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坦克游戏爱好者和二战历史粉丝的讨论中,坦克战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也衍生了大量艺术作品。但是历史上,盟军中的一支劲旅:英联邦装甲部队,网上只有一些碎片信息,很少有全面的专栏文章介绍英国坦克部队的发展。那么真实的英国装甲部队的水平到底几何?英国坦克真的一无是处吗?本文从编制,坦克和作战历史三个方面来简单介绍一下。
英国坦克最大的编制是装甲师,其次是装甲旅和坦克旅,再往下是“皇家坦克团”,各种“骑兵团”等。这些团是大嘤坦克部队的基础,其中很多装甲团由曾经古老的骑兵部队发展而来,因此包含了类似“龙骑兵团(Dragoon)”,“枪骑兵团(Lancers)”这种比较复古的名字。
装甲师 Armoured Division:
早期一个装甲师下辖两个甚至以上装甲旅,1942年英国开始统一采取2旅制:一个装甲师下辖一个装甲旅和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师部还直属一个侦察坦克团。此外还有大量的炮兵,步兵,维修,装甲车团等其他下属部队。
装甲旅 Armoured Brigade:
一般只装备中型坦克(巡洋坦克),归装甲师指挥,集中使用。
也有一些独立的,不归装甲师指挥的装甲旅。
坦克旅 Tank Brigade:
独立于装甲师之外行动,只装备步兵坦克(约等于重型坦克),与步兵部队配合作战。
皇家坦克团/装甲(骑兵)团 Royal Tank Regiment:
是组成装甲旅或坦克旅的基础编制。北非战役时期英军一个团在满编制情况下,有50~60辆巡洋坦克或者步兵坦克。诺曼底登陆以后,一个团的坦克数量上升到60~70辆,接近苏联坦克部队一个旅(满编60~70辆T-34坦克)的规模。
一个装甲旅有三个团,一个装甲师辖一个旅和直属一个坦克侦察团,因此到了欧洲战役,英国一个装甲师有4个坦克团,250辆各型坦克,相当于苏联一个坦克军!
简单介绍一下这几个师:
第7装甲师:标志是一只沙鼠,诞生于1940年的埃及。英国资历最老的装甲师,1940年开始到1945几乎参加了除缅甸以外所有的大规模战役!该师战斗经验十分丰富,步坦协同能力强。在诺曼底著名的维勒-波卡基村之战,虽被魏特曼偷袭产生了一定损失,但随后漂亮的防守反击干掉了包括魏特曼座驾在内的7辆虎式
第11装甲师:1942年在英国成立,经历了2年的训练后在诺曼底战场大放异彩,师长是北非战场第7装甲师出来的优秀指挥官菲利普·罗伯特,37岁就官拜少将。这个师在西线的表现如同它的标志,不怂就是干!打了很多硬仗,也承受了大量损失。1945年初,该师全面换装新型的彗星坦克,到战争结束时是唯一一个全面装备彗星坦克的师
禁卫装甲师:由大嘤最精锐的各种禁卫步兵团的士兵改编而成,该师的标志是“全能之眼”,看上去蛮帅的。在西线参加了诺曼底战役和市场花园等大规模战役,整体表现不错。二战快结束的时候6辆百夫长MK 1型被送到这个部队进行了测试。
波兰第1装甲师:标志是波兰翼骑兵,波兰流亡官兵组建而成。英军麾下的波兰人战斗力强悍,于法莱斯包围战首次参战,重创德军
加拿大第4装甲师:加拿大师是卡昂战役主力,战斗力也是凶悍。魏特曼就死于该师下面的”舍布鲁克燧发枪团”之手。
坦克团的组成:
一个坦克团下属A,B,C三个中队(Squadron),和一个团部直属的HQ中队;每个中队下辖5个分队(troop)
北非战役时期一个分队有三辆坦克,后来到了诺曼底以后扩编成4辆坦克,也就是这时候出现了典型的“三辆谢尔曼+一辆萤火虫”的作战搭配,到了战争后期由于萤火虫坦克产量提升,变成了2+2的配置。
大嘤装甲部队遇见强大的德国坦克和突击炮,战斗剧本就是利用普通谢尔曼或者克伦威尔首先发动进攻,吸引对方火力,同时寻找接近侧面的机会;萤火虫坦克是ADC,放在第二梯队掩护前方坦克,远距离精确打击德国车辆。
二战后期,英国装甲师一部分在意大利,一部分参加诺曼底登陆攻打法国。到了1945年,西欧战场的英联邦装甲师总共有7个:英军4个,英属加拿大2个,1个波兰第一装甲师。还外加数个独立的装甲旅和坦克旅。这时英联邦的坦克数量不会低于东线苏联3个坦克集团军。
