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微专题系列:各具特色的沙丘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高考真题回顾

【例1】(2014年安徽文综)

1.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下图,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详解】图中所示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内,而东亚季风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并且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这也可以从沙山临湖一侧垄槽延伸的方向得以证明。故A项正确。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故C项正确。

【例2】(2014·全国卷Ⅰ)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①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②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③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①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②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③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1)从题文中可知,当地为就地起沙,沙源主要从河流带来泥沙、河湖底部裸露两个角度分析,注意从图中分析河流数量、河流输沙量和沉积量、河流流量及季节变化对湖泊水位的影响。东北部有多条河流携带泥沙注入湖泊,泥沙沉积。冬春季节,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滩裸露受风力侵蚀、搬运。冬春季节,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低,出露的湖滩面积大,形成沙源。

(2)冬春季起沙是风力作用的结果,所以解答的实质是分析该湖泊冬春季节风源、沙源。可以从地形、下垫面的摩擦力大小、植被等角度进行分析。冬春季节西风经过湖面,受到的阻挡小,风力强劲;沙源东部经过河谷地区,风力进一步加大;冬春季节降水少,植被少,对地表保护弱,地表裸露物质多。

必备知识推介

1.风沙活动成因

(1)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动力

①盛行风:风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

②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3)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2.风沙活动的危害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3.风沙活动的防治

(1)工程措施

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

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

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

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创新对点演练

一、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000 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 m)集中分布(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西北风(偏西风)。

理由:沙山(链)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详解】

(1)读图可以看出,沙山呈东北—西南延伸,而且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因此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2)根据题意,结合学习过的内容可知,该地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以及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使沙山不断长高。

(3)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以推断,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因此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二、鸟取沙丘

鸟取沙丘位于日本鸟取县东部沿海(如下图所示),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沙丘中有巨大的凹地,有时充盈淡水,一簇簇不知名的植物顽强生长着,形成片片“迷你绿洲”。随着日本政府的重视,人们开始保护“沙丘”,需要每年整治除去“迷你绿洲”。

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海水沉积        D.流水沉积

5.“迷你绿洲”的出现可以

A.降低风速进而减轻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出现沙暴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答案及解析

【答案】

4.C

5.A

6.D

【解析】

4.鸟取沙丘属于海岸沙丘,其形成主要是受海水沉积和风力搬运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选C,其余选项可排除。

5.“迷你绿洲”为地表植被,其拦截了风沙流中的沙尘,进而减少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A对;植被出现产生的阻挡作用,降低了风沙流的携沙能力,增加风沙堆积,不易形成沙暴,BCD错。故选A。

6.由题可知,鸟取沙丘中的植被最可能为草地。鸟取沙丘位于日本西海岸,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降雪量大,且纬度较低,随着水分条件改善,被整治除去的“迷你绿洲”可能于冬季开始恢复。故选D。

三、丹娘沙丘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丹娘沙丘使是其中之一。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10~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人们生产活动以放牧、种植和林业为主,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1)分析图示河谷冬春风沙活动的沙源。

(2)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

(3)试描述雅鲁藏布江该河段的水文特征。

(4)判断图中公路由于人类活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滥砍、滥伐、滥牧导致区域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

(2)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3)流量较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水流平缓;含沙量较大。

(4)滑坡或泥石流。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坡地植被;调整区域生活能源使用结构;限牧、禁止乱砍滥伐。

【分析】

(1)根据材料,人们的生活能源以薪柴为主,生产活动破坏植被,过度放牧,导致区域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读图可以看到,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成为风沙活动的沙源。

(2)每年冬春季节,从10月-次年3月,该地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3)读图,根据等高线判断,该河段海拔高,高差小,说明位于高原上,水流平缓。西南季风携带水汽沿河谷进入,受地形抬升,降水较多,所以河流流量较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多,河流含沙量较大。

(4)图中公路沿河谷修建,分布在山麓地形,容易发生滑坡或泥石流灾害。主要防御措施包括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坡地植被。调整区域生活能源使用结构。限牧、禁止乱砍滥伐等。

