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奥斯卡奖,《沙丘》独揽六项技术大奖。第 75 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沙丘》几乎包圆技术奖项 ,拿下五项大奖。丹尼斯·维伦纽瓦《沙丘》上映伊始,便有不少影迷将大卫·林奇《沙丘》翻出对比,二者的区别到底在哪?特效技术之于电影,又是何种存在?
“技术的存在取决于人们的需要,并满足其需要。”换言之,技术是手段,始终为目的服务。因而,想要达成的效果是特效技术应用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科幻电影是“幻想的艺术”,如何将天马行空的想象转化为银幕上可见的形象?如何构建超脱现实的场景,让观众突破认知边界,感到身临其境?电影人的答案是:借助特效技术。
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导演的《沙丘》在拍摄阶段便受到全世界科幻迷及电影迷的重点关注。2021年一经公映,其中极富真实感的场景及特效技术运用便饱受好评。而1984年上映的大卫·林奇(David Lynch)版《沙丘》中的特效也又一次被翻出来,被视为特效应用的反面例子。
同一部原著的改编电影,有相似之处的叙事结构和分镜,仅因特效和美术等因素,两个版本的评价迥异,可见特效带来的效果对电影本身影响之大。
在我看来,两个版本《沙丘》在特效方面最大的差别是:1984版《沙丘》是画面远离现实,营造心理距离感和科幻感,“怕你不知道用了特效”,而2021 版是“不想让你知道用了特效”,部分画面真实到“你不知道用了特效”。
对于《沙丘》中知名的两个设定——防护盾与沙虫,两版沙丘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沙丘》(1984)中的防护盾被戏称为“两块果冻打架”,这个特效的使用,可谓“我一定要让你知道这里用了特效”。《沙丘》(2021)的防护盾则更为取巧,运用了动态遮罩(Rotoscoping)技术。
《沙丘》(2021)的沙虫场景依靠CG技术完成,而《沙丘》(1984)是模型实拍。不可否认,有时代及技术的局限,人手操控的橡胶材质沙虫模型在现实中看起来过于粗糙,动作亦有些僵硬。但在影片中呈现的效果,在那个时代已算前列。
《沙丘》(2021)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或其团队)表示:“一定要做好的,就是有关沙虫的正确塑造。做沙虫花了很长的时间,我们同时和好几个设计师一起探索它的外形。画了数百张的设计稿,去研究沙虫的每一个精确细节……这样的过程大概持续了一年,我很自豪它最终的效果。我们想让它看起来尽可能真实,让大家相信那样的环境会塑造出的怪物就是长这样的。就像弗兰克·赫伯特书里写的那样,它必须是受到自然的启发。当我在考虑《沙丘》的特效时,我依旧想拥抱和尊重自然法则。”
“看起来尽可能真实”是贯穿《沙丘》(2021)整个特效制作过程的准则,也是整部电影风格的特质之一。
《沙丘》(2021)中,在约旦和阿联酋实景拍摄沙漠场景。在沙漠场景中,视效部门富有创新性地使用了沙色幕布,而非一般常见的绿幕、蓝幕,一方面是减少蓝绿染色或溢色对整个场景的影响,一方面是为增加真实感,减弱特效带来的科技感。
如厄崔迪一行乘坐扑翼机视察香料开采,遇到沙虫袭击的场景。若使用绿幕,可能会在扑翼机机窗玻璃上出现绿色反光。若是后期去除这种反光,玻璃和整个画面则会显得过于“干净”,不似在危险四伏,沙虫肆虐的沙漠中。而使用沙色幕布,可以在玻璃上多少留下沙色反光,这种反光的细节,帮助扑翼机与环境融为一体。配合剧组大量使用,有意撒在机窗上的真实沙砾,场景真实感与剧情带来的紧张感大大增强。