番外篇1:英国军队中的流亡者
波兰灭亡后,一批侥幸逃离波兰的流亡军人加入了英国军队,组建了波兰第一装甲师。这个师的标志是波兰翼骑兵,师长马泽克也兼任波兰流亡政府副总理。战后这个师的波兰人不愿回到苏联控制的波兰,几乎全部移民英国。1940年法国战役期间,一支捷克斯洛伐克步兵师也参与了战斗,被德军第16装甲师击败,约3000余人撤往了英国,英国以此为基础组建了第1捷克斯洛伐克混编旅,另外英国还在中东组建了第200捷克斯洛伐克轻型步兵团,最终2个单位于1943年合并为捷克斯洛伐克第一装甲旅,总兵力4000人。该旅参加了诺曼底战役,负责围困被包围在敦刻尔克的15000德军,并且一直停留在那,躺到1945年战争结束。
英国的坦克发展分成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两条线。巡洋坦克速度较快,机动性好,用于向敌军纵深发动攻击,比较符合二战坦克的应用;而步兵坦克是一战思维的产物,速度极慢,装甲厚,用来掩护步兵。
笔者这里想纠正一个观点:“巡洋坦克装甲薄,火力弱,非常脆弱”。实际上大部分英军的巡洋坦克并不明显弱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中型坦克,是英国坦克发展最重要的一条线,是这条线诞生了后来的百夫长坦克。
A-13巡洋坦克诞生于1937年,重15吨,最大速度45km/h. 是英国第一款使用克里斯蒂悬挂的巡航坦克。A-13坦克的由来颇有一番故事。
当时英军的A-10坦克既落后,速度又很慢,急需换代。英军将领韦维尔等人在1936年观看了苏联的秋季大阅兵,震惊于BT系列坦克的机动性。于是英国决定引进美国的克里斯蒂悬挂技术 。克里斯蒂的设计在美国无人问津,却在英国和苏联两开花。英国人找到克里斯蒂的时候他还因为涉嫌“通俄”在蹲监狱,英国人从他手中买下了最后一辆克里斯蒂试验车和专利权 ,设计出了A-13坦克。
客观来说,A-13坦克有着二战前期坦克的优秀设计:三人炮塔,车长指挥塔,克里斯蒂悬挂,无线电台,倾斜装甲。
防护:
早期型:炮塔14mm,车体正面14mm
后期型:炮塔14+14mm倾斜装甲,车体正面30mm
火力:
一门40mm 2磅炮,一挺机枪,烟幕弹发射器
早期的A-13 MK III型生产了65辆,多损失于法国;MK IV型生产了600辆,一直用到1941年底的北非战场
防护:
炮塔全方位75mm,车体正面75mm。
火力:
装备1挺机枪,1门2磅40mm炮,烟幕弹发射器。
在驱逐北非意大利军的“罗盘行动”中,英军数次击溃意大利军队,但是由于玛蒂尔达和A-10坦克速度实在太慢,无法及时封锁包围圈,最后英军只能动用装甲汽车急行军,才堵住了意军退路。
此外,隆美尔曾经回忆到,在“战斧行动”中,英军将领韦维尔发挥的并不算差,英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坦克太慢,没法回防。
十字军坦克一直被很多人低估,但是其实十字军坦克是兼顾火力,机动,防护的坦克。单论设计理念:倾斜装甲,克里斯蒂悬挂,三人炮塔,全系装备无线电,都是当时最先进的理念。另外,其实十字军坦克有接近20吨重,可以算中型坦克,同时代直接对标的坦克是德国三号坦克。
十字军Mk II:
防护:
炮塔正面49mm,侧面24mm倾斜装甲;
车体首上34mm 60°倾斜装甲,车体侧面28mm垂直装甲;驾驶员观察室40~50mm
火力:
一门40mm 2磅炮,1挺并列机枪。
十字军CS型装备76mm榴弹炮,是火力支援型,发射高爆弹和烟雾弹,经常用作队长车。CS型坦克一般每个中队装备2辆
英国的2磅40mm反坦克炮在800米可以打穿30mm倾斜30°的装甲,超过了早期德军的37mm炮,但逊于短50炮。最大的缺点是没有HE弹,没法对付步兵和反坦克炮,不得不说是一个重要的短板。后来随着德国坦克装甲厚度增加,2磅炮已经很难击穿德军坦克的正面了。
十字军 Mk III