四、比拉大沙丘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甲为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44°50'N)的大西洋海岸最大的沙丘——琵拉大沙丘,沙丘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乙图为非洲西海岸塞内加尔河入海口处的沙洲,近年来该沙洲不断向南伸展。

(1)据图描述甲图沙丘的形成过程,并比较沙丘东西两侧坡度的差异及原因。

(2)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乙图中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海水落潮时,露出大面积沙滩;盛行西风会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遇到森林阻挡,堆积而成。沙丘的西侧为西风的迎风坡,坡度缓;东侧受森林的阻挡,为背风坡,坡度陡。

(2)河流自北向南注入海洋,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受自北向南的加那利寒流影响,沙洲不断向南延伸。

(1)结合材料信息甲图中琵拉大沙丘位于法国西部,且不断向内陆推进,可以判断与西风有关,联系移动沙丘中迎风坡一侧坡度缓,背风坡一侧坡度陡,即可进行判断。本题考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法国西海岸最大的沙丘,当海水落潮时,沿海的沙滩露出水面,盛行西风会将沙吹向岸边,从而使沙丘向陆地伸展,遇到东边郁郁葱葱的森林阻挡,堆积而成。该地位于欧洲西部,全年盛行西风,受西风的影响,沙丘的西侧坡度较缓和;东侧受森林的阻挡,为背风坡,坡度较陡。

(2)考查沙洲变化的原因。使沙洲“延伸”和泥沙不断沉积有关,注意考查的角度“向南”和洋流有关。读图可知,河流自北向南注入海洋,由于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入海,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慢,搬运能力下降,泥沙逐渐沉积,使沙丘范围逐渐扩大;而受自北向南的加那利寒流影响,沙洲不断向南延伸。

五、平潭沙丘

福建平潭岛常年盛行东北风,其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图1),沙丘与村庄近在咫尺,但几百年来沙丘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图2为平潭岛局部地区地理要素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

A.河流沉积

B.岛屿东北部海滨的沙滩

C.岩石风化物

D.台湾岛

10.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

A.海水涨潮、落潮,海水堆积

B.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C.君山冰川堆积作用

D.君山阻挡、削减风力,风力堆积

11.该沙丘几百年来从不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该沙丘位于山地的背风地带

B.该沙丘上黑色碎石多,固沙作用明显

C.植被根系发达,固沙作用明显

D.地形和河流改变沙粒运动方向

答案及解析

【答案】

9.B

10.D

11.D

【分析】

9.若该沙丘是由河流沉积形成的,则该沙丘应位于入海口附近,A错;该地区气候湿润,如果岩石风化,其风化物经长时间生物作用应形成土壤而不是沙丘,C错;台湾岛植被覆盖率较高,风沙天气少,且距平潭岛遥远,该沙丘的沙源来自台湾岛的可能性很小,D错;该岛屿常年盛行东北风,岛屿东北部海滨的沙滩最可能是该沙丘的沙源。B正确,所以选B。

10..海水堆积作用下形成的沙丘应位于海岸线附近,与图2中显示的沙丘位置不符,A错;沙丘主要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不是由流水搬运、堆积形成的,B错;该地纬度低,海拔低,气温高,不可能有冰川,C错;该地常年盛行东北风,东北风在搬运海滨沙滩泥沙的过程中遭到君山阻挡,风力减弱,泥沙下沉堆积形成沙丘,D正确。所以选D。

11.结合该地盛行东北风和图2中沙丘的位置可知,该沙丘位于君山的迎风地带,A错;碎石起到的防风固沙作用较小,B错;沙丘上的植被根系发达,能起到固沙作用,但是该沙丘上植被稀疏,固沙作用较小,C错。该地常年盛行东北风,沙粒在风的作用下,自东北向西南运动,但是西南为山地地形,对沙粒起阻挡作用,加上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把泥沙由西南推向东北,即河流改变沙粒运动方向,因此该沙丘几百年来从不移动,D正确,所以选D。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侵蚀作用是在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作用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是指在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作用下将风化、侵蚀的产物搬离开原来的位置。堆积作用指在搬运途中,随风力减弱,流速下降,冰川融化,所搬运的物质就地堆积下来。

