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诞生记

1951年春,政务院试编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提出修建地下铁道。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北京市成立市委规划领导小组,编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最经济的交通工具,特别是为了适应国防的需要,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

1954年,中共北京市委向国家建委提出:“从长远的国防要求来看,特别是从原子战争时代的国防要求来看,首都应考虑地下铁道的建设问题。”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联系,希望派遣地铁专家到中国帮助规划地铁。4月20日,苏联有关方面表示暂不考虑,理由有三:“一、地铁是为了解决地面交通拥堵,而北京目前还在大力发展地面交通。二、地铁投资巨大,目前中国恐怕不会以巨资建设地铁。三、如果只是地铁规划,与城市规划无关,苏联也是先有城市后建地铁的。”

国家建委认为,从长远来看,北京需要建设地铁,此意见得到周恩来和中央的认可。周恩来说:“北京修建地铁,完全是为了备战。如果为了交通,只要买200辆公共汽车就能解决。”据此,国家建委特别请教苏联专家组组长谢尔巴可夫等专家,他们一致认为:如果北京市人口将来发展到500万,在城市交通和国防上有此需要,故需要考虑修建地铁。地铁从开始搜集资料到设计完成需要四五年,是长期的准备工作。1954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提出“应及早着手搜集设计地下铁道所必需的资料”。11月30日,市委在关于改建和扩建北京市的规划草案向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对于地下铁道的建设问题,亦请中央考虑可否指定专门机构并聘请苏联专家,着手勘测和研究。”

1956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在莫斯科访问时向苏共中央提出:在中国“二五”计划援助方案中,请求苏联政府1956年第一季度内派遣一个地铁专家小组到中国,希望这个小组包括若干名深部地质勘测专家和地铁选线专家。

1956年1月,根据中共北京市委指示,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1955年2月成立)增设由5人组成的地下铁道小组,以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组组长勃得列夫为业务指导。4月,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提出《北京市近期及远期地下铁道路网规划草案》。同年,铁道部副部长于光生率陈志坚、史晓昭、茅以新、韩曰翰等组成赴苏考察团,考察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城市地铁,以及包括二战时期苏军指挥部在内的战备工程等。

北京地下铁道开工典礼现场

7月18日,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电告,苏联政府同意向中国派遣地铁专家小组,8月底或9月初到达北京。20日,中共北京市委考虑地铁建设工程复杂,牵涉问题多,建议由铁道部或中央有关部门主持,北京市协助进行。8月18日,北京市委再向中央报告:“如果中央尚未决定以哪个部门为主来负责筹备,可由北京市暂先负责筹备。为此,必须抽调一些干部和技术力量。由于北京市没有这一方面的技术力量,無法抽调,请中央责成有关部门解决这个问题。”9月3日,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批示:“关于北京地下铁道的筹建问题,同意暂由北京市委负责。筹建所需行政、技术干部,北京市无法解决者,可分别由铁道部、地质部、城市建设部等有关单位抽调支援。”

9月,为迎接中共八大召开,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举办北京城市规划工作汇报展览,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富春等中央领导人,以及中央各部委负责人与八大代表300余人应邀参观。经过3年摸索,上下终于达成共识,北京地铁筹备、规划和设计工作相继展开。

10月24日,国家建委召集铁道部副部长武竞天、地质部副部长宋应与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郑天翔,以及北京市建筑工程局副局长等开会。会议商定由北京市委统一领导,北京市委、铁道部、地质部抽调干部,组成北京市地铁筹建处,主任刘德义,副主任徐骏(北京铁路管理局总工程师)、张更生(地质部水文局副局长),下设地质、线路、结构工作室。筹建处主要是编制北京地铁规划设计意见书,培养干部,积累技术资料。筹建任务按业务范围分包,北京市负责对地铁线路的要求,以及日常行政和城市规划;铁道部负责地铁线路、结构;地质部负责地质勘探。

1956年10月初,国务院聘请的苏联地铁专家组5人来到北京。组长是莫斯科地铁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巴雷什尼科夫,组员也都参加过1931年莫斯科地铁建设。他们在北京工作半年,带来了莫斯科地铁的技术资料和实践经验,为中国技术人员作过多次扫盲性质的地铁技术讲座。

1957年,地铁筹建处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编制出北京地铁远景规划,规划由1条环线和6条直线组成,全长172公里,114个车站。一线途经中央机关多、交通量集中,缺点是不能连通西北郊。二线连通西北郊,但颐和园一带客流少,地质条件差,施工条件复杂。从战备角度考虑,苏联专家倾向先建二线,中共北京市委据此向中央报告。因为二线穿过北京大学校园,遭到反对。后来修建的北京地铁4号线仍然避开了北大校园。

1956年地质部水文局901大队的勘探表明,北京西部地下黏土层在40米以下,东部则在120米以下。地铁应修建在不透水的黏土层中,苏联专家主张学习苏联地铁,全线深埋地下40米。但很快他们就改了口,提出红庙至五棵松的地铁线路全程按二级防护标准浅埋,遭到总参谋部的坚决反对。修建北京地铁主要是为战备,怎么能浅埋呢?

