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探究浙东地区地名文化的特性与共性,选取了北仑地名为研究对象,对照不同时代地方志,从语音、语义、文化内涵等角度考察北仑地区地名用字,整理了北仑地名的高频字和特有字。地名用字保存记录历史,体现人文地理特征,反映人口迁移及宗族聚居状况,表达居民生活愿景,补充完善了当地人文资料。
关键词:地名;北仑;宁波;文化特征
0 引言
北仑地处宁波市东部,是六个辖区之一。北仑之名源于“北仑港”,“北仑港”则得名于近海中的“北仑山”。其北部和中部兼有丘陵与平原,东南部多丘陵,三面环海,水网交织,地形地貌成因多样。一部分地区是7000年前海退后形成的丘陵;另一部分在唐宋之前还是汪洋、海岛或浅滩,北宋年间开始筑塘阻潮、围海造陆,才形成今天的陆地。北仑地名受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又能反映浙东沿海文化的符号。收集整理现存或地方志中曾出现的地名,从语音、语义、文化等角度剖析地名用字及其文化特征,对完善当地人文历史资料有积极意义。
1 反映自然或人造地形的地名
地理环境会产生许多特色地名,比如宁波地区流传的俗语“南乡十八埭(dài),东乡十八隘(方言音gà),西乡十八(dā)”就反映了宁波南、东、西三地命名特点。北仑三面环海,临海密布港湾和岛屿,区内多河道,兼有丘陵山地特征,诞生了许多反映地貌的地名。
1.1反映自然地形的地名用字
1.1.1常见的水边地形用字
北仑有许多与水有关的地名。有直接以“水”命名的,如小港的湖水深,大榭的淡水坑。有的以近旁水源地命名,如春晓的桂池、柴桥的甘溪。
有的展示海岸地形。比如靠山临海的霞浦街道,古称“下浦张”。浦,《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同样含“浦”的有横浦(新碶)、门浦(白峰)等。
同类地名还有“~洋”和“~湾”。新碶的外洋泗因古时处于浅海,海退成陆得名。临海陆地多用“~家洋”,在小港颇为常见,如张家洋、王家洋等。海湾处多用“~湾”,如麟角湾(柴桥)、钟家湾(白峰)等。
有的展示内陆水网。明杨慎《谭苑醍醐·蜀江水路险名》提到“滩碛相凑曰沝,水如转毂曰漕。”说明“~漕”多用于水流湍急的地方。如大碶的洋河漕,是新路岙内溪流入海处,取“海洋河槽交汇处”之意。人们沿水道聚居,会形成“~家漕”式地名,如薛家漕(大碶)、王家漕(小港)等。
在《宁波市北仑区地名志》及《宁波市北仑区志》中检索这类地名用字,不难发现,拥有海港码头或水网丰富、船运发达的街道,如新碶、小港、大碶、白峰,此类地名占比较高(详见表1)。
1.1.2特有的水边地形用字——(zhàn)、斗
“”字作为地名是北仑特色。(zhàn),方言中读作。《康熙字典》:“广韵锄减切······兆名也。坛域茔界皆曰兆。”即意指坟墓或祭坛的边界。这与北仑“~”的读音、释义都不一致——新碶有一东西两侧被泰河包围的村庄名中;柴桥芦江中有两块陆地叫钟家、水家。《鄞县通志》将“”释为:“头者,皆水畔伸出之地,如人之舌者,故即称舌头,舌音近蚀,甬人讳言之,故反称赚头,音近,遂书作。”林宗瑾认为“把伸入河中之地书作‘’或‘斗’,这是北仑地名的奇特之处。”蔡磊认为“”多指江河夹带泥沙沉积的湾头处或泥沙沉积的高地。可见在北仑,“”字只是表音,为的是讨个口彩,实际指水中陆地或河岸凸出部分。“~斗”也表类似用法,多位于小港。检索后发现新碶、柴桥等街道惯用“”,小港街道惯用“斗”,二者不重叠(详见表2)。
1.1.3常见的丘陵地形用字
地名用字记录了丘陵地貌特征。与山有关的地名用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岙”。“岙”常见于浙江地名,“岙”可写作、嶴等,现在都简化为“岙”。《鄞县通志》:“俗谓两山之间有土可居者曰嶴,因以为村落名。案:嶴字不见字书,本当作墺,亦通作奥、隩、澳。”
