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本页主21味
莪术=茯苓=桔梗=枳实=香加皮=洋金=花洋=地黄叶=姜茵陈=栀子=麦冬
苦杏仁=苦参=灵芝=连翘=龙胆=鹿茸=麻黄=绵马贯众=木香=马钱子
莪术
【产地分布】莪术主产于四川、福建、广东等省。广西莪术主产于广西。温莪术主产于浙江、四川、台湾、江西等省。
【药材特征】蓬莪术:呈卵原形、长卵形、圆锥形或长纺锤形,顶端多钝尖,基部钝圆,长2~8cm,直径1.5~4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上部环节凸起,有圆形微凹的须根痕或有残留的须根,有的两侧各有一列下陷的芽痕和类圆形的侧生根茎痕,有的可见刀削痕。体重,质坚实,断面灰褐色至蓝褐色,蜡样,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层与中柱易分离,内皮层环纹棕褐色。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广西莪术:环节稍凸起,断面黄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黄色粉末,内皮层环纹黄白色。
温莪术:断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黄色至黄棕色粉末。气香或微香。
【主要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的组成为多种倍半萜衍生物和桉油精等,其中以莪术酮(Curzerenone)为主要成分。此外,尚含有表莪术酮(Epi-curzerenone)、莪术烯(Curzerene)、焦莪术酮(Pyrocurzerenone)、莪术烯醇(Curcumenol)、异莪术烯醇(Isocurcumenol)、原莪术醇等。此外,还含有姜黄素,对羟基桂皮酰阿魏酰甲烷、对、对二羟基二桂皮酰甲烷、三萜酸、淀粉、粘液、树脂等。
【功能主治】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癓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早期宫颈癌。
茯苓
【来源】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 的干燥菌核。7~9月采挖,除去泥土,堆置“发汗”后,摊开晒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出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茯苓皮、赤茯苓、茯苓片。
【产地分布】主产于湖北、安徽、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现在很多地区大量人工栽培。
【药材特征】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至黑褐色,有明显隆起的皱纹,表面偶见有白色菌丝。体重,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显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饮片常加工为赤茯苓;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饮片加工成白茯苓或称茯苓片。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表棕褐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体软质松,略具弹性。
茯神为茯苓最内部附有寄生茯苓木的部分,茯神木一般为松树根。
【主要化学成分】菌核含β-茯苓聚糖(β-pachyman),含量最高达75%。并含多种四环三萜酸类化合物,包括茯苓酸(Pachymic acid)、齿孔酸(Ebricoic acid )、块苓酸(Tumulos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等。此外尚含麦角甾醇、胆碱、腺嘌呤、卵磷脂等。
【功效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宁,惊悸失眠。9~15g。
桔梗
【产地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东北、华北产量较大。
【药材特征】本品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cm,直径0.7~2 cm。表面白色或淡黄色,不去外皮的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白色。无臭,味微甜后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多种皂甙,其中有桔梗皂甙A、C、D(Platycodin A、C、D),此外还含α-菠菜甾醇、α-菠菜甾醇-β-D葡萄糖甙及白桦脂醇(Betulin)等。
【功能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枳实
【来源】芸香科(Rutaceae)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的干燥幼果。5~6月间收集自落的幼果,除去杂质,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
【产地分布】主产四川、江西、福建、江苏等地。
【药材特征】本品呈半球形,小者为球形,直径0.5~2.5cm。外表黑绿色或暗棕绿色,具颗粒状突起或皱纹,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切面略现隆起,黄白或黄褐色,厚约0.3~1.2cm,边缘有1~2列油室。中央有棕褐色的瓤囊呈车轮状。气清香,味苦、微酸。
【主要化学成分】酸橙果皮含挥发油并含黄酮甙,主要为橙皮甙、新橙皮甙、柚皮甙、野漆树甙及君冬甙等。并含具有升压作用的辛弗林N-甲基酪胺。
【功效主治】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3~9g。
香加皮
【来源】萝藦科(Asclepiadaceae)杠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根部,剥取根皮,晒干。
【产地分布】主产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湖南等省。辽宁、吉林、内蒙古等省区亦产。
【药材特征】本品呈卷筒状或槽状,少数呈不规则块片状,长3~10cm,直径1~2cm,厚0.2~0.4cm。外表面灰棕或黄棕色,栓皮松软常呈鳞片状,易剥落。内表面淡黄或淡黄棕色,较平滑,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黄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苦。
【主要化学成分】根皮和茎皮含十多种甙类化合物。已知其结构的有强心甙杠柳毒甙(Periploin 即Glycoside G)和杠柳皂甙K、H1、E(Glycoside K 、H1、E)。此外尚含有香气成分4-甲氧基水杨醛,a.β-香树精及其乙酸酯、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等。
【功效主治】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3~6g。
洋金花
来源】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Datura metel L.的干燥花。4~11月花初开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产地分布】主产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多为栽培。
【药材特征】本品多皱缩成条状,完整者长9~15cm。花萼呈筒状,长为花冠的2/5,灰绿色或灰黄色,先端5裂,基部具纵脉5条,表面微有茸毛;花冠呈喇叭状,淡黄色或黄棕色,先端5浅裂,裂片有缺尖,短尖下有明显的纵脉纹3条,两裂片之间微凹;雄蕊5,花丝贴生于花冠筒内,长为花冠的3/4;雌蕊1,柱头棒状。烘干品质柔韧,气特异;晒干品质脆,气微,味微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生物碱。主要为东莨菪碱(Hyoscine 或 Scopolamine)、莨菪碱(Hyosyamine)及去甲莨菪碱(Norhyoscyamine)。
【功能主治】平喘止咳,镇痛,解痉。用于哮喘咳嗽,脘腹冷痛,风湿痹痛,小儿慢惊;外科麻醉。
洋地黄叶
【来源】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毛地黄Digitalis purpurea L.的叶。初夏枝叶生长旺盛时采收叶片,干燥。
【产地分布】原产欧洲,我国有栽培。
【药材特征】叶片多皱缩。完整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长5~15cm,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边缘具圆齿;叶柄具狭翅,长可达15cm;下部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向上渐小,上部叶近无柄。整个叶具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
【主要化学成分】含强心甙,称毛地黄素。
【功效主治】强心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抑制传导。用于收缩性心功能不全。口服一次0.05~0.2g;饱和量0.7~1.2g于48~72小时内分次口服。有蓄积性;有毒。
姜(生姜)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lae Rosc.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
【产地分布】主产于四川、贵州等省。为栽培品。
【药材特征】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主要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没药烯、α-姜黄烯、α和β-金合欢烯、芳樟醇、桉油素等。姜的辣味成分为姜辣素(姜酚Gingerol)及分解物姜酮(Zingerone)、姜烯酚(Shogaol)。此外,尚含多种氨基酸。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茵陈
【产地分布】茵陈蒿主产陕西、山西、安徽等省。滨蒿主产东北地区及河北、山东等省。
【药材特征】绵茵陈 多卷曲成团状,灰白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卵圆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
【主要化学成分】茵陈蒿含具利胆作用的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精(开花期含量最高,达1.98%)及绿原酸、咖啡酸。还含有利胆作用的茵陈色酮(Capillarisin)、4′—甲基茵陈色酮、7—甲基茵陈色酮、6—去甲氧基—4′—甲基茵陈色酮和6—去甲氧基茵陈色酮。并含黄酮类成分蓟黄素(Cirsimaritin)、芫花黄素(Genkwanin)。全草含挥发油约0.27%,果穗较多,达1%,油中主要成分为茵陈二炔酮(Capillin)、茵陈二炔(Capillene)、茵陈炔酮(Capillone)、茵陈素(Capillarin)、β-蒎烯等。
滨蒿含绿原酸、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侧柏醇、正丁醛、a-蒎烯、糠醛、甲庚烯酮、藏茴香酮等。全草还含对肝炎有退黄作用的对羟基乙酮及少量水杨酸、壬二酸等。
【功效主治】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6~15g。
栀子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的干燥成熟果实。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产地分布】主产于湖南、江西、湖北、浙江、福建等省。
【药材特征】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栀子甙(Geniposide)、羟异栀子甙(Gardenoside)、微量番红花酸(Crocetin)等。
【功能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焦栀子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尿血崩漏。
苦杏仁
【产地分布】山杏:主产辽宁、河北、内蒙古、山东、江苏等省区,多野生,亦栽培。
西伯利亚杏:主产东北、华北地区,系野生。
东北杏:主产东北地区,系野生。
杏:主产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系栽培。
【药材特征】本品呈扁心形,长1~1.9cm,宽0.8~1.5cm,厚0.5~0.8cm。表面黄棕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合点处向上具多数深棕色的脉纹。种皮薄,子叶2枚,乳白色,富油性。特异杏仁香气,味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苦杏仁甙(Amygdalin,C20H27O11N)约3%,苦杏仁酶(Emulsin)及脂肪油(杏仁油)约50%。苦杏仁甙经水解后产生氢氰酸约为0.2%及苯甲酸、葡萄糖。苦杏仁酶包括苦杏仁甙酶(Amygdalase)及樱甙酶(Prunase),在热水或在醇中煮沸即被破坏。
【功效主治】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4.5~9g。
苦参
【来源】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产地分布】主产于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其他大部分省区亦产。
【药材特征】本品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 3—6mm;切面黄红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可见同心性环纹。气微,味极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苦参碱(Matrine)、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其次为羟基苦参碱(Sophoranol)、N-甲基金雀花碱(N-Methylcytisine)、安那吉碱(Anagyrine)、膺靛叶碱(Baptifoline)、脱氢苦参碱(槐果碱Sophocarpine)等。尚含多种黄酮类成分,如苦参啶(Kuraridin)、去甲苦参酮(Norkurarinone)、苦参啶醇(Kuraridinol)等,并含异黄酮类化合物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灵芝
【产地分布】紫芝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赤芝主要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药材特征】紫芝:菌盖木栓质,有柄,半圆形至肾形,宽12~20cm,厚约 2cm。柄侧生,形长;菌盖及菌柄均有黑色皮壳,有光泽,表面并有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菌肉锈褐色,菌管内有多数孢子。孢子褐色,卵形、内壁具显著小疣。
赤芝:形与紫芝相似,惟菌盖皮壳黄色至红褐色,菌柄紫褐色,菌肉近白色至淡褐色。
【主要化学成分】紫芝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有机酸(顺蓖麻酸、延胡索酸等)、氨基葡萄糖、多糖类、树脂、甘露醇等。
赤芝含麦角甾醇、树脂、脂肪酸、甘露醇和多糖类,又含生物碱、内酯、香豆精、水溶性蛋白质和多种酶类。
【功效主治】补养精血。治虚劳,咳嗽,气喘,失眠,消化不良。
连翘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
【产地分布】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南等省,甘肃、河北、山东、湖北等省亦产。多为栽培。
【药材特征】本品呈长卵形至卵形,稍扁,长1.5~2.5cm,直径0.5~1.3cm。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果梗或已脱落。“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凸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质硬;种子多数,黄绿色,细长,一侧有翅。“老翘”自顶端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平滑,具一纵隔;质脆;种子棕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连翘酚(Forsythol)、齐墩果酸、6,7-二甲氧基香豆精、甾醇化合物、黄酮醇甙及皂甙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瘰疠,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
龙胆
【来源】龙胆科(Gentianaceae)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龙胆Gentiana scabra Bge.、三花龙胆 Gentiana triflora pall.或坚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
【产地分布】条叶龙胆主产东北地区,河南、江苏、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亦产。龙胆主产东北地区,全国除西北及西藏外均产。三花龙胆主产东北及内蒙古等省区。坚龙胆主产云南省。
【药材特征】
龙胆: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长1~3cm,直径0.3~1cm;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圆柱形,略弯曲,长10~20cm,直径0.2~0.5cm;表面淡黄或黄棕色,商埠多有显著的横皱纹,下部较细,有纵皱纹及支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布黄白或淡黄棕色,木部色较浅,呈点状环列。气微,味甚苦。
坚龙胆:表面无横皱,外皮膜质,易脱落,木部黄白色,易与皮布分离。
【主要化学成分】龙胆根含龙胆苦甙(Gentiopicrin)约1~3%,并含龙胆碱(Gentianine)约0.05%及龙胆三糖。三花龙胆含龙胆苦甙0.47%及当药苦甙(Swertiamarin)约0.004%等。坚龙胆根含龙胆苦甙。
【功效主治】请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强中,湿疹瘙痒,目赤口苦,耳聋胁痛,惊风抽搐。3~6g。
鹿茸
【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产地分布】花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北等省。马鹿茸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区。东北产者习称“东马鹿茸”,西北产者习称“西马鹿茸”。
【药材特征】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行,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的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马鹿茸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
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可称“捻头”。
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主要化学成分】含有脑素(Ceramide)、少量雌酮(Oestrone)。此外尚含有多种氨基酸、酸性多糖和多种微量元素。
【功能主治】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瘠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麻黄
【产地分布】主产于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区。
【药材特征】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质茎。表面淡绿至黄绿色,有细的纵棱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鳞叶2,稀3,锐三角形,长3~4mm,先端反曲,基部常连合成筒状。质较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微苦涩。
木贼麻黄:小枝多分枝,直径1~1.5mm,棱线13~14条;节间长1~3cm;膜质鳞叶2,稀3,上部约四分之一分离,呈短三角形,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至棕黑色。
中麻黄:小枝多分枝,直径1.5~3mm,棱线18~28条,节间长2~6cm;膜质鳞叶3,稀2,长2~3mm,上部约三分之一分离,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主要化学成分】草麻黄:含生物碱1.315%,主要为左旋麻黄碱(L-Ephedrine, C10H15ON),占生物碱总量的80~85%。其次为右旋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 C10H15ON)。尚含微量左旋甲基麻黄碱(L-N-Methyl-ephedrine)、右旋甲基麻黄碱(D-N-Methyl- Pseudoephedrine)、左旋去甲基麻黄碱(L-Nor-ephedine)、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D-Nor-Pseudoephedrine)等;还含挥发性的苄甲胺(Benzyl-methylamine)、儿茶酚、鞣质以及少量挥发油,油中含L-a-萜品醇(L-a-Terpined)。此外,尚分离出2种平喘有效成分,即2,3,5,6-四甲基吡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和L-a-萜品稀醇(L-a-Terpineol)。前者还有降压、扩张血管作用。
木贼麻黄:含生物碱量最高,约1.02~3.33%,其中麻黄碱占55~75%,右旋伪麻黄碱占25~45%。尚含甲基麻黄碱等。
中麻黄:生物碱含量最低,约0.25~0.89%。
【功效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炙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2~9g。
绵马贯众
【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l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秋季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去泥沙,晒干。
【产地分布】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药材特征】本品呈倒圆锥形而稍弯曲,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有的纵剖为两半,长 7~20cm,直径 4~8cm。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并有弯曲的须根。叶柄残基呈扁圆形,长3~5cm,直径0.5~1.0cm;表面有纵棱线,质硬而脆,断面略平坦,棕色,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每个叶柄残基的外侧常有了条须根,鳞片条状披针形,全缘,常脱落。质坚硬,断面略平坦,深绿色至棕色,有黄色维管束5~13个,环列,其外散有较多的叶迹维管束。气特异,味初淡而微涩,后渐苦、辛。
【主要化学成分】根茎含绵马酸类(Filicic acids),包括绵马酸 BBB(Filicic acid BBB)、绵马酸 PBB(Filicic acid PBB)、绵马酸 PBP(Filicic acid PBP)等;黄绵马酸类(Flavaspidic acids),包括黄绵马酸 BB(Flavaspidic acid BB)、黄绵马酸 PB(Flavaspidic acid PB)、黄绵马酸 AB(Flavaspidic acid AB);及微量白绵马素(Albaspidin)、粗蕨素(Dryocrassin);羊齿三萜〔9(11)-Fernene〕,绵马三萜(Diploptene),鞣质、挥发油、树脂等。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驱虫,止血。用于虫积腹痛,疮疡崩漏(炒炭)。
木香
【来源】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须根,切段,大的再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
【产地分布】主产于云南省。四川、西藏亦产。为栽培品。
【药材特征】本品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长5~10cm,直径0.5~5cm。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纵沟及侧根痕。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周边灰黄色或浅棕黄色,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气香特异,味微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木香碱(Saussurine)、菊糖等。油中主要成分为木香内酯(Costuslactone)、二氢木香内酯(Dihydrocostus-lactone)、α-木香醇(2-Costol)、α-木香酸(α-Costic acid)、风毛菊内酯(Saussurea lactone)、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 lactone)、异土木香内酯(Iso-alantolactone),以及一些萜烯类化合物等。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煨木香可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麦冬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麦冬 Ophiopogon japonicus(Thunb.)Ker-Gawl.的干燥块根。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
【产地分布】主产于浙江、四川、江苏等省,多为栽培。
【药材特征】本品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cm,直径0.3~0.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多种皂甙:麦冬皂甙(Ophiopogonin)A、B、B、C、C、D、D。麦冬皂甙A、B、C、D的甙元均为鲁斯皂甙元(Ruscogenin);甙B、C、D的甙元均为薯蓣皂甙元(Diosgenin)。还含β-谷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β-L-葡萄糖甙。此外,还含单糖类和寡糖类成分。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
马钱子
【产地分布】马钱主产印度、越南、泰国等国。云南马钱主产云南省。
【药材特征】马钱:呈纽扣状圆板形,直径1.5~3cm,厚0.3~0.6cm。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表面密被灰棕或灰绿色绢状茸毛,自中间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边缘稍隆起,较厚,有突起的珠孔,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质坚硬,平行剖面可见淡黄白色胚乳,角质状,子叶心形,叶脉5~7条。味极苦。
云南马钱:呈扁椭圆形或扁圆形,边缘较薄而微翘,子叶卵形,叶脉3条。
【主要化学成分】马钱种子含总生物碱2~5%,主要为番木鳖碱(Strychnine,C21H22O2N2,即土的宁)、马钱子碱(Brucine,C23H26O4N2)各占1—1.4%左右,微量的番木鳖次碱(Vomicine)、伪番木鳖碱(Pseudostrychnine)、伪、马钱子碱(pseudobrucine)、a-及 β-可鲁勃林(a-及β-Colubrine)等。此外尚含番木鳖甙(Loganin,C17H26O10)、绿原酸、棕榈酸及脂肪油、蛋白质、多糖等。
云南马钱种子含总生物碱约2.18%,番木鳖碱约占1.33%,亦含马钱子碱等。
【功效主治】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痛。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本品毒性大,严格用量。
本页主33味
牛膝=牛黄= 蒲公英=人参=肉桂=山楂=山药=三七=石斛=石决明=石膏=麝香=砂仁=酸枣仁=檀香=天花粉=天麻=天南星=五味子=五倍子= 细辛=小茴香=香加皮=延胡素=远志=益母草=益智仁=淫羊藿=紫草=朱砂=浙贝母
牛膝
【来源】为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干燥根。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捆成小把,晒至干皱后,用硫磺熏2次,将顶端切齐,晒干。
【产地分布】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及辽宁等省亦有栽培。
【药材特征】本品呈细长圆柱形,有的稍弯曲,上端稍粗,下端较细,长15~50cm,最长可达90cm,直径0.4~1cm。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略扭曲而细微的纵皱纹,横长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受潮则变柔软,断面平坦,黄褐色,微呈角质样而油润,中心维管束木部较大,黄白色,其外围散有多数点状的维管束,排列成2~4轮。气微,味微甜而稍苦涩。
【主要化学成分】含皂甙及羟基促脱皮酮(Ecdysterone)、牛膝甾酮(Inokosterone)等。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癥瘕,肝阳眩晕。
牛黄
【来源】牛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干燥的胆结石。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
【产地分布】主产于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
【药材特征】一般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3cm,少数呈管状或碎片。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主要化学成分】主要含胆酸(cholic acid)5.57~10.66%、去氧胆酸、胆甾醇,另含胆红素、麦角甾醇,卵磷脂、维生素D及钙、铁、铜等。
【功能主治】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等。
蒲公英
【来源】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碱地蒲公英Taraxacum sinicum Kitag.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春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产地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山西、河北、山东及东北各省。
【药材特征】本品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呈圆锥状,多弯曲,长3~7cm;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绿褐色或暗灰色,先端尖或钝,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下表面主脉明显。花茎1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内面一层较长,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主要化学成分】全草含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胆碱(Choline)、菊糖(Inulin)和果胶(Pectin)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人参
【来源】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Panax gineng C.A.Mey.的干燥根。栽培者称为园参,野生者称为山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为生晒参;经蒸制后烘干或晒干,称为红参;将支根及须根切下后经蒸制、干燥,称红参须。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
【产地分布】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山东、山西、河北、湖北等省亦有栽培。野生者已甚稀有。
【药材特征】生晒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全须生晒参),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在加工时亦有将支根下部连多数细长的须根切除(非全须生晒参)。根茎(俗称芦头)长1~4cm,直径0.3~1.3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俗称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俗称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气香特异,味微苦、甘。
红参:主根长3—10cm,表面红棕色,半透明,偶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块,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可见环纹,下部具2—3条支根。根茎长1~2cm,上有数个凹窝状茎痕,不定根均已切除。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
红参须(红直须):是将切下的支根及须根经蒸制加工而成。表面红棕色,角质状,半透明。一般扎成小把。
生晒山参:根茎(芦头)细长,上部具密集的茎痕(芦碗),不定根较粗。主根粗短,多具2个支根而呈人字叉开。表面灰黄色,上端有细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支根下有多数细而长的支根及须根,须根上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点)。
【功效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嬴,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3~9g。
肉桂
【来源】木兰科(Magnoliaceae)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产地分布】主产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云南、福建亦产。多为栽培。
【药材特征】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或直径3~10cm ,厚0.2~0.8c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石细胞群环带)。气香浓烈,味甜、辣。
【主要化学成分】含挥发油约1~2%,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约占85%,及醋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和少量的苯甲醛等。桂皮醛是肉桂镇静、镇痛和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尚含鞣质、粘液等。
【功效主治】补火助阳,引火归原,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阳虚眩晕,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奔豚,经闭痛经,目赤咽痛。1~4.5%。
山楂
【产地分布】山楂与山里红均主产山东、河北、河南、辽宁、山西等省,多为栽培。
【药材特征】本品为圆形片,皱缩不平,直径1~2.5cm,厚0.2~0.4cm。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白小斑点。果肉深黄至浅棕色,中部横切片具5粒淡黄色果核,果核常脱落而中空。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味甜。
【主要化学成分】果实含山楂酸(Crataegic acid)、酒石酸、柠檬酸、黄酮类、内酯、糖类、甙类。
【功效主治】消食健脾,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账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作痛;高血脂症。9~12g。
山药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用硫磺熏后,干燥;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用硫磺熏后,切齐两端,用木版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产地分布】主产于河南省。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亦产。均为栽培品。
【药材特征】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端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微酸,嚼之发粘。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18cm,直径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主要化学成分】含淀粉、粘液质、胆碱、糖蛋白、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等。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三七
【来源】五加科(Araliaceae)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秋季花开前或冬季果熟后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茎基,干燥。支根习称筋条,茎基习称剪口。
【产地分布】主产云南、广西等地,多系栽培。四川、贵州、江西等省亦有种植。
【药材特征】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黄绿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皮部有细小棕色树脂道斑点,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气微,味苦回甜。筋条呈圆柱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 0.8cm,下端直径约 0.3cm。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或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白色,边缘灰色。
【主要化学成分】含多种皂甙,总量约9.75~14.90%。和人参所含皂甙相似,但主要为达玛脂烷系皂甙,有人参皂甙Rb1、Rb2、Rd、Re、Rg1、Rg2 Rh1及三七皂甙R1、R2(Notoginsenoside -R1、R2)等。此外尚含止血活性成分田七氨酸(Dencichine)及少量黄酮甙等。
【功效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3~9g。研末冲服每次1~3g。
石斛
【药材特征】鲜石斛: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约30cm,直径0.4~1.2cm。表面黄绿色,光华或有纵纹,节明显,色较深,节上有膜质叶鞘。肉质,多汁,易折断。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环草石斛:呈细长圆柱形,常弯曲或盘绕成团,长15~35cm,直径0.1~0.3cm,节间长1~2cm。表面金黄色,有光泽,具细纵纹。质柔韧而实,断面较平坦。无臭,味淡。
马鞭石斛:呈长圆锥形,长40~12cm,直径0.5~0.8cm,节间长3~4.5cm。表面黄色至暗黄色,有深纵槽。质疏松,断面呈纤维性。味微苦。
黄草石斛:长30~80cm,直径0.3~0.5cm,节间长2~3.5cm。表面金黄色至淡黄褐色,具纵沟。体轻,质实,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嚼之有粘性。
耳环石斛:呈螺旋形或弹簧状,一般为2~4个旋纹,茎拉直后长3.5~8cm,直径0.2~0.3cm。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皱纹,一端可见茎基部留下的短须根。质坚实,易折断,端面平坦。嚼之有粘性。
金钗石斛:呈扁圆柱状,长20~40cm,直径0.4~0.6cm,节间长2.5~3cm。表面金黄色或黄中带绿色,有深纵沟。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味苦。
【主要化学成分】金钗石斛茎含生物碱0.3%,主要为石斛碱,石斛次碱,6—基石斛碱、石斛醚等。此外,尚含粘液质等。
【功能主治】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等。
石决明
【来源】鲍科动物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lno、羊鲍Haliotis ovina Gmelin、澳洲鲍Haliotis ruber(Leach)、耳鲍Haliotis asinina linnenus或白鲍Haliotis laevigata(Donovan)的贝壳。夏、秋二季捕捉,去肉,洗净,干燥。
【药材特征】杂色鲍: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9cm,宽5~6cm,高约2cm。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味微咸。
皱纹盘鲍:呈长椭圆形,长8~12cm,宽6~8cm,高2~3cm。表面灰棕色,有多素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生长线明显,常有苔藓类或石灰虫等附着物,末端4—5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壳较薄。
羊鲍:近原形,长4~8cm,宽约2.5~6cm,高0.8~2cm。壳顶位于近中部而高于壳面,螺旋与体螺部各占二分之一,从螺旋部边缘有2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较为明显,末端4~5个开孔,呈管状。
澳洲鲍:呈扁平卵圆形,长13~17cm,宽11~14cm,高3.5~6cm。表面砖红色,螺旋部约为壳面的二分之一,螺肋和生长线呈波状隆起,疣状突起30余个,末端7~9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
耳鲍:狭长,略扭曲,呈耳状,长5~8cm,宽2.5~3.5cm,高约1cm。表面光滑,具翠绿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种颜色形成的斑纹,螺旋部小,体螺部大,末端5~7个开孔,孔口与壳平,多为椭圆形,壳薄,质较脆。
白鲍:呈卵圆形,长11~14cm,宽8.5~11cm,高3~6.5cm。表面砖红色,光滑,壳顶高于壳面,生长线颇为明显,螺旋部约为壳面的三分之一,疣状突起30余个,末端9个开孔,孔口与壳平。
【产地】杂色鲍主要分布于我国东海南部和南海。皱纹盘鲍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沿海。羊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海域。
【主要化学成分】含碳酸钙、壳角质(Conchiolin,C30H48O11N9)及胆壳素等。杂色鲍壳还含精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等二十几种氨基酸。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用于头痛头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等。
石膏
【产地分布】处产湖北、甘肃、四川、安徽、山西等省。
【药材特征】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半透明。体重,质软,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
【主要化学成分】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功能主治】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煅石膏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
麝香
【来源】鹿科(Cervidae)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wa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的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割取囊壳,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习称“麝香仁”。人工养麝一般直接从香囊中取出麝香仁,可以多次获取,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产地分布】主产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以及东北等省区亦产。
【药材特征】毛壳麝香 为扁圆形或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 。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一小囊孔。另一面(即割下的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
麝香仁 野生者质软,油润,疏松。其中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人工饲养所取麝香仁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团块,表面不平,紫黑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主要化学成分】主含麝香酮(Muscone)0.5~5%,尚含雄素酮(Muscopyridine)、5β-雄素酮、胆甾醇物质、氨基酸、脂肪、蛋白质等。
【功效主治】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癥瘕,难产死胎,心腹暴痛,痈肿瘰疬,咽喉肿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0.01~0.1g。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砂仁
【产地分布】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
【药材特征】阳春砂:绿壳砂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1~1.5cm。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梗。果皮薄而软。种子结集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三瓣,每瓣有种子5~26粒。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2~3m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
海南砂: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0.8~1.2cm。表面被片状、分枝的软刺,基部具果梗痕。果皮厚而硬。种子团较小,每瓣有种子3~24粒;种子直径1.5~2cm。气味稍淡。
【主要化学成分】主含挥发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龙脑、右旋樟脑、乙酸龙脑酯(Bornylacetate)、芳樟醇(Linalool)、橙花叔醇(Nerolidol)等。此外,还含有皂甙。
【功能主治】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酸枣仁
【产地分布】主产于河北、陕西、辽宁、河南等省。
【药材特征】本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mm,宽5~7mm,厚约3m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一面较平坦,中间有一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凸起。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端有细小凸起的合点。种皮较脆,胚乳白色,子叶 2,浅黄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主要化学成分】含酸枣仁皂甙A(Jujuboside A)和酸枣仁皂甙B(Jujuboside B); 桦皮酸,桦皮醇及脂肪酸,蛋白质,并有二种甾醇及微量具强烈刺激性的挥发油。
【功能主治】补肺,宁心,敛汗,生津。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
檀香
【产地分布】原产太平洋岛屿。广东、广西、云南有栽培。
【药材特征】本品为长短不一的圆柱形木段,有的略弯曲,一般长约1m,直径10~30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光滑细腻,有的具疤节或纵裂,横截面呈棕黄色,显油迹;棕色年轮明显或不明显,纵向劈开纹理顺直。质坚实,不易折断。气清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主要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α-檀萜香醇和β-檀香萜醇(α-,β-Santalol),其次为檀萜烯(Santene)、α-檀香烯和β-檀香烯(α-,β-Santalene)、檀萜烯酮(Santenone)、檀萜烯酮醇(Santenone alcohol)、及少量的檀香萜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 acid)、紫檀萜醛(Santal aldehyde)等。
【功能主治】行气温中,开胃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胸痛,腹痛,胃痛食少;冠心病,心绞痛。
天花粉
【来源】葫芦科(Cucurbitaceae)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erms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段或纵剖成瓣,干燥。
【产地分布】主产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
【药材特征】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长8~16cm,直径1.5~5.5cm。表面黄白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细根痕及略凹陷的横长皮孔,有的有黄棕色外皮残留。质坚实,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横切面可见木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纵切面可见黄色条纹状木质部。味微苦。
【主要化学成分】根中含多量淀粉粒及皂甙(约1%),并含天花粉蛋白。还含多种氨基酸,如西瓜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及糖类等。
【功效主治】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10~15g。
香加皮
【来源】萝藦科(Asclepiadaceae)杠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根部,剥取根皮,晒干。
【产地分布】主产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湖南等省。辽宁、吉林、内蒙古等省区亦产。
【药材特征】本品呈卷筒状或槽状,少数呈不规则块片状,长3~10cm,直径1~2cm,厚0.2~0.4cm。外表面灰棕或黄棕色,栓皮松软常呈鳞片状,易剥落。内表面淡黄或淡黄棕色,较平滑,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黄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苦。
【主要化学成分】根皮和茎皮含十多种甙类化合物。已知其结构的有强心甙杠柳毒甙(Periploin即Glycoside G)和杠柳皂甙K、H1、E(Glycoside K 、H1、E)。此外尚含有香气成分4-甲氧基水杨醛,a.β-香树精及其乙酸酯、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等。
【功效主治】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3~6g。
延胡素
【产地分布】主产浙江省,湖南、湖北、江苏等省亦大面积栽培。
【药材特征】本品呈不规则扁球形,直径0.5~1.5cm。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网状皱纹。顶端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常有疙瘩状凸起。质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气微,味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多种生物碱,总量在0.59~0.74%(北京栽培药材)。其中有d-紫堇碱(d-Corydaline,即延胡素甲素)、d1-四氢巴马亭(d1-Tetrahydropalmatine,即延胡索乙素)、原鸦片碱(Protopine,即延胡索丙素)、I-四氢黄连碱(I-Tetrahydrocoptisine,即延胡索丁素)、d1-四黄连碱(即延胡索戊素)、I-四氢非洲防己碱(I-Tetrahydrocolumbamine,即延胡索已素)、d-紫堇鳞茎碱(d-Corybulbine,即延胡索庚素)、d-海罂粟碱(d-Glaucine,即延胡索壬素及延胡索癸素)、a-别隐品碱(a-Allo-Oryptopine,即去氢延胡索甲素)等。延胡索乙素为主要镇痛、镇静成分。去氢延胡索甲素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疗效。
【功效主治】活血,利气,止痛。用于胸胁、腕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3~9g。研末吞服1.5~3g 。
远志
【来源】为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或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产地分布】主产于山西、陕西、吉林、河南等省。山东、内蒙古、安徽、河北、辽宁等地亦产。
【药材特征】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15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及裂纹,老根的横皱纹较密更深陷,略呈结节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主要化学成分】含多种三萜类皂甙,主要有远志皂甙A、B、E、F、G(Onjisaponin A、B、E、F、G)。此外,尚含远志碱(Tenuidine)、远志糖醇(Polygalitol)、N-乙酰-D-氨基葡萄糖、氧杂蒽酮(Xanthones)和桂皮酸的衍生物等。
【功能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用于心肾不交,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益母草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晒干,或切段晒干。
【产地分布】全国各地均有野生或栽培。
【药材特征】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纵沟,长30—60cm,直径约0.5cm;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体轻,质韧,断面中部有髓。叶交互对生,有柄;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易脱落;完整者下部叶掌状3裂,上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成3片,裂片全缘或具少数锯齿。轮伞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长约2cm。气微,味微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益母草碱(Leonurine)、水苏碱(Stachydrine)、芸香甙及延胡素酸。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
益智仁
【来源】为姜科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间果实由绿变红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产地分布】主产于海南岛山区,此外广东雷州半岛、广西等地亦产。
【药材特征】本品呈椭圆形,两端略尖,长1.2~2cm,直径1~1.3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向凹凸不平的突起棱线13~20条,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残存果梗。果皮薄而稍韧,与种子紧贴,种子集结成团,中有隔膜将种子团分为3瓣,每瓣有种子6~11粒。种子呈不规则的扁圆形,略有钝棱,直径约3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外被淡棕色膜质的假种皮;质硬,胚乳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桉油精(Cineole)、姜烯(Zingiberene)、姜醇(Zingiberol)等倍半萜类。