1958年,中共中央指示要加快修建北京地铁。3月,经中央批准,北京地铁考察团由地质、线路、结构、人防专业的8人和2名翻译组成,地铁筹建处主任刘德义为团长。考察团于5月20日从北京出发,27日到达莫斯科。他们考察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的地铁的设计、施工、运营等情况,请求苏方帮助审议路网规划和合理的埋设深度。苏联专家对于北京地铁的路网规划没有意见,但一致推荐浅埋方案。在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典礼举行时,北京市市长彭真说:“莫斯科、列宁格勒的地铁都是深埋,苏联专家却异口同声主张北京地铁浅埋,因而对其用心深表怀疑。”尽管地铁深埋技术复杂,投资巨大,但在“战备为主,兼顾交通”的总原则下,中共中央决定北京地铁全线深埋。

1958年7月,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天津)组建地铁设计处。8月18日,铁道部组建北京地铁工程局,由北京市和铁道部共同领导,同时撤销北京市地铁筹建处。10月29日,北京地铁工程局分别向中共北京市委、铁道部报告关于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线路埋设方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30日,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会专题讨论,决定迅速筹建地铁,全部采用深埋,争取尽快开工。

1959年5月,国防部批复北京地铁埋设深度,提出最浅不应小于70~80米,按一級防护施工。7月初,北京地铁设计处进行第四次深埋设计。地铁工程局经铁道部批准进行竖井工程试验。9月,木樨地竖井以孔柱帷幕法开工,直径6米,井深100米,计划1960年9月建成,造价752471元。1959年10月,公主坟竖井以沉井法开工,直径6米,井深120米,并修建了10米的横向隧道,造价582220元。

北京地铁工程局科研所所长施仲衡深入调研北京的水文地质条件后,判定深埋造价高,技术难度大,坚决不同意北京地铁深埋方案。施仲衡是新中国第一位地铁专业的留苏研究生。1958年他作为专业翻译,陪同地铁考察团考察苏联地铁,了解了苏联地铁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全过程。1959年8月,他获得莫斯科铁道学院副博士学位,携带上千页手绘的地铁资料回国。同意苏联专家的浅埋方案,会不会被扣上“右倾分子”的帽子呢?施仲衡想起了1957年毛泽东访苏时对留学生说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一席话。于是,他写了长达20页的书面报告,说明地铁深埋不仅关系到技术和投资问题,还将严重影响乘客使用、逃生等。这个报告逐级上报到中央军委,施仲衡多次当面向杨成武等有关领导汇报。

1960年1月,北京地铁工程局设计处总工程师谢仁德向周恩来等人汇报:苏联专家建议北京地铁全线采用防护性结构浅埋明挖的方案,不但克服了深埋的诸多不利因素,也同样能达到防护的战备目的。1959年他主持北京地铁前期研究及设计,几次深埋设计和竖井试验证明,北京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利于地铁深埋作业,技术上也难以实行。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地铁工程局做了深、浅和不同防护等级的比较方案20多种。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北京地下二三十米是厚而破碎的风化层,有渗水现象,极易膨胀崩解。如要避免地表大规模塌陷,对建筑物造成威胁,只能深埋。地铁北京站将深达160米,而红庙附近将深达200米,相当于60层楼高。这种特深车站的衬砌要求,超过了当时的施工技术水平,国内也无法生产超长电梯。按照深埋30~60米的方案,地铁线路绝大部分处于松散、饱含地下水的第四纪岩层中,静水压力约2.5~5个大气压,如果使用压缩空气盾构法或沉箱法,内部需要相等的大气压与之抗衡,而当时保安规程只允许2个大气压。如果人工降低水位,需要下降几十米。而北京的抽水试验证明,水位下降几米都很困难。深埋方案对于人民防空也极为不利,它将拉大站间距。无论平时乘客上下,还是战时兵力机动和人口疏散,都会在咽喉处受阻。如果供电中断或电梯出现故障,避难者只能被困在地下,且深埋隧道破坏后的修复难度很大,还极有可能发生地下水倒灌,造成新的事故。

