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和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齐名的德军将领,隆美尔堪称为“军事天才”。1940年5月,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隆美尔率领部队充当急先锋,为德军法国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41年1月,隆美尔晋升为陆军中将。同年2月,隆美尔率领德军非洲军团到北非参战,支援意大利军队。
上图_ 隆美尔 昔兰尼加战役 作战示意图
拿下迈基利之后,隆美尔集中兵力向托布鲁克展开进攻。由于后勤支援无法跟上,再加上德军兵力比防守托布鲁克的英军少,隆美尔的攻势被迫停止。
昔兰尼加战役的胜利成就了隆美尔,也让英国人非常吃惊。英国紧急派出蒙哥马利将军接任第8集团军司令,对于英军而言,昔兰尼加可以放弃,托布鲁克可以放弃,但埃及不能放弃。一旦埃及丢给德国人,英国的在中东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失。
上图_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1887年—1976年),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
隆美尔为何在阿拉曼败北?
第一, 盟军切断了德国人的后勤补给,德军损失无法得到及时补充。
在昔兰尼加战役中,英军连续向德军展开两次反击。虽然英军在1941年6月的“战斧行动”中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经过充分准备的英军于1941年11月发起新一轮攻势“十字军行动”,英军以损失18000人的代价,歼灭德意军队33000多人,击毁德意军队坦克330多辆,隆美尔的防线一度吃紧。
上图_ 阿拉曼战役 示意图
就在德军防线即将被英军突破的关键时刻,德国海军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向北非运来了280辆新型坦克。有了280辆新坦克的支援,隆美尔信心大增,对英军反败为胜,直至1942年6月拿下托布鲁克。从昔兰尼加战役德军得到增援,进而反败为胜这一情况就能看出,盟军只有切断德国人的后勤补给,才能从根本上削弱北非德军的战争潜力。
在阿拉曼战役前后,英国海军和空军迅速抽调兵力,在地中海地区频繁活动。英军夺取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削弱乃至封锁了德军的后方补给。当德军后勤战线被英军卡住之后,整个阿拉曼战役的战场就呈现出对英军一边倒的态势:英军和德军都有坦克损失,但英军能得到美国和本土源源不断的坦克援助,而德军损失的坦克无法得到本土的支援,打一辆少一辆,德军非洲军团的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上图_ 阿拉曼战役期间的英军第一装甲师
英军随即把第1装甲师投入战斗,第1装甲师和120辆德军、意大利军队的坦克展开坦克大决战。从后来的战场数量对比上看,德军损失的坦克和英军损失的坦克数量差不多。然而,由于英军的后勤有充分的保障,其很快得到了美国给提供的M3坦克和M4谢尔曼坦克作为补充,这些损失对英军而言少之又少。但对于德军而言,阿恰齐尔山脊战斗损失了其最后的装甲有生力量,德意军队仅存坦克30多辆,其后勤被切断,无力再战。
上图_ 阿拉曼战役中的隆美尔将军(左)
第二, 德军在兵力兵器的数量对比上相较于英军已处于绝对劣势。
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这是古今中外战争不变的规律。昔兰尼加战役,英军之所以失败,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英军始终以添油战术,向北非战场逐渐增加兵力,其整体兵力没有形成对德军的绝对的数量优势。
被占领托布鲁克胜利冲昏头脑的隆美尔或许想不到:为了打赢阿拉曼战役,英军在不维持其他战场局势的前提下,尽最大限度的向北非增兵。在阿拉曼战役爆发前,德意军队兵力有10万人,而英军第8集团军的总兵力达到了11个师和4个独立旅,共23万人,对德军形成了2倍于敌人的绝对优势。在重武器方面,德意军队只有547辆坦克,480架飞机和520门火炮,而英军有1029辆坦克,750架飞机和1000多门火炮,德意军队无论是兵力还是兵器,其数量相较于英军都处于绝对劣势。
上图_ 在阿拉曼战役中,一名盟军军官带领战士向敌军进攻
第三, 战役爆发的时候,隆美尔不在前线。
原来,早在战争爆发前的几个月,英国空军和海军对德军的后勤补给展开大规模打击,北非德军的石油损失高达60%。没有了石油,德军坦克、军车等重武器就成了废铁,隆美尔自然非常着急。意识到后勤补给被英军切断的危险性后,隆美尔好几次向希特勒求援,希望希特勒能调集后勤力量支援北非战场,但此时的希特勒的注意力在东线的斯大林格勒,无力顾及北非战场。得不到支援的隆美尔一气之下,将指挥权交给了施图姆,其本人坐飞机回到国内“养病”。
施图姆毙命了,德意军队群龙无首,希特勒紧急命令隆美尔返回前线。但是,英军的进攻全线展开,面对后勤保障强,兵力器占绝对优势的英军,临时接过指挥权的隆美尔也回天乏术了。这是因为:在昔兰尼加战役中,隆美尔和英军长时间作战,其早已熟悉了英军的作战规律,打得就相对顺利。而在阿拉曼战役中,隆美尔等于临时抱佛脚上阵,虽然他对英军的作战规律有一定了解,但他面对的英军已经是经过充分训练和武器装备补充的强大英军。英军指挥官换成了作战经验丰富,打败德军志在必得的蒙哥马利将军。英军战斗力增强了,兵力增加了,指挥官换成了“悍将”,对阿拉曼战局并不太熟悉,临时接过指挥权的隆美尔只好抱着头皮抗击英军,虽然隆美尔指挥的德军在部分战斗中顶住了英军进攻,但隆美尔的到来挽救不了德军整体失败的局面。
上图_ 阿拉曼战役旧照
第四,蒙哥马利作战意志坚定,善于指挥,这是隆美尔意想不到的。
1942年夏季,刚到北非的蒙哥马利命令前线官兵:“阿拉曼是我们最后的防线,如果失去阿拉曼,我们将失去整个非洲。我命令,烧毁所有撤退的文件,如果我们不能胜利,我们就在此献身。”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悲壮,但这句话却鼓舞了英军官兵的战斗意志。在他的带领下,所有官兵认真训练备战,准备和德军殊死一搏,英军溃败的情绪一扫而空。抵达北非第二天,蒙哥马利就驱车来到前线视察。
蒙哥马利善于研究隆美尔的战法弱点,他发现,隆美尔喜欢在英军薄弱的地方展开进攻。基于隆美尔的这一指挥特点,蒙哥马利就决定:在战术上尽量避免和德军硬碰硬。在阿拉曼战役的具体指挥中,蒙哥马利成功实施了战役欺骗:英军的进攻方向主要在北线,为了隐蔽英军的主攻方向,蒙哥马利采取一系列手段,将北线的英军主力“隐藏起来”,故意把南线暴露给德军。
上图_ 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一名德军坦克兵从被击毁的坦克中向英军步兵举手投降
以上4点原因就是阿拉曼战役,隆美尔军团惨败而归的主要原因。阿拉曼战役结束后,英军夺取了北非战场的主动权。到了1943年,所有德军撤出北非战场。
作者:军事帅哥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血战阿拉曼》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著 中国铁道出版社
【2】《欧战风云》 聂传炎 著 云南教育出版社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