升级了火力,改良了发动机,首次于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登场
防护:
炮塔正面提升为51mm
火力:
57mm L/43 6磅炮,一挺机枪。6磅炮到了突尼斯战役的时候终于开始装备高爆弹了 (不是纯铁坨了,可喜可贺)。
十字军系列采用克里斯蒂悬挂,最高时速52km/h,具备绝佳的机动性。Mk III型经过了改进,沙漠中机械故障率显著降低。总的来说,十字军坦克的战斗力和三号坦克相当,后期在防护方面弱于三号L型,但是6磅炮的威力远超kwk39,对上四号坦克也可以打个平手。意大利人还尝试仿造十字军坦克,命名为“撒哈拉快速坦克”
番外篇2:关于6磅炮的威力
6磅57mm反坦克炮,在1942年中开始装备英军炮兵部队,后来安装在丘吉尔坦克和十字军坦克上取代了2磅炮。一开始生产的批次由于技术问题都是43倍径,后期基本换成50倍径,火力有一定提升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开始,所有英国的十字军坦克和丘吉尔坦克都换装了L/43 6磅炮.
APHV在460米能击穿倾斜30°的81mm的RHA装甲,远好于谢尔曼的75mm炮。如果是被帽穿甲弹射击硬化装甲,成绩还要更好。对付虎式的侧面没有任何问题
而50倍径 6磅炮发射APCBC在1000码的距离上能击穿73mm/30°装甲, 整体水平甚至优于炮管更长的苏联ZIS-2 (著名的57神针)。
瓦伦丁坦克种类繁多,有双人炮塔型和三人炮塔型,二战中还有大量瓦伦丁坦克在加拿大生产,采用美国发动机。
火力:
装备一门2磅炮,一挺并列机枪。
防护:
炮塔正面装甲65mm,侧面60mm。
车体正面60mm,侧面43~50mm
瓦伦丁坦克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它的最大的亮点在于节省重量成本,以区区18吨的重量,能达到中型坦克的火力和防护水准。瓦伦丁系列的可靠性也很高,故障率很低。
瓦伦丁坦克也有缺点,首先是作为一个步兵坦克的硬伤,最大速度只有24km/h。瓦伦丁坦克的火力不足,后期仍然有大量瓦伦丁坦克还在用2磅炮。而装备了6磅炮的瓦伦丁MK 9不得不取消了唯一的并列机枪。。。整个坦克的武器就是一门主炮!都变成坦歼了,缺乏反步兵能力
因此,当丘吉尔坦克和谢尔曼坦克大量使用以后,瓦伦丁基本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后来英军把大量库存的瓦伦丁都送到了对坦克需求量大的苏联。
网络上饱受诟病的丘吉尔坦克,于1942年开始生产,迪耶普登陆首次参战。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时有6辆坦克参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后来活跃于突尼斯战役;作为援助物资远赴苏联对抗德国;在1944年4月又派往意大利战场。
MK III 和MK IV型的唯一区别是一个是均质装甲炮塔,一个是铸造装甲炮塔。是1942~1943年的主要型号。
防护:
炮塔:正面89mm,侧面76mm;
车体首上:102mm~200mm垂直装甲,首下76mm 20°
车体侧面76mm
(防护比苏联的KV-1/1942型要逊色,炮塔难以挡住四号坦克的kwk 40)
火力:
57mm L/43 6磅炮,后期升级成L/50倍径;2挺机枪
丘吉尔坦克最大速度28km/h;丘吉尔系列坦克使用采用梅里特-布朗变速箱,坦克可以做到原地中心转向 (并不是只有德军可以做到哦)
苏联凭借《租借法案》也获得过233辆丘吉尔III/IV型坦克。苏联方面测试丘吉尔坦克最大速度只有28km/h,机动性还算及格。不过同时期的KV-1/1942型重量已经增加到了46.4吨,速度也不过30km/h,而丘吉尔只有39.5吨。
苏联人认为丘吉尔坦克和KV-1算是一个级别;认为它的潜望镜视野不错,还进行了仿造;6磅炮的反坦克能力远超苏联的76mm坦克炮。1943年的普罗霍洛夫卡,装备丘吉尔MK III的苏联第36近卫重型坦克团还宣称击毁6辆坦克,其中有2辆虎式 (其实是误认,最多是击伤);该团一直装备有丘吉尔坦克直到1944年6月。