【功能主治】温脾止泻摄唾,暖肾固精缩尿。用于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遗精白浊。
淫羊藿
【产地分布】淫羊藿:分布于西北及山西、河南、四川等。
箭叶淫羊藿:分布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全国多数地区。
柔毛淫羊藿:主产陕西、甘肃、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区。
巫山淫羊藿:主产陕西、四川、贵州。
朝鲜淫羊藿:主产吉林、辽宁。
【药材特征】淫羊藿:茎细圆柱形,长约20cm,中空,光滑具光泽。二回三出复叶,二复叶常对生茎顶;小叶片卵圆形,长3~8cm,宽2~6cm,先端微尖,顶生小叶基部心形,两侧小叶较小,偏心形,外侧较大,呈耳状,边缘具黄色刺毛状细锯齿;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主脉7~9条,基部有稀疏细长毛,细脉两面突起,网脉明显;小叶柄长1~5cm。叶片近革质。叶微苦。
箭叶淫羊藿:一回三出复叶,小叶片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12cm,宽2.5~5cm,先端渐尖,两侧小叶基部明显偏斜;下表面疏被粗短伏毛或近无毛。
柔毛淫羊藿:叶下表面及叶柄密被绒毛状柔毛。
巫山淫羊藿:小叶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9~23cm,宽1.8~4.5cm,先端渐尖,边缘具刺齿,侧生小叶基部的裂片偏斜,内边裂片小,圆形,外边裂片大,三角形,渐尖。下表面被绵毛或秃净。
朝鲜淫羊藿:小叶较大,长4~10cm,宽3.5~7cm ,先端长尖。叶片较薄。
【主要化学成分】箭叶淫羊藿:茎叶含淫羊藿甙(Icariin)、皂甙、苦味质、鞣质。
淫羊藿:茎叶亦含淫羊藿甙。
朝鲜淫羊藿:茎叶含淫羊藿甙、淫羊藿素(Icaritin)等。
【功效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更年期高血压症。3~9g。
紫草
【产地分布】新疆紫草(软紫草)主产于新疆、西藏等自治区;紫草(硬紫草)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湖南、广西等省区;内蒙紫草主产于内蒙古。
【药材特征】新疆紫草:呈不规则的长圆柱形,多扭曲,长7~20cm,直径1~2.5c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皮部疏松,呈条形片状,常10余层重叠,易剥落。顶端有的可见分歧的茎残基。体轻,质松软,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木部较小,黄白色或黄色。气特异。味微苦、涩。
紫草:呈圆锥形,扭曲,有分枝,长7~14cm,直径1~2cm。表面紫红色或紫黑色,粗糙有纵纹,皮部薄,易剥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深紫色,木部较大,灰黄色。
内蒙紫草:呈圆锥形或圆柱形,扭曲,长6~20cm,直径0.5~4cm。根头部略粗大,顶端有残茎1或多个,被短硬毛。表面紫红色或暗紫色,皮部略薄,常数层相叠,易剥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整齐,皮部紫红色,木部较小,黄白色。气特异,味涩。
【主要化学成分】新疆紫草含有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β.β-Dimethyl-acryl-shikonin)、紫草素(shikonin)、乙酰紫草素(Acetyl shikonin)、异丁酰紫草素(Isobutyryl shikonin)、异戊酰紫草素(Isovalerylshikonin)、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β-Hydroxyixovalerylshikonin)、去氧紫草素(Deoxyshikonin)等。
紫草主要含乙酰紫草素,其余与新疆紫草类同。
内蒙紫草的化学成分也与新疆紫草类同。
【功用主治】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朱砂
【产地分布】主产贵州、湖南、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区。
【药材特征】本品为粒状或块状集合体,呈颗粒状或块片状。鲜红色或暗红色,条痕红色至褐红色,具光泽。体重,质脆,片状者易破碎,粉末状者有闪烁的光泽。无臭,无味。一般研细末或水飞成细末后入药。
【主要化学成分】主含硫化汞(HgS)。常夹杂少量土质、有机质及氧化铁等。
【功效主治】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用于心悸易惊,高热神昏,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0.1~0.5g,多入丸散;外用适量。本品有毒,不宜久服。
浙贝母
【来源】百合科(Liliaceae)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心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心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贝壳粉,吸除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心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产地分布】主产浙江宁波地区。江苏、安徽、湖南亦产。多系栽培。
【药材特征】大贝 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脆,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珠贝 为完整的鳞茎,呈扁球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呈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及干缩的残茎。
浙贝片 为鳞茎外层的鳞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硬脆,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主要化学成分】含甾醇类生物碱,主要为贝母碱(Peimine)约0.1%、去氢贝母碱(Peiminne)及微量的贝母新碱(Peimisine)、贝母芬碱(Peimiphine)、贝母替定碱(peimitidine)、异贝母碱(Isoverticine)、贝母碱甙(Peiminoside)。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用于风热、燥热、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心胸郁闷。4.5~9g。
本页共21味
防己=关术通=瓜萎=甘草=沉香=钩藤=枸杞子=葛根=藁本=红花=厚朴=何首乌=黄连=黄芪=黄柏=黄芩=黄精=泽泻=知母=金银花=金蝎
防己
【产地分布】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
【药材特征】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或块状,多弯曲,长5~10cm,直径1~5cm。表面淡灰黄色,在弯曲处常有深陷横沟而成结节状的瘤块样。体重,质坚实,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多种生物碱,其中主要为粉防己碱(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去甲基粉防己碱(汉防己乙素Demethyl tetrandrine),轮环藤季铵碱(Cyclanoline)等。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祛风止痛。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风湿痹痛;高血压症。
关术通
【来源】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东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riensis Kom.的干燥藤茎。
【产地分布】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陕西、甘肃、山西等省。秋、冬二季采截,除去粗皮,晒干。
【药材特征】呈长圆柱形,稍扭曲,直径1~6cm。表面灰黄或棕黄色,有浅纵沟及棕褐色残留粗皮的斑点。节部稍膨大,有1枝痕。体轻,质硬,不易折断,断面黄色或淡黄色,皮部薄,木部宽广,有多层整齐环状排列的导管,呈细密针孔状;射线放射状;髓部不明显。摩擦残留粗皮,有樟脑样气。气微,味极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马兜铃酸Ⅰ、Ⅱ(Aristolochic acidⅠ, C17H11O7N;Ⅱ,C16H9O8N)及青木香酸(Debilic acid C18H13O17N)。尚含鞣质及钙等。
【功效主治】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用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水肿,热淋涩痛,白带,经闭乳少,湿热痹痛。3~6g。
瓜萎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果梗剪下,置通风处阴干。
【产地分布】栝楼主产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双边栝楼主产于江西、湖北、湖南、广东、云南、四川等省。
【药材特征】本品呈类球形或宽椭圆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尖,具残存的果梗。轻重不一。质脆,易破开,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粘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主要化学成分】含三萜皂甙、有机酸及其盐类、树脂、糖类、精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甘氨酸及类生物碱物质、色素等。
【功能主治】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
甘草
【来源】豆科(Leguminasae)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和光果甘草Glycyzz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产地分布】甘草:主产内蒙古、甘肃、新疆。东北、河北、山西等地亦产。
胀果甘草及光果甘草:主产新疆、甘肃。
【药材特征】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表面红棕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具特异的甘草甜味。
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有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或灰褐色。质坚硬,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有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主要化学成分】甘草:根及根茎含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主要为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钾、钙盐,为干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一分子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c acid)。尚含24-羟基甘草次酸(24-Hydroxyglycyzzhetec aced)。甘草甜素含量在5~11%,甘草次酸含量在3~7%。甘草尚含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异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新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等。还含β-谷甾醇等。
胀果甘草:主要成分与甘草相似。还含甘草查耳酮I(Licochalcone I)。
光果甘草:主要成分与甘草相似。还含去氧甘草次酸Ⅰ、Ⅱ(Deoxyglycyrrhetic acid Ⅰ、Ⅱ)、异甘草次酸(Liquiritic acid )及黄酮类化合物光果甘草甙(Liquiritoside)、光果甘草甙元(Liquiritogenine)、甘草查耳酮(Licochalcone)A.B等。
【功效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腕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1.5~9g。
甘遂 radix kansui(英)kansui root
别名 苦泽、甘泽、肿手花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肉质草本,全草含乳汁。根细长,部分呈连珠状。茎直立,淡紫红色。单叶互生,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无柄或具短柄。杯状聚伞花序,通常5~9枝簇生于茎端,基部轮生叶状苞片多枚;苞叶对生;萼状总苞先端4裂,腺体4枚;花单性,无花被;雄花多数和雌花一枚生于同一总苞中;雄蕊、雌蕊各一枚;雌花位于花序中央,子房三角卵形,3室,花柱3,柱头2裂。葫果圆形。花期6~9月。
生于山沟荒地。产于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
采制 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生用或醋制作用。
性状 根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而辣。
化学成分 含α-、γ-大戟甾醇(α-,γ-euphorbol)、甘遂甾醇(tirucallol),并含13-氧化巨大戟萜醇(13-oxyingenol)、甘遂萜酯a、b(kansuininea,b)。
性味 性寒,味苦;有毒。
功能主治 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沉香
【来源】瑞香科(Thymelaeaceae)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含树脂的木材。全年均可采取,割取含树脂的木材,除去不含树脂的部分,阴干。
【产地分布】主产广东省。广西、福建等省区亦产。
【药材特征】本品呈不规则块、片状或盔帽状,有的为小碎块。表面凹凸不平,有刀痕,偶有孔洞,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孔洞及凹窝表面多呈朽木状。质较坚实,断面刺状。气芳香,味苦。
另有进口沉香,表面黄棕或灰黑色,有刀劈痕,密布断续棕黑色的细纵纹(即含树脂的部分),有时可见黑棕色树脂斑痕。质坚硬而重,能沉水或半沉水,气味较浓,燃之发浓烟,香气强烈。
【主要化学成分】含挥发油及树脂。挥发油中含沉香螺萜醇(Agarospirol)及倍半萜成分白木香酸(Baimuxinic acid)、白木香醛(Baimuxinal)。
【功效主治】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喘急。1.5~4.5g。
钩藤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Jacks.、大叶钩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Oliv.)Havil.或无柄果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的干燥带钩茎枝。秋、冬二季采收,去叶,切段,晒干。
【产地分布】主产于广西、广东、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等省。
【药材特征】本品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cm,直径0.2~0.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时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埂),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凸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无臭,味淡。
【主要化学成分】含钩藤碱(Rhynchophylline)、异钩藤碱(Isorhynchophylline)。此外,尚含赛鸡纳碱(去氢钩藤碱Corynoxeine)、异赛鸡纳碱(Isocorynoxeine)、毛帽柱木碱(Hirsutine)及二氢兜花木碱(Dihydrocorynantheine)。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血压症。
枸杞子
【来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呈橙红色时采收,晾至皮皱后,再爆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除去果梗;或热风低温烘干,除去果梗。
【产地分布】主产于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河北等省区。
【药材特征】本品呈类纺锤形,略扁,长6~21mm,直径3~10mm。表面鲜红色或暗红色,顶端有小凸起状的花柱痕,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果皮柔韧,皱缩;果肉肉质,柔润而有粘性,种子多数,类肾形,扁而翘,长1.5~1.9mm,宽1~1.7mm,表面浅黄色或棕黄色。无臭,味甜,微酸。
【主要化学成分】果实含甜菜碱(Betaine)、葫萝卜素、烟酸、维生素B1、B2、C,果皮含酸浆红素(Physalien)等。另含多种游离氨基酸、脂肪酸。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葛根
【来源】豆科(Leguminasae)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前者习称野葛,后者习称粉葛。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晒干;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再截成段或纵切二瓣,干燥。
【产地分布】野葛:主产湖南、河南、广东、浙江、四川等地。
甘葛藤:多为栽培,主产广西、广东等地,四川、云南地区亦产。
【药材特征】野葛:为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长5~35cm,厚0.5~1cm。外皮淡棕色,有纵皱纹,粗糙。切面黄白色,纹理不明显,质韧,纤维性极强。味微甘。
粉葛:呈圆柱形、类纺缍形或半圆柱瓣状,长12~15cm,直径4~8cm;有的纵切或斜切为厚片,大小不一。表面黄白或淡棕色,未去尽外皮的呈灰棕色。横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体重,质硬,富粉性,纤维少,味微甘。
【主要化学成分】野葛:根含黄酮类物质,总量可达12%。其中主要为黄豆甙(Daidzin)、黄豆甙元(Daidzein)及葛根素(Puerarin),其次为黄豆甙元4′,6″-二乙酰基葛根素(4′,6″-0-Diacetyl Puerarin)等。
粉葛:根的总黄酮含量较野葛根为低。广西产的约为2.22%。
【功效主治】解肌退热,生津退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等。9~15g。
藁本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或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秋季茎叶枯萎时或次春出苗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或烘干。
【产地分布】藁本主产于陕西、甘肃、河南、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辽藁本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省。
【药材特征】藁本: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稍弯曲,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棕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纵皱纹,上侧残留数个凹陷的圆形茎基,下侧有多数点状突起的根痕及残根。体轻,质较硬,易折断,断面黄色或黄白色,纤维状。气浓香,味辛、苦、微麻。
辽藁本:较小,根茎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柱状,有多数细长而弯曲的根。
【主要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的主要成分为3-正丁基酜内酯(3-But-ylphthalide)、川芎内酯(Cnidilid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 eugenol)等。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肢节痹痛。
红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夏季花由黄变红时采摘,阴干或晒干。
【产地分布】主产于河南、河北、浙江、四川、云南等省区。
【药材特征】本品为不要带子房的管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呈狭条形,长5~8mm。雄蕊5,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柱长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红花甙(Carthamin)、红花醌甙(Carthamone)及新红花甙(Neocarthamin)。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癥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厚朴
【产地分布】主产四川、湖北、浙江、江西等省。安徽、福建、陕西、甘肃、贵州、云南等省亦产。多为栽培。
【药材特征】干皮 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30~35cm,厚0.2~0.7cm,习称“筒朴”;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长13~25cm,厚0.3~0.8cm,习称“靴筒朴”。外表面灰棕或灰褐色,粗糙,有时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明显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刮去粗皮者显黄棕色。内表面紫棕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坚硬,不因折断,断面颗粒性,外层灰棕色,内层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状结晶。气香,味辛辣、微苦。
根皮 称根朴。呈单筒状与不规则块状,有的弯曲似鸡肠,习称“鸡肠朴”。质硬,较易折断,端面呈纤维性。
枝皮 称枝朴。呈单筒状,长10~20cm,厚0.1~0.2cm。质脆,易折断,断面呈纤维性。
【主要化学成分】含挥发油约1%。油中主要含β-桉油醇(β-Eudesmol,Machilol),占挥发油的95%以上,有镇静作用。另含厚朴酚(Magnolol)约5%,有抗菌作用,及它的异构体。此外,还含少量木兰箭毒碱(Magnocurarine)及鞣质。
【功效主治】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3~9g。
何首乌
【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削去两端,洗净,个大的切成块,干燥。
【产地分布】主产于河南、湖北、广西、广东、贵州、四川、江苏等省区。
【药材特征】本品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长6~15cm,直径4~12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体重,质坚实,不宜折断,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 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主要化学成分】含蒽醌衍生物,主要为大黄酚、大黄素,其次为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蒽酮(Chrysophanol anthrone)等,此外 ,尚含卵磷脂及一种茋类化合物2,3,5,4-四羟基茋-2-O-β-D-葡萄糖甙(2,3,5,4-Tetrahgdroxystilbeno-2-O-β-D-glucoside)。
【功能主治】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于瘰疠疮痈,冈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症。
黄连
【来源】毛茛科(Rununculaceae)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上述3种的药材分别称为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产地分布】味连主产四川、湖北省,陕西、甘肃等省亦产。主要为栽培品,是商品黄连的主体。
雅连主产四川,为栽培品,有少量野生。
云连主产云南及西藏地区,原系野生,现有栽培。
【药材特征】味连:多分枝,集聚成簇,形似鸡爪,单枝长3~6cm,直径0.3~0.7cm。表面灰黄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有残余的茎及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或橙黄色,呈放射状纹理,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多为单枝,较细小,弯曲呈钩状。
【主要化学成分】3种黄连均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Berberine),以盐酸盐存在,含量5.2~7.69%;其次为黄连碱(Coptis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巴马亭(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此外,尚含木兰碱(Magnoflorine)及阿魏酸(Ferulic acid)。云连不含甲基黄连碱。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湿热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眠,血热吐衄,目赤牙痛,胃热吞酸,痈肿疔疮,内热消渴等;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2~5g。
黄芪
【来源】豆科(Leguminasae)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及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产地分布】主产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吉林、甘肃、河北、陕西、辽宁等省亦产。野生或栽培。
【药材特征】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至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嚼之微有豆腥味。
【主要化学成分】膜荚黄芪:根含2’4’一二羟氧基异黄烷(2’4’-Dihydroxy-0,6-Dimethoxy- Isoflavane)、γ-氨基丁酸0.024~0.036%及微量叶酸。尚含毛蕊异黄酮(Calycosin)、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新三萜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等。
蒙古黄芪:根含β-谷甾醇、D-β-天冬素(D-β-Asparagine)、黄芪多糖、胡萝卜甙、r-氨基丁酸及多种氨基酸。尚含硒0.04~0.08ppm。
【功效主治】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浮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9~30g。
黄柏
【来源】芸香科(Rutaceae)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Phelloder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一般在3~6月间采收,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
【产地分布】川黄柏:主产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甘肃、广西等省区亦产。
关黄柏:主产吉林、辽宁,以辽宁产量最大;内蒙古、河北、黑龙江等省区亦产。
【药材特征】川黄柏: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mm。外表面黄褐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甚苦,嚼之粘牙。
关黄柏:厚2~4cm。外表面黄绿或淡棕黄色,轻平坦,有不规则的纵裂纹,皮孔痕小而少见,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残留。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体轻,质较硬,端面鲜黄或黄绿色。味甚苦。
【主要化学成分】关黄柏:树皮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Berberine)约0.6~2.5%,并含少量共同体柏碱(Phellodendrine)、木兰碱(Magnoflori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即棕榈碱)等。另含苦味质黄柏酮(Obacunone)、黄柏内酯(Limonin,即柠檬苦素)、白鲜内酯、青荧光酸、γ-及β-谷甾醇、豆甾醇等。
川黄柏:树皮的成分与关黄柏相似。但含小檗碱较高,达4~8%。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痿躄等。3~12g。
黄芩
【来源】唇形科(Labiatae)黄芩Scutella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晃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再晒干。
【产地分布】主产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等省区。野生或栽培。
【药材特征】根呈圆锥形,扭曲,长8~25 cm,直径1~3cm。表面棕黄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有的枯朽状或已成空洞。气微,味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多种黄酮类衍生物,其中主要有黄芩甙(Baicalin)约4.0~5.2%及汉黄芩甙(Wogonoside)、千层纸素A葡萄糖醛酸甙(Oroxylin Aglucuronide)、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另含β-谷甾醇、油菜甾醇(Camphesterol)、豆甾醇等。
【功效主治】请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所致胸闷呕噁,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3~9g。
黄精
【产地分布】滇黄精主产于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区。黄精主产于河北、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多花黄精主产于贵州、湖南、云南、安徽、浙江等省。
【药材特征】大黄精: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结节长可达10cm以上,宽3~6cm,厚2~3cm。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环节,有皱纹及须根痕,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圆周凹入,中部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端面角质,淡黄色至黄棕色。气微,味甜,嚼之有粘性。
鸡头黄精:呈结节状弯柱形,长3~10cm,直径0.5~1.5cm。结节长2~4cm,略呈圆锥形,常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有纵皱纹,茎痕圆形,直径5~8mm。
姜形黄精:呈长条结节块状,长短不等,常数个块状结节相连。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直径0.8~1.5cm。
【主要化学成分】根茎中含多糖成分及氨基酸等。多糖成分中有黄精多糖甲、乙、丙及三种低聚糖甲、乙、丙。
【功能主治】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
泽泻
【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Sam.)Juzep.的干燥块茎。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及粗皮。
【产地分布】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省。多系栽培。
【药材特征】本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及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主要化学成分】含多种四环三萜酮醇衍生物,包括泽泻醇(Alisol)A、B、C及泽泻醇A乙酸酯(Alisol A monacetate)、泽泻醇B乙酸酯(Alisol B monacetate),泽泻醇C乙酸酯(Alisol C monacetate)、表泽泻醇A(Epi-alisol A)、24-乙酰基泽泻醇A(24-Acetyl alisol A)、23-乙酰基泽泻醇B(23-Acetyl alisol B)、23- 乙酰基泽泻醇C(23-Acetyl alisol C)。并含胆碱、卵磷脂等。
【功能主治】利小便,清湿热。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压症。
知母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除去外皮,晒干。
【产地分布】主产于河北省。山西、内蒙古、陕西、东北的西部等地亦产。
【药材特征】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 cm。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粘性。
【主要化学成分】含多种甾体皂甙,如知母皂甙(Timosaponin)A-I、A-Ⅱ、A-Ⅲ、A-Ⅳ、B- I、B-Ⅱ,其皂甙元有菝葜皂甙元(Sarsasapongenin)、马尔可皂甙元(Markogenin)和新吉托皂甙元(Neogitogenin)。此外,尚含黄酮、鞣质、粘液、烟酸、胆碱及芒果甙(Mangiferin)或异芒果甙等。
【功能主治】性味 性寒,味苦、甘。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金银花
【来源】忍冬科(Caprifoliaceae)忍冬Lom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 DC.、毛花柱忍冬Lonicera dasy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或用硫磺熏后干燥。
【产地分布】忍冬:主产山东、河南,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红腺忍冬:主产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
山银花:主产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毛花柱忍冬:主产广西。
【药材特征】忍冬 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上部直径约3mm,下部直径约1.5mm。表面黄白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2mm。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个,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个,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
红腺忍冬 长2.5~4.5cm,直径0.8~2mm。表面黄白至黄棕色,无毛或被疏毛。萼筒无毛,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被毛。开放者,花冠下唇反转。花柱无毛。
山银花 长1.6~3.6cm,直径0.5~2mm。萼筒和花冠密被灰白色毛,子房无毛。
毛花柱忍冬 长2.5~4.0cm,直径1~2.5mm。表面淡黄色微带紫色,无毛。花萼裂片短三角形。开放者花冠上唇常不整齐,花柱下部多密被长柔毛。
【主要化学成分】忍冬花蕾含黄酮类,为木犀草素(Luteolin)及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并含肌醇(Inositol)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异绿原酸和皂甙。绿原酸和异绿原酸为主要抗菌成分。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瘟病发热。6~15g。
金蝎
【来源】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体。春末至 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产地分布】主产于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等省。野生及饲养。
【药材特征】头胸部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气微腥,味咸。
【主要化学成分】蝎毒素(Buthotoxin),为一种含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与蛇的神经毒素类似,但含硫量较高。尚含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卵磷脂及铵盐等。
【功能主治】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喎,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全蝎头前一对螫,尾长于体长毒钩,八足七节梯形甲,熄风止痉效力优。
【产地】主产山东、河南等省。
【采收】舂末至初秋间捕捉,将捉到的活蝎放入清水中,使其吐出腹中泥土,然后置沸水或沸盐水(活蝎1公斤,用盐120—180克,加水至能浸没蝎子为度,煮沸)中,煮至身挺腹硬,背面抽沟,捞出,置通风处阴干。经清水烫煮者,称“淡全蝎”,盐水烫煮者,称“咸全蝎”。
【药材形性】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全体长约6cm。头胸部黑棕色,前面有一对较小的钳肢及一对较长大的螯夹,形似蟹螯;背部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两爪钩。前腹部(中身)由7节组成,背面棕褐色,腹面棕黄色,背甲上有5条降脊线。后腹部狭长似尾,棕黄色,6节,节上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前腹部折断后内有黑色或棕黄色残余物,后腹部折断而中空。气微腥,味咸。
以完整、身干、色黄、腹中杂物少者为佳。
【炮制】将咸全蝎用清水浸泡8—12小时,每4小时换水1次,至漂净盐分,捞出晒干,或微火焙干。若原药为淡全蝎,拣净杂质,直接入药。
【成分】含蝎毒,为一种含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此外,含三甲胺、甜菜碱、牛黄酸、软脂酸、硬脂酸,胆固醇、卵磷脂及铵盐等。
【性味、归经】辛平、有毒;入肝经。
【功用】熄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用于惊痫抽搐,破伤风、中风口眼呙斜,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痈肿毒,瘰疬结核等症。
【处方名】全蝎 淡全蝎 全虫 蝎尾
【用法、用量】研末吞服,每次0.6-1克,一天二次。外用适量。
【保贮】放石灰缸内,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注意】有毒,用量不可过大,血虚生风者慎用,孕妇忌服。
按:全蝎全国皆产,长江以北较多,而以产山东者,习称“东全蝎”或“北全蝎”,产河南者,习称“南全蝎”,二者量大质优。就采收时间而言,于清明至谷雨之间捕获者,为“春蝎”,因其未食泥土,质较佳;于夏末秋初捕获者,为“伏蝎”,因已食泥土,质较次。
临床尚有单取全蝎之后腹部入药者,称“蝎尾”或“蝎梢”。传统认为蝎尾药力最强,尤适用于破伤风、急惊风之痉挛抽搐。然其毒性较大,用量应全蝎的三分之一较宜。
本页共展示了26 味中草药图片辨别性能与药用法;
· 吴茱萸 · 天冬 · 喜树果 · 刺五加 · 金樱子 · 空心莲子草
· 延胡索 · 连钱草 · 锦灯笼 · 水菖蒲 · 地肤子 · 龙葵 · 水仙
· 淡豆鼓 · 留兰香 · 仙茅 · 蓖麻子 · 含羞草 · 鸢尾 · 白扁豆
· 麻黄 · 知母 · 水飞蓟 · 虎掌南星 · 榧子 · 大风子 · 升麻
01天冬
关键词:天冬 中草药图谱
天冬 Radix Asparagi(英)Cochinchinese Asparagus Root
别名:大当门根。
植物形态:攀援状多年生草本。茎细,有纵槽纹。叶状枝2~3枚簇生叶腋,线形,扁平,长1~3cm,宽1mm左右,叶退化为鳞片,主茎上的鳞状叶常变为下弯的短刺。花1~3朵簇生叶腋,黄白色或白色;花被片6;雌蕊1,子房3室。浆果球形,熟时红色。花期5月。
生于山野,亦栽培于庭园。分布我国中部、西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采制: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人沸水中煮或蒸,除去外皮,微火烘干或用硫磺熏后再烘干。
性状:块根长圆纺锤形,长6~20cm,中部直径0.5~2cm。表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呈油润半透明状。干透者质坚硬而脆,未干透者质柔软,有粘性,断面蜡质样。味甘、微苦。
化学成分:含多种螺旋甾甙类化合物天冬甙-Ⅳ~Ⅶ(Asp-Ⅳ~Ⅶ);天冬酰胺、瓜氨酸、丝氨酸等近20种氨基酸,以及低聚糖Ⅰ~Ⅶ;并含有5-甲氧基-甲基糠醛(5-methoxy-methylfurfural)。
性味:性寒,味甘、苦。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白喉。
02 喜树果
关键词:喜树果 中草药图谱
喜树果 Fructus Camptothecae Acuminatae(英)Common Camptotheca Fruit
别名 千丈树、水栗子、天梓树。
植物形态 落叶大乔木。叶互生,卵状长方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18cm,宽5~10cm,先端渐尖,基部圆或广楔形,全缘,边缘有纤毛,羽脉10~11对;叶柄红色,有疏毛。花单性同株,成球形头状花序;花萼5齿裂;花瓣5,绿色;雄花雄蕊10;雌花子房下位,1室,柱头3裂,花盘明显。果序球状。花期8月,果期10~11月。
生于海拔1000m以下较潮湿处;有种植。主产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尚未脱落时采收,晒干。
性状 果实披针形,长2~2.5cm,宽5~7mm,先端尖,有柱头残基;基部变狭,可见着生在花盘上的椭圆形凹点痕,两边有翅。表面棕色至棕黑色,微有光泽,有纵绉纹,有时可见数条角棱和黑色斑点。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内有种子1粒,干缩成细条状。味苦。
化学成分 含喜树碱(camptothecine)、喜树次碱(venoterpine)、10-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e)、10-甲氧基喜树碱(10-methoxycamptothecine)、白桦脂酸(betulic acid)、长春甙内酰胺(vincoside-lactam)等。
性味 性寒,味苦、涩;有毒。
功能主治 抗癌,散结,破血化瘀。用于多种肿瘤,如胃癌、肠癌、绒毛膜上皮癌、淋巴肉瘤等。
03 刺五加
关键词:刺五加 中草药图谱
刺五加 Radix Acanthopanacis Senticosi(英)Manyprickle Acathopanax Root
别名 五加皮、 刺拐棒。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 l~6m。茎密生细长倒刺。掌状复叶互生,小叶5,稀4或3,边缘具尖锐重锯齿或锯齿。伞形花序顶生,单一或2~4个聚生,花多而密;花萼具5齿;药瓣5,卵形;雄蕊5,子房5室。浆果状核果近球形或卵形,后具5棱,有宿存花柱。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下及林缘。主产东北。采制 春、秋季采挖,去泥土,晒晒干。
性状 根茎结节状不规则圆柱形,直径 1.4~4.2cm;表面灰褐色,有皱纹;上端有不定芽发育的细技。根圆柱形,多分枝,常扭曲,长3.5~12cm,直径0.3~1.5cm;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皮薄,剥落处显灰黄色。质硬,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有特异香气,味微辛、稍苦、涩。
化学成分 含刺五加甙(eleutherosideA,B,c,D,E,F,G)和多糖等。
性味 性温,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
04 升麻
关键词:升麻 中草药图谱
升麻 Rhizoma Cimicifugae Foetidae(英)Shunk Bugbane Rhizome
别名 绿升麻、西升麻、川升麻。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1~2m,上部分枝。下部茎生叶具有长柄,叶片三角形或菱形,2~3回三出羽状全裂,叶下表面沿脉疏被白茸毛或全部被白色绵毛;茎上部的叶较小,具短柄或近无柄,常1~2回三出或羽状全裂。圆锥花序,具分枝3~20条,花序轴和花梗密被灰色或锈色的腺毛或短毛;花两面性,萼片5,花瓣状;雄花多数;皮2~5。骨突果长圆形,被贴伏的柔毛,顶端有短喙。种子具膜质鳞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地林缘、林中或路旁草丛中。主产陕西、四川、青海。
采制 秋季采挖,晒干,除去须根。
性状 根茎为不规则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表面黑褐色,有坚硬的须根残留,上面有数个茎痕呈圆空洞状。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黄绿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化学成分 含升麻素(cimifugin)、阿魏酸、咖啡酸及有机酸等。
味性 微寒,味辛、微甘。
功能主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麻疹不透、脱肛、子宫脱垂。
05 金樱子
关键词:金樱子 中草药图谱
金樱子 Fructus Rosae Laevigatae(英)Cherokee Rose Fruit
别名 糖罐子、野石榴、糖钵、刺梨。
植物形态 常绿攀援状灌木。枝密生倒钩状皮刺和刺毛。三出复叶互生;小叶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7cm,宽1~5cm,先端尖,边缘有细锐锯齿,下面沿中脉有刺;托叶线状披针形。花单生于侧枝顶端;萼片5,卵状披针形,被腺毛,宿存;花瓣5,白色,倒广卵形;雄蕊多数;雌蕊多数,被绒毛,包于花托内。蔷薇果熟时红色,梨形,外有刚毛,内有多数瘦果。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向阳多石山坡灌丛中。主产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涌南、广东、广西。
采制 10~11月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摘,干燥,除去毛刺。
性状 药材为花托和雌蕊发育而成的假果,倒卵形,长2~3.5cm,直径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突起的棕色点状毛刺残基。顶端有盘状花萼残基,中间有黄色柱基,下部渐尖。质硬,切开后内表面密生淡黄色有光泽的绒毛,内含小瘦果30~50粒,瘦果扁纺锤形,无臭,味甘、微涩。
化学成分 含皂甙、糖类、逆没食子酸(ellagic acid)、B-谷甾醇等。
性味 性平,味酸、甘、涩。
功能主治 固精缩尿,涩肠止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
06 空心莲子草
关键词:空心莲子草 中草药图谱
空心莲子草 Herba Alternantherae(英)Alligator Alternanthera Herb
别名 水花生、喜旱莲子草、空心苋。
植物形态 多年生宿根草本。茎基部匍匐、上部伸展,中空,有分枝,节腋处疏生细柔毛。叶对生,长圆状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先端圆钝,有芒尖,基部渐狭,表面有贴生毛,边缘有睫毛。头状花序单生于叶腋,总花梗长1~6cm;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质,宿存;花被片5,白色,不等大;雄蕊5,基部合生成杯状,退化雄蕊顶端分裂成3~4窄条;子房倒卵形,柱头头状。花期5~11月。
生于池沼、水沟。原产巴西;北京、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引种,后逸为野生。
采制 10~11月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含黄酮甙、三萜皂甙、有机酸、酚性成分、香豆素、糖、脂肪、蛋白质、6-甲氧基木犀草素、7-a-L-鼠李糖甙(7-a-L -rhamnosy 1-6-methoxyluteolin)及藤菊黄素(patuletin)。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早期、流行性出血热初期、麻疹。
07 延胡索
关键词:延胡索 中草药图谱
延胡索 RhizomaCorydalisYanhusuo(英)Yanhusuo
别名 玄胡索、元胡。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20cm。基生叶与茎生叶同形,有柄;基生叶互生,二回三出复叶,第二回常呈深裂状,小叶片长椭圆形、长卵形或线形,长约2cm,先端钝或锐尖,全缘。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苞片阔披针形;萼片小,早落;花瓣4,外轮2片稍大,边缘粉红色,中央青紫色,上部l片尾部延伸成距,内轮2片稍小;雄蕊6,花丝连合成两束;子房扁柱形。蒴果条形。花期4月,果期5~6月。
生于丘陵草地。主产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亦有栽培。
采制 5~6月植株枯萎5~7天后来挖块茎,除去须根及浮皮,沸水煮后晒干。
性状 块茎不规则扁球形或倒圆锥形,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网状细皱纹,上端有略凹的茎痕,底部中央略凹呈脐状,有圆锥状小凸起。质坚硬,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 含20多种生物碱,主要有延胡索甲素(d-coryda line)、乙素(dl-tetrahydropalmatine)、丙素(protopine)、丁素(l- te trahydrocoptisine)、戊素(dl-tetrahydrocoptisine)、己素(l- tetrahydro- columbamine)等。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活血,利气,止痛。用于胸胁院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08 连钱草
关键词:连钱草 中草药图谱
连钱草 Herba Glechomae(英)Longtube Ground Ivy Herb
别名 金钱草、大叶金钱草、透骨消。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细,方形,被细柔毛,下部匍匐,上部直立。叶对生,肾形至圆心形,长1.5~3cm,宽1.5~5.5cm,边缘有圆锯齿,两面有毛或近无毛,下面有腺点;叶柄长为叶片的1~2倍。轮伞花序腋生,每轮2~6花;苞片刺芒状;花萼钟状,长7~10mm,萼齿狭三角状披针形,顶端芒状,外面有毛和腺点;花冠2唇形,淡蓝色至紫色,长1.7~2.2cm,下唇具深色斑点,中裂片肾形;雄蕊4,药室叉开。小坚果长圆形,褐色。花期3~4月,果期4~6月。
生于河边、路边、林间草地、山坡林下。除西北、内蒙古外,全国各地均产。
采制 春至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茎、叶含挥发油,主成分为松樟酮(pinocamphone)、薄荷酮、异薄荷酮、番薄荷酮(pulegone)等,尚含熊果酸、琥珀酸。
性味 性微寒,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排石,散瘀消肿。用于尿路结石、肝胆结石、湿热黄疸、跌打损伤。
09 锦灯笼
关键词:锦灯笼 中草药图谱
锦灯笼 Calyx seu Fructus Physalis(英)Franchet Groundcherry Calyx or Eruit
别名 挂金灯、灯笼果、红灯笼。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全株密生短柔毛,高25~60cm。茎多分枝。叶互生,卵形至卵状心形,长4~8cm。宽2~6cm,边缘有不等大的锯齿。花单生于叶腋;花萼钟状,5裂;花冠钟状,淡黄色,直径6~10mm,5浅裂,裂片基部有紫色斑纹;雄蕊5,花药黄色;子房2室。浆果球形,绿色,直径约1.2cm,外包以膨大的绿色宿萼;宿萼卵形或阔卵形。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宿萼呈红色或橙红色时采收,干燥。
性状 宿萼略呈灯笼状,多压扁,长3~4.5cm,宽2.5~4cm。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有5条明显的纵棱,棱间有网状的细脉纹。顶端渐尖,基部略平截,中心凹陷有果梗。体轻,质柔韧,中空,或内有棕红色或橙红色果实。果实球形,多压扁,直径1~5cm,果皮皱缩,内含种子多数。宿萼味苦,果实味甘、微酸。
化学成分 浆果含酸浆醇(physanol)A、B;种子中含禾本甾醇(gramisterol)、钝叶醇(obtusifoliol)、环木菠萝烷醇(cycloartanol)、环木菠萝烯醇(cycloartenol)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用于咽痛音哑、痰热咳嗽、小便不利。
10 水菖蒲
关键词:水菖蒲 中草药图谱
水菖蒲 Rhizoma Acori Calami(英)Drug Sweetflag Rhizome
别名 菖蒲、建菖蒲、大菖蒲、白菖蒲。
植物形态 多年生水生草本,有特殊香气。叶剑状线形,长50~150cm,宽1~3cm,中脉明显,佛焰苞叶状,长30~40cm,肉穗花序狭圆柱状,长3~8cm;花两性,淡黄绿色,密生;花被片6,倒卵形;雄蕊6,稍长于花被;子房长圆柱形。浆果长椭圆形,花柱宿存。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于沼泽、溪旁及水稻田边。主产湖北、湖南、辽宁、四川。
采制 秋季采挖根茎,除去茎叶及细根,晒干。
性状 根茎较粗大,少有分枝,直径1~1.5cm;表面类白色至棕红色,节间长0.2~1.5cm,上侧有较大的类三角形叶痕。下侧有凹陷的圆点状根痕;质硬,折断面海绵状,类白色或淡棕色,横切面内皮层环明显,有多数小空洞及锥管束小点。气较浓烈而特异,味辛。
化学成分 含α-、β-细辛醚、顺甲基异丁香酚、甲基丁香酚、菖蒲烯二醇(cal-amendiol)、菖蒲螺烯酮(acorenone)、水菖蒲酮(shyobunone)、菖蒲螺酮(acorone)、菖蒲大牯牛儿酮(acoragermacrone)、菖蒲酮(acolamone)、异菖蒲酮(isoacolamone)等。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开窍,化痰,健胃。用于癫痫、痰热惊厥、胸腹胀闷、慢性支气管炎。
11 地肤子
关键词:地肤子 中草药图谱
地肤子 Fructus Kochiae(英)Belvedere Fruit
别名 扫帚菜子、扫帚子。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1.5cm。茎直立,多分枝,淡绿色或浅红色,有短柔毛。叶互生,线形或披针形,长2~5cm,宽0.3~0.7cm。花小,两性或雌性,单生或2朵生于叶腋;花被片2,黄绿色;雄蕊5;子房上位,1室。胞果扁球形,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野荒地、田野、路旁或庭园栽培。主产江苏、山东、河南、河北。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
性状 果实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长约1mm,黑色。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三萜皂甙、脂肪油、生物碱、黄酮等。
性味 性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12 龙葵
关键词:龙葵 中草药图谱
龙葵 Herba Solani Nigri(英)Black Nightshade Herb
别名 野茄、天茄子、酸浆草、天沦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60c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稀被白色柔毛。叶互生,卵形,长2.5~10cm,宽1.5~5.5cm全缘或具波状齿,先端尖锐,基部楔形或渐狭至柄,叶柄长达2cm。花序短蝎尾状或近伞状,侧生或腋外生,有花4~10朵,花序梗长1~2.5cm;花细小,柄长约1cm,下垂;花萼杯头,绿色,5浅裂;花冠白色,辐射状,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约3cm;雄蕊5,花药顶端孔裂;子房上位,卵形,花柱中部以下有白色绒毛。浆果球形,直径约8mm,熟时黑色。种子多数,近卵形,压扁状。花果期9~10月。
生于路旁或田野,分布于全国。
采制 夏、秋季采割,除去杂质,干燥。
化学成分 含龙葵碱(solanigrine)、澳茄胺(oslasodine)、龙葵定碱(solanigridine)、皂甙、维生素C、树脂。
