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地质学

认证主体:刘**(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第一章绪言 一、自然地理概况 吉林大学兴城地学野外教学基地位于辽宁省兴城市东部钓鱼台海滨的新立屯,距市中心 (火车站)约 8kmo8kmo 兴城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行政建制为县级市,行政区划隶属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北距葫芦岛市区约 20kmo20kmo 葫芦岛市原为锦西县,19891989 年 6 6 月组建为辽宁省辖 市(地区级),所辖县级建制包括兴城市、绥中县、建昌县、连山区、龙港区、南票区及杨家杖子经济技术开发区。葫芦岛市辖区地处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协作区的交汇地带,东临锦 州,北靠朝阳,西连秦皇岛市山海关,南濒渤海辽东湾。 在区域地貌上,兴城-葫芦岛地区属于辽西山地黑山丘陵东部边缘的海边丘

2、陵。海拔一般为 20500m,20500m,相对高差200350m200350m。最高点位于兴城市西北青山- -笔架山-大虹螺山一带的六股河、烟台河、兴城河和西北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动,最终汇入辽东湾。 二、经济、工农业生产及交通情况 有富饶的土地资源,辽阔的水产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闻名中外的旅游疗养资源。兴城以盛产水果著称,为国家优质果生产基地。兴城有 7676 公里的海岸线,海产品尤为丰富。 兴城-葫芦岛地区交通发达,设施完备,公路、铁路、海运、空运形成了立体化运输网络。 京哈铁路、京哈高速铁路、京哈公路和京哈高速公路以及环渤海公路纵贯全境。 三、地质研究历史及研究程度 兴城地区较系统的区

3、域地质研究工作是 1966196719661967 年由辽宁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一分队 完成的 1:201:20 万区域地质调查(锦西幅)和)(兴城幅),但其地质图的说明书极其简单。 19831983 年,辽宁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重新对 1:201:20 万锦西幅和兴城幅地质图进行了修编, 并且编写了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这是目前兴城-葫芦岛地区最基础的区域地质资料。 2020 世纪 8080 年代编制的东北地区区域地层表、19891989 年编写的辽宁省区域地质志、 19971997 年编写的辽宁省岩石地层等辽宁省区域地质系列性总结著作对本区的区域地层、 岩浆活动及构造有所概略记述。19

4、981998 年20032003 年,辽宁省地矿局有关地质队还进行过区内 数巾昌 1:51:5 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此外,有关研究院所、地勘、矿山部门也在区内进行过一些 专题性研究工作。长春地质学院在 2020 世纪 60706070 年代也曾在区内进行野外教学实习。20102010 年20122012 年,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辽宁 1:251:25 万锦西市(现葫芦岛市)幅区调修测”项目,对调查区内区域地质特征进行了全面总结研究。 四、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和内容 1 1.实习目的: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学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中的有效补充。 通过短期的野外考察,使同学

5、们对地质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的认识 和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以后的教学和工作时间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1 1)验证课堂学习过的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 2)认识 各种地质现象:(3 3)进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4 4)学会相关地质仪器及工具的正确使用。 任务:路线调查、实测剖面、野外填图、编写实习报告四个阶段。 内容:本次实习于 20172017 年 8 8 月 8 8 日开始、9 9 月 1717 日结束。路线踏勘阶段:8 8 月 8 8 号到 8 8 月 2424 号;实测地质剖面阶段:8 8 月 2626 号到 9 9 月

6、 1 1 号;地质填图阶段:9 9 月 3 3 号到 9 9 月 9 9 号;实习报告:9 9 月 1010 到 9 9 月 1515 日。 路线主要观察内容见下, 表2兴城地质学教学路线主要教学内容 路线名称 主要观察内容 台里海滨 深层侵入岩(绥中花岗岩)及韧性剪切带 夹山 中兀古界长城系地层序列、绥中花岗岩及其间接触关系 首山 中兀古界长城系地层序列、绥中花岗岩及其间接触关系 上长茂 中-新兀古界蓟县系和青白口系、下寒武统昌平组及沉积岩石 白庙子 蓟县系杨庄组,下-中寒武统及海相沉积岩石;上富儿沟-王家店褶皱 断裂构造 上黑鱼沟 寒武-奥陶系地层序列 4t4t 牛山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和石

