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方**(实名认证)
IP属地:云南
下载本文档
隧道工程施工风险及控制措施隧道工程作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环节,施工过程受地质条件、技术工艺、环境因素及管理水平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风险隐患贯穿勘察、设计、施工全周期。从软弱围岩坍塌、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到施工工艺缺陷、周边环境扰动引发的次生风险,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工期延误或经济损失。系统识别施工风险并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是保障隧道工程安全高效推进的核心前提。一、施工风险类型及特征(一)地质与水文风险隧道施工面临的地质水文条件具有隐蔽性与动态性特征,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核心诱因:围岩失稳风险:软弱破碎围岩(如断层带、富水软弱夹层)开挖后,应力重分布易引发坍塌、大变形。Ⅴ级围岩段若支护不及时,掌子面易出现“溜塌”“挤出”等失稳现象,甚至引发连环塌方。突水突泥风险:承压水、岩溶裂隙水的突然释放伴随泥沙涌入,瞬间破坏施工面稳定性。如岩溶隧道施工中,未探明的溶洞裂隙水在开挖扰动下突发,易造成淹井、设备损毁,甚至人员伤亡。特殊地质风险:高地应力区易发生岩爆,硬质岩受开挖扰动后突然弹射,威胁人员设备;高地温环境(洞内温度>30℃)会降低作业效率,加速设备老化,增加中暑风险。(二)施工技术与工艺风险施工方法选择、支护质量控制等技术环节的缺陷,直接影响隧道结构安全:开挖工法不当:Ⅴ级软弱围岩段盲目采用全断面开挖,未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原则,易导致掌子面坍塌;台阶法施工时,上下台阶间距过大,易引发拱部失稳。支护体系失效:初期支护不及时(如开挖后超12小时未施作锚杆、喷射混凝土)、锚杆锚固力不足(拉拔试验不达标)、喷射混凝土强度未达设计值,会削弱支护承载能力,引发围岩持续变形甚至塌方。超前支护缺陷:管棚、小导管施工时,注浆不饱满、角度偏差大,无法有效预加固围岩,为后续开挖埋下坍塌隐患。(三)周边环境与生态风险隧道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生态系统的扰动,易引发次生风险:建(构)筑物沉降:城市隧道或邻近建筑段施工,地层应力释放引发沉降,导致周边房屋开裂、地下管线破损。盾构隧道施工中,盾构姿态偏差或注浆不及时,会造成地表不均匀沉降,威胁道路、桥梁安全。生态环境破坏:洞口开挖未采取“早进晚出”原则,大面积扰动边坡易引发水土流失;弃渣随意堆放污染水体、耕地,破坏生态脆弱区(如山区、水源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四)管理与人为风险人员操作、组织管理的疏漏,是风险转化为事故的直接推手:人为操作失误:爆破作业违规(如药量超标、警戒不到位)引发飞石伤人、瓦斯爆炸;机械操作不规范(如挖掘机超挖、台车碰撞初期支护)导致设备损坏、人员伤亡。施工组织混乱:工序衔接失误(如仰拱滞后开挖超50米)、资源配置不足(如混凝土供应中断),迫使工期压力下盲目赶工,忽视安全质量管控。应急管理缺失:应急预案照搬模板、未结合工程实际,突发风险(如突水、塌方)时无法快速响应;抢险物资(如排水泵、型钢拱架)储备不足,延误救援时机。二、风险控制措施与实践路径(一)地质水文风险:超前预报+动态管控1.超前地质预报:采用“TSP(隧道地震波法)+地质雷达+超前钻探”综合手段,施工前探明掌子面前方30~50米地质条件,预判断层、富水带位置。如岩溶隧道施工中,超前钻探发现溶洞后,提前采用帷幕注浆封堵,避免突水。2.围岩加固与治水:软弱围岩段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注浆压力0.5~1.0MPa)、管棚支护(长度10~30米)改良围岩;富水区域实施排水钻孔(孔径≥100mm)降低水压,或帷幕注浆(扩散半径2~3米)封堵裂隙,切断突水通道。3.动态风险评估:建立地质信息数据库,结合开挖揭示的实际地质情况,动态调整支护参数(如锚杆长度、喷射混凝土厚度)、开挖工法(如Ⅲ级围岩全断面改为台阶法),实现“动态设计、动态施工”。(二)施工技术风险:工法优化+质量管控1.工法适配与管控:根据围岩级别选择工法:Ⅲ级围岩全断面开挖(循环进尺≤3米),Ⅴ级围岩优先采用CD法(中隔壁法)或双侧壁导坑法,循环进尺严格控制在1.5米以内;爆破作业采用光面爆破(炮眼残留率≥80%),减少对围岩的扰动。2.支护质量全流程管控:锚杆施工后100%进行拉拔试验(锚固力≥设计值的90%);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控制水灰比(0.4~0.5),养护期≥7天;初期支护完成后,7天内施作二次衬砌,封闭成环增强结构整体性。3.监控量测闭环管理:布设拱顶下沉、周边收敛、地表沉降监测点,采用全站仪、测斜仪实时监测。当变形速率超过预警值(如拱顶日沉降>5mm),立即停工分析,采取加密锚杆、注浆加固等措施,待变形稳定后再复工。(三)周边环境与生态风险:沉降控制+生态修复1.建(构)筑物保护:施工前普查周边建筑、管线,布设沉降监测网(监测频率1次/天);盾构施工时,优化同步注浆参数(注浆压力0.3~0.5MPa),填充盾尾空隙;邻近建筑段采用隔离桩(桩长≥隧道埋深的1.5倍)、注浆加固(加固范围≥隧道轮廓外3米),阻断沉降传递路径。2.生态环境修复:洞口开挖遵循“早进晚出”原则,减少边坡开挖面积(每延米边坡开挖量≤20㎡);弃渣场选址远离水体、耕地,采用挡渣墙(高度≥3米)、截水沟(断面0.5×0.5米)防护,弃渣完成后覆土绿化(覆土厚度≥0.5米);施工废水经三级沉淀(沉淀时间≥2小时)、净化后排放,避免污染地表水。(四)管理与人为风险:培训考核+应急联动1.人员能力提升:开展岗前安全培训(培训时长≥40学时)、专项技术交底(覆盖所有工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每月组织应急演练(如突水逃生、塌方救援),提升人员风险处置能力。2.施工组织优化:制定科学进度计划,避免盲目赶工;明确各工序质量安全责任,推行“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关键工序(如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经监理验收合格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3.应急体系建设:编制贴合工程实际的应急预案,储备抢险物资(如速凝水泥、排水泵、型钢拱架);建立应急指挥小组,与属地消防、医疗部门联动,确保事故发生后30分钟内响应,2小时内开展有效救援。三、结语隧道工程施工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地质为基础、技术为核心、管理为保障,将“风险预控”理念贯穿勘察、设计、施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