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
(1)甲、乙两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
(2)甲、乙两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后物质的化学性质_______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改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20℃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经历如下变化( )
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 )
A. 溶液甲是饱和溶液
B. 20℃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40g
C. 溶液丙若蒸发10g水,析出的晶体一定大于4g
D. 溶液乙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溶液丙溶质的质量分数
小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是否比吸人的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多”的探究。操作及现象如下:
(1)根据实验现象,小华得出的结论是____。
(2)小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是因为吸人的空气在人体内的肺泡内与血液、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____交换。
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是在了解实验目的的基础上( )
A. 小组讨论 B. 仔细观察 C. 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 D. 如实记录
有关蜡烛燃烧时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B. 蜡烛燃烧放出热量、发出黄色火焰
C. 在蜡烛火焰上方所罩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白烟
D. 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用化学用语填写下列各空:
(1)2个氢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个钠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
(4)氧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古工作者通常用测定某些文物中碳-14的含量来推测文物的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为6
B. 电子数为8
C. 中子数为6
D. 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2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化学的贡献。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了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五分之一
B. 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