7、炭-二叠、三叠系及陆相沉积岩石;沉积矿产 地质(铁矿、铝土矿、煤矿、石灰岩矿) 尖山西 下百垩统义县组火山一火山碎屑岩、沉积岩、太古宙花岗岩 龙回头海滨 中侏罗统海房沟组及陆相沉积岩石 角山长城 下百垩统义县组火山一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绥中花岗岩 华山镇 下百垩统义县组火山一熔岩和火山碎屑岩、接触变质岩 钓鱼台 深成侵入岩和岩脉 实习完成的工作量见下 表 3 3 种类 完成情况 地质调查面积 地质路线观察数量 实测剖面数量 实测剖面长度 填图囿枳 标本数量 第二章地层 兴城地区出露的为典型的华北型地层。地层发育较为齐全,包括了太古宙花岗岩基底,中、 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的红破组、海房沟组和义

8、县组,新生界的第四系。兴城实习地区 区域地层发育概况见表 4.4.(地层时代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概貌,) (一)太古宙表壳岩 在台里海滨路线中可见变质表壳岩。变质表壳岩是由沉积岩和火山岩区域变质作用形 成的变质岩的统称。 在台里地区变质表壳岩分布十分有限,呈残留体分布于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与太古宙绥 中花岗岩中,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和角山黑云母片岩。这类岩石遭受了多期变质 变形作用的改造,几乎所有岩石都发育有透入性的叶理。 (二)中元古界 1 1 . .长城系(ChCh) 兴城地区实习路线中长城系主要分布于首山、夹山一带。首山地区长城系实测剖面图见 (图 1 1)、夹山地区长城系实测剖面图见(

9、图 2 2)。 常州沟组(ChcChc) 地层在首山、夹山地区有较好的出露,常州沟组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下部总体岩性为 灰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砾长石砂岩,中部为灰色薄层粉砂岩,板状页岩夹细粒石英砂岩,上部黄灰色灰白色中厚层厚层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长石砂岩,为河流相沉积。在首山 可见明显的沉积旋回。 从沉积岩层颜色、岩层厚度、碎屑粒度来看反映了一次沉积旋回,组内平行层理、斜层理、 交错层理等发育,为河流相沉积。 常州沟组与下伏太古宙绥中花岗岩为不整合接触,证据如下: 常州沟组底部发育底砾岩,砾石含有下覆古老花岗岩成分;与花岗岩的接触界面存在明显 的风化壳特征,且岩石破碎强烈;接触界限凹凸不

10、平,岩石破碎明显;靠近接触界限花岗岩 发生绿泥石化,因此常州沟组与下伏太古宙绥中花岗岩为不整合接触。 串岭沟组(ChchChch) 在兴城地区,串岭沟组地层主要出露于夹山、首山地区。 在夹山地区, 串岭沟组主要为青灰色中薄层粉砂质页岩夹浅灰色中厚层细砂岩为缺氧的还原环境下的浅海相沉积。 串岭沟组与下伏常州沟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团山子组|(ChtCht)在兴城地区因受断裂影响,该组地层在不同地区都有缺失。 夹山地区本组主要分为上、中、下三部:下部为浅粉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中部为玫瑰 红色石英砂岩夹白云质灰岩。 首山地区该组主要出露灰白色厚层白云质灰岩。 该组为正常的浅海一潮坪相沉积。 团山子组与

11、下伏串岭沟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大红峪组(ChdChd)在夹山地区主要分为上、中、下三部份:下部为灰紫色厚层复成分砾 岩,中部为灰绿色粉砂质页岩,上部为厚层石英砂岩夹灰绿色粉砂质页岩。在首山地区 主要出露灰紫色厚层单成分砾岩。在龙回头路线中主要为单成分砾岩,与下覆海房沟组 呈断层接触。大红峪组砾岩砾石主要为石英砂岩,分选差,磨圆在次圆一次棱角状。胶 结物为硅质。 在夹山地区,因为团山子组顶部石英砂岩和大红峪组底部砾岩产状不一致,所以大红峪 组和下伏团山子组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在首山地区岩石出露不一致,大致可证明兴城运动的存在。 高于庄组(ChgChg) 在华山镇路线主要出现了一系列接触变质