性味 性寒,味苦、微甘;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头、前列腺炎、痢疾。
13 水仙
关键词:水仙 中草药图谱
水 仙 Bulbus Narcissi Chinensis(英)Chinese Narcissus Bulb
别名 金盏银台。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扁平直立,质厚,长30~45cm,宽1~1.8cm,先端钝,全缘,上面粉绿色。花茎扁平,约与叶等到长;花4~8朵,排列成伞形花序,花香,直径2。5~3cm,花被高脚碟形,裂片倒卵形,扩展而外反,白色;副花冠浅杯状,淡黄色;雄蕊6;子房下位。蒴果胞背开裂,由绿色转至棕色。花期冬季,果期次年4~5月。
多栽培于花圃、家庭中。主产广东、福建。
采制 春、秋采挖较佳。将鳞茎挖起后,截去苗茎、须根,用开水潦后,晒干;或纵切成片,晒干。
性状 鳞茎呈圆形,或微呈锥形,直径4~5cm。外面包裹一层棕褐色的膜质外皮,扯开后,内心为多数相互包裹的白色瓣片(鳞片)。质地轻。
化学成分 含伪石蒜碱(pseudolycorine)、石蒜碱(lycor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漳州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
性味 性寒,味甘、苦;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排脓消肿。用于痈肿疮毒、虫咬、乳痈、鱼骨鲠喉。
附注 水仙的花亦供药用。
14 淡豆鼓
关键词:淡豆鼓 中草药图谱
淡豆鼓 Semen Sojae Preparatum(英)Fermented Soybean
别名 黄豆、白豆。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茎多分枝密生黄褐色长硬毛。三出复叶,叶柄长达20cm密生黄色长硬毛;小叶卵形、广卵形或狭卵形,两侧的小叶通常为狭卵形,长5~15cm宽3~8.5cm;旗瓣倒卵形,翼瓣长椭圆形,龙骨瓣斜倒卵形。荚 果带状矩形,黄绿色或黄褐色,密生长硬毛,长5~7cm,宽约1cm。种子2~4粒,卵圆形或近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多自产自销。
采制 取成熟种子加适时桑叶、青蒿药液蒸透后发酵制得。
性状 加工后的种子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化学成分 种子含蛋白质、脂肪、胆碱、黄嘌呤(xanthine)、次黄嘌呤(hypoxanthine)、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天冬酰胺、甘氨酸、笨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
性味 性凉,味苦、辛。
功能主治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燥胸闷、虚烦不眠。
15 留兰香
关键词:留兰香 中草药图谱
留兰香 Herba Menthae Spicatae(英)Spearmint Herb
别名 绿薄荷、青薄荷。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0.3~1.3m,有分枝。根茎横走。茎方形,多分枝,紫色或深绿色。叶对生,椭圆状披针形,长1~6cm,宽3~17mm,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疏锯齿,两面均无毛,下面有腺点;无叶柄。轮伞花序密集成顶生的穗状花序;苞片线形,有缘毛;花萼钟状,外面无毛,具5齿,有缘毛;花冠紫色或白色,冠筒内面无环毛,有4裂片,上面的裂片大;雄蕊4,伸出于花冠外;花柱顶端2裂,伸出花冠外。小坚果卵形,黑色,有微柔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河北、广东、江苏等地栽培,新疆有野生。
采制 5~8月采收。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藏茴香酮(carvone)、柠檬烯(limonene)、水芹烯(phellandrene)。
功能主治 疏风,理气,止痛。用于感冒、咳嗽、头痛、脘腹胀痛、痛经。
16 仙茅
关键词:仙茅 中草药图谱
仙 茅 Rhizoma Curculiginis(英)Common Curculigo Rhizoome
别名 地棕根、独茅根、独脚仙茅。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3~6片丛生,革质,狭披针形,先端尖,两面有散在的长柔毛,基部扩大成鞘,紫红色。花茎甚短,藏于叶鞘内;花杂性,上部为雄花,下部为两性花;苞片彼针形,膜质;花径1cm,花被下部细长管状,长约2cm,或更长,先端6裂,裂片披针形,内面黄色。外面白色;雄蕊6,花丝短;子房下位,狭长。浆果椭圆形,先端有喙,被柔毛。花期夏、秋季。
生于山地草丛中。主产四川。
采制 秋、冬季采挖,除去根头和须根,洗净,干燥。
性状 根茎圆柱形,略弯曲,长3~10cm,直径4~8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有须根痕及纵横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淡褐色或棕褐色,近中心处色较深。气微香,味微苦、辛。
化学成分 根茎含树脂、脂肪酸,淀粉及粘液质,另含杨梅黄素甙(57-dime-thoxymricetin-3-0-α-L-xylopyranosyl-4-0-β-D-glucopyanosode)。
性味 性热,味辛。
功能主治 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用于阳痿精冷、筋骨痿软、腰膝冷痹、阳虚冷泻。
17 蓖麻子
关键词:蓖麻子 中草药图谱
蓖麻子 Semen Ricini(英)Castor Bean
别名 红麻、草麻、八麻子、牛蓖。
植物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常绿灌木状草本,高2~5m。茎绿色或紫红色,有白粉。叶互生,盾状圆形,直径15~30cm,党状7~9深裂,边缘有不规则锯齿,齿端有腺体。总状或圆锥状花序顶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被3~5裂;雄花雄蕊多数,花丝分枝;雌花子房卵形,密生刺状物,3室。蒴果球形,有刺。花期7~9月,果期10月。
各地有栽培。
采制 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果皮,收集种子。
性状 种子椭圆形或卵形,稍扁,长0.9~1.8cm,宽0.5~1cm。表面光滑,有灰白色与黑褐色蔌红棕色相间的花斑纹。一面较平,一面较隆起。较平的一面有1条隆起的种脊;一端有灰白色或浅棕色突起的种阜。种皮薄而脆,胚乳肥厚,白色,富油性,子叶2,菲薄。味微苦辛。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蓖麻油),油中含顺蓖麻酸(ricinoleic acid)、亚油酸、油酸等,并含蓖麻毒蛋白D(ricin D)、酸性毒蛋白(acid ricin)、碱性毒蛋白(basic ricin)、蓖麻碱(ricinine)、芹菜甙元(apigen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芸香甙(rutin)等。
性味 性平,味甘、辛。
功能主治 消肿拔毒,泻下通滞。用于痈疽肿毒、喉痹、瘰疬、大便燥结。
18 含羞草
关键词:含羞草 中草药图谱
含羞草 Herba Mimosae Pudicae(英)Sensitiveplant Herb
别名 性羞草、感应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高达1m。茎多分枝,遍体散生倒刺毛或锐刺。2回羽状复叶,羽片2~4,掌状排列,小叶14~48长圆形,长6~11mm,宽1.5~2mm,边缘及叶脉有刺毛;叶柄长1.5~4cm;托叶披针形,有刺毛。头状花序长圆形,2~3个腋生;花小,淡红色;花萼钟状,有8个微小萼齿;花瓣4,基部合生;雄蕊4,伸出于花瓣之外。荚果扁,边缘有刺毛,有3~4荚节,每节2种子,成熟时节间脱落。花期3~10月,果期5~11月。
生于山坡丛林、路旁、湿地;有栽培。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
采制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 含含羞草碱甙(mimoside)、番红花酸(crocetin);预试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
性味 性微寒,味甘、涩;有小毒。
功能主治 安神镇静,散瘀止痛,止血收敛。用于神经衰弱、跌打损伤、咯血、带状疱疹。
19 鸢尾
关键词:鸢尾 中草药图谱
鸢 尾 RhizomaIridisTectori(英)RoofIrisRhizome
别名 蓝蝴蝶、土知母、铁扁担、扇把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互生,2列,剑形,长30~45cm,宽约2cm。花青紫色,1~3 朵排列成总状花序,花柄基部有佛焰花苞,长4~5cm;花被片6,2 轮,外轮3 片圆形,上面有鸡冠状突起,白色或蓝色,内轮3片较小,拱形直立;雄蕊3,着生于外轮花被片基部;子房下位。蒴果长椭圆形,有6棱,长3~4cm。种子多数,圆形,黑色。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于林下、山脚及溪边的潮湿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广东、广西、四川。
采制 夏、秋季采收,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 根茎扁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节,节上常有分歧,节间部分一端膨大,另一端缩小,膨大部分密生同心环纹,愈近顶端愈密。
化学成分 含鸢甙(tectoridin)、鸢尾新甙A、B(iristectorinA、B)、鸢尾酮甙(tectoruside)等。
性味 性寒,味辛、苦;有毒。
功能主治 消积、破瘀,行水,解毒。用于食滞胀满、症瘕积聚、肿毒、痔瘘、跌打损伤。
20 白扁豆
关键词:白扁豆 中草药图谱
白扁豆 Semen Dolichoris Album(英)White Hyacinth Bean
别名 峨眉豆、藤豆、羊眼豆、肉豆。
植物形态 一年生缠绕草本。三出复叶,先生小叶菱状广卵形,侧生小叶斜菱状广卵形,长6~11cm,宽4.5~10.5cm,顶端短尖或渐尖,两面沿叶脉处有白色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2~4朵丛生于花序轴的节上。花冠白色或紫红色;子房有绢毛,基部有腺体,花柱近顶端有白色髯毛。荚果扁, 形或半椭圆形,长5~7cm,种子3~5颗,白色或紫黑色。花果期7~10月。
各地有栽培。
采制 9~10月摘取成熟果实,晒干,收集种子;生用或微炒用。
性状 种子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0.8~1.3cm,宽0.6~0.9cm,厚0.7cm。表面淡苋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肥厚,黄白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化学成分 含蛋白质、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水苏糖(stachyose)、棉子糖(raffinose)、L-哌可酸(L-pipecilic acid)、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in)等。
性味 性微温,味甘。
功能主治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更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21 麻黄
关键词:麻黄 中草药图谱
麻黄 Herba Ephedrae(英)Ephedra Herb
植物形态 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cm。木质茎短,常匍匐;草质茎绿色,长圆柱形。直立,节明显,节间长2~6cm,直径约2mm,有不明显的细纵槽纹。鳞叶膜质鞘状,长3~4mm,下部约1/2合和生,上部2(3)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常向外反曲。雌雄异株,雄球花3~5聚成复穗状,顶生;雌球花宽卵形,多单生枝端,雌球花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卵形。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生于河床、河滩、干草原、固定砂丘。主产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
采制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化学成分 含l-麻黄碱(l-ephedrine)、d-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I-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1-去甲麻黄碱(I-norephedrine)、d-去甲伪麻黄碱,并含麻黄恶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苄甲胺等。
性味 性温,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22 知母
关键词:知母 中草药图谱
知 母 Rhizoma Anemarrhenae(英)Common Anemarrhena Rhizome
别名 蒜瓣子草、连母。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线形,质捎硬功夫,长20~70cm,宽0.3~0.6cm。花茎高40~60cm,散生鳞片状小苞片;花2~6朵一簇散生地花序轴上,花被片 6,黄色或紫堇色;雄蕊3,与内轮花被片对生。蒴果长卵形,具6纵棱。花期5~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地、干燥丘陵或草原地带。主产河北。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土,晒干,习称“毛知母”;除去外皮,晒干称“知母肉”。
性状 毛知母扁圆形长条状,略弯曲,长3~5,直径0.8~1.5cm。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一端残留淡黄色叶基,上面有1纵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集向上方纵沟;下面隆起而略皱缩,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
化学成分 含知母皂甙(timosaponin)AⅠ、AⅡ、AⅢ、AⅣ、BⅠ、BⅡ,并含芒果甙(manjpgerin)、异芒果甙、胆碱、烟酸、泛酸等。
性味 性寒,味苦、甘。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23 水飞蓟
关键词:水飞蓟 中草药图谱
水飞蓟 Herba Silybi(英)Holy Thistle, Blessed Thistle
别名 水飞雉、奶蓟、老鼠勒。
植物形态 一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200cm,多分枝,光滑或被蛛丝状毛,有纵棱槽。叶互生,基部叶常平铺地面,成莲座状,长椭圆状披针形,深或浅羽状分裂,缘齿有尖刺, 长40~80cm,宽10~30cm,表面亮绿色,有乳白色斑纹,基部抱茎;中部、上部叶片渐小,上部叶披针形。头状花序直径3~6 cm,单生枝顶,总苞宽球形,总苞片革质,顶端有长刺;管状花紫红色、淡红色或少有白色。瘦果长椭圆形,暗褐色或黑色。有纵条纹及白色斑纹;冠毛多数,白色,不等长,基部合生成环。花期5~6月,果期6~7月。
江苏、陕西、北京等地有引种栽培。
采制 春季采收叶,夏季采收种子。
化学成分 全草含有黄酮类及延胡索酸;种子含水飞蓟宾(silybin)、异水飞蓟宾、脱氢水飞蓟宾、水飞蓟宁(silydianin)、水飞蓟亭(silychristin)、水飞蓟宾聚合物及肉桂酸、肉豆蔻酸、棕榈烯酸、花生酸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全草用于肿疡及丹毒;果实及提取物用于肝脏病、脾脏病胆结石、黄疸和慢性咳嗽。
24 虎掌南星
关键词:虎掌南星 中草药图谱
虎掌南星 Rhizoma Pinelliae Pedatisectae(英)Pedate Pinellia Rhizome
别名 为天南星科植物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 的块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块茎幼时近球形,渐变为扁柿形,直径 3~4cm,通常有数个乳头状或瘤状小块茎,呈虎掌或狗爪形。叶1年生者心形,2年生者鸟趾状分裂,裂片5~13;叶柄长达45cm。佛焰苞披针形,绿色,长8~12cm,肉穗花序下部雌花部分长约1.5cm,贴生于佛焰苞上,上部雄花部分长约7cm;附属体鼠尾状,长约10cm。浆果卵形,绿白色,长约6mm。花期6~7月,果期9~11月。
生于林下、山谷、河岸或荒地草丛中。主产河北、河南、山东、安徽。
采制 多在白露前后采挖,去净须根,撞去外皮,晒干。制用。
性状 块茎扁球形,上下两面均较平坦,大小不一,主块茎直径约至5cm,厚1.2~1.8cm,通常周边生有数个铡块茎或有侧芽;侧生块茎呈半球形,直径1~2.5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上端中央凹陷,凹陷周围密布细小凹点。质坚实而重。味有麻舌感。
化学成分 含皂甙、氨基酸等。
性味 性温,味苦、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同天南星。
25 榧子
关键词:榧子 中草药图谱
榧子 Semen Torreyae(英)Grand Torreya Seed
别名 香榧、玉榧、木榧、野极子。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树皮灰褐色;小枝近对生或近轮生。叶坚硬,螺旋状着生,基部据曲呈两列,线状披针形,长1.2~2.5cm宽2~4mm,先端骤尖如针,下面沿中脉两侧有黄白色狭气孔带。花单性异株,雄球花单生于叶腋,椭圆形,具柄;雌球花成对生于叶腋,通常只有1朵发育,基部有数对交互对生的苞片,胚珠1。种子椭圆形、倒卵形或卵形,假种皮肉质,熟时紫赤色,种皮坚硬。花期4~5月,果期次年8~9月。
生于向阳山坡,或有栽培。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福建。
采制 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
性状 种子卵圆形或长圆形,长2~3.5cm直径1.3~2cm。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一端钝圆,可见椭圆的咎脐,另端稍尖。内种皮质硬,厚约1mm。种仁表面皱缩,外胚乳灰褐色,膜质;内胚乳黄白色,肥大,富油性。味微甜而涩。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油中主为亚油酸、硬脂酸、油酸,并含麦朊(gliadin)、甾醇、草酸、多糖、挥发油等。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杀虫消积,润燥通便。用于钩虫、蛔虫、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大便秘结。
26 大风子
关键词:大风子 中草药图谱
大风子 Semen HydnocarpiHainanensis(英)Hainan Chaulmoogra Seed
植物形态 乔木。叶互生,叶片薄革质,长椭圆形,具侧脉7~8对,细脉网状,两面均凸出。花单性异株;总状花序腋生;雄花密集,萼片4,花瓣4,肾状卵形,边缘具睫毛;雄蕊多数,花丝粗厚;雌花较雄花稍大,退化雄蕊多数,子房卵圆形,密生黄色茸毛,1室,有5侧膜胎座,几无花柱,柱头3。浆果球形,密被褐色毛,1室,有5侧膜胎座,几无花柱,柱头3。浆果球形,密被褐色柔毛。种子30~40,略呈三角形。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于山地疏林的半荫处及山地石灰岩林中。产于海南及广西。
采制 夏季采取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晒干,去油。
性状 种子略呈四面体,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长1~2cm,宽0.5~1cm。表面灰黄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数隆起的纵脉纹,种脐位于种子的一端。种皮硬而脆,易碎。种仁不规则长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细皱纹;胚乳黑棕色,子叶心脏形稍尖,色较浅。
化学成分 种仁含油,主要成分为大风子油酸(chaulmoogric acid)。
性味 性热,味辛。
功能主治 祛风,攻毒,杀虫。用于麻风、疥癣
· 菟丝子 · 青黛 · 地骨皮 · 蒲黄 · 桃仁 · 海金沙 · 椿皮
· 木槿花 · 望江南 · 鬼箭羽 · 罗布麻叶 · 仙鹤草 · 南瓜子 · 芦荟
· 桑叶 · 鱼腥草 · 淫羊藿 · 白及 · 夏枯草 · 胖大海 · 栀子
· 前胡 · 枳壳 · 川芎 · 枸杞子 · 黄连
01 菟丝子
关键词:菟丝子 中草药图谱
菟丝子 Semen Cuscutae(英)Dodder Seed
别名 黄丝、黄藤子、豆寄生。
植物形态 一年生寄生草本,全株无毛。茎细,缠绕,黄色,无叶。花簇生于叶腋,苞片及小苞片鳞片状;花萼杯状,5裂;花冠白色,钟形,长为花萼的2倍,和无端5裂,裂片向外反曲;雄蕊花丝扁短,基部生有鳞片,矩圆形,边缘流苏状;子房2室,花柱2。蒴果扁球形,被花冠全部包住,盖裂。种子2~4粒。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田边、荒地及灌丛中,常寄生于豆科等植物上。主产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江苏、黑龙江、吉林。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物,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 种子类球形或卵形,略扁,直径1~1.5mm。表面灰棕色或红棕色,具细密突起的小点,一端有微凹的线形种脐。质坚硬,除去种皮,可见卷旋状的胚。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 含树脂样糖甙、胆甾醇、芸苔甾醇(campesterol)、谷甾醇、豆甾醇及三萜酸类、糖类。
性味 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 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02 青黛
关键词:青黛 中草药图谱
青黛 Indigo Naturalis(英)Natural Indigo
别名 靛、靛花、靛沫、蓝靛。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常成对分枝,细嫩部分及花序均被褐色柔毛。叶对生,先端渐尖,边缘有粗齿,干时黑色。穗状花序直立;苞片对生;花萼5裂;花冠筒状,紫色;雄蕊4,二强;子房2室,每室2胚珠。蒴果棒状。种子卵形。花期秋季,果期冬季。
生于林边较潮湿处;有栽培。主产福建、云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
采制 夏、秋季采收茎叶,置木桶或缸内,水浸2~3昼夜,至叶自枝条脱落时捞出枝条,加入适量石灰充分搅拌,至浸液由乌绿色转变为深紫红色时,捞出液面产生的蓝色泡沫,晒干。
性状 为极细粉末,灰蓝色或深蓝色,质轻易飞扬,粘手粘纸,投水中浮于水面,也有呈多孔性小块。有特殊草腥气,味微酸。
化学成分 主含靛蓝(indigoindigotin),另含靛玉红(indirubin)。
性味 性寒,味咸。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定惊。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
附注 加工青黛的原植物还有豆科的野青树Indigofera suffruticosa Mill.、蓼科蓼蓝Polygonum tinctorinum Ait.、十字花科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叶。
03 地骨皮
关键词:地骨皮 中草药图谱
地骨皮 Cortex Lycii(英)Chinese Wolfberry Root-bark
别名 杞根、地节、红月附根、狗奶子棍。
植物形态 灌木,高1~2m。枝细长,常弯曲下垂,有刺。叶互生或簇生于短枝上,卵状菱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6cm,宽0.5~1.7cm。花1~4朵簇生于叶腋;花萼钟形,3~5裂;花冠漏头状,淡紫色,5裂,有缘毛;雄蕊5,花丝基部密生白色柔毛;子房2室。浆果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5~15mm,红色。种子肾形,棕黄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于山坡、田野向阳干燥处;有栽培。主产山西、河南、浙江、江苏;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采制 全年采挖,剥取根皮,晒干。
性状 根皮呈筒状、槽状或不规则卷片。筒直径0.5~2cm,厚1~3mm。外表面土黄色或灰黄色,粗糙,有交错裂纹,易剥落;内表面黄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较厚,土黄色;内层类白色。微有香气,味稍甜。
化学成分 根皮含甜菜碱(betaine)、枸杞酰胺(lyciumamide)、β-谷甾醇,柳杉酚(sugiol)、蜂蜜酸(melissic acid)、亚油酸和桂皮酸。
性味 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
附注 同属植物宁夏枸杞L. barbarum L.的根皮,亦作地骨皮用。
04 蒲黄
关键词:蒲黄 中草药图谱
蒲黄 Pollen Typhae(英)Cattall Pollen
别名 水蜡烛、毛蜡烛、蒲黄、蒲棒。
植物形态 沼泽多年生草本,高1~2m。根茎匍匐,有多数须根。叶扁平,线形,宽4~10mm,质稍厚而柔,下部鞘状,穗状花序圆柱形,长30~60cm,雌雄花序间有间隔1~15cm;雄花序在上,长20~30cm,雄花有早落的佛焰状苞片,花被鳞片状或茸毛状,雄蕊2~3。雌花序长10~30cm,雌花小苞片较柱头短,匙形,花被茸毛状与小苞片等长,柱头线头圆柱形,小坚果无沟。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池、沼、浅水中。分布几遍全国。
采制 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辗轧,筛取花粉。
性状 花粉为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手捻有骨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n-二十五烷(n-pentacosane)、硬脂酸、黄酮类。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打肿痛、血淋湿痛。
05 桃仁
关键词:桃仁 中草药图谱
桃仁 Semen Persicae(英)Peach Seed
别名 毛桃仁、扁桃仁、大桃仁。
植物形态 落叶小乔木,高3~8m。叶互生,在短枝上呈簇15cm,宽2~3.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有锯齿。花单生,先叶开放;萼片5,外面被毛;花瓣5,淡红色,稀白色;雄蕊多数,短于花瓣;心皮1,稀2,有毛。核果肉质,多汁,心状卵形至椭圆形,1侧有纵沟,表面具短柔毛;果核坚硬,木质,扁卵圆形,顶端渐尖,表面具不规则的深槽及窝孔。种子1粒。花期4月,果期5~9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制 果实成熟后收集果核,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性状 种子扁卵形或椭圆形,一端尖,另端钝圆而偏斜,边缘较薄,长1.2~2cm宽1~1.2cm,厚3~5m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有纵脉纹及密布细粒状突起,近尖端侧边有长4~6mm的线形种脐。种皮薄,子叶两片肥大,黄白色,富油质。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苦杏仁甙(amygdalin)、苦杏仁酶(emulsin)、脂肪油等。
性味 性平,味苦、甘。
功能主治 活血祛痰,润肠通便。用于经闭、痛经、症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
06 海金沙
关键词:海金沙 中草药图谱
海金沙 Spora Lygodii(英)Japanese Climbing Fern Spore
别名 铁线藤、左转藤。
植物形态 多年生攀援草本。根茎细长,横走,黑褐色蔌栗褐色,密生有节的毛。茎无限生长;叶多数生于短枝两侧,短枝长3~8mm,顶端有被毛茸的休眠小芽。叶2型,纸质,营养叶尖三角形,2回羽状,小羽片宽3~8mm,边缘有浅钝齿;孢子叶卵状三角形,羽片边缘有流苏状孢子囊穗。孢子囊梨形,环带位于小头。孢子期5~11月。
生于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主产广东、浙江;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采制 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割藤叶,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除去茎叶。
性大辩论 孢子粉状,棕黄色,质轻滑润,着火燃烧发爆鸣及闪光。湿微镜下观察,孢子呈四面体,极面观钝三角形,极轴长58~72(~97)um,具3裂缝,周壁具瘤状纹饰。气微,味淡。
化学成发 孢子含海金沙素、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十)-8-羟基十六酸【(十)-8-hydroxyhexadecanoic acid】和脂肪油。
性味 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 清利湿热,通淋止痛。用于热淋、砂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
附注 海金沙全草有抗菌、利尿作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尿路感染等。
07 椿皮
关键词:椿皮 中草药图谱
椿皮 Cortex Ailanthi(英)Tree-of-heaven Ailanthus Bark
别名 椿根皮、椿白皮。
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叶互生,羽状复叶,小叶13~25,卵状披针形,长7~12cm,宽2~4.5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近基部有1~2对粗齿,齿尖背面有1腺体,揉碎有臭气。圆锥花序顶生,花小,白色带绿,杂性。翅果扁平,长椭圆形,1~6个着生于1果柄上,每个翅果中部具1种子。花期6~7月,果期9月。
生于山坡、路旁,或栽培于庭院、村边。主产浙江、河北、湖北、江苏。
采制 春、秋季剥取根皮或干皮,刮去或不去粗皮,晒干。
性状 根皮呈扁平块片或不规则卷片状,厚2~5(~10)cm;外表面带灰色,有多数大形显著突起的棱形皮孔,长1~2cm,皮灰白色,稍有光泽;内表面淡黄色,密布细小棱形小点或小孔。质硬韧,折断面内皮强纤维性,味苦。干皮多呈扁平块状,厚3~5mm,外表面灰棕色,有不规则纵横裂纹和皮孔。
化学成分 树皮含臭椿苦内酯(amarolide)、11-乙酰臭椿苦内酯(amarolide-11-acetate)臭椿辛内酯C(shinjulactone);并含多种有毒生物碱β-卡波林(β-carboline)衍生物。
性味 性寒,味苦、涩。
功能主治 清湿热,收涩,止血。用于白带、腹泻、久痢、便血。
08 木槿花
关键词:木槿花 中草药图谱
木槿花 Flos Hibisci(英)Shrubalthea Flower
别名 白槿花、榈树花、大碗花。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3~4m。茎多分枝,幼枝密被黄色星状毛及茸毛。叶互生,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7cm,宽2~4cm,不裂或中部以上3裂,基部楔形,边缘有钝齿。花大,单生叶腋,直径5~6cm,花柄长4~14mm;小苞片6~7,线形,有星状毛;花萼钟形,5裂,有星状毛及短柔毛;花瓣白色、红色、淡紫色等,常重瓣;雄蕊和柱头不伸出花冠。蒴果长圆形,长约2cm,顶端有短喙,密生星状毛。种子褐色。花期7~10月,果期9~10月。
全国有栽培。
采制 夏、秋季花初开放时采收,晒干。
性状 花呈不规则形,工1.5~3cm,宽1~1.5cm,基部钝圆,柄短,苞片一轮。花萼灰绿色,裂片卷缩或反卷;花柄、苞片、花萼外均有细毛;花瓣10枚,皱折,淡黄或淡紫蓝色,倒卵形,基部密生白色长柔毛;雄蕊合生成蕊柱,花药多数,呈紫黑色。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皂草黄甙(saponarin)、肌醇( inositol)、粘液质。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痢疾、腹泻、白带。
09 望江南
关键词:望江南 中草药图谱
望江南 Semen Cassiae Occidentalis(英)Coffee Senna Seed
别名 羊角豆、野扁豆。
植物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高1~2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5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6cm宽1~2cm,边缘有细柔毛。伞房状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瓣5;黄色,上面1片于花蕾中排列在最内轮;雄蕊10;子房被白色硬毛。荚果圆柱形,带状,淡棕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草地和灌木丛中。主产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地。
采制 秋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
性状 种子扁卵形,直径3~4mm。表面紫棕色,无光泽,中央凹陷,边缘有白色网状条纹,较尖一端有种脐。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素甲醚-Ⅰ-葡萄糖甙(physcion-q-glucoside)、Ⅰ,8-二羟基-2-甲基蒽醌(Ⅰ,8-dihy 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N-甲基吗啉(N-methylmorpholine)、半乳糖甘露糖聚糖等。
性味 性平,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明目,健脾,润肠。用于肝热目赤、慢性便秘、伤食胃痛。
附注 望江南的根、叶亦供药 用。根祛风湿,叶解毒。
10 鬼箭羽
关键词:鬼箭羽 中草药图谱
鬼箭羽 Ramulus Euonymi(英)Winnged Euonymus Twig
别名 神箭、四棱锋、鬼篦子、四方柴。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小枝斜出,有2~4条木栓质的阔翅。叶对生,倒卵形或椭圆形,1.5~8cm,宽1~3.5cm,先端渐尖,边缘有细齿;叶柄极短。花3~9朵成聚伞花序;萼4浅裂;花瓣4,淡黄色;雄蕊4,着生于花盘上;子房上位,与花盘连生。蒴果椭圆形,绿色,4瓣裂。种子褐色,有橘红色假种皮。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丛林中。产于湖北、河北、浙江、安徽、江苏、山东、陕西、贵州。
采制 夏、秋季采收带翅嫩枝或枝翅,晒干。
性状 枝呈细长圆形,长约40~50cm,直径0.4~1cm。表面粗糙,暗灰绿色至灰绿色,有纵皱纹及灰白色纵生的皮孔。木栓质翅4条,扁平片状,近茎处稍厚,向外渐薄,宽4~10m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红色,有微细致密纵直纹或微波状弯曲纹理,有的现横向凹纹。枝坚硬而韧,断面淡黄白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翅质轻脆,断面平整,棕黄色,细颗粒性,气微,味微涩。
化学成分 叶含卫矛碱(alatamine)。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杀虫。用于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虫积腹痛。孕妇忌用。
11 罗布麻叶
关键词:罗布麻叶 中草药图谱
罗布麻叶 Folium Apocyni Veneti(英)Dogbane Leaf
别名 茶叶花、泽漆麻、野茶叶、红根草。
植物形态 半灌木,高1~1.5m,有乳汗,无毛。枝紫红色或淡红色。叶对生,椭圆状披针形至长圆形,长1~8cm,宽0.5~2.2cm,先端钝圆,有小芒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不明显的细锯齿。聚伞花序顶生;花萼5深裂,被短毛;花冠粉红色、浅紫红色,钟形,先端5裂,两面具颗粒状突起;副花冠5;雄蕊5;心皮2,离生。骨突果叉生。种子顶端簇生白色细长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河岸沙质地、山沟砂地、多石的山坡、盐碱地。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
采制 夏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性状 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者呈椭圆状披针形或卵圆状披针形,淡绿色或灰绿色,边缘具细齿,常反卷,叶脉于下表面突起。叶柄细,长约4mm。质脆。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芸香甙(rutin)、儿茶素、蒽醌、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氯化钾等。
性味 性凉,味甘、苦。
功能主治 平肝安神,清热利水。用于肝阳眩晕、心悸失眠、浮肿尿少。
12 仙鹤草
关键词:仙鹤草 中草药图谱
仙鹤草 Herba Agrimoniae(英)Hairyvein Agrimonia Herb
别名 脱力草、瓜香草、老牛筋、狼芽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m,全株具白色长毛。根茎短,常生1或数个根芽(越冬芽)。茎直立,被疏柔毛及腺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大小不等,间隔排列,卵圆形至倒卵圆形,长2.5~7cm,宽1.5~3.5cm,边缘有锯齿,两面均被柔毛;托叶近卵形。总状花序顶生;花萼倒圆锥形,5裂,裂片基部生多数钩状刚毛,宿存;花瓣5,黄色;雄蕊5~15;子房半下位,花柱突出。萼筒于果熟时增厚,下垂,顶端有一轮直立钩刺,外有较深纵沟。花果期5~12月。
生于山坡林下,路旁、沟边。主产浙江、江苏、湖北。
采制 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干燥。
化学成分 含仙鹤草酚(agrimophol)、仙鹤草内酯(agrimonolide),并含木犀草甙(luteoloside)、仙鹤草甲、乙、丙素(agrimonin A,B,C)、赛仙鹤草酚A~E(agrimol A~E),另含鞣质、甾醇、皂甙及挥发油。
性味 性平,味苦、涩。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用于咳血、吐血、疟疾、脱力劳伤、痈肿。
13 南瓜子
关键词:南瓜子 中草药图谱
南瓜子 Semen Cucurbitae(英)Cushaw Seed
别名 番撤、北瓜、金瓜。
植物形态 一年生蔓生草本。茎有短刚毛,卷须3~4裂。叶片稍柔软,宽卵形或卵圆形,5浅裂,两面密生粗糙毛,边缘有细齿。花雌雄同株,单生,黄色;雄花花萼裂片线形,花冠钟状,雄蕊3;雌花花萼裂片显著叶状,花柱短。果柄有棱和槽,瓜蒂扩大成喇叭状。果实常有数条纵沟,开头因品种而不同。花期7~8月,果期9~10月。
我国各地广泛种植。
采制 采收老熟的果实,切开取其种子,晒干。
性状 种子扁椭圆形,一端较长,外表面黄白色,边缘稍有棱,长约1.2~2.0cm,宽0.6~1.2cm,表面稍有毛茸。种皮较厚,种脐位于尖的一端。除去种皮,可见绿色菲薄胚乳,内有两枚黄色肥厚子叶。气香,味微甘。
化学成分 含南瓜子氨酸(cucurbitine)、脂肪油、蛋白质、维生素B1、C等。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驱虫,消肿。用于治绦虫、蛔虫、产后手足浮肿、百日咳、痔疮。
14 芦荟
关键词:芦荟 中草药图谱
芦荟 Aloe(英)Aloes
别名 油葱、象鼻草、罗帏花、乌七。
植物形态 多年生肉质草本。叶簇生,螺旋状排列,直立,肥厚,狭披针形,长10~20cm,宽1.5~2.5cm,厚5~8mm,先端渐尖,边缘有刺状小齿,基部阔而抱茎。花茎单生或分枝,高60~90 cm;总状花序疏散;花梗长约2.5cm,黄色或有紫色斑点,具膜质苞片;花被筒状,6裂,裂片稍向外弯;雄蕊6,花药2室,背着;子房上位,3室,花柱线形。蒴果三角形,长约8mm。花期7~8月。
主产广东、广西、福建。
采制 夏末秋初将叶自基部切断,收集流出的叶汁,干燥。
性状 为不规则团块或破碎的颗粒,棕褐色或墨绿色。质松脆,易碎,破碎面光泽,具玻璃样光泽。有特异臭气,味极苦。
化学成分 叶含芦蔡甙(aloin)、异芦荟甙、β-芦荟甙、芦荟大黄素(aloe-emodim)及芦荟糖甙A、B(aloinoside A、B)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肝热,通便。用于便秘、小儿疳积、惊风;外治湿癣。
15 桑叶
关键词:桑叶 中草药图谱
桑叶 Folium Mori(英)Mulberry Leaf
植物形态 小乔木或灌木,高达15m。树皮灰黄色或黄褐色;幼枝有毛。叶互生,卵形至阔卵形,长6~15cm,宽4~12cm。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齿,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绿色,脉上有疏毛,脉腋间有毛;叶柄长1~2.5cm。雌雄异株,骨朵花序腋生;雄花序早落;雌花序长1~2cm,花柱不明显或无,柱头2。聚花果(桑椹)熟时紫黑色或白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山林中、路旁。全国有栽培。
采制 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柄,叶片上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的有小疣状突起;下表面色较浅,叶脉突起,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基具簇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化学成分 含牛膝甾酮(inokosterone)、脱皮甾酮(ecdysterone)、β-保甾醇、芸香甙、桑甙(morocetin)、异槲皮甙、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东莨菪甙(scopolin)、α-、β-已烯醛(α-,β-hexenal)、葫芦巴碱(trigonelline)、胆碱、腺嘌呤、天冬氨酸、氯原酸。
性味 性寒,味甘、苦。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痛头晕、目赤昏花。
附注 桑的根皮(桑白皮)泻肺平喘;嫩枝(桑枝)祛风湿;果穗(桑椹)补血滋阴。
16 鱼腥草
关键词:鱼腥草 中草药图谱
鱼腥草 Herba Houttuyniae(英)Heartleaf Houttuynia Herb
别名 臭菜、侧耳根、臭根草、臭灵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有腥臭气。茎下部伏地,生根,上部直立。叶互生,心形或阔卵形,长3~8cm,宽4~6cm,先端渐尖,全缘,有细腺点,脉上稍被柔毛,下面紫红色;叶柄长3~5cm;托叶条形,下半部与叶柄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生于茎顶,与叶对生,基部有白色花瓣状苞片4枚;花小,无花被,有1线状小苞;雄蕊3,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心皮3,下部合生。蒴果卵圆形,顶端开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
生于山地、沟边、塘边、田梗或林下湿地。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
采制 夏秋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甲基壬酮(methylnonylketone)、鱼腥草素(decanoylacetal behyde)、桂叶烯、辛酸、癸酸;另含槲皮甙、异槲皮甙、金丝桃甙、芸香甙。
性味 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清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17 淫羊藿
关键词:淫羊藿 中草药图谱
淫羊藿 Herba Epimedii(英)shorthorned Epimedium Herb
别名 仙灵脾、三枝九叶草、羊合叶。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茎匍匐,呈结节状,坚硬,深褐色,有多数细根。基生叶1~3枚,3出复叶,叶柄细长;小叶卵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革质,长4~9cm 宽2.5~5cm 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深心形,边缘有细刺毛,侧生小叶基部不对称,外侧尖耳状,下面被紧巾的刺毛或细毛;茎生叶1~2。总状花序或下部分枝成圆锥花序,花轴及花枝无毛或被少数腺毛;花直径6~8mm;萼片8, 外轮4片,有紫色斑点,易脱落,内轮较大,白色;花瓣4,囊状,有距或无。??果卵圆形,宿存花柱短嘴状。花期2~3月,果期4~5月。
生于山野竹林下,山路旁石缝中。主产湖北、四川、浙江。
采制 夏、秋季间茎吉茂盛时采割,除去粗梗及杂质,晒干或阴干。
化学成分 茎叶含淫羊藿甙(icariin)、淫羊藿糖甙A(epinedoside A);根茎及根含去甲淫羊藿甙(noricarliin)、淫羊藿脂素(I-cariresinol)。
性味 性温,味辛、甘。
功能主治 补肾阳,强盘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盘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更年期高血压症 。
18 白及
关键词:白及 中草药图谱
白 及 Rhizoma Bletillae (英)Common Bletillah Tuber
别名 白鸡儿头、白根、山田鸡。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4~5片,狭矩圆形或披针形,基部下延成鞘,抱茎。总状花序顶生,有花3~8朵;苞片1,早落;花大,紫色或淡红色;萼片狭矩圆形,与花瓣近等长,长2.8~3cm,唇瓣白色或具紫脉,先端3裂,中裂片边缘有波状齿,先端内凹。中央具5褶片,侧裂片合抱蕊柱;蕊柱两侧有窄翅,柱头顶端有1雄蕊;子房下位,扭曲。蒴果圆柱形,具6纵肋,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于山野、山谷较潮湿处。主产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浙江、陕西。
采制 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煮至无白心,晒至半干,撞去外皮,晒干。
性状 块茎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部有突起的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类白色,角质样。无臭,味苦,有粘性。
化学成分 块茎含粘液质。
性味 性微寒,味苦、甘、涩。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吐血、溃疡病出血。
19 夏枯草
关键词:夏枯草 中草药图谱
夏枯草 Spica Prunellae(英)Common Selfheal Fruit-spike
别名 棒柱头草、灯笼头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3~40cm。茎直立,常带淡紫色,有细毛。叶对生,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5cm,宽1~2.5cm,全缘或疏生锯齿。轮伞花序集成穗状,长2~6 cm;苞片肾形,顶端骤尖或尾状尖,外面和边缘有毛;花萼二唇形;花冠紫色,上唇顶端微凹,下唇中间裂片边缘有细条裂。小坚果棕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荒地、路边草丛中。分布几乎遍于全国。
采制 夏季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果穗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至10数轮宿萼七苞片集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3朵花,花冠多已脱落,宿萼2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休轻,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夏枯草甙(prunellin)、熊果酸、齐墩果酸、芸香甙、金丝桃甙、a-茴香酮、飞燕草甙元(delphinidin)和矢车菊甙元(cyanidin)的花色甙。
性味 性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 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乳痈、甲状腺肿大、高血压。
20 胖大海
关键词:胖大海 中草药图谱
胖大海 Semen Sterculiae Lychnopherae(英)Boat-fruited Sterculia Seed
别名 大海、安南子、大洞果。
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高可达40m,单叶互生,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cm,宽6~12cm,通常3裂,全缘,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杂性同株;花萼钟状,深裂;雄花具10~15个雄蕊;雌茶具1枚雌蕊。骨朵果1~5个,着生于果梗,呈船形,长可达24cm。种子棱形或倒卵形,深褐色。
生于热带地区。我国海南、广西有引种。
采制 4~6月由骨朵果上采取成熟种子,晒干。
性状 种子椭圆形,长2~2.5cm,直径1~1.7cm,两端稍尖。表面黄棕色或褐色,稍有光泽,具不规则的细皱纹,基部稍尖,有淡色圆形种脐。外层种皮松脆易碎,泡水中成海绵状;胚乳肥厚,成两片,广卵形,灰黄色。种皮嚼之有粘性,胚珠味麻辣。
化学成分 含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半乳糖乙酸、半乳糖、胖大海素(sterculin)、西黄蓍胶粘素(bassorin)等。
性味 性寒,味甘、淡。
功能主治 清肺热,利咽喉,清肠通便。用于干咳无痰、咽痛音哑、慢性咽炎、热结便秘。
21 栀子
关键词:栀子 中草药图谱
栀子 FRUCTUS GARDENIAE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霜降后采摘红黄色成熟果实,除去果梗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栀子为多年生常绿灌木。耐寒能力差,常散生于温暖湿润的低矮山坡杂林中。分布南方各省,主产湖南、江西、四川等省。此外,江苏、浙江、安徽、广西、云南、贵州、河南等省也产。70年代以前,主要依靠野生资源。由于需求量增长和开荒造林等种种原因,年收量急剧下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湖南省涟源县开展野生变家管家种获得成功并进行推广后,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现湖南省产量已占全国的30~40%成为全国最大的栀子产区。其他各省也相继发展,基本满足了全国需要。
栀子商品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长,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浙江省加工生产的栀子形圆、个小、色红素有“小红栀”或“红栀子”之称调供全国及出口。质量以色红、圆形、饱满者为佳。规格按果实的饱满程度和色泽分两个等级。
栀子为常用中药,性寒,味苦。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能。用于热病心烦、黄胆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焦栀子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尿血崩漏。
22 前胡
关键词:前胡 中草药图谱
前 胡 RadixPeucedani(英)CommonHogfenneIRoot
别名 土当归、野当归、独活。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2m。叶1回至近2回羽状分裂,小叶柄的边缘翅状延长,最终裂片椭圆形,长圆状披针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5~13cm,宽2.5~5.5cm,边缘有细而规则的锯齿;茎上部叶片成膨大的紫色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小总苞数个,披针形;花深紫色,成近球形的小伞形花序,花梗丝线状。果实卵圆形至卵状长椭圆形。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坡、林缘或灌丛、草地。主产江西、安徽。
采制 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须根,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 根圆柱形或圆锥形,有少数支根,长3~15cm,直径 0.8~1.7cm,表面棕色至黑棕色,有浅直细纵皱纹,并有灰白色横向皮孔及点状须根痕,皮部与木部易分离,皮部较狭,散有黄色油点,木部黄白色。香气浓,昧微甘后苦。
化学成分 含紫花前胡甙(nodakenin)、紫花前胡素(decursin)、紫花前胡次素(decursidin)、印枳素(marmesin)、3’- 异戊酚- 4’- 0- 当归酰- 3’,4’- 二氢花椒树皮素(3’-isovaleroyl-0-angeloyl-3’,4’-dihydroxanthyletin)、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等。
性味 性微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 散风清热,降气化痰。用于风热咳嗽痰多、痰热喘满、咯痰黄稠。
23 枳壳
关键词:枳壳 中草药图谱
枳壳 FRUCTUS AURANTII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 Citrus aurantium L.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7月果皮尚绿果采摘,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酸橙为常绿小乔木。喜温暖湿润环境,多生长在霜冻少的丘陵、低山、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均有栽种或野生分布。酸橙可采用种子、嫁接、高枝压条三种方法繁殖。育苗移栽10年后结果,嫁接5~6年后结果,管理好的结果期可达数十年。主产湖南沅江、益阳、黔阳、辰溪、麻阳、汉寿,四川江津、内江、永川、万县、云阳、蓬溪、遂宁,江西新干、都昌、弋阳、清江、丰城福建等省区也有少量生产。湖南、四川、江西三省年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川枳壳皮青肉厚、心瓤小,香气浓,品质最佳,深受国内外赞誉,是四川的地道药材之一。但在抗战时期,因滞销而减产,至今尚未恢复。湘枳壳发展很快,产量大,成为全国商品生产基地。江西枳壳以清江县所产为地道。此外,还有部分地区习用同科植物的未成熟果实作枳壳用,如绿衣枳壳为枸橘 Poncirus trifoliata(L.)Raf.的幼果,产销于福建;香橼枳壳为香橼 Citrus wilsonii Tanaka 的幼果,主产陕西、贵州的部分地区;代代枳壳为代代花 Citrus aurantium L. var. amara Engl. 的幼果,主产浙江、江苏、福建等省。
枳壳商品呈半球形,直径3~5厘米,果皮褐色或棕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有明显的花柱痕迹或果梗痕。切面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厚0.4~1.3厘米边缘散有1~2列油室。质坚硬,不易折断。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汁囊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气清香,味苦、微酸。
枳壳为常用中药,性微寒,味苦、辛、酸。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能。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24 川芎
关键词:川芎 中草药图谱
川芎 Rhizoma Chuanxiong(英)Szechwan Lovage Rhizome
别名 芎穷、小叶川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茎直立中空,表面有纵沟。2~3回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5对,卵状三角形,羽状全裂;叶柄基部呈鞘状抱茎。复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3~6,伞幅7~20;小苞片线形;花梗10~24,花白色。双悬果卵形。花期7~8月,果期9月。
栽培。主产四川,江西、湖北、陕西、甘肃、贵州、云南已引种成功。
采制 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膨大,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茎苗及泥沙,晾干或炕干,撞去须根。
性状 根茎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l.5~7cm。表面深黄棕色,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上端有凹陷的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细小瘤状根痕。质坚实,断面类黄色,散有淡黄色油点,形成层呈波状环纹。香气浓,味苦、辛、微回甜,有麻舌感。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阿魏酸(ferulic acid),以及4-羟基-3-丁基酽内酯(4-hydroxy- 3- butylphthalide)、川芎酽内酯(senkyunolide)、藁本内酯(Ligustilide)、 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川芎酚(chuanxiongol)、瑟丹酸(sedanic acid)等。
性味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25 枸杞子
关键词:枸杞子 中草药图谱
枸杞子 Fructus Lyeii(英)Barbary Wolfberry Fruit
别名 西枸杞、白刺、山枸杞、白疙针。