苏联防空专家估算:90米深的隧道,也只能承受直接命中的1万吨当量的核弹。美国1957年的实验资料表明:在一般地质条件下,100万吨当量的核弹地面爆炸,弹坑深度240米;500万吨当量的核弹爆炸,弹坑深度400米。20世纪60年代,核弹已达2000万吨当量,再深埋也不能解决直接被命中的问题,所以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地铁都位于地下5~12米。从时间和造价上说,深埋一条线路等于两三条浅埋加防护的线路。总之,无论从北京的地质条件、施工技术、工程造价,还是从战备防空、交通运营来看,北京地铁都不适宜深埋。

地铁建设材料牵涉七八个部委的2000多家工厂。时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北京地铁的投资还在,但已经买不到“米”了,只能下马。

1962年6月,地铁技术研究组改为地下铁道科学研究所,归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继续搜集国内外地铁资料,进行地铁研究工作,陆续提出“三横三竖一圈”等60多个建设方案。

1964年,国民经济形势好转,而中国周边局势却越来越紧张,战备成了当务之急。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向中共中央、毛泽东建议,由铁道部负责,恢复北京地铁筹建处,并考虑上海、沈阳两市的地铁建设。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北京军区、铁道部等有关单位多次协商,在总结前些年地下铁道初步设计与系列试验的基础上,就建设方针、实施线路、埋设深度、防护等级、筹建工作等达成共识,初步定下“一环两线”。

4月,施仲衡率20多位技术人员,以及铁道兵12师59团1营官兵,在石景山至八角村区间进行500米浅埋加防护试验。八宝山至玉泉路为降水工点,玉泉路车站试点降水施工。降水、防水是修建地铁的关键技术问题。北京城位于永定河冲积扇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高,水量大,地层渗透系数高。1957年3月至7月,地质勘探队在北京东、西郊打了43个深孔和41个浅孔,探明北京地下2米就有水,西郊涌水量每小时100~150吨,东郊涌水量每小时20~50吨。如果不能降低地下水位,基坑就会变成大河。经过大量科学计算和反复试验,终于研究出一套适合北京地质条件的大口井和深井泵降水,特殊地段采用集水坑直排。1960年10月以后,木樨地井点将地下水位由4.6米降到9.1米,达到设计要求的95%。降水试验基本摸清了木樨地一带的地下水渗透系数,为水文地质勘探提供了可靠资料。紧接着打拔桩试验,证明均无问题。

地铁隧道的几个方向都是有压力的地下水,地铁的防水要求高于所有的建筑级别,对地下水的抗水压、抗老化、延伸率和施工工艺要求很高,必须不渗不漏。为解决防水问题,杨勇专门考察了海军的潜水艇。在前一段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参照苏联地铁防水规范,在清华大学做了各种结构试验,还到杭州、武汉做通风试验,又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某试验基地进行过原子弹爆炸试验。很多国外较好的防水材料当时国内还不能生产,也不可能大量进口。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选择成本低、防水性能较好的玻璃布油毡,获得成功。

6月19日,地铁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讨论“七一”开工典礼等问题,同意石景山至八角村区间,八角村车站、八角村至八宝山区间三个工点。确定地铁进山线路方案由石景山向北延伸,经金顶街过福寿岭出地面,与地面铁路专用线相接,经三家店通入丰沙铁路。全长6.3公里,投资6150万元。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专门到现场检查,认为地铁“七一”可以开工。

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在北京地铁开工典礼上讲话

地铁“开膛破肚”首先就是拆迁。根据彭真指示,佟铮召集规划局、市政局、市政设计院、房管局、公安局交通处、园林局、供电局等单位组成地铁拆迁办公室,统一办理拆迁事宜。

地铁一期工程由铁道兵12师、铁道部地下铁道工程局和北京市建设局共4万余人施工。地铁工程局负责北京站至沙窝段13.97公里,铁道兵12师负责沙窝至福寿岭站15.06公里。地铁工程结构复杂,技术性强。杨勇为此提出地铁建设的三条原则:“地上服从地下,交通服从战备,时间服从质量。”

