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纪念日。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多位同仁有参加浙东运河申遗工作亲历。回忆过往,展望未来,本公众号编辑部特组织推出一批纪念文章,以期共同努力,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出时代新风貌。
学术为本 因知山河体势
——当代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学术研究的三次阶段性成果
邱志荣
2024年6月
历经2500年之久的浙东运河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中国大运河的南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我国目前保护最好的运河河段之一,是世界运河史上的杰出创造,也是浙东人民的幸福之河。对此罗哲文先生有诗曰:“千古浙东大运河,至今千里泛清波。江南鱼米之乡地,众口同称赖此河。”
绍兴当代浙东运河文化的集中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30余年来,经过学术前辈和同仁们的艰辛努力,取得了三次重要的阶段性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绩的取得,对浙东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不可或缺。在中国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纪念日之际,本人就此过程作一系统回顾和阐述,由于视野的局限性和掌握资料的有限性,在本文的叙述中会有片面和不到之处,希望各位方家和经历者给以更好的补充。
一、鉴湖会议奠定了运河文化的研究基石
1990年4月,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浙江省水利厅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发起的“纪念鉴湖建成1850周年暨绍兴平原古代水利研讨会”,集聚了中国水利史学科领头人姚汉源、周魁一,历史地理学科领头人陈桥驿等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少长咸集,群贤毕至,话说鉴湖水利与浙东运河。
1990年,纪念鉴湖建成1850周年暨绍兴平原古代水利研讨会合影
陈桥驿先生《绍兴水利史概论》阐述了自海退以后,越族从浙东山区重新进入平原,兴修水利,改造沼泽地,从事垦殖。经过汉代的鉴湖工程以及此后的河网整治、海塘建设等,逐渐改变了平原的面貌。而1537年三江闸的建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三江水系,使绍兴平原成为一片富庶的鱼米之乡。
陈桥驿先生的又一大作是《鉴湖研究概况综述》,其主旨:鉴湖,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之一,历来研究鉴湖的著述甚多,因此对于古今中外的鉴湖研究者,及所取得的成果,择其精要,进行综述。进而指出,鉴湖和绍兴平原的水利史,已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
姚汉源先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表了《浙东运河史考略》,分上下二篇:上篇叙述至南宋时期,记浙东运河逐渐成型的过程;下篇叙述元、明、清三代运河的变化。此文应是当代从水利航运工程史的角度对浙东运河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
另一面的水利,为近人常说之水足以美化环境。其意义为水对人的精神启发。古语谓“仁者乐山”,见山之峙而兴内蕴宝藏,外育动植之情;“仁者寿”是历久不磨。“智者乐水”,见渊渟川流而兴照澈内外,无所不润之感;“智者乐”,是变化动静无不沛及之悦怡。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非特指文人墨客的一觞一咏,独乐其乐,实山示人以雄浑壮丽,水感人以清幽秀美。波涛弘阔而惊其动天地。山川孕育,地灵而人亦杰。汉有王充,吴有虞翻,两晋南北朝人物荟萃,文采风流照耀千古,或挺生斯土,或流寓仕宦,及唐有贺监,宋有放翁。谓不由于自然环境酝酿化育不可。德、智、体、美四育并列,均与所处环境有关。自然条件,水最重要。《管子·水地》极重水,谓水为地之血气,万物本原,治世的枢纽在于水。所论是非,谈水利者不可不深思。
周魁一、蒋超合著的《古鉴湖兴废及其历史教训》,在对鉴湖的科学技术水平及社会经济效益的论述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又从鉴湖湮废的历史教训中,提出了“应注意审慎保护和顺应自然,要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以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并在和谐中求得共同发展”,“我们不能盲目陶醉于‘人定胜天’这个口号。人类在许多方面受到自然的限制。须知人们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以后,往往又会遭受自然的报复。应该记取历史教训,鉴湖湮废后,农业产量与湮废前相比,降到了五分之一”等精辟论述。