12、岩,如大理岩化灰岩、结晶灰岩、斑点角岩。 灰黑色斑点状泥质角岩、红柱石角岩,由泥岩、粉砂岩发生接触变质而成,风化面红褐色, 新鲜面灰黑色。出露 30mo30mo 泥质角岩与细晶大理岩接触面处发一破碎带,接近接触面处大理岩发生破碎,泥质角岩局部可见石英砂岩砾石。其中结晶灰岩中燧石结核发育。 该组与下覆大红峪组因为整合接触关系,但路线中未见接触面。 2 2 .蓟县系(JxJx) 兴城地区蓟县系分布较广,主要在中部和西部区域分布。本系地层见于白庙子和上长茂。 杨庄组(JxyJxy) 在白庙子路现中,除灰色、灰黑色燧石条带白云岩外,还出现了紫红色、灰黑色薄层鲍状石英岩。由于构造作用,产生连续多个褶皱,

13、因此产状不断变化。 该组与下覆高于庄组应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但路线中未见接触面。 雾迷山组(JxwJxw) 主要出现在上长茂地区,见灰黑色厚层含燧石条带、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硅质角砾岩) 雾迷山组与下伏杨庄组应为整合接触关系,路线中未见接触面。 (三)新元古界 1 1 .青白口系(QnQn) 据地质资料表明在华北地台区,蓟县纪铁岭期末发生“芹峪上升”,致使青白口系下部下马岭组与铁岭组之间发生沉积间断。本系地层见于上长茂。 长龙山组(QncQnc) 在上长茂路线中长龙山组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夹细砂岩粉砂质页岩。 雾迷山组和长龙山组之间存在古风化壳,上、下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缺失洪水庄组、铁 岭组等地层

14、,所以长龙山组和下伏雾迷山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证明芹峪运动的存 在。 景儿峪组(QnjQnj) 在上长茂路线中主要为灰黑色薄层白云质灰岩。 景儿峪组与下伏长龙山为整合接触关系。 (四)下古生界 本区下古生界仅发育有寒武系和奥陶系。 2 2 .寒武系(?)?) 本系地层见于上长茂、白庙子路线。 昌平组(?1 1) 在上长茂地区可见本组为黄灰色中薄层角砾状白云质灰岩,砾石分选较好,次棱角状-次圆 状,钙质胶结,粒度较雾迷山组顶部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小,最大直径 10cm10cm。在白庙子地区 本组可见厚层角砾状白云质灰岩,风化面为土黄色。 上长茂可见昌平组与下伏景儿峪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二

15、者产状一致,缺失较多地层, 代表了长时期的沉积间断。白庙子路线可见昌平组与杨庄组断层接触,缺失蓟县系及新元古 界地层,断层下盘为杨庄组白云质灰岩,下盘为昌平组角砾状灰岩,断层上存在擦痕,岩石 破碎,且该处地形为沟谷,为上富儿沟一王家店断裂的上盘。 馒头组(?1 1- -2m2m) 在白庙子地区本组分下、中、上三部分:下部为紫红色粉砂质页岩夹黄白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为炎热气候下的海滩相沉积环境。中部为紫红色粉砂质页岩。上部为灰绿色页岩紫红 色与页岩互层,夹中厚层鲍粒灰岩。 在黑鱼沟地区馒头组岩性与之不同,岩性为浅灰色大理岩、青灰色厚层鲍状砂屑灰岩、砾屑灰岩及泥质条带灰岩。表明该地区发生变质。 馒

16、头组与下伏昌平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张夏组(?3z3z)主要出现在白庙子、上黑鱼沟路线中,岩性,要为青灰色薄层鲍粒灰岩(描述较少)。鲍粒灰岩的形成环境为浅海相沉积环境,动荡的水流环境。 该组与下覆馒头组为整合接触。 南山组|(?3g3g)以浅灰色泥质条带灰岩、鲍状灰岩、竹叶状砾屑灰岩为主,底部存在竹叶状砾屑灰岩。 该组与下覆张夏组为整合接触。 炒米店组|(?3c3c) 在上黑鱼沟路线中以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夹竹叶状砾屑灰岩为主。|砾屑灰岩是由于碳酸原岩经潮间带水动荡环境与碳酸盐一起沉积形成,因此反映此时期沉积环境趋向于浅海沉积。 该组与下覆南山组为整合接触。 3 3 .奥陶系(O O) 冶里组(O