植物形态 粗壮灌木,有时成小乔木状,高可达25cm,有棘刺。单叶互生或数片丛生于短枝上,长椭圆形披针形或卵状矩圆形,长2~3cm,宽2~6mm,基部楔形并下延成柄,全缘。花腋生,常1~数朵簇生于短枝上;花萼杯状;花冠漏斗状,粉红色或紫红色。浆果椭圆形,长10~20mm,直径5~10mm,红色。花期5~9月,虹期7~10月。
生于山坡、田野向阳干燥处。主产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
采制 夏、秋季果实呈橙红色时采收,晾至皮皱后,再曝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除去果梗。
性状 果实椭圆形,长6~18mm,直径6~8mm。表面鲜红色或暗红色,具不规则皱纹,略有光泽,顶端有花柱痕,另端有果梗痕。质柔润,果肉厚,有粘性,内含种子25~50粒。种子扁肾形,长至2.5mm,宽至2mm土黄色。气微、味甜、微酸。
化学成分 含甜菜碱(detaine)、玉蜀黍黄素(zeaxanthine)、酸浆红素(physalein)、枸杞多糖、胡萝卜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C等。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26 黄连
关键词:黄连 中草药图谱
黄连 RHIZOMA COPTIDIS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 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 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状】味连 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检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雅连 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 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阴,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用法与用量】2~5g;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本页共展示了26 味中草药图片辨别性能与药用法;
· 杜衡 · 浙桐皮 · 密蒙花 · 薏苡仁 · 肉苁蓉 · 紫珠叶 · 泽兰
· 藁本 · 锁阳 · 石楠叶 · 三白草 · 芦根 · 杜仲 · 庐山石韦
· 辛夷 · 无患子 · 油茶油 · 牡丹皮 · 一枝黄花 · 骨碎补
· 竹茹 · 侧柏叶 · 肿节风 · 穿山龙 · 香加皮 · 芫花
01 杜衡
关键词:杜衡 中草药图谱
杜 衡 Rhizoma Asari Forbesii(英)Forbes Wildginger Rhiaome
别名 马蹄香、南细辛、马辛。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茛茎下部生有多数黄白色须根,有香气。叶宽心形至肾状心形,长、宽约3~8cm两面略被毛,边缘及脉上密被子细柔毛;叶柄长7~15cm。花单生于叶腋;花被筒钟状,顶端 3裂,外面淡棕紫色,有淡黄色显著陷入的网纹,内面紫色,网状隆起;雄蕊12;子房下位,花柱6。蒴果肉质。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主产江苏、浙江。
采制 4~10月采收,洗净晒干。
性状 根茎呈不规划细柱形,长约2cm,直径1~2cm,淡棕色至灰棕色,有环节,顶端残留干缩的叶,下部簇生多数须根。根长约7cm,直径1~2mm,表面灰白色至淡棕色,具纵皱纹;质坚硬,折断面类白色。气芳香、味辛。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其中有黄樟醚(safrole)、丁香茼酚(eugenol)等。
性味 性温,味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止痛。用于风寒头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囗舌生疮、耳痛。
02 浙桐皮
关键词:浙桐皮 中草药图谱
浙桐皮 Cortex Zanthoxyli Ailanthoidis(英)Ailanthus-like Pricklyash Bark
别名 椿椒、鼓钉树、海桐皮。
植物形态 乔木,高3~10m,树干和枝有钉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9~23,厚纸质,对生,矩圆形至长椭圆形,长7~13cm,宽2~4cm,顶端渐尖,基部圆形,稍不对称,边缘有浅钝锯齿,上面齿缝间有1透明腺点,下面苍绿色,有稀疏腺点。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小,单性,淡绿色,5数;雄花雄蕊药隔顶端有1腺点,退化心皮短小。骨突果红色,顶端有短喙。种子棕黑色,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生于密林或路旁湿地。产于浙江。
采制 夏季剥取树皮,将钉刺向内折,晒干。
性状 树皮薄板状或卷曲,厚1.5~3mm。外表面黑灰色或淡黑灰色,并有灰白色斑纹,多皱缩纵条纹及纵向凹纹,有乳头状钉刺;内表面黄棕色,有细密纵纹。质硬脆,断面纤维性。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 树皮含衡州乌药碱(laurifoline)、茵芋碱(skimmianine)及木兰碱(magnoflorine)。
性味 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祛风湿,通经络。用于腰膝疼痛、顽痹、疥癣。
03密蒙花
关键词:密蒙花 中草药图谱
密蒙花 Flos Buddlejae(英Pale Butterflybush Flower
别名 老蒙花、水锦花、虫见死、黄饭花。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小枝略有四棱,密被棕黄色绒毛。叶对生,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5~15cm,宽1~3cm,全缘或有小齿,上面被细星状毛,下面密被灰白色至棕黄白星状毛。聚伞圆锥状花序顶生,长5~12燾m,花序及花被灰白色叉状分枝茸锥状花序顶生,长5~12cm,花序及花密被灰白色叉状分枝茸锥状花序顶生,长5~12cm,花序及花密被灰白色叉状分枝茸毛;花小,花萼钟形,4裂;花冠淡紫色至白色,略带黄色,筒状,长1~1.2cm,直径2~3mm,先端4裂;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极短;子房2室,顶端被茸毛。蒴果卵形,2瓣裂,花萼、花冠宿存。种子多数,细小,具翅。花期2~4月,果期5~8月。
生于山坡、丘陵、河边、林缘。分布于西南、中南及陕西、甘肃。
采制 为花蕾密集的花序小分枝,不规则圆锥形,长1.5~3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密被茸毛。花蕾呈短棒状,上端略大,长0.3~1cm,直径1~2mm;花冠与花萼等长或稍长。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辛。
化学成分 含柳穿鱼甙(linarin)。
性味 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 清热养肝、明目退翳。用于目赤肿痛、多泪羞明、眼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04 薏苡仁
关键词:薏苡仁 中草药图谱
薏苡仁 Semen Coicis(英)Jobstears Seed
别名 米仁、六谷、川谷、菩提子。
植物形态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秆直立,高1~1.5m,丛生,分枝多,基部节上生根。叶互生;叶片长10~40cm,宽1.5~3cm,先端尖,基部阔心形,中脉粗厚明显,边缘粗糙;叶舌短;叶鞘抱茎。总状花序自上部叶鞘内侧抽出,1至数个成束;花单性,雌雄同株,雄小穗复瓦状排列于穗轴上,雌小穗位于雄小穗下方,包被于卵形硬质总苞中,成熟后渐变珠状。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河边、溪漳边或阴湿山谷中。全国各地有栽培,以福建、江苏、河北、辽宁产量较大。
采制 秋末果实成熟时,割取植株,晒干,打下果实,碾去外壳,除去外皮,收集种仁。
性状 种仁宽卵形或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偶有残存的淡棕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微凹,有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
化学成分 含薏苡仁酯(coixenolide);并含脂肪油,油中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芸苔甾醇(campesterol)、棕榈酸、8-十八烯酸、豆甾醇等,尚含氨基酸、蛋白质、糖类。
性味 性凉,味甘、淡。
功能主治 健脾渗湿,除痹止泻。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
05 肉苁蓉
关键词:肉苁蓉 中草药图谱
肉苁蓉 Herba Cistanches(英)Desertliving Cistanche
别名 大芸、寸芸、苁蓉、查干告亚(蒙语)。
植物形态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80~100cm。茎肉质肥厚,不分枝。鳞叶黄色,肉质,覆瓦状排列,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穗状花序顶生于花茎;每花下有1苞片,小苞片2,基部与花萼合生;背面被毛,长约为花茎的1倍,花萼5浅裂,有缘毛;花冠管状钟形,黄色,顶端5裂,裂片蓝紫色;雄蕊4。蒴果卵形,褐色。种子极多,细小。花期5~6月。
生于湖边、沙地琐琐林中。寄生于藜科植物琐琐(盐木)Haloxylon ammodendron Bunge的根上。主产内蒙、甘肃、新疆、青海。
采制 多于春季苗未出土或刚出土时采挖,除去花序,切段,晒干。
性状 本品扁圆柱形,稍弯曲,长3~15cm,直径2~8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片,通常鳞片先端已断。体重,质硬,微有柔性,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有淡棕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波状环纹。气微,味甜、微苦。
化学成分 含有微量生物碱、糖类。
性味 性温,味苦、咸。
功能主治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用于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
06 紫珠叶
关键词:紫珠叶 中草药图谱
紫珠叶 Folium Callicarpaae Macrophyllae(英)Bigleaf Beautyberry Leaf
别名 大风叶、白狗肠、大叶紫珠。
植物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幼枝被灰白色长茸毛。叶对生,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上面有短柔毛,老时稍粗糙,下面密被灰白色茸毛,两面有不明显的金黄色腺点,聚伞花序5~7次分歧,总花梗长2~4cm;花萼4齿裂,被星状柔毛;花冠紫色,管状,先端4裂,略被细毛;雄蕊4;子房上位,4室。浆果状核果,小球形,有腺点,熟时紫红色。花期夏季。
生于山坡 、路旁、疏林中。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采制 夏、秋季采叶,晒干或鲜用。
性状 叶多卷曲、皱缩,有的破碎。完整者展平后,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5~30cm,宽5~11cm,先端渐尖,边缘有锯齿,上面有短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茸毛。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紫珠萜酮(calliterpenone)、木犀草素、芹菜素、大波斯菊甙(cosmosiin)、木犀草甙。
性味 性平,味微辛、苦。
功能主治 止血消炎,散瘀消肿。用于胃及十二指肠贵疡出血、外伤出血、衄血、齿龈出血、扭伤肿痛、化脓性皮肤溃疡、烧伤、流感。
07 泽兰
关键词:泽兰 中草药图谱
泽兰 Herba Lyeopi(英)Shiny Bugleweed Herb
别名 地瓜儿苗、地笋、地石蚕、蛇王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0.3~1.2m。地下茎横走,先端常膨大成纺锤状肉质块茎。茎方形,常呈紫红色,沿棱及节上密生白色。叶对生,有短柄或玩柄,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12cm,宽0.4~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锐锯,有缘毛,上面密被刚毛状硬毛,下面脉上被刚毛状硬毛及腺点。轮伞花序腋生,每轮有6~10花;苞片披针形,有缘毛;花萼钟形,5齿;花冠白色,不明显2唇形,上唇近圆形,下唇3裂,外面有腺齿;花冠白色,不明显2唇形,上唇近圆形,下唇3裂,外面有腺点;前对雄蕊能育,后对雄蕊退化为棒状。小坚果倒卵圆状三棱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于沼泽地、水边;有栽培。产全国大部地区。
采制 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割,晒干。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黄酮甙、皂甙、酚类、糖类及鞣质。
性味 性微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水肿。
08 藁本
关键词:藁本 中草药图谱
藁本 Rhizoma Ligustici(英)Jehol Ligustium Rhizome
别名 热河藁本、香藁本、北藁本。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80cm。茎常带紫色,中空,表面有纵棱。基生叶花期凋落;茎生叶广三角形,2~3回三出式羽状全裂,边缘有少数缺刻状齿,上面沿脉有乳头状突出。香伞形花序具短柔毛;伞幅6~19;花小,白色。双悬果椭圆形,长3~4mm,宽2mm,侧棱具狭翅,每棱槽常有1油管,合生面有2~4油管。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林缘和林下。主产河北、辽宁。
采制 春季采挖根茎及根,去净泥土,晒干。
性状 根茎不规则团块状或略圆柱状,长1.5~6cm,直径0.5~1.5cm。表面灰棕至黑棕色,上端有数个圆形中空的茎基,四周着生多数细根。根弯曲,长约至5cm,直径2~6mm棕黑色,有疣状突起,栓皮易剥落。质轻,切断面皮部宽,有裂隙,木部较结实。有似芹菜样香气,味辛而微苦。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肢节痹痛。
09 锁阳
关键词:锁阳 中草药图谱
锁阳 Herba Cynomorii(英)Songaria Cynomorium Herb
别名 地毛球、锈铁棒、锁严子。
植物形态 多年生肉质寄生草本,高30~60cm,全株棕红色。茎圆柱形,大部分埋于沙中,基部稍膨大,具互生鳞片。肉穗花序顶生,长圆柱状,暗紫红色,花杂性。果实坚果状。种子有胚乳。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于沙漠地带,大多寄生于蒺藜科植物白刺Nitraria sibitica Pall.等植物的根上。主产内蒙古。
采制 春、秋季采收,以春季采者质好,除去花序,半埋于沙滩中晒干,也有趁鲜切片晒干。
性状 茎呈类圆柱形,略扁,长10~20cm,直径2~5cm。表面红棕色,极皱缩,有显著的纵沟及不规则凹陷。有的可见三角形鳞片状叶及部分花序。质坚实,易折断,断面棕色或黑棕色,有多数黄色三角状导管束小点分布。气弱而特异,味甘涩。
化学成分 含鞣质、三萜皂甙。
性味 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用于骨蒸潮热、腿膝痿弱无力、肾虚阳痿及血枯便秘。
10 石楠叶
关键词:石楠叶 中草药图谱
石楠叶 (英)Chinese Photinia Leaf
别名 石眼树叶、老少年叶、凿树、石纲。
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m,枝光滑。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长8~22cm,宽2.5~6.5cm,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疏生有腺细锯齿,近基部全缘,幼时自中脉至叶柄有绒毛,后脱落,两面无毛;叶柄长2~4cm。复伞房花序多而密;花序梗和花柄无皮孔;花白色,直径6~8mm;花瓣近圆形,内面近基部无毛;子房顶端有毛,花柱2~3裂。梨果近球形,直径约5mm,红色,后变紫褐色。花期4~5月,果期10月。
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
采制 全年可采收,晒干。
性状 叶上表面暗绿色至棕紫色,较平滑,下表面淡绿色到棕紫色,主脉突起,侧脉似羽状排列;常带有叶柄。革质而脆。气微,味苦、涩。
化学成分 含氢氰酸、野樱皮甙(prunasin)、熊果酸、皂甙、挥发油。
性味 性平,味辛、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风补肾。用于风湿筋骨痛、阳痿遗精。
11 三白草
关键词:三白草 中草药图谱
三白草 Herba Saururi Chinensis(英)Chinese Lizarbtail Herb
别名 五路叶白、塘边藕、白花莲。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茎较粗,白色。茎直立,下部匍匐状。叶互生,纸质,叶柄长1~3cm,基部与托叶合生为鞘状,略抱茎;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5cm,宽3~6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心形或耳形,全缘,两面无毛,基出脉5。总状花序1~2枝顶生,花序具2~3片乳白色叶状总苞;花小,无花被,生于苞片腋内;雄蕊6,花丝与花药等长;雌蕊1,由4个合生的心皮组成,子房上位,圆形,柱头4。果实分裂为4个果瓣,分果近球形,表面具多疣状突起,不开裂。种子球形。花期4~8月,果期8~9月。
生于沟旁、沼泽等低湿处。主产江苏、浙江、湖南、广东。
采制 四季均可采,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甲基正壬酮(mehtyl-nnonylketone)、肉豆蔻醚(myristicin),尚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itrin)、异槲皮甙篇蓄甙(avicularin0金丝桃甙(hyperoside)、芸香甙等。
性味 性寒,味甘、辛。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解毒消肿。用于尿路感染、肾炎水肿、黄疸、脚气、妇女白带过多;外用疔疮痈肿、皮肤湿疹。
关键词:芦根 中草药图谱
芦 根 Rhizoma Phragmitis (英)Reed Rhizome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秆可达4m,直径0.2~1cm。叶广披针形,长30~60cm,宽1~3.5cm,先端渐尖,基部钝圆。边缘粗糙;叶鞘圆筒状;叶舌极短,截平或为一圈纤毛。圆锥花序长10~40cm,分枝纤细,呈毛帚状,下部枝腋间有白色柔毛;小穗紫褐色,长1.2~1.6cm,有 4~7 小花,第 1 小花常为雄性,其它为两性;外稃无毛,第2 外稃基盘棒状,具长0.6~1.2 cm的柔毛。颖果长圆形。花果期夏、秋季。
生于低洼、湖边、河边溪流或潮湿地、全国均产。
采制 全年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性状 鲜芦根(根茎)呈长圆柱形,直径1~1.6cm,节间长3~12cm。表面黄白色,有光泽,节上有残留的根及芽痕,质轻而韧,断面中空,边缘有一行排列成圈的小孔。味微甜。干芦根呈扁圆柱形。节处较硬,节间有纵皱纹。
化学成分 含蛋白质、维生素B1、B2、C、天门冬酰胺(asparagine)、多糖类、糠醛及水溶性糖类等。
性味 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关键词:杜仲 中草药图谱
杜仲 Cortex Eucommiae(英)Eucommia Bark
别名 扯丝皮、思仲、丝棉皮、玉丝皮。
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树皮、叶、果折断后有银白色细丝。树皮灰色,小枝淡褐色或黄褐色,有皮孔,髓片状。叶互生,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8cm,宽3~7.5cm,先端渐尖,基部圆或广楔形,边缘有锯齿,下面脉上有毛。花单性,异株,无花被,先叶开放,单生于新枝基部;雄花雄蕊5~10,花丝极短;雌花子房狭长,单生于新枝基部;雄花雄蕊5~10,花丝极短;雌花子房狭长,顶端有2叉状花柱。翅果扁薄,狭椭圆形,长约3.5cm。花期3~5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主产四川、陕西、河南、贵州、云南;江西、甘肃、湖南、广西亦产。
采制 4~6月剥树皮,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
性状 树皮板片状,少数为卷片,厚1~7mm。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或纵裂槽纹,较薄者未去粗皮,可见明显的皮孔;内表面暗紫色,肖滑。质脆,折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有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
化学成分 含杜仲胶、杜仲甙(olivil)、京尼平(genipin)、有机酸、维生素C及微量生物碱。
性味 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等。
关键词:庐山石韦 中草药图谱
石韦--庐山石韦 Folium Pyrrosiae Sheareri(英)Shearers Felt Fern Leaf
别名 大石韦、光板石韦。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茎粗壮,横走,密生披针形鳞片,鳞片边缘有睫毛。叶同型,簇生,坚革质,上面仅沿叶脉有毛或无毛,有细密而不整齐的凹点,下面有分叉、短阔的黄色星状毛;叶柄粗壮,以关节着生于根茎上;叶片宽披针形,长20~40cm,宽3~5cm,向顶端渐尖,向基部稍变宽,为不等的圆耳形;侧脉在两面略下凹。孢子囊群小,在侧脉间排列成多行,无盖。
生于石上、树干上。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性状 叶片略皱缩,展平后,全缘,边缘常向内卷曲。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散布有黑色圆形小凹点;下表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有的侧脉间布满棕色圆点状的孢子囊群。叶柄具四棱,长10~20cm,直径1.5~3mm,略扭曲,有纵槽。叶片革质。气微,味微涩苦。
化学成分 含异芒果素(isomangiferin)、延胡索酸、咖啡酸、皂甙、蒽甙、黄酮甙、鞣质。
性味及功能主治 同石韦。
关键词:辛夷 中草药图谱
辛夷 Flos Magnoliae(英)Yulan Magnolia Flower Bud
别名 木笔花、望春花、玉兰花。
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15m。嫩枝有毛,冬芽密生灰绿色长绒毛。叶互生,倒卵形至倒卵状矩圆形,长10~18cm,宽6~10cm,先端阔而突尖,基部渐狭,全缘,上面有光泽,下面被柔毛。花大,钟形,先叶开放;花被片9,3轮,白色,矩圆状倒卵形;雄蕊、心皮多数,分别螺旋状排列于伸长的花托上,骨朵果顶端圆形,多数,聚合成圆筒形。花期2~3月。果期6~7月。
除低温地区外,全国各地有栽培。
采制 1~2月,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
性状 花蕾呈笔头状或长卵形,长1.5~3.8cm,直径1~1.8cm,基部有木质短梗。苞片2~3层,每层2~3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茸毛,长3~4.5mm,内表面棕紫色,质厚而脆,内层苞片较薄。花被片9,大小近似,棕紫色,层层紧密相抱。气清香,味微苦辛。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主要为桉油精(cineole)、α-蒎烯(α-pinene)、丁香油酚(eugenol)、胡椒酚甲醚(chavicol methylether)、桧烯(sabin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枸橼醛等。鲜花含微量芸香甙。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散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
关键词:无患子 中草药图谱
无患子 Semen Sapindi Mukorossi(英)Chinese Soapberry Seed
别名 木患子、洗手果、肥珠子。
植物形态 乔木,高10~15m,小枝密生皮孔。偶数羽状复叶;小叶8~12,卵状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6~13cm,宽2~4cm,基部宽楔形,两侧不等齐,全缘。圆锥花序顶生,花小,开放时直径3~4mm;萼片和花瓣各5,边缘有小睫毛;花瓣的瓣柄内侧有被长柔毛的鳞片2。核果球形,熟时淡黄色。花期5~6月,果熟期10月。
生于山坡林中。主产广东、广西。
采制 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取出晒干。
性状 种子球形,直径约14爉m。外表面黑色,光滑;种脐线形,周围附有白色绒毛。种皮骨质,坚硬。无胚乳,子叶肥厚,黄色,胚粗壮,稍弯曲。
化学成分 含无患子皂甙(sapindussaponin)、脂肪油、蛋白质。
性味 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祛痰,消积,杀虫。用于喉痹肿痛、咳喘、食滞、白带、疳积、疮癣、肿毒。
关键词:油茶油 中草药图谱
油茶油 Oleum Camelliae(英)Tea-seed Oil
别名 楂油、岑、树子油。
植物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枝略被毛,树皮黄褐色,芽有疏松的鳞片,稍被毛。叶互生,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矩圆形,长4~10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小锯齿,上面有光泽,嫩时疏生茸毛,侧脉不明显;叶柄长约6mm,有毛。花白色,单生或并生于枝顶,无梗;花直径约4cm;萼片圆形,外被丝毛;花瓣5~7,倒卵形,长2.5~4.5cm,先端深2裂,外面稀被毛;雄蕊多数;子房密被丝状绒毛,花柱顶端3浅裂,基部有毛。蒴果近球形,直径约2.2cm,2~3裂,果瓣厚木质。种子1~2粒。花期9~11月。
生于山坡灌木丛中。产于四川、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
采制 秋季采果,晒干,打出种子,经加工得油。
性状 为淡黄色的澄清液体。
化学成分 脂肪油,主为油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
性味 性凉,味甘。
功能主治 清热化湿,杀虫解毒。用于痧气腹痛、急性蛔虫阻塞性肠梗阻、疥癣、烫火伤。又为注射用茶油原料及软膏基质。
附注 茶子饼含油茶皂甙、鞣质、生物碱;能收湿杀虫,有杀灭血吸血虫卵的作用。
关键词:牡丹皮 中草药图谱
牡丹皮 Cortex Moutan(英)Tree Peony Bark
别名 丹皮、粉丹皮、木芍药、洛阳花。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二回三出复叶,顶生小叶长达10cm,3裂近中部,裂片上产3浅裂或不裂,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不等2浅裂或不裂,上面绿色,下面有白粉,中脉有疏毛或近无毛。花单生枝顶,萼片5;花瓣5,或重瓣,白色、红紫色或黄色,倒卵形,先端常2浅裂;雄蕊多数;花盘杯状,红紫色,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裂开;心皮5,密生柔和。骨朵果卵形,密生褐黄色毛。花期5~7月,果期7~8月。
全国广为栽培。主产安徽、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湖南、山东、贵州。
采制 秋季挖根,剥取根皮,晒干。
性状 根皮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两边向内卷曲,长5~20cm,直径 0.5~1.2cm。外表面褐色或黄褐色,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显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脆,断面较平坦,粉性,淡粉红色。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化学成分 含牡丹皮原甙(paeonolide)、牡丹酚(paeonol)、芍药甙(paeoniflorin)、羟基芍药甙、苯甲酰芍药甙及挥发油。
性味 性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活血行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衄、便血,骨蒸劳热,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
关键词:一枝黄花 中草药图谱
一枝黄花 Herba Solidaginis(英)Common Goldenrod Herb
别名 黄花草、蛇头王、满山草、百根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70cm。茎直立,分枝少,基部带紫红色。叶互生,卵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4~10cm,宽1.5~4cm,先端尖、渐尖或钝,边缘有锐锯齿,上部叶锯齿渐疏至全近缘,初时两面有毛,后渐无毛或仅脉被毛;基部叶有柄,上部叶柄渐短或无柄。头状花序直径5~8mm,聚成总状或圆锥状,总苞钟形;苞片披针形;花黄色,舌状花约8朵,雌性,管状花多数,两性;花药先端有帽状附属物。瘦果圆柱形,近无毛,冠毛白色。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产于华东、中南、西南。
采制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化学成分 全草含芸香甙(rutin)、山柰酚-3-芸香糖甙(kaemferol-3-3rutinoside)、一枝黄花酚甙(leiocarposide)、2,6-二甲氧基苯甲酸苄酯(benzyl-26-dimethoxybenzoate)、当归酸-3,5-二甲氧基-4-乙酰氧基肉桂酯(3,5-dimethoxy-4-acetoxycinnamyl angelate)及2-顺、8-顺-母菊酯(matricaria ester)。
性味 性平,味微苦、平。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抗菌消炎。用于感冒、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疮疖肿毒。
关键词:骨碎补 中草药图谱
骨碎补 RhizomaDrynariae(英)Fortune,SDrynariaRhizome
别名 毛姜、猴姜、石岩姜、申姜。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叶二型,营养叶枯黄色,革质,卵圆形,羽状浅裂,下面有短毛,无柄,覆瓦状叠生在孢子叶柄的基部;孢子叶绿色;长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 7~13对,宽2~3cm,基部裂片短缩成耳状;叶柄短,有翅。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内 藏小脉的交叉点,在中脉两侧各2~4列,无盖。孢子期夏季。
附生于树干、岩石上。主产湖北、浙江。
采制 全年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
性状 根茎扁平条状,常弯曲,有分枝,长5~15cm,宽1~1.5cm,厚0.2~0.5cm。表面密被棕色披针形小鳞片,边缘有睫毛,经火燎者鳞片焦灼并有脱落,呈棕竭色,两侧及上面具凸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体轻,质脆,折断面红棕色,有17~25个维管束排列成环。味淡,微涩。
化学成分 含橙皮甙(hesperidin)、柑橘素(naringenin)等。
性味 性温,味苦。
功能主治 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肾虚久泻、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关键词:竹茹 中草药图谱
竹茹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英)Bamboo Shavings
植物形态 单丛生。秆高6~8m,直径3~4.5cm。节间壁厚,长30~36cm,幼时被白粉。节稍隆起。分枝常于秆基部第一节开始分出,数枝簇生节上。秆箨早落。箨鞘背面无毛,干时肋纹稍缍起,先端呈不对称的拱形,外侧一边稍下斜至箨鞘全长的1/10~1/8。箨耳稍不等大,靠外侧1枚稍大,卵形,略波褶,边缘被波曲状刚毛,小的1枚椭圆形。箨舌高2.5~3.5mm,边缘被短流苏毛,片直,呈不对称三角形或狭三角形,基部两侧与耳相连,连接部分宽约0.5mm。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10~18cm,宽11~17mm,背面 密生短柔毛。
生于山坡、路旁或栽培。主产广东、海南。
采制 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条,捆扎成束,阴干。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丝条,卷曲成团或长条形薄片。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或黄绿色。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木质素、纤维素。
性味 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关键词:侧柏叶 中草药图谱
侧柏叶 Cacumen Platycladi Orientalis(英)Oriental Arborvitae Leafytwigs
别名 扁柏、香柏、片柏、片松。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20m。树皮淡灰褐色或深灰色,纵裂成长条片剥落。分枝密,小枝扁平,排成一平面。鳞形叶交互对生,正面1对扁平,有腺点,侧面1对龙骨状,盖于正面叶上。雌雄同株,珠花单生于上年短枝顶;雄球花有3~6对雄蕊,每一雄蕊有2~4花药;雌球花有4对珠鳞。球果有种鳞4对,成熟前肉质,成熟后木质,开裂,较厚,背部近顶端有1反曲的尖头,中部种鳞各有1~2粒种子。种子长卵形,无翅。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多栽培。除青海、新疆外,全国均有分布。
性状 茎枝类圆柱形,红棕色;小枝扁平,直径1~2mm。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深绿色或黄绿色。质脆。气清香,味苦涩、微辛。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茴香酮(fenchone)、樟脑、乙酸龙脑酯、萜醇;并含桧酸(juniperic acid)槲皮素、杨黄黄素(myricetin)、山柰素、扁柏双黄酮(hinokiflavone)、蜡质等。
性味 性寒,味苦涩。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生发乌发。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不止、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附注 种仁亦入药,名柏子仁,能养心安神、止汗润肠。
关键词:肿节风 中草药图谱
肿节风 Herba Sarcandrae(英)Glabrous Sarcandra Herb
别名 九节茶、九节风、接骨莲。
植物形态 多年生常绿草本或亚灌木,高达2m。根茎粗大,支根多而细长。茎直立,多分支,节膨大。叶对生,近革质,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8cm,宽2~7cm,边缘有粗锯齿,齿尖具腺点;叶柄长约1cm,基部合生成鞘;托叶微小。穗状花序1~3个聚生茎顶;苞片卵状三角形;花小,无花被,黄绿色,芳香;雄蕊1,白色,棒状,花药2室;雌蕊球形,子房下位,柱头近头状。核果球形,鲜红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山沟、溪谷林阴湿地,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
采制 夏、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酯类、酚类、鞣质、黄酮、氰甙、香豆素、内酯。
性味 性微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抗菌消炎,祛风通络,活血散结。用于肺炎、阑尾炎、蜂窝组织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肿瘤。
关键词:穿山龙 中草药图谱
穿山龙 RhizomaDioscoreaeNippponicae(英)Japan Yam Rhizome
别名 野山药、串地龙、地龙骨、龙萆。
植物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根茎横走,栓皮呈片状脱落,断面黄色。茎左旋,无毛。叶互生,掌状心形,变化较大,长8~15cm,宽7~13cm,边缘作不等大的三角状浅裂、中裂或深裂,至顶生裂片较小,全缘。花单性异株,穗状花序腋生;雄花无柄,花被6裂,雄蕊6;雌花常单生,花被6裂。蒴果倒卵状椭圆形,有3宽翅。种子每室2枚,生于每室的基部,四周有不等宽的薄膜状翅。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林边、灌木林下及沟边。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
采制 春、秋季采挖,挖取根茎,除去须根、外皮(栓皮),晒干。
性状 根茎呈圆柱形、类圆柱形,稍弯曲,有指状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3~1.5cm。表面棕色或黄色,两侧散生须状细根或细根断痕。质坚硬,断面平坦,白色或类白色,粉性。气微,味苦涩。
化学成分 主要含薯蓣皂甙(dioscin)等多种甾体皂甙。
性味 性温,味甘、苦。
功能主治 舒筋活血,止咳化痰,祛风止痛。用于腰腿疼痛、筋骨麻木、跌打损伤、闪腰、咳嗽喘息、气管炎。
关键词:香加皮 中草药图谱
香加皮 Cortex Periplocae Radicis(英)Chinese Silkvine Root-bark
别名 北五加皮、香五加。
植物形态 蔓生灌木,具乳汁。叶对生,膜质,披针形,长5~9cm,宽1.5~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侧脉多对。聚伞花序腋生;花冠紫红色,裂片5,内部被疏矛橇 ;副花冠环状,顶端5裂,裂片丝状,伸长,被柔毛。骨突果双生。种子顶端具白色绢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山野、河边、砂质地。主产山西、河南、河北、山东。
采制 春、秋季挖根,取皮晒干。
性状 根皮呈卷筒状,少数为不规则卷片,厚2~4mm。外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栓皮易鳞片状剥落而现黄白色内皮;内表面淡黄色或红棕色,有细纵纹。质脆,断面不整齐,淡黄色。有特异香气,味苦。
化学成分 含香加皮甙A、B、C、D、E、F、H、H、K,4-甲氧基水杨醛、β-谷甾醇、香树脂醇等。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
关键词:芫花 中草药图谱
芫花 Flos Genkwa(英)Lilac Daphne Flower Bud
别名 杜芫、老鼠花、黄阳花、野丁香花。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达1m。茎略带紫褐色,幼时有柔毛。叶对生,有的互生,椭圆形,长3~6cm,宽1.5~2cm,下面有绢状毛。花先叶开放,3~7朵簇生于叶腋;花被筒状,先端4裂,淡紫色,外被白色短柔毛;雄蕊8,上下2轮,生于花被筒内;子房1室,瓶状,被白色柔毛,柱头头状,红色。核果肉质,白色。种子1粒。花期4~5月,果期6月。
生于路旁及山坡林间。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及山东、河南、陕西。
采制 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性状 常3~7朵生于短花轴上,基部有苞片1~2片,多脱落为单朵。单朵为棒状,多弯曲,长1~1.7cm,直径约为1.5mm;花被筒表面淡紫色或灰绿色,密被短柔毛,先端4裂呈花冠状,裂片淡紫色或黄棕。质软。气微,味甘、微辛。
化学成分 含芫花素(genkwanin)、芹菜素(apigenin)、羟基芫花素、芫花瑞香素(genkwabaphnin)、淡黄木樨草甙、淡黄木樨草甙-7-甲醚。
性味 性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 泻水逐饮,解毒杀虫。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 、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疥癣秃疮、冻疮。
本页共展示了26 味中草药图片辨别性能与药用法之;
· 黄精 · 木鳖子 · 虎杖 · 牵牛子 · 乌蔹莓 · 绵马贯众 · 苘麻子
· 希莶草 · 姜黄 · 黄药子 · 桑白皮 · 西番莲 · 金荞麦 · 菥冥
· 拳参 · 槲寄生 · 黄花夹竹桃叶 · 小蓟 · 莪术 · 川桐皮 · 鸡冠花
· 娑罗子 · 络石藤 · 胡颓子 · 泽漆
关键词:黄精 中草药图谱
黄精 Rhizoma Polygonati(英)Manyflower Solomonseal Rhizome
别名 鸡头黄精、鸡头根、黄鸡菜。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互生,椭圆形,长可达25cm,长、宽变化罗大,先端钝尖,无毛。花腋生,下垂,2~7朵集成伞形花丛;花被筒状,长9~22mm,白色或淡黄色,裂片6;雄蕊6,花丝长0.5~1mm;柱头长为子房的1.5~2倍。浆果熟时紫黑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山地林下,灌丛或山坡半阴处。主产河北、仙蒙古。
采制 春、秋季采挖根茎,洗净,除去须根,蒸至现油润时,取出干燥。
性状 根茎细柱形,略扁,长约至10cm,直径0.5~1.2cm,一端或两侧稍膨大,形如鸡头,或有短分枝;表面黄白色,半透明或灰黄色,有纵皱纹,茎痕直径5~8mm,节间长0.3~1.5cm。质坚脆。气微,味甜,有粘性。
化学成分 根茎含3种多糖,即黄精多糖甲、乙、丙,和3种低聚糖,即黄精低聚糖甲、乙、丙,以及赖氨酸等8种氨基酸。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补脾,润肺生津。用于脾胃虚弱、肺虚燥咳、内热消渴。
关键词:木鳖子 中草药图谱
木鳖子 Semen Momordicae(英)Cochinchina Momordica Seed
别名 漏苓子、藤桐子、木鳖。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质藤本。茎有棱,无毛,卷须单一,与叶对生。叶互生,圆心形,直径7~14cm,3~5中裂或深裂,偶有7裂,裂片卵形或长卵形;叶柄顶端或叶片基部有2~5腺体。花单性同株;雄花梗细长,每花具1大苞片,花萼黑褐色,有黄白色斑点,花冠浅黄白色;雌花梗短,苞片较小。瓠果长椭圆形,长9~15cm,熟时红色,表面有软质刺突。种子暗黑色。花期6~8月,果期8~11月。
生于山坡林下或灌丛中。主产湖北、广西、四川。
采制 冬季采收成熟果实,剖开,晒至半干,除去果肉,取出种子,干燥。
性状 种子扁平圆板状,中间稍隆起或微凹下,直径2~4cm,厚约0.5cm/表面灰棕色至黑褐色,有网状花纹,在边缘较大的一个齿状突起上有浅黄色种脐。外种皮质硬而脆,内种皮灰绿色,绒毛样。子叶2,黄白色,富油性。有特殊的油腻气,味苦。
化学成分 含木鳖子酸(momordic acid)、丝石竹皂甙元(gypsogenin)、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α-桐酸(α-elaeostearic acid)、气基酸、甾醇。
性味 性温,味苦,微甘;有毒。
功能主治 散结消肿,攻毒疗疮。用于疮疡肿毒、乳痈、瘰疬、痔漏、干癣、秃疮。
关键词:虎杖 中草药图谱
虎杖 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英)Giant Knotweed Rhizome
别名 斑根紫金龙、活血龙、阴阳莲。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中空,表面散生红色或紫红色斑点,节稍膨大。叶互生,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短尖;托叶鞘短。花单性异株,圆锥花序腋生;花被白色或 红色,5深裂,外轮3片,背部有翅;雄花雄蕊8;雄花子房卵形,有3棱,花柱3。瘦果三角状,包于翅状花被内。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沟、河旁、溪边、林下阴湿处。主产江苏、浙江、安徽、广西。
采制 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状 根茎圆柱形,多分枝,直径0.6~1.5cm,节部较膨大,表面红棕色,有不规则纵皱纹,根茎下侧生数条粗根。根圆柱形,长约17cm,直径0.5~1.5cm表面红棕色,有纵皱纹。质坚硬,断面共色至橙红色,射线明显。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大黄素-8-葡萄糖甙(polygoin)、大黄素甲醚-8-葡萄糖甙(rheoch-rysin),以及游离的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共同酚等,尚芪三酚甙(polydatin)、芪三酚(resveratol)、虎杖甙(cuspidatin)等,并含缩合鞣质和数种多聚糖。
性味 性微寒,味微苦。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症瘕、咳嗽痰多、水火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
关键词:牵牛子 中草药图谱
牵牛子 Semen pharbitidis(英)pharbitis Seed
别名 黑丑、白丑、二丑、喇叭花。
植物形态 一年生缠绕草本,全株密被白色长毛。叶互生,阔心形,全缘;叶柄与总花梗近等长。花序有花1~3朵;萼片5深裂,裂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cm,先端尾尖;花冠白色、蓝紫色或紫红色,漏斗状,长5~8cm;雄蕊5;子房3室。蒴果球形。种子5~6粒,卵形,黑色或淡黄白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于山野灌丛中、村边、路旁;多栽培。全国各地有分布。
采制 秋末果实成熟、果壳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 种子似橘瓣状,长4~8mm,宽3~5mm。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黄白色(白丑)。背面有1条浅纵沟,腹面接线的近端处有1点状种脐,微凹。质硬,浸水中作龟裂状胀破,内有浅黄色子叶两片,紧密重叠而皱曲。味辛、苦,有麻感。
化学成分 含牵牛子甙(pharbitin)、牵牛子酸C、D(pharbitic acid CD)、顺芷酸(tiglic acid)、尼里酸(nilic acid)等。
性味 性寒,味苦;有毒。
功能主治 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绦虫病。
附注 同属植物裂圳牵牛P. nil(L.)Choisy的种子亦作牵牛子入药。
关键词:乌蔹莓 中草药图谱
乌蔹莓 Herba Cayratica Jeponicae(英)Japanese Cayratia Herb
别名 乌蔹草、五叶藤、五爪龙、母猪藤。
植物形态 多年生蔓生草本。根茎横走。茎紫绿色,有纵棱,卷须二歧,幼枝有柔毛,后变光滑。叶为掌状复叶,小叶5,排列成鸟爪状,中间的呈椭圆状卵形,小叶柄长2~3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两侧的4枚小叶较小,成对着生在同一小叶柄上,小叶的边缘具较均匀的圆钝锯齿。聚伞花序腋生或假腋生,序梗长3~12cm; 花小,黄绿色,具短梗;萼怀状;花瓣4,卵状三角形;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药长椭圆形;雌蕊1,子房上位,2室。浆果倒圆卵形,直径约7mm,成熟时黑色。种子2~4粒;花期6月,果期8~9月。
生于旷野、山谷、林下、路旁。主产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
采制 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全草含阿拉伯聚糖(araban)、粘液质、硝酸钾、甾醇、氨基酸、酚性成分、黄酮类。根含生物碱、鞣质、淀粉、树胶。果皮中含乌蔹甙(cayratinin)。
性味 性寒,味苦、酸。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尿。用于咽喉肿痛、疖肿、痈疽、疔疮、痢疾、尿血、白浊、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关键词:绵马贯众 中草药图谱
绵马贯众 RhizomaDryopteris Crassirhizomae(英)Male Fern Rhizome
别名 贯众、绵马、野鸡膀子、牛毛黄。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M。根茎粗大,连同叶柄基部密生褐棕色卵状披针形大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0~25cm;二回羽裂,羽片20~30对,裂片紧密,矩圆形,圆头,几为全缘或先端有钝锯齿,两面及叶轴上有黄褐色鳞片。孢子囊群颁于叶片中部以上的羽片上,生于小脉中部以下,每裂片1~4对,囊群盖圆肾形,棕色。
生于林下湿地。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
采制 春、秋季采挖,削去地上部分,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锥形,似凤梨,长10~20cm,表面密被整齐的叶柄基部以及黄棕色膜状鳞片。叶柄基部呈扁圆柱形,稍弯曲。表面棕黑色,稍有光泽,有不规则纵脊纹;横切面呈圆形或半圆形,淡棕色,近边缘外有细小维管束5~13个,环列。根茎直径1~2cm,淡棕色,横断面有大形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气特异,味微涩、苦。
化学成分 含绵马精(filmarone),分解产生:绵马酸(filicicacid)BBB、PBB、PBP、黄绵马酸(flavaspidic acid)BB、PB、AB;白绵马素(albaspidin)AA、BB、PB等。
性味 性微寒,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驱虫,止血。用于防止流感、虫积腹痛、崩漏(用炭)。
关键词:苘麻子 中草药图谱
苘麻子 Semen Abutili(英)Chingma Abutilon Seed
别名 冬葵子、青麻、葵子、白麻。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0.3~2m,全株密生绒毛状星状毛。叶互生,圆心脏形,直径7~18cm,先端长尖,边缘具粗锯齿,叶脉掌状;叶柄长。花单生于叶腋,花萼5裂,绿色;花瓣5,黄色,倒卵形,顶端平凹,基部与雄蕊筒合生;雄蕊多数,花丝基部连合成筒;心皮15~20,环列成扁球形,先端突出如芒。果实半圆球形似磨盘,密生星状毛,成熟后形成分果。种子黑色。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路旁、田野或栽培。主产四川、湖北、河南、江苏。
采制 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
性状 种子三角状肾形,长3.5~6mm 宽2.5~4.5mm,厚1~2mm。表面灰黑色或暗褐色,有白色稀疏绒毛,凹陷处有类椭圆状种脐,淡棕色,四周有放射状细纹。种皮坚硬,子叶2,重叠折曲。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油中主成分为亚油酸、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
性味 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退翳。用于赤白痢疾、淋病涩痛、痈肿目翳。
关键词:希莶草 中草药图谱
别名 粘金强子、粘为扎、珠草、棉苍狼。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1m以上,枝上部尤其是花序分枝被紫褐色头状有柄长腺毛及白色长柔毛。叶对生,叶片质薄,两面被短毛,沿叶脉有白色长柔毛,中部叶阔卵形至阔卵状三角形,长7~20cm,宽5~18cm,边缘有大小不等的齿,顶端短渐尖。头状花序直径2~3cm,多数,排成伞房状;外层总苞片长1~1.5cm;舌状花长约3.5mm。瘦果长约3.5mm。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生于林缘、林下、荒野、路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
采制 夏、秋季开花前及花期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含希莶四醇(pimar-8(14)-ene-6β-kauran-19-oic acid),尚含生物碱、苦味质。
性味 性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 、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关键词:姜黄 中草药图谱
姜黄 Rhizoma Curcumae Longae(英)Turmeric
别名 毛姜黄、姜黄。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2列,长椭圆形,长20~40cm,宽6~15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柄。花茎由叶鞘内抽出,穗状花序圆柱状;樱部苞片粉红色,下部的绿色,内含数花;花萼绿白色,具3钝齿;花冠漏斗形,喉部密生柔毛,裂片3,上面1片较大,长圆形,略成兜状;唇瓣长圆形,3浅圆裂,黄色;药隔基部有距。蒴果膜质,球形。花期8~11月。
栽培 主产四川、福建、广东、江西。
采制 冬季或早春采挖,洗净,除去细根,煮或蒸至透心,晒干。
性状 根茎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有的叉状分枝,长2~5cm,直径1~3cm。表面深黄色,有皱缩纹理和留有叶痕的明显的环节,并有圆形分枝痕及须根痕。质坚实,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状,有蜡样光泽,内皮支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气香特异味苦、辛。
功能主治 行气破瘀,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刺痛、经闭、症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关键词:黄药子 中草药图谱
黄药子 Rhizoma Dioscoreae Bulbiferae(英)Air Pootalo Yam Rhizome
别名 黄独子、金钱吊蛋、黄金山药。
植物形态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卵圆至长圆形。茎左旋。叶互生,宽心状卵形,长7~22cm,宽7~18cm先端锐尖,全缘或微波状,叶腋有大小不等的紫棕色球形或卵圆形珠芽(零余子)。花单性异株,穗状花序下垂;雄花单生密集,花被片6,雄蕊6;雌花有退化雄蕊6,子房下位,3室。蒴果长圆形,反曲,翅距圆形,成熟时草黄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点。种子扁卵形,着生于果实每室顶端,一面有翅。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于河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边缘。主产湖北、湖南、江苏。
采制 秋季采挖块茎,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性状 块茎的横切片呈类圆形或圆形,直径3~10cm,厚0.3~1.5cm。外皮较薄,棕黑色,有皱折,具多数短小的细根及黄白色或棕黄色微突起的须根痕。切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平滑或呈颗粒状凹凸不平。质脆,折断面颗粒状。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 含有黄独萜酯A(diosbulbine A)、皂甙、鞣质和淀粉。
性味 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清瘿。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蛇虫咬伤、甲状腺肿、吐血、咯血。
关键词:桑白皮
【药 名】:桑白皮
【拼 音】:SANGBAIPI
【英文名】:White Mulberry Root-bark
【来 源】:为桑科植物桑除去栓皮的根皮。
【功 效】: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主 治】: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性味归经】:甘,寒。①《本经》:"甘,寒。"②《别录》:"无毒。"③《药性论》:"平。"④ 《医学启源》:"气寒,味苦酸。"
入肺、脾经。①《汤液本草》:"人手太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③《药品化义》:"人肺、大肠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
【用药忌宜】:肺虚无火力、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①名本草经集注》:"续断、桂心、麻干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肺虚无火,因寒袭之而发咳嗽者勿服。"③《得配本草》:"肺虚,小便利者蒙用。"
【别 名】:桑根白皮(《本经》)、桑根皮、桑皮(孟诜)、白桑皮(《山西中药志》)
【处方名】:桑皮、双皮、桑白皮、双白皮、炙桑皮等
处方中写桑皮、双皮、双白皮、桑白皮指生桑皮。为原药材去杂质,生用切丝入药者。偏于泻肺利水。
炙桑皮又名蜜炙桑皮、炙桑白皮等。以桑皮丝用蜂蜜加适量开水拌匀,稍闷,再用文火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入药者。偏于清热润肺,止咳平喘。
【商品名】:亳桑皮:产于安徽亳县一带者。
严桑皮:产于浙江者。
北桑皮:产于江苏者。
桑白皮:各地所产桑白皮的统称。以无栓皮、色白、皮肉厚、质柔韧、嚼之有粘性可成丝团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主产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其他各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冬季采挖,洗净,趁新鲜刮去黄棕色拴皮,纵向剖开,以木槌轻击,使皮部与木心分离,剥取白皮,晒干。
【拉丁名】:药材Cortex Mori原植物 Morus alba L.
