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位君主。他的一生因“胡服骑射”而被后世称颂,也因饿死沙丘而备受后世同情。
英明的君主
赵武灵王在政治上绝对算得上英明之主。他继位的时候,已经是战国中期,彼时秦国和齐国已经成为东西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夹在这两大强国之间的赵,魏,韩三国力量弱小,时常面临着来自大国的威胁。赵国的局面则更为艰险,除了要应付秦,齐,还要防备北方的中山国,燕国,以及随时都会入侵劫掠的胡人!赵国可以说东南西北全是威胁。“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樊,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
而在这样的险恶局势下,赵武灵王能清醒地认清局势,在内政上,他重要父亲赵肃侯留下的老臣肥义,认真地研究治国之道。对外则通过联姻手段笼络韩国,支持并参加魏国人公孙衍发起的联合抗秦。
在燕国内乱被齐国蹂躏的情况下扶持燕国公子职继位(燕昭王),又在秦武王薨逝后从燕国迎回秦国公子稷(秦昭王)并助其继位。
在应付复杂危险的政治局势中,赵武灵王可谓是步步为营,努力为赵国争取了相对平和的外部环境。
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
而他不拘泥于俗礼,在发现胡人骑兵凶猛灵活的战斗力后,力排众议坚持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得赵国国力迅速强大,最终灭中山,夺取马匹资源,迫使胡人臣服。在开疆拓土的同时也让整个赵国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历史上拥有这种魄力的君主屈指可数。
为了实现赵国吞并天下的壮志,他过早地将传位给儿子,自己则一心一意对外征战,甚至乔装打扮成使者,亲自到秦国观察山川地势,观秦王之为人,为伐秦做准备。
在赵武灵王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能看到一个聪明睿智、有勇有谋、胆识过人的明君形象。清末的梁启超先生曾称赞赵武灵王是黄帝以下第一伟人,这真是很中肯的。
糊涂的父亲
与治国的英明神武截然相反的是,赵武灵王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活像一个稀里糊涂的老父亲。而这一弱点,直接导致了最后他的悲剧收场。
赵武灵王继位后,为了拉拢韩国,迎娶了韩国宗室女子为妻,韩女为他生下了长子赵章,并被立为太子。
赵章长大后,身材魁梧,胆气过人。赵武灵王亲自带领他攻打胡人,征伐中山。赵章在战争中受到锻炼,成为一个能征惯战的猛将。如果一切都顺其自然地发展,赵武灵王薨逝后,赵章继位这是毫无悬念的。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
然而赵武灵王毕竟是一国之君,他的身边不可能只有一个韩女。在他继位的第十六个年头,有人给他献上一个名叫吴娃的绝色美女,赵武灵王得到吴娃后十分宠爱。一年后,吴娃便为赵武灵王生下了次子赵何。
赵武灵王见到赵何长得乖巧可爱,自己与吴娃又十分恩爱,便动了废长立幼的念头。
假如说赵武灵王坚持学习胡人的长处,命令赵国臣民胡服骑射是一种勇于改革的魄力的话,那废长立幼则完全是出于私心。
在他的坚持下,王后韩女和太子赵章被废,吴娃成为新的王后,年幼的赵何成为太子。
赵章没有任何过错,就这么被废了,他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发誓要夺回本来属于自己的王位。
周郝王十六年(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将王位传给太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留下三朝元老肥义辅佐新君治理国政。自己则号称“主父”,向外攻打胡人和中山国。
周郝王十九年(前296年),赵主父灭中山国。此时他想起了长子赵章,便将代郡封给赵章,号“安阳君”。赵章对于弟弟的继位耿耿于怀,他暗中培养党羽,等待时机夺位。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对长子的不满有所察觉,便把自己身边的大臣田不礼派去辅佐赵章。本来的意思是要田不礼时常规劝赵章打消怨念的,谁知道这田不礼到了赵章手下,便积极地参与谋划政变。赵武灵王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给长子派去一个得力的造反帮手。
沙丘之变
安阳君与田不礼的野心都被老臣肥义和将军李兑所看破。李兑劝说肥义:“公子章彊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殆有私乎?田不礼之为人也,忍杀而骄。二人相得,必有谋阴贼起,一出身徼幸。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同类相推,俱入祸门。以吾观之,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祸之所集也,子必先患。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子奚不称疾毋出,传政於公子成?毋为怨府,毋为祸梯。”
