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理学透视docx

1.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理背景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东部沿海地区地势较低,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长江、黄河等河流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中国的山地、高原和盆地也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位于世界著名的“东亚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人口繁衍,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季风气候也使得中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植被类型呈现出多样性,为中华文明的艺术、建筑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早期的中华文明中,各个地区的部落和氏族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自然地理环境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这一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条件。黄河流域位于中国中部,地势较为平坦,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业发展。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也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形地貌:黄河流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错,湖泊众多。这些地形地貌特点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良好的耕地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气候条件:黄河流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人口繁衍。

自然资源: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黄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生物资源。

生态环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多样,既有广阔的平原地带,也有高山峡谷。这种生态环境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中华文明起源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人文地理环境

中华文明起源的人文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系统,它包括了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系分布、土壤肥力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中华大地横跨东亚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北方草原到南方水乡,中华大地的自然景观各具特色。这种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塑造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气候条件是影响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位于东亚季风区,气候类型多样,从寒带到热带都有分布。这种气候条件使得中国各地的农业生产得以稳定发展,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四季分明的气候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节日庆典。

水系分布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江、黄河等大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它们不仅滋养了中华民族,还成为了许多古代文明交流的通道。河流沿岸的土地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水系还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土壤肥力是农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中国的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各地的土壤肥力也有所不同。这使得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适应不同土地条件的耕作技术和农业制度。

中华文明起源的人文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早期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在早期阶段,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黄河流域的丰富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早期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带。

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石器制作技术。他们在这一地区的山洞、河滩等地居住,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学会了农业生产,开始在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种植谷物和蔬菜,形成了最早的农业文明。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人类社会逐渐发展出一定程度的社会组织和分工。人们开始建立村落,形成了最早的城市雏形。这些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黄河流域的人类也开始与其他地区的人类进行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传播。

早期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人类社

THE END
0.中国黄河流域地形地势概况地形地势 黄河流域自西向东跨越了我国的三级阶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为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m以上,分布着一系列西北一东南向的山脉及分布其间的高原湖盆。流域最高点为海拔6282m的阿尼玛卿山主峰。南缘的巴颜喀拉山,是黄河与长江上游通天河的分水岭,横亘于流域西北部的祁连山为黄河流域与西北内陆地区的分界线。jvzquC41yy}/q|lgq0io1ytuv19f9l5
1.2005—2015年黄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图1 黄河流域能源基地及地势分布概况图[21]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1 GRACE卫星反演的陆地水储量数据 为得到黄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值,采用德克萨斯大学空间研究中心(CSR)发布的最新版本GRACE Level-2的RL05月重力场模型[22],时间跨度为2005—2015年共121个月的数据(其中有些月份数据缺失),将2004—2010年的平均月重力jvzquC41yy}/h8830ipo8ucig532;7133761:6222=:97xjvor
2.浅论尧文化从解读的五条文献资料看,有的放回原文便不攻自破,如,作者解读“水逆行”的结论是,洪水泛滥完全是由海浸造成的,黄河流域地势高,根本不可能发生旷日持久的大水灾。尧文化主要是生活在江淮一带的尧部落群,为了逃避海浸,漂移到中原,把东部土著部落的原文化因子带到中原后形成的。将“水逆行”放回原文,却是“当尧jvzq<84dk{kmww|gp0kd‚x0eqs0hjsygp5mk|mkzwk05?754:4ivvq
3.读“黄河流域略图.分析回答问题.(1)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沿途共读“黄河流域略图”,分析回答问题. (1)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沿途共流经我国地势3级阶梯,其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线是河口. (2)图中甲所示湖泊为青海湖,乙所示山脉为祁连山.图中①是号称“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②是宁夏平原. (3)西安位于黄河支流渭河沿岸. 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mq1ujoukhnfa78g6;>886h4g=h9cg:38;56d:7c2Ah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