正是丘吉尔MK III坦克,还曾经成功战胜了保存至今的131号虎式坦克。1943年4月在突尼斯战役中,131号虎式和其他随从坦克进攻只有英军步兵把守的Gueriat el Atach高地,131号虎式与赶来支援的48皇家坦克团的丘吉尔坦克发生战斗 (就在前几天的另一场战斗中,48RTR和另一辆虎式也发生了遭遇战,一辆丘吉尔被击中,但是乘员平安逃出)
在交火中,丘吉尔发射的一发57mm炮弹对虎式造成损伤: 炮弹打中炮管并反弹到炮塔座圈,卡住炮塔并且碎片打伤了机电员和司机,电台也受损;虽然没有彻底的击穿,但是这些后果足以让乘员弃车
这是盟军坦克第一次在坦克战中打败虎式坦克;而在1年以后的意大利战场,48皇家坦克团的6磅炮丘吉尔坦克又成为了盟军首次击毁黑豹坦克的单位。
总的来说,虽然丘吉尔MK III/IV坦克的设计理念是落后的一战式思维,不过它的装甲厚度尚可,6磅炮也是门好炮,坦克重量不算太大。它的越野能力有目共睹:比如曾经在迪耶普登陆战柔软的沙滩碎石上,没有任何工具的支持下就有半数坦克都爬上了防波堤;后来还改造成AVRE坦克在复杂地形执行工兵任务等等…
个人觉得在1942~1943年的重型坦克里,丘吉尔坦克并不算无用之物,至少能够对标甚至略强于KV-1;更不用说实验失败的美国M6重型坦克了。
北非时期的英军坦克里,除了丘吉尔坦克后来仍然继续使用,十字军坦克改造成了防空坦克或侦察/指挥车辆。其他在实战中都被更先进,攻守兼备的谢尔曼坦克取代了。
最后一个型号的丘吉尔,正面装甲达到了152mm,侧面也有95mm,是二战同盟国装甲最厚的坦克之一,1000米距离上可以完全免疫虎式和黑豹坦克的主炮。
火力:
QF 75 mm炮(英国仿造谢尔曼75mm口径,两者炮弹可以通用,炮口初速也几乎一样);2挺机枪
诺曼底登陆以后,由于75mm炮穿甲能力无法威胁德国重型坦克,加上速度过慢,无法机动作战,丘吉尔MK VII基本退出了对阵德国重型坦克的作用。类似于美国的谢尔曼“Jumbo”,更多是作为肉盾,可以虐一下四号和三突。也能改装成强力的“鳄鱼”喷火坦克。
装甲工程坦克在21世纪现代装甲部队中是十分重要的存在,而他们的鼻祖就是诺曼底开始投入作战的第79特种装甲师。
英军79装甲师是个特殊的部队,他们研发和制造了大量以丘吉尔和谢尔曼坦克为基础的工程车辆和突击攻坚坦克。这个部队就像坦克部队里的“战斗工兵”,在西线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4年诺曼底战役之前,英军对于丘吉尔系列的改造有:
1. 丘吉尔MK III/IV AVRE:装甲工程坦克,也就是AVRE。主炮换成230mm臼炮,发射专门用来炸碉堡的反工事炮弹,坦克里的'战斗工兵'。
MK III型AVRE坦克在炮塔安装了附加装甲;
MK IV型除了改成AVRE,还有的保留了6磅炮继续参与坦克战;或者装上QF 75mm坦克炮、95mm榴弹炮,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持。
2. 丘吉尔MK VII '鳄鱼':MK VII除了作为肉盾坦克的作用,还经常改造成'鳄鱼'型喷火坦克。著名的'鳄鱼'喷火坦克能同时进行主炮射击和喷射火焰,支援能力强大。燃料拖车的装甲能抵抗重机枪的射击,并且遇见危险时可以随时断开连接。
克伦威尔坦克是英军在1943年设计的新一代“重型巡洋坦克”,有一种承上启下的意义,在诺曼底战役首次登场。
它在英军的定位是一种侦查坦克,因为除了在第7装甲师用作主战坦克,其他部队里的克伦威尔只在师属的“装甲侦查团”服役,承担火力侦察或炮兵观测任务。英军的主战坦克仍然是谢尔曼。
克伦威尔最高速度达到62公里/h;采用克里斯蒂悬挂; 发动机功重比达到16kw/吨; 最大作战距离270km(接近无副油箱T-34),机动性几乎是二战坦克的天花板。
克伦威尔和彗星坦克的行动机构和丘吉尔使用的技术一脉相承,也都具备原地转向的机动能力!
