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内容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分成大板块图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1)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第三单元   陆地与海洋环境

1、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3)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锋面系统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图:会判断;会画风向

(3)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1)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3)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4)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1)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2)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3)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习:

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三、1;附录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录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1)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2)自转和公转方向

(3)日期及节气

(4)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5)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6)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

(7)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

(8)公转速度的变化

(9)能联系的知识点:

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B、D)

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从A到C)

当地球运行到A点(或C点)时: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8、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1)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3)周期:1个恒星年

(4)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5)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1)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7、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6、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1)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2)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5、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4、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THE END
0.板块构造及其运动与划分(3)地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称为水平运动,它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位移。地壳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挤压或拉张,形成强烈的褶皱和裂谷,甚至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全球规模的裂谷系。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是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的重要基石之一。 一般来讲,地壳垂直运动给人以直观的感觉,易于识别;而水平运动则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41644>4371<92<7452e22;84966747xjvor
1.运动解剖学教案2、名词解释: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矢状轴、额状轴、垂直轴。 参考文献:人民卫生出版社《系统解剖学》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本节课要求了解运动解剖学发展简史及定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方法、掌握解剖学定位术语。 jvzquC41|{4i|~3gfw4dp8~flr~0496;12:338h9;26b3@:62:5qcpj0jvs
2.地貌学系列之——构造运动的概念、特征和证据(1)随着地质学发展,地壳运动原因、地壳构造的机制,假说多样。可归纳为对立的两派:固定论与活动论。两种观点长期争论,推动了地壳演化理论和地质学进步。 固定论认为大陆形成以来,基底位置不变,水平没有运移。地壳构造是垂直运动的产物,水平运动仅是派生,也称“垂直论”。代表学说“地槽-地台说”(槽台说)。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46:?4a:668:?5:98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