17、1yO1y)在上黑鱼沟路线中以中层花斑状白云质灰岩为主。 冶里组与下伏上寒武统炒米店组为整合接触。 亮甲山组(011011)在上黑鱼沟路线中以灰白色中薄层白云质灰岩为主。 亮甲山组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马家沟组(O2mO2m)在上黑鱼沟路线中底部为黄灰色薄层灰岩,中上部为中-厚层灰岩。 在牧牛山路线中马家沟组露头较好,主要为中到厚层白云质灰岩,岩层顶部存在风化壳。 马家沟组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后,区内和华北地台大部分地区一同处于沉积间断,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直到晚石炭世早期方下降接受沉积。 (五)上古生界 本溪组(C2bC2b) 见于牧

18、牛山路线。在兴城地区本组分下、中、上两部分:由于长期风化,本溪组下部为含铁丰富的岩层(山西式铁矿),中部为铝质岩(G G 层铝土矿),上部为石英砂岩、粉砂岩、 炭质页岩。 本溪组为中奥陶统之上形成的一套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夹灰岩。 本溪组与下伏马家沟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证据如下:中奥陶统-下石炭统地层缺失; 马家沟组顶部存在明显的风化壳;由于长期风化,本溪组底部矿层发育,包括山西式铁矿和 G G 层铝土矿。 太原组(C2C2- -P1tP1t) 见于牧牛山路线,分下、中、上两部分:下部为黄褐色含砾粗粒砂岩,中部为细砂岩、泥 质粉砂岩,上部为泥岩、炭质页岩,构成沉积旋回,为湖沼相沉积环境。 太原

19、组与下伏本溪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山西组(P1P1- -2s2s) 见于牧牛山路线,下部为灰黄色厚层含砾中粗粒砂岩,中部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煤屑, 含植物茎叶化石,上部为炭质页岩。 山西组为湖沼相沉积环境。 山西组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石盒子组(P2P2- -3sh3sh) 见于牧牛山路线,蛤蟆山组以红褐色复成分砾岩为主。砾石成分复杂,发现砾石以石英砂 岩为主,也出现灰岩、硅质岩、砂岩等成分的砾石。砾径一般在 3 3- -30cm30cm 之间。砾石磨圆程度高,在圆状一次圆状,但分选差。这是由于水流中含砾石较多,水动力强,砾石易磨圆所致。砾石长轴方向大致一致,约平行于层理方向。杂基支撑

20、,杂基含量高,约占总成分的 50%50%。 该组为河流相沉积环境。与山西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蛤蟆山组(P3hP3h) 见于牧牛山路线,以黄褐色砾岩为主,砾石成分以石英质为主,含有少量长石、灰岩砾石,砾石长轴具有定向性。粒径一般可达 20cm,20cm,最大可达 40cm,40cm,分选差,磨圆程度高。杂基含 量约 40%,40%,为长石石英砂岩。 岩层顶部出现断层。证据如下: 标志层:下盘 下盘可见拖曳现象 该组沉积相为河流相沉积环境。蛤蟆山组与下伏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六)中生界 红破子组(T1hT1h) 见于黑鱼沟和牧牛山路线,岩性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 为干旱炎热气候下的荒漠相沉积。

21、红破组与下伏二叠系蛤蟆山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海房沟组(J2hJ2h) 该地层主要出露于夹山和龙回头海滨。 在龙回头海滨,海房沟组岩层主要为复成分砾岩和砂岩。其中,砾岩砾石在粗砾级到巨砾 级,砾径在 5 5- -70cmo70cmo 砾石含量多,在 60%60%以上。砾石成分复杂,以硅质岩、石英脉岩、石英砂岩、安山岩为主,同时也有碳酸岩、花岗岩和页岩砾石。砾岩砾石分选差但磨圆较好, 在次圆状一次棱角状,是近源堆积的结果,遭受了一定磨圆。主要为颗粒支撑,填隙物主要 为杂基,杂基以砂粒级为主,说明沉积时,水动力条件较差。砂岩,海房沟组砂岩主要呈薄 层或透镜体产出,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石英含量较

