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李**(实名认证)
IP属地:江西
下载本文档
1、顺德区均荷路改造工程 总体设计说明书 总体设计说明书1 概述1.1 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1.1 任务依据1、佛山市顺德区均荷路改造、百安公路光华路口改建工程勘察设计中标通知书2、佛山市顺德区均荷路改造工程定测测量报告 (上海市政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3、佛山市顺德区均荷路改造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上海市政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4、关于均荷路改造工程征求意见的复涵 (均安镇人民政府)5、佛山市顺德区均荷路改造、百安公路光华路口改建工程征求意见的函的回复(江门市蓬江区荷塘桥路发展有限公司)6、均荷路改造工程初步设计修改会议纪要 (佛山市顺德区恒顺交通投资管理公司)7、关于印发佛山市顺德区均荷路改
2、造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通知 (佛山市交通局)8、业主多次组织的协调会议精神9、与相关部门沟通的函1.1.2 采用的主要设计规范:1、(JTG B01-200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JTJ 004-89) 公路抗震设计规范3、(JTGB03-2006)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4、(JTG/T B05-2004)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5、(JTG C10-2007) 公路勘测规范6、(JTG/T C10-2007) 公路勘测细则7、(JTJ 064-98)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8、(JTJ D20-2006)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9、(JTG D3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1
6、一览表 表1-1序号指标名称单 位技术指标规范值采用值1公路等级一级公路一级公路2设计速度km/h1001003行车道数道664行车道宽度m3.753.755路基宽度m35357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4005508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凹型m450015000凸型m10000560009最大纵坡41.4410桥涵设计荷载公路级公路级1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0.100.101.3 路线走向、起讫点、主要控制点、沿线现状及工程规模均荷路改造工程起点与现状百安路口相接(K0+000),向南行经顺德区均安镇的沙浦、南浦后与“横九”干线相交,终点与现状白藤大桥相接,路线全长约3.748km,本工程实施范围为3.
7、339Km(扣除横九路交叉口范围)。1)、沿线主要村、镇及用地现状 表1-2 序号区名镇名用地现状1顺德区均安镇规划控制用地:工业区、农业、生态2)、跨越主要河流沿线跨越的主要河流:沿线经过多条小河涌,现状已修建了4座桥梁和5座箱涵,本次设计除对1座桥梁和1座箱涵进行改造外,其余均利用现状桥涵;另在K2+027.10K2+080.47段东侧,现有河涌需改道。3)、主要相交道路均荷路沿线有规划道路4条与均荷路平交,本次设计不考虑规划路与均荷路相接,待远期路网完善后规划路与均荷路辅道相接,本次设计主要的相交道路有设信号灯的4处平交口(K0+460,K1+700,K2+400,K3+710)。4)、
8、沿线现状公路情况本工程起点百安路交叉口路面刚改造完毕,本次设计考虑与其接顺;终点白藤大桥现状为双向两车道断面,本次设计考虑在白藤大桥之前的交叉口处接顺现状机动车道,现状人行道维持现状;现状均荷路存在宽约35米的旧路基,沿现状路基左侧,存在宽约8m的水泥路面。现状旧路基及水泥路面养护情况均较差。旧路基部分地区已经长有杂草,压实度已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水泥路面板底脱空等病害严重,已无法满足路面加罩的条件,需进行破除。5)沿线地下、地面管线情况均荷路东侧全线存在一现状电缆和一军用光缆,现状电缆埋深1.0m,宽0.5m,高0.3m。施工时,需与相关单位协调并保护;另经调查,沿线现状电缆井的井盖为轻型井盖
