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之地”这一术语通常有三种解读。第一种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和政权的发源地,象征着一个 dynasty的崛起与荣耀;第二种解释则是指王朝开创者的出生地点,承载着一个帝国缔造者的生命起源;而第三种理解更为直观,是指那些开国皇帝率先起兵的地点,意味着他们的征途与荣耀的开始。然而,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重点并不在这“龙兴之地”,而是与之相对立的“困龙之地”。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有一片被视为极其诡异的“煞地”。历史上著名的商纣王就曾在此地肆意妄为,他遍建酒池肉林,沉迷于奢华的享乐之中,完全不顾国家的政务,日日夜夜只知道纵情歌舞。商业王朝的悲剧就此埋下了伏笔,最终导致牧野之战的惨败,商纣王在大败之后携着宝藏和华服逃至鹿台,最终选择了自焚以结束自己的生命,商朝也因此走向了灭亡。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一项颇具争议的决策中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幼子赵惠文王,自称“主父”。这一决定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赵武灵王在自己壮年时立下幼子为储君,这无疑激起了长子公子章的强烈不满。公子章因此发动了政变,但终究不敌公子成与李兑,于是只能逃到赵武灵王的宫殿避难。悲剧进一步加剧,公子成在内心的恐惧和权力的欲望驱使下,果断杀死了公子章,随即又将赵武灵王囚禁在行宫中,最终造成了赵武灵王在饥饿中孤独而死的悲惨结局。
这片被称为煞地的地方,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的大平村,其象征性的名字为沙丘宫平台。商纣王和赵武灵王的冤魂均葬于此,似乎是因为他们的龙气无法征服这片煞地。可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号称龙气最为旺盛,统一了六国,纵横四海,但最终他也未能逃脱沙丘行宫的命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视山东德州地区(平原津)时,不幸染上重病。次年七月,他不得不被迁至沙丘行宫以养病,然而病情却日渐恶化。在临终之前,他匆匆写下了传位的诏书,希望将皇位传给公子扶苏,并急令其赶回咸阳主持自己的葬礼。然而,这封传位诏书未能及时发出,秦始皇便在沙丘平台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随之而来的则是胡亥四处假传圣旨的风波,赵高的阴谋使得扶苏被赐死,蒙恬同样受到牵连而遭致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