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北边支流多来自天山山脉,南边支流则多来自昆仑山脉。高温融雪叠加频繁降雨,使塔里木河各支流陆续出现超警戒洪水。这让塔里木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漫溢形成众多“湖泊”。因此,大片的沙漠被洪水覆盖,看上去像是沙漠中出现了湖泊。
这些“沙漠湖泊”实际上是当地暴雨、自然渗漏和下放的生态水形成的积水。积水还未渗透进沙漠,所以在低洼处形成了看上去像是湖泊的景象,但其马上就会消失,实际上不能算是湖泊。
理性看待
沙漠湖泊在世界上很多沙漠中是客观存在的,包括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等,一般是在较长时间下沙漠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湖泊主要受塔里木河上游来水的影响,上游来水多就会在河道两岸漫溢形成短暂性水域,最近受夏季塔河大洪水影响形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湖泊即为这类暂时性水域。
洪水过程对河流两岸荒漠河岸林的生态水文意义很大,但这类水体面积相对很小,且存在时间较短,无法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沙漠湖泊可以通过蒸发过程将湖水蒸发变成水汽增加至大气中参与水分循环,但这部分水汽含量很少,并不能够直接影响降水过程。在大沙漠和高温环境下,湖泊的降温效应也很有限,而此类沙漠湖泊大多会在季节内通过蒸发、渗漏等形式消失。除了人为增加的水库水体之外,近年来塔河流域小型湖泊数量并没有增加,间接证实了这类水体的性质。
塔里木河发生洪水、沙漠里出现积水和积雪等,都不是什么奇闻,如同沿海地区遇到台风一样。南疆当地所有的天气过程沙漠里都会出现,比如暴雨、闪电和雷鸣,只是发生频次较少而已。沙漠里不仅仅只有大风和沙尘暴,这些本来就很常见的天气过程需要社会公众理性客观看待。
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大片“湖泊”。视频截图
作为常年干旱的沙漠,这些湖水从何而来?是否真如舆论所猜测的那样,楼兰绿洲将重现?对此,红星新闻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口中,一一进行了求证。
沙漠中的湖泊从何而来?
专家:高温融雪叠加频繁降雨所致
干旱是沙漠的代名词。据悉,塔克拉玛干沙漠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500~3400毫米。如此干旱的环境中,为何会出现湖泊?这些湖泊又都分散在哪里?
红星新闻从中国气象局获悉,经乌鲁木齐气象卫星地面站监测资料分析和巴州气象局实地调研得知,网传“沙漠湖泊”的美景照片,大概位置在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景区一带,而该景区一直因水沙交融闻名,沿途有部分“湖泊”是塔里木河流域向原始胡杨林下放生态水形成,另有部分则是9月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出现警戒洪水后,河道溢出来的漫滩水形成的多个小型“积水库”。
“今年我们度过了1961年以来史上最热夏天,其中塔里木河流域极端高温事件多发。”新疆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颖告诉红星新闻,今年入汛以来,南疆气温持续走高,夏季南疆平均高温日数为29.7天,较常年偏多7.6天,居历史同期第一位。
受高温影响,根据乌鲁木齐气象卫星地面站监测,5月上旬南疆大部山区积雪较历年同期偏多,而9月中旬相对偏少4~8成;8月,南疆区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05%,特别是喀什地区10个县市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49%~216%。
陈颖也解释称,塔里木河北边支流多来自天山山脉,南边支流则多来自昆仑山脉。高温融雪叠加频繁降雨,使塔里木河各支流陆续出现超警戒洪水。
9月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出现警戒洪水,当地工作人员围堵河道决口,防止大量洪水流入沙漠。图据中国气象局
根据水利部网站消息,今年5月下旬至9月下旬,塔里木河干流出现历时80天的洪水过程。其中,塔里木河上游径流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50%,列1957年有实测资料以来同期第一位;塔里木河干支流25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其中8月19日塔里木河干流流量全线超警戒位。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水量调度管理处高级工程师谭晶也指出:“8月中下旬塔里木河流域出现增量洪水11.96亿立方米,除农业灌溉和流入水库外,生态补水或自然渗漏占45%。”
综合上述原因,塔里木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漫溢,形成了众多“湖泊”。因此,大片的沙漠被洪水覆盖,看上去像是沙漠中出现了湖泊。
也有专家表示,这些“沙漠湖泊”实际上是当地暴雨、自然渗漏和下放的生态水形成的积水。积水还未渗透进沙漠,所以在低洼处形成了看上去像是湖泊的景象,但其马上就会消失,实际上不能算是湖泊。
沙漠绿洲将重现?
