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的美丽中国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愿洒浑身千滴汗誓将沙漠变绿洲沙地毛乌素

18岁,青春正当时。或许你想来场Citywalk,看看城市的繁华;或许不再有做不完的作业,迎来憧憬已久的大学时光;或许,想谈个甜甜的恋爱……不过,有这么一群平均年龄是18岁的陕北姑娘,她们的梦想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在茫茫沙地种树,给沙地“穿上”绿装。

50余年来

485名女民兵扎根大漠、鏖战沙海

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

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

开辟出1.4万多亩“沙漠绿洲”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所在地已经从“不毛之地”变成“沙漠绿洲”(资料照片)。记者 李旭佳摄

成立一支女子治沙突击队,向沙漠宣战!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历史上的榆林古城因风沙侵袭,三次拓城,又被三次迁移。1974年,在“向草滩进军,绿化沙漠”的号召下,在榆阳区补浪河插队的知识青年童军和53名18岁的姑娘高举红旗、肩扛铁锹,奔赴风沙肆虐的大水湾黑风口——补浪河。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民兵在小纪汗林场植树造林(资料照片)。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供图

黄沙滚滚,红旗猎猎。

姑娘们的到来,让荒芜的沙漠上升起第一缕炊烟。

在《请战书》中,童军这样下定决心:“广阔天地炼红心,治沙造林献青春……”这句话,也成为一代代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真实写照:50余年来,485名女民兵扎根大漠、鏖战沙海,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开辟出1.4万多亩“沙漠绿洲”,上演了一部“大漠变绿洲”的传奇剧。

新年伊始,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被命名为陕西省第九批“三秦楷模”。这群坚守在毛乌素沙地的“绿色守护娘子军”的传奇故事,被更多人熟知和传颂。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姑娘们劳动归来(资料照片)。

黄沙不退人不退

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连部,留着一口有故事的老井。

这是1976年,治沙连的姑娘们历经千辛万苦打出的第一口机井。

“当清澈的地下水喷涌而出的那一刻,我们相互拥抱、热泪盈眶、欢呼雀跃。”1月3日,回忆起打机井成功时的场景,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二任连长张列爱感慨万千,机井打好了,就意味着灌溉缺水的问题解决了。

为啥要治沙?出生于补浪河乡点石村的张列爱从小深受沙害。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80%的土地被荒沙吞噬,流沙越过长城吞没农田、牧场和村庄,很多人不得不远走他乡。

因为从小力气大,张列爱承担起连队的重活。

住着农户废弃的柳笆庵子,吃着自带的青稞面窝头,擦干眼泪继续干活……回忆起“抗沙史”,张列爱不禁红了眼眶:“当时,我们每天要翻越几十道沙梁往返60里背沙柳条,拉沙工具是木轱辘车。”尽管条件恶劣,但姑娘们争先恐后地干,没一句抱怨。

“治沙之外,我们还要解决住宿问题。”张列爱说,“最初,连队仅有的柳笆庵子破烂不堪,晚上睡觉时每个土炕上要挤十几个人,还有不少人借住在老乡家,要赶紧盖房。”

没有木料,用柳笆扎成捆子替代!没石头垒墙,用沙土夯成方块替代!

“1975年,我们盖起6个柳笆庵子,让借住在老乡家的姑娘们住进新房。”张列爱笑着说,后来,连队陆续盖起灶房、磨房等,她也担任了连长一职。

白天,她带领姑娘们背着枪训练、防风治沙、植树造林、建设营房,与风沙搏斗!

晚上,她带领姑娘们上夜校。张列爱回忆:“有时,夜校下课早,我们便趁着月色在院子里唱歌、扭秧歌。”

担心新栽的树苗被风沙压住,姑娘们跪着用手把树苗从沙里刨出;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光脚在黄沙里栽树,姑娘们的脚被烫得又红又肿;打机井时没有大颗粒粗沙,姑娘们就到十几公里外的内蒙古自治区去找,早出晚归……她们坚守信念、奉献青春,用惊人的毅力“改天换地”。

“1977年,我与队友席永翠代表治沙连前往大寨村参观,大寨村的姑娘们不畏艰难、战天斗地的精神对我们鼓舞很大,更坚定了我们治沙的决心。”张列爱坦言,长时间的劳累,姑娘们的腰部腿部都患上了严重的疾病,然而一想到后人能看到青山绿水,大家干劲更足了。

1978年,张列爱返乡成了家,当上生产队妇女主任。“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妇女栽树种草、治理沙漠。”张列爱说。

1982年,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张列爱承包了村里500亩沙地,带领全家植树造林。后来,她又相继把3个女儿送进了治沙连。她说:“沙漠变成了绿洲,一切都值了。”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民兵给树苗浇水(资料照片)。

