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内容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分成大板块图

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1)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1、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3)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8、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1)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3)周期:1个恒星年

(4)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5)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1)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第二单元  大气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锋面系统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图:会判断;会画风向

(3)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1)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3)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4)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1)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2)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3)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3)季风环流(图2.18)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7、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6、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1)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2)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5、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4、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2、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1)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THE END
0.板块构造及其运动与划分(3)地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称为水平运动,它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位移。地壳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挤压或拉张,形成强烈的褶皱和裂谷,甚至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全球规模的裂谷系。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是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的重要基石之一。 一般来讲,地壳垂直运动给人以直观的感觉,易于识别;而水平运动则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41644>4371<92<7452e22;84966747xjvor
1.运动解剖学教案2、名词解释: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矢状轴、额状轴、垂直轴。 参考文献:人民卫生出版社《系统解剖学》 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本节课要求了解运动解剖学发展简史及定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方法、掌握解剖学定位术语。 jvzquC41|{4i|~3gfw4dp8~flr~0496;12:338h9;26b3@:62:5qcpj0jvs
2.地貌学系列之——构造运动的概念、特征和证据(1)随着地质学发展,地壳运动原因、地壳构造的机制,假说多样。可归纳为对立的两派:固定论与活动论。两种观点长期争论,推动了地壳演化理论和地质学进步。 固定论认为大陆形成以来,基底位置不变,水平没有运移。地壳构造是垂直运动的产物,水平运动仅是派生,也称“垂直论”。代表学说“地槽-地台说”(槽台说)。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46:?4a:668:?5:98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