“岙”在浙江地名中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指山中曲折隐秘处或山中平地,二指水湾可泊船处或水中小岛。北仑的“~岙”地名较特殊,既是山间平地又是临水可泊船处。比如大碶九峰山内的网岙,据当地族谱记载,清代渔民常在此晒网,故得名网岙。又比如小港街道的剡岙村,东南面为堰山,剡岙在唐宋时期为小浃江泊船处,称“船岙”,后衍称为剡岙。
类似的还有“~岭”,如小岭脚(大碶),岭下(柴桥)等。还有两山山脚交汇低平处的“~峧”,如龙爪峧(白峰)、下峧(郭巨)等。
检索地名用字对照地势地形能发现,大碶、白峰、戚家山、春晓和大榭街道因为显著的丘陵地带特征,与山有关地名占比较高(详见表 3)。
1.1.4特有的丘陵地形用字——隘(ɡà)、峙(zhì)
“~隘”是宁波特有地名,读作ɡà,未收录在辞书中。《现代汉语词典》中,隘读ài,作形容词时意为狭窄,作名词时意为险要的地方,通常用于陡峭山地。然而,宁波地区现存近40处“~隘”地名大多数在内陆平原地带。据《鄞县通志》:“险要防守之处曰隘,因以名地。隘读若街者,影母转入见母同属喉音也。”《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认为鄞州东部河网密布,村庄沿河设街,形成狭窄之势。村庄之间看似相近,但河流环绕阻隔,犹如关隘,因而地名中多用“隘”字。《宁波市北仑区地名志》推想这些地方成村较早,村民自筑小路,外人过村如过关隘,故名其地。可见“~隘”在宁波也可以用于狭窄河道。“隘”作地名时常采用“姓氏+隘”的形式,如北仑春晓的丁隘。
“~峙”也是特有地名。《现代汉语词典》中“峙”有两种读音,读zhì时作动词,意为耸立、站立,读shì时为地名用字,例如山西省繁峙县。在宁波方言中,耸立、站立义读作zhì,地名中读作。《宁波市北仑区地名志》注音为qì或zhì。观察“~峙”地名地形,会发现都是沿海或者海岛较高处,舟山市的沿海高地也常用“~峙”,如田螺峙、西蟹峙等。
检索地名并结合地形可发现:这两个地名分别用于内陆和沿海,“~隘”地名出现在距山脚1~2km的地势平坦处或沿河狭窄处,“~峙”地名则集中在海岸线周围(详见表4)。
1.2反映人造地形的地名用字
北仑区域历史上经过多次筑塘阻潮、围海造地,诞生了许多记录人造工程的地名。
1.2.1碶
碶,即水闸,浙江沿海常见地名用字。宋代曾巩《广德湖记》载:“鄞人累石堙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谓之碶。”《鄞县通志》释为:“碶者,闭以蓄淡,启以泄暴也,闸亦如之。”
以上文献都提到宁波水域修筑碶闸,控制开关达到避免水患和存储淡水的目的。《鄞县通志》提到“碶”用途广泛且关乎民生,便用作地名:“碶字不见字书,即他方所谓闸也。左右立石如门,设版可启,闭以资蓄泄,然不能通舟楫,与闸略异,因亦以名地。”
新碶街道就是因地处碶闸而得名。据记载,新碶在北宋初年还是一片浅海,经过改造由浅海变滩涂再变成村落、乡镇。台风来临时常发生海水倒灌,人们便修筑了太和碶、备碶、永丰碶等。因永丰碶最晚修筑,故名“新碶”。北仑还有大碶、贝碶、三眼碶、碶头等地名。
1.2.2塘
塘,《鄞县通志》:“筑土遏水曰塘,即海堤也,因名塘之内外区域曰某塘。”塘有阻挡水流冲击,保护沿岸的作用。宁波修塘的历史久,范围广。从汉到清,各类地方志都有修江塘、河塘、海塘的记述。
北仑共上百个“~塘”地名。有合力共建以族姓命名的,比如陈家塘、王家塘;有根据位置或地形命名的,比如外河塘、沙塘;有寄托了风调雨顺愿望的,比如镇江塘。
1.2.3墩
墩,《鄞县通志》:“平地有堆曰墩,因以名地。注: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墩”地名在北仑主要有四种含义:
(1)自然形成的土堆。如小港某处海涂上的土墩,芦苇呈青绿色,该地便得名青墩。
(2)与盐业生产有关。古时晒盐挖土围塘,外围会形成高地。如大榭长墩村,原是海涂,因盐业生产渐渐形成了较长的高地,故名长墩。这一类的“~墩”在大榭最多,以“姓氏+家+墩”的形式分布在沿海。