9、,不满足此次设计要求需全部更换成重型井盖。6)、工程规模均荷路改造工程北起百安公路与均荷路交叉口,向南行经顺德区均安镇的沙浦、南浦后与“横九”干线相交,止于白藤大桥北岸,路线全长3.748km。路线采用一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100km/h,两侧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35.0m。全线现状有4座桥梁和5座箱涵。其中在K1+853.598处(1-13m)现状简支空心板桥因路线超高的要求,右侧需顶升029cm, K2+083.224处一现状箱涵因路面标高抬高约2.02m需废除新建,其余桥涵均利用现状;本次设计内容有:道路、桥涵、交通、照明、绿化等。1.4 沿线地形、地质、地震、气候、气象等自然地理概况1
10、.4.1 地形、地貌本工程位于珠江三角南部,属第四纪第一级海陆交互相冲淤积阶地。地表以耕地为主,以鱼塘、河涌、江河水系发育为特征,地势比较平坦,地面标高一般2.58.5m。沿线居民点比较密集,属经济发达,交通繁忙地区。1.4.2 水文、气候本项目所在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常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21.8,冬季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13,极端最低气温1.1。夏季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8.8,极端最高气温38.7。年均降雨量约1638mm,最大降雨量可达2000mm。雨季一般从每年的3月下旬开始,在9月底结束,长达半年。雨季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1%。年蒸发量140
11、01600mm,潮湿系数大于1。年内暴雨较集中的时间为59月份,在上述时间内,平均每月约有一次暴雨发生。年平均风速约为12米/秒,冬夏季的风向变化明显,从春季至初秋盛行偏南风,秋季至冬末盛行偏北或偏东风。本区属台风影响区,风速最大达34米/秒。1.4.3 工程地质条件(1)拓宽道路地质情况勘察范围内均属珠江三角洲海陆交互相冲积平原,由第四纪全新世松散沉积物覆盖,分别由淤泥质土、砂土、粘性土等组成。下伏基岩由早古生代(PZ1)的石英岩、片麻岩、片麻石英岩、斜长片麻岩、混合片麻岩等组成。现将沿线岩土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人工填土层(Qme)1.填筑土:厚1.203.50m,地面标高2.807.89m
12、。为现有公路填土,褐黄色、黄红色,多由粘土、粉土、细砂组成,顶部由片岩、片麻岩风化土组成。含不同粒级砂土、碎石等。已经人工压实。本层取土工测试样1件,定名为粉砂。第四系海陆交互相冲淤积层(Qmc)2.粉质粘土:分布不连续。见于ZK3、ZK5、ZK8、ZK9、ZK10、ZK13、ZK14、ZK19、ZK20孔一带,在K1+300K2+850及K3+500K3+800段较发育,呈层状分布,为主要硬壳层。层厚1.608.30m,顶界标高0.505.29m。灰黄色、土黄色,具强粘性,软塑可塑。本层经11处标贯试验,实测标贯击数(下同)N=610击,平均7.9击,标准差=1.4,变异系数=0.18,击数
13、标准值为7.1击。本层取土工测试样4件,2件定名为粘土、2件定名为粉质粘土。3.淤泥、淤泥质土:分布范围较广,为本线路内主要软弱土层,埋藏浅,工程性质差,厚度变化大。厚0.9010.70m,顶界标高-1.101.05m。灰色、深灰色,流塑。含腐殖质,含少量白色贝壳碎片,夹薄层粉砂,多呈互层状产出,味臭、污手。本层经27处标贯试验,N=25击,平均3.2击,标准差=0.8,变异系数=0.23,击数标准值为3.0击。本层取土工测试样7件,2件定名为淤泥、5件定淤泥质土。4.粉砂:分布范围较广,线路段内大部分钻孔均可见及该层。厚2.1017.90m,顶界标高-9.851.62m。灰色、浅灰黄色,松散
14、稍密为主,饱和。分选较好,上部夹薄层淤泥,含泥质。经54处标贯试验,N=324击,平均12.2击,标准差=4.0,变异系数=0.33,击数标准值为11.3击。本层取土工测试样6件,定名为粉砂。5.淤泥、淤泥质土:为本线路段内第二层软弱土层,厚度相差较大,为2.4011.00m之间,顶界标高-16.120.55m。灰色、深灰色,流塑。含腐殖质,夹薄层粉砂,味臭、污手,具缩孔现象。经34处标贯试验,N=25击,平均3.5击,标准差=0.7,变异系数=0.22,击数标准值为3.2击。本层取土工测试样10件,2件定名为淤泥、8件定名为淤泥质土。6.粉质粘土:局部分布,厚度或揭露厚度2.057.60m,