防护:
炮塔正面装甲76mm,侧面64mm,
车体首上64mm垂直装甲;车体侧面43mm。
虽然装甲厚度可观,但仍然采用大量垂直装甲和铆接设计。防护水平较其他中型坦克而言比较差。
火力:
主炮是QF 75mm炮,2挺机枪;克伦威尔CS型则装备95mm榴弹炮
如果作为侦查坦克,克伦威尔称得上二战最好的侦查车之一。它的尺寸与M-24霞飞差不多,外形低矮。比中型坦克跑得快,比轻型坦克装甲厚。它的火力也足够承担支援任务。
但是作为主战坦克,克伦威尔的防护水平、改造潜力和耐用性方面还是不如谢尔曼的。
英军从1942年10月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开始大规模使用谢尔曼,英军用过的型号包括M4,M4A1和M4A4。不过后来英军几乎没有装备过76.2mm长炮管谢尔曼,只有驻扎意大利的部队和西线的波兰第1装甲师有装备一些。
英军的75炮谢尔曼和美军使用的没有差别,但是英军的谢尔曼炮塔都有安装内置的烟幕弹发射器,美军的没有。
谢尔曼坦克整体性能很优秀,制造工艺和科技含量都让人刮目相看,M3 75mm炮的高爆弹威力也很不错。在北非战争后期,除了穿甲能力不如英军6磅炮以外,综合性能超过了所有英国自己的坦克。
但是从1944年开始德军坦克不再用硬化装甲以后,75mm炮的穿甲弹性能就已经落后了。二战后期,75mm谢尔曼只够对付三号坦克(已经不常见)或者四号坦克的炮塔部分,面对德国坦克和突击炮的正面装甲已经明显力不从心,西线的盟军坦克兵经常宁愿使用高爆弹来攻击德军重型坦克。
谢尔曼萤火虫可以说是各种战争中谢尔曼的改进型里面最强的型号,一定程度改变了西线坦克战的战斗力对比。萤火虫是西线盟军很长一段时间唯一的输出扛把子,美军的76mm长跑管谢尔曼也无法达到萤火虫的火力。
英国把普通的谢尔曼做了很多改动:去掉了无线电员,改为炮弹存储;改变了车内弹药布局,增强了弹药箱装甲保护;炮塔给装填手增加了一个舱盖;无线电放在炮塔后部的金属盒内;换了一门76.2mm 17磅反坦克炮。萤火虫和普通谢尔曼坦克相比,总共增重也就1吨,机动性没有太大区别。最大公路速度40km/h,最大越野速度17km/h,炮塔最大转速15秒/360°
萤火虫是盟军装甲部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创造过连续5发炮弹打掉5辆黑豹的神迹,和豹式级别的火力相比,萤火虫防护力不大行。因此英国人采用上文提到过的混搭方式让普通谢尔曼或者克伦威尔坦克在前萤火虫在后,打配合。到了1944年底,由于产量提升,萤火虫占坦克部队的比重几乎达到一半。
萤火虫坦克在二战中总共生产了2200辆左右
番外篇3:17磅炮小传
76.2mm L/55 17磅炮,作为反坦克炮首次运用于1943年2月的突尼斯战役。
17磅炮的穿甲能力在二战大规模投入实战的反坦克炮里面十分优秀。远距离穿深强于豹式的kwk42,中距离相当,近距离则是豹式强一些。
数据对比这里不用大篇幅介绍了,总的来说:
17磅炮的穿深 ≈ 75mm kwk42 ≥ 100mm D-10S>M3 90mm>虎式 ≥ 122mm D-25t (只考虑战间普遍使用过的弹种)
坦克版的17磅炮只装备被帽穿甲弹(APCBC),高爆弹(HE)和脱壳穿甲弹(APDS) 三种弹药。高爆弹在诺曼底战役的时候数量不太充足,出现过萤火虫坦克没有或者打完了高爆弹,不得不发射穿甲弹打德国步兵的例子。而APDS到了8月份才开始配发,后来这两种炮弹的供应也逐渐增加。