(3)与方言发音有关。本地方言中“上方、上面”的发音近似于上墩。在白峰,某村位于庙的上方,故得名庙墩,又称厚墩。白峰有一条大路名叫“官路”,在路南侧高地上的叶家村,也被叫作官路墩。
(4)与军事防御有关。明弘治年间在大碶一小山顶上建立了防倭寇的烽火台,小山便得名烟墩。
检索此类地名用字,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塘”,北仑各街道或多或少都有“塘”。其次是“墩”,除了柴桥、郭巨、霞浦,其余街道都有“墩”。受制于地形因素,数量最少的是“碶”,仅在对阻咸蓄淡有需求的地方使用。
表5直观反映出各街道的水域特点。新碶自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王安石任鄞县知县起兴修水利,筑塘修碶,所以“~碶”“~塘”地名居多。梅山和大榭作为海岛,居民多从事盐业或渔业,所以“~墩”地名居多。
2 反映人文历史的地名
地名中不只有海陆变迁的证据,人类活动一样在地名中留下了痕迹。
2.1房屋建筑
随着人口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地名中逐渐出现与房屋建筑有关的字。
2.1.1
最初的房屋就地取材,较为简陋。大榭有一个位于山冲多石地带的小村名“石砬沓”,林宗瑾考据该村原名石榻,即用石头垒成的小屋。
,也作,《康熙字典》释为:“集韵郞达切,音辣。博雅:庵也。”《广韵·入声·曷》中提到:,广雅曰庵,亦狱室也。认为的意思和庵相近,即狱室。《广韵》中又把庵解释为小草舍,低矮的屋子。狱室、草舍或低矮的屋子,都有简陋的意思。字在本地方言中读作,现存地名数量非常少,在白峰街道仅有头(曾名阳)、虾的地名。
2.1.2房
房字在地名中有种意思。
(1)房屋、房间。小港有一户先祖为官,在当地建造了四间好房,得名“好四房”,衍称“好思房”,今宁波绕城高速就有好思房枢纽。类似的还有新碶的“大房里”,因为房屋较大而得名。
(2)宗族分支单位。这种用法前常加数字。新碶的凤洋村就有很多此类地名,仅贺姓就衍生出廿三房、廿四房等八个小地名。
2.1.3楼、屋
楼,意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屋,常指“走马楼”。大碶贺姓人家建了24间走马楼定居,位于下方的邻村得名“楼下”。大碶后洋张分迁出一支族人在后方建了堂楼,故名“后堂楼”。
高大的新屋常被作为地标。如小港、大碶、大榭都有“上新屋”“下新屋”等地名。架,《宁波方言词典》释为量词,指房屋的深度,两柱之间为一架。在地名中,“数字+架屋”的组合比较常见,如新碶、郭巨都有“七架屋”。房屋特点也会成为地名。比如新碶的“吃菜屋”是因为主人信佛吃素;柴桥的“悬洋屋”是因为周边曾有座洋教堂,此居民点远离教堂,便被称为“悬(远)洋屋”。
2.1.4斢(tòu)
斢在现代汉语中读tǒu,意为黄色,但在浙东方言中读作,是量词,类似幢、座。《鄞县通志》中记载:“斢,天口切,读若偷。凡宅一区,甬称一斢,契约上皆作此字。案:本当作区。汉书注:区者,小屋之名,若今小庵屋之类,区古读欧,音变为偷也。”小港俞姓建有两斢高屋,村名就叫双斢屋。大碶陆姓建有三斢大屋,分前、中、后,此处就简称“前后斢”。
结合表6,可以看出本地居民对于宗族世家和高屋新房的重视,大家族、大房屋都会成为一个村子的重要象征。这在盐业兴起后迁入人口多的新碶、小港、大碶、柴桥等地较明显。
2.2宗族聚居
北仑有大量含有姓氏的地名,与宗族聚居密不可分。频率最高的是“姓氏+家”,《宁波市北仑区志》记载了360个,占总地名的31.6%。除了基本形式,还有“姓氏+家漕”“姓氏+家岙”等,又表示该地聚居家族,又显示该地地形。多姓共居时会将姓氏合并命名。如新碶有邱李王、许胡等。也有单一姓氏成地名的情况,新碶“美女姜”附近有蒋姓、张姓居住,由于方言中蒋、张、姜姓同音,故拆开“姜”写作“美女”以示区分。这一类地名数量不多,记载仅16个。