而扑翼机本身也值得一说。扑翼机的完整场景多使用CG制作完成,但在拍摄中,同时使用了两架 12 吨的扑翼机拍摄实拍场景。在拍摄现场,360度万向节上组装着一个双座的扑翼机驾驶舱,周围是沙色屏幕。桥式起重机万向节的使用可以帮助制作团队对扑翼机进行木偶化,使用连接在液压缸上的大型钢缆进行甩动。厄崔迪母子在驾驶舱中四处飞行的场景由一台摄影机在其身后拍摄完成。整个制作团队尽最大可能地让场景符合实际,视觉特效则辅助增强摄影。
后期特效方面,制作团队为电影中的扑翼机机翼添加了运动模糊效果,使其仿生蜻蜓,通过快速上下拍打翅膀来实现飞行。有短暂的几个瞬间,阳光照射到机翼上时,机翼几乎看不出运动模糊,变得闪闪发光。机翼的高速运动使得这一效果通过传统的渲染技术可能无法实现,在 VFX 过程,将多个视觉层合成在一起,最后才形成一系列完成的图像。
《沙丘》(2021)中,沙漠场景占比不小,剧组没有完全依靠Houdini,用软件生成的粒子来完成“黄沙漫天”“渐欲迷人眼”的模拟场景,而是确实用掉了18 吨灰尘/沙子与鼓风机,让沙子真实地卷入风中,落在演员发丝间,拍打在演员身上,实现半实物拍摄,半模拟场景的统一。
关于沙子的挑选,整个制作团队精益求精。《沙丘》制作设计师Patrice Vermette第一次去约旦堪景时,在视觉特效总监Paul Lambert要求下,带回一些沙子样本,以便制作团队找到与约旦沙漠中的沙子颜色相衬的沙土,完成实物拍摄部分。
有人说,电影特效领域沙漠部分的特效制作难度最大,所有特效相关的器物都要保留原本的质感,同时加上沙子带来的亚光感和沙尘感。金属物体反射的物理引擎设计已经趋于成熟,但金属表面经过磨损,表面落灰蒙尘、被沙砾冲撞而留下的痕迹感,无疑为特效制作增加了难度。《沙丘》(2021)却以表面平实稳重,实际细节处处精致丰富的风格,在有关“沙”的特效上做到了精益求精。
在室内场景拍摄中,虽可以仅做少量置景,拍摄演员在绿幕前表演,后期再用抠像及CG实现完整场景制作。但《沙丘》(2021)搭建了大量真实尺寸的室内场景,后期再根据需要,克制地增加特效。同时有意使用自然光,而非全靠人工光源。依靠自然光拍摄,难免受到天气及时间流转的影响,拖慢工作进度。但许多时候,人工光源无法覆盖宏大的场景。
为了最大程度塑造场景的真实感,实现叙事和情感传达,在士兵突袭实验所,寻找厄崔迪母子那一场,天光从穹顶投下,士兵队伍密集而排列整齐,站立在光投下的区域中,而身旁身后,大面积的阴影作为画面留白,显出人体在建筑中、人的力量在自然中的渺小。
电影特效跟随电影本身而动。在科幻电影中,特效带来的效果,不一定只有增加超现实的科幻感,也可以是增强现实感。特效的应用与呈现,早已脱离了纯粹炫技及夺人眼球的阶段。
观众也从“为了观看特效奇观,接受视觉刺激而看电影”,走到“为了欣赏电影而无意识地看到特效,从而更深地沉浸故事中”。
《沙丘》(2021)的成功无疑证明了这一点:特效技术终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电影画面呈现、环境营造、故事叙述的手段,而非是电影最终的目的。
参考资料:
Why Dune's Visual Effects Feel So Different-Thomas Flight
VFX Artists React to DUNE Bad & Great Cg- Corridor Crew
Dune's Shield VFX Is Much Simpler & Easier Than You Realized
Dune behind the scenes
How Dune 1984 Did Unbelievable Sandworm VFX-SAHIL AHMED
The ‘Dune’ visual effects team used sand screens instead of bluescreens
How Dune Made Dragonfly Ornithopters Look Real- RYAN NORTHR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