盛鸿郎、邱志荣《古鉴湖新证》,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全面深入的实地考察,运用地质测绘成果与水利技术知识,真实反映鉴湖的历史面貌和工程技术水平,考证出鉴湖的堤坝总长为56.5千米,集雨面积为610平方千米,水面面积为172.7平方千米,正常蓄水量为2.68亿立方米,总库容至少为4.4亿立方米;同时还考证了修筑鉴湖堤堰时,已使用了木桩及沉排等施工技术。此文是对传统研究的重大突破和运用现代科技的历史性创新成果。
盛鸿郎、邱志荣的又一篇文章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山阴故水道》,论述了山阴故水道的兴建年代,地理位置,作用和地位。由此认为:山阴故水道为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其建成至今一直在山会平原发挥重要作用。此文是较早探索浙东运河山阴故水道起源和周边环境历史地位的创新之作。
陈鹏儿、沈寿刚、邱志荣《春秋绍兴水利初探》认为:绍兴是我国历史名城之一,自南而北,形成“山——原——海”的台阶式特有地形。春秋末期,於越部族在不同地形上,兴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水利工程,形成立体状的工程体系。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探求本地区水利的起源、水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水利在社会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有重要意义。此文是通过对越国水利文献尤其是《越绝书》的研究,和现场考证研究取得的越国水利史最新成果。
研讨会的学术论述范围,包括绍兴春秋战国时期的山阴故水道、富中大塘,东汉的鉴湖到明代的三江应宿闸,浙东运河,直至今日的新三江闸和平水江水库。涉及历史、地理、农业、文物考古诸学科。浙江省水利厅原厅长钟世杰说:“最令人欣慰的,是有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个会。他们是生力军!”
会后由盛鸿郎为主编,编成《鉴湖与绍兴水利》论文集,由中国书店出版。其中有关鉴湖和运河的论文9篇,绍兴水利、浙东运河有关论文16篇。
张含英、汪胡桢先生为绍兴鉴湖会议题词
鉴湖会议在现代绍兴水利史、运河史、水文化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不但形成了“没有水利,就没有绍兴”的共识,厘清了绍兴水利、浙东运河、水文化等一些重要学术问题和历史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绍兴当地的一批水利史志、水文化研究人才。
二、运河论坛聚焦运河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和价值体系
2013年,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论坛开幕式
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周国富在会议上对这次论坛给予充分肯定,指出:
学术支撑,是保护大运河、实现其价值发现和价值传承的基础。这次会议,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以往是政府部门、政协组织召集各个领域的专家座谈研讨,或根据工作需要成立涉及各个领域的专家委员会。本次会议是分属不同部委的学术团体自觉地走到一起,共同研究大运河保护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绍兴会议“接地气”,是2013年中国大运河保护工作中一个新的亮点。
中国水利政研会会长、中纪委驻水利部纪检组前组长张印忠在开幕致辞中明确指出:
大运河绝大部分河段及水利工程仍在发挥水利功能,并且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关系密切。跨流域、跨地区、在用的水利工程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水利和文物等部门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兼顾和统筹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大运河申遗后面临的重点问题。大运河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人类共同的遗产,保护好大运河遗产,延续大运河生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值此大运河申遗关键时期,召开“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论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论坛有3篇精彩的主旨报告。单霁翔院长从文化遗产形态,文化遗产的社会属性,阐释“传承是保护的目的”的理念。周魁一教授从大运河历史与社会、自然相关性,从理论层面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大运河演变所蕴含的制度因素。