专家:沙漠中长期出现绿洲概率不大
近年来,随着南疆西北暖湿化越发明显,部分网友关心,“楼兰绿洲”是否能够重现?
就此,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副所长姚俊强告诉红星新闻,气候加速变暖的趋势确定无疑,但南疆区域降水量的增加趋势却并不显著,加上降水量本身很少,增幅有限,无法满足增温引起的巨大蒸发需求,因此气象干旱仍将是变干的态势。
姚俊强指出,沙漠湖泊在世界上很多沙漠中客观存在,包括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等,一般是在较长时间下沙漠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湖泊主要受塔里木河上游来水的影响,上游来水多就会在河道两岸漫溢形成短暂性水域,最近受夏季塔河大洪水影响形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湖泊即为这类暂时性水域。
同时,姚俊强补充,沙漠湖泊可通过蒸发过程将湖水蒸发变成水汽增加至大气中参与水分循环,但这部分水汽含量很少,并不能够直接影响降水过程。在大沙漠和高温环境下,湖泊的降温效应也很有限,而此类沙漠湖泊大多会在季节内通过蒸发、渗漏等形式消失。
因此,姚俊强认为,查询相关研究成果后可以发现,除了人为增加的水库水体之外,近年来塔河流域小型湖泊数量并没有增加,所以沙漠中长期出现绿洲的概率并不大。
“极端天气事件”真的频现?
专家:科普力度不够,仅是常见天气
去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局地出现洪水,年底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大范围降雪;前不久,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湖泊”……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与天气有关的新闻为何牵动着大众神经?
对此,姚俊强解释称,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的科普力度不够,大众对“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事件”容易混淆而无法分辨,把小概率的极端事件当成“气候事件”,所以才会有“变江南”“暖湿气候”等一些不科学的认知。
“沙漠周边山区近几年暴雨频发,这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环流调整的结果。”姚俊强说。
另一方面,姚俊强指出,部分自媒体表述不规范,也是导致大家误解的主因。沙漠周边出现暴雨,然后形成洪水或积水,很多媒体会表述为“沙漠发生暴雨”等,同科学常识相违背。
“沙与水是一对矛盾体,而塔里木河流域出现这种现象是常态,对于不太了解的受众来说,这样的话题会很快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研究员毛炜峄如是说。
毛炜峄指出,对于新疆尤其是熟悉南疆气候的当地人来说,塔里木河发生洪水、沙漠里出现积水和积雪等,都不是什么奇闻,如同沿海地区遇到台风一样。南疆当地所有的天气过程沙漠里都会出现,比如暴雨、闪电和雷鸣,只是发生频次较少而已。沙漠里不仅仅只有大风和沙尘暴,这些本来就很常见的天气过程需要社会公众理性客观看待。
沙漠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极度缺水的。
近日,新闻报道了一件稀奇事,那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遭遇洪水,这一新闻引发了网友的议论,按理说沙漠都是缺水的,怎么还会发洪水呢?那么沙漠里怎么会有洪水呢?接下来大家就跟着
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塔克拉玛干沙漠遭遇洪水
提到沙漠,大家想到的都是缺水、干旱,少雨甚至不下雨。然而这两天很多人就被一则报道震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近日遭遇洪水,导致中石化三万套设备被淹,损失惨重。
据他们所说,7月19日,新疆轮台县天山山脉迪娜尔山段普降暴雨,加之夏季天山融化的雪水,叠加形成了季节性洪水,袭击中国石化西北油田玉奇片区,将沙漠变成了水乡。
油区道路多处冲堤溃坝、电线杆倾斜,给油区生产和勘探工作带来巨大影响,
近50辆勘探车辆、3万套设备被淹,淹水面积广达300多平方公里,石油人奋起抗洪保生产。
据了解,这次惨遭水淹的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一厂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边缘,天山南部。
该厂于2001年3月成立,是一个集油气开采、处理为一体的现代化采油企业,为中国石化集团西北油田分公司最早的一支开发队伍。
这个报道今天引发网友热议,绝大多数人都对沙漠遭遇洪灾一事感到意外,有人解释说是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的冰都在融化,不少沙漠地区都有雨水增多。
值得一提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区域在国代还是有不少国家的,西域文明也一度繁盛,然而这些文明很快就消失,有可能就跟沙漠无常的气候有关,当地土地松软,河流没有固定河道,遇到大雨成灾就容易改道,淹没良田,抗灾能力弱小的古人很容易就受影响,甚至走向灭绝。
下雨对缺水的地方来说是好事儿。这好事儿怎么还变成坏事儿了?
