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宋**(实名认证)
IP属地:四川
下载本文档
一、认知起点:我们为何要关注沙漠化?演讲人认知起点:我们为何要关注沙漠化?01青春实践:高中生如何参与沙漠化防治?02科技破局:沙漠化防治的“利器库”03总结:让青春成为“防沙长城”的一块砖04目录2025高中科技实践之沙漠化防治课件各位同学、老师们:今天站在这里,我既是一名从事荒漠化防治研究十余年的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位曾在腾格里沙漠边缘与治沙人同吃同住、亲手栽下过2000余株花棒的“沙漠访客”。我想用最真实的视角、最贴近你们的语言,带大家走进“沙漠化防治”的科技实践世界——这不是课本上冰冷的名词,而是一场关乎生存与未来的“绿色战役”,更是你们用知识与行动就能参与的“青春实验”。01认知起点:我们为何要关注沙漠化?1沙漠化:被误解的“自然现象”提到“沙漠化”,很多同学会联想到“大漠孤烟直”的壮美,但我要先澄清一个关键概念:沙漠化不是自然形成的沙漠,而是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原本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退化为类似沙漠的过程。简单来说,它是“健康土地的病变”。根据2023年国家林草局发布的《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我国仍有257.37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其中沙漠化土地达172.12万平方公里——这相当于18个江苏省的面积。更紧迫的是,这些“病变”土地正以每年约198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小时吞噬2.5个标准足球场),直接威胁1亿多人口的生存环境,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540亿元。1沙漠化:被误解的“自然现象”我曾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调研时,遇到一位老牧民。他指着窗外说:“30年前,我家草场能养200只羊;现在,50只羊都吃不饱——沙子每年往村子里爬半米,草皮底下全是沙粒。”这不是个例。沙漠化的本质,是土地生产力的不可逆丧失,是“生存空间的压缩”。2沙漠化的“幕后推手”0504020301要防治沙漠化,必先明确成因。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数据建模,我们总结出四大主因:过度放牧:我国北方草原超载率曾长期超过40%,每增加1只羊,需多啃食0.3亩草场;滥垦滥伐:20世纪50-70年代,北方干旱区开垦草原超667万公顷,其中60%因沙化弃耕;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如塔里木河流域上中游过度引水,导致下游320公里河道断流,沿岸胡杨林减少85%;气候变化:近50年北方干旱区年均气温上升1.8℃,降水减少10%-20%,加速土壤蒸发。2沙漠化的“幕后推手”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形成“破坏-沙化-更难恢复”的恶性循环。2019年我在甘肃民勤县观测到,一片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沙化的土地,其地表温度比未沙化区高8-10℃,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这样的环境,连耐旱的沙米都难以存活。3沙漠化的“连锁反应”沙漠化的危害远不止“土地变沙”。它像多米诺骨牌:生态崩溃:每损失1亩草场,会导致10-15种昆虫、3-5种小型哺乳动物失去栖息地;经济损失:风沙每年掩埋农田13.3万公顷、铁路300公里、公路440公里;健康威胁:2021年北京“315”强沙尘暴中,PM10浓度达16679微克/立方米(国标上限为150),医院呼吸科就诊量激增3倍;文化消亡: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古居延绿洲,因沙化从“塞上江南”沦为“黑城遗址”,无数历史记忆被掩埋。这些数据与案例,不是用来制造焦虑,而是要让我们明白:沙漠化防治,是一场“为生存而战”的全民行动。02科技破局:沙漠化防治的“利器库”1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双轮驱动”在长期实践中,我国形成了“工程固沙、生物治沙、综合调控”的技术体系。我曾在宁夏沙坡头见证过这样的场景:治沙工人跪在沙地上,用麦草扎出1米×1米的方格,再在方格中心种下花棒、柠条——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草方格沙障”。看似简单的草方格,实则暗藏科学:麦草插入沙中30厘米,露出20厘米,既能削弱风速(使近地表风速降低60%-70%),又能拦截降水(使沙层含水量提高30%),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但传统方法有局限:草方格每公顷成本约1.2万元,且需3-5年更换;人工种植效率低,1个工人每天最多种500株灌木。于是,现代科技开始深度介入:无人机播种:搭载卫星导航的播种机,每小时可作业200亩,精准度达95%,还能根据地形调整播种深度;1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双轮驱动”微生物结皮技术:通过接种胶质芽胞杆菌等微生物,在沙面形成0.5-2厘米的“生物壳”,抗风蚀能力比裸沙高100倍;智能监测系统:在沙漠中布设土壤湿度传感器、风速仪、摄像头,数据实时传回云平台,治沙团队能精准掌握“哪片区域需要补水,哪块草方格需要修补”。