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们出版了西语文学至高荣誉——“塞万提斯奖”得主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的短篇小说集《沙漠中的战斗》。同名短篇在墨西哥家喻户晓,对于情窦初开的少年而言,20世纪50年代的墨西哥,这片困囿于贫穷与社会动荡的土地是最糟糕的成长之地。他的情感能否在城市的混乱与疯狂中自由生长?
本期为大家带来侯健撰写的《沙漠中的战斗》译后记。在这篇推送中,他带领我们重走帕切科的创作之路,探索每代人童年记忆中的共通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生长于地球彼端的故事,它是如此纯真炙烈,又悲恸苦涩。
《沙漠中的战斗》书影
《沙漠中的战斗》译后记
侯健 文
我今天在课上给学生们讲解西班牙语专业语法题四级考试题,那段文字选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回忆录《活着为了讲述》,是青年作者和母亲回到故乡售卖老宅的桥段。
“故乡和老宅承载着马尔克斯的童年记忆,不过是种经过了人为美化的童年记忆,他回到那里,发现一切都变了,他的精神支柱崩塌了。于是他决定用文字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以对抗毁掉故乡的上帝。”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位墨西哥国宝级诗人,他也创作出多篇精彩小说作品。这些小说同样大多源自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记忆,他借它们批判性地刻画出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墨西哥的社会风貌。这位就是2009年塞万提斯文学奖得主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
1947年某个早晨,八岁的帕切科在墨西哥城观看了一场改编自《堂吉诃德》的音乐剧。坐在台下的他想到了原著,他发现文字一旦到了懂得如何使用它的人手里,就能起到和舞台上的音乐、五颜六色的服装、演员们忽明忽暗的面孔同样的震撼效果。
《沙漠中的战斗》书影
也许从那一刻起,他就注定要成为作家,成为名垂拉丁美洲文学史的一代文豪。2009年接受同胞、后在2013年同样获得塞万提斯文学奖的作家埃莱娜·波尼亚托夫斯卡访谈时,帕切科表示:“我很清楚自己的野心,它很疯狂,就像想要成名或是获得权势一样疯狂,那就是写出好作品来。”
尽管童年经历在二人的文学生涯中都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可帕切科和马尔克斯对待童年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正如帕切科本人所言:“我的文字里没有乡愁,因为所谓乡愁就是把往事进行迪士尼化加工而成的产物,可我总习惯带着批评的目光回首过去,所以我的文字里存在的只有记忆而已。”
如果说故乡阿拉卡塔卡对马尔克斯而言是假想出的乌托邦的话,五十年代的墨西哥城留给帕切科的则更多是苦涩的味道。
《沙漠中的战斗》书影
“我认识帕切科五十年了,我确定他那和善谦逊的态度都是真的。从灵魂深处来看,他无疑是个‘好孩子’。”波尼亚托夫斯卡如是说。
不知是否是受到内心深处的“好孩子”灵魂的感召,帕切科的小说世界里总是不乏孩童主人公的身影。可这些单纯善良的孩童又往往会被污浊的世界拖垮,天真也好,童稚也罢,总会在故事结尾处化作哀怨与惆怅。
这本小说集中的《快乐法则》是一例,《沙漠中的战斗》又是一例,它是以诗歌闻名的帕切科最负盛名的小说作品,这篇小说讲述的是生活在罗马区的少年卡洛斯爱上自己最好朋友的母亲的故事。
它入木三分地描绘了懵懂少年情窦初开,却最终被世俗拖垮的过程,也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年代墨西哥社会的权力构成及其经历的种种变革。
此外,帕切科还在这个故事里成功塑造了玛莉亚娜这一女性角色,她虽然是被传统伦理道德所不容的“情妇”,可却是整篇故事中唯一真正理解卡洛斯并为他的成长着想的人。
在故事结尾处,她却那样“消失”了,仿佛从未在墨西哥的土地上生活过一般,玛莉亚娜的经历也是那个年代拉美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缩影。
《沙漠中的战斗》书影
帕切科曾表示:“卡洛斯就是我,因为作家能够使用的最大资源就是他的人生经历和回忆。不过那个故事并不带有自传性质,故事背景是其中唯一真实的东西。”
“我很想拥有卡洛斯那样难忘的少年经历,但可惜我没有,那个年纪的我从未经历过这么不寻常的事情。”
如今,这个“不寻常”的故事早已成为墨西哥各年龄段学生的文学必读篇目,还被改编成了电影、漫画、歌曲、戏剧……
《沙漠中的战斗》书影
不过这种成功并没有冲昏帕切科的头脑,2011年,在墨西哥学院接受阿尔丰索·雷耶斯奖时,帕切科指出:《沙漠中的战斗》已经不再属于他了,那些文字属于所有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我又怎么会因为某个不属于我的东西而感到自豪呢?”