网友们的疑惑不是没有道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确实是一个极度干旱、缺水的地方。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年平均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时只有四五毫米,而它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500-3400毫米。
白天沙漠表面的温度能高达70到80摄氏度,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因此这里常常会出现“海市蜃楼”的奇景。
生长在这里的少量植物都拥有超级发达的根部,可以超过地上部分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以便汲取地下的水分。有些植物为了生存和繁殖,当稍有雨水时,就能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完成了萌芽、开花、结果的一整套生活周期。
这么一个极度缺水的地方怎么就能让洪水给淹了呢?其实这是道高中地理题:夏季西北地区会因为冰川融雪而径流量陡然增大,引发洪涝灾害。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但最近却接连降下了暴雨,而且还是在沙漠的腹地。
根据6月16日6时的降雨实况图可见,南疆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雨,局地甚至出现了暴雨,其中洛浦县降雨量已达79.8毫米,皮山也达到了65毫米,都是暴雨量级,对于一雨难求的南疆地区来说,这个降雨相当惊人,同时也创了有记录以来降雨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场雨。
00:12
今年以来,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先后有四次异常强降水。首先是2月26日,塔克拉玛干沙漠降雪,范围不小;3月30日,焉耆、和硕、库尔勒等地突降暴雨-大暴雨,焉耆24小时雨量达60毫米,打破纪录近一倍;4月19日,莎车降大雨,一日雨量相当于当月雨量3倍,部分乡村近50毫米;5月14日,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的塔中降极端暴雨,一日雨量相当于年平均雨量的数倍。
为何今年南疆暴雨频发?
这已经是今年影响南疆的第五场异常强降雨,难道沙漠要变草原?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南疆天气异常的原因。
身居大陆腹地的新疆,由于受到高山的阻隔,南部的印度洋气流和东部的太平洋气流都很难对其产生影响,对新疆降雨产生影响的主要由三股气流。
一个是北太平洋气流,主要影响天山以北地区,阿勒泰地区经常性的暴雪就是受它影响导致的;再一个就是西大西洋气流,它主要影响伊犁河谷地区;还有一股气流,大家可能不熟悉,就是西伯利亚沼泽气流,随着气温的升高,西伯利亚沼泽开始解冻,产生大量的湿润气流,在冷空气的推动下会影响新疆地区。
6月15日下午形势,底图来自风云4号气象卫星,中气爱制作
但是这次南疆的强降雨,不但和西大西洋气流有关,西伯利亚沼泽气流更是“主谋”,这次西伯利亚气流极其旺盛,它沿着阿拉山和天山的缺口,一路南下,进入塔里木盆地,由于前期塔里木地区气温较高,湿暖气流不断上升,遇到周边的山脉,便形成大范围的强降雨,就如同我们烧水一样,水不断加热,受锅壁阻挡,热气只能不断上升,而到了一定的高度,气温降低,热气变冷凝成水珠。这次南疆的降雨如同锅里烧水,非常类似。
南疆异常暴雨告诉我们天气信息
刚才说过这次降雨是受西伯利亚沼泽气流影响,这说明西伯利亚当地气温大幅偏高,沼泽已出现大面积的解冻,这与全球气温变暖相吻合。
虽然南疆降水偏多,但是由于降雨的不连贯性和当地的高蒸发量,对当地绿植和农作物的影响也只是暂时的,并不能将沙漠变成草原,新疆的半干旱气候特征仍将维持,雨水增多也只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响应。
沙漠发生洪水的原因
沙漠地面
形成洪水最主要的原因是沙漠的地面。
沙漠里的地面像混凝土一样坚硬,它完全不需要太多的水就可以淹没一个地区。这是由于水不能渗透到土壤里(因为沙漠没有土壤)
沙漠的地面是如何形成的?