2022年,我参与的“库布其沙漠生态大数据平台”正式运行,通过整合3000余台传感器数据,治沙效率提升了40%,成本降低25%——这就是科技的力量。2从“固沙”到“用沙”:生态与经济的双赢1过去,治沙追求“把沙漠变绿洲”;现在,我们更强调“让沙漠可持续”。例如:2沙产业开发:内蒙古磴口县种植沙漠葡萄,利用沙质土壤昼夜温差大的优势,产出的有机葡萄酒售价是普通葡萄酒的3倍;3光伏治沙:在宁夏腾格里沙漠,1600万片光伏板不仅发电(年发电量15亿度),还能降低地表温度8-10℃,板下种植的甘草、黄芪成活率达85%;4生态旅游:甘肃敦煌“月牙泉”景区通过生态修复,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周边2000余户居民吃上“旅游饭”。5这些案例证明:沙漠不是“生态禁区”,而是有待科学开发的“资源库”。3关键技术的“落地密码”任何技术要发挥作用,必须符合“地域适配性”。比如:干旱区(年降水<200mm):优先用工程固沙(草方格、石方格)+超旱生植物(红砂、沙冬青);半干旱区(年降水200-400mm):以生物治沙为主(柠条、羊柴),搭配小型集雨工程;绿洲边缘:构建“乔-灌-草”立体防护林(杨树、沙枣为骨架,梭梭、花棒为主体,沙打旺为地被)。2020年,我们在新疆和田做过对比实验:同样面积的沙地,用“草方格+梭梭”模式3年植被覆盖率达35%,而单纯种杨树的区域因耗水过多,5年后成活率不足10%——这就是“因地制宜”的重要性。03青春实践:高中生如何参与沙漠化防治?1从“认知”到“行动”:实践路径设计作为高中生,你们不需要直接去沙漠种树,而是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推广”三部曲,用科技思维参与防治。我带过的“绿芽”科技社团就是很好的例子:1从“认知”到“行动”:实践路径设计:微观观察——发现身边的“沙化信号”社团同学用3个月时间,在学校周边(北京昌平区)选取3个观测点:裸露荒地、人工草坪、灌木林地。他们用手持风速仪测风速(荒地风速比林地高2.3倍),用环刀取土测容重(荒地土壤容重1.6g/cm³,林地1.2g/cm³),甚至用显微镜观察土壤颗粒(荒地沙粒占比78%,林地仅45%)。这些数据证明:即使在城市边缘,土地“潜在沙化”也在发生。第二步:模拟实验——验证治沙技术的可行性同学们设计了4组对比实验:A组:裸沙(对照组);B组:麦草方格覆盖;C组:种植沙蒿(本地耐旱植物);1从“认知”到“行动”:实践路径设计:微观观察——发现身边的“沙化信号”D组:草方格+沙蒿(组合模式)。他们用喷壶模拟降水(每次20mm,相当于当地一次中雨),用风扇模拟7级风(风速13m/s),记录30天内的沙粒移动量、土壤含水量、植物成活率。结果发现:D组沙粒移动量比A组少89%,土壤含水量高42%,沙蒿成活率90%——这直接验证了“工程+生物”模式的有效性。第三步:社区推广——让科学走出实验室同学们将实验成果制作成“家庭防沙手册”(比如阳台种植耐旱草皮、装修时减少裸露地面),在社区开展“微绿地改造”活动(用碎石+地被植物替代部分水泥硬化),甚至联系市政部门,在小区边角地试点“草方格+地被”绿化模式。3年后,试点区域的地表起尘量减少60%,居民参与率达85%——这就是“小行动带来的大改变”。2必备工具与技能:高中生的“科技装备”实践中,你们需要掌握这些工具和方法:基础测量工具:手持风速仪(测风蚀强度)、土壤湿度计(测保水能力)、环刀(测土壤容重)、pH试纸(测土壤酸碱度);数据处理:用Excel绘制趋势图(如风速-沙粒移动量关系),用Python简单建模(如植物成活率与降水的相关性);科学写作:学会撰写实验报告(包括目的、方法、数据、结论),用图表直观展示成果;公众沟通:制作科普海报、短视频(如用延时摄影记录草方格的固沙过程),向社区、学校传递治沙知识。我曾指导学生用手机拍摄“24小时沙地变化”:白天沙面温度从25℃升到58℃(手机红外测温),夜间降至12℃,沙粒因热胀冷缩崩解——这段视频在学校科普展上引发热议,很多同学第一次理解“物理风化”对沙漠化的推动作用。3实践中的“避坑指南”科技实践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不要盲目引入外来物种(如某高中曾试种仙人掌,结果因冬季低温全部死亡);关注本地问题:北方重点防沙,南方重点防“石漠化”(石灰岩地区土地退化),要结合所在区域特点;团队协作:有人负责观测,有人负责实验,有人负责宣传,避免“一人包干”;长期跟踪:沙漠化是缓慢过程,一次实验可能看不到效果,需要持续记录(比如连续3年观测同一地块的植被变化)。2019年,我带的社团曾因急于求成,在实验中用了过量保水剂(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结果导致土壤板结。后来我们调整配方(减少用量,增加有机肥),才恢复了土壤活性——这让同学们明白:科技实践需要“严谨+耐心”。04总结:让青春成为“防沙长城”的一块砖总结:让青春成为“防沙长城”的一块砖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我国沙漠化防治已取得历史性突破:毛乌素沙漠80%面积得到治理,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率从3%提升到53%,三北工程累计造林超3000万公顷——这些成就的背后,是科研工作者的坚守,是治沙人的汗水,更需要新一代的接力。对你们而言,参与沙漠化防治的科技实践,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理解“人地关系”的窗口:通过实践,你们会真正明白“每一次过度放牧、每一次乱砍滥伐,都会在土地上留下痕迹”;培养科学思维的平台:从观察到实验,从数据到结论,这是最生动的“科学探究课”;传递绿色理念的起点:你们的一个小实验、一次科普,可能影响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的行为方式。总结:让青春成为“防沙长城”的一块砖我始终记得,2021年在宁夏盐池县,一群初中生用废旧塑料瓶制作“微型集雨器”(在瓶身扎孔埋入沙中,收集雨水浇灌树苗),3年后这些树苗成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