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核实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坡度数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并确保“三调”坡度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那么坡度数据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本文以耕地坡度为例进行普及。
坡度是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h和水平方向的距离l的比叫做坡度(或叫做坡比)用字母i表示。【即坡角的正切值(可写作:i=tan坡角=h:l)】。
依据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地貌调查与地貌制图委员会关于地貌详图应用的坡地分类来划分坡度等级,规定:0°~0.5° 为平原,>0.5°~2°为微斜坡,>2°~5°为缓斜坡,>5°~15°为斜坡,15°~35°为陡坡,>35°~55°为峭坡,>55°~90°为垂直坡,中国大陆规定>25°不能耕种,1984年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对耕地坡度分为五级,即≤2°、2°~6°、6°~15°、15°~25°、>25°。
地面坡度的不同级别,对耕地利用的影响不同。例如:≤2°一般无水土流失现象,适合耕种;2°~6°可发生轻度土壤侵蚀,需注意水土保持;6°~15°可发生中度水土流失,应采取修筑梯田、等高种植等措施,加强水土保持;15°~25°水土流失严重,必须采取工程、生物等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5°为《水土保持法》规定的开荒限制坡度,即不准开荒种植农作物,已经开垦为耕地的,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确定耕地的坡度。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都开展了耕地坡度调查,耕地坡度调查数据在生态退耕等政策决策,耕地保护、土地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等相关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全国三调办还要将坡度属性标注扩展到园地、林地、草地等相关地类,全面反映和评价各类国土资源现状,为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