郭涛先生曾经多次参与政协组织的大运河考察,他针对大运河遗产面临的社会需求,从科研、宣传、制度建设等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本次论坛一共有27篇论文提供交流。一些论文反映出理论方面的突破。如于冰教授工程遗产的阐释,对认知运河或水利遗产特性是新颖的视角,在遗产保护的实践中也有实用价值。吕娟教授介绍了2012—2013年水利部组织的大运河河道及水利工程调查情况,根据保护利用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议,这是水利系统组织的一次重要的专项调查。刘建刚运用水资源配置理论分析了京杭运河全线复航的水资源条件可行性,对大运河今后发展定位有直接参考价值。蔡蕃、蔡彦、陈志富、王英华、李云鹏等对运河关键节点或线路演变的研究,是运河最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对于揭示运河与自然、社会相关性有重要价值。
来自运河不同地区与会代表交流的论文,不仅提供了不同区域运河历史解读,更重要的是为在用水利遗产如何保护和发展提供了不同实践案例。刘传胜、万金红、王力等的报告,带来了水利遗产展示、测量技术,标准化设计研究成绩。奚雪松、李方中博士交流了美国伊利运河、台南运河论文,对如何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来自文物界的张书恒提出的“原真性和整体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次会议的举办地绍兴位于浙东运河核心区域,因此设置了“浙东运河人文史”专题论坛。
邱志荣《浙东运河的演变、地位、价值与保护》,在依据历史文献记载、野外考察收获、地质勘探成果、现代整治保护实践,参考前人研究结论等的基础上,对浙东运河进行了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主要论述内容为:浙东运河的历史演变和地位;工程技术和特色;文化传播和影响;现代整治和保护等。
陈鹏儿基于明代朝鲜崔溥《漂海录》的记载,考证了15世纪浙东运河的工程、航运及其管理。屠剑虹对浙东运河桥梁的研究成果,反映出大运河建筑遗产又一侧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价值。朱元桂、赵任飞等对浙东运河及相关水利遗产的历史文献整理、辨析和保护工作做了大量研究,是极其有价值的基础工作。
论坛最后的特邀报告反映了水利史、水文化领域的新的发展,文化正在对水利和运河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013年,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论坛合影
三、申遗成功前后多学科研究体现运河文化魅力
(一)主要水利运河著作类
01
《中国运河开发史》
陈桥驿主编。本书详尽论述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主要运河的起源、发展、演变、现状和历史作用,全书分八篇,分别论述了黄河以北运河、山东运河、里运河、关中豫东与皖北皖中、江南运河、杭州段运河、浙东运河、灵渠等各段运河,是关于运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浙东运河部分由邱志荣、陈鹏儿著。中华书局,2008年版。
02
《绍兴风景园林与水》
邱志荣著。内容包括《绍兴风景园林发展综述》《风格与特色》《无水不成园》三章,以及附录等。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03
《绍兴龙横江·鹿湖园》
04
《名人说水》
朱元桂主编。集中介绍了绍兴曹娥江大闸景区中“名人说水”刻石的内容含义和所出。包括《古代名人说水》《现代名人说水》《外国名人说水》及附录《诗书娥江》等。西泠印社,2011年版。
05
《鉴湖史》
葛美芳主编《绍兴水利文化丛书》之一。陈鹏儿著,分《概述》《史前山会地区水环境——鉴湖的地理基础》《河姆渡文明至先秦时期的越国水利》《东汉鉴湖开建——鉴湖水系的形成》《六朝鉴湖早期发展——“海内剧邑”的崛起》《唐宋鉴湖水利——以山会海塘修筑为标志》《南宋鉴湖衰落及浦阳江改道》《明代后鉴湖时代——三江闸水利》《清代以后鉴湖区域水利》《现代鉴湖》《鉴湖名胜》《鉴湖著述选注》等共十二章。中华书局,2011年版。
06
《绍兴水利诗选》
葛美芳主编《绍兴水利文化丛书》之一。邹志方选注,共分《禹陵、禹庙》《鉴湖》《滨海塘闸》《江河水利》等四篇。中华书局,2011年版。
07
《绍兴治水人物》
葛美芳主编《绍兴水利文化丛书》之一。傅振照著,共分《大禹治水》《治水之祖》《水利功臣》《贤守名牧》《乡宦缙绅》《僧尼平民》《水利碑文·奏折》等共七章。中华书局,2011年版。
08
《绍兴水利文献丛集》
冯建荣主编。本书共遴选9部文献,增附3组资料,是为绍兴水利文献的历史精华和治谱。第一卷辑录《闸务全书》、《塘闸汇记》和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二辑·第二类·地理》。第二卷辑录《经野规略》《麻溪改坝为桥始末记》《上虞五乡水利本末》《上虞五乡水利纪实》《上虞塘工纪略》《上虞塘工纪要》6部文献,附《咸丰元年起捐修柴土塘并石塘各工案》。广陵书社,2014年版。
09
《上善之水——绍兴水文化》