【炮制方法】:桑皮:刷去灰屑,洗净,润透后切丝,晒干。蜜桑皮:取桑皮丝,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皮丝100 斤,用炼熟蜂蜜30斤)《雷公炮炙论》:"凡使(桑白皮)采十年已上嫩根,铜刀剥上青黄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撇青涎者,用铜刀锻了,焙令干,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药力。此药恶铁并铅。"
【考 证】:出自《药性论》。《本草图经》:"桑根白皮,作线以缝金创肠出者,更以热鸡血涂之。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便愈。"
【生药材鉴定】:干燥根皮多呈长而扭曲的板状,或两边肉内卷曲成槽状。长短宽狭不一,厚 1一5 毫米。外表面淡黄白色或近白色,有少数棕黄色或红黄色斑点,较平坦,有纵向裂纹及稀疏的纤维。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平滑,有细纵绞,或纵向裂开,露出纤维。体轻,质韧,难折断,易纵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出。微有豆腥气,昧甘微苦。以色白、皮厚、粉性足者为佳。显微鉴定:根内皮横切面:韧皮射线明显,宽3-6列细胞;韧皮部散有乳汁管;纤维部散有乳汁管;纤维众多,单个散在或成束,壁厚,非木化或微木化;石细胞常与含晶厚壁细胞连结成群。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方晶。粉末:淡灰黄色。①纤维较多,无色,甚长,平直或稍弯曲,边缘微波状,直径13-31μm,壁极厚,非木化或微木化。②乳汁管直径约至57μm,内含极微细颗粒状分泌物。③石细胞淡黄色或黄棕色,类圆形、类方形、类多角形或短纺锤形,直径24-52μm,壁较厚或极厚,纹孔大多明显,孔沟有分枝。④含晶厚壁细胞类圆形或圆三角形,直径约至48μm,壁不均匀木化增厚内含草酸钙方晶,直径11-32μm。⑤淀粉粒单粒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2-16 μm;复粒由2-8分粒组成。
【中药化学成分】:含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和黄酮成分桑根皮素(Morusin)、桑素(Mulberrin)、桑色烯(Mulberrochro-mene)、环桑素(Cyclomulberrin)、环桑色烯(Cyelomulberrochromene)等。又含有作用类似乙酰胆碱的降压成分,并含鞣质5.6%,粘液素9%。 根皮含桑皮素(mulberrin)、桑皮色烯素(mulberrochromene)、环桑皮素(cyclomul-berrin)、环桑皮色烯素(cyclomulberrochromene)、库瓦酮G、H、K、L(kuwsnonr GHKL)以扩桑皮呋喃 B、M、P、Q(mulberrofuran BMPQ)、桦皮酸(betulinic acid)等。
【中药化学鉴定】:本品粗粉2g加甲醇20ml,温浸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1ml,加镁粉少许,浓盐酸2滴,置于热水浴上,显红色。
关键词:西番莲 中草药图谱
西番莲 Herba Passiflorae Coeruleae(英)Passionfiowe Herb
别名 转枝莲、转心莲。
植物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本。茎细,长达4m左右,有细毛,具单条卷须,着生于叶腋处。叶互生,掌状3或5深裂,长6~10cm,宽9~15cm,裂片披针形,先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心形;叶柄长2~5cm,先端近叶基处有2蜜腺。花单生叶腋,花梗长5~7cm;萼片5,矩形,先端圆,背有一突起;花瓣5,淡红色,内部有细须,呈浓紫色或淡紫色;雄蕊5,药能转动,状如时钟;子房上位。浆果椭圆形,成熟后黄色。花期秋季。
多栽培于庭园。
采制 夏、秋季采收。
化学成分 花和果穗中含焦性儿茶酚、没食子酸、软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肉豆蔻酸、谷甾醇等。
性味 性温,味苦。
功能主治 除风清热,止咳化痰。用于风热头昏、鼻塞流涕。
关键词:金荞麦 中草药图谱
金荞麦 Rhizoma Fagopyri Cymosi(英)Wild Buckwheat Rhizome
别名 野荞麦、荞麦三七、金锁银开。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0.5~1.5m。根茎粗大,呈结节状,横走,红棕色,茎直立,有棱槽,绿色或 红褐色。叶互生,戟新诗三角形,长宽几相等,先端突尖,基部心状戟形,边缘波状;托叶鞘近筒状斜形,膜质。花小,集成顶生或腋生的聚伞花序;花被子片5,白色;雄蕊 8;子房上位,花柱3。瘦果卵形,具3棱,红棕色。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旷野、路边及溪沟较阴湿处。主产江苏、浙江。
采制 夏、秋季采挖根茎,洗净,晒干。
性状 根茎不规则团块状。常具瘤状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4cm。表面深灰褐色,有环节及纵皱纹,并密面点状皮刀。质坚硬,不易笔断,断面淡黄白色至黄棕色,有放射状纹理,中央有髓。气微。味微涩。
化学成分 含野荞麦甙(shakuchirin)。此甙 碱水解后生成对香豆酸、阿魏酸及葡萄糖;另含有双聚原矢车菊甙元(dimeric procyanidin),是主要有效成分。
性味 性凉,味涩、微辛。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清肺排痰,排脓消肿,祛风化湿。用于肺脓疡、咽喉肿痛、痢疾、无名肿毒、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
关键词:菥冥 中草药图谱
菥冥 Herba Thlaspis(英)Booor’s Mustard Herb
别名 苏败酱、遏蓝菜、败酱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0~60cm。茎单一或分枝,具棱。基生叶有柄;茎生叶互生,花白色;萼片、花瓣各4;雄蕊6,四强;子房侧扁,卵圆形。短角果扁平,卵形或近圆形,长12~18mm,宽9~16mm,顶端下凹,边缘有宽翅;每室有种子4~12,卵形,长约1.5mm,黑褐色,表面有向心的环纹。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于路旁、沟边、林边。主产江苏、浙江、湖北、安徽。
采制 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割,晒干。
化学成分 全草及种子含芥子甙(sinigrin)、芥子酶;种子沿含挥发油、卵磷脂、脂肪油,脂肪油中含芥子酸、油酸、亚油酸、二十烯酸等。
性味 性微温,味辛。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和中,解毒。用于目赤肿痛、消化不良、脘腹胀痛、肝炎、阑尾炎、疮疖痈肿。
关键词:拳参 中草药图谱
拳参 RhizomaBistortae( 英)Bistort Rhizome
别名 紫参、山是、草河车、倒根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85cm。根茎粗壮,皱折而拳卷,外皮紫褐色。茎单一,直立,具纵沟纹。基生叶有长柄,叶片披针形或狭卵形,先端狭长,基部圆钝或截形,沿叶柄下延成狭翅,边缘外卷;茎上部叶近于无柄;托叶鞘筒状,膜质。穗状花序顶生,小花密集;苞片卵形,膜质,淡棕色;花被粉红或白色,5片;雄蕊8,较花被稍长;子房上位,花柱3。瘦果椭圆形,有3棱,包于宿存的花被内,稍有光泽。花期6~9月,果期8~11月。
生于阴湿山坡、草丛或林间草甸中。主产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湖北。
采制 春、秋季挖取根茎,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性状 根茎扁圆柱形,弯曲成是米状,长4~14cm,直径1~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密具环状节痕,并有多数点状根痕。质硬脆,断面浅棕色至棕红色,有35~50个黄白色维管束细点排成断续环状。气微,味苦涩。
化学成分 含鞣质、鞣花酸没食子酸、儿茶酚等,尚含羟基甲基蒽醌、黄酮类。
性味 性微寒、味苦、涩。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用于肠炎、痢疾、肝炎、痔疮出血;外治口腔炎、咽喉炎。
关键词:槲寄生 中草药图谱
槲寄生 Herba Visici(英)Colored Mistletoe Herb
别名 北寄生、桑寄生、柳寄生、寄生子。
植物形态 常绿半寄生小灌木,高30~60cm。茎枝圆柱形,黄绿色或绿色,节明显,节上2~3叉状分枝。单叶对生,生于枝端,无柄,近肉质,有光泽,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全缘,两面无毛。花单性异株,生于枝端或分叉处;雄花花被4裂,雄蕊4,无花丝,花药多室;雌花1~3朵生于粗短的总花梗上,花被钟状、4裂,子房下位。浆果球形,半透明,熟时橙红色,富有粘液质。花期4~5月,果期9月。
寄生于榆树、桦树、枫杨、梨树、麻栎等树上。主产东北、华北地区。
采制 全年可采,切碎,晒干备用。
性状 茎枝呈圆柱状,直径3~8mm,节部稍膨大,粗至1.5cm,有紫黑色环纹;表面金黄色,有不规则纵斜皱纹。叶片质厚,金黄色至黄棕色,多横皱纹。茎质地坚硬,横断面淡黄色,皮部较疏松,形成层环明显,射线类白色,髓小。
化学成分 茎叶含齐墩果酸、β-香树脂醇(β-amyrin)、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及黄酮类化合物;叶还含黄槲寄生甙A、B及羽扁豆醇(Iupeol)。
性味 性平,味甘、苦。
功能主治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不安。
关键词:黄花夹竹桃叶 中草药图谱
黄花夹竹桃叶 Folium Thevetiae(英)Yellow Oleander Leaf
别名 黄花状元竹、酒杯花。
植物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2~5m,有乳汁。叶互生,线形或狭披针形,长10~15cm,宽6~12mm,光亮无毛,边缘稍反卷,无柄。聚伞花序顶生;花萼5深裂;花冠色,漏斗状,裂片5,左旋,喉部有5枚被毛鳞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喉部;子房2室,柱头盘状,花盘黄绿色,5浅裂。核果扁三角状球形,直径3~4cm,熟时浅黄色,内有种子3~4粒。种子两面凸起,坚硬。花期6~12月,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台湾、江苏、河北有栽培。
采制 全年可采,晒干。
性状 叶线形或狭披针形,顶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多向下表面反卷成筒状或槽状,上表面深绿色或灰绿色,下表面淡黄绿或灰黄绿色,具密集白色小点,侧脉羽状平行。
化学成分 含黄夹甙B、白坚皮醇【Ⅰ-(d)-bornesitol】。
性味 性温,味辛;有大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用于蛇头疖。
附注 种子亦入药,有大毒,有强心作用。
关键词:小蓟 中草药图谱
小蓟 Herba Cephalanoploris(英)Common Cephalanoplos Herb
别名 野红花、小刺盖、刺菜。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5~50cm,具匍匐根茎。茎直立,有纵槽,幼茎被白色蛛丝状毛。叶互生,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7~10cm,宽1.5~2.5cm,先端钝,边缘齿裂,有不等长的针刺,两面均被蛛丝状绵毛。头状花序顶生,雌雄异株;总苞钟状,总苞片5~6层,雄花序总苞长1.8cm,雌花序总苞长约2.3cm;花管状,淡紫色,雄花花冠长1.7~2cm,雌花冠长约2.6cm。瘦果椭圆形或长卵形,具纵棱,冠毛羽状。花期5~6月,果期5~7月。
生于荒地、路旁或田间。产于全国各地。
采制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含刺槐甙(acaciin)、芸香甙、原儿茶酸、咖啡酸、氯原酸、生物碱、抑甙。
性味 性凉,味甘、苦。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关键词:莪术 中草药图谱
莪术 Rhioxma Curcumae Aeruginosae(英)AaruginousTurmericRhizome
别名 蓝心姜、黑心姜、姜七。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无毛。叶椭圆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25~60cm宽10~15cm,中部常有紫班;叶柄较叶片为长。花茎由根茎单独发出,常先叶而生;穗状花序长约15cm;苞片多数,下部的绿色,缨部的紫色;花萼白色,顶端3裂;花冠黄色,裂片3,不等大;侧生退化雄蕊小;唇瓣黄色,顶端微缺;药隔基部具叉开的矩。蒴果狼状三角形。花期3~5月。
生于山谷、溪旁及林边等的阴湿处。主产广西、四川。
采制 秋季挖取根茎,除去细根,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
性状 根茎圆锥形,上端较尖,下端钝圆,长2~6cm,直径2~3cm。表面淡黄色,稍皱缩,有明显的环节,节上有鳞片样叶柄残基,并有圆点状根痕。质坚实,断面黄绿色,内皮层环圆形,中柱占大部分。气微香,味苦辣。
化学成分 根茎含挥发油,油中含的成分有莪术呋喃酮(curzerenone)、表莪术呋喃酮(epicurzerenone)、莪术呋喃烃(curzenene)、莪术双酮(curdione)、莪术醇(curcumol)、樟脑、龙脑等。
性味 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血瘀腹痛、肝脾肿大、血瘀闭经、饮食积滞。
莪术──广西莪术 RhizomaCurcumae Kwangsiensis(英)Kwangsi Turmeric Rhizome
别名 桂莪术、毛莪术。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10cm。叶片4~7,二列,长椭圆形,长8~13cm;樱部苞片长椭圆形,先端粉红色至淡紫色,腋内无花,中下部苞片卵圆形,淡绿色,腋内有花2至数朵;萼筒白色;花冠近漏斗状,长约2.5cm,花瓣3,粉红色,长圆形,上方一片较大,先端成兜状;微生退化雄蕊形态与花瓣相似,淡黄色。花期4~9月。
生于向阳山坡地、沟边、林缘,野生或栽培。主产广西。
性状 根茎长圆形或长卵形,长3.5~7cm,直径1.5~3cm,基部圆钝,顶端钝尖。表面黄棕色至灰色,光滑,环节明显或不见,有点状须根痕或残留须根,两侧各有一列下陷的芽痕和根茎痕。质坚重。气香、味微苦辛。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含a-蒎烯、莰烯、蒎烯、柠檬烯、1-8-桉油素、a-松油烯、芳樟醇、龙脑、樟脑、乙酸芳樟酯、丁香酚等。
性味 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见莪术。
关键词:川桐皮 中草药图谱
川桐皮 Cortex Kalopanacis(英)Septemlobate Kalopanax Bark
别名 茨楸、棘揪。
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枝有粗刺。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掌状5~7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先端渐尖或骤凸,边缘有细锯齿,下面幼时有短柔毛。伞形花序聚生为圆锥花序;花白色或淡黄绿色;萼齿5;花瓣5;雄蕊5,花丝比花瓣长1倍以上;子房下位,2室,花柱2,合生成柱状,先端分离。果球形,熟时黑色。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地疏林中。产于安徽、湖北、湖南、广西。
采制 全年可采,以春季为好,晒干。
性状 树皮板状或向内卷曲,厚2~7mm。外表面浅灰黑色,有灰白色斑纹,或灰绿色至黑褐色地衣附着,具纵皱纹及裂纹并有棕褐色菱形皮孔,钉刺乳头状,稍呈纵向扁长,顶端有锐刺或因除掉而留下的痕迹,钉刺基部直径0.5~1cm,较大的钉刺有的稍有环纹;内表面黄棕色,平滑,有细纵纹。质坚硬,断面纤维性。气微,味微辛、略麻舌。
化学成分 树皮含鞣质、黄酮、香豆素、树酯、精油及少量生物碱;根皮含刺楸毒甙(kalotoxin)、刺楸皂甙。
性味 性平,味微苦。
功能主治 祛风湿,通络,止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膝疼痛;外用跌打损伤。
关键词:鸡冠花 中草药图谱
鸡冠花 Flos Celosiae Cristatae(英)Cockscomb Flower
别名 鸡髻花、老来红。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60~90cm,全株无毛。茎直立,粗壮,绿色或带红色。叶互生,卵形、卵状披针形,长5~13cm,宽2~6cm,两端渐尖。花序扁平,鸡冠状,顶生;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紫色、红色、淡红色或黄色,干膜质;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成杯状;子房上位,柱头2浅裂。胞果卵形,盖裂。种子扁圆形或略呈肾形,黑色,有光泽。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制 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晒干。
性状 穗状花序多呈鸡冠状,扁平而肥厚,长8~25cm,宽5~20cm;上缘宽,具皱褶,密生线状鳞片,下端渐窄,常残留扁平的茎。表面红色、紫红色或黄白色;中部以下密生多多数小花,每花宿存的苞片及花被片均呈膜质。果实盖裂,种子圆肾形,黑色,有光泽。体轻,质柔韧。味淡。
化学成分 含 山柰甙(kaempoferitrin)、苋菜红甙(amaranthin)、松醇(pinitol )及多量硝酸钾。红色花含苋菜红素,黄色花含量微。
性味 性凉,味甘、涩。
功能主治 收涩止血,止带,止痢。用于吐血、崩漏、便血、痔血 、赤白带下、久痢不止。
关键词:娑罗子 中草药图谱
娑罗子 Semen Aesculi(英)Chinese Buckeye Seed
别名 苏罗子、棱罗子、开心果。
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25m。掌状复叶对生;小叶5~7,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卵形,长9~16cm,宽3~5.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侧脉13~17对,有小叶柄;总叶柄长。圆锥花序大型;花萼筒状;花瓣4,白色,有爪;雄蕊6,花丝不等长;子房上位。蒴果近球形,顶端扁平,棕黄色,有小突起,熟时3瓣裂,种子近球形。花期5~7月,果期8~9月。
多栽培,少有野生。主产、浙江、江苏、陕西、河南。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 种子扁球形或圆球形,似板栗,直径1.5~4c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略具光泽;种脐近圆形,约占种子面积的1/4至1/2,种脊1条,突起或不甚明显。种皮硬而脆,子叶两片,肥厚,形似栗仁,黄白色或淡棕色,粉性。味先苦而后甜。
化学成分 含七叶搭救甙(aescin)、油酸、硬脂酸甘油酯等。
性味 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 理气宽中,和胃止痛。用于胸腹胀闷、胃脘疼痛。
关键词:络石藤 中草药图谱
络石藤 Caulis Trachelospermi(英)Chinese Starjasmine Stem
别名 红对叶肾、白花藤、爬山虎。
植物形态 常绿攀援藤本,有白色乳汗茎红褐色,有气根,幼枝密被短柔毛。叶对生,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10cm,宽1~4.5cm,先端尖,钝圆或微凹,下面疏生短柔毛;叶柄短,有毛。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花萼5裂;花冠白色,高脚碟状,裂片5,向历覆盖,花冠喉部有毛;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中部;花盘环状,5裂;心皮2,离生。骨突果圆柱状。花期4~6月,果期10月。
生于山野、荒地,常攀援于石上、墙上或其他植物上;有栽培。主产江苏、安徽、湖北、山东。
采制 冬季至次年春季采割,晒干。
性状 茎呈圆柱形,弯曲,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5mm;表面红褐色,有点状皮孔及不定根;质硬,断面淡黄白色,常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展开后叶片呈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上表面暗绿色或深绿色,下表面色较淡,革质。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 茎含牛蒡甙(arctiin)、络石甙(tracheloside)、去甲基络石甙(nortracheloside)及穗罗汉松树脂酚甙(matairesinoside)等。
性味 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痈肿、跌打损伤。
关键词:胡颓子 中草药图谱
胡颓子叶 Folium Elaeagni(英)Thorny Elaeagnus Leaf
别名 鸡卵子树、斑楂、羊奶子、三月枣。
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有刺,小枝褐锈色,被鳞片。叶互生,革质,椭圆形,长5~7cm宽2~5cm,两端钝或基部圆形,边缘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银白色,被褐色鳞片;叶柄褐色。花银白色,下垂,被鳞片,1~4朵簇生于叶腋;花被筒圆筒形或漏斗形,先端4裂,裂片内面被短柔毛;雄蕊4;子房下位。果实椭圆形,长约1.5cm,被锈色鳞片,熟时红褐色。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5月。
生于山地杂木林内和向阳沟谷旁;或有栽培。分布于华东及湖南、湖北、贵州、四川。
采制 全年可采,晒干。
性状 叶椭圆形,革质,边缘多卷曲。上面淡黄色至黄棕色,下面银白色,散布有褐色鳞片,尤以主脉附近为多;叶柄褐色。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 花含挥发油。
性味 性平,味酸。
功能主治 止咳平喘。用于咳嗽气喘、咳血、痈疽、外伤出血。
关键词:泽漆 中草药图谱
泽漆 Herba Euphorbiae Helioscopiae(英)Sun Euphorbia Herb
别名 五朵云、猫儿眼草、奶浆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cm,全株含乳汁。茎基部分枝,带紫红色。叶互生,倒卵形或匙形,长1~3cm,宽0.7~1cm,先端微凹,边缘中部以上有细锯齿,无柄。茎顶有5片轮生的叶状苞;总花序多歧聚伞状,顶生,有5伞梗,每伞梗生3个小伞梗,每小伞梗又第3回分为2叉; 杯状聚伞花序钟形,总苞顶端4裂,裂间腺体4, 肾形;子房3室,花柱3。蒴果无毛。种子卵形,表面在凸起的网纹。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沟边、路旁、田野。分布于除新疆、西藏以外的全国各省区。
采制 4~5月开花时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 含泽漆皂甙(phasin)、槲皮素-3,5-二半乳糖甙(tithymalin)、β-dihydrofucosterol)、泽漆醇(heliscopiol)、西酸及苹果酸钙。
性味 性微寒,味苦;有毒。
功能主治 利尿消肿,化痰散结,杀虫止痒。用于腹水、水肿、肺结核、颈淋巴结核、痰多喘咳、癣疮。
本页共展示了26 味中草药图片辨别性能与药用法;
· 列当 · 蔓荆子 · 山楂─野山楂 · 荔枝草 · 土茯芩 · 牛蒡子
· 陆英 · 天南星 · 青果 · 茅莓 · 香附 · 女贞子 · 马鞭草
· 泽泻 · 车前子 · 莱菔子 · 赤小豆 · 三叶鬼针草 · 瓶耳小草
· 芥子 · 葫芦巴 · 荔枝核 · 刀豆 · 蛇莓 · 龙眼肉 · 铁苋菜
01 列当
关键词:列当 中草药图谱
列当 Herba Orobanches(英)Skybiue Broomrape Herb
别名 草苁蓉、独根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cm,全株被白色绒毛。根茎肥厚。茎直立,粗壮,暗黄褐色。穗状花序顶生,约占茎的1/3~1/2;苞片2,卵状披针形,先端尖锐;花萼褐色,近膜质,萼齿披针形,先端2裂;花冠淡紫黄色,长1.5~2cm,下部为筒形,上部稍弯曲,具2唇,上唇宽,顶端常凹成2裂,下唇3裂,裂片卵圆形,边缘微锯齿;雄蕊4,二强;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柱头膨大,黄色。蒴果卵状椭圆形,2裂,具多数种子。花果期5~8月。
生于沙丘、干草原、砾石沙地和戈壁。寄生于菊科蒿属(Artemisia)植物根上。产于东北、西北、四川、河北、山东。
采制 5~6月采收,晒干。
性味 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 补肾,强筋。用于肾虚腰膝冷痛、阳痿遗精、神经官能症。
02 蔓荆子
关键词:蔓荆子 中草药图谱
蔓荆子 Fructus Viticis(英)Simpleleaf Shrub Chastetree Fruit
别名 荆条子、京子、白布荆。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约3m。幼枝四方形,密被细绒毛;老枝圆形,无毛。叶对生,倒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圆形,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形,5齿裂,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4;子房4室,密生腺点,柱头2裂。核果球形,熟后黑色。花期7月,果期9月。
生于海边、河湖沙滩上。主产山东、江西、浙江、福建。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性状 果实球形,直径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宿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化学成分 含莰烯、蒎烯、蔓荆子黄素(vitexicarpin)、γ-氨基丁酸等。
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 不明、头晕目眩。
03山楂──野山楂
关键词:山楂
山楂──野山楂 Fructus Crataegi Cuneatae(英)Nippon Hawthorn Fruit
别名 南山楂、小叶山楂、红果子。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枝密生,有细刺,幼枝有柔毛。叶倒卵形,长2~6cm,宽0.8~2.5cm先端常3裂,基部狭楔形下延至柄,边缘有尖锐重锯齿。伞房花序,总花梗和花梗均有柔毛,花白色。梨果球形或梨形,红色或黄色,直径约1~2cm,宿萼较大,反折。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于向阳山坡或山地灌木丛中,主产江苏、浙江、云南、四川。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性状 果实较小,类球形,直径0.8~1.4cm,有的压成饼状。表面棕色至棕红色,并有细密皱纹,顶端凹陷,有花萼残迹,基部有果梗或已脱落。质硬,果肉薄,味微酸涩。
化学成分 含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山楂酸( crataegolic acid)、齐菊果酸、槲皮素、金丝桃甙(hyperin)、表儿茶精(epicatechin)等。
性味及功能主治 同山楂。
04 荔枝草
关键词:荔枝草 中草药图谱
荔枝草 Herba Salviae Plbeiae(英)Common Sage Herb
别名 雪见草、癞蛤蟆草、青蛙草、皱皮草。
植物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15~90cm。茎方形,多分枝,被倒向疏柔毛。根出叶丛生,有柄,叶片长圆形或披针形,边缘有圆齿,叶面皱折,面丰有腺点,两面有毛;茎生叶对生。轮伞花序有2~6朵花,组成假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萼钟形,轮伞花序有2~6朵花,组成假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萼钟形,外被金黄色腺点及柔毛,分2唇,上唇顶端具3短尖头,下唇2齿;花冠唇形,淡紫色至蓝紫色,长约4.5mm,外面有毛,筒内基部有毛环,上唇长圆形;顶端有凹口,下唇3裂,中裂片宽倒心形;雄蕊2,药隔细长,药室分离甚远,上端的药室发育,下端的药室发育,下端的药室不发育。小坚果倒卵圆形,褐色,平滑,有腺点。花期5月,果期6~7月。
生于山坡、路边、荒地、河边。主产江苏、浙江、安徽。
采制 夏、秋季花开、穗绿时采收,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含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4-羟基苯乳酸、高车前甙(homoplantaginin)、尼泊黄酮甙(nepetrin)、楔叶泽兰素(eupafolin)、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
性味 性凉,味苦、辛。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用于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肾炎水肿、痈肿;外治乳腺炎、痔疮肿痛、出血。
05 土茯芩
关键词:土茯芩 中草药图谱
土茯芩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英)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
别名 冷饭团、硬饭头、红土芩。
植物形态 常绿攀缘状灌木。茎无刺。叶互生,薄革质,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1~5cm,先端渐尖,全缘,下面通常绿色,有时略有白粉,基出脉3条;有卷须。花单性异株,腋生伞形花序;花被片6,内轮细小,白色或黄绿色;雄花雄蕊6;雌花具退化雄蕊,子房上位。浆果球形,红色,外被白粉。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或林下。主产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
采制 秋季采挖,晒干或切片后晒干。
性状 根茎略呈扁圆柱形或不规则条块,有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微有光泽,凹凸不平,有残留坚硬的须根,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断面类白色或淡黄棕色,粉性,有维管束小点;常切成厚1~5mm的薄片。味微甘、涩。
化学成分 含菝葜皂甙类(smilax saponins),尚含提果皂甙元(tigogenin)、鞣质。
性味 性平,味甘、淡。
功能主治 除湿,解毒,清热,利关节。用于筋骨拘挛疼痛、瘰疬、疮疡。
06 牛蒡子
关键词:牛蒡子 中草药图谱
牛蒡子 Fructus Arctii(英)Great Burdock Achene
别名 大力子、牛子、恶实、鼠粘子。
植物形态 二年生在形草本,高1~2m。茎直立,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基生叶丛生,大形,有长柄;茎生叶广卵形或心形,长40~50cm,宽30~40cm,边缘微波状或有细齿,基部心形,下面密被白短柔毛。头状花序多数,排成伞房状;总苞球形,总苞片披针形,先端具短钩;花淡红色,全为管状。瘦果椭圆形,具棱,灰褐色,冠毛短刚毛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沟谷林边、荒山草地中;有栽培。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浙江。
采制 秋季采收成熟果序,晒干,打下果实。生用或炒黄用。
性状 瘦果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较浅。果皮硬,子叶两片乳白色,油质。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化学成分 含牛蒡甙(arctiin)、牛蒡酚A、B(lappaol A,B)、脂肪油等。
性味 性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肋丹毒、痈肿疮毒。
07 陆英
关键词:陆英 中草药图谱
陆英 Herba Sambuci Chinensis(英)Chinese Elder Herb
别名 接骨草、臭草、走马风、八棱麻。
植物形态 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高达3m。根茎横生,圆柱形,黄白色,节上生根。茎具纵棱,幼枝有毛,髓部白色。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9,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5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偏斜稍圆至阔楔形,边缘有细密的锐锯齿,揉之有臭气。复伞房花序顶生;花小,两性,花间杂有不发育的倒杯状肉质花(黄色腺体);花萼5裂;花冠白色或乳白色,裂片5;雄蕊5;子房下位,3室,柱头头状或3浅裂。浆果状核果卵形,成熟时红色至黑色,果核表面有小瘤状突起。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路旁、溪边、荒野灌丛中。产于长江以南地区。
采制 夏、秋季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 含氯原酸、α-香树脂素棕榈酸酯(α-amyin palmitate)、熊果酸、β-谷甾醇、豆甾醇、油菜甾醇、硝酸钾、黄酮、鞣质等。
性味 性温,味苦。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祛风活络,发汗利尿。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脱臼、肾炎水肿、脚气水肿、荨麻疹。
08 天南星
关键词:天南星 中草药图谱
天南星 Rhizoma Arisaematis(英)Jachinthepulpit Tuber
别名 山苞米、蛇苞谷、山棒子、刀剪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叶单一,鸟趾状全裂,裂片13~21,倒披针形,中裂片较相邻者小;叶柄长10~15cm。花单性,同株或异株;花序柄等长或稍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下部筒状,长约5cm,上部渐次扩大,向前弯曲;雄花序下部3~4cm处具雄花;附属体鼠尾状,长达18cm,伸出佛焰苞外。浆果红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山沟边及较阴湿的林下。主产东北及河北、山东、河南、四川。
采制 秋、冬季采挖,去净须根,洗净,撞去外皮,晒干。制用。
性状 块茎扁圆球形,直径约至5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上端中央有凹陷茎痕,周围有细小根痕,周边偶有微凸起的小侧芽。质坚硬,断面乳白色,粉性。味有麻舌感。
化学成分 含β-谷甾醇-D-葡萄糖甙及氨基酸。
性味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用于顽痰咳嗽,风疾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生用外治痈肿、蛇虫咬伤。
09 青果
关键词:青果 中草药图谱
青果 Fructus Canarli(英)Chinese White Olive
别名 橄榄、白榄、甘榄。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10~20m。羽状复叶互生;小叶9~15,对生,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6~19cm,宽3~8cm,先端尾状渐尖,下面网脉上有小窝点。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两性或杂性;萼杯状,3浅裂;花瓣3~5,白色,芳香;雄蕊6,子房上位,3室,每室胚珠2。核果卵形,长约3cm青黄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于低海拔的杂木林中;多为栽培。主产福建、四川、广东、云南、广西。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
性状 果实纺锤形,两端钝尖,长2.5~4cm,直径1~1.5cm。表面棕黄色或黑褐色,有不规则皱纹。果肉灰棕色或棕褐色,质硬。果核梭形,暗红棕色,具纵棱;内分3室,各有种子1粒。果肉味涩,久嚼微甜。
化学成分 含甲酚、麝香草酚(thymol)、维生素C、柠檬烯、对-聚伞花素(P-cymere)、莰烯、橙花醇(nerol)、龙牛儿醇(geraniol)、S-杜松烯(S-cadinene)、B-石竹烯(B-caryophyllene)、a-??烯(a-copaene)、橄榄醇(elemol)。
性味 性平,味甘、酸。
功能主治 清热,利咽,生津,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咳嗽、烦渴、鱼蟹中毒。
10 茅莓
关键词:茅莓 中草药图谱
茅莓 Herba Rubi Parvifolii(英)Japanese Raspberry Herb
别名 天青地白草、红梅消、三月泡。
植物形态 落叶小灌木,被短毛和倒生皮刺。三出复叶互生,顶端小叶较大,阔倒卵形或近圆形,长2.5~5cm,宽2~5cm,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上面疏生长毛,下面密生白色绒毛;花萼5裂,被长柔毛或小刺;花瓣5,粉红色,倒卵形;雄蕊多数;心皮多数,分离,生于凸起的花托上。聚合果球形,熟时红色可食。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坡、路旁,荒地灌丛中和草丛中。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四川、河北、山西、陕西。
采制 夏季采收茎叶,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叶含鞣质;预试茎含酚类、鞣质。
性味 性平,味甘、酸。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解毒,杀虫。用于吐血、跌打刀伤、产后瘀滞腹痛、痢疾、痔疮、疥疮。
11 香附
关键词:香附 中草药图谱
香附 RhizomaCyperi(英)NutgrassGalingaleRhizome
别名 香附子、莎草根、三棱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秆单生,有三锐棱。叶基生,窄线形,先端尖;叶鞘闭合包于秆上。花序复穗状,3~6个在茎顶排成伞状,有叶状总苞2~4片,与花序几等长或长于花序;小穗宽线形,鳞片 2 列,卵形,膜质,两侧紫红色,每鳞片有 1花。小坚果长圆倒卵形,三棱状,花期6~8月,果期7~11月。
生于荒地、路边、沟边或田间向阳处。主产山东、浙江、福建、湖南。
采制 秋季采挖,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
性状 根茎纺锤形,长1.5~3.5cm,直授0.5~lcm。表面紫棕色或焦黑色,具纵皱纹,有6~10个略隆起的环节,节处有棕色毛须及残留根痕;去净毛须者较光滑,环节不明显。质硬,经蒸煮者断面黄棕色,角质样;生晒者断面显粉性,内皮层环纹明显,中柱有点状维管束散在。气香,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含香附醇(cyperol)、香附烯(cyperene)、芹子烯(β-selinene)、α-,β-香附酮(α-,β-cyperone)、广藿香酮(patchoulenone)、柠檬烯、桉油精、蒎烯;尚含齐墩果酸及齐墩果酸甙。
性味 性平,味辛、微苦、甘。
功能主治 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12 女贞子
关键词:女贞子 中草药图谱
女贞子 Fructus Ligustri Lucidi(英)Glossy Privet Fruit
别名 冬青子、蜡树、虫树。
植物形态 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m叶对生,革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3.5~6cm,先端尖,基部圆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花小,芳香,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长12~20cm;花萼钟状,4浅裂;花冠白色,漏斗状,4裂,筒和花萼略等长;雄蕊2;子房上位,柱头2浅裂。核果长椭圆形,微弯曲,熟时紫蓝色,带有白粉。花期6~7月,果期8~12月。
主产江苏、浙江、湖南、福建、广西、江西、四川。
采制 11~12月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或置热水中烫过后晒干。
性状 果实卵形、椭圆形或肾形,长6~8.5mm直径3.5~5.5mm。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皱缩,基部有果梗痕或具宿萼及短梗。体轻。外果皮薄,中果皮较松软,易肃离,内果皮木质,黄棕色具纵棱,种子1~2粒,肾形,紫黑色,油性。无臭,味甘而微苦涩。
化学成分 含女贞子甙(nuzhenide)、洋橄榄苦甙(oleuropein)、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4-羟基-B-苯乙基-B-D-葡萄糖甙、桦木醇(betulin)等。
性味 性凉,味甘、苦。
功能主治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
13 马鞭草
关键词:马鞭草 草药图谱
马鞭草 Herba Verbenae(英)European Verbena Herb
别名 铁马鞭、紫顶龙芽草、野荆芥。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通常高30~80cm。茎上部方形,老后下部近圆形。叶对生,卵形至短圆形,长2~8cm,宽1~4cm,两面有粗毛,边缘有粗锯齿或缺刻,茎生叶无柄,多数3深裂,有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锯齿。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开花时通常似马鞭,每花有1苞片,苞片比萼略短,外面有毛;花萼管状,5齿裂;花冠管状,淡紫色或蓝色,近2唇形;雄蕊4,二强;子房4室,每室1胚珠。熟时分裂为4个长圆形的小坚果。花期6~8月,果期7~11月。
生路旁、村边、田野、山坡。主产湖北、江苏、广西、贵州。
采制 6~8月花开时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全草含马鞭草甙(verbenaliney)5-羟基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质;叶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萝卜素。
性味 性凉,味苦。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
14 泽泻
关键词:泽泻 中草药图谱
泽 泻 RhizomaAlismatis(英)OrientalWaterplantainRhizome
别名 水泽。
植物形态 多年生沼生草本。叶基生,长椭圆形至广卵形,长 3~8cm,宽1~9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心形,叶脉5~7 条;有长柄;叶鞘边缘膜质。花茎高达1m,花集成轮生状圆锥花序;萼片3,广卵形,绿色或稍带紫色,宿存;花瓣3,倒卵形,白色,膜质;雄蕊6,心皮多数,离生。瘦果倒卵形,扁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于沼泽、浅水池沼或稻田内。主产福建、四川、江西。
采制 冬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及粗皮,干燥。
性状 块茎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及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上端有脐状茎痕,底部有数个瘤状芽痕。质坚实。气微,昧微苦。
化学成分 含多种四环三萜酮醇衍生物泽泻醇A、B、C(alisolA,B、C)及其乙酸酯,表泽泻醇A(epialisol A),环氧泽泻烯〔alismoxide)以及卵磷脂、胆碱、糠醛。
性味 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 利尿,清热。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症。
15 车前子
关键词:车前子 中草药图谱
车前子 Semen Plantaginis(英)Plantain Seed
别名 牛么草子、车轱辘草子。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丛生,直立或展开,方卵形或宽卵形,长4~12cm,宽4~9cm,全缘或有不规则波状浅齿,弧形脉4~7条;叶柄长5~22cm。花茎长20~45cm,顶生穗状花序;花萼4裂,宿存;花冠干膜质,4裂;雄蕊4,着生于花冠筒上;子房2室,花柱丝状,宿存。蒴果卵状圆锥形,周裂。种子4~8粒。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生于山野、路旁、沟旁及河边。主产江西、河南;各地亦产。
采制 夏、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 种子细小,略呈椭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表面淡棕色或黑棕色,有细皱纹,一面有灰白色凹点状种脐。质硬,切断面灰白色。嚼之带粘液性。
化学成分 含多量粘液质、桃叶珊瑚甙,并含车前子酸(plantenolic acid)、胆碱、腺嘌呤、琥珀酸、树脂等。
性味 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明目,祛痰。用于水肿胀满、热淋涩痛、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
附注 同属植物平车前P. depressa Willd. 种子亦作车前子入药。
16 莱菔子
关键词:莱菔子 中草药图谱
莱菔子 Semen Raphani(英)Radish Seed
别名 萝卜子、萝白子、菜头子。
植物形态 根肉质。茎高1m,多分枝,稍有白粉。基生叶大头状羽裂,侧生裂片4~6对,向基部渐缩小,有粗糙毛;茎生叶长圆形至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缺刻,很少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淡紫红色或白色,直径15~20mm。长角果肉质,圆柱形,长15~30mm,在种子间收缩,熟时变成海绵状横隔,顶端渐尖成喙;种子圆形,稍扁,红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采制 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状 种子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长2.5~4mm,宽2~3mm。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一侧有数条纵沟。种皮薄而脆,子叶2,黄白色,有油性。味淡、微苦、辛。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和脂肪油,挥发油中含α-、β-已烯醛和β-、γ-已烯醇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erucic acid)、亚油酸、亚麻酸及芥酸甘油酯等;尚含莱菔素(raphanin)、莱菔甙。
性味 性平,味辛、甘。
功能主治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17 赤小豆
关键词:赤小豆 中草药图谱
赤小豆 Semen Phaseoli(英)Adsuki Bean
别名 红豆、野赤豆。
植物形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可达90cm。茎上有显著的长硬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卵形,长5~10cm,宽2~5cm,先端渐尖,侧生小叶偏斜,全缘或3浅裂,两面疏被白色柔毛;托叶卵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5裂;花冠蝶形,黄色,旗瓣具短爪,龙骨瓣上部卷曲;雄蕊10,二体。荚果圆柱形,长5~8cm。种子6~8粒。花期6~7月,果期7~8月。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主产吉林、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四川。
采制 秋季荚果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
性状 种子矩圆形,两端较平截,长5~7mm,直径4~6mm。表面暗红色,有光泽,侧面有白色线性种脐,长约4mm,不突起。子叶两片肥厚,乳白色。
化学成分 含α-、β-球朊(α β-globulin)、脂肪酸、烟酸、糖类,维生素A1、B1、B2,植物甾醇、三萜皂甙等。
性味 性平,味甘、酸。
功能主治 利水消种,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附注 同属植物赤小豆P. calcaratus Roxb.的种子亦作赤小豆使用。
18 三叶鬼针草
关键词:三叶鬼针草 中草药图谱
三叶鬼针草 Herba Bidentis Pilosae(英)Railway Beggarticks Herb
别名 鬼针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5~100cm。茎直立,四棱形,疏生柔毛或无毛。中下部叶对生,叶片3~7深化裂至羽状复叶,很少下部为单叶,小叶片质薄,卵形或卵状椭圆形,有锯齿或分裂,下部叶有长叶柄,向上逐渐变短;上部叶互生,3裂或不裂,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开花时直径约为8mm,有长梗;总苞片7~8,匙形,边缘有细软毛;外层托片狭长圆形,内层托片狭披针形;舌状花白色或黄色,4~7朵或有时无,部分不育;管状花黄褐色,长约4.5mm,5裂。瘦果线形,成熟后黑褐色,长7~15mm,有硬毛;冠毛芒刺状,3~4枚,长1.5~2.5mm。花果期9~11月。
生于路边、荒野。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
采制 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含蒽醌甙。
性味 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泻。用于肠炎腹泻、阑尾炎、感冒咽痛、肝炎、蛇虫咬伤。
19 瓶耳小草
关键词:瓶耳小草 中草药图谱
瓶耳小草 Herba Ophioglossi(英)Adder’s Tongue Herb
别名 独叶一枝枪、矛盾草、蛇咬子。
植物形态 多年生小型草本,高达20cm。根茎短,肉质,直立,圆柱形,簇生黄色肉质的根。叶异型,常单生;总叶柄由根茎顶端抽出,长5~15cm,下部深埋土内;不育叶从总叶柄基部以锐尖或钝圆,基部长楔形,全缘,无柄,微肉质,肉状叶脉明显。孢子囊重自总柄顶端生出,柄长6~17cm,穗长2.5~4cm,狭条形,宽2~3mm,顶端有小突尖,孢子惠成熟时横裂为2瓣;孢子近平滑。
生于林下、泥沼划地。分布于长江下游、西南以及湖北、陕西、台湾。
采制 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含一枝箭三糖甙(3-O-methyl-quercetin-7-O-diglucoside-4’-O-glucoside)。
性味 性凉,味微甘、酸。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用于毒蛇咬伤、疔疮肿毒、感冒发热、肺炎、胃痛。
20 芥子
关键词:芥子 中草药图谱
芥子 Semen Sinapis Aibae(英)White Mustard Seed
别名 白芥子。
植物形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达1m,全株被疏粗毛。茎直立,分枝。叶互生,中下部叶具长柄,叶片羽裂,顶裂片广椭圆形,较大,3裂,侧裂片2~3对;上部叶裂片较少。总状花序顶生;萼片4;花瓣4,黄色,有爪,排成十字形;雄蕊6,四强;子主心上位。长角果广线形,长2~2.5cm,有粗白毛,先端有长喙。种子圆球形,淡黄白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各地有栽培。
采制 夏末秋初角果成熟变黄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
性状 种子圆球形,直径1~2.5mm。表面黄白色,光滑,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子叶两片沿主脉处对折呈马鞍状,胚根折转于子叶间。无臭,叶辛辣。
化学成分 含白芥子甙(sinalbin)、芥子酶(myrosin)、芥子碱(sinapine)、4-羟基笨甲酰胆碱(4-hydroxybenzoylcholine)、4-羟基笨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等。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21 葫芦巴
关键词:葫芦巴 中草药图谱
葫芦巴 Semen Trigonellae(英)Common Fenugreek Seed
别名 苦豆、香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80cm,全株有香气。茎直立,多丛生,被疏毛。三出复叶互生;小叶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3.5cm,宽0.5~1.5cm,两边均生疏柔毛;叶柄长,托叶与叶柄连合。花无梗,1~2朵腋生;花萼筒状;花冠蝶形,白色,后渐变淡黄色,基部微带紫色;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荚果细长,扁圆筒状,略弯曲,长6~11cm,宽0.5cm,具网脉及柔毛,先端有长喙。种子10~20粒,棕色,有香气。花期4~6月,果期7~8月。
多栽培。主产安徽、四川、河南。
采制 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打下种子,晒干。生用或微炒用。
性状 种子略呈斜方形,长3~5mm,宽2~3mm,厚约2m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微有灰色短毛,两侧各有一深斜沟,两沟相接处为种脐。质坚硬。气香,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葫芦巴碱(trigonellinelline)、薯蓣皂甙元葡萄糖甙(diosgenin-B-D-blucoside)、牡荆素(vitexin)、异牡荆素(saponare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牡荆素-7-葡萄糖甙(vitexin-7-glucoside)、葫芦巴甙Ⅰ、∏(vicenin Ⅰ ∏)。