那时帕切科刚刚写完《沙漠中的战斗》,可是他对出版社说这个故事篇幅太短,得等他再写出两到三篇同样篇幅的故事才能结集出版。恰好在几乎同一时间,《周六》副刊也向帕切科约稿,可这时后者又觉得那篇故事太长,不适合发表在杂志上。
“它会把你们的版面占满的。”“我们不在乎。”于是《沙漠中的战斗》就先在杂志上被刊登了出来,与此同时埃拉出版社的编辑纽斯·埃斯普雷萨特也读完了整篇故事,她强烈建议帕切科立刻把它以单行本的形式进行出版。
她最终说服了他,于是《沙漠中的战斗》的单行本就在次年四月问世了。“我太幸运了,”帕切科后来说道,“要是我真的等着写成几篇同样篇幅的故事后再把它发表出来的话,我八成会把它搞丢。”
西班牙语版《沙漠中的战斗》封面
从那时起,这个故事就成了墨西哥人,尤其是墨西哥年轻人最钟爱的读物之一,虽然它讲述的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故事,可似乎它对每一代墨西哥年轻人都有独特的吸引力。
“你问我是怎么能在1980年就想到2010年的年轻人也爱读这个故事的?我想秘诀就是:永远不要为了追求成功而去写作。我甚至搞不清楚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学是什么样的,如果怀着功利心去创作的话,这个故事必定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
帕切科并没有真正阐明这个故事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也许那个秘诀就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的成长经历总是相似的,人们总能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像格雷厄姆·格林说的:“唯一真正不可能的爱情是孩童或老人的爱情,因为没有任何希望存在于其中。”而正是在读到这句话后,帕切科生出了创作那样一篇故事的想法。
《沙漠中的战斗》改编电影海报:玛丽安娜,玛丽安娜 Mariana, Mariana
就在《沙漠中的战斗》单行本出版的1981年,作者好友何塞·埃斯特拉达表示希望把它改编成电影,但帕切科对此抱着谨慎的态度,他认为电影拍不成,因为那个故事涉及到权力、腐败等政治问题。
西班牙语版《远风》封面
面对《沙漠中的战斗》的成功,帕切科曾有些无奈地表示:“这有点可怕,似乎我其他的作品都被这个故事抹掉了,现在人们提到我时只会说我是《沙漠中的战斗》的作者……”
也许正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存帕切科小说作品的全貌,明室希望推出一部包含多篇短篇小说在内的帕切科小说集。
说到这里,我必须要感谢明室的信任,他们给予了我自主选择这本小说集篇目的权利。收入这个集子里的小说是我从《沙漠中的战斗》《快乐法则》和《远风》这三部短篇小说集中挑选出的,也因此难免挟带了我个人的审美情趣,如有遗珠,罪责应该在我这位译者身上。
西班牙语版《快乐法则》封面
作为墨西哥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沙漠中的战斗》早已有了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俄语、日语、希腊语等众多语种的译本,中译本“虽迟但到”。
帕切科曾说《沙漠中的战斗》已经不再属于他,它属于所有读者,如今它也终于属于中文读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