二战英国首次发明了脱壳穿甲弹,6磅炮和17磅炮都有装备。17磅的APDS穿深属于天花板档次,只有虎王kwk43的APCR才能高其一头。但是当时技术不成熟,没有稳定尾翼,APDS准头堪忧,只有在500米以内才有有效的命中率(不过这也是二战坦克战比较常见的距离了)。在这个距离,17磅炮的APDS可以击穿260~265mm装甲,6磅炮的APDS也有160mm的穿深。不过17磅炮在发射了几发APDS以后,炮管内会产生铝合金残留物,如果不清理会影响后续的射击精确度。
当然,17pdr也有一些自己的问题:炮口扬尘太大影响视线,几乎无法二次校射;开炮时冲击太大使得坦克兵必须在开炮前做好防护姿势;HE弹精度不佳,早期型号威力也较平庸,有时候远距离会哑火。
所有二战高初速反坦克炮的HE弹有一个通病:高膛压需要弹头内壁较厚,导致装药空间减少,威力下降。美军方面也是,M1 76mm炮的谢尔曼高爆弹没有75mm炮那么大。而T-3485不得不经常采用过量装药的办法弥补85mm高爆弹威力,代价是坦克一旦着火弹头极其容易殉爆。
整个二战期间,装备过17磅炮的英国坦克/自行火炮有:谢尔曼萤火虫(产量约2200),弓箭手坦克歼击车(产量665),阿喀琉斯坦克歼击车(产量1100)
彗星坦克是最后一款“巡洋坦克”,在克伦威尔坦克的基础上直接改进而来。从此后,英军放弃了这个称呼,百夫长系列改叫主战坦克(Main Battle Tank)
从克伦威尔到彗星到百夫长,体现了一脉相承的技术积累。百夫长的底盘技术来自于彗星坦克,而彗星的技术甚至可以追溯到A-13轻型坦克。这就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巡洋坦克是英军坦克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条线。
防护:
外置炮盾厚度102mm,炮塔正面102mm;炮塔有窝弹区保护,炮盾炮塔有较厚的重叠区。车长指挥塔也有额外防护。
炮塔侧面64mm
车体首上76mm垂直装甲,车体侧面43mm
彗星坦克最大的缺点就是首上装甲,76mm的垂直装甲哪怕摆角度,也难以抵挡四号坦克的主炮。坦克侧面和炮塔正面的装甲则相对更为靠谱。因此综合防护水平和谢尔曼系列大致相当,不过坦克外形更加低矮。
火力:
彗星坦克的主炮有点类似四号坦克kwk 40的方式,把17磅炮改短了装进坦克里面,命名为77 HV。尽管改短了,穿甲能力依然可观,远超76mm的谢尔曼、T-3485和四号坦克。更不用说还可以发射APDS。
77 HV改善了17磅炮的一些问题,炮弹药室体积减小了,作为中间威力的火炮更适合中型坦克
机动方面仍然优秀,采用克里斯蒂悬挂,最高速度51km/h,也具备原地转向的能力。
彗星坦克作为二战30吨级别的中型坦克,拥有优秀的机动性,尚可的防护,一门中间威力的高穿深主炮。彗星的设计已经融合了二战大多数适用于实战的理念:糅合了盟军坦克一贯的成熟工艺,高人机工效和低噪音行驶、T-34的速度和越野能力、萤火虫坦克的穿深威力。
彗星坦克生产于1944年9月,服役于1945年1月,只赶上了3月底进攻莱茵河进入德国境内的战斗,整个战争中生产了超过1000辆。据统计,战争中总共有52辆彗星损失过,其中一半全毁(相比之下美军的潘兴坦克去了欧洲的才20辆)。1945年在莱茵河畔的树林里一次近距离遭遇战中,彗星坦克击毁了一辆虎式。