逐梦同行绽芳华

战风沙、斗严寒、修水渠、造粮田、搭障蔽、育树苗……这是老治沙连女民兵的共同回忆。

1959年,刘培英出生在补浪河公社巴什壕村,她的父亲早些年在大水湾农场劳动。1974年,该农场改为长城姑娘治沙连后,她父亲回了家,16岁的刘培英便“接班”进了治沙连。

当时,她“照看”着治沙连最贵重的设备——一台12马力的柴油机。

“那时,我守在柴油机跟前不敢离开半步。”每天迎风沙、唱战歌,这个原本羞涩的姑娘逐渐“强大”起来。每逢想放弃时,她就唱自己编的小曲给自己打气:“治沙姑娘不怕难,大树栽下满道滩,当年的黄风全不见,沙坑变成了米粮川。”

和刘培英一起进治沙连的刘青叶,是补浪河公社双峰村人。双峰村距离治沙连很远,有六七十公里。

“我个子低、身体弱,从未离开过家,也没想到治沙连的工作会那么苦。”刘青叶坦言,当时,她们除了早上训练,每天都要顶着风沙劳动、吃饭。为了不让沙子刮进碗里,她特意给头上蒙上一件布衫,经常是吃着吃着就哭了。

事实上,治沙远没有刘青叶想得那么容易。“没有树可以栽,我们就去几十里外的地方砍柳梢。最难的是把砍好的柳梢往回背。”刘青叶说,往回走的路都是难走的沙窝子,需要手脚并用才行。

“有时候好不容易爬上了沙坡,又不小心滑了下去,只能咬紧牙关再往上爬。”刘青叶说。

柳梢背回来了,该怎么种?“我们按照规划好的行距和株距栽种柳梢,没水桶就去老乡家借。”那时,刘青叶总在想,几十年后,自己还能不能认出这些树呢?

因为离家远,刘青叶很少回家。夏天,柳笆庵子里太热,姑娘们便抱着铺盖跑到沙梁上睡。望着月亮,这群乐观坚韧的姑娘有说不完的话。

久而久之,“爱哭鬼”刘青叶成了连队的“机井能手”。如今,每次回到曾经种树的地方,她总爱抚摸一棵棵高大的树。她感慨,为了绿色,所有辛苦都不算啥。

著名作家路遥曾来这里采风考察。他这样描述:这里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种特殊的精神,就是治沙连精神的魂。

1月3日,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第十五任连长高艺玲(左一)为“老兵”们讲述治沙连的变化。记者 李旭佳摄

治沙精神代代传

“这个杯子是张连长获得的!”

“这张照片是我们种植马鞭草时拍的。这里现在已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啦!”

50余年来,姑娘们凭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让“不毛之地”华丽变身。

从最初“一棵树,一把草”到“草方格+沙生苗木”,再到“固、管、护、养一体化”,新时期治沙连的女民兵不断探索育林新技术,建成千亩育苗生产基地,将近两万亩黄沙地“升级”变为林带成网、田地成方、渠系配套、粮食自给、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绿洲”。

如今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已建成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军事拓展训练基地和生态观光旅游基地3大基地,每年接待参观拓展研学、观光休闲团队1000多个,累计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

“‘不毛之地’成了教育基地,真是不可思议。”张列爱说,为了方便女民兵回来,民兵连为她们发放了优待卡,让她们能够免费参观游览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27岁的高艺玲是佳县人,大学毕业后在重庆从事短视频制作工作,后来返乡成为补浪河乡一名宣传专干。

“第三任连长是谁?”“当时治理流沙范围有多大?”……初到展览馆当讲解员,高艺玲遇到了很多“考题”。

让高艺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牧马姑娘曹汉翠。曹汉翠在治沙连的第二年开始负责喂牲口——3头驴、4匹马。当时,有匹小红马身体很弱,为了救活它,曹汉翠每天挤羊奶喂它。

小红马被救活后,曹汉翠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1977年,曹汉翠离开了治沙连,留下这样一句话:“从此,在我的梦里,常常会有一团红色的火焰越过沙漠向我狂奔而来,我激动地张开双臂,那是我日思夜想的小红马。”

“离开治沙连后,曹汉翠时常打听小红马的消息,当得知小红马已成为治沙连的‘主劳力’后非常欣慰。”在高艺玲看来,小红马就像一代代默默无闻女民兵的缩影。

治沙精神历久弥新。如今,高艺玲带着7名民兵常驻园区担任讲解员。她说:“作为‘90后’治沙人,我们一定会守护好治沙连,赓续红色巾帼志,把这段红色治沙故事讲好!”