地铁工程正式开工后,杨勇上班时间处理军区工作。每天吃过晚饭,他就在家中走廊摆上桌椅,开始为地铁办公。长驻铁道部的安谦(北京军区作战部防空科副科长)回忆:地铁领导小组开过八次会议。每次会前,杨勇都要详细调查了解工程的进度、质量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求。杨勇的三儿子北北回忆:好多人常常来家里开会,大地图摆不下,就铺在地上。爸爸脱了鞋,穿着袜子在地图上看来看去。本来,北京军区的事情就够多的了,又加上修建地铁,更忙得不亦乐乎。那时杨勇的办公桌上有三部电话,军线、地方线和直通中南海的红机子,白天黑夜轮番“轰炸”。

杨勇多次深入地下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质量。因为没经验,冬季施工,草帘子盖着混凝土,电焊火花引着草帘子。南礼士路和古城因电焊火花发生过两次火灾。杨勇详细询问了自动灭火装置,责成安谦沿地铁施工路段检查,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加强管理和安全教育。以后还发生过八角村滑坡塌方,南禮士路地下管道、电缆设施断裂等问题,杨勇都及时指示处理。铁道兵12师政委陈辛火回忆:1965年冬天第一场大雪后,先施工的西段基本完成。杨勇顶着北风,钻进地铁主体结构,拿着手电仔细检查是否漏水,水泥标号是否符合标准等,叮嘱战士们要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工程质量。

1968年底,地铁一期的主体结构完工,机电设备进入全面安装阶段,但尚有70%的设备还没有落实。1969年3月初,中苏边界接连发生冲突,苏联甚至扬言随时准备进行“毁灭性的核回击”。地铁工程局派出4个巡回催货小组。3月19日,国家计委、国家建委、物资部、一机部、四机部、铁道部发出联合通知,要求有关单位提前交货。到4月初,80%以上的设备到位。

1969年上半年,地铁一期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工程累计革新近200项,其中最后完工的北京站,结构复杂,技术性强,能不能按期完工,直接关系到国庆20周年能不能按时通车。铁道兵12师59团创造安装钢管柱的先进办法,加快了安装进度,提前100天完成任务。

8月20日,地铁全线电力、通信、信号、车辆系统全面试运行。9月10日前,全部工程达到正式通车水平。从北京火车站起,西至苹果园,全长23.6公里,17个车站。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增加了3个地铁车站和4个地下电站,线路长度增加了9公里,同时加强了全线起爆层以及护城河改道等,比计划通车时间晚了1年多。

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正式通车前,部分地铁车站小范围地接待外宾和群众参观,每天限定人数。1969年2月,木樨地车站凭单位介绍信,开始有组织地接待集体参观。7月30日,地铁工程局和铁道兵12师组成联合接待办公室。国庆节前共有1万人分3天参观地铁。8月27日,北京地铁领导小组决定,遵照周恩来指示,地铁通车时不举行典礼。9月30日上午,叶剑英、李先念、姬鹏飞分别陪同应邀参加国庆活动的6批外国领导人参观地铁,其中有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崔庸健、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黎笋等。