22、高,在 80%80%以上。 在龙回头可以观察到海房沟组与大红裕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 义县组(K1yK1y) 主要出现在尖山、角山路线,主体岩性为中基性火山岩,在实习区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 部总体为火山碎屑沉积岩。发育凝灰质粉砂岩一泥岩,夹薄层泥灰岩。岩石韵律、层理发育,为小型火山湖泊相沉积;中部主要发育火山集块岩或,火山集块角砾岩;上部主要发育紫灰 色块状安山岩。从更大区域来观察,是属于火山通道相,构成环状火山机构。 义县组与下伏太古宙花岗岩为沉积接触。 (七)新生界 1 1.第四系(Q Q) 新生代燕山地区整体处于隆升剥蚀阶段,大部分地区未有沉积,仅局部地区发育有第四系 更新统棕红

23、色粉砂质粘土,和淡黄色土(Q2Q2-3 3), ,其上被植被覆盖。以及全新统现代山区 河床砂砾沉积物(Q4Q4)。第三章侵入岩和变质岩 、侵入岩 兴城地区岩浆岩较为发育,主要侵入活动有四个时期:华北地台基底形成阶段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吕梁期;大陆板内变形活动的印支期、燕山期。(按时期写) 1 1 .太古宙花岗岩 (1 1)兴城地区西南沿海分布大量花岗质岩石,被称为绥中混合花岗岩,可能包含多种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碱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等。 在夹山、首山、台里海滨、上黑鱼沟、龙回头、尖山路线中均有出露

24、,在台里海滨路线中的花岗岩遭遇强烈变形形成变质岩。与绥中花岗岩角度不整合接触的地层有首山和夹山的 常州沟组(ChcChc), ,龙回头的海房沟组(J2hJ2h)及尖山、角山长城的义县组(K1yK1y)。 2 2 .多种侵入岩及岩脉 在钓鱼台路线中出现了多种深成侵入岩及岩脉,具有多期岩浆侵入。记录如下: 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产出面积大,可能为岩基。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钾长石(15%15%), ,粒径3 3- -5mm,5mm,基质为中细粒花岗结构 (85%85%) , ,有黑云母 (15%15%) , ,长石 (40%40%) , ,石英 (30%30%) , ,基质中斜长石含量较高

25、 (35%35%) , ,局部有石英闪长岩捕虏体。 石英闪长岩:分为两种,一种为捕虏体,一种为浅灰色中粒石英闪长岩岩脉。浅灰色中粒石英闪长岩:暗色矿物 3%,3%,柱状角闪石多,中粒结构,石英少于 5%,5%,斜长石约 30%,30%,钾长 石约 40%,40%,与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有冷凝边,含有板状黑云二长花岗岩捕虏体。 二长花岗岩:以岩脉形式产出。浅肉红色,中细粒花岗结构,石英 30%,30%,斜长石 35%,35%,钾 长石 35%,35%,黑云母少于 5%,5%,呈脉状侵入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两边围岩为斑状二长花岗岩, 岩脉边都有围岩捕虏体,发育两组共轲剪切解理。 正长花岗岩:以岩脉形

26、式产出。穿切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石英长石 50%,50%,自形程度好。 辉绿岩脉()|为基性岩岩脉,在钓鱼台路线、龙回头路线中均有产出,典型的辉长结构穿切二长花岗岩及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较晚形成。 各岩层之间相互关系:二长花岗岩呈脉状穿切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穿切 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花岗伟晶岩/细晶岩穿切正长花岗岩。因此先后形成顺 序为: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细晶岩花岗伟晶岩辉绿岩脉 (3)(3)有关辉绿岩脉,在钓鱼台路线、龙回头、台里海滨、华山镇路线中均有产出。钓 20%,20%,主要为钾 鱼台路线中辉绿岩脉宽约 30cm,30cm,走向

