的有鉴别的,河床上到处都是一米左右深的大坑。跟当地人了解,每年六月中旬左右,昆仑山上的积雪就会大面积融化,到时玉龙喀什河的河水要涨至2到3米深,所以他们在抓紧时间试图在枯水季最后期限有所收获。我们也下到河床上拣几块石头碰碰运气吧,好看的石头可以把玩或当作摆件欣赏。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和田市郊的一处网红烤包子店,在等待烤包子的时候,团友们对每张餐桌上都有的一件小物件发生了兴趣。这个小物件不大,不到20厘米长的一个小木棍,棍子一头缠绕着钢丝,这个小物件是做什么的?不一会儿,热腾腾的烤包子端上来了,原来这是用来刮掉烤包子背面坚硬炉渣用的。每隔5分钟,一位胖伙计端着一大笼烤包子从后厨走到前厅,随着一声又高又长的吆喝声——“烤包子(音:贼)………..”,一笼外焦里嫩的烤包子就新鲜出炉了,引来店内的一片喝彩和欢笑,每天这家店要卖出数千个烤包子,他们家的烤包子个大肉足汁多,再加上这充满喜感的一声声吆喝,也难怪路过此处的游客都要来打卡。包子的味道是次要的,这种环境和氛围就是个卖点。
我们沿着古丝绸之路继续向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沿,2019年修通了高速公路,大大便捷了沿线各地区的交通。这条路的旁边就是一条已废弃的公路,时隐时现,由于缺乏养护已渐渐淹没在流沙中。南疆铁路也在2021年开通,这个曾经交通最末端的地区将变通途。
高速路两边是成排的白杨树,它们高大挺拔,抵御风沙的侵袭,守护着一座座农家院落和精心灌溉的农田,绿油油的景象随处可见。在科技的引领下,采用水果蔬菜大棚和滴灌技术,荒漠也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4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莎车县。
16世纪初,这里是叶尔羌汗国的都城。叶尔羌汗国是蒙古察合台汗国后代建立的,它也是最早统一新疆的政权。
我们参观了在原址重建的叶尔羌王宫和叶尔羌王妃阿曼尼沙汗纪念园。阿曼尼沙汗王妃是十五世纪维吾尔族优秀女诗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她拜访社会艺人、诗人、民间歌手,整理、收集创编出融诗歌、音乐、舞蹈、演奏等于一体的《十二木卡姆》,使民间音乐成为科学、系统、严谨的曲目,成为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我们还看了一场十二木卡姆的表演和惊险的达瓦孜。
讲解员阿依尼尕是个维族小姑娘,个头不太高,漂亮单纯,总是带着甜甜的微笑。她刚刚大学毕业担任讲解员一个月,为了能准时上岗,这套讲解词她背了半个多月。她的汉语讲的很好,每个展室她都带着我们一一讲解,在王妃阿曼尼沙汗纪念陵,她用维语给我们读起了阿曼尼沙汗写的诗文,还用歌声轻声地唱了出来。因为她的讲解特别认真,我们想跟她合影留念时,她看到背景是一处清真寺,就说到,这个背景不好吧,我是党员,我不信教,逗得大家都笑了。她还特别认真地说,我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也都是党员,那种特别自豪的样子,引得我们不由得对这个维族小姑娘肃然起敬!
来到莎车老城,充分体验了当地人的日常。来这里的游客很少,老城里看到的基本都是当地人。不远处饮食广场上的一个露天舞池中,维族大叔、大妈、姑娘、小伙随着一曲曲音乐,欢快地跳着、舞着,有点像内地的广场舞形式,但这里的舞曲,是典型的新疆音乐,他们的舞步是典型的维族舞蹈动作,看上去他们跳的那么放松,那么欢快,那么和谐,那么美,能感受到这里人们的生活非常安定。
离开莎车县北上70多公里就到了麦盖提县。
这个县是新疆唯一的沙漠之中的县,它以刀郎文化而出名。在维语中“刀郎”一词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刀郎地区专指现代刀郎人最为集中的麦盖提及周围几个县。刀郎维族是由15~16世纪从察合台汗国外逃的平民构成,经过几代人的躲避和迁徙,最终定居在这不毛之地。刀郎文化具体表现在刀郎木卡姆和刀郎绘画上。刀郎木卡姆比十二木卡姆音域更广、高音的持续能力更久,由于有苦难和沉甸甸的历史,要求演唱者要倾心演唱、真情投入,因此对演唱者的嗓音有更高的要求。
进入刀郎画乡--库尔库萨尔乡,路边家家户户的院墙外都绘有描述生活的绘画,走在这样美丽的村落,感觉静谧、朴实、自然。在画乡博物馆,陈列着众多的画板,当地百姓用质朴的画笔,描绘现实社会现象。这些绘画,色彩饱满又极富想象力,讽刺幽默,既富有哲理又接地气。其中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画面的是一张人脸,眉毛是绿色的,因为眉毛是不能刮的,所以指树木不能随意砍伐;两只耳朵,分别是父母,表明要听父母的话;眼睛中是儿女,表示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孩子;鼻子画是位女子,表示要和老婆同呼吸共命运;嘴巴上的一行字,维语就是要诚信。这幅画的作者已经去世,此画也成为博物馆品的珍藏展品之一。
虽然地处沙漠之中,但当地人顽强地与自然抗争。讲解的维族小姑娘是本地人,她介绍植树造林已深入人心,此时她的父辈们正在沙漠里种树,我们真心希望经过一代代的努力,这里的环境能得到彻底改善。
中午在麦盖提县乌依鲁克村的一户农家,品尝他家的农家乐。这里是对口扶贫户,从乌鲁木齐音乐学院下派来的一个维族音乐老师作为驻村干部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国家正通过各种方式改善贫困人们的生活状况,通过旅游走访也是一种方式。
这家院子中养了几只刀郎羊。刀郎羊也叫多浪羊,是麦盖提土种羊与阿富汗瓦尔吉尔肥羊杂交的品种。高鼻梁、大耳朵、小眼睛,身材高大生性胆小,近年因品种数量有限、产地位置等原因,身价被市场炒作得有些虚高。刀郎羊那特殊的面部特征和不菲的身价,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看着就有一种喜感,这是农户的财富和生活来源。我们在这家一边吃着烤羊肉串、烤包子、手抓饭、凉拌菜……,一边欣赏当地老人们演唱的刀郎木卡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