15、顶界标高-19.25-10.45m。灰黄色、浅灰黄色、浅灰色。具粘性,可塑。由粉粒及粘粒组成。经18处标贯试验,N=321击,平均11.8击,标准差=4.3,变异系数=0.36,击数标准值为10.0击。本层取土工测试样 6件,2件定名为粘土、4件定名为粉质粘土。7.粉砂:埋藏较深,揭露于ZK13、ZK14、ZK15、ZK17孔一带。揭露厚度1.604.20m,顶界标高-22.56-15.12m。灰色,松散稍密,饱和。分选一般,含泥质。经3处标贯试验,N=412击,平均9.3击。本层取土工测试样1件,定名为粉砂。8.中砂:仅揭露于ZK7孔。揭露厚度4.85m,顶界标高-13.75m。灰黄色,中密
16、,饱和。分选差,含次圆状石英细砾,含泥质。经2处标贯试验,N=2629击,平均27.5击。本层取土工测试样1件,定名为中砂。第四系残积土(Qel)9.残积粉质粘土:仅揭露于ZK10孔,揭露厚度5.70m,顶界标高-6.46m。黄褐色,硬塑,由片麻岩、片岩风化残积而成,呈花斑状,局部可见未完全风化岩块。经1处标贯试验,N=28击。本层取土工测试样1件,定名为粉质粘土。早古生代(PZ1)风化基岩10.强风化岩带(W3):揭露于ZK8、ZK9孔,揭露厚度6.106.30m,揭露顶界标高-1.72-1.49m。岩性为变质砂岩、片麻岩、石英片岩等。岩石呈灰黄色、黄褐色等。风化强烈,半岩半土状,下部多含中
18、,详见表2。本层于JCK1孔下部取土工测试样1件,定名为细砂,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表3及土工测试结果表。第四系海陆交互相冲淤积层(Qmc)2.粉质粘土:见于JCK4孔。层厚4.20m,顶界标高1.10m。灰黄色、土黄色,具粘性,硬可塑。经2处标贯试验,实测标贯锤击数N=1214击,平均13.0击,详见表2。本层取土工测试样1件,定名为粉质粘土,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表3及土工测试结果表。3.淤泥、淤泥质土:见于JCK1、JCK2孔。厚3.306.70m,顶界标高0.431.05m。灰色、深灰色,流塑。含腐殖质,含少量白色贝壳碎片,夹薄层粉砂,多呈互层状产出,味臭、污手。经3处标贯试验,N=3
19、击,详见表2。本层取土工测试样6件,定名为淤泥、淤泥质土,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表3及土工测试结果表。4.粉砂:4个钻孔均见及该层。厚4.7012.90m,顶界标高-5.650.30m。灰色、浅灰黄色,松散稍密为主,饱和。分选较好,上部夹薄层淤泥,含泥质。经13处标贯试验,N=715击,平均11.7击,标准差=2.46,变异系数=0.21,击数标准值为10.5击,详见表2。本层取土工测试样11件,定名为粉砂,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及颗粒组成详见表3及土工测试结果表。5.淤泥、淤泥质土:见于JCK3孔。层厚2.70,顶界标高-8.10m。灰色、深灰色,流塑。含腐殖质,夹薄层粉砂,味臭、污手,具缩孔
20、现象。经3处标贯试验,N=34击,平均3.6击,击详见表2。本层取土工测试样5件,定名为淤泥质土,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表3及土工测试结果表。6.粉质粘土:见于JCK1、JCK2孔,揭露厚度6.359.25m,顶界标高-10.35-8.27m。灰黄色、浅灰黄色、浅灰色。具粘性,可塑。由粉粒及粘粒组成。经7处标贯试验,N=818击,平均11.6击,标准差=2.64,变异系数=0.23,击数标准值为9.6击,详见表2。本层取土工测试样 6件,定名为粉质粘土,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表3及土工测试结果表。7.粉砂:见于JCK3孔。层厚5.40m,顶界标高-10.80m。灰色,稍密,饱和。分选一般,含泥
21、质。经3处标贯试验,N=1114击,平均12.6击,详见表2。本层取土工测试样2件,定名为粉砂,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颗粒组成详见表3及土工测试结果表。1.4.4 水文地质本路线地表水主要为河流涌沟的河水。河水流量一般较小,水位及水量受降水量的影响较大。本次勘察期间为春季阴阴雨天气,地下水位埋深0.701.90m,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鱼塘和河流涌沟水渗透补给,水力联系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4层、第7层粉砂、第8层中砂中,属微承压砂层孔隙水,为中等透水层,且砂层分布范围较广,场地内土层含水量丰富。淤泥、淤泥质土土层属隔水层,其中普遍夹有薄层粉细砂,含一定量地下水,除砂层孔隙水外,下伏基岩也有一定