“一把铁锹,一支钢枪,军旗是我们心中的太阳……”在共同的“老地方”,老一代女民兵和新一代女民兵共同唱响这首伴随她们几十年的连歌……

陕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生态视角丨奋力谱写美丽陕西建设新篇章

实录丨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有关情况

我省圆满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三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履约工作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金荟王独家品牌,除了愛什么都不添加【适用皮肤】本品适用于一般肌肤。 素妍白藜芦醇时光精华露 全国统一零售价:480元建议活动价:298元 √核心成分:白藜芦醇、巴斯德毕赤酵母发酵溶胞物滤液、 泛醌、月见草根提取物、沙漠沙地马鞭草叶提取物、龙舌兰茎提取物、短叶丝兰根提取物、胭脂仙人掌花提取物、 墨西哥刺木茎提取物、三指拉瑞阿提取物、甘油辛酸酯jvzquC41yy}/onnrkct/ew475r:d5l7
1.适合沙地生产的花草3. 沙漠植物群落:包括一些如仙人掌、龙舌兰等沙漠植物,它们对干旱和贫瘠土壤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4. 沙丁草(Sand Lovegrass):沙丁草是一种耐旱的禾本科植物,适合在沙地生产。 5. 沙地百合(Sand Lily):沙地百合是一种野生开花植物,对于贫瘠的沙质土壤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jvzquC41yy}/evjkk0ipo8~wcpjuqnhgp~jcwl163=3593jvor
2.马鞭草属植物英文怎么写马鞭草属植物英语怎么说及英文单词verbena concrete 马鞭草浸膏 european verbena 马鞭草 sand verbena phr. 匍匐美女樱属 verbena oil 马鞍草油,马鞭草油 oil of verbena 马鞭草油 lemon verbena 防臭木 genus verbena phr. 马鞭草属 verbena family phr. 马鞭草科 beach sand verbenjvzquC41o0nvlrfpi0ipo8hkmw5xa;7486>`3>92:6>848
3.英汉沙漠科学词典洲沙漠) AbwcomA cinereA (= Ashy chinchillA rAt)灰鼠各 鼠(南美洲沙漠) Abroholos! = Abrolhos squAll)埃布尔落贺雷 雨飑 AbromeitiellA 亚菠萝属{凤梨科} AbromeitiellA brevifoliA 短叶亚菠萝 AbroniA AlbA ! = RAmshAw sAnd verbenA) 拉 姆肖沙地马鞭草 AbroniA AlpinA( = Alpine sAnd verbenA) 高山 jvzquC41fgzbku3{qw€bp7hqo1yiq€4iqqjtAjqkcuC2{Azyjs~bxy
4.沙漠沙生马鞭草:沙漠的柔光在人们印象中,沙漠是生命的禁地,风与尘的舞台,炎热与干涸的象征。但当你真正踏入北美的荒原深处,却会偶遇一抹令人屏息的柔光——一团团紫红色的云雾,如梦似幻地浮现于炽热的沙地之上,那就是沙漠沙生马鞭草(Abronia villosa)。 科学分类 植物界 界 Plantae jvzq<84yyy4junsnkp4dp8xhaH8CEM<757G57=F68:?B7;K8;4HDE=H9Ga81;h<727KE2<<630nuou
5.科普:园林植物100科属识别口诀80、马鞭草科 单叶对生茎具棱,常无托叶叶对生。 花序穗状或聚伞,花萼杯状果宿存。 花冠合生四五裂,雄蕊四枚为二强。 子房上位两心皮,坚果成熟才分离。 81、唇形科 唇形科中香料多,挥发油脂遍全身。 轮伞花序唇形冠,二强雄蕊高处站。 方茎对叶唇形花,子房四裂小坚果。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2586817<4;><55a715:6927940|mvon
6.天使之颜玻色因人参抗皱精华液是真的吗?化妆美容(AGAVE AMERICANA)茎提取物","三指拉瑞阿(LARREA TRIDENTATA)提取物","沙漠沙地马鞭草(ABRONIA VILLOSA)叶提取物","月见草(OENOTHERA BIENNIS)根提取物","短叶丝兰(YUCCA BREVIFOLIA)根提取物","墨西哥刺木(FOUQUIERIA SPLENDENS)茎提取物","胭脂仙人掌(OPUNTIA COCCINELLIFERA)花提取物","日本晚樱(PRUNUS LANNESjvzquC41yy}/5::lkcmf0ls1op;859870cyqz
7.巾帼绿魂——从荒漠到绿洲的生态史诗新浪财经把沙丘变成“景区”,将林场化作“课堂”。景区内,退役军舰、雷达模型和400亩柳叶马鞭草花海吸引游客打卡;国防教育基地、帐篷酒店和研学营地每年接待超7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增收。昔日的治沙战场已成为“绿色经济引擎”,让“种下的树”不仅能挡风沙,还能“结出”好日子。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6/9:/365eql2kpg}o{‚~;6482:<3u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