1941~1942,英国在北非被德军一路追赶,苏军在东欧平原被打的遍体鳞伤。很多人觉得北非战场规模太小,根本没有资格拿来和苏德相提并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北非地理环境非常复杂,沙漠作战属于特种作战,恶劣的环境注定不可能有大兵团聚集,补给线需要海陆空三军高度配合,在北非打仗的入门条件就是军队高度的摩托化。在北非养隆美尔一个师的资源,足够在东线养十个师。
沙漠如同沙海,步兵双脚很难行军,还要考虑补给问题,没有高度摩托化,很难展开任何军事行动。这就是为什么隆美尔刚来到北非就意识到这里是坦克兵的舞台。1941年底的十字军行动,德意联军只有10万人,坦克却达到了近500辆。1942年春的加扎拉会战,隆美尔的德意联军拥有超过1100辆坦克!(当然,这是突尼斯战役以前他最后一次这么富裕了)
英国能做到超过德军的摩托化。卡车,装甲指挥车,装甲侦察车,装甲运兵车从来不缺。这就是为什么隆美尔数次包围英军溃兵,但每次都被英军迅速逃脱,非洲军团80%的运输车辆来自于缴获的英国卡车。
英军主要亮点是1941年11月正面打赢隆美尔的“十字军”行动
当时非洲军团和意大利军队共出动10万人,坦克414辆,还有50辆在修。其中205辆是装备短50mm炮和37炮的三号坦克和短75mm炮的四号E型,154辆是各型意大利坦克,剩下的是二号坦克。战斗力弱的意大利军队被隆美尔用于古比京的防御作战反而发挥了奇效,而且意军的公羊装甲师战斗力还不错。
英军方面总共12万人,坦克724辆(有部分留在托布鲁克),还有未组装的坦克200辆。坦克数量占2倍左右的优势。此时英军拥有213辆“马蒂尔达”步兵坦克、50辆瓦伦丁坦克,370辆“十字军”巡洋坦克,165辆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还有一些A-13巡洋坦克。在性能上, 英军的坦克除了玛蒂尔达速度过慢的缺点,其他坦克都不弱于德国坦克,优于意大利坦克。美国的M3斯图亚特坦克装甲厚实,机动性强,也有很不错的战斗力。
行动过程中,德意联军和英军爆发了坦克大战,英军在坦克战基本上是被德军压制,一方面英军作战经验不足,另一方面英军前线将领把坦克分批次投入战场,而隆美尔总是集中兵力于一点,逐个击破。
诺曼底战役2个月,英联邦军队手上能用的有第7装甲师,第11装甲师,禁卫装甲师,加拿大第4装甲师,波兰第1装甲师。面对的是12ss,1ss,装甲教导师和第21装甲师等德国精锐。德军坦克有接近一半是黑豹,虎式和虎王这些重型车辆。
各路英军的表现很英勇,加拿大军队是攻克卡昂的主力,整个卡昂地区的战斗主要包括加军进行的夺城战和英军进行的外围坦克战。波兰第一装甲师归加拿大第一集团军指挥,在法莱斯包围战重创了德军。整个卡昂周边地区的惨烈程度和坦克密度不亚于东线。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维勒-博卡日之战,此役不仅仅是魏特曼封神的战斗,也是英军屠虎之战
同样经常被大家拿来对比的东线卡尔尤斯在马利诺夫村,仅凭2辆虎式坦克,摧毁了包括IS-2在内的大量苏联坦克,而自己无伤。但是在维勒-博卡日,魏特曼面对处于明显更弱的第7装甲师先锋(苏联在马村的都是T-3485和IS-2,英军在维勒波卡基村只有克伦威尔和萤火虫),虽然刚开始魏特曼突袭打掉了大量英军的坦克/装甲车,但最后自己借来的坐车也被萤火虫坦克打坏抛弃,友军前来支援的6辆虎式和2辆四号坦克,在萤火虫和6磅反坦克炮的反击下全军覆没。