28、线附近发生角岩化角岩特征,出现紫灰色泥质角岩,出露 46m,46m,层理不 发育,是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在华山镇路线可观察到红褐色斑点状泥质角岩,斑晶主 要为红柱石,接触变质作用形成。 (2)(2)大理岩在上黑鱼沟西山路线可见馒头组结晶白云质灰岩、 灰岩重结晶变质为大理岩, 具有中粗粒变晶结构,表面具有绢丝光泽。在华山镇路线可见高于庄组灰白色大理岩,具有 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氧化后风化面呈红色,推测为侵入接触变质作用形成。 2 2 .断裂带动力变质岩 (1)(1)构造角砾岩:在夹山、首山、白庙子等路线中可见断层,断层内发育构造角砾岩,岩石发生强烈破碎。 (2)(2)花岗闪长质糜棱岩:在台

29、里海滨路线出露太古宙花岗岩花岗闪长质糜棱岩,岩体呈近东 西向展布透入性糜棱叶理,暗色矿物含量增多,其中发育雁行状张裂脉,走向 330330,为左 行张裂脉。可见被后期的花岗伟晶岩脉、细晶岩脉穿切。 (3)(3)眼球状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在台里海滨路线出露眼球状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 岩石经韧性变形作用形成,风化面灰白色,眼球状构造,斑状构造,长石为斑晶(粒度 3 3- -5mm),5mm),基质为中粗粒变晶结构,片麻理发育,钾长石长轴具有定向性,走向近南北。 (4)(4)眼球状花岗质变晶糜棱岩:在台里海滨路线出露眼球状花岗质变晶糜棱岩,岩石经韧性变形作用形成,风化面灰白色,具有细粒变晶糜棱结

30、构,眼球状构造,眼球成分为长石晶体和长英质矿物集合体。具#8 8 型和型两种旋转变形构造(素描) 花岗质变晶糜棱岩呈脉状产出且已发生变形,呈尖楔状插入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中,反 之花岗质片麻岩呈圆状分布于变晶糜棱岩中,类似于尖圆褶皱(方向,以及与韧性剪切带关 系)(素描),且靠近岩脉糜棱岩叶理产状发生变化。 (5 5)黑云母片岩(矿物组成):;表壳岩,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第四章地质构造 一、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兴城地区前侏罗纪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板块北部燕山台褶带东段,东南为华北断坳,北邻内蒙地轴(见图 4.14.1)。 燕山台褶带基底太古宇建平群和片麻状绥中花岗岩构成。中、新元古代发育大陆裂

31、谷作用, 形成强烈沉降地区,即燕山裂陷槽,沉积厚度巨大的燕山型中、新元古界;古生界为典型的 华北型沉积;中生代受到环太平洋构造带活动叠加改造,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强烈,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发育,形成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隆起与中、小型断陷盆地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断陷盆地内发育陆相火山-沉积岩系。新生代燕山地区以隆升剥蚀为主,其南部则发育大陆裂谷盆地(渤海湾盆地)。 二、区域地质构造(描述路线上可见的构造) (1 1)褶皱 杨家杖子向斜(核部,翼部及地层组成,翼间角,轴面、判断为短轴还是长轴、成因) (见图) 杨家杖子向斜是区内规模最大的褶皱构造,整体形态呈近东西向展布的横长方形。黑鱼沟路线中各地层倾

32、向南西,为北东翼,由寒武纪地层组成;牧牛山路线中各地层倾向北东,为南 西翼,由奥陶纪、石炭纪及二叠纪、三叠纪地层组成。 白庙子背斜一向斜构造(见图) 白庙子路线上可见一系列褶皱现象,从路线上的地层产状不断变化而测量出褶皱产状,褶 皱地层为杨庄组灰白色中薄层含燧石条带、燧石结核亮晶白云质灰岩及鲍状硅质岩。这里一 共出现了 4 4 个向斜和 3 3 个背斜,该褶皱的成因是在断层引起的牵引褶皱。 台里路线褶皱 在韧性剪切作用下,花岗质变晶糜棱岩与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形成尖圆褶皱,说明二者粘 度系数差别较小;花岗细晶岩穿切花岗闪长片麻岩后因挤压形成肠状褶皱(见图)。 (2 2)断裂(首山与夹山详细描述