性味 性温,味苦。
功能主治 温肾,祛寒,止痛。用于肾脏虚冷、小腹冷痛、小肠疝气、寒湿脚气。
22 荔枝核
关键词:荔枝核 中草药图谱
荔枝核 Semen Litchi(别名)Lychee Seed
别名 荔支、丹荔、丽枝。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8~15m。小枝有白色小斑点和微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2~4对,革质,长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6~12cm,宽2.5~4cm,幼时橙红色。圆锥花序顶生,花小,绿白色或淡黄色;花萼杯状,4裂,密被柔毛;无花瓣;花盘肉质,环状;雄蕊8,子房密被柔毛。果实核果状,近球形,果皮干硬较薄,有瘤状突起,熟时暗红色。种子黄褐色,假种皮白色内质,味甜可食。花期2~3月,果期6~7月。
多栽培;主产广东、广西、福建、台湾。
采制 夏季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及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
性状 种子长圆形或卵圆形,略扁,长1.5~2.2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平滑,有光泽,略有凹陷及细波纹。一端有类圆形黄棕色的种脐,直径约7mm。质硬,子叶2,棕黄色。味微甘、苦、涩。
化学成分 含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α-(methylenecyclopropyl)-glycine】、皂甙、鞣质。
性味 性温,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 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
23 刀豆
关键词:千金子 中草药图谱
千金子 Semen Euphorbiae Lathyridis(英)Caper Euphorbia Seed
别名 小巴豆、续随子。
植物形态 二年生草本,有乳汁,全株被白粉。茎直立,圆柱形。茎下部叶密生,线状披针形,上部叶对生,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近心形。总花序顶生,呈伞状,伞梗2~4,基部有2~4叶轮生;每梗再叉状分枝,有三角状卵形苞片2,每分叉间生1杯状聚伞花序;总苞杯状,先端4~5裂,腺体4,新月形。蒴果球形。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于向阳山坡;多为栽培。主产河南、浙江。
采制 秋季种子成熟后,割取植株,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种子椭圆形或卵圆形,长3~4mm,直径2~4mm。表面灰棕色,有网状皱纹,皱纹凹下部灰黑色,形成细斑点,一侧具有沟状种脊,顶端有圆形微突起的合点,基部有类白色突起的种脊。味辛。
化学成分 含巨大戟二萜醇3-十六烷酸酯(ingenol 3-hexadecanoate)、7-羟基千金二萜醇(7-hydroxylathyrol)、γ-大戟甾醇(γ-euphol)、α-大戟烯醇(α-euphorbol)、七叶内酯(aesculetin)、七叶甙(aesculin)、续随二萜酯(euphorbiasteroid)、瑞香索(daphnetin)、山柰酚-3-葡萄糖醛酸甙(kaempferol-3-glucuronide)等。
性味 性温,味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行水消肿,破血散瘀。用于水肿、痰饮积滞胀满、二便不通、血瘀闭经。
24 蛇莓
关键词:蛇莓 中草药图谱
蛇莓 Herba Duchesneae Indicae(英)Indian Mockstrawberry Herb
别名 蛇泡草、三匹风、龙吐珠、三爪龙。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白色柔毛。茎细长,匍状,节节生根。三出复叶互生,小叶菱状卵形,长1.5~4cm,宽1~3cm,边缘具钝齿,两面均被疏矛橇 ,具托叶;叶柄与地片等长或长数倍,有向上伏生的白柔毛。花单生于叶腋,具长柄;副萼片5,有缺刻,萼片5,较副萼片小;花瓣5,黄色,倒卵形;雄蕊多数,着生于扁平花托上。聚合果成熟时花托膨大,海绵质,红色。瘦果小,多数,红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坡、路旁、草丛、阴湿处。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
采制 春、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种子含亚油酸、β-谷甾醇。
性味 性微寒,味甘、酸;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结。用于痢疾、肠炎、白喉、颈淋巴结核、水火烫伤、蛇咬伤、疔疮肿毒。
25 龙眼肉
关键词:龙眼肉 中草药图谱
龙眼肉 Arillus Loongan(英)Dried Longan Pulp
别名 桂圆肉、亚荔枝。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10m,树皮暗灰色,粗糙,枝条灰褐色,密被褐色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4~12,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20cm,宽2~5cm,全缘或微波状,下面粉绿色。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有锈色星状柔毛;花小,杂笥,黄白色;花萼5深裂,黄色;花瓣5,被白毛,花盘明显;雄蕊7~9;子房上位,密被毛。果球形,外果皮黄褐色,略有细瘤状突起。鲜假种皮白色透明,肉质味甜。种子黑色,有光泽。花期3~4月,果期7~8月。
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贵州、台湾、均系栽培。
采制 夏、秋季采收成熟果实,干燥,除去壳、核,晒至干爽不粘。
性状 为纵向破裂的不规则薄片,常数片粘结。长约1.5cm,宽2~4cm,厚约0.1cm。棕褐色,半透明,一面皱缩不平,一面光亮而有细纵皱纹。质柔润。气微香,味甜。
化学成分 含葡萄糖、酒石酸、蔗糖、维生素B1、B2、P、C。
性味 性温,味甜。
功能主治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26 铁苋菜
关键词:铁苋菜 草药图谱
铁苋菜 Herba Acalyphae(英)Copperleaf Herb
别名 血见愁、海蚌念珠、叶里藏珠。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60cm,被柔毛。茎直立,多分枝。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长2.5~8cm,宽1.5~3.5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有疏毛或无毛,叶脉基部3出;叶柄长,花序腋生,有叶状肾形苞片1~3,不分裂,合对如蚌;通常雄花序极短,着生在雌花序上部,雄花萼4裂,雄蕊8;雌花序生于苞片内。蒴果钝三棱形,淡褐色,有毛。种子黑色。花期5~7月,果期7~11月。
生于山坡、沟边、路旁、田野。分布几乎遍于全国,长江流露尤多。
采制 夏、秋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含生物碱、黄酮甙、酚类。
性味 性凉,味苦、涩。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收敛止血。用于肠炎、痢疾、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痈疖疮疡、皮肤湿疹。
本页共展示了22 味中草药图片辨别性能与药用法之;
· 枇杷叶 · 紫参 · 狗脊 · 玄参 · 南沙参 · 黄芪 · 甘草 · 金银花
· 党参 · 白术 · 射干 · 艾叶 · 川贝母 · 苍术 · 板蓝根 · 诃子
· 广藿香 · 北沙参 · 川楝子 · 虎耳草 · 菊三七 · 鸡矢藤
01 枇杷叶
关键词:枇杷叶 中草药图谱
枇杷叶 Folium Eriobotryae(英)Loquat Leaf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或灌木。叶互生,长椭圆或倒卵形,边缘上部有疏锯齿,基部楔形,上面多皱,下面及叶柄密被锈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具淡黄色绒毛,花芳香;萼征5;花瓣5,白色;雄蕊20;子房下位,2~5室,每室胚珠2,花柱2~5,基部合生,有毛。梨果卵形,扁卵形或长卵形,橙黄色,肉甜。种子1至数粒,棕褐色,有光泽。花期9~11月,果期次年4~5月。
种于村边、平地、坡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四川、湖北有野生。
采制 全年可采,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晒干。
性状 叶长圆形、倒卵形,长12~30cm,宽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近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明显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被棕黄色绒毛。革质而脆,易折断。无臭、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熊果酸、齐墩果酸、维生素B1、和C、鞣质、有机酸、糖类等。
性味 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
02 紫参
关键词:紫参 中草药图谱
紫参 Herba Salviae Chinesnsis(英)Chinese Sage Herb
别名 石见穿、石打穿、月下红。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70cm。茎方形,单一或分枝,表面紫棕色或绿色,被倒向柔毛。叶对生,全为单叶或茎下部为三出复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3~7cm,边缘有圆齿。轮伞花序6花,集成假总状或圆锥花序;花萼钟状,紫色;花冠蓝紫色或紫色,外被长柔毛;雄蕊2,花丝短,药隔长;子房4裂,花柱着生子房底。小坚果椭圆状卵形,褐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路旁、林缘及草丛中。主产江苏、浙江、安徽亦产。
采制 秋季开花时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 全草含甾醇、三萜类、氨基酸、原儿茶醛;根含水苏糖(stachyose)。
性味 性平,味苦、辛。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理气止痛。用于急慢性肝炎、脘胁胀痛、湿热带下、乳腺炎、疔肿。
03 狗脊
关键词:狗脊 中草药图谱
狗 脊 Rhizoma Cibotii(英)Eaast Asian Tree Fern Rhizome
别名 黄狗头、金毛狮子、猴毛头。
植物形态 植物高2.5~3m。叶大,叶柄粗壮,褐色,基部被金黄色长柔毛及黄色狭长披针形鳞片;叶片革质,阔卵状三角形,边缘有浅锯齿,侧脉单一,或在不育裂片上分为二叉。孢子囊群生于裂片侧脉顶端正,每裂片有2~12枚,囊群盖两瓣,形如蚌壳。
生于山脚沟边及林下阴处,酸性土壤中。主产福建、四川、云南、贵州。
采制 秋、冬采挖,除去泥沙、须根、叶柄及金黄色柔毛,干燥。现多趁鲜或蒸后切厚片。
性状 根茎不规则长圆形或球形块状,长10~25cm,直径4~8cm。表面深棕色,残留有金黄色的长茸毛,上面残留数个棕红色坚硬的叶柄基,下面丛生黑色细根。狗脊片呈不规则和长条形或圆形,切面淡棕色,近边缘木1~4mm处有棕黄色凸出的木质部环圈。质脆,带粉性,蒸煮品显黑棕色,半透明。味淡,微涩。
化学成分 根茎含绵马酚(aspidinol);根茎的柔毛鞣质和色素。
性味 性温,味苦、甘。
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腰脊,祛风湿。用于腰脊酸软、下肢无力、,风湿痹痛、屈伸不利。
04 玄参
关键词:玄参 中草药图谱
玄参 Radix Scrophulariae(英)Figwort Root
别名 元参、浙玄参、黑参、乌元参。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长圆柱形或纺锤形。茎具四棱,有沟纹。下部叶对生,上部叶有的互生,卵形至披针形,长10~15cm,边缘具细锯齿,齿缘反卷,骨质,并有突尖。聚伞圆锥花序大而疏散,轴上有腺毛;花萼5裂,裂片边缘膜质;花冠褐紫色,上唇长于下唇;退化雄蕊近圆形。蒴果卵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溪边、山坡林下及草丛中。主产浙江。
采制 冬季茎叶枯萎时来挖,除去根茎、子芽、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天,反复数次至干。
性状 根类圆柱形,中间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曲,长6~2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灰竭色,有不规则的纵沟、横向皮孔及稀疏的横裂纹和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黑色,微有光泽。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咸。
化学成分 含微量挥发油、植物甾醇、油酸、亚麻酸、糖类,左旋天冬酰胺及生物碱。
性味 性微寒,味甘、苦、咸。
功能主治 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用于热病伤阴、舌绎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05 南沙参
关键词:南沙参 中草药图谱
南沙参 Radix Adenophorae(英)Upright Ladybell Root
别名 三叶沙参、山沙参、龙须沙参。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茎高50~100cm。茎生叶互生,狭卵形或矩圆状狭卵形,长3~9cm,宽1.5~4cm,边缘有不整齐锯齿。花序狭长;萼钟状,先端5裂,裂片披针形,有毛;花冠紫蓝色,宽钟形,长约1.8cm,5 浅裂,裂片三角形,外面被毛,雄蕊5。花丝基部扩大,有密柔毛;子房下位,3室。蒴果球形。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小坡草丛、林缘或路边。产于华东、中南及四川。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后趁鲜刮去粗皮干燥。
性状 根圆柱形或圆锥形,稍弯曲,偶有分枝,长7~27cm,直径0.8~3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上部多有深陷横纹,呈断续的环状,下部有纵沟或纵纹。顶端有1或2个根茎。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气微,味微甘。
化学成分 含三萜皂甙、花椒毒素(xanthotoxin,ammoidin)即8一甲氧基补骨脂素。
性味 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 养阴清肺,化痰益气。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粘、气阴不足、烦热口干。
06 黄芪
关键词:黄芪 中草药图谱
黄芪 Radix Astragali(英)MilkvetchRoot
别名 绵黄芪。
来源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性状 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略扭曲,长30~90cm,直径0.7~3.5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质坚韧,断面强纤维性。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性味 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07 甘草
关键词:甘草 中草药图谱
甘草 Radix Glycyrrhizae(英)Liquorice,Licorice Root
别名 甜草根、密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被白色短毛或腺毛。茎直立,稍带木质,小枝有棱角。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17,卵形或宽卵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钟形,5裂;花冠蝶形,紫红色或蓝紫色。荚果褐色,弯曲成 状。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及河岸砂质土处;有栽培。主产内蒙古、甘肃。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 根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纵皱纹、皮孔及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呈纤维性,黄白色。根茎表面有芽痕,断面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化学成分 甘草根及根茎含甘草甜素,为甘草酸(glycyrrhizicacid)的钾、钙盐。尚含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异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新异甘草甙(neoisoiiquiritin)等。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缓解药物毒性。
08 金银花
关键词:金银花 中草药图谱
金银花 FLOS LONICERAE
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 Lon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 Lonicera hypoglauca Miq.、山银花 Lonicera confusa DC. 或毛花柱忍冬 Lonicera 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或用硫磺熏后干燥。
金银花为半常绿性缠绕灌木,适应性很强,耐旱、耐寒,野生于丘陵、山谷、林边,现多为栽培。扦插繁殖,第二年即可开花,3~4年后进入盛花期,管理得当,花期可长达数十年。除西北、东北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野生资源较多的有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家种主产于河南密县、原阳、封丘,山东平邑、费县、苍山、日照等地。其中山东“东银花”产量较大,年收购量约占全国总收购量的20%左右畅销国内外;河南“密银花”花蕾均匀清晰,无开放花朵,花冠较厚而有骨气,用手握之有顶手感觉,颜色黄白而略带绿意,质量最好,但产量较少,约占15%左右,多供出口。其他各地的山银花也有较多的商品供应市场。金银花在60年代以前,货源大部分来自采收野生,受自然灾害影响和践踏破坏很大,因此货源无保障,供应时常紧张缺货,甚至以藤、叶代用。之后国家大力扶持生产,直到80年代初家种面积逐步扩大,加之推广平原栽培和整形修剪等先进技术,加强田间水肥管理等措施,使金银花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大幅度上升,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
金银花商品呈棒状,长2~3厘米,直径1.5~3毫米,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绿白或黄白色,密被短柔毛。规格分密银花、东银花和山银花。密银花和东银花分四个等级,山银花分两个等级。均以花蕾肥大、色青白、花冠较厚、握之有顶手感者为佳。
金银花为常用中药,性寒,味甘。功能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血毒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09 党参
关键词:党参 中草药动态
党 参 RadixCodonopsisPilosulae(英)FllaseAsiabelIRoot Tangshen
别名 潞党参、汶党参、晶党参。
植物形态 草质藤本,有白色乳汁,具浓臭。叶卵形,长1~ 6.5cm,宽0.5~5cm,先端钝或微尖,基部近心形,边缘具波状钝齿,两面被疏或密的伏毛。花单生于枝端;花萼贴生至于房中部,上部5裂;花冠阔钟状,黄绿色,内面有紫斑,先端5浅裂;雄蕊 5,花丝花药近等长,雌蕊柱头有白色刺毛。蒴果短圆锥状。花期 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林边及灌丛中。产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河南、内蒙古及东北;现大量栽培。
采制 秋季来挖,反复揉搓、晾晒至干。
性状 根长圆柱状,中下部有时分枝,长15~40cm,直径 0.6~5cm。表面灰或灰棕色,有纵沟并疏生横长皮孔,上端5 ~10cm,部分有较细密的环纹,根头具疣状突起的茎痕,习称“狮子盘头”,破碎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质稍硬,断面皮部黄白色,多裂隙,木部淡黄色。气微香,味甘。
化学成分 含苍术内酯Ⅰ、ⅢatractylenolideⅠ ,Ⅲ)、烟酸、 5- 羟基- 2- 甲氧基吡啶、党参酸、丁香甙、丁香醛、香草酸,以及植物甾醇、三萜类、单糖、多糖等。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健脾生津。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四肢倦怠。
党参—川党参 RadixCodonopsisTangshen(英)SzechwanAsiabellRoot
别名 天宁党参、巫山党参、单枝党参。
植物形态 与党参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植株除叶片两面密被柔毛,全体几近于光滑无毛;叶片卵形、狭卵形或披针形,长2~8cm,宽0.8~3.5cm,顶端钝或急尖,基部多呈楔形或较圆钝,稀浅心形。花萼5深裂,仅基部与子房合生,花丝长于花药,子房下位。蒴果较大,成熟时紫红色。
生于山地林边或灌丛中。产于四川、湖北及陕西;有栽培。
性状 与党参类似,但分枝较少,仅根上端1~3cm部分有环纹,质稍软,断面裂隙少。味微酸。
化学成分 含多糖、酚类、甾醇、挥发油、黄芩素葡萄糖甙、皂甙及微量生物碱。
性味 性平,味甘、微酸。
功能主治 同党参。
党参—球花党参 RadixCodonopsisSubglobosae(英)Subglobularflower AsiabellRoot
别名 蛇头党参、臭参、臭药。
植物形态 草质藤本,有淡黄色乳汁,具浓臭。茎分枝多,疏生白色刺毛。叶互生,叶片阔卵形,较小,先端钝或急尖,基中浅心形或圆钝,边缘微波状或具线钝圆锯齿,上面有短伏毛,下面沿网脉疏生短糙毛。花顶生或侧生;花梗被刺毛;花萼贴生至子房顶端,有10条明显辐射脉,脉上疏生白色刺毛,裂片彼此远隔,边缘具细锯齿,背面被白色刺毛;花冠球状阔钟形,长2cm,直径2~2.5cm,淡黄绿色,先端深紫红色,外侧先端有刺毛。蒴果下部半球状,上部短圆锥状或有尖喙。花果期7~10月。
生于山地草坡、乱石堆旁、石缝中或沟边灌丛中。主产四川及云南。
采制 秋季来挖,晒干,或切成薄片。
性状 根呈长纺锤状或圆柱状,有时压扁,少分技,长20~50cm,直径1~3cm,靠近芦头处细小,形似蛇头或蚯蚓头。表面棕黄或淡棕色,有纵沟,疏生横长皮孔,上部具细密环纹。根茎(芦头)较长,具多数细小茎痕和芽痕。质坚硬,断面皮部淡棕色,木部黄白色。具特异臭气,味辛、微甘。
化学成分 含苍术内酯Ⅲ、多糖。
性味 性温,味辛、微甘。
功能主治 同党参。
10 白术
关键词:白术 中草药图谱
白术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白术为多年生草本,喜气候温和凉爽,原野生于海拔1000~1800米的山区丘陵、林地及灌木林中。分布于浙江、安徽一带,但资源已濒临绝迹。药用来源于家种,种植白术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为宜。种子繁殖,育苗移栽后生长两年收获。主产浙江新昌、嵊县、天台、东阳、于潜,湖南平江、衡阳,安徽歙县、宁国,江西修水、铜鼓等县;江苏、四川、福建、河北、湖北、山东、河南、贵州、陕西、广东等省也有引种栽培。浙江白术种植历史悠久,产量最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左右。湖南种植白术的历史虽然不长但生产发展较快产量约占全国的25%左右仅次于浙江。白术生产在近30多年来,发生过多次大的起落,生产高峰期年收购量是正常年销售量的2~3倍。白术的年需要量相对稳定,增长幅度不大,生产的起伏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价格的高低。同时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也影响白术生产的丰歉。如果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即可做到供求基本平衡。
白术商品呈拳状团块形,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长3~13厘米,直径1.5~7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浅而细的纵皱纹。下部两侧膨大,似如意头,俗称“云头”。向上渐细中端肥大光滑者习称“白术腿”。质量以个大、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质坚实、有油室(习称“朱砂点”)、无空心者为佳。规格按个头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白术为常用中药,性温,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能。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炒白术健肺、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11 射干
关键词:射干 中草药图谱
本品为鸢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DC.的干燥根茎。春初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
射干为多年生草本,喜阳光、温暖、耐干旱、耐寒,野生于山坡、旷地、河谷和荆棘丛中。分布于湖北、河南、安徽等20多个省、区。湖北、河南、陕西等省收购量较多调剂各地,并供出口。80年代初期,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野生变家种试验成功,但由于产量低,未能大面积栽培。由于销售量逐年增长,供求略有偏紧。今后宜在保护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做到采育并重。
射干商品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长3~10厘米直径1~2厘米。表面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有排列较密的环纹。上面有数个圆盘状凹陷的茎痕,偶有茎基残存;下面有残留细根及根痕。质硬,断面黄色,颗粒性。气微味苦、微辛。质量以粗壮、无须根、质坚硬、断面黄色者为佳。
射干为常用中药,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之功能。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12 艾叶
关键词:艾叶 中草药图谱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5-120cm;茎具明显棱条,上部分枝,被白色短绵毛。单叶,互生,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深裂,两侧2对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中间又常3裂,裂片边缘均具锯齿,上面暗绿色,密布小腺点,稀被白色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绒毛;茎顶部叶叶全缘或3裂。头状花序排列成复总状,总苞卵形,密被灰白色丝状茸毛;筒状小花带红色,外层雌性花,内层两性花。瘦果长圆形、无冠毛。花期7-10月。
性味归经: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本品芳香、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
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且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叶烟薰防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用半斤成熟的艾草(没有成熟的艾草不能使用,因为它的药力不够)放置在盆子里,在房子里点燃,把窗户关起来,这样才能起到熏的作用。在熏的时候,一定要烟熏,不能是明火,因为实验证明,烟熏杀菌的效果比明火要好得多。烟熏的时候人要离开房子,因为艾草有大量的挥发油,挥发油是艾草杀菌的重要成分,但它有毒性,容易引起皮肤粘膜潮红,使人的中枢神经兴奋,严重的会导致抽搐,一般应该离开房子半个小时就不会中毒。艾叶浴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眠,温经的功效。取新鲜艾叶30~50g,在澡盆中用沸水冲泡5~10分钟,取出艾叶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沐浴。艾叶对毛囊炎,湿疹有一定的疗效...
使用方法:内服3-10g.可内服,可烟熏,可外洗。
止血宜炒炭用;理气血宜生用。
中成药:艾附暖宫丸、当归调经丸、乌金丸、暖宫孕子方、胶艾汤
药膳:艾叶粥
13 川贝母
关键词:川贝母 中草药图谱
川贝母:为多年生草本,鳞茎圆锥形,茎直立,高15-40cm.叶2-3对,常对生,少数在中部间有散生或轮生,披针形至线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无柄。花单生茎顶,钟状,下垂,每 花具狭长形叶状苞片3枚,先端多少弯曲成钩状。花被片6,通常紫色,较少绿黄色,具紫色斑点或小方格,蜜腺窝在北面明显凸出;蒴果具6纵翅。花5期-7月,果期8-10月。
暗紫贝母的叶仅下面的1-2对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先端不卷曲,叶状苞片1.花被深紫色,略有黄色小方格,蜜腺窝不明显。果棱上的翅很狭。花期6月,果期8月。
性味归经: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本品味苦,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咯痰黄稠之证;又兼甘味,故善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证,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证;还有散结开郁之功,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心烦之证,及瘰疬痰核等病。此外,川贝母与乌贼骨、甘草为散剂,即乌贝散,治疗胃溃疡有效。
使用方法:内服:3-10g;研细粉冲服,每次1-1.5g反乌头。寒湿咳嗽不宜使用。
中成药: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萎散
药膳:川贝冰糖汤、川贝酿梨
14 苍术
关键词:苍术 中草药图谱
植物形态:茅苍术为多年生草本,高达80cm;具结节状圆柱形根茎。茎直立下部木质化。叶互生,革质,上部叶一般不分裂,无柄,卵状披针表至椭圆形,边缘有刺状锯齿,上面淡绿色,有光泽,正面淡绿色,下部叶多为3-5深裂或半裂,顶端裂片较大,圆形、倒卵形、侧裂片1-2对,椭圆形。头状花序顶生,叶状苞片1列,羽状深裂,裂片刺状;总苞圆柱形,卵形或披针形;花多数,两性,或单性多异株,全为管状花,白色或淡紫色;两性有多数羽毛状长冠毛,单性花一般为雌花。瘦果有柔毛,冠毛长约8mm,羽状。花期8-10月,果期9-10月。(菊科)
产地:多生于山坡较干燥处。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等省。
采收加工:春、秋两季挖取根茎,除去茎叶、细根、泥土,晒干,撞去须根。
性味归经: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本品芳香燥烈,内可化湿浊之郁,外能散风湿之邪,故能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凡湿邪为病,不论表里上下,皆可应用,如湿阻脾胃,寒湿吐泻,可用平胃散。风寒湿痹,风湿表证,可用九味羌活汤。配伍后也可用于治疗热痹或湿热下注,如二妙散。本品又有明目之功,可治夜盲症,可单用,或与猪肝、羊肝蒸煮同食。
使用方法:
内服:5-10g.本品辛温燥烈,故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中成药:越鞠保和丸 木香顺气丸 保和丸 二妙丸、二妙散
药膳(汤):苍术羊肝汤
15 板蓝根
关键词:板蓝根
植物形态:
为二年生草本。主根深长,直径1-2.5cm.茎直立,高40-100cm,上部分分枝,光滑无毛。叶互生,基生叶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全缘或波状,有时不规则齿裂;茎生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或尖,基部垂耳圆形,半抱茎,全缘。复总状花序,花黄色;花萼4,花瓣4.长角果长圆形,扁平,边缘翅状,紫色。花期4-5月,果期6月。(十字花科)
产地:生于山地林缘较潮湿的地方。河北、江苏、河南、安徽、陕西、甘肃、黑龙江等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霜降后采挖,除去茎、叶、泥土,晒干。
性味归经: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
功能主治:本品苦寒,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要用于温热病发热,头痛,喉痛,如板蓝根冲剂,亦可用治发斑疹,还可用治痄腮,如普济消毒饮,若为痈肿疮毒等热炽毒盛之证,亦可使用。
有与痄腮患者接触史的儿童,可取板蓝根15g煎水服,每日1次,连服3~5天,以防传染。
在临床上常用板蓝根单味或与贯众、金银花、野菊花等合用,用于治疗某些传染病及热性病。近年来研究证实,板蓝根内含有多种抗病毒物质,对感冒病毒、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及流脑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使用方法:内服:10-15g.煎汤或入丸散
中成药:喉症丸、羚羊清肺丸、小儿感冒清热冲剂、板蓝根冲剂、普济消毒饮
16 诃子
关键词:诃子 中草药图谱
诃子 Fructus Chebulae(英)Medicine Terminalia Fruit
别名 诃黎勒。
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树皮暗褐色,小枝常被棕色柔毛。叶互生或近对生,革质,椭圆形或卵形,长7~16cm,宽3~8cm,全缘,叶基及叶柄有绿色腺体。穗状花序集成圆锥状,顶生或腋生,密被柔毛;花小,芳香,花萼杯状,浅黄色,5裂,内面密被毛;花冠缺;雄蕊10,2轮;子房下位,1室。核果椭圆形,形如橄榄,有5棱。花期5~6月,果期次年1月。
生于疏林中或阳坡林缘。分布于广东、云南、广西。
采制 秋、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性状 果实长圆形或卵圆形,长2~4cm,直径2~2.5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微具光泽,有5~6条纵棱线及不规则的皱纹。质坚实。果肉厚0.2~0.4cm,黄棕色或黄褐色。果核长1.5~2.5cm,直径1~1.5cm,浅黄色,粗糙。种子狭长纺锤形,种皮黄棕色。味酸涩后甜。
化学成分 含诃子酸(chebulinic acid)、诃子素(chebulin)、诃黎勒酸(chebulagic acid)、原诃子酸(terchebin)、莽草酸(shikimic acid)、鞣花酸(ellagic acid)、五倍子酸(gallic acid)、奎宁酸(quinic acid)、番泻甙A(sennoside A)、鞣酸酶(tannase)等。性味性平,味苦、酸、涩。
功能主治 涩肠敛肺,降火利咽。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肺虚喘咳、久咳不止、咽痛音哑。
17 广藿香
关键词:广藿香 中草药图谱
广藿香 Herba Pogostemosis(英)Cablin Potchouli Herb
别名 刺蕊草、藿香。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灌木,高30~100cm,揉之有香气。茎直立,上部多分枝,老枝粗壮,近圆形;幼枝方形,密被灰黄色柔毛。叶对生,圆形至宽卵形,长2~10cm,宽2.5~7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楔形或心形,边缘有粗钝齿或有时分裂,两面均被毛,脉上尤多;叶柄长1~6cm,有毛。轮伞花序密集成假穗状花序,密被短柔毛;花萼筒状,5齿;花冠紫色,4裂,前裂片向前伸;雄蕊4,花丝中部有长须毛,花药1室。小坚果近球形,稍压扁。我国栽培的稀见开花。
原产亚洲菲律宾等亚热带地区。我国主产广东、海南;栽培。
采制 枝叶茂盛时采割,日晒夜闷,反复至干。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广藿香醇(patchoulo alcohol),并有α-,β-和γ-藿香萜烯(α-,β-,γ-patchoulene)、α-愈创烯(α-guaiene)、α-布藜烯(α-bulnesene)、广藿香酮(pogostone)、丁香烯、丁香酚及广藿香吡啶碱(patchoulipyridine)等。
性味 性微温,味辛。
功能主治 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18 北沙参
关键词:北沙参 中草药图谱
北沙参 Radix Glehniae(英)CoasiaI GIehnia Root
别名 莱阳参、海沙参、银沙参、辽沙参。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大部埋在沙中,部分露于地面,密被灰褐色绒毛。基生叶卵形或宽三角状卵形,三出式羽状分裂或2~3回羽状深裂,具长柄;茎上部叶卵形,边缘具有三角形圆锯齿。复伞形花序顶生,密被灰褐色绒毛;伞幅10~14,不等长;小总苞片8~12,线状披针形;花梗约30;花小,白色。双悬果近球形,密被软毛,棱翅状。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于海边沙滩。主产山东、河北、辽宁;有栽培。
采制 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外皮,干燥。
性状 根长圆柱形,偶有分枝。表面淡黄白色,偶有外皮残存,全体有细纵皱纹及纵沟,并有棕黄色点状细根痕。顶端常留有黄棕色根茎残基,上端稍细,中部略粗,下部渐细。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化学成分 含欧前胡素(imperatorin)、补骨脂内酯(psoralen)。佛手内酯、圆当归内酯-7-0-β-龙胆二糖甙(oosthenol-7-0-β-gentio-bioside)等多种香豆素,并含生物碱、淀粉、微量挥发油等。
性味 性微寒,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19 川楝子
关键词:川楝子 中草药图谱
川楝子 Fructus Toosendan(英)Szechwan Chinaberry Fruit
别名 金铃子
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10m。树皮灰褐色,小枝灰黄色。2回羽状复叶互生,总叶柄长5~12cm;羽叶4~5对,小叶5~11,狭卵形,长4~10cm,宽2~4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全缘或少有疏锯齿。圆锥花序腋生;花萼5~6裂;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12,花丝合生成筒;子房上位,瓶状,6~8室。核果圆形或长圆形,直径约3cm,黄色或栗棕色。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于丘陵、田边;有栽培。主产四川、云南。
采制 冬季果实成熟、果皮黄色时采收,晒干。
性状 果实类球形,直径2~3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基,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
化学成分 含川楝素(toosendanin)、生物碱、山柰醇、树脂、鞣质。
性味 性寒,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20 虎耳草
关键词:虎耳草 中草药图谱
虎耳草 H erba Saxifragae(英)Saxifrage,Creepinp Rockfoil
别名 金丝荷叶、耳朵红、老虎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14~45cm,全株有毛。匍匐茎细长,赤紫色,先端着地长出新株。叶数片基生,肉质,密生长柔毛,叶柄长,紫红色;叶片广卵形或肾形,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有不规则钝锯齿,两面有长伏毛,上面有白色斑纹,下面紫红色或有斑点。圆锥花序,稀疏;花小,两侧对称,萼片5,不等大,卵形;花瓣5,白色,下面2瓣较大,披针形,上面3片小,卵形,都有红色斑点;雄蕊10;心皮2,合生。蒴果卵圆形,有2喙。花期5~8月,果期7~11月。
生于阴湿处、溪旁树阴下,岩石缝内。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
采制 春、夏秋采收,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化学成分 含槲皮素-5-葡萄糖甙(quercetin-5-glucoside, saxifragin)、槲皮甙(quercitrin)、氯原酸、熊果甙(arbutin)。
性味 性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消炎,解毒。用于急性中耳炎、风热咳嗽、大泡性彭膜炎、风疹瘙痒。
21 菊三七
关键词:菊三七 中草药图谱
菊三七 Radix Gynurae Segeti(英)GynuraRoot
别名 红背三七、土三七、破血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1.5m。茎直立,带肉质,有细纵棱。基生叶簇生,匙形,全缘或有锯齿或羽状分裂,下面带紫绿色;茎生叶互生,长椭圆形,长10~25cm,宽5~10cm,羽状分裂,裂片卵形至披针形,边缘浅裂或有疏锯齿,叶柄基部有假托叶l 对。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总苞圆柱形,苞片2层,外层丝状;筒状花金黄色,两性。瘦果狭圆柱形,褐色,有棱,冠毛多数。花期9~10月。
生于阴湿肥沃处;或有栽培。产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湖南。
采制 秋季挖块根,栽培的于第2年采挖,鲜用或晒干。
性状 根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全体多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弧状沟纹,在突起物顶端常有茎痕或芽痕,下部有须根或已折断。质坚实,不易折断,新鲜时白色,干燥者呈淡黄色,有菊花心。味甘淡后微苦。
化学成分 含菊三七碱甲〔seneciphyllinine)、菊三七碱乙(seneciphylline)。
性味 性温,味甘、苦。
功能主治 破血散瘀,止血,消肿。用于跌打损伤、创伤出血、吐血、产后血气痛。
22 鸡矢藤
关键词:鸡矢藤 中草药图谱
鸡矢藤 Herba Paederiae(英)Chinese Fevervine Herb
别名 鸡屎藤、牛皮冻、臭藤。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质藤本,全株均被灰色柔毛,揉碎后有恶臭。叶对生,有长柄,卵形或狭卵形,长5~11cm,宽3~7cm,先端稍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全缘,嫩时上面散生粗糙毛;托叶三角形,早落。花多数集成聚伞状圆锥花序;萼5齿裂;花冠筒钟形,外面灰白色,具细茸毛,内面紫色,5裂;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内;子房2室,每室1胚珠。果球形,淡黄色。花期8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地路旁或岩石缝隙、田埂沟边草丛中。产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
采制 夏季采收全草,晒干。
化学成分 含猪殃殃甙(asperuloside)、鸡矢藤甙(paederoside)鸡矢藤次甙(scanderoside)及鸡矢藤甙酸(paederosidic acid)、去乙酰猪殃殃甙(deacetylasperuloside),后两者系提取过程中的产物。还含有γ-谷甾醇、熊果甙(arbutin)及挥发油。
性味 性平,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止痛解毒,消食化积,活血消肿。用于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外伤性疼痛、肝胆及胃肠绞痛、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支气管火、放射反应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外用皮炎、湿疹及疮疡肿毒。
· 天胡荽 · 马钱子 · 佩兰 · 鬼臼 · 急性子 · 海芋 · 葱子
· 芡实 · 瓦松 · 落新妇 · 青葙子 · 西河柳 · 千年健 · 沙苑子
· 丁公藤 · 大血藤 · 酸枣仁 · 降香 · 葶苈子 · 苏木 · 黄柏
· 槐米 · 甜瓜子 · 钩藤 · 鼠曲草 · 墨旱莲
01天胡荽
关键词:天胡荽 中草药图谱
天胡荽 Herba Hydrocotylis(英)Lawn Pennywort Herb
别名 满天星、破铜钱、落得打。
植物形态 多年生矮小草本,有气味。茎细长而匍匐,平铺地上成片。叶互生,圆形或肾形,直径0.5~3.5cm,不分裂或5~7深裂至中部,边缘有钝锯齿,上面绿色,光滑或有疏毛,下面通常有柔毛;叶柄细,长0.5~9cm。单伞形花序与叶对生,生于节上,伞西风长0.5~3cm;总苞片4~10,倒披针形,长约2mm;每个伞形花序有花10~15朵,花无柄或有短柄;无萼齿,花瓣卵形,绿白色。双悬果略呈心形,侧面扁平,光滑或有斑点,中棱略锐。花期5月。
生于潮湿路旁、草地、山坡、墙脚、河畔、溪边。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
采制 夏、秋季花叶茂盛时采收,洗净,阴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挥发油、香豆素。
性味 性平,味辛。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化痰止咳。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百日咳、尿路结石、脚癣、带状疱疹、结膜炎、丹毒。
02马钱子
关键词:马钱子 中草药图谱
马钱子 Semen Strychni(英)Nux Vomica Dong Button
别名 番木鳖。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10~13m。叶对生,有柄;叶片广卵形,先端急尖或微凹,全缘,革质,有光泽,主脉5条,罕3条。聚伞花序顶生,花小,白色,近无梗;花萼先端5裂;花冠筒状;雄蕊5,无花丝;子房上位,花柱长与花冠相近。浆果球形,直径6~13cm,成熟时橙色,表面光滑。种子3~5粒或更多,圆盘形,密被银色茸毛,种柄生于一面的中央。
生于山地林中,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有栽培。
采制 9~10月,摘取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洗净附着的果肉,晒干。用砂烫去毛后,研粉用。
性状 种子扁圆钮扣状,常一面微凹,另面稍隆起,直径1.2~3cm,厚3~6mm,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密生匐伏的银灰色丝状茸毛,由中央向四川射出;底面中央有圆点状突起的种脐,边缘有微尖突的珠孔。味极苦。
化学成分 含番木鳖碱(strychnine)、马钱子碱(brucine)、α-及β-可鲁勃(α- β-colubrine)、番木鳖次碱(vomicine)、马钱子新碱(novacine)、依卡精(icajine)、番木鳖甙(loganin)等。
性味 性寒,叶苦;有大毒。
功能主治 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
03佩兰
关键词:佩兰 中草药图谱
佩兰 Herba Eupatorii(英)Fortune Eupatorium Herb
别名 大泽兰、小泽兰、鸡骨香、香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茎横走。茎圆柱形,常紫绿色,无毛或有短柔毛。叶互生,下部叶常枯萎;中部叶较大,常3全裂或深裂,中裂片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2.5~4.5cm,先端渐尖,边缘 有粗糙齿或不规则细齿,两面无毛或沿脉有疏毛,无腺点,叶柄长约1cm;上部叶较小。头状花序排成复伞房状;总苞钟状,总苞片2~3层,紫红色;管状花4~6,白色或带淡红色,两性。瘦果圆柱形,具5棱,无毛及腺点。花期7~11月,果期9~12月。
采制 夏、秋季分两次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主要分为对-伞花烃(pcymene)、麝香草甲醚(methyl thymol ether)、橙醇乙酯(nerryl acetate),另含宁德洛非碱(lindelofine);叶、花尚含蒲公英甾醇棕榈酸酯(taraxasteryl palmitate)等。
性味 性平,味辛。
功能主治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
04鬼臼
关键词:鬼臼 中草药图谱
鬼臼 Rhizoma DysosmaeVersipellis(英)Common Dysosma Rhizome
别名 八角莲、八角乌。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17cm。根茎粗壮,结节状,少分枝。茎生叶常为2,盾状,近圆形,长16~22cm,宽12~19cm8~9浅裂,裂片边缘有叶状细齿;叶柄长10~15cm。花5~8朵着生于叶柄上方近叶片处,下垂,花梗长达到.8cm;萼片6;花瓣6,紫红色;雄蕊6;雌蕊1,子房上位。浆果近球形。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谷和山坡杂木林下阴湿处。产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湖北、江西。
采制 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状 根茎呈横生的小结节状,长2~3cm,直径约5mm,表面棕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 根及根茎含鬼臼毒素(pobophyllotoxin)、去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异苦鬼臼酮(isopicropodophyllone)、金丝桃甙(hyperin)等。
性味 性温,味苦、辛;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痰消肿。用于痈肿疔疮、瘰疬、咽喉肿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05 急性子
关键词:急性子 中草药图谱
急性子 Semen Impatientis(英)Garden Balsam Seed
别名 指甲花。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约60~80cm。茎粗壮,肉质,常带红色,节略膨大。叶互生,披针形,长6~15cm,宽1.5~2.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锐锯齿;叶柄两侧有腺体。花不整齐,单一或数朵簇生于叶腋,密生短柔毛,粉红色、红色、紫红色或白色;萼片3,后面一片大,花瓣状,向后延伸成距;花瓣5,侧瓣合生, 不等大;雄蕊5,花药粘合;子房上位,5室。蒴果密生茸毛。种子圆形,黄褐色。花期6~8月,果期9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江苏、浙江、河北、安徽。
采制 秋季采收尚未开裂的成熟果实,晒干,打出种子,除去果皮及杂质。
性状 种子椭圆形、扁圆形或卵圆形,长2~3mm,宽1.5~2.5mm。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粗糙,有稀疏的白色或浅黄棕色小点。除去表皮,则显光泽。种脐位于狭端,稍突出。质坚实,种皮薄,子叶灰白色,半透明。微苦。
化学成分 含十八烷四烯酸(parinaric acid)、凤仙甾醇(balsaminasterol)、α-菠甾醇(a-spinasterol)、β-谷甾醇、槲皮素二糖甙、槲皮素三糖甙等。
性味 性温,味微苦、辛。
功能主治 破血软坚,消积。用于症瘕痞块、经闭、噎膈。
附注 凤仙花茎枝亦供药用。
06 海芋
关键词:海芋 中草药图谱
海芋 Rhizoma Alocasiae Odorae(英)Alocasia Rhizome
别名 广东狼毒、野芋、独脚莲、老虎芋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m。茎肉质粗壮,皮黑褐色。叶盾状,着生于茎顶,阔卵形,长30~90cm,宽20~60cm,先端短尖,基部广心状箭形,侧脉9~12对;叶柄粗壮,基部扩大而抱茎。总花梗成对由叶鞘中抽出;佛焰苞管长3~4cm,粉绿色,上部舟状长10~14cm,宽4~5cm,中性花部分长2.5~3.5cm,雄花部分长3cm;附属体圆锥形,有网状槽纹。浆果淡红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村旁、山沟、溪边等湿地。主产广东、广西、四川。
采制 全年可采,因有毒需加工。
性状 根茎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不一,长者可达30cm,直径3~6cm或更粗。有时可见未除尽的栓皮及环状的节和圆形的根痕。质坚实。气微,味淡,嚼之发麻。
化学成分 鲜根含海芋素(alocaasin),另含生物碱、甾醇类化合物。
性味 性寒,味淡;有大毒。
功能主治 解热攻毒,祛风消炎。用于流咸、肺结核、疔疮肿毒、蛇虫咬伤。
07 葱子
关键词:葱子 中草药图谱