邱志荣著。本书内容从古至今,自卷转虫海侵至当代,细叙详述,分为《悠久的水利史》《灿烂的水文化》《精深的实践》三部分,分别叙述了绍兴的水利文化史、丰富的水文化与水文化的实践、精品之作与经验。学林出版社,2012年版。
10
《浙东运河史(上卷)》
邱志荣、陈鹏儿著。是关于浙东运河历史研究史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全面阐述了浙东运河的历史发展变迁,记述了浙东地区自20世纪末以来,以现代的理念和科学方法保护、利用浙东运河的实践。全书分为10个章节,包括《史前宁绍平原水环境变迁及越族发展》《越地舜、禹传说》《秦汉越地航运及鉴湖航线的形成和影响》《六朝浙东运河的疏凿和沟通》《唐宋浙东运河的发展和全盛》《明清浙东运河与绍萧运河水系》《近代航运》《现代整治和浙东海上丝绸之路》等内容。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11
《其枢在水:绍兴水利文化史》
邱志荣著。分为《海侵海退对浙东文明发展影响》《大禹治水及其影响》《越国水事》《鉴湖兴废》《浙东运河》《浙东海上丝绸之路》《绍兴水城》《三江水利》等共12个章节,内容涉及历史、地理、考古、水利等多个学科,是为多视角、全方面了解绍兴水利文化的一部代表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12
《绍兴市水利志》
由绍兴市水利局、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编,邱志荣主编。
真实和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10万年以来以稽山鉴水为中心的绍兴地区自然环境沧海桑田变迁的水利史;言必有据,注重学术原创和野外考察,是众多专家、学者集体研究成果的综合;既对以往志书编写体例传承,也有形式和内容创新,诸如水文化、水环境、城市水利、浙东运河、水利遗产等,有较成熟的实践和开创。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全书共约230万字。
13
《通江达海·好运天下——浙东运河博物馆文本解读》
由绍兴市城中村改造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绍兴市越城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印,邱志荣主编。
2019年绍兴市委、市政府决策在绍兴“运河园”基础上建设“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承接了编写浙东运河文化园馆内、馆外大纲(文本)的工作任务,于2020年先后完成了项目任务。
以专家组张廷皓先生为组长的专家评审意见认为:
《文本》以科学研究为坚实基础,定位准确,结构合理,逻辑性强,全面完整,展示形式丰富多彩。《文本》将浙东运河置于中国大运河总体框架下,以浙东运河为展陈重点,结构合理,叙事宏大,重点反映了两千年来浙东运河工程体系及水运的演变,以及浙东运河历史地位、技术与文化遗产价值。展陈内容在浙东运河主线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视角,全方位地系统地呈现出浙东区域丰厚的自然史、人文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一部浙东运河宏伟史诗,一篇越地文化璀璨华章,一幅宁绍山水风物画图。”此书作为浙东运河博物馆文化布展依据、传播交流、存世所用。广陵书社,2022年版。约100万字。
14
《越国古都·东方水城——越城水文化》
绍兴市越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编,邱志荣主编。
本书上限源于10万年以来的三次海侵,下限到2022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越城水利史、水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代风貌,贯古通今,是历史与现实的完美融合。它是著作者在长期研究绍兴水文化的基础上,一次全新的研究和集大成,立足区域水利、水文化,开展多学科的综合,既有原创性较成熟的水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又有精湛独特的实践探索案例,图文并茂,集学术性、特色性、可读性于一体。证明:“善治越者当以浚河为急”;水文化是越城水利之魂;越城水文化是我国水文化的高地之一。广陵书社,2023版。
15
《浙东运河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此丛书为绍兴市社科绍兴文化研究工程2021年度重大项目。由绍兴市社科联主编,主编谭徐明、邱志荣。总负责人邱志荣。十本丛书分别为:
邱志荣著《浙东运河简史》,邱志荣、戴秀丽著《浙东运河工程文化遗存》,赵任飞著《浙东运河民俗风情》,金小军著《浙东运河生态廊道景观》,徐淑华著《浙东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张卫东、张伟兵、林林、戴秀丽辑注《浙东运河历代诗歌总集》,张环宙、陈鹏儿著《浙东运河诗路文化》,谭徐明著《浙东运河历史名人》,茹静文著《浙东运河传统产业》,丁兴根、徐瑾著《浙东运河名城古镇》。
这是第一套有关浙东运河百科全书式的研究丛书,图文并茂,集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目前正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有关综合学科论文集