33、) 上富儿沟-王家店断裂 断裂位于大背岭背斜南东翼,长名113kmo13kmo 断裂有分支复合现象,北东端被北北东向断裂 切断。在上富二沟西,该断裂被近东西向断裂截断,石炭-二叠系呈扁豆状块体夹于断裂带 中。断裂走向 454570;倾向南东,倾角 40405050,断裂两侧地层产状紊乱,褶曲强烈。 在白庙子路线中可观察到部分断裂带,碎裂带宽达 10m,10m,断层泥和构造角砾岩发育。碎 裂带两侧岩层直立,且北西盘页岩强烈挤压揉皱。在白庙子一带,该断裂下盘为中元古界蓟县系杨庄组的青灰色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岩层产状 310776310776,上盘为下古生界寒武 系昌平组土黄色中厚层角砾状白云质灰

34、岩,岩层产状 3300/303300/30。,断层面平直可见硅质薄 膜,有显示正断层运动的擦痕。断层破碎带矿约 1m,1m,可见肉红色正长斑岩脉充填,由于构造 岩抗风化能力较弱,该断裂在地貌上表现为沟谷。同时可见断层下盘杨庄组地层沿断层发育牵引褶皱。由于昌平组(新地层)为上升盘,杨庄组(老地层)为下降盘,即存在地层缺失且断层上盘出露新地层,并且有较宽的断裂带、构造角砾岩和岩脉,说明该断层具有正断层的性质。在垂直褶皱走向的剖面上,可见有中寒武统张夏组厚层鲍粒灰岩构成向斜核部,中寒武统徐庄组和下寒武统毛庄组在两翼对称分布。 首山路线断裂构造 在首山路线中,串岭沟组可见多组断层,发育牵引构造,为一个

35、低角度逆断层,产状为 7373 2626。,发育断层破碎带,破碎带内可见挤压片理和构造透镜体。 粒牛山路线断裂构造 在牧牛山路线中,蛤蟆山组可见一期断层构造(素描),断层产状为逆断层,证据如下:标志层:上盘上部为砂岩,下部为蛤蟆山组砾岩,上盘全部为砾岩,表示上盘上升。 下盘可见拖曳现象上盘砾岩中次级节理与断层面锐夹角指向本盘的运动方向(向上)断层面可见擦痕 断层内可见构造透镜体 龙回头路线断层(素描) 在龙回头路线中,太古宙绥中花岗岩与中侏罗统为断层接触,断层产状 5 5。/55/55。,判断 为逆断层。接触界限不平直,且存在古风化壳,靠近断层花岗岩出现绿帘石化,上覆地层底部存在花岗岩底砾岩,

36、说明绥中花岗岩与侏罗统不整合沉积后沿不整合接触界面发生挤压形成断层,局部出现花状构造。断层内海可见铁质结核。5050Z Z77,断层性质 海房沟组复成分砾岩中发育多组正断层,形成地堑地垒构造(素描)。 夹山路线断层 在夹山路线中,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出现多条顺层断层,石英脉充填。串岭沟组上部出现大 型断层,出现地层重复。 (3)(3)韧性变形(糜棱叶理产状、线理产状、旋转组构、局部弱变形) 台里海滨路线韧性变形构造 根据台里海滨路线观察糜棱岩的变形特征及其穿切关系,可以总结出兴城地区发育多次韧 性变形。 (4)(4)劈理(不用单独分,放入首山夹山断层中) (5)(5)节理在夹山路线常州沟及串岭沟

37、组存在小型层间劈理, 层带中发育断层带内劈理,可指向断层运动方向。 指示层的相对滑动方向;且在串岭沟组断 第五章矿产 兴城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多种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一、金属矿产 1 1 .铝土矿()写路线上见到的 本区可见三个铝土矿层,下部铝土矿层(G G 层)产于本溪组底部,厚约 1 12m,2m,矿层厚度有一定变化,沿走向矿层中的含铝量变化较大,大多数为含铝细砂岩、粉砂岩,局部地段为致 密状或鲍状铝土矿;中部铝土矿层产于二叠系山西组中,为一层致密状铝土矿;上部蒯状 铝土矿层(D D 层)产于二叠系蛤蟆山组黄褐色砾岩中,表面光滑,矿体呈层状、透镜状与围岩整合产出,并被断层错开。 2 2