沙漠里的风和间歇性的雨会逐渐清除沙子、灰尘和其他细粒颗粒,最后留下较大的颗粒碎片形成沙漠地面。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流动的沙丘面积占沙漠总面积的82%,而固定、半固定沙丘仅占18%,位于沙漠西部和中南部地区。留下的较大的颗粒碎片会通过雨水、流水、风、重力、蠕变、热膨胀和收缩、湿润和干燥、霜冻膨胀和地球的持续微震的力量被摇动到位。
而风吹对小颗粒的清除不会无限制的持续下去,最终就会形成一层像混凝土一样坚硬的沙漠地面,这个地面会形成一个屏障来抵御进一步的侵蚀。
融化的冰雪和不平常的暴雨天气
沙漠需要雨水,但是沙漠并不具备长期下雨或者来场大暴雨的条件。所以当新疆天山山脉迪娜尔山段普降暴雨,加上夏季天山融化的雪水,就叠加形成了季节性洪水。
极其干燥的沙漠环境是山洪的理想条件。沙漠中的沙子不能迅速吸收雨水。这些干旱地区的大雨就会导致山洪爆发。所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玉奇片区的沙漠变成了水乡,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北降水量增多,全球变暖对中国究竟是好还是坏?
尽管以科学的角度分析解决了此次季节性洪水的原因,不过从新疆降水的角度来看,似乎真的在增多:
当天新疆变成了全国降雨中心
从15日8时~16日8时雨量达到86.2毫米,并且24小时总雨量达到了93.4毫米,接近大暴雨水平!而南疆也已经有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出现,这是南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首场大暴雨,已经超过了当地平均降雨量的2倍,一天下了两年的雨!
全球变暖,对中国北方究竟是好还是坏?
早在2019年,网上出现了一个绝世神贴,大意说的是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大西北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因为降雨带北移,将会给干旱的中国北方带来更多的雨水,也许能回到北方温暖湿润的大唐盛世时代,甚至还可能回到长城内外都是粮仓的时代。
这是其中一段,全文很长,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能看完,大概有如下关键节点信息:
1、气候临界点的概念
2、西北降雨量增多
3、中东也将回归两河文明时期的兴盛时代,
4、美国的中北部地区将形成沼泽,密西西比平原盐碱化
首先我们来简单介绍下气候临界点的概念,各位了解到的15个临界点中9个已经被突破,则是2019年11月澳大利亚气候学家斯特芬提出的,但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早在20年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就提已提出了 “气候临界点” 的概念。
这是全球或区域气候从一种稳定状态到另外一种稳定状态的关键门槛,产生的条件是各项初始条件的累积,而引子则是温室气体的排放。
经过累积时间段,将会触发临界点,系统可能会进入另一个,系统会进入新的平衡,而越过临界点之后究竟是好还是坏,我们相信绝大部分情况可能都是坏的,因为从全球变暖所展现的极端暴雨和干旱以及高温,还有其引发的超级山火,哪个不坏?