22、的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张裂隙中,水量一般较小。1.4.5 地震活动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6及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第4.2.3条中有关规定,路线所经地段,地震活动相对较弱,活动频度较低,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附录A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规定,线路所经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1.4.6 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与评价本段地貌上属珠江三角洲海陆交互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貌上不存在泥石流、水库坍岸等不良地质现象,气候条件也不会出现积雪、雪崩、
23、风沙等现象,地质调查及勘察期间未发现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现象,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及历史地震活动记录表明本区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活动频度较低地区。由于本段属珠江三角洲南部,第四系沉积层厚度较大,为海陆交互相冲淤积层,土层种类较多,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性较大,特殊性土层为高压缩性软弱土即淤泥、淤泥质土。其埋藏浅,厚度变化大,工程性质差。线路段内里程K0+000K1+300和K1+700K3+300属软土路段。软弱土厚度变化较大,具双层结构,其类型为淤泥、淤泥质土。根据本段软土发育特征及沿线沉积环境的差异性,将软土分布范围厚度列于表6。表6 软土分布范围、厚度表分布范围长度(m)厚度(m)埋深(
24、m)软土名称上覆盖层下卧层软土特征K0+000K1+3001300第1层厚0.906.302.603.90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素填土粉砂软土具双层结构,上层埋藏浅,下层分布连续,厚度变化大。间夹土性较好的粉砂。第2层厚3.111.106.8014.1粉砂粉质粘土K1+700K3+3001600第1层厚2.1010.701.804.30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素填土粉砂软土具双层结构,空间上分布连续,第1层埋藏浅,第2层埋藏较深,间夹层位稳定、工程性质较好的粉砂。第2层厚4.1010.2011.519.5淤泥、淤泥质土粉砂粉砂、粉质粘土本工程现状大部分路段存在宽约35米的旧路基,沿现状路基左
25、侧,存在宽约8m的水泥砼路面。根据调查,旧路基填筑时没有经过分层碾压,密实度已经达不到一级公路路基压实度标准。1.5 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及公路建设的关系1.5.1 筑路材料1、土、石料本路段所经之处属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沿线为鱼塘沟渠及民居,全线内无石料场地和取土料场,但砂料丰富;故本次设计除上路床30cm采用粘土回填及边坡处采用粘土包封外,其余采用砂性土作为填料。据调查该地区砂性土的CBR值为6%左右,能满足下路床及路堤的填料要求。1.5.2 施工用水、电本工程地处建成区,用水用电方便。1.5.3 运输条件该地区路网较发达,地方材料运输可就近上路,运输条件好。可以直接水运或通过水、陆运结合方式运送建筑材料到达工地。1.6 环境保护为了减轻道路施工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切实做好防治措施,保护自然资源,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