38、 .山西式铁矿 山西式铁矿矿体主要分布于忙牛山一带上石炭统本溪组底部,为古风化壳型褐铁矿层,风 化面紫红色。矿体呈似层状透镜体状,厚约 0.20.20.6m0.6m 之间。矿石主要为蜂窝状褐铁矿,见 有少量致密状褐铁矿。 二、非金属矿物 1 1 .石灰岩矿 开采层位是奥陶系的马家沟组灰岩。马家沟组灰岩厚度大,质地较纯,用于制作工业原料, 制作电石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黑鱼沟路线及牧牛山路线中可见采矿场。 2 2 .尖山路线中,义县组灰白色块状角闪安山岩,由于制作工业原料、铺路石等。 3 3 .煤矿 石炭一二叠系是全球重要成煤期,我国石炭-二叠纪煤系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约有三分 之一的煤储量

39、产于该含煤岩系中在牧牛山路线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已经废弃的煤矿场为兴华 煤矿,开采曾位于太原组煤层,厚 2.52.56m,6m,属中厚一厚层煤层,所开采煤层煤肝石较多,为劣质无烟煤。煤层的底板为沼泽相泥岩,粉砂岩,顶板为海相石灰岩。 第六章地质构造发展史 兴城地区区地质构造发展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华北板块(华北地台)基底形成阶段、华北板块(华北地台)盖层发展阶段和大陆板内变形活化阶段。 、华北板块(华北地台)基底形成阶段在太古宙,本区形成了早期大陆型地壳,以海相中基性火山岩和碎屑沉积为主,经区域变 质作用改造为变质表壳岩;之后 TTGTTG 系列岩浆侵入并在较深地壳层次发生中深区域变质作 用;晚期有大规模深成酸性侵入体形成(为绥中花岗岩)。以绥中花岗岩、TTGTTG 系列花岗质 片麻岩及其中的早期变质表壳岩包体为主的太古宙岩石构成华北地台(板块)刚性基底主体 部分。古元古代时期,区内处于隆升剥蚀,形成山海关古隆起。古元古代末(18.518.5 亿年) 发生吕梁运动,形成统一的华北板块(地台)区,同时伴有深成岩浆侵入及深成变质变形作用,表现为黑石岗岩体的侵入以及构造片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轻松认识213种岩石!10轻松认识213种岩石!10 黝方石响岩 霓霞正长岩 (六)二分脉岩 花岗细晶岩 文象伟晶岩 (七)未分脉岩 闪斜煌斑岩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9;763:h626:?77:<50jznn
1.细晶岩细晶岩是与深成岩或交代蚀变岩相关的富含轻质矿物、细粒和致密的白质岩脉岩的组名。细晶岩的特点是马菲特含量非常低(低于5%)。 由于它们与花岗岩和偶尔更基性的火成岩有关,例如辉长岩出现在世界各地(基底、造山带、岩基、侵入岩和岩浆区)。 细晶岩是非常浅色、致密、细粒至隐晶质脉岩。它们的颜色可以从白色到jvzquC41xkhbktj0eqs05?697:5
2.西昆仑昆盖山北坡铜矿化点的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意义.pdf详细的野外露头观察表明 铜矿化与 , 火山角砾岩 凝灰岩、细粒花岗岩 细晶岩脉关系密切,伴有强烈的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在不到 长的剖面中, - - 300m 铜矿化体累积出露宽度大于 。 显微组成、结构分析表明,主要的金属矿物有辉铜矿、斑铜矿、蓝铜矿、铜蓝、钛铁矿等,显示为 8m 氧化— 半氧化矿,上述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9166594332:279<90unuo
3.吴堑虹等:发现稀有金属矿床与钨锡矿床的“偶极”分布样式,提出也有稀有金属早于钨锡矿形成的情况,如广西栗木燕山期第三幕花岗岩内接触带和接触面发育浸染状岩体型和伟晶岩脉型钽(铌)锡矿化,外接触带发育锡钨石英(长石)脉矿体;湖南香花岭矿田中Nb、Ta、Rb、Be稀有金属矿分布于尖峰岭、癞子岭岩体顶部,但细晶岩脉稀有金属矿体穿切癞子岭岩体及含Be条纹岩,显示区内应有两次稀有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262778h63356:5B7: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