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昌:甘竹老街新生记
在赣鄱山水之间,藏着一条被岁月吻过的街道——甘竹老街。它听过宋元驿站的驼铃,见过明清市井的烟火,也曾渐渐斑驳、褪色、沉默。而今,经过一年多的保护性改造工程,它带着惊艳世人的光芒,化身“旴源新地标”,古今交融,风华再起!
缘起,从沙洲到“丰”字老街
甘竹,一个浸润着诗意的名字。
它的故事始于宋代,那时这里还只是旴江畔的一片沙洲。因芦茅形似甘蔗与翠竹,得名“䇞竹”,后简作“甘竹”。
南宋时期,税场与驿站相继设立,让这片土地一跃成为溯旴江而上的第一座繁华圩镇,“旴源首镇”的美誉,由此名副其实。
老街坐落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甘竹圩镇中心的甘竹村,呈“丰”字形布局,南北绵延约五百米。街面宽窄有致,最宽处达四点五米,最窄处仅二点五米,恰好容两人并肩。上、中、下三段街巷蜿蜒相连,串起往日的商铺、祠堂与老井。
AI生成的甘竹老街示意图。
遥想当年,这里店铺林立,五行八作汇聚一堂。叫卖声、戏曲声、江涛声……声声交织,如梦如诗,勾勒出一幅流动的市井长卷。
老街渐老,那些差点消失的记忆
然而,岁月流转,老街的繁华渐渐褪去。
改造前的甘竹老街。徐维栋 摄
青石板路被泥沙掩盖,空中线网如蛛网般纵横交错。明清古建筑在时光中老去:墙体斑驳,木梁腐朽,刘家祠堂照壁上,董其昌手书的“天宠世家”蒙上厚厚的尘埃;魏家祠堂飞檐的雕花,被风雨侵蚀得日渐模糊;刘孟隆公祠内的红军标语,也曾一度被白灰覆盖。
那些鲜活的记忆——曾为商贩提供歇脚之所的“阿婆茶摊”,悬壶济世的张厚生老医生的故事,也只能在老街坊的讲述中,寻得零星回响。
改造前的甘竹老街。徐维栋 摄
转机发生在2024年。
广昌县正式启动老街改造工程,秉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对历史建筑展开系统性修复。如今,刘家祠堂、雯峰井等明清建筑已重焕光彩,董其昌真迹得到专业保护与展示,红军标语经专家精心修复,字迹清晰如初。
那段尘封的岁月,正被轻轻拂去尘埃,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娓娓道来。
新生,老街的文艺复兴
如今漫步老街,既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底蕴,又能体验到创新的文旅活力。
国家级非遗“孟戏”在沉浸式体验馆中焕发新生。2025年“夏季村晚”期间,单场演出就吸引了超过5000名观众,让古老戏曲在当代重放异彩。一度沉寂的“三元将军出帅”民俗巡游重新走上街头,香扇DIY工坊座无虚席,民俗精粹在互动体验中重绽光彩。
年轻人在老街巷间身着汉服漫步。曾恒贵 摄
二十余家特色店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老街上,涵盖汉服体验、陶瓷艺术、摄影展览、茶饮小吃等多个领域。这些店铺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通过差异化经营,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消费选择。
国庆期间甘竹老街,人潮涌动、摩肩接踵,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和热闹的节日氛围充盈着街道。曾恒贵 摄
国庆期间,更有“华章潮涌,甘竹有戏”系列活动倾情上演。四大剧场好戏连台,两场主题秀精彩纷呈,创意集市人潮涌动。这番升腾的文旅气象,正是广昌县创新运营模式的生动注脚——从深挖历史内涵到策划特色活动,从优化消费场景到提升服务品质,多措并举推动老街从“一时火爆”走向“长久活力”。
甘竹老街的改造,从来不是将历史封存,而是让老故事与新生活对话。青石板路上重新响起的脚步声,既是游客的探寻,也是一座古镇跨越千年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