葱子 Semen Allil Fistulosi(英)Fistular Onion Seed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常簇生,全株具异臭味。鳞茎卵状长圆形,鳞叶白色。叶基生,管状,长30~50cm,直径1~2cm先端尖,具明显纵纹。花茎自叶丛中抽出,中空,高30~50cm;伞形花序近球形;总苞片膜质;花被片6,白色,卵状披针形,排成2轮;雄蕊6,花丝细长;子房上位,3室。蒴果三棱形,室北开裂。种子6,黑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于田野。全国各地都产,以山东产量较大。
采制 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下果序,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 种子三角状扁卵形,有棱线1~2条,长3~4mm,宽2~3mm,表面黑色,多光滑或偶有疏皱纹,凹面平滑。基部有两上突起,较短的突起顶端灰棕色或灰白色,为种脐;较长的突起顶端为珠孔。估轻,质坚硬。气特异嚼之有葱味。
化学成分 含S-丙烯基-1-半胱氨酸硫氧化物(S-propeny 1-1- eine sulfoxide).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补肾明目。用于肾虚、阳痿、目眩。
08 墨旱莲
关键词:墨旱莲 中草药图谱
墨旱莲 Herba Ecliptae(英)Yetbadetajo Hert
别名 旱莲草、黑墨草、野葵花、烂脚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0~60cm,全株被白色粗毛,折断后流出的汁液数分钟后即呈蓝黑色。茎直立或倾状,绿色或红褐色。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10cm,宽0.5~2.5cm,全缘或有细齿,基部渐狭,无柄或有短柄。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直径6~11mm;总苞片5~6,绿色,长椭圆形;舌状花的瘦果扁四棱形,管状花的瘦果三棱形,均为黑褐色,有瘤状突起。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路边草丛、沟边、湿地或田间。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
采制 开花时采割,晒干。
化学成分 含烟碱(nicotine)、三噻嗯甲醇(a-terthienylmethanol)、三噻嗯甲醛(a-formy1-a-terthieny1)、皂甙、鞣质、苦味 质、异黄酮甙、蟛蜞菊内脂等。
性味 性寒,味甘、酸。
功能主治 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用于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阴虚血热、吐血、血衄、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伤出血。
09 芡实
关键词:芡实 中草药图谱
芡实 Semen Euryales(英)Gordon Euryale Seed
别名 鸡头米、鸡头莲、刺莲。
植物形态 一年生水生草本,全株多刺。地下茎粗短。初生叶沉水,箭形而小,后生叶漂浮水面,圆盾形或盾状心形,直径可达130cm,上面多皱折,下面带紫色,叶柄及叶脉均多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伸出水面;萼片4,有刺;花瓣多数,紫红色;雄蕊多数;子房下位,8室,柱头圆盘形。浆果鸡头状,海绵质,暗紫红色,密被尖刺。种子球形,直径约1cm,黑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
栽培或野生于湖沼、池塘中;几遍全国。主产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安徽。
采制 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再除去硬壳,晒干。
性状 种仁球形,直径5~8mm。表面有棕红色内种皮,一端黄白色,有凹点状的种脐痕,除去内种皮显白色。质较硬,断面白色,粉性。
化学成分 含淀粉、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等。
性味 性平,味甘、涩。
功能主治 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10 瓦松
关键词:瓦松 中草药图谱
瓦松 Herba Orostachydis(英)Fimbriate Orostachys Herb
别名 瓦花、向天草、酸塔。
植物形态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5~35cm,全株粉白色,密生紫红色斑点。不结实茎矮小,倾斜。基生叶莲座状。阔线形至倒披针形,先端具1半圆形软骨质的附属物,其边缘流苏状,中央有1长刺;茎生叶互生,线形至倒卵形,长2~3cm,宽4~5mm,先端长尖。开花时基生叶枯落,自茎顶抽出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梗长达1cm;萼片5;花瓣5,淡红色;雄蕊10, 花药紫色;心皮5。骨朵果矩圆形。花期10~11月。
生于屋顶瓦缝中或岩石上。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北方。
采制 夏、秋季采收全草,反复晒几次至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含大量草酸。
性味 性平,味酸;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血,敛疮。用于泻痢、便血、月经不调、疮不收口。
11 落新妇
关键词:落新妇 中草药图谱
落新妇 RhizomaAstilbis(英)ChineseAstilbeRhizome
别名 红升麻、马尾参、野开麻、虎麻。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基生叶2~3回三出复叶或羽状复叶,有长柄,柄上有长柔毛,小叶卵形或卵状菱形,长2~10cm,宽1~4cm,边缘有重锯齿,两面叶脉上疏生硬毛;茎生叶较小,2~3片。圆锥花序,密生棕色长柔毛或间有腺毛,花密集;花瓣5,狭条形,紫红色;雄蕊10,花药青色。果长3~4mm。种子多数,长形,两端细尖。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坡、路边草丛中或灌木林下阴湿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采制 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 根茎不规则块状或长形,上面有数个圆形茎痕,有棕黄色绒毛,有时有棕黑色鳞片状苞片;外皮棕色或黑棕色,凹凸不平,有多数须根痕。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白色,微带红色或棕红色。气微辛,味涩苦。
化学成分 含矮茶素(岩白菜素,bergenin)、鞣质、2-羟基苯乙酸等。
性味 性凉,味辛、苦。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头身疼痛、发热咳嗽。
12 青葙子
关键词:青葙子 中草药图谱
青葙子 Semen Celosiae(英)Feather Cockscomb Seed
别名 野鸡冠花、狼尾花、大尾鸡冠花。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1m。茎直立,绿色或带红紫色,有纵条纹。叶互生,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9cm,宽1~3cm。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干膜质,淡红色,后变白色,苞片3;花被片5;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成杯状;子房上位,柱头2裂。胞果卵形,盖裂。种子扁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于平原或山坡;有栽培,几遍全国。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物或摘取果穗,晒干,收集种子。
性状 种子扁圆形,少数圆肾形,直径1~1.5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间微隆起,侧边微凹处有种脐。种皮薄而脆。无臭,无味。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淀粉、烟酸、硝酸钾。
性味 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13 西河柳
关键词:西河柳 中草药图谱
西河柳 Cacumen Tamaricis(英)Chinese Tamarisk Twing
别名 山川柳、三春柳、西湖柳、赤柽柳。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密生,绿色或带红色,细长,常下垂。叶互生,极小,鳞片状,卵状三角形,顶端渐尖,基部鞘状抱茎,无柄。总状花序集为疏散的圆锥花序;花小,白色至粉红色,苞片三角状;萼片5;花瓣5,花丝较花冠长,花盘10或5裂;子房上位,1室,花柱3。蒴果小。种子先端有丛毛。花期4~9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野湿润砂碱地及河岸冲积地。多栽培。主产河北、河南;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采制 5~6月割剪嫩枝叶,阴干。
性状 茎枝呈细圆柱形,直径0.5~1.5mm。表面灰绿色,有多数互生鳞片状小叶。质脆,易折断。稍粗的枝表面红褐色,叶片常脱落而残留突起的叶基,断面黄白色,中心有髓。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树脂、槲皮素-甲醚(quercetin-monomethylether)鞣质、水杨甙(salicin)。
性味 性平,味甘、辛。
功能主治 散风,解毒,透疹。用于麻疹不透、风湿痹痛。
14 千年健
关键词:千年健 中草药图谱
千年健 Rhizoma Homalomenae(英)Obscured Homalomena Rhizome
别名 一包针、千年见、千颗针。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鳞叶线状披针形,向上渐狭;叶互生,具长柄;叶片近纸质,两面光滑无毛。花序1~3,生于鳞叶叶腋,短于叶柄;佛焰苞长圆形或椭圆形,开花前卷成纺锤形;花单性同株;雄花生在花序上部,雌花在下部;无花被;雄花密集,通常由3雄蕊组成一束,分离,雄蕊呈片状长圆形,花丝纵裂;雌花具退化雄蕊,呈棒状,子房3室,胚珠多数,柱头具不明显的3裂。浆果。种子长圆形,褐色。花期5~6且,果期8~10月。
生于山谷溪边或密林下、阴湿地。主产广西、云南。
采制 春、秋季采挖根茎,晒干或刮去外皮后晒干。
性状 根茎圆柱形或略扁,稍弯曲,长15~40cm。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多数扭曲的纵沟及黄白色的纤维束。质脆,易折断,折断面红棕色,树脂样,有许多纤维束外露及圆形具光泽的油点。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其中有α- 蒎烯、β- 蒎烯、芳樟醇等。
性味 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祛风湿,健筋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冷痛、下肢拘挛麻木。
15 沙苑子
关键词:沙苑子 中草药图谱
沙苑子 Semen Astragali Complanati(英)Flatstem Milkvetch Seed
别名 潼蒺藜、沙苑蒺藜。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较细弱,略扁,基部常倾卧,有白色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9~21,椭圆形,长0.7~2cm,宽3~8mm,下面有白色柔毛;托叶小,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有花3~7朵;花萼钟形,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有白色柔毛;花冠蝶形,浅黄色,旗瓣近圆形,先端凹,龙骨瓣与翼瓣约等长;子房密生白色柔毛,有短子房柄。荚果膨胀,纺锤形,长2~3.5cm,先端有喙。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野、路旁;多栽培。主产陕西,内蒙古、辽宁、河北、甘肃、吉林也有分布。
采制 秋末冬初果实成熟尚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生用或炒用。
性状 种子略呈扁肾形,长2~2.5mm,宽1.5~2mm,厚约1mm。表面光滑,褐绿色或灰褐色,边缘一侧凹处具圆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子叶2,淡黄色,胚根弯曲,长约1mm。无臭,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化学成分 含脂肪酸、鞣质。
性味 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 温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用于肾虚腰痛、遗精早泄、白浊带下、小便余沥、眩晕目昏。
13 鼠曲草
关键词:鼠曲草 中草药图谱
鼠曲草 Herba Gnaphaii Affinis(英)Cudweed Herb
别名 佛耳草、追骨风、绒毛草。
植物形态 二年生草本,主同10~15cm,全株密被白绵毛。茎直立,通常基部分枝,丛生林。叶互生,基生叶花后调落,下部和中产叶匙形或倒披针形,长2~6,宽4~12mm,基部渐狭,下延,两面都有白色绵毛。头状花序多数,排成伞房状;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3层,金黄色,干膜质;花黄色,边缘雌花花冠丝状,中央两性花管状。瘦果长椭圆形,具乳头状突起,冠毛黄白色。花期4~7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坡、路旁、田边。主产江苏、浙江。
采制 春、夏季花开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木犀草素-4’-葡萄糖甙(Iuteolin-4’-glucoside)、豆甾醇、氯化钾、硝酸钾、木犀草素;花含鼠曲草素(gnaphalin2’44’-trihydro-6’-methoxychalocone-4’β-D-glucopyranoside)。
性味 性平,味微甘。
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用于咳嗽、痰喘、风湿痹痛。
17 丁公藤
关键词:丁公藤 中草药图谱
丁公藤 Caulis Erycibes(英)Obtuseleaf Erycibe Stem
别名 麻辣子。
植物形态 攀援藤本。幼枝被密柔毛,老枝无毛。叶互生,革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长5~15cm,宽2~6cm,先端钝尖、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干时显铁青色或暗绿色,下面有光泽,具小斑占。总状聚花序腋生或顶生,密被锈色短柔毛;花小,金黄色或黄白色;萼片5,外被褐色柔毛;花冠浅钟状,长9~10mm,5深裂,裂片2裂,外被紧贴的橙色柔毛;雄蕊5,着生在冠管上,花药卵状三角形,顶端锥尖;子房1室, 胚珠4。浆果珠形,具宿萼。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地丛林中,攀援于树上。产于广东。
采制 全年可采,洗净,切段,隔水蒸2~4小时后,晒干。
性状 为斜切的段或片,直径1~4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的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状剥落。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木部宽广,有不规则的花纹(异型维管束)及多数小孔。无臭,味淡。
化学成分 含丁公藤甲素、东莨菪内酯。
性味 性温,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 祛风胜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
18 大血藤
关键词:大血藤 中草药图谱
大血藤 Caulis Sargentodoxae(英)Sargentgloryvine Stem
别名 红皮藤、大活血、蕨心藤、红血藤、黄梗藤、五花七、千年健、红藤。
植物形态 落叶藤本。茎褐色,圆形,有条纹。三出复叶互生;叶柄长,上面有槽;中间小叶菱状卵形,长7~12cm,宽3~7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有柄,两侧小叶较大,基部两侧不对称,几无柄。花单性,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腋生,下垂;雄花黄色,萼片6,菱状圆形,雄蕊6,花丝极短;雌花萼片、花瓣同雄花,有不育雄蕊6,子房下位,1室,胚珠1。浆果卵圆形。种子卵形,黑色,有光泽。花期3~5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疏林、溪边;有栽培。主产湖北、四川、江西、河南、江苏;安微、浙江亦产。
采制 8~9月或全年采收,晒干。
性状 茎呈圆柱形,略弯曲,长约30cm,直径1~3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粗糙,具浅纵槽及横裂纹,外皮常呈鳞片状剥落而现时暗棕红色。质坚韧,断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导管呈经孔状;射线放射状排列。气微,味淡微涩。
化学成分 茎含鞣质。
性味 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用于肠痈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打扑痛。
19 酸枣仁
关键词:酸枣仁 中草药图谱
酸枣仁 Semen Ziziphi Spinosae(英)Spine Date Seed
别名 山枣、酸枣子、别大枣、刺枣。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3m,枝节上有直的和弯曲的刺。叶互生,长椭圆形至蔟状披针形,长2~3.5cm,宽6~12mm,先端钝,边缘有细锯齿,基出三脉。花黄绿色,常2~3朵簇生于叶腋;萼征、花瓣及雄蕊均为5出数;子房上位,2室,埋于花盘中,柱头2裂。核果小,长圆形或近圆形,暗红色,味酸,果核两端常为钝头。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于向阳或干燥山坡、平原、路旁。主产河北、陕西、河南、辽宁。
采制 秋季采收成熟的红软果实,除去果肉,晒干,碾破枣核,取出种子,生用或炒用。用时打碎。
性状 种子扁圆形或长圆形,长5~8mm,宽4~6mm,厚2~3mm。表面棕红色或紫红色,微有光泽,一面中央有微隆起的纵线,种子一端有小的凹陷种脐,另端有点状突起的合点,种脊位于侧边。种皮硬,剥开后可见半透明的胚乳粘附于内方,子叶2,黄白色,富油质。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酸枣仁皂甙A、B(jujuboside AB)、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白桦脂醇(betulin)、黄酮、脂肪油、蛋白质等。
性味 性平,味甘、酸。
功能主治 养心,安神,敛汗。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盗汗。
20 降香
关键词:降香 中草药图谱
降香 L ignum Dalbergiae Odoriferae(英)Rosewood
别名 降真香、紫降香、花梨母。
植物形态 乔木。幼嫩部分、花序及子房略被短柔毛;树皮褐色,粗糙;小枝近平滑,具密集的苍白色皮孔。羽状复叶互生;小叶9~13,近革质,卵形或椭圆形,基部小叶较小,阔卵形,侧脉和网脉于两面略凸起。圆锥花序腋生;萼钟状,5裂,上部2裂齿短阔;花冠蝶形,淡黄色或乳白色,各瓣近等长,均具爪;雄蕊9枚,1组;子房狭椭圆形,具长约2.5mm的柄。荚果舌状长椭圆形,长4.5~8cm,宽1.5~1.8cm,柄长5~10mm。种子常1枚,稀2枚。花期4~6月。
生于中海拔地区的山坡疏林中、林边或村旁。产于海南。
采制 全年采收,除去边材,阴干。
性状 心材呈长条形或不规则碎块。表面紫红色或褐色,有致密的纹理,纵断面不整齐。质硬,有油性。气香,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有β-没药烯、反式-β-金合欢烯、反式-苦橙油醇等。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行气活血,止痛,止血。用于脘腹疼痛、肝郁胁痛、胸痹刺痛、跌扑损伤、外伤出血。
21 葶苈子
关键词:葶苈子 中草药图谱
葶苈子 Semen Lepidii(英)Pepperweed Seed
别名 北葶苈子、甜葶苈子、辣辣菜。
植物形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5~30cm。茎直立,多分枝,具乳头状腺毛。基生叶狭匙形,羽状浅裂或深裂,长3~5cm,宽1~1.5cm,叶柄长1~2cm;上部叶线形,有疏齿或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极不,萼片4,椭圆形;花瓣丝状;雄蕊2~4;雌蕊扁圆形,顶端微凹,柱头头状,子房2室。短角果,近圆形或椭圆形,扁平,长约3mm,上部具极窄翅。种子小,淡红棕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路旁、沟边或山坡、田野。主产河北、辽宁、内蒙古。
采制 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 种子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具纵沟2条,其中1条较明显。一端钝圆、另端尖而微凹,类白色,种脐位于凹入端。味微辛辣,粘性较强。
化学成分 含芥子甙(sinigrin)、脂肪油、蛋白质、糖类。
性味 性大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
附注 同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Wedd ex Prantl的种子亦入药,习称“南葶苈子”。
22 苏木
关键词:苏木 中草药图谱
苏木 Lignum Sappan(英)Sappan Wood.
别名 苏方木、红柴。
植物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树干有刺。二回羽状复叶互生,有锥刺状托叶,叶轴有棘刺;羽片9~12对,小叶10~15对,密生;小叶长方开长15~20mm,宽6~7mm,先端钝崦微缺,基部偏斜,两面近无毛,有腺点;无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5裂,略不整齐;花瓣5,黄色,最下1片较小,雄蕊10,花丝下半部密被绵毛;子房线状披针形,密被短绒毛。荚果偏斜倒卵形,扁平,木质,顶端斜截形,有喙,红棕色,有光泽。花期6~9月,果期次年夏季。
生于高温多湿、阳光充足和肥沃的山坡、沟边及村旁。产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
采制 多于秋季采伐,除去白色边材,干燥。
性状 心材长圆棒状,长10~100cm,直径3~12cm。表面红黄色或棕黄色,具刀削痕和枝痕,常见纵向裂缝。横断面有光泽,年轮明显,有的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星的髓部。质坚硬。无臭,味微涩。
化学成分 心材含巴苏木素(brasilin);另含挥发油。
性味 性平,味甘、咸。
功能主治 解血破瘀,消肿止痛。用于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胸腹刺痛、外伤肿痛。
23黄柏
关键词:黄柏 中草药图谱
黄柏 Cortex Phellodendri(英)Amur Cork-tree Bark
别名 关黄柏。
植物形态 乔木,高10~25m。树皮淡黄褐色或淡灰色,木栓层厚而软,有规则深纵沟裂。叶对生,羽状复叶,小叶5~13,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2cm,宽3~4.5cm,边缘具细锯齿或波状,有缘毛,上面暗绿色,下面苍白色。圆锥花序顶生,雌雄异株,花小而多,黄绿色。浆果状核果球形,紫黑色,有香气。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深山、河边、溪旁林中。主产辽宁、吉林、河北。
采制 3~6月将树皮剥下,趁鲜刮去粗皮,晒干,称“关黄柏”。
性状 关黄柏树皮呈板片状,栓皮已大部刨去,厚1.5~4mm。外表面绿黄色,有不规则纵脊和沟纹;内表面灰黄色。质坚韧,折断面呈刺片状,鲜黄色,纤维层可成片剥离。微有香气,味极苦,有粘性。
化学成分 主含小檗碱,并含巴马亭(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黄柏碱(phellodendrine)、蝙蝠葛任碱(menisperine)、白桥楼碱(candicine)、黄柏桐(obacunone)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
24 槐米
关键词:槐米 中草药图谱
槐米 Flos Sophorae Immaturus(英)Japanese Pagodatree Flower-bud
别名 白槐、柚花。
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高15~25cm。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9~15,卵状长圆形,长2.5~7.5cm,宽1.5~5cm,先端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并有紫脉,翼瓣和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10,分离,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长2.5~5cm,无毛,不裂。种子1~6,肾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全国各地有栽培。
采制 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
性状 花蕾卵形或椭圆形,长2~6mm,直径约2mm。花萼黄绿色,下部有数条纵纹。萼的上方为黄白色未开放的花瓣。花梗细小。体轻,手捻即碎。无臭,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附注 花(槐花)凉血止血;果实(槐角)清热泻火。
25 甜瓜子
关键词:甜瓜子 中草药图谱
甜瓜子 Semen Melo(英)Muskemlon Seed
别名 香瓜子。
植物形态 一年生蔓生草本,全体有粗毛,枝有条纹或棱。叶片圆卵菜或近肾形,基部心形,长宽各8~15cm,3~7浅裂,边缘有微波状锯齿,两面有长毛或粗糙;叶柄与叶片等长,被刚毛。雄花簇生,雌花单生;花萼狭钟形,稍有纵沟,初有柔毛,后变光滑。果实深绿、浅绿或黄等颜色,果肉绿色、黄色或白色。味香甜。种子多数。花果期7~8月。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制 夏、秋季果实成熟时收集,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性状 种子扁平长卵形,长6~9mm,宽2~4mm,厚约1mm。一端稍尖,有不明显的种脐,另端钝圆。表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平滑,在扩大镜下可见表面有细密纵向纹理。质较硬而脆,胚乳白色,膜质;子叶类白色。
化学成分 含结晶性球蛋白(globulin)、谷朊(glutelin)、半乳糖、脂肪油等。
性味 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 散结消瘀,清肺润肠。用于腹内结聚、肺热咳嗽、肺脓疡、阑尾炎等。
附注 甜瓜果蒂及果梗亦入药,药材名为甜瓜蒂,有催吐、除湿退黄的功能。
26 钩藤
关键词:钩藤 中草药图谱
钩藤 Ramulus Uncariae cum Uncis(英)Gamdir Vine Uncaria Stem with Hooks
别名 大钩丁、双钩藤。
植物形态 藤本;老枝四棱柱形。叶对生,革质,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16cm宽6~12cm顶端急尖或圆,基部圆形或心形,上面光滑或沿中脉被短毛,下面被褐色短粗毛;托叶2裂。头状花序球形,总花梗被黄色粗毛;花被褐色粗毛,有香气;花萼筒状,5裂;花冠漏斗形,5裂,淡黄色;雄蕊5;子房下位。蒴果纺锤形,被毛,顶端冠以长4mm的萼檐裂片。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于灌木林或杂木林中。产于云南、广西、广东。
采制 秋、冬季采收,去叶切断,晒干。
性状 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cm,直径2~5mm;表面黄褐色至紫红色,有细纵纹。节上生有向下弯曲的双钩或单钩,钩黄褐色,扁平或稍扁圆,多少被黄褐色毛,钩下有托叶痕。质硬,茎断面有黄白色髓部。
化学成分 含钩藤碱(rhynchophylline)、异钩藤碱。
性味 性凉,味甘。
功能主治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痢抽搐、妊娠子痢、高血压症。
本页共展示了26 味中草药图片辨别性能与药用法之
· 吴茱萸 · 天冬 · 喜树果 · 刺五加 · 金樱子 · 空心莲子草
· 延胡索 · 连钱草 · 锦灯笼 · 水菖蒲 · 地肤子 · 龙葵 · 水仙
· 淡豆鼓 · 留兰香 · 仙茅 · 蓖麻子 · 含羞草 · 鸢尾 · 白扁豆
· 麻黄 · 知母 · 水飞蓟 · 虎掌南星 · 榧子 · 大风子 · 升麻
01天冬
关键词:天冬 中草药图谱
天冬 Radix Asparagi(英)Cochinchinese Asparagus Root
别名:大当门根。
植物形态:攀援状多年生草本。茎细,有纵槽纹。叶状枝2~3枚簇生叶腋,线形,扁平,长1~3cm,宽1mm左右,叶退化为鳞片,主茎上的鳞状叶常变为下弯的短刺。花1~3朵簇生叶腋,黄白色或白色;花被片6;雌蕊1,子房3室。浆果球形,熟时红色。花期5月。
生于山野,亦栽培于庭园。分布我国中部、西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采制: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人沸水中煮或蒸,除去外皮,微火烘干或用硫磺熏后再烘干。
性状:块根长圆纺锤形,长6~20cm,中部直径0.5~2cm。表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呈油润半透明状。干透者质坚硬而脆,未干透者质柔软,有粘性,断面蜡质样。味甘、微苦。
化学成分:含多种螺旋甾甙类化合物天冬甙-Ⅳ~Ⅶ(Asp-Ⅳ~Ⅶ);天冬酰胺、瓜氨酸、丝氨酸等近20种氨基酸,以及低聚糖Ⅰ~Ⅶ;并含有5-甲氧基-甲基糠醛(5-methoxy-methylfurfural)。
性味:性寒,味甘、苦。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白喉。
02 喜树果
关键词:喜树果 中草药图谱
喜树果 Fructus Camptothecae Acuminatae(英)Common Camptotheca Fruit
别名 千丈树、水栗子、天梓树。
植物形态 落叶大乔木。叶互生,卵状长方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18cm,宽5~10cm,先端渐尖,基部圆或广楔形,全缘,边缘有纤毛,羽脉10~11对;叶柄红色,有疏毛。花单性同株,成球形头状花序;花萼5齿裂;花瓣5,绿色;雄花雄蕊10;雌花子房下位,1室,柱头3裂,花盘明显。果序球状。花期8月,果期10~11月。
生于海拔1000m以下较潮湿处;有种植。主产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尚未脱落时采收,晒干。
性状 果实披针形,长2~2.5cm,宽5~7mm,先端尖,有柱头残基;基部变狭,可见着生在花盘上的椭圆形凹点痕,两边有翅。表面棕色至棕黑色,微有光泽,有纵绉纹,有时可见数条角棱和黑色斑点。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内有种子1粒,干缩成细条状。味苦。
化学成分 含喜树碱(camptothecine)、喜树次碱(venoterpine)、10-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e)、10-甲氧基喜树碱(10-methoxycamptothecine)、白桦脂酸(betulic acid)、长春甙内酰胺(vincoside-lactam)等。
性味 性寒,味苦、涩;有毒。
功能主治 抗癌,散结,破血化瘀。用于多种肿瘤,如胃癌、肠癌、绒毛膜上皮癌、淋巴肉瘤等。
03 刺五加
关键词:刺五加 中草药图谱
刺五加 Radix Acanthopanacis Senticosi(英)Manyprickle Acathopanax Root
别名 五加皮、 刺拐棒。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 l~6m。茎密生细长倒刺。掌状复叶互生,小叶5,稀4或3,边缘具尖锐重锯齿或锯齿。伞形花序顶生,单一或2~4个聚生,花多而密;花萼具5齿;药瓣5,卵形;雄蕊5,子房5室。浆果状核果近球形或卵形,后具5棱,有宿存花柱。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下及林缘。主产东北。采制 春、秋季采挖,去泥土,晒晒干。
性状 根茎结节状不规则圆柱形,直径 1.4~4.2cm;表面灰褐色,有皱纹;上端有不定芽发育的细技。根圆柱形,多分枝,常扭曲,长3.5~12cm,直径0.3~1.5cm;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皮薄,剥落处显灰黄色。质硬,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有特异香气,味微辛、稍苦、涩。
化学成分 含刺五加甙(eleutherosideA,B,c,D,E,F,G)和多糖等。
性味 性温,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
04 升麻
关键词:升麻 中草药图谱
升麻 Rhizoma Cimicifugae Foetidae(英)Shunk Bugbane Rhizome
别名 绿升麻、西升麻、川升麻。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1~2m,上部分枝。下部茎生叶具有长柄,叶片三角形或菱形,2~3回三出羽状全裂,叶下表面沿脉疏被白茸毛或全部被白色绵毛;茎上部的叶较小,具短柄或近无柄,常1~2回三出或羽状全裂。圆锥花序,具分枝3~20条,花序轴和花梗密被灰色或锈色的腺毛或短毛;花两面性,萼片5,花瓣状;雄花多数;皮2~5。骨突果长圆形,被贴伏的柔毛,顶端有短喙。种子具膜质鳞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地林缘、林中或路旁草丛中。主产陕西、四川、青海。
采制 秋季采挖,晒干,除去须根。
性状 根茎为不规则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表面黑褐色,有坚硬的须根残留,上面有数个茎痕呈圆空洞状。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黄绿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化学成分 含升麻素(cimifugin)、阿魏酸、咖啡酸及有机酸等。
味性 微寒,味辛、微甘。
功能主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麻疹不透、脱肛、子宫脱垂。
05 金樱子
关键词:金樱子 中草药图谱
金樱子 Fructus Rosae Laevigatae(英)Cherokee Rose Fruit
别名 糖罐子、野石榴、糖钵、刺梨。
植物形态 常绿攀援状灌木。枝密生倒钩状皮刺和刺毛。三出复叶互生;小叶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7cm,宽1~5cm,先端尖,边缘有细锐锯齿,下面沿中脉有刺;托叶线状披针形。花单生于侧枝顶端;萼片5,卵状披针形,被腺毛,宿存;花瓣5,白色,倒广卵形;雄蕊多数;雌蕊多数,被绒毛,包于花托内。蔷薇果熟时红色,梨形,外有刚毛,内有多数瘦果。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向阳多石山坡灌丛中。主产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涌南、广东、广西。
采制 10~11月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摘,干燥,除去毛刺。
性状 药材为花托和雌蕊发育而成的假果,倒卵形,长2~3.5cm,直径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突起的棕色点状毛刺残基。顶端有盘状花萼残基,中间有黄色柱基,下部渐尖。质硬,切开后内表面密生淡黄色有光泽的绒毛,内含小瘦果30~50粒,瘦果扁纺锤形,无臭,味甘、微涩。
化学成分 含皂甙、糖类、逆没食子酸(ellagic acid)、B-谷甾醇等。
性味 性平,味酸、甘、涩。
功能主治 固精缩尿,涩肠止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
06 空心莲子草
关键词:空心莲子草 中草药图谱
空心莲子草 Herba Alternantherae(英)Alligator Alternanthera Herb
别名 水花生、喜旱莲子草、空心苋。
植物形态 多年生宿根草本。茎基部匍匐、上部伸展,中空,有分枝,节腋处疏生细柔毛。叶对生,长圆状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先端圆钝,有芒尖,基部渐狭,表面有贴生毛,边缘有睫毛。头状花序单生于叶腋,总花梗长1~6cm;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质,宿存;花被片5,白色,不等大;雄蕊5,基部合生成杯状,退化雄蕊顶端分裂成3~4窄条;子房倒卵形,柱头头状。花期5~11月。
生于池沼、水沟。原产巴西;北京、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引种,后逸为野生。
采制 10~11月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含黄酮甙、三萜皂甙、有机酸、酚性成分、香豆素、糖、脂肪、蛋白质、6-甲氧基木犀草素、7-a-L-鼠李糖甙(7-a-L -rhamnosy 1-6-methoxyluteolin)及藤菊黄素(patuletin)。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早期、流行性出血热初期、麻疹。
07 延胡索
关键词:延胡索 中草药图谱
延胡索 RhizomaCorydalisYanhusuo(英)Yanhusuo
别名 玄胡索、元胡。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20cm。基生叶与茎生叶同形,有柄;基生叶互生,二回三出复叶,第二回常呈深裂状,小叶片长椭圆形、长卵形或线形,长约2cm,先端钝或锐尖,全缘。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苞片阔披针形;萼片小,早落;花瓣4,外轮2片稍大,边缘粉红色,中央青紫色,上部l片尾部延伸成距,内轮2片稍小;雄蕊6,花丝连合成两束;子房扁柱形。蒴果条形。花期4月,果期5~6月。
生于丘陵草地。主产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亦有栽培。
采制 5~6月植株枯萎5~7天后来挖块茎,除去须根及浮皮,沸水煮后晒干。
性状 块茎不规则扁球形或倒圆锥形,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网状细皱纹,上端有略凹的茎痕,底部中央略凹呈脐状,有圆锥状小凸起。质坚硬,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 含20多种生物碱,主要有延胡索甲素(d-coryda line)、乙素(dl-tetrahydropalmatine)、丙素(protopine)、丁素(l- te trahydrocoptisine)、戊素(dl-tetrahydrocoptisine)、己素(l- tetrahydro- columbamine)等。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活血,利气,止痛。用于胸胁院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08 连钱草
关键词:连钱草 中草药图谱
连钱草 Herba Glechomae(英)Longtube Ground Ivy Herb
别名 金钱草、大叶金钱草、透骨消。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细,方形,被细柔毛,下部匍匐,上部直立。叶对生,肾形至圆心形,长1.5~3cm,宽1.5~5.5cm,边缘有圆锯齿,两面有毛或近无毛,下面有腺点;叶柄长为叶片的1~2倍。轮伞花序腋生,每轮2~6花;苞片刺芒状;花萼钟状,长7~10mm,萼齿狭三角状披针形,顶端芒状,外面有毛和腺点;花冠2唇形,淡蓝色至紫色,长1.7~2.2cm,下唇具深色斑点,中裂片肾形;雄蕊4,药室叉开。小坚果长圆形,褐色。花期3~4月,果期4~6月。
生于河边、路边、林间草地、山坡林下。除西北、内蒙古外,全国各地均产。
采制 春至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茎、叶含挥发油,主成分为松樟酮(pinocamphone)、薄荷酮、异薄荷酮、番薄荷酮(pulegone)等,尚含熊果酸、琥珀酸。
性味 性微寒,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排石,散瘀消肿。用于尿路结石、肝胆结石、湿热黄疸、跌打损伤。
09 锦灯笼
关键词:锦灯笼 中草药图谱
锦灯笼 Calyx seu Fructus Physalis(英)Franchet Groundcherry Calyx or Eruit
别名 挂金灯、灯笼果、红灯笼。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全株密生短柔毛,高25~60cm。茎多分枝。叶互生,卵形至卵状心形,长4~8cm。宽2~6cm,边缘有不等大的锯齿。花单生于叶腋;花萼钟状,5裂;花冠钟状,淡黄色,直径6~10mm,5浅裂,裂片基部有紫色斑纹;雄蕊5,花药黄色;子房2室。浆果球形,绿色,直径约1.2cm,外包以膨大的绿色宿萼;宿萼卵形或阔卵形。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宿萼呈红色或橙红色时采收,干燥。
性状 宿萼略呈灯笼状,多压扁,长3~4.5cm,宽2.5~4cm。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有5条明显的纵棱,棱间有网状的细脉纹。顶端渐尖,基部略平截,中心凹陷有果梗。体轻,质柔韧,中空,或内有棕红色或橙红色果实。果实球形,多压扁,直径1~5cm,果皮皱缩,内含种子多数。宿萼味苦,果实味甘、微酸。
化学成分 浆果含酸浆醇(physanol)A、B;种子中含禾本甾醇(gramisterol)、钝叶醇(obtusifoliol)、环木菠萝烷醇(cycloartanol)、环木菠萝烯醇(cycloartenol)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用于咽痛音哑、痰热咳嗽、小便不利。
10 水菖蒲
关键词:水菖蒲 中草药图谱
水菖蒲 Rhizoma Acori Calami(英)Drug Sweetflag Rhizome
别名 菖蒲、建菖蒲、大菖蒲、白菖蒲。
植物形态 多年生水生草本,有特殊香气。叶剑状线形,长50~150cm,宽1~3cm,中脉明显,佛焰苞叶状,长30~40cm,肉穗花序狭圆柱状,长3~8cm;花两性,淡黄绿色,密生;花被片6,倒卵形;雄蕊6,稍长于花被;子房长圆柱形。浆果长椭圆形,花柱宿存。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于沼泽、溪旁及水稻田边。主产湖北、湖南、辽宁、四川。
采制 秋季采挖根茎,除去茎叶及细根,晒干。
性状 根茎较粗大,少有分枝,直径1~1.5cm;表面类白色至棕红色,节间长0.2~1.5cm,上侧有较大的类三角形叶痕。下侧有凹陷的圆点状根痕;质硬,折断面海绵状,类白色或淡棕色,横切面内皮层环明显,有多数小空洞及锥管束小点。气较浓烈而特异,味辛。
化学成分 含α-、β-细辛醚、顺甲基异丁香酚、甲基丁香酚、菖蒲烯二醇(cal-amendiol)、菖蒲螺烯酮(acorenone)、水菖蒲酮(shyobunone)、菖蒲螺酮(acorone)、菖蒲大牯牛儿酮(acoragermacrone)、菖蒲酮(acolamone)、异菖蒲酮(isoacolamone)等。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开窍,化痰,健胃。用于癫痫、痰热惊厥、胸腹胀闷、慢性支气管炎。
11 地肤子
关键词:地肤子 中草药图谱
地肤子 Fructus Kochiae(英)Belvedere Fruit
别名 扫帚菜子、扫帚子。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1.5cm。茎直立,多分枝,淡绿色或浅红色,有短柔毛。叶互生,线形或披针形,长2~5cm,宽0.3~0.7cm。花小,两性或雌性,单生或2朵生于叶腋;花被片2,黄绿色;雄蕊5;子房上位,1室。胞果扁球形,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野荒地、田野、路旁或庭园栽培。主产江苏、山东、河南、河北。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
性状 果实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长约1mm,黑色。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三萜皂甙、脂肪油、生物碱、黄酮等。
性味 性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12 龙葵
关键词:龙葵 中草药图谱
龙葵 Herba Solani Nigri(英)Black Nightshade Herb
别名 野茄、天茄子、酸浆草、天沦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60c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稀被白色柔毛。叶互生,卵形,长2.5~10cm,宽1.5~5.5cm全缘或具波状齿,先端尖锐,基部楔形或渐狭至柄,叶柄长达2cm。花序短蝎尾状或近伞状,侧生或腋外生,有花4~10朵,花序梗长1~2.5cm;花细小,柄长约1cm,下垂;花萼杯头,绿色,5浅裂;花冠白色,辐射状,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约3cm;雄蕊5,花药顶端孔裂;子房上位,卵形,花柱中部以下有白色绒毛。浆果球形,直径约8mm,熟时黑色。种子多数,近卵形,压扁状。花果期9~10月。
生于路旁或田野,分布于全国。
采制 夏、秋季采割,除去杂质,干燥。
化学成分 含龙葵碱(solanigrine)、澳茄胺(oslasodine)、龙葵定碱(solanigridine)、皂甙、维生素C、树脂。
性味 性寒,味苦、微甘;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头、前列腺炎、痢疾。
13 水仙
关键词:水仙 中草药图谱
水 仙 Bulbus Narcissi Chinensis(英)Chinese Narcissus Bulb
别名 金盏银台。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扁平直立,质厚,长30~45cm,宽1~1.8cm,先端钝,全缘,上面粉绿色。花茎扁平,约与叶等到长;花4~8朵,排列成伞形花序,花香,直径2。5~3cm,花被高脚碟形,裂片倒卵形,扩展而外反,白色;副花冠浅杯状,淡黄色;雄蕊6;子房下位。蒴果胞背开裂,由绿色转至棕色。花期冬季,果期次年4~5月。
多栽培于花圃、家庭中。主产广东、福建。
采制 春、秋采挖较佳。将鳞茎挖起后,截去苗茎、须根,用开水潦后,晒干;或纵切成片,晒干。
性状 鳞茎呈圆形,或微呈锥形,直径4~5cm。外面包裹一层棕褐色的膜质外皮,扯开后,内心为多数相互包裹的白色瓣片(鳞片)。质地轻。
化学成分 含伪石蒜碱(pseudolycorine)、石蒜碱(lycor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漳州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
性味 性寒,味甘、苦;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排脓消肿。用于痈肿疮毒、虫咬、乳痈、鱼骨鲠喉。
附注 水仙的花亦供药用。
14 淡豆鼓
关键词:淡豆鼓 中草药图谱
淡豆鼓 Semen Sojae Preparatum(英)Fermented Soybean
别名 黄豆、白豆。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茎多分枝密生黄褐色长硬毛。三出复叶,叶柄长达20cm密生黄色长硬毛;小叶卵形、广卵形或狭卵形,两侧的小叶通常为狭卵形,长5~15cm宽3~8.5cm;旗瓣倒卵形,翼瓣长椭圆形,龙骨瓣斜倒卵形。荚 果带状矩形,黄绿色或黄褐色,密生长硬毛,长5~7cm,宽约1cm。种子2~4粒,卵圆形或近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多自产自销。
采制 取成熟种子加适时桑叶、青蒿药液蒸透后发酵制得。
性状 加工后的种子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化学成分 种子含蛋白质、脂肪、胆碱、黄嘌呤(xanthine)、次黄嘌呤(hypoxanthine)、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天冬酰胺、甘氨酸、笨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
性味 性凉,味苦、辛。
功能主治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燥胸闷、虚烦不眠。
15 留兰香
关键词:留兰香 中草药图谱
留兰香 Herba Menthae Spicatae(英)Spearmint Herb
别名 绿薄荷、青薄荷。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0.3~1.3m,有分枝。根茎横走。茎方形,多分枝,紫色或深绿色。叶对生,椭圆状披针形,长1~6cm,宽3~17mm,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疏锯齿,两面均无毛,下面有腺点;无叶柄。轮伞花序密集成顶生的穗状花序;苞片线形,有缘毛;花萼钟状,外面无毛,具5齿,有缘毛;花冠紫色或白色,冠筒内面无环毛,有4裂片,上面的裂片大;雄蕊4,伸出于花冠外;花柱顶端2裂,伸出花冠外。小坚果卵形,黑色,有微柔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河北、广东、江苏等地栽培,新疆有野生。
采制 5~8月采收。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藏茴香酮(carvone)、柠檬烯(limonene)、水芹烯(phellandrene)。
功能主治 疏风,理气,止痛。用于感冒、咳嗽、头痛、脘腹胀痛、痛经。
16 仙茅
关键词:仙茅 中草药图谱
仙 茅 Rhizoma Curculiginis(英)Common Curculigo Rhizoome
别名 地棕根、独茅根、独脚仙茅。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3~6片丛生,革质,狭披针形,先端尖,两面有散在的长柔毛,基部扩大成鞘,紫红色。花茎甚短,藏于叶鞘内;花杂性,上部为雄花,下部为两性花;苞片彼针形,膜质;花径1cm,花被下部细长管状,长约2cm,或更长,先端6裂,裂片披针形,内面黄色。外面白色;雄蕊6,花丝短;子房下位,狭长。浆果椭圆形,先端有喙,被柔毛。花期夏、秋季。
生于山地草丛中。主产四川。
采制 秋、冬季采挖,除去根头和须根,洗净,干燥。
性状 根茎圆柱形,略弯曲,长3~10cm,直径4~8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有须根痕及纵横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淡褐色或棕褐色,近中心处色较深。气微香,味微苦、辛。
化学成分 根茎含树脂、脂肪酸,淀粉及粘液质,另含杨梅黄素甙(57-dime-thoxymricetin-3-0-α-L-xylopyranosyl-4-0-β-D-glucopyanosode )。
性味 性热,味辛。
功能主治 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用于阳痿精冷、筋骨痿软、腰膝冷痹、阳虚冷泻。
17 蓖麻子
关键词:蓖麻子 中草药图谱
蓖麻子 Semen Ricini(英)Castor Bean
别名 红麻、草麻、八麻子、牛蓖。
植物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常绿灌木状草本,高2~5m。茎绿色或紫红色,有白粉。叶互生,盾状圆形,直径15~30cm,党状7~9深裂,边缘有不规则锯齿,齿端有腺体。总状或圆锥状花序顶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被3~5裂;雄花雄蕊多数,花丝分枝;雌花子房卵形,密生刺状物,3室。蒴果球形,有刺。花期7~9月,果期10月。
各地有栽培。
采制 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果皮,收集种子。
性状 种子椭圆形或卵形,稍扁,长0.9~1.8cm,宽0.5~1cm。表面光滑,有灰白色与黑褐色蔌红棕色相间的花斑纹。一面较平,一面较隆起。较平的一面有1条隆起的种脊;一端有灰白色或浅棕色突起的种阜。种皮薄而脆,胚乳肥厚,白色,富油性,子叶2,菲薄。味微苦辛。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蓖麻油),油中含顺蓖麻酸(ricinoleic acid)、亚油酸、油酸等,并含蓖麻毒蛋白D(ricin D)、酸性毒蛋白(acid ricin)、碱性毒蛋白(basic ricin)、蓖麻碱(ricinine)、芹菜甙元(apigen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芸香甙(rutin)等。
性味 性平,味甘、辛。
功能主治 消肿拔毒,泻下通滞。用于痈疽肿毒、喉痹、瘰疬、大便燥结。
18 含羞草
关键词:含羞草 中草药图谱
含羞草 Herba Mimosae Pudicae(英)Sensitiveplant Herb
别名 性羞草、感应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高达1m。茎多分枝,遍体散生倒刺毛或锐刺。2回羽状复叶,羽片2~4,掌状排列,小叶14~48长圆形,长6~11mm,宽1.5~2mm,边缘及叶脉有刺毛;叶柄长1.5~4cm;托叶披针形,有刺毛。头状花序长圆形,2~3个腋生;花小,淡红色;花萼钟状,有8个微小萼齿;花瓣4,基部合生;雄蕊4,伸出于花瓣之外。荚果扁,边缘有刺毛,有3~4荚节,每节2种子,成熟时节间脱落。花期3~10月,果期5~11月。
生于山坡丛林、路旁、湿地;有栽培。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
采制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 含含羞草碱甙(mimoside)、番红花酸(crocetin);预试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
性味 性微寒,味甘、涩;有小毒。
功能主治 安神镇静,散瘀止痛,止血收敛。用于神经衰弱、跌打损伤、咯血、带状疱疹。
19 鸢尾
关键词:鸢尾 中草药图谱
鸢 尾 RhizomaIridisTectori(英)RoofIrisRhizome