THE END
0.北京地铁昌平线南延04标项目2021年2月学~六区间盾构下穿既有15号2、地质情况 本区间侧穿出入口及下穿15号线六道口站段结构主要穿越土层为:粉质粘土⑥层、细中砂④2层,粉质粘土④层。 区间侧穿出入口及下穿15号线六道口站段地质纵断面图如下图所示: 3、盾构区间筹划 根据区间设计施工筹划,区间采用两台中铁装备土压平衡盾构机施工,从学清路站南端明挖段始发,到达六道口站小jvzquC41yy}/onnrkct/ew45hpx7l€:
1.应对降雨,北京地铁高架线路降速公交严格控速全力保障市民出行公交方面根据客流和道路情况提前部署,在开场前加强途经工体周边线路的运力投入;散场期间,途经工体周边的12条公交线路将结合实时路况,灵活采取区间、快车、绕行甩站等临时调度措施。轨道交通方面,已制定车站运营组织方案,尤其是针对散场阶段客流,地铁公司与京港地铁公司联合制定工人体育场站现场组织方案;同步强化运力保障,做jvzquC415i4djrsc0eun1jhv1pkxu86222628B4424;18:916::7:=:70jznn
2.施工安全形势范文2.4 北京地铁1 0号线工程塌方事故 2007年3月28日,由中铁十二局第二工程公司承建的北京苏州街附近的地铁10号线二标段发生塌方事故。施下过程中,由于现场复杂的地质情况不清.当施工断面发生局部塌方和导洞拱顶部产生环向裂缝的险情时。未采取保护抢险人员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情况下,即实施抢险,发生二次塌方,造成6名施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4::
3.杭州地质条件适合建地铁吗?专访地质专家寇秉厚建设地铁,主要三个环节—— 首先要地质勘察,了解建设地块土层情况,然后进入设计。 杭州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设计院在帮助做地铁,像北京城建设计院、中铁四院、中铁二院等,他们的方案我多次参加论证,措施考虑周全,符合国家现行规范,每做一步,都有严密计算。 接下来,就施工了。施工队伍投标,必须符合很多条件,还要编制非常详jvzquC41pg}t0‚fpvwiikwf0eqs03@;50jznn
4.世界地铁介绍|北京地铁官方网站地下交通还可以保护城市的文物和景观,而且可以在地下立体交叉。一般地下空间开发可分成浅层、次浅层、次深层、深层,如浅层就是地下10米空间,次浅层开发可开发到地下30米。现在莫斯科、东京的地铁都是地下三层、四层。 日本一家公司还提出了一个在东京和大阪之间使用地下飞机的方案,在地下50米以下深层开发 jvzquC41yy}/dsxwdygz0lto1e{mv~wg1fz{u8xlfvpt1;535/69/;6132880qyon
5.地铁抗震设防水准的研究及北京地铁工程典型地段地震小区划期刊摘要:地铁作为人口密集且遭受地震破坏后难以修复的重要生命线工程,如何确保其地震安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北京具有典型意义的地铁线路--北京地铁五号线作为研究目标,在对沿线地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在不同场地条件、不同风险水平和不同深度条件下的地震动参数和反应谱变化规律,确定了地铁工程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iej{zk72286429>
6.北京地铁“1号线”:中国最安全的地铁是如何修建的新华社——经济参考地铁规划进入实质阶段后,一个选择首先摆在领导人和施工人员的面前:是学习苏联地铁全线深埋地下60米以下,还是像大多数西方国家那样浅埋在地下20~25米?深埋的安全性当然更好,但是北京的地质情况是否可以深埋?这其中关于深埋、浅埋的争辩也是几经周折。 jvzq<84lleqc0npjwgog}3eqo532:9/275328hqpvkovh:274890qyo
7.和家精品酒店(北京清华大学五道口地铁站店),地址:海淀区成府路华清酒店位于13号线五道口地铁附近,毗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地质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人文气息浓厚;距离较近的旅游景点有颐和园、圆明园、鸟巢、水立方、香山公园等。距离清华科技园、中国科学院步行约十分钟行程。酒店常年接待各大院校留学、会议团队,有非常成熟的接待经验。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真诚的服务、jvzquC41jqzfn7jnqpm/exr1dgokkwl122713A751
8.北京地铁12号线引入全自动无人驾驶车辆据京投所属轨道公司第四项目管理中心计划调度室主任王玉龙介绍,12号线是北京地铁建设历史上难度最大的一条线,地质条件复杂,穿越大量道路、桥梁、既有线、管线、建筑物等。全线4417个风险源目前已安全通过70%。 同时,12号线的主要路段穿越北三环立交桥区,北三环沿线大小桥梁70多处,车站多位于桥区,可谓是“一桥一站jvzquC41dgokkwl0skgonxsi0eun1;5451634:49;9<62=3ujvsm
9.北京地铁17号线“十潘区间”右线贯通本报讯(记者 李博 通讯员 魏静)近日,随着“初心号”盾构机缓缓破土而出,北京地铁17号线13标项目十里河-潘家园西区间右线顺利贯通。 17号线北起未来科学城北区站,南至嘉会湖站。由中铁十八局市政公司负责施工的13标段全长3.27千米,含一站两区间。区间双线总长5.74千米,其中盾构段双线总长5.19千米。 jvzq<84dl0vfqyqg0eun0ls1ID5o48724451;:81e:89692623829>70jvsm
10.惠新西街南口地铁站出口惠新西街南口地铁站图惠新西街南口地铁站北京地铁网络的重要站点之一,惠新西街南口地铁站总共有4个出口, 分别是 A出口(西北口),B出口(东北口),C出口(东南口),D出口(西南口), 每个出口都有标志性建筑,您可以通过查看惠新西街南口地铁出 口方位图选择你要去的出口。另外,图吧地铁还为你提供了惠新西街南口地铁站各个出口的公交线路jvzquC41fkzjg7rcrdgs0lto1dkjlrsi1uzbvrtpa89X8Vr:da>YP>IP7H`8j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