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桂林地区1922处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对桂林地名景观进行分类分析,同时借助GIS核密度估计法探究了不同类型地名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桂林地区自然景观类地名的分布密度大于人文类景观类,以“地文”“水文”“动植物”命名的地名分布总体较均衡,人文景观类地名划分为美愿、聚落姓氏、建筑、经济、民族、军事类,其分布差异较为明显。
关键词:地名;文化景观;GIS;桂林
地名是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具有规律性。地名既反映当地历史时期和现实阶段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又记录着诸如民族兴衰、社会变迁、经济生产、军事活动等纷繁的文化景观信息。近年来,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主导,结合地名统计学,从时空角度对历史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定量研究已成为热点。学者们对地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文化景观特征角度研究的成果不多。本文通过查阅关于桂林的各类史籍等资料,研究桂林的地名文化景观,采用 GIS 的空间分析法等方法,对桂林的各级行政地名进行分类处理,研究其蕴含的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地名命名规律,为研究其他地区的地名命名提供借鉴,同时对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的挖掘,有助于振兴该地的乡村地名文化。
一、材料与研究方法
(一)桂林基本概况
桂林位于南岭山系西南部,地处湘桂走廊南端,地处东经109°36'50″—111°29'30″,北纬 24°15'23″—26°23'30″,总面积2.77 万平方公里,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的11.74%,桂林市地貌属于典型的南方喀斯特地貌,自然环境优美。
通过查询2018年广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获得桂林各行政级别地名2071个。除去区、县级地名17个,街道办事处13个,同时剔除没有详细地名来源信息或无法归类的地名,最终得到1922个地名研究数据。
(三)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互联网资源与相关文献资料,在弄清桂林地区地名的由来基础上,对其进行统计分类,然后通过拾取坐标系统等查询各地名的地理坐标,并将获得的地理坐标导入Arc-GIS中,最后利用GIS中基于核密度估计法(KDE)的空间平滑法,获得桂林各类地名核密度分布图,进而从空间可视化与量化角度分析桂林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
二、桂林地名统计分析
(一)地名统计分类
各类文化景观类地名在桂林地名数据中的分类情况见表1,其中“塘”在地名中除了表示水塘的意思,在壮语中还是一个量词,十里为一塘,因此在本文中其被划分为水文类和民族类。桂林地名文化景观中是以地文、水文、动植物、方位数字为自然景观,而聚落姓氏、建筑、经济、军事、民族、美愿类地名则为文化景观,自然景观类地名出现频次明显高于文化景观类地名,尤其是地文和水文这两类,远高于其他类别,能充分反映桂林的水资源和山地丘陵地貌特征。
(二)桂林地名分类分析
1.自然景观类地名
1)水文类地名。反映水文类的地名最为常见,有357处,占地名总数的18.57%,以“江、塘、水、源、沙、河、溪、洲”等字样为主,所用字数为17个,其中以含“江”字地名较多,有93处,含“塘”字地名其次,有74处,含“水”字地名41处。
2)地文类地名。桂林地形以中山或低中山地形为主,多出现“山、坪、洞、岭、石、口、岩”等字样,总共统计这一类地名342个,占地名总数17.64%,所用字数为13个。“坪”泛指山区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如草坪村,因此地昔日为荒草杂生的坪地,故名草坪村。
3)动植物类地名。动植物类地名是以动物或植物名称命名地名,直观醒目,共统计293个,所用字词数约31个。植物类地名中,以含“竹”字地名较为常见,有24处;含“木”“花”最为常见。动物类地名中,以“龙”字地名较多,有68处,“凤”“狮”也较为常见。
4)方位数字类地名。有215处,占地名总数的11.19%,以“大头、西、东、三、五、双、六”等字样为主。
2.人文景观类地名
1)美愿类地名。在人文景观类地名中反映美愿类 的 地 名 较 为 常 见 , 有19 处 , 占 地 名 总 数 的10.20%,以“安、新、平、福、仁”等字样为主,所用字数为14个。