别名 蓝蝴蝶、土知母、铁扁担、扇把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互生,2列,剑形,长30~45cm,宽约2cm。花青紫色,1~3 朵排列成总状花序,花柄基部有佛焰花苞,长4~5cm;花被片6,2 轮,外轮3 片圆形,上面有鸡冠状突起,白色或蓝色,内轮3片较小,拱形直立;雄蕊3,着生于外轮花被片基部;子房下位。蒴果长椭圆形,有6棱,长3~4cm。种子多数,圆形,黑色。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于林下、山脚及溪边的潮湿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广东、广西、四川。
采制 夏、秋季采收,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 根茎扁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节,节上常有分歧,节间部分一端膨大,另一端缩小,膨大部分密生同心环纹,愈近顶端愈密。
化学成分 含鸢甙(tectoridin)、鸢尾新甙A、B(iristectorinA、B)、鸢尾酮甙(tectoruside)等。
性味 性寒,味辛、苦;有毒。
功能主治 消积、破瘀,行水,解毒。用于食滞胀满、症瘕积聚、肿毒、痔瘘、跌打损伤。
20 白扁豆
关键词:白扁豆 中草药图谱
白扁豆 Semen Dolichoris Album(英)White Hyacinth Bean
别名 峨眉豆、藤豆、羊眼豆、肉豆。
植物形态 一年生缠绕草本。三出复叶,先生小叶菱状广卵形,侧生小叶斜菱状广卵形,长6~11cm,宽4.5~10.5cm,顶端短尖或渐尖,两面沿叶脉处有白色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2~4朵丛生于花序轴的节上。花冠白色或紫红色;子房有绢毛,基部有腺体,花柱近顶端有白色髯毛。荚果扁, 形或半椭圆形,长5~7cm,种子3~5颗,白色或紫黑色。花果期7~10月。
各地有栽培。
采制 9~10月摘取成熟果实,晒干,收集种子;生用或微炒用。
性状 种子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0.8~1.3cm,宽0.6~0.9cm,厚0.7cm。表面淡苋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肥厚,黄白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化学成分 含蛋白质、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水苏糖(stachyose)、棉子糖(raffinose)、L-哌可酸(L-pipecilic acid)、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in)等。
性味 性微温,味甘。
功能主治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更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21 麻黄
关键词:麻黄 中草药图谱
麻黄 Herba Ephedrae(英)Ephedra Herb
植物形态 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cm。木质茎短,常匍匐;草质茎绿色,长圆柱形。直立,节明显,节间长2~6cm,直径约2mm,有不明显的细纵槽纹。鳞叶膜质鞘状,长3~4mm,下部约1/2合和生,上部2(3)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常向外反曲。雌雄异株,雄球花3~5聚成复穗状,顶生;雌球花宽卵形,多单生枝端,雌球花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卵形。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生于河床、河滩、干草原、固定砂丘。主产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
采制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化学成分 含l-麻黄碱(l-ephedrine)、d-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I-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1-去甲麻黄碱(I-norephedrine)、d-去甲伪麻黄碱,并含麻黄恶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苄甲胺等。
性味 性温,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22 知母
关键词:知母 中草药图谱
知 母 Rhizoma Anemarrhenae(英)Common Anemarrhena Rhizome
别名 蒜瓣子草、连母。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线形,质捎硬功夫,长20~70cm,宽0.3~0.6cm。花茎高40~60cm,散生鳞片状小苞片;花2~6朵一簇散生地花序轴上,花被片 6,黄色或紫堇色;雄蕊3,与内轮花被片对生。蒴果长卵形,具6纵棱。花期5~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地、干燥丘陵或草原地带。主产河北。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土,晒干,习称“毛知母”;除去外皮,晒干称“知母肉”。
性状 毛知母扁圆形长条状,略弯曲,长3~5,直径0.8~1.5cm。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一端残留淡黄色叶基,上面有1纵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集向上方纵沟;下面隆起而略皱缩,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
化学成分 含知母皂甙(timosaponin)AⅠ、AⅡ、AⅢ、AⅣ、BⅠ、BⅡ,并含芒果甙(manjpgerin)、异芒果甙、胆碱、烟酸、泛酸等。
性味 性寒,味苦、甘。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23 水飞蓟
关键词:水飞蓟 中草药图谱
水飞蓟 Herba Silybi(英)Holy Thistle, Blessed Thistle
别名 水飞雉、奶蓟、老鼠勒。
植物形态 一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200cm,多分枝,光滑或被蛛丝状毛,有纵棱槽。叶互生,基部叶常平铺地面,成莲座状,长椭圆状披针形,深或浅羽状分裂,缘齿有尖刺, 长40~80cm,宽10~30cm,表面亮绿色,有乳白色斑纹,基部抱茎;中部、上部叶片渐小,上部叶披针形。头状花序直径3~6 cm,单生枝顶,总苞宽球形,总苞片革质,顶端有长刺;管状花紫红色、淡红色或少有白色。瘦果长椭圆形,暗褐色或黑色。有纵条纹及白色斑纹;冠毛多数,白色,不等长,基部合生成环。花期5~6月,果期6~7月。
江苏、陕西、北京等地有引种栽培。
采制 春季采收叶,夏季采收种子。
化学成分 全草含有黄酮类及延胡索酸;种子含水飞蓟宾(silybin)、异水飞蓟宾、脱氢水飞蓟宾、水飞蓟宁(silydianin)、水飞蓟亭(silychristin)、水飞蓟宾聚合物及肉桂酸、肉豆蔻酸、棕榈烯酸、花生酸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全草用于肿疡及丹毒;果实及提取物用于肝脏病、脾脏病胆结石、黄疸和慢性咳嗽。
24 虎掌南星
关键词:虎掌南星 中草药图谱
虎掌南星 Rhizoma Pinelliae Pedatisectae(英)Pedate Pinellia Rhizome
别名 为天南星科植物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 的块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块茎幼时近球形,渐变为扁柿形,直径 3~4cm,通常有数个乳头状或瘤状小块茎,呈虎掌或狗爪形。叶1年生者心形,2年生者鸟趾状分裂,裂片5~13;叶柄长达45cm。佛焰苞披针形,绿色,长8~12cm,肉穗花序下部雌花部分长约1.5cm,贴生于佛焰苞上,上部雄花部分长约7cm;附属体鼠尾状,长约10cm。浆果卵形,绿白色,长约6mm。花期6~7月,果期9~11月。
生于林下、山谷、河岸或荒地草丛中。主产河北、河南、山东、安徽。
采制 多在白露前后采挖,去净须根,撞去外皮,晒干。制用。
性状 块茎扁球形,上下两面均较平坦,大小不一,主块茎直径约至5cm,厚1.2~1.8cm,通常周边生有数个铡块茎或有侧芽;侧生块茎呈半球形,直径1~2.5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上端中央凹陷,凹陷周围密布细小凹点。质坚实而重。味有麻舌感。
化学成分 含皂甙、氨基酸等。
性味 性温,味苦、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同天南星。
25 榧子
关键词:榧子 中草药图谱
榧子 Semen Torreyae(英)Grand Torreya Seed
别名 香榧、玉榧、木榧、野极子。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树皮灰褐色;小枝近对生或近轮生。叶坚硬,螺旋状着生,基部据曲呈两列,线状披针形,长1.2~2.5cm宽2~4mm,先端骤尖如针,下面沿中脉两侧有黄白色狭气孔带。花单性异株,雄球花单生于叶腋,椭圆形,具柄;雌球花成对生于叶腋,通常只有1朵发育,基部有数对交互对生的苞片,胚珠1。种子椭圆形、倒卵形或卵形,假种皮肉质,熟时紫赤色,种皮坚硬。花期4~5月,果期次年8~9月。
生于向阳山坡,或有栽培。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福建。
采制 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
性状 种子卵圆形或长圆形,长2~3.5cm直径1.3~2cm。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一端钝圆,可见椭圆的咎脐,另端稍尖。内种皮质硬,厚约1mm。种仁表面皱缩,外胚乳灰褐色,膜质;内胚乳黄白色,肥大,富油性。味微甜而涩。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油中主为亚油酸、硬脂酸、油酸,并含麦朊(gliadin)、甾醇、草酸、多糖、挥发油等。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杀虫消积,润燥通便。用于钩虫、蛔虫、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大便秘结。
26 大风子
关键词:大风子 中草药图谱
大风子 Semen HydnocarpiHainanensis(英)Hainan Chaulmoogra Seed
植物形态 乔木。叶互生,叶片薄革质,长椭圆形,具侧脉7~8对,细脉网状,两面均凸出。花单性异株;总状花序腋生;雄花密集,萼片4,花瓣4,肾状卵形,边缘具睫毛;雄蕊多数,花丝粗厚;雌花较雄花稍大,退化雄蕊多数,子房卵圆形,密生黄色茸毛,1室,有5侧膜胎座,几无花柱,柱头3。浆果球形,密被褐色毛,1室,有5侧膜胎座,几无花柱,柱头3。浆果球形,密被褐色柔毛。种子30~40,略呈三角形。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于山地疏林的半荫处及山地石灰岩林中。产于海南及广西。
采制 夏季采取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晒干,去油。
性状 种子略呈四面体,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长1~2cm,宽0.5~1cm。表面灰黄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数隆起的纵脉纹,种脐位于种子的一端。种皮硬而脆,易碎。种仁不规则长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细皱纹;胚乳黑棕色,子叶心脏形稍尖,色较浅。
化学成分 种仁含油,主要成分为大风子油酸(chaulmoogric acid)。
性味 性热,味辛。
功能主治 祛风,攻毒,杀虫。用于麻风、疥癣。
本页共展示了26 味中草药图片辨别性能与用药法之
· 瓜子金 · 粉防己 · 补骨脂 · 旱菜 · 广防己 · 红豆蔻 · 常山
· 大草寇 · 爵床 · 白头翁 · 瓜蒌 · 荆芥 · 紫菀 · 苍耳子
· 白花蛇舌草 · 四叶参 · 白屈菜 · 太子参 · 石榴皮 · 败酱草
· 土木香 · 水红花子 · 笔筒草 · 乌药 · 丝瓜络 · 长春花
01瓜子金
关键词:瓜子金 中草药图谱
瓜子金 Herba Polygalae Japonica(英)Japanese Milkwort Herb
别名 竹叶地丁、小远志、黄瓜仁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根圆柱形,表面褐色,有纵横皱纹和结节,支根细。茎丛生,微被灰褐色细毛。叶互生,带贰质,卵状披针形,长1~2cm,宽0.5~1cm,侧脉明显,有细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紫色;萼片5,不等大,内面2片较大,花瓣状;花瓣3,基部与雄蕊鞘相连,中间1片较大,龙骨状,背面先端有流苏状附属物;雄蕊8,花丝几全部连合成鞘状;子房上位,醉头2裂,不等长。蒴果广卵形,顶端凹,边缘有宽翅,具宿萼。种子卵形,密被柔毛。花期4~5月,果期5~7月。
生于山坡草丛中,路边。主产安徽、浙江、江苏。
采制 春、夏、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瓜子金皂甙。根含三萜皂甙、远志醇(polygallitol)、四乙酰远志醇。
性味 性平,味辛、苦。
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活血消肿,解毒止痛。用于咳嗽、痰多、慢性咽喉炎、跌扑损伤、疔疮疖肿、毒蛇咬伤。
02粉防己
关键词:粉防己 中草药图谱
粉防己 Radix Stephaniae Tetrandrae(英)Fourstamen Stephania Root
别名 汉防己、白木香。
植物形态 多年生落叶缠绕藤本。茎纤细,有纵条纹。叶互生,宽三角状卵形,先端钝,具小突尖,基部截形或略心形,两面均被短柔毛,全缘,掌状脉5条;叶柄盾状着生。花小,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头状聚伞花序,排成总状,萼片4,花瓣4,雄蕊4,花丝连成柱状体,上部盘状,花药着生其上;雌花萼片、花瓣与雄花同,心皮1。核果球形,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坡、丘陵地带的草丛及灌木林缘。主产浙江、安徽、湖北、湖南。
采制 秋季采挖,除去粗皮,晒至半干,切段或纵剖,干燥。
性状 根不规则圆柱形,或剖切成半圆柱形或块状,常弯曲,弯曲处有深陷横沟而呈结节状,长5~15cm,直径1~5cm。表面灰黄色,有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质坚重,断面平坦,灰白色,粉性。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 含多种异喹啉生物碱,主要有粉防己碱(tetrandrine )、防己诺林碱(fangchinoline)、轮环藤酚碱(cyclanoline)、二甲基粉防己碱(dimethyltetrandrine)以及小檗胺(berbamine)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祛风止痛。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风湿痹痛、湿疹疮毒、高血压症。
03补骨脂
关键词:补骨脂 中草药图谱
补骨脂 Fructus Psoraleae(英)Malaytea Scurfpea Fruit
别名 破故纸、故子、黑胡纸。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60~150cm,全株有白色毛及黑褐色腺点。茎直立。叶互生,多为单叶,仅枝端的叶有时侧生1枚小叶;叶片阔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4~9cm,宽3~6cm,先端钝或圆,基部圆或心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花多数,密集成近头状的总状花序,腋生;花冠蝶形,淡紫色或白色。荚果近椭圆形,果皮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1月。
生于山坡、溪边、田边。主产四川、河南、陕西、安徽。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穗,晒干,打下果实。生用或盐水炒用。
性状 果实扁肾形,长3~5mm,宽2~4mm,厚约1.5mm。表面黑色、黑褐色或灰褐色,具细微网状皱纹。质硬。气香,味辛、微苦。
化学成分 含补骨脂内酯(psoralen)、异补骨脂内酯(isopsoralen)、补骨脂甲素(corylifolin)、补骨脂乙素(corylifolinin)、补骨脂色烯查耳酮、巴库查耳酮(bakuchalcone)、异新巴法查耳酮(isoneobavachalcone)等。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温肾助阳,纳气,止泻。用于阳痿遗精、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白癜风、斑秃。
04旱菜
关键词:旱菜 中草药图谱
旱菜 Herba Rorippae(英)Indian rorippa Herb
别名 印度旱菜、香荠菜、江剪刀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50cm。茎直立,粗壮不分枝或分枝,有纵条经纬度,有时带紫色。叶互生,形状变化大,基生叶和茎下部叶有柄,柄基部扩大呈耳状抱茎,叶片卵形哐大头状羽裂,边缘有浅齿裂或近于全缘;茎上部叶向上渐小,多不分裂,基部抱茎,边缘有不整齐细牙齿。总状花序顶生;花小,黄色;萼片4,2轮,长圆形,长约2mm;花瓣4,匙形,与萼片等长;雄蕊6,四强;子房上位。长角果线状圆柱形,长1~1.5cm,宽1~1.5mm,直立或稍内弯,果熟时果瓣隆起。种子每室2列,宽1~1.5mm,直立或稍内弯,果熟时果瓣隆起。种子每室2列,多数,细小,卵圆形,褐色。花期4~5月,果期花后渐次成熟,有的在8~9月仍开花结果。
生于路旁、田野。产于华东地区。
采制 夏、秋季花期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化学成分 含旱菜素(rorifone)及旱菜酰胺(rorifamide)。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05广防己
关键词:广防己 中草药
广防己RadixAristolochiaeFangchi(英)FanschiRoot
别名 滇防己、木防己、百解头。
植物形态 木质藤本。茎污黄色,幼枝密生竭色茸毛。叶互生,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2cm,宽3~4cm,下面密被褐色茸毛;叶柄被褐色茸毛。总状花序有花1~3朵,紫色,花被外被竭色茸毛,下部管状,略弯曲,上部喇叭状,先端3浅裂,有黄色斑点;雄蕊6,贴生于花柱体周围;子房下位。蒴果椭圆形。花期3~5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坡疏林中。主产广东、广西。
采制 秋、冬季采挖,洗净、切段,粗根纵切两瓣,晒干。
性状 根圆柱形,或对半剖成半圆柱形,梢弯曲,长8~20cm,直径3~6cm。表面灰棕色,栓皮厚,粗糙。多纵皱纹,弯曲处有深横沟,刮去外皮露出灰黄色皮部;剖开面导管束易成刺片剥下。质坚硬,横切面略粉性,可见细密的放射状纹理。味苦。
化学成分 含木兰碱(magnoflorine)、马兜铃内酰胺(aris-tolactam)、马兜铃酸A、B、C、(aristolochic acid A,B,C)、尿囊素(allantoin)及β-谷甾醇等。
性味 性大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清热利水,用于湿热身痛、下肢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
06 红豆蔻
关键词:红豆蔻 中草药图谱
红豆蔻 Fructus Galangae(英)Galanga Galangal Fruit
别名 山姜子、红扣。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2m。叶2列,狭长椭圆形,长30~60cm,宽8~14cm,先端急尖,两面无毛或背面有长柔毛;叶柄细短;叶鞘抱茎。圆锥花序顶生,花序轴密生甜美毛;花绿白色,花萼筒状,长4~8mm,3裂;花冠筒长6~10mm,裂片矩圆形,长12~16mm,先端呈兜状;唇瓣倒卵状匙形,先端深化2裂,边缘具缺刻,白色,具浅粉红色条纹。蒴果椭圆形,肉质,熟时橘红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山谷草丛或林下,产于广东、广西、云南、台湾。
采制 秋季采收果实,晒干,用时去其果皮。
性状 果实长圆形,长0.7~1.2cm,直径4~8m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顶端有淡黄色宿萼,基部有呈凹点状的果柄痕;果皮易碎。种子6粒,呈多面形,种皮暗棕色,微有光泽。有香气,味辛辣。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黄酮、皂甙和脂肪酸等;挥发油中含Ⅰ'-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Ⅰ,-acetoxychavicol acetate)丁香烯环氧物(acryophyllene oxide)、丁香醇Ⅰ、∏(caryophyllenol I,∏)等。
性味 性温、叶辛。
功能主治 燥湿散寒,醒脾消食。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07 常山
关键词:常山 中草药图谱
常山 RadixDichroae(英)AntifebrileDichroaRoot
别名 鸡骨常山、南常山、白常山。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小枝常有4钝棱,疏生黄色短毛。叶对生,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边缘有细锯齿,幼时两面均被棕黄色短毛;叶柄长1.5~5cm,有时疏生短柔毛。伞房状圆锥花序,花序轴与花梗均有毛;花蓝色,萼筒5~6齿裂;花瓣5~6,反折;雄蕊10~20,花柱4~6,初时基部连合。浆果几完全下位,深蓝色,有宿存萼齿和花柱。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于林下、路旁或溪边。主产四川、贵州。
采制 8~10月挖根,洗净,除去细根,晒干。
性状 根圆柱形,常弯曲扭转,或有分枝,长9~15cm,直径0.5~2cm,表面棕黄色,具细纵纹,外皮易剥落,剥落处露出淡黄色木部。根上端有根茎。质坚硬,横切面黄白色,射线类白色;中心有白色髓部或成空洞。无臭,味苦。
化学成分 含多种生物碱,常山碱甲、乙、丙(α-,β-,γ-dichroine)、常山次碱(dichroidine)、4- 喹唑酮(4-quinazolone),尚含常山素A(dicnrin A,umbeli-ferone)、常山素B(dictirinB)。
性味 性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截疟,祛痰。用于疟疾。
08 大草寇
关键词:大草寇 中草药图谱
大草寇 Fructus Alpiniae Zerumbet(英)Beautiful Galangal Fruit
别名 土砂仁、假砂仁。
植物形态 多处生草本,高2~3m,叶披针形,长30~60,宽5~10,先端渐尖而有一旋羌卷的小尖头;叶知长0.5~1.0cm,外被子毛。圆锥花序总状花序式,下垂,长达30cm;苞片白色,顶端及基部粉红色;花萼爱保形,白色,先端粉红色;花冠管较花萼为短,裂片长圆形。长约3cm,乳白色,先端粉红;唇瓣匙状宽卵形,直径约2cm,被稀疏的粗毛,具显露的条纹,顶端常冠以宿萼,熟时红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于林荫。主产福建、广东。
采制 果实熟时采摘,晒干或低温烘干。
性状 蒴果椭圆形、卵圆形或橄榄形,长1.5~3cm,直径1~2cm;黄棕色或红棕色,两端突出稍尖,皮厚无刺,纵棱线突起,杰棕色开裂,露出种子。种子不集线结成团,呈不规则的多面形,灰棕色或棕褐色;外被白色假种皮。质梗 。气微,味微辛。
化学成分 含有棕榈酸、桉叶素、蒎烯、石竹烯、山姜素(alpinetin)、小豆蔻明(cardamonin)、龙脑、桂皮酸甲酯等。
性味 性温,味辛,涩。
功能主治 燥温祛寒,除痰截疟,健脾暖胃。用于心腹冷痛、胸腹胀满、痰间断积滞、消化不良、呕吐腹泻。
09 爵床
关键词:爵床 中草药图谱
爵床 Herba Rostellulariae(英)Creeping Rostellularia Herb
别名 小青草、野万年青。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0~50cm。茎绿色,被疏毛,节稍膨大,基部伏地。叶对生,卵形或长圆形,长2~5cm,宽1~3cm。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3cm;苞片1,小苞片2,均为披针形,有睫毛;花萼裂片4,线状披针形,边缘和背面有毛;花冠粉红色,2唇形;雄蕊2,基部有毛,花药1室不发育,半呈距状。蒴果棒形,长约6~9月,果期9~11月。
生于临野草地、路旁较阴湿处。主产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福建、浙江、江西、江苏。
采制 秋、冬季采收,去净泥土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含生物碱,爵床新素C、D、E(justicidin C,D,E)、去甲氧基爵订新素D。
性味 性寒,味微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疳积。用于咽喉肿痛、感冒发热、小儿疳积;外治痈疮肿疖。
10 白头翁
关键词:白头翁 中草药图谱
白头翁 Radix Pulsatillae Chinensis(英)Chinese Pulsaiilla Root
别名 毛姑杂花、老公花、大将军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全株密被白色绒毛。基生叶4~5,3全裂,中央裂片通常有柄,3深裂,侧生裂片较小,裂片倒卵形,先端常不规则2~3浅裂;叶柄长5~7cm,基部呈鞘状。花茎1~2,总苞的管长3~10mm,裂片条形;花单生,萼片6,2轮,蓝紫色;雄蕊多数。瘦果多数,聚成头状,宿存花柱羽毛状,长3.5~6.5cm。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于平原或山坡草地。主产河北、辽宁、内蒙、江苏、河南。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 根呈类圆柱形或圆柱形,稍扭曲,长6~20cm,直径0.5~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有不规则皱纹或纵沟,皮部易脱落,露出白色的木部,有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近根头处常有朽蚀的凹洞。根头部有白绒毛及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 全草含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根含三萜类皂甙。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阿米巴痢疾。
白头翁—兴安白头翁 Radix Pulsatillae Dahuricae(英)Dahurian Pulsatilla Root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45cm。基生叶多数,叶柄基部较宽,叶片长圆状卵形,三出羽状分裂,顶裂片具柄,柄长约2cm,广卵形,3深裂,裂片再2~3中裂至浅裂,侧裂片通常无柄,不等2深裂,裂片再2~3中裂至浅裂;最终裂片狭长圆形至线状披针形,全缘或具疏锯齿,叶表面无毛,背面被疏毛。花葶在开花时顶部梢弯曲或下垂,疏被白色柔毛;总苞叶掌状深裂,裂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不分裂,2~3浅裂或羽状分裂,外面被长柔毛,里面无毛;花蓝紫色,通常不开展;萼片6枚,长约2cm,宽0.5~1cm,先端不反卷,外面密被长柔毛,里面无毛。瘦果长圆形,宿存花柱细长,长达5.5cm,稍弯曲,密被白色羽状毛,近顶部羽状毛渐稀疏。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石砾地、林间空地。主产东北。
采制 夏、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 根类圆柱形,扭曲,长8~25cm,直径0.5~2cm。表面黄棕色,具纵皱纹,皮部易脱落,有的有网状裂纹。根头部稍膨大,有白色绒毛,可见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 含原白头翁素、三萜皂甙。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同白头翁。
11 瓜蒌
关键词:瓜蒌 中草药图谱
瓜蒌 Fructus Trichosanthis(英)Snakegourd Fruit
别名 天撤、苦瓜、山金匏、药瓜皮。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质藤本。茎有棱线,卷须2~3歧。叶互生,叶片宽卵状心形,长宽相近,5~14cm,3~5浅裂至深裂,边缘常再分裂,小裂片较圆,两面稍被毛。雄花生于上端1/3处,3~8朵成总状花序,有时单生,萼片线形,花冠白色,裂片扇状倒三角形,先端流苏长1.5~2cm;雌花单生,花梗长约6cm。果实椭圆形至球形,长7~11cm,果瓤橙黄色。种子扁椭圆形,长11~16mm,宽7~12mm。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草丛、林缘半阴处。主产山东、河南、河北。
采制 秋末果实变为淡黄时采收,悬挂通风处阴干。
性状 果实卵圆形或类球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深橙黄色至橙红色,皱缩或较平滑,顶端有残存花柱基,基部有果梗残迹;质脆,易破开,果皮稍厚,内表面黄白色,果瓤橙黄色,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气如焦糖;味微酸甜。
化学成分 果实含三萜皂甙、氨基酸、糖类、有机酸;种子含油酸、亚油酸及甾醇类化合物。
性味 性寒,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 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乳痈、肺痈、肠痈肿痛。
附注 根名天花粉,含天花粉蛋白,能清热生津、消脓排肿。天花粉蛋白纯品用于中期引产,抗早孕。
12 荆芥
关键词:荆芥 中草药图谱
荆芥 Herba Schizonepetae(英)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
别名 假苏、四棱杆蒿、香荆芥。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有香气。茎方形,被短柔毛,基部略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叶对生,3~5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披针形,长1.5~2cm,宽1.5~4mm,两面被柔毛,下面具腺点;近无柄。轮伞花序多花,集成顶生长2~13cm间断的假穗状花序;萼狭钟形,被毛,萼齿三角状披针形;花冠青紫色,2唇形,长超过花萼,下唇中裂片先端微凹,基部爪状变狭;雄蕊4,二强。小坚果矩圆状三棱形,有小点。花果期6~9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河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
采制 夏、秋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d-薄荷酮(d-menthone)、dl-薄荷酮、1-胡薄荷酮(I-pulegone)、d-柠檬烯、荆芥甙A、B(schizonepetoside A,B)。
性味 性微温,味辛。
功能主治 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不透、疮疖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
13 紫菀
关键词:紫菀 中草药图谱
紫菀 Radix Asteris(英)Tatarian Aster Root
别名 青菀、小辫、返魂草、山白菜。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1.5m。茎直立,上部疏生短毛,基生叶丛生,长椭圆形,基部渐狭成翼状柄,边缘具锯齿,两面疏生糙毛,叶柄长,花期枯萎;茎生叶互生,卵形或长椭圆形,渐上无柄。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有长梗,密被短毛;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层,边缘紫红色;舌状花蓝紫色,筒状花黄色。瘦果有短毛,冠毛灰白色或带红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于阴坡、草地、河边。主产河北、安徽、东北及内蒙古。
采制 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将根编成辫形后晒干。生用或密炙用。
性状 根茎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顶端有茎、叶的残基,下端偶有末除尽的母根,质梢硬。根茎簇生多数细根,长3~15cm,直径0.1~0.3c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
化学成分 根含紫菀酮(shionone)、槲皮素、无羁萜、表无羁萜和挥发油,尚含紫菀皂甙(astersaponin),水解得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
性味 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14 苍耳子
关键词:苍耳子 中草药图谱
苍耳子 Fructus Xanthii(英)Siberian Cocklebur Fruit
别名 野茄子、刺儿棵、疔疮草、粘粘葵。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茎粗糙,有短毛。叶互生,三角状卵形,长6~10cm,宽5~10cm先端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缺刻或3~5浅裂,有不规则粗锯齿,两面有粗毛;叶柄长3~11cm。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雌雄同株,雄花序在上,球形,花冠筒状,5齿裂;雌花序在下,卵圆形,外面有钩刺和短毛。花期7~10月,果期8~11月。生于荒地、山坡等干燥向阳处。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制 9~10月割取地上部分,打下果实,晒干,去刺,生用或炒用。
性状 纺锤形或椭圆形,长1~1.5cm,直径0.4~0.7cm。表面黄棕色七黄绿色,有钩刺。顶端有2枚粗刺,基部有梗痕。质硬而韧,2室,各有1枚瘦果,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枚,有油性。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苍耳甙(xanthostrumarin)。叶含苍耳醇(xanthanol)、异苍耳醇(jsoxanthanol)、苍耳酯(xanthumin)等。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散风湿,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附注 苍耳全草亦供药用,治急、慢性胃肠炎,菌痢。
15 白花蛇舌草
关键词:白花蛇舌草 中草药图谱
白花蛇舌草 Herba Hedyotis Diffusae(英)Spreading Hedvotis Herb
别名 蛇舌草、竹叶菜、蛇利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高20~50cm。茎纤细微扁,从基部分枝。叶对生,线形,长1~2mm,基部合生,顶部芒尖;无叶柄。花单生或对生于叶腋,常具短粗的花梗,长2~3(~5)mm;花萼筒顶端有开展的4齿裂;花冠筒状,白色,裂片4;雄蕊4,生于花冠筒喉部,与裂片互生,花药突出;花柱丝状,花2~3mm,柱头2裂,裂片宽扁,有乳头状凸点。蒴果扁球形,直径2~2.5mm,室背2裂,宿萼裂片长1.5~2mm。花果期7~8月。
生于旷野、池塘边草丛中。分布于我国南部。
采制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化学成分 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豆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三十一烷。
性味 性凉,味甘、淡。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利尿。用于扁桃体炎、咽喉炎、尿路感染、盆腔炎、阑尾炎、肝炎、菌痢、毒蛇咬伤、肿瘤。
16 四叶参
关键词:四叶参 中草药图谱
四叶参 Radix Codonopsis Lanceolatae(英)Lance Asiabell Root
别名 山海螺、奶参、羊乳、轮叶党参。
植物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本,全株有乳汁,具特异臭气。茎无毛,有多数短分枝。主茎上的叶互生,细小,短枝上的叶4片簇生,椭圆形或菱状卵形,叶缘有刚毛,背面灰绿色;近无柄。花单生,偶成对生于侧枝端;花萼贴生至于房中部,先端5裂,花冠钟状,5浅裂,黄绿色,内有紫色斑点。蒴果下部半球状,上部有喙,有宿萼。种子有翼。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野沟洼潮湿地带或林缘、灌木林下。主产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贵州、陕西。
采制 春、秋季来挖,除去须根,纵切晒干;或蒸后切片晒干。
性状 根纺锤形或圆锥形,多纵剖成两半或块片。表面灰黄色,有较密的环状隆起的皱纹,根头小,有数个茎基或芽痕;纵剖两半的边缘向内卷曲而呈海螺状,剖面黄白色。质轻,折断面类白色。
化学成分 含合欢酸(echinocystic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环阿屯醇(cycloartenol)、α-菠甾醇(α-spinasterol)、△7-豆甾醇烯醇(△7-stigmastenol)。
性味 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 补血通乳,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用于病后体虚、乳汁不足、痈肿疮毒、乳腺炎。
17 白屈菜
关键词:白屈菜 中草药图谱
白屈菜 Herba Chelidonii(英)Greater Calandine Herb
别名 为罂栗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的全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有黄色乳汁。茎直立,多分枝,嫩绿色,被白粉,疏生柔毛。叶互生,1~2回羽状全裂,基生叶全裂片5~8对,茎生叶全裂片2~4对,边缘有不整齐缺刻,上面近无毛,下面疏生短柔毛,有白粉。花数朵,伞状排列;萼片2,早落;花瓣4,黄色,倒卵圆形,雄蕊多数;子房线形,无毛。蒴果线状圆柱形,成熟时由基部向上开裂。种子多数,卵球形,黄褐色,有光泽及网纹。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生于山坡、山谷林边草地;有栽培。主产东北、华北。
采制 夏、秋季采割,阴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含白屈菜碱(chelidon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血根碱(sanguinarine)α-,β-,γ-高白屈菜碱(α-,β-homochelidonine)、普托品(protopine)、小檗碱(berberine)、黄连碱等,尚含白屈菜酸、胆碱、芸香甙等。
性味 性凉,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镇痛,止咳,平喘,消肿。用于胃痛、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
18 太子参
关键词:太子参 中草药图谱
太子参 Radix Pesudostellariae(英)Heterophylly Falsestarwort Root
别名 童参、四叶参、四叶菜、米参。
来源 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 )Pax ex Pax et Hoffm.的块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7~20cm。茎直立,下部近方形,有短柔毛2行,节略膨大。叶对生,通常4~5对,匙形或披针形。端有4片大形叶状总苞,下面脉上常有疏毛。花二型;生于茎端总苞内的花大,白色,萼片5,花瓣5,先端齿裂;雄蕊10,子房卵形,花柱3,线形;茎下部的花小,紫色,萼片4,闭合。无花雄蕊2。蒴果形。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坡林下和岩石缝中。主产江苏、山东、安徽。
采制 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睦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阴干或直接晒干。
性状 根细长防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3~10cm,直径0.2~0.6cm。顶端有茎痕,表面黄白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质硬而脆,断面平坦,淡黄白色, 角质样(烫过);或类白色,粉性(生晒品)。气微,味微甘。
化学成分含甙果糖及淀粉。
性味 性平,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
19 石榴皮
关键词:石榴皮 中草药图谱
石榴皮 Pericarpium Granati(英)Pomegranate Rind
别名 安石榴、西榴、水晶榴。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7m。小枝常具四棱,顶端多为刺状。叶对生或丛生,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2.5~6cm,宽1~1.8cm,先端尖或微凹,基部渐狭,全缘;具短柄。花1~数朵,集生于枝顶,红色;花萼常6裂,革质,宿存;花瓣6,皱缩;雄蕊多数;子房下位或半下位。果实球形,果皮革质,熟时黄色或红色,内具薄隔膜。种子多数,外种皮肉质酸甜可食。花期5~6月,果期7~8月。
各地有栽培。
采制 秋季采收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
性状 不规则的片状或瓢状,大小不一,厚1.5~3mm。外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暗棕色,略有光泽,粗糙,有多数疣状突起。有的有突起的筒状宿萼及粗短果梗或果梗痕。内表面黄色或红棕色,有隆起呈网状的果蒂残痕。质硬而脆,断面黄色,略显颗粒状。无臭,味苦涩。
化学成分 含石榴皮素(granatin)、白桦脂酸(betu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等。
性味 性温,味酸、涩。
功能主治 涩肠止泻,止血,驱虫、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崩漏、白带、虫积腹痛。
20 败酱草
关键词:败酱草 中草药图谱
败酱草 Herba Patriniae(英)Whiteflower Patrinia Herb
别名 败酱。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m。地下茎细长,地上茎直立,密被白色倒生粗生或仅两侧各有1列倒生粗毛。基生叶簇生,卵圆形,边缘有粗齿,叶柄长;茎生叶对生,卵形或长卵形,长4~10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1~2对羽状分裂,基部裂片小;上部不裂,边缘有粗齿,两面有粗毛,近无柄。伞房状圆锥聚伞花序,花序分枝及梗上密生或仅2列粗毛;花萼不明显;花冠白色,直径4~6mm。瘦果倒卵形,基部贴生在增大的圆翅状膜质苞片上,苞片近圆形。花期5~6月。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除西北外,全国均有分布。
采制 夏季开花前采挖,晒至半干,扎成束,再阴干。
化学成分 含白花败酱甙(villoside)、莫罗忍冬甙(morroniside)、番木鳖甙(loganin)等。
性味 性凉,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用于阑尾炎、痢疾、肠炎、肝炎、眼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
21 土木香
关键词:土木香 中草药图谱
土木香 RadixlnulaeHelenii(英)ElecampanelnulaRoot
别名:祁木香。
植物形态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m,全株密被短柔毛。基生叶大,椭圆状披针形,长达40cm,宽达15cm,边缘具不整齐锯齿;茎生叶较小,无柄,基部有耳,半抱茎。头状花序数个排成伞房状,总苞片5~6层;花黄色,舌状花雌性,管状花两性。瘦果有棱角,长4~5cm,冠毛污白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于河边、田边等潮湿处。主产河北;有栽培。
采制秋末挖根,除去残茎、泥沙,截段,较粗的纵切成瓣,晒干。
性状根圆锥形或圆柱形,梢扭曲。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有纵皱纹,根头粗大,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硬,折断面不平坦,黄棕色,皮部与木部密布棕色油点(油室)。气微,味微苦而辣。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及菊糖。油中主要成分为土木香内酯(alantolactone)、异土木香内酯(iso-alantolactone)、 二氢土木香内酯(dihydro-alantolactone)、二氢异土木香内酯(dihydro-iso-alanto-lactone),另含达马二烯醇乙酯(dam-maradienyl aceiaie)等。
性味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调气解郁,止痛安胎。 用于胸胁、脘腹作痛,呕吐泻痢,胸胁挫伤,岔气作痛,胎动不安。
土木香—总状土木香Radix Inu1ae Racemosae(英)RacemosetriulaRoot
别名 臧木香、玛奴(藏语)。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毛。茎直立,有纵沟纹。基生叶丛生,具长柄,边缘有锯齿,上面粗糙,下面密被绒毛;茎生叶较小,近无柄,叶片长圆形,上部叶基部抱茎。头状花序排成总状,总苞片4~5层,边缘为舌状花,黄色,中央为管状花。冠毛浅黄色,呈放射状。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田边、河谷、沼泽地潮湿处。主产西藏、新疆。
采制 春初与秋末挖根,去净残茎,切片,晒干。
性状 根呈圆锥形,略弯曲,有多数支根,表面暗棕色,有纵皱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略显放射状纹理。气微香,味苦、辛。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土木香内酯(alantolactone)。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调气解郁,止痛安胎。用于胸胁、脘腹作痛,呕吐泻痢,胸胁挫伤,岔气作痛,胎动不安。
22 水红花子
关键词:水红花子 中草药图谱
水红花子 Fructus Polygoni Orientalis(英)Prince,s-feather Fruit
别名 蓼实子、水荭草子。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3m,全株被长软毛。茎直立,多分枝。叶互生,阔卵形或卵形,长10~20cm,宽6~12cm,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略心形,全缘,两面均被软毛;叶柄长;托叶鞘筒状,褐色,膜质。圆锥花序顶生,略下垂;花淡红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雄蕊7,偶见8枚;花柱2。瘦果扁圆形,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于田间、路旁、湿地,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江苏。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穗,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性状 果实扁圆形,直径2~3.5mm,厚1~1.5mm。未成熟者黄棕色,成熟者黑棕色,有光泽,两面微凹,中部略有纵向隆起。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浅棕色略突起的果梗痕,有的有膜质花被残留。质硬。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化合物。
性味 性微寒,味咸。
功能主治 散血消症,消积止痛。用于症瘕痞块、瘿瘤肿痛、食积不消、胃脘胀痛。
附注 荭草全草亦入药,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痢疾、吐泻。
23 笔筒草
关键词:笔筒草 中草药图谱
笔筒草 Herba Equiseti Ramosissimi(英)Ramose Scouring Rush Herb
别名 通气草、眉毛草、土木贼、节节菜、接骨草、锁眉草、锉刀草、土麻黄、笔头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黑色。茎灰绿色,高18~80cm,直立,基部分枝;各分枝中空,有棱脊6~20条,粗糙,有小疣状突起1列,沟中气孔线1~4裂;分枝近 直立,细长,和主茎长度相近。叶退化,下部联合成鞘;鞘片背上无棱脊;鞘筒长为宽的2倍;鞘齿短三角形,黑色,有易脱落的膜质尾尖。孢子囊穗生于主茎和分枝顶端,长0.5~2cm,长圆形,有小尖头,无柄;孢子叶六角形,中央凹入,盾状着生,排列紧密,边缘着生长形的孢子囊;孢子同型。
生于潮湿路旁、砂地、荒原、溪边。分布于全国。
采制 全年可采,但以4~5月生长茂盛时采集最好,晒干。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化合物。
性味 性平,味甘、苦。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除湿利尿。用于目赤肿痛、翳膜遮睛、淋浊、鼻衄、便血、尿血、牙痛。
24 乌药
关键词:乌药 中草药图谱
乌药 Radix Linderae(英)Combined Spicebush Root
别名 矮樟、香桂樟、白叶柴。
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m。叶革质,椭圆形或卵形,先端长渐尖或短尾尖上面有光泽,下面密生灰白色柔毛,三出脉。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花序梗短或无;花被片6,黄绿色;雄花有雄蕊9;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上位。核果球形,黑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于向阳山坡灌木林中,山麓、旷野。主产安徽、浙江、湖南、广东、广西。
采制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细根,切片或直接晒干。
性状 块根纺锤状,略弯曲,有的中部收缩成连珠状。表面黄棕色或黄竭色,有纵皱纹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硬,切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具年轮环纹,中心颜色较深。气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化学成分 根含多种倍半萜类成分香樟烯(lindestrene)、香樟内酯(lindestreno-lide)、羟基香樟内酯、乌药醇(linderenol)、乌药醚(linderoxide)、异乌药醚(isolind-eroxide)、乌药酮(linderenone)。
性味 性温,昧辛。
功能主治 顺气止痛,温肾散寒。用于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冷、遗尿尿频、疝气、痛经。
25 丝瓜络
关键词:丝瓜络 中草药图谱
丝瓜络 Retinervus Luffae Fructus(英)Vegetable Sponge of Luffa
别名 丝瓜筋、丝瓜布。
植物形态 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有5棱,光滑或棱上有粗毛;卷须通常3裂。叶片掌状5裂,裂片三角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锯齿,两面均光滑无毛。雄花的总状花序有梗,长10~15cm,花瓣分离,黄色或淡黄色,倒卵形,长约4cm;雌花的花梗长2~10cm;果实长圆柱形,长20~50cm,直或稍弯,下垂,无棱角,表面绿色,成熟时黄绿色至褐色,果肉内有强韧的纤维如网状。种子椭圆形,扁平,黑色,边缘有膜质狭翅。花果期8~10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制 夏、秋季果实成熟、果皮变黄、内部干枯时采摘,除去外皮及果肉,洗净,晒干,除去种子。
性状 药材为丝状维管束交织而成,多呈长棱形或长圆筒形,略弯曲,长30~70cm,直径7~10cm。表面淡黄白色。体轻,质韧,有弹性,不能折断。横切面可见子房3室,呈空洞状。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木聚糖(xylan)、甘露聚糖(mannan)、半乳聚糖(galactan)等。
性味 性症,味甘。
功能主治 通络,活血,祛风。用于痹痛拘挛、胸胁胀痛、乳汁不通。
26 长春花
关键词:长春花 中草药图谱
长春花 Herba Catharanthi rosei(英)Madagascar Periwinkle Herb
别名 雁来红、日日新。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高30~70cm,幼枝绿色或红褐色,全株无毛。叶对生,倒卵状矩圆形,长3~4cm,宽1.5~2.5cm,全缘或微西、广东、云南有野生。有栽培。
采制 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含70种以上生物碱,主要有长春碱(vinblastine)、长春新碱(leurocristine)、阿马里新(ajmalicine)、lochneridine、lochnericine、carharosin等。
性味 性凉,味微苦。
功能主治 凉血降压,镇静安神。用于高血压、火烫伤、恶性淋巴瘤、绒毛膜上皮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