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三月,乍暖还寒,但仍阻挡不了内蒙古通辽人民与沙漠顽强抗争的脚步,“三北”精神、“蒙古马精神”依然鼓舞着人们继续向前奋进。人勤春来早,3月16日以来,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的通辽市,积极统筹各类项目资金,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项目结转建设等方式,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由南向北各“战区”陆续开战。
通辽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库伦旗塔敏查干沙带项目区(通辽市林草局供图)
战沙现场,各种装备齐亮相、多支队伍奔赴前线——铲车、钩机平整土地、挖树坑,拖拉机、无人机运送稻草、苗木,压沙机、扦插机器人埋沙障、插黄柳;农牧民群众、机关单位和企业干部职工齐上阵,扎沙障、植苗木……截至3月20日,全市7个旗县区歼灭战全面展开。2024年重点围绕科尔沁左翼后旗蒙辽界沙化草原、库伦旗塔敏查干沙带、奈曼旗老哈河和教来河沿岸沙带,高标准、高质量打造三北工程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典型示范项目区,完成综合治沙100万亩、森林质量提升150万亩、草原巩固提升150万亩、沙区耕地节水改造提升87万亩。
通辽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科尔沁区大林镇宝林嘎查项目区(通辽市林草局供图)
防沙治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辽市坚定必胜信心,倒推任务、倒排工期、整装上阵,集中发力确保按时交卷。
摸清底数、科学布局,谋实举措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位于我国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地带,境内沙地面积4104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1/2以上,沙地分布点多面广,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主阵地。经过46年的通辽市历届党委、政府的接续努力,科尔沁沙地治理取得巨大成效。但是,当前生态依然脆弱,沙区经济依然落后,还有许多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的沙地,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已治理区域生态还不稳定,容易出现反弹,进入到成果巩固、滚石上山、攻坚克难的新阶段。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启动以来,通辽市旗两级分别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认真组织安排部署,开展调查摸底、编制规划方案。逐村、逐地块全面细致开展调查摸底,按照地类属性全面摸清4104万亩沙地所在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具体地块和现状。针对各类沙地现状,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通辽市推进“三北”工程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实施意见》,坚持“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思路,利用8年时间,按照“三大战区”(南部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核心区,北部生态保护修复区,中部节水生态巩固提升区)进行布局。2023—2028年为建设期,2029—2030年为巩固提升期。依托“三北”工程,实施“五个千万工程”。
通辽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奈曼旗老哈河沿岸沙带治理项目区(通辽市林草局供图)
千万亩综合治沙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量水而行,推进966.94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对流动、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为主的沙化土地,采取营造锁边林与植物再生沙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机械阻沙,加速沙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阻止沙地扩展蔓延;对植被稀疏的固定沙地,采取“造封飞相结合以封为主、乔灌草结合以灌草为主”的“两结合两为主”的模式,营造防风固沙林带林网、人工补植补播林草等方式增加林草植被,减少中度、重度沙化土地比例,降低土地沙化区域土壤风蚀量。
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对已经得到基本治理沙地中的969.85万亩林地,在现有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提升质量。采取综合抚育、封禁保护、补植补造、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措施,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
千万亩草原巩固提升工程。对固定沙地及有明显沙化趋势中植被相对较好的975.67万亩草原,采用退牧还草、围封禁牧、轮牧、休牧、人工草场、补播改良、毒害草治理等技术,通过选择乡土草种补播,优化草地群落结构;对集中连片的中度或重度退化草原进行围封保护,实施全年禁牧,加快植被修复速度,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力,不断增加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千万亩沙区耕地节水改造提升工程。对沙地内1066万亩耕地进行节水改造提升,大力推广浅埋滴灌节水技术,提升年节约农业用水量。强化农田防风林网建设,调整和优化沙区耕地种植业结构,采取留茬、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防止耕地进一步退化、沙化。
千万头只牲畜舍饲半舍饲养殖工程。在北部草畜平衡区实行休牧轮牧政策,发展半舍饲养殖业;在沙区严格执行全面禁牧制度,发展舍饲畜牧业。全市舍饲半舍饲牛羊养殖规模达到千万头只以上。通过舍饲半舍饲,从根本上解决草原超载过目的问题,切实让草原休养生息。
治沙用沙、治沙致富,实现共赢
为实现“沙地绿起来、生态好起来、人民富起来”的目标,把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作为促进沙区生产发展、农牧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在保护好生态且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基础上,适度有序发展“五大生态产业”,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通辽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科尔沁左翼后旗蒙辽界项目区(通辽市林草局供图)
林药产业。到2030年全市以塞外红苹果为主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以文冠果、仁用杏、元宝枫等为主的木本粮油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00万亩,年产值20亿元以上;规范有序、科学合理发展林下中蒙药材产业基地30万亩,推动高品质中蒙药材及其产品的生产加工。
饲草产业。坚持引草入沙,选用羊草、苜蓿、披碱草等多年生牧草、锦鸡儿等饲用灌木,建设优质人工牧草生产基地,增强饲草料供给能力,为千万头只牛羊养殖业提供物质保障。
沙漠旅游产业。通过建设沙漠锁边林、铺设沙障等措施,保留适合开发沙漠旅游的自然景观,依托国家级沙漠公园发展沙漠旅游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拉动沙区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沙区丰富的风光能资源,以歼灭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为重点,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到2030年全市新增风电光伏装机规模350万千瓦,通过就地治理和异地治理完成综合治沙51.6万亩,推动沙地综合治理与新能源开发有机融合。
——探索林草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科学有效推进林草碳汇生态产品实现“变现”,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创新机制、利益联结,合力攻坚
在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进程中,大力推行以工代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合同制造林种草治沙等模式和机制,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合作社、国有林场在造林、种草、治沙、经营、管护等工程建设环节的主体作用,让广大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到“三北”工程建设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来,着力实现治沙致富共赢。
结合深化农村牧区“三变”改革和“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组织建设,在苏木乡镇、嘎查村基层党组织的指导下,组建苏木乡镇、嘎查村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入股、流转等形式,将分散在各农牧户的亟待治理的草原、沙地经营权向嘎查村集体或集体经济组织集中,或由当地国有企业将土地流转过来,林草部门组织统一规划,嘎查村集体经济或国有企业统一组织实施防沙治沙、生态保护修复和产业发展,农牧民通过股份分红和参与劳务获得收益。构建“谁治理、谁受益”的生态保护修复市场机制,社会资本采取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方式,合力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锚定目标、持续推进,决战到底
通辽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发扬“三北”精神、“蒙古马”精神,坚持沙害不除奋斗不止,精细规划、挂图作战,集中发力确保按时交卷。到2025年,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取得初步成效,全市流动、半固定沙化土地得到全面治理,防沙治沙成果巩固成效明显。全市需治理的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80%,林草覆盖率达到52.32%,森林覆盖率达到21.65%,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5%;到2030年,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胜利结束,力争实现“五大生态治理目标”:
全市需治理的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100%;
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54.68%,森林覆盖率达到24%,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