2)聚落姓氏类地名。“聚落”地名大部分以尾字如“家、寨、湾、联、庄”等体现。“姓氏”地名主要以罗、苏、李、张等姓较多。
3)建筑类地名。建筑类地名占地名总数7.13%,其所用字数为15个,主要有“桥、门、路、井、园、堡、庙、观”等字,且含“桥”字地名数目最多,达40处。
4)经济类地名。经济类的地名用字较少,主要有“田、埠、车、利、厂”等字,其中含“田”字地名数目最多,达71处。
5)民族类地名。总共统计这一类地名73个,所用字为“塘、族、瑶、冲、定、圩、板、盘、思等9个,其中“塘”在壮语中是量词,例如二塘村,因旧时距县城20(10里一塘,共二塘)得名;“冲”意即像葱管那样的一个垂直的地区,如脚古冲村就是位于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境内,周围坡高岭陡,山势峻峭。
6)军事类地名。反映军事类的地名最少,有55处,占地名总数的 2.86%,所用字词有“保、甲、关、官、界、军、营、武、卫”等9个字,可以发现军事活动类的文化地名大多以军队保卫、军营、关口等为主。
三、桂林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
由图1、图2可以看出,各类地名分布的共同点为桂林市区范围内呈现出的核密度颜色较深,是由于人口密集,地名较多造成的,因此后面的论述中不再重复讨论桂林市区各类地名情况。从整体上来看,图1自然景观类地名的密集度明显高于图2人文景观类,体现了桂林较为突出的自然景观文化。
(一)自然景观类聚落地名空间分布特征
由图1可知,水文、地文和动植物景观类地名的空间分布总体较均衡,方位数字类地名分布除了市区范围分布较密集外,全州和荔浦地区分布也居多。水文类地名多分布在桂江流域水系,桂江上游的漓江和湘江流经全州、兴安、桂林市区、阳朔、平乐等地,择水而居已经成为自古以来人类居住的首要选择,因而这些地方的水文类地名分布明显比较密集。桂林地形为西部、北部及东南部高,中部较低,地形地貌特征较为丰富,有喀斯特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地文类地名多分布在桂林北部和南部,中部地区分布较少。植物类地名多分布在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其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水资源和地形地貌的影响,水资源较为丰富的东北部和东南部则植物类地名居多,而东部地区则动物类地名较密集。
(二)人文景观聚落地名空间分布特征
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地名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美愿类地名主要分布于全州、灌阳、平乐、荔浦,其分布集中程度不高,说明桂林各地人们都有对美好愿望与事物的追求和纪念。聚落姓氏类地名以龙胜、灌阳、全州、恭城为主要聚集地,聚落姓氏类地名的产生多半是由于地域内逐渐有人迁入并开始定居而产生,其也能够反映出地名背后的移民文化。军事类地名分布较为密集,反映了桂林历史时期军事活动的分布。民族类地名以灌阳和全州交界处、荔浦与平乐交界处分布较密集,而在两个民族自治县的分布相对较少,其原因可能是少数民族多以“小聚居和大杂居”的方式居住,小聚居地名多以“寨”字结尾,而“寨”字归类到聚落地名,也可能是由于地名汉化、地名普查时语言障碍等原因造成。建筑类地名的分布整体上较为分散,以“桥”字命名的地名与水系分布相关。经济活动类地名以资源和全州分布较密集,这两个地名也是广西桂林最东北部地区,一直是广西的北大门,交通便利,会有许多的经济活动产生,因此关于经济类的地名也应运而生。
四、结论
文章通过运用分类统计和 GIS 技术对桂林 1922个地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不同类型地名景观空间分布特征。桂林地区地名文化景观根植于桂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其自然景观类地名分布密度高于人文景观类,体现了桂林较为突出的自然景观文化,以“地文”“水文”“动植物”命名的地名分布总体较均衡,人文景观类地名分布差异较为明显,美愿、聚落姓氏、建筑、经济、民族、军事类等多种类别人文景观地名的存在,侧面呈现了各民族多元文化交融形成与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注重处理好地名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做好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的挖掘、保护和利用的每一步。比如像“塘”“六”“洞(垌)”等字命名的地名,极具桂林地名文化特色,应防止这些有历史意义与文化底蕴的老地名流失。
作者:钟佩 段文军 贾芙豪
选稿:潘 薇
编辑:董 岩
校对:朱 琪
审订:杨 琪
责编:宋柄燃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