可以看出英军在经历完一开始的混乱,依然可以做到优秀的防守反击。所谓魏特曼的神话,不过是建立在队友惨重的损失上的。
2. 埃普索姆行动是英军为了包围卡昂南部而发动的钳形攻势。英军第11装甲师和其他独立装甲旅/坦克旅,配合步兵部队对德军防线进行穿插。面对强大的对手:1ss装甲师和从东线回来的9ss与10ss,一度不落下风,最后战至平手。
而坦克的交换比也很好看,在只装备普通谢尔曼,萤火虫和丘吉尔系列的装备劣势下,英军各种原因损失150辆坦克,德军被击毁,炮击和空袭损失125辆坦克(包含30辆豹,8辆虎)
3. 古德伍德行动,是发生在卡昂外围的坦克大决战,是英国二战历史上以及整个诺曼底地区最大规模的坦克进攻行动。
战斗开始之前,英军情报部门低估了这个区域的防御力度。这条防线由隆美尔亲自部署,防线几乎有15公里深,当时集结了230辆坦克(一半是豹,虎,虎王等重型坦克),还有大量坦克歼击车,德军装甲力量共有377辆坦克和突击炮。隆美尔总共建立了五个防区,还配备了大量的反坦克炮。防御力量可谓是密不透风
更糟糕的是,蒙哥马利在开战前一天临时更改了作战计划。本来英军第2集团军准备发动纵深攻击,暂时脱离步兵,快速向德军后方奔袭,力图包围歼灭德军装甲力量。但是开战前一天,可能是出于保守,蒙哥马利命令部队禁止纵深攻击。临时变卦限制了英军的手脚,也影响了部队的配合。因此在后续的战斗中,英军装甲师的进攻总是慢半拍,步坦脱离,配合不利也就不难理解了。
尽管如此,7月18日早上7点半,英军3个装甲师发起冲锋,英军750辆中型坦克面对的是德军三个不满员装甲师+两个重型坦克营混成的战斗群以及密集的88炮火力。
另有300辆加拿大军的坦克在西南方向上进行侧翼掩护。
战斗持续了三天,两军发生了激烈的交火,德国坦克和反坦克炮拼命的向英军射击,并且数次利用地形优势发起反击。英军损失巨大,第11装甲师暂时失去了战斗力。德军经过力战,防住了英军钢铁的全力一击。
公正的讲,这场战斗对英军是明显不利的。蒙哥马利临时变更作战计划,影响发挥。英军用来进攻的坦克是谢尔曼,萤火虫和克伦威尔坦克,总数不过仅仅2倍优势而已,缺少步兵跟进。德军在此处集结的377辆坦克和突击炮里,有大量豹式,虎式,虎王和四号坦克歼击车,猎豹坦克歼击车......质量上占压倒性优势。德军的阵地预先部署了大量88炮和PAK 40反坦克炮,而且此处地形居高临下,德军非常容易从山上发起反击。
然而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英军虽然没能打穿德军防线,但是居然还能成功突破卡昂南部的德军防御纵深11公里,咬了一大口。
三天的战斗下来,英军损失400辆坦克,其中218辆全毁(一说损失300多辆,全毁130辆),加军损失了20辆。而德军也有75辆坦克和突击炮被摧毁(包含了空军的战果)。全毁的坦克损失比大概3:1,考虑到德军没有失去战场的打扫权,这个数字已经是非常好看了
古德伍德行动在各种因素限制下,没能达成突破德军防线的目标。但是英军坦克兵的作战水平,军队作战守则和侦查能力的优秀可见一斑,而英军确实做到了将德军装甲力量主力吸引到东部英联邦军队一侧,掩护了美军的眼镜蛇行动,虽败犹荣!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诺曼底战役布拉德利的美军正面只有2个德军装甲师加一个营。但在诺曼底2个月损失的坦克总数却比经历了无数坦克大战的英军还多,表现实在逊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