然而肥义是铁了心要保惠文王,谢绝了李兑的好意。为了防止安阳君假传主父命令谋害赵王,肥义对保护赵王的将军高信说:“自今以来,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先以身当之,无故而王乃入。”
又过了一年,安阳君来到邯郸朝见惠文王。主父观看臣子朝拜君王,他看见赵章高大魁梧,此时却对着年少的弟弟跪拜。一时间很不是滋味,想起当年因为宠爱吴娃,就把赵章母子废掉的情形,他感到惭愧和心痛。
退朝后,赵武灵王觉得对不起长子,就想将赵国一分为二,令两兄弟各自为王。但是这个提议马上遭到肥义等朝臣反对,赵武灵王只得作罢。
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
过了几天,赵武灵王和次子惠文王以及一些臣子离开邯郸前往沙丘离宫散心,主父与赵王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宫殿中。
君王远离都城,正是夺位的好机会。同行的安阳君与田不礼想造反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布置好自己的人马后便假传主父的命令,让赵王前来拜见。老臣肥义先随传诏使者前往,愤怒的安阳君将其斩首。
赵王和高信见肥义一去不回,知道事情不妙,连忙率军士前来寻找。而安阳君和田不礼也带着士兵赶来要弑君夺位,双方交战起来。
李兑
李兑
消息传回邯郸,主父的叔叔赵成连忙和李兑率领大军赶赴沙丘。安阳君的部队被这支大军一袭击,马上四散瓦解。
他向父亲赵武灵王的行宫跑去,赵武灵王见儿子跑来求救,连忙命人开门。而赵成和李兑的大军也很快赶来把这座行宫围得水泄不通。
惨遭饿死
赵武灵王和王叔赵成其实是有矛盾的,在赵武灵王决定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时候,第一个反对改革的就是赵成。
当时,中原各国从衣冠制度到军队建制无不是遵循祖宗之法。衣服都是宽袍大袖,有履无靴。军队则以步兵和车兵为主。
然而中原的服装实在过于繁琐,士兵在作战的时候很难随心所欲地施展,脚上穿着履反而不如穿筒靴的胡人善于奔跑。而步兵和车兵在平原作战还可以发挥威力,到了山区地带则处处受制于胡人的骑兵部队。
正是看到了祖宗之法的种种弊端,赵武灵王才下决心效法胡人。从衣冠制度到军队建设全都放弃了先王之法,改穿胡服,着重建立骑兵队伍。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刚开始下令改穿胡服的时候,压力是巨大的。他首先想到的是王叔赵成,赵成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又是赵国的宗室,假如他肯改穿胡服的话,那其他的臣子也就不敢反对了。但是赵成说什么也不穿胡服,还说:“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弗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
可见,在赵成的眼中,胡服骑射的改革是逆天的狂妄之举。后来,赵武灵王亲自与他辩论,并亲自赐给他胡服。赵成无奈只好不情不愿地改换了衣冠。
改革让许多宗室成员的利益受到损害,而赵成就是这些人的代表。虽然赵武灵王最后改革成功,然而也和宗室与一些守旧的大臣结怨。
赵成和李兑包围主父的行宫后不久,安阳君赵章便死了。赵武灵王命人将安阳君的死讯告知赵成,命令他们撤围。但是赵成却这样对李兑说:“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
为了自保,李兑只能依照赵成的安排,佯装不知。令大军继续围困沙丘行宫,让主父也死在里面。后来赵成和李兑命令宫中侍从全部出宫,后出者死!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
伺候赵武灵王的人争先恐后地逃出宫门,偌大的行宫中只剩下他一个人没出去。粮食吃完后,饥饿的赵武灵王只能靠掏鸟蛋为食。大军围困整整三个月,赵武灵王终于被活活饿死。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终于结束了他既光辉又可悲的一生,终年四十九岁。
赵武灵王薨逝后,一度强盛的赵国再次衰落,而他“胡服骑射”的伟大壮举,却激励着后世无数的改革家。
这一代又一代的敢于改变祖宗之法的改革者,不断地为中华民族的血管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这个古老的东方古国,能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时代变革,永葆青春。
赵武灵王并非完人,他也有糊涂的地方。在对待家庭问题时,他太善变,也太感情用事,所以导致了沙丘之变的发生。然而,他勇于改革的破天荒举动和无畏的勇气,却足以令其名垂千古,受后世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