稳态
但有另一种说法称,我国西北地区的暴雨,可能就是全球变暖所带来,尽管西北降雨增多可能会引发灾难性事件,但对于长远来看,它会在低洼地区积水形成湖泊,从而改善局地气候,最终将整个西北变成温暖湿润的地区,这绝对是好事。
西北降雨量增多:暴雨为何集中在北纬40度
从6月以来,全球多地均有暴雨出现,比如欧洲的德国,亚洲的中国河南地区,美国东南部地区都连续发生了洪水,尽管已经有权威的资料解释了欧洲的暴雨是因为低气压“贝恩德”的影响,中国暴雨则是烟花台风配合副高出现降水,而美国东南部则是热带低气压“克劳德特”所致。
但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个区域都集中在北纬35~40°地区,强降水很少会达到这个区域,为何今年暴雨都集中到了高纬度?中国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丽娟对此作了非常详细的解释:
1、此处主要受到盛行西风带(中纬度西风带)的控制,这个西风带环流面积极大,并且容易受到北方高压以及副热带高压和暖湿气流的冲击,出现大槽大脊,可引导南北冷暖气流的剧烈交汇,从而形成恶劣天气。
2、今年六月下旬到7月上旬,北半球西风带的大槽大脊活动非常清晰,总体呈现四波型特征,其中欧洲北部、俄罗斯东部、北美西部、大西洋北部都有一个高压脊中心,受到下沉气流影响,这些区域都出现了高温天气。
3、而同期的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北美西风带高压脊一起形成了热穹顶效应,到了中旬,北美副热带高压引导水汽到美国东南部,造成美国西南部强降水。
4、欧洲则是大西洋东北部到欧洲北部上空高压系统的阻挡,形成切断低压从而发生强降水过程。
中国河南的降水前文已经有述,而形成这个过程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海洋蒸发量增加,西风带环流北方高压以及副热带高压和暖湿气流的冲击概率增加,形成这样条件的可能性都在增加。
尽管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丽娟解释了此次降雨的成因,但仍然不能推测未来是否会形成这种常态,只是从全球变暖的角度推测,变暖的大气层在饱和前可容纳更多水汽,因此在降水条件有利时,也大大提高了发生极端强降水的风险。
陈丽娟同时称中纬度大部分陆地地区和湿润的热带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很可能强度加大、频率增高,但干湿地区之间和干湿季节之间的降水差异将会增大。因此还是一句话,干的可能更干,涝的可能更涝。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称,由于全球变暖,位于地球赤道狭窄地带的雨带会随之波动,研究人员模拟了27种最新的气候模型,认为这条雨带在西太地区会北移,而在美洲地区则会南移。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降水增加:76.5%
冰川融水:9.5%
蒸发减小:14%
这表示亚洲水塔青藏高原屋脊的降雨量正在增加,当然这和地处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没啥关系?当然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降雪量增加,也会在南疆的春天形成融雪性洪水。
色林错面积增加
而新疆的干旱气候与青藏高原不无关系,因为西风带原本经过青藏高原,但由于其高耸入云的阻挡,从帕米尔高原抬升进入中国西北,地形抬升,空气变得极度干燥,所以降雨很难发生。
新疆的水汽间接来自大西洋,为什么是间接呢?因为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团已经在欧洲上空形成降水后蒸发再次形成水汽到达北疆上空形成降水,所以欧洲降雨量增加,对我国新疆北部降水是有帮助的。
因此在两个效应之下,新疆南北来水增加,从理论上来看存在这种可能性,但种花家始终强调,不能以单个事件来看待整个地区的气候进程,因为全球变暖的效果是非常复杂的,短期和长期可能完全是相反的两个结果。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北方变成江南水乡,种花家一定举双手赞成,也许可能回到1400多年前的大唐盛世时期北方水乡,但未来降水达到长城以北的2000多年前的西周温暖期则更好,中国是否会迎来一波千年一遇、天时地利配合下的崛起,种花家不知道,但非常欢迎这个史诗般黑天鹅事件的发生。综合自如此这般学地理、红星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