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山石的画法无非是勾,皴、擦、点、染。皴法是表现各种石质纹络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技巧和符号化的形式语言。
勾是用中锋或侧锋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勾的线条可依石的特征灵活运用。勾石的顺序是先左后右,小的石块可由两笔勾成,大的石块可由三笔或三笔以上勾成。勾石的线条不能太简单,需有曲折、欹正的变化。
皴是依山石的纹理以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的质感或立体感。皴笔要简练,不宜过于密集,否则笔法就显示不出来,墨色也容易呆腻。
擦是用干枯的笔肚依据山石的阴阳起伏稍加轻擦。擦是皴的一种补充,使山石的造型更具整体感和立体感。一般先皴后擦,也可以边皴边擦。
染是以淡墨大笔湿画石之暗面,依据原有的明暗加以渲染,使造型显出立体感,调节石与石之间的空间感。
点是用浓墨或焦墨点出山石上的苔点或苔草。
今天小编就把常见的五种“皴” 还原到现实中,看看它们本来的面目都是什么样子。
云头皴技法:
云头皴,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皴法之一。一代宗师郭熙是其画法的开创者,北宋、南宋盛行一时,其后经元唐棣有所发展变化。
此法主要表现黄河流域的丘陵山川,着重表现北方山水气势峥嵘、浑厚仓健之貌。
此画法最早见于郭熙的《早春图》,依云涛的造型创出,适宜画烟岚重深的景致。
《早春图》
云头皴法,用含蓄的圆笔中锋,以湿笔皴出山石轮廓,凹处以片状或卷曲之笔密皴,中侧锋并用。
到底如何用云头皴技法来勾勒出一幅磅礴大气的山石画呢?跟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斧劈皴技法:
斧劈皴,是中国山水画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五代卫贤已初见苗端,成熟盛行于宋代。李成、李唐是其画法的大师。
此法又分为大斧劈皴和小斧劈皴两种画法。
大斧劈皴,是一种偏锋直笔皴。起笔较重,直势皴出,大斧劈皴由于笔迹宽阔,清晰简洁,适宜表现大块面积的山石。大斧劈用笔苍劲而方直下,须如截钉,方中带圆,形势雄壮、磅礴,墨气浑厚。
小斧劈皴,与大斧劈皴相似,他是以较小的笔迹,表现出山石的细致结构。用笔宜有波折顿挫,转折处无圭角,能圆浑。
画法要领:中锋勾勒外轮廓线,侧峰皴擦渲染,也有高手在勾勒轮廓线时,与皴法巧妙结合,虚实相兼,变化多端。用此法切记:外轮廓线不能太“实”,要反复皴染,层层透气。必须与渲染相结合(不至于 太“干”太“燥”),在强化阳刚的同时,要画得润泽。建议最好用绢和熟宣纸来表现。
《聘庞图》 局部
米点皴:
米点皴,始于北宋“米氏”父子。多表现江南雨后朦胧的雾气和雨中滋润的山川,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四王”是其画法的重要代表人物。
米点皴是浑点,大小相间,可从山顶往下皴点,也可从山脚向上皴点。米点皴一般皴一二遍即可。皴米点时要有整体感,笔墨要 流畅,要有干湿深浅墨色变化,最后随着皴笔的明暗关系加以渲染。
画法要领:用淡墨画出山形,沿山形皴出层次后,横笔排点。在用“米点皴”时,不可太过“瀼”而点法无形,要干湿相间,否则就会缺乏力度。
《春山瑞松图》 局部
雨点皴技法:
雨点皴,有人称之为:豆瓣皴、刮铁皴,也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皴法之一。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是由盛唐画家诗人王维所创造(水墨山水画也是就此确立)。
在画史上运用雨点皴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宽,他的皴法被人称为“枪笔”,他的山水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厚今的独特风格。
画法要领:用中锋画外轮廓,秃笔沿着山石的形态,由上向下皴行笔,且行笔要短,干湿相间,笔墨要质朴厚重,密点攒簇,参以“刮铁”的笔道,不可只用干笔或湿笔,否则就会没有层次感,缺乏浑厚润泽之感。
它的染法与其他皴法的染法有所不同:渲染用笔与皴法用笔相同是点出来的,只是含水分要多,局部甚至出现流痕。
《雪景寒林图》 局部
披麻皴技法:
这种国画山水技法在国画风景图中,常用来表现江南土质山丘。王维、董巨是其画法的鼻祖,也是历代文人画所常用的画法。
披麻皴又可细分为长批麻皴、短披麻皴、散披麻皴。画披麻皴以使用中锋为主,线条较柔,以接近平行的线条组合。
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披麻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富春山居图》局部
披麻皴法多用“中”“偏”锋(笔含水份要少),行笔时用笔肚走出飞白来,尽量做到空灵透气,笔笔清晰,切忌粘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