其他区分方式还有:(1)用方位词标示位置。如小港建设村有多个村子属乐姓,按位置分“中乐”和“里乐”。这一类地名有95个,占8.34%。(2)姓氏前加上具体的地点。如新碶的“油车漕虞家”和“虾笼漕徐家”。“家”可以省略,如大碶有“田洋王”“山下王”等。(3)姓氏前加历史或传说。如小港的陈烈遵父命不入仕途,守墓六年,所在的村子因此被称为“墓孝陈”。这两种类型共92例,占8.08%。(4)以定居先后作区分。如小港有“老周”和“新周”。这种情况最少,笔者仅找到3对共6例(详见表7)。
2.3盐业生产
北仑盐业生产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地方志记载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建立清泉盐场,穿山、长山两子场隶属之。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设龙头盐场,次年,改穿山盐场为正场。因清泉盐场,小港许多地名与“盐”有关。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张子忠任定海县盐运清泉司令,在盐司衙署附近定居,该地便得名“衙前”。衙前有一村庄,因为坐落在宋代盐课司的北面,得名“盐司后”。如今“盐场”都已废止,大榭长塘村保留了原为晒盐泥场的“下泥场”地名。有一些地名省略了“场”,现如今柴桥的穿山就是曾经的穿山子场。
厂,本义是有盖无壁的棚舍。盐业工人们在盐场周围搭棚歇息,慢慢形成了村落。北仑有不少带“厂”的地名,比如大榭有上厂、下厂,郭巨有厂里,梅山有厂跟。
舍,即煮盐草棚。霞浦镇东有一处盐舍,因为旁边有小泓浦,后来“泓”误作“洪”,该地得名“小洪舍”。
有的地名与“盐”看似无关,实际上有渊源。比如春晓的“咸昶”,就取自盐厂的谐音。
2.4宗教、传说和避讳
2.4.1宗教与传说
有的村庄因地处宗教场所附近,便使用“寺、庙、庵”等命名。比如梅山的“庙后头”,小港“罗月庵”,大碶“佛岩寺陈家”等。较为特别的是大碶璎珞村。璎珞村位于阿育王寺东,因寺内佛祖释迦牟尼的耳饰“左璎珞右宝幢”,所以该村得名璎珞,西面则是鄞州区五乡镇宝幢社区。
也有地名来自于传说。新碶凤洋村,据传唐贞观年间,有八只凤凰停留在此筑巢,这片浅海便得名八凤洋。后来海退成陆建村,简称凤洋。郭巨乾坑村,相传该地山坑里有三足蟾,“蟾”俗读为“乾”,讹为乾坑。
2.4.2读音避讳
大碶石湫村,因村在石秃山和湫潭之间,故得名石湫。宁波方言中,石作石头义时读作,作为姓氏时读作。唯有在石湫这一地名中,石读作,音类叶。这是由于石湫读音与含有贬义的“贼臭”一词读音近似,居民为讨口彩而改变了读音。前文提到的“头”(因“舌头”的“舌”音近“蚀”而改称“赚头”)亦属此类。
3 结语
本文整理了北仑地名高频字和特有字。高频字包括:水边常用的“浦”“洋”“湾”“漕”;山地常用的“岙”“岭”“峧”;反映水利工程的“碶”“塘”“墩”;反映宗族观念的“房”“楼”“屋”“家”;反映盐业生产的“场”和“厂”。特有或生僻的地名用字包括:“”“斗”“隘”“峙”“”“斢”。“”“斗”指水中陆地或河岸凸出部分;“隘”指山或河岸狭窄处,读作gà;“峙”指沿海或海岛高地,读音近似zhì;“”指简陋草屋;“斢”是量词,类似座,读作tòu。文章还收集了受到宗教传说影响产生的地名,以及一例因为读音不雅而转音的特例——石湫。
北仑地名保留了古音古义,记录了人文历史。整理北仑地名,研究该地浓缩的语言、地理、历史及文化,对保护北仑地区及浙东地区文化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琳
选稿:宋柄燃
编辑:黎淑琪
校对:朱 琪
审订:计梦菲
责编:耿 曈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