01
《越文化与水环境研究》
越文化与水环境国际研讨会组委会编。本书属于“越文化研究文库”系列,全书以越地文化史与水环境研究为主题,收录了《越文化与水环境泛论》《水文化与河流文明》《鉴湖水系与越地文明》《水·水科学·水文化》等多篇文章。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02
《运河论丛——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论坛论文集》
03
《中国鉴湖》(1~8辑)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主办,邱志荣主编。内容以鉴湖研究为核心,包括大禹治水、运河研究、水城发展、水利航运、文史考证等水利史、水文化多方面内容。例如第三辑为水文化专辑,第五辑开设“运河论坛”板块,第八辑为《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专辑》。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至今,共出版8辑,总字数近500万字。
04
《浙东水利史论文集》
06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公众号
(三)尧舜禹文化专题研究
大运河具有国家统一的标志性意义,大禹文化具有华夏治水文化和国家建立的象征意义。
01
《绍兴禹迹图》
由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制。在绍兴举行的“2018年公祭大禹陵典礼”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由“前言”“图”“表”“照片”组成。主要内容是汲取以大禹治水为主体的历史文献记载、重要传说故事、现存纪念建筑、地名等编录而成,共有禹迹127处。
02
《浙江禹迹图》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绍兴市水利局主办。邱志荣、张钧德、金小军主编。
《浙江禹迹图》是我国第一张以省为单元,完备、系统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分布图,在大禹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播、弘扬上是一次重要的创新和示范。《浙江禹迹图》正图和考释包括“禹迹”209处,“防风遗址”4处,“越地舜迹”37处,“大禹前后时代新石器文化遗址”30处等内容。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年出版。
03
《绍兴禹迹标识导读》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编制。何俊杰、邱志荣、张卫东主编。本书是继《绍兴禹迹图》《浙江禹迹图》出版后,绍兴在大禹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上的又一次创新实践。是对绍兴市范围内64个禹迹点的全面介绍,包括“地理位置”“简介”“图”“照片”“附录”等;为促进文旅融合,设置二维码,进入后可了解绍兴禹迹大全,实现全程导览。中国文史出版社,2021年版。
04
《中国禹迹图》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编制。总编何俊杰,主编邱志荣、张卫东、张钧德。本图共精选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23个禹迹点,分属11个流域,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计不可移动遗产308处,可移动文物13件,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本图审图号为:GS浙(2022)1号。这是我国第一张始于夏朝以大禹文化记载、传播、考证与发展的视角而绘制的一张禹迹历史地图。
05
《中国禹迹图导读》
中国水利博物馆、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撰。邱志荣、张卫东主编。
《中国禹迹图导读》
本书由全国数十位专家学者在2022年版《中国禹迹图》323个禹迹的基础上合作编写。重点突出,图文并茂,集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禹迹收录数量增加到665处。本书是我国首部以大禹文化为视角,记录、考证夏朝以来禹迹传播、发展过程的书籍,是一项禹迹历史研究和多学科价值探讨的创新成果。大禹治水是“绩奠九州”“地平天成”的伟业,编制禹迹分布图并作适当解译,在研究和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以及推动大禹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024年4月公祭大禹前夕,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3编,约80万字。
陈桥驿读书乐诗
运河悠悠,岁月飞逝。学术是基础,是底气,也是自觉、自信坚守和创新的原动力。
编辑:戴秀丽
审核:壹之
总期:759期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