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特色民居建筑及介绍

中国历代传统民居建筑表现形式各异,因势而建,具备当地人文及地理环境的优良因素。那么中国十大最具有人文气息的特色古民居建筑有哪些呢?小编为大家总结如下:

1、福建土楼

2、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即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钱或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

3、皖南民居

4、陕西窑洞民居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类型很多,但按大类分基本上有三种:

一是明庄窑洞。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洞,有一庄三窑和五窑的,也有五窑以上的。

三是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坯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成双面坡形,远看象房,近看是窑。许多人还在箍窑上面撒了瓦,以保护窑顶不被雨淋,使箍窑的寿命更长。近年又出现了砖面箍窑,比泥土箍窑更坚固耐用。

5、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6、干栏式民居

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本处在热带雨林区,其传统民居大多为适应环境的干栏式。干栏式民居基本使用木料建造。

所谓干栏,就是把住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不住人或作牲畜圈之类用。

7、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它在建筑结构上则充分体现了防卫功能,其共同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钢窗、铁门,墙身厚,顶层四面都有枪眼,楼顶还有瞭望台、探照灯、警报器等,在历史上对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极大贡献。

8、藏族碉房

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其中又以碉房最富北方情韵。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

9、哈尼族的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

“一颗印”式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最早在昆明地区流行起来的“特色品牌”,一颗印式民居的基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尺”。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些,两厢为耳房,耳房就矮一些,这样就组成四合院,中间为一小天井,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体方形如印章,故称“一颗印”式。

THE END
0.园林景观设计现状范文在园林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域特点,设计时不能盲目抄袭,不能批量化建设,,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但不能盲目跟风,要打造有特色、有地域性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变,人们的审美也随着地域的不同而不同,根据当地特色建设有利于园林的实用性,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是项目融入地域特色的景观项目,每个地方都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j}rn
1.2022上半年城市更新发展总结与展望∣政策篇房产频道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首次写入我国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城市更新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2年,住建部部长在国jvzquC41jq{tg7mgzwt/exr14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