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干流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等9个省级行政区后流入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内流区4.2万平方公里),其流域面积南北跨度近10个纬度。
黄河之“黄”,实为泥沙。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蚀易散,每逢暴雨冲刷,则流失大量水土,奔入黄河。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黄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过程,黄河流域所在的中国大陆是由多个板块相互作用、碰撞而形成的。在地质历史时期,华北板块和杨子板块等的拼合,使得这一地区的地形地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黄河的形成奠定了地质构造基础。
在中生代和新生代早期,黄河流域地区分布着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古湖盆。这些湖盆随着地质运动不断演变,为后来黄河水系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
新生代以来,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同时,周边的山脉如秦岭、阴山、贺兰山等也逐渐隆起。这些山脉的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形地貌,使得水系开始向低洼处汇聚。
随着地形的变化,降水和地下水在低洼处汇聚形成了众多的小河流。在黄河流域,这些小河流逐渐发展壮大,开始向更大的水系演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河流之间相互侵蚀、袭夺,逐渐合并成更大的水系。最终,在各种地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黄河的上、中、下游水系逐渐贯通,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黄河。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而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 上游:从青海源头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穿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五个省区。该河段有众多支流汇入,如大夏河、洮河、湟水(包括大通河)等,其中洮河是黄河上游的最大支流。上游地区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 中游:从河口镇至河南郑州的桃花峪。这一区域流经黄土高原,接纳了无定河、汾河、渭河、伊洛河等支流,其中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加上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大量泥沙被带入黄河,使黄河的含沙量急剧增加。
- 下游:从郑州以下至河口。此段处于华北平原上,是地上“悬河”。由于泥沙大量淤积,河床不断抬高,为了防止河水泛滥,人们不断加高河堤,导致河床高出地面数米甚至十几米。黄河两岸几乎所有河流都无法注入黄河,只有发源泉于山东泰山的汶河,借助于京杭大运河,才使其一部分水量注入黄河。
黄河干流多弯曲,素有“九曲黄河”之称。“曲”源于藏语,意为“河”。生活在黄河上游地区的藏族人民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等,将上游诸河段取了许多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扎曲、玛曲等等。
我们常说的黄河九曲十八弯,是在描述黄河全程蜿蜒曲折的状态。但黄河流经9省33个地级市,流经三级阶梯,又何止是“九曲十八弯”!
黄河的源头是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从青海省流出后,向东流经四川省若尔盖县城,与白河汇合。黄白二河争流,风姿卓越,黄河之水似飞天飘带,在四川境内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形成了壮美的九曲黄河第一弯,隔河与甘肃省相望,这也是黄河流经四川省唯一的一段。
而后黄河在青海省内东折,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进入甘肃省,穿过青藏高原的边缘进入黄土高原,形成了第二个巨大的河曲。在这段流程中,黄河拐了两个大弯,形成一个很大的“S”形,犹如一条巨龙盘卧在我国海拔最高的地域上,从黄河源头俯瞰祖国江山。
“S”形弯折后,黄河水向西北方向流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再继续向北进入内蒙古自治区,流经河套平原,也是在这里形成了极具地理辨识度的内蒙古黄河“几”字弯段。这一河段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融合发展的黄河文化厚度。蓝天白云、飞鸟游鱼、碧水金沙、芦荡水漾,正是一幅融江南水乡之秀色与塞北大漠之雄壮于一体的瑰丽画卷。
同样也是在这一区域内,黄河自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进入到黄河中游段,河水一路向下,进入晋陕峡谷,开启了南下之旅。
在山西省永和县打石腰乡河会里村和陕西省延川县城南部接壤处,还有一处乾坤湾,转弯角度达到320度以上,鬼斧神工,气势恢宏,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湾”。
穿过晋陕峡谷,到达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之地——潼关,这里也是黄河与最大支流渭河交汇的地方。西面是渭河平原,八百里秦川,东面是开阔的中原,北临黄土高原,南临秦岭华山,成为大自然神奇的存在。
流经潼关,南撞华山后,黄河猛向东拐进入河南省,此后河道变宽,流速减慢,夹带的泥沙也开始沉积,由原先的开山凿谷,转为泥沙造路,也帮助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冲击平原——华北平原。自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境内的桃花峪,黄河进入下游河段。而同样也是因为泥沙淤积,下游河床逐渐抬高,形成了地上悬河。
而后,黄河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坝头乡转向东北进入山东省,也是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最终在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注入渤海。
从黄河发源处到入海口的直线距离大约是2160千米,而黄河实际长度却是5464千米。在这数千米的曲曲折折中,黄河孕育了数千年奔腾不息的中华文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儿女,无愧于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称号。
“黄河九曲十八弯”形象地描绘了黄河河道蜿蜒曲折的壮观景象。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越峡谷、平原等不同地形,在其流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弯曲河道。
九曲黄河,每一弯都有独特的景致。在一些宽阔的河段,河水缓缓流淌,波光粼粼,与两岸的山峦、草原或农田相映成趣。在峡谷地带,黄河则如巨龙穿梭,河水汹涌澎湃,两岸峭壁耸立,气势恢宏。
黄河的主要支流有黑河、白河、洮河、湟水、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金堤河、大汶河等,这些支流为黄河提供了丰富的水量和泥沙,对黄河流域的生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黄河在流经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在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减缓,泥沙逐渐淤积,形成了广袤的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黄河的多次改道也改变了周边地区的水系分布和地形特征。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容易淤积河道,导致河床不断抬高。当洪水来临时,常常冲破堤防,发生决口改道。
据记载,从公元前 602 年至 1938 年的 2540 年间,黄河下游决口 1590 次,大的改道 26 次。其中,一些重大的改道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西汉末年的黄河决口改道,导致了大片土地被淹没,人民流离失所。
为了治理黄河,历代统治者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大禹治水开始,人们就不断探索治理黄河的方法。在古代,主要采用修筑堤防、疏浚河道、分洪滞洪等措施。例如,战国时期的魏国修建了鸿沟等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和分洪。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先后修建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等大型水利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洪水,减少了泥沙淤积。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减少了黄河的泥沙来源。
此外,黄河还被开发利用于灌溉、发电、航运等方面。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工业也逐渐兴起。同时,黄河的旅游资源也得到了开发,如壶口瀑布、黄河大峡谷等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主要诞生地。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华夏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都在黄河流域孕育而生,这些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艺术审美水平。
夏、商、周等古代王朝相继在黄河流域崛起。这些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历史上,许多朝代都将都城建立在黄河流域,如夏朝的阳城、商朝的亳和殷、周朝的镐京、秦朝的咸阳、西汉的长安、东汉的洛阳等。
这些都城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文化中心,对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都城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城市建设、道路交通、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了黄河文化的繁荣和传播。
黄河流域地势险要,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战争中,黄河天险常常成为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防线,如函谷关、潼关、虎牢关等关隘,都是著名的军事要塞。同时,黄河流域也是许多重要战役的发生地,如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这些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流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和重要传承地。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如“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治理、社会伦理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黄河是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和灵感源泉。从古代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许多文学作品都描写了黄河的壮丽景色、流域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们与黄河的紧密联系。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绘了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追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黄河水的磅礴气势,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如剪纸、皮影、年画、刺绣等,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造型、鲜艳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黄河流域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黄河流域的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晋剧、河南的豫剧等,它们以黄河流域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了黄河文化。
黄河的奔腾不息和坚韧不拔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在历史上,中华民族在与黄河的抗争中,培养了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精神品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人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