六、呼伦湖的沙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境内,呈东北—西南狭长分布,湖长93km,平均宽度25.2km,湖水面积2339km²。湖区盛行西北风,风力资源丰富;西岸地势高于东岸且坡度大,多陡崖;东岸多沙丘带分布。近几年沙丘带逐步扩大东移。下图示意呼伦湖位置及其周围水系。

(1)分析呼伦湖东岸沙丘带的沙源。

(2)描述呼伦湖东岸沙丘带的形成过程。

(3)指出呼伦湖东岸沙丘带未来进一步扩大东移的必要气候条件。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呼伦湖东岸湖底坡度小(平缓),水较浅,在湖水季节性涨退或大面积萎缩的情况下,部分湖底沙子裸露在地表,形成沙丘带沙源。

(2)在风从西岸刮向东岸的过程中,西岸地势高于东岸,势能转化为动能,风速加大,当风从广阔的(平均宽度32km)湖面经过,因为下垫面为平滑的水体,阻力小,所以风速进一步加大。到达东南岸后,强烈的西北风卷挟着湖边的沙子向东南移动,搬运一定的距离后,降落下来,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沙丘带。

(3)气温升高,降水减少,风力增强,蒸发量增加,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

【详解】

(1)呼伦湖西岸地势高于东岸且坡度大,东岸湖底坡度小,地势平缓,水较浅,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水季节变化大,在湖水季节性涨退或大面积萎缩的情况下,部分湖底沙子裸露在地表,形成沙丘带沙源。

(2)从图中可以看出,沙丘带主要位于湖区的东南部,湖区盛行西北风,风力资源丰富,在风从西岸刮向东岸的过程中,西岸地势高于东岸,势能转化为动能,风速加大,呼伦湖呈东北—西南狭长分布,平均宽度25.2km,当风从广阔的湖面经过,因为下垫面为平滑的水体,阻力小,所以风速进一步加大。到达东南岸后,强烈的西北风卷挟着湖边的沙子向东南移动,搬运一定的距离后,降落下来,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沙丘带。

THE END
0.该种地貌()A.迎风坡坡度陡B.背风坡坡度缓C.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D解答: 解:A.图中的沙丘的迎风坡坡度较缓;在背风坡,坡度较大,故不符合题意;B.图中的沙丘的迎风坡坡度较缓;在背风坡,坡度较大,故不符合题意;C.风力堆积形成沙丘,故不符合题意;D.风力堆积形成沙丘,故正确.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区别几种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结合题中的信息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h|mq1ujoukhnfaghe:lk64:g8e3:8fk764
1.【学法指导】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关于坡向问题的最全整理2. 对沙丘的影响 受风的影响,沙子渐渐堆积成沙丘,沙丘的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 坡向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那么对人类活动当然也有影响,表现在如果阳坡和迎风坡结合,自然条件更优越,人口、城镇分布更密集,经济更发达。如果是海岛山,背风坡则是发展海滨浴场的良好地点。同时,因为这里天气晴朗,雨水少,太阳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7328651;85:B8a32753?7;664tj}rn
2.知识清单——2.2风成地貌地貌类型 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沙丘呈现。沙丘是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受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植被、沙源等条件的影响,沙丘形态多种多样。 (1)新月形沙丘 ①形态:新月形沙丘因平面形态如一弯新月而得名。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且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46:?4a:5:77=459=0jvsm
3.【地理思维】风、风电、风沙,新教材风沙地貌解读,地理视角看(2)思考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沙丘链大多朝什么方向延伸? 提示(1)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箭头方向为从左下至右上。 (2)我国西北沙漠区的沙丘链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 素养凝练 1.根据风成地貌判断风向的方法 (1)根据沙丘形态判断风向 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877;28?9a8h932o8223?12lmn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