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中平面设计行业新闻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中平面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平面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网规划、道路红线、道路功能,并应综合技术经济、土地利用、征地拆迁、文物保护、环境景观以及航道、水利、轨道等因素。

6.1.2 平面设计应与地形地物、水文地质、地域气候、地下管线、排水等结合,与周围环境协调,并应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满足线形连续、均衡的要求。

6.1.3 平面设计应协调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设置圆曲线、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6.1.4 平面设计应结合交通组织设计,合理布置交叉口、出入口、分隔带开口、公交停靠站、人行设施等。6.1.1~6.1.4 道路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组成。平面线形几何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路网规划,服从道路红线,综合技术经济、道路功能、土地利用、征地拆迁、航道、水利、轨道、景观、环保的要求,结合沿线地形、地物、地质、管线分布情况,注重线形的连续性与均衡性,处理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的关系,营造安全、舒适、通畅的行车条件。道路的服务对象为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道路位于城市区域,路网密、流量高,因此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的功能、等级,运用交通工程的理念与手段,重点进行交通组织设计,并合理布置交叉口、出入口、分隔带开口、公交停靠站、人行设施,合理分配路权与布置交通空间,创造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的和谐交通环境,发挥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6.2 直 线

6.2.1 两相邻平曲线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缓和曲线最小长度。6.2.1 道路的短直线不能保证平面线形的连续性,使驾驶者操纵方向盘有困难,不利于行车安全。因此,对两相邻同向或反向平曲线(设置缓和曲线情况)之间的直线单元的最小直线长度做了规定。对于满足不设缓和曲线的圆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也应符合本规定要求。

6.2.2 两圆曲线间以直线径向连接时,直线的长度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同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不宜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数值的6倍;反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不宜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数值的2倍。

2 当设计速度小于60km/h时,可不受上述限制。6.2.2 城市道路的路线走向基本在路网规划阶段已经确定,设计阶段调整的余地不大。并且,不同路段的城市道路街景和设施处于变化中,长直线并不容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感。因此,城市道路对直线的最大长度不做规定。关键在于直线长度的选择应与地形相适应,与沿线建筑、绿化等相协调,加强与道路纵断面线形、横断面布置的组合设计,改善路容与行车环境,并考虑驾驶员的视觉、心理状态等合理布设。同时,长直线的线路走向还应考虑与太阳入射角的关系,避免驾驶员行车时阳光直射产生炫目。

6.3 平 曲 线

6.3.1 路线转角处应设置平曲线。当受现状道路红线或建筑物控制,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的路线转角位于交叉口范围内时,可不设置平曲线,但应保证交叉口范围直行车道的连续、顺直。

6.3.2 圆曲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6.3.2的规定。当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当地形条件特别困难时,可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

6.3.3 缓和曲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缓和曲线应采用回旋线。

2 直线与圆曲线或大半径圆曲线与小半径圆曲线之间应设置缓和曲线。当圆曲线半径大于表6.3.3-1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时,直线与圆曲线可直接连接。

3 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连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当受地形限制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采用复曲线:

1)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2)小圆半径小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但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小于或等于0.1m;

3)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值小于或等于1.5。

4 当设计速度小于40km/h时,缓和曲线可采用直线代替,直线长度应满足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5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应符合表6.3.3-2的规定。当圆曲线按规定需设置超高时,缓和曲线长度还应大于超高缓和段长度。

6.3.4 平曲线由圆曲线和两端缓和曲线组成,平曲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曲线与圆曲线最小长度应符合表6.3.4-1的规定。

2 道路中心线转角α小于或等于7°时,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的平曲线最小长度还应符合表6.3.4-2的规定。

6.4 圆曲线超高

在道路曲线部分汽车行驶时所承受的离心力被路面超高使汽车产生的横向力及路面与轮胎之间的摩擦力抵消,因而能保持横向稳定,顺利行驶。超高设计及超高率计算应考虑把横向摩擦力减至最低程度。对于确定的设计速度,最大超高值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曲线半径、路面粗糙率以及当地气候条件。在潮湿多雨以及季节性冰冻地区,过大的超高易引起车辆向内侧滑移,尤其是当拥堵造成弯道车速低甚至停止的情况下,所以应对超高横坡度加以限制。快速路上行驶的汽车为了克服行车中较大的离心力,超高横坡度可较一般规定值略高。处于市区的城市道路因受交叉口、非机动车以及街道两侧建筑的影响,不宜采用过大的超高横坡度。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后,拟定最大超高横坡度如下:设计速度100km/h、80km/h为6%,设计速度60km/h、50km/h为4%,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为2%。对于通行大型货车比例较高的路段,如在高路堤、高架桥、跨线桥等曲线处,由于车辆超速行驶、集装箱车辆转锁装置未上锁,极易导致箱体滑脱、侧翻等甩箱情况的出现,对构筑物的曲线外侧或下方辅道或地面道路构成安全隐患。针对此类情况,可考虑提高一级设计速度进行超高值的验算,必要时应对道路平纵线形、横断面布置进行调整。设超高时,应考虑超高渐变率,以确定超高缓和段长度。超高渐变率为旋转轴与路面边缘之间相对升降的比率。由于超高旋转轴、回转角速度以及车道数等因素不同,不可能做统一规定。立交匝道无论圆曲线半径大小,均应设置超高。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不宜设置超高,但应满足设置正常路拱横坡的要求。

6.4.1 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本规范表6.3.2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最大超高横坡度应符合表6.4.1的规定。当由直线段的正常路拱断面过渡到圆曲线上的超高断面时,必须设置超高缓和段。

6.4.2 超高的过渡方式应根据横断面形式、结合地形条件等因素决定,并应利于路面排水。单幅路及三幅路横断面形式超高旋转轴宜采用中线,双幅路及四幅路宜采用中间分隔带边缘线,使两侧车行道成为独立的超高横断面(图6.4.2)。

6.4.3 当由直线上的正常路拱断面过渡到圆曲线上的超高断面时,必须在其间设置超高缓和段。超高缓和段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Le = b ・ △i/ε              (6.4.3)

式中:Le――超高缓和段长度(m);

b――超高旋转轴至路面边缘的宽度(m);

△i――超高横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

ε――超高渐变率,超高旋转轴与路面边缘之间相对升降的比率,应符合表6.4.3的规定。

6.4.4 超高缓和段应满足路面排水要求,超高缓和段的纵向渐变率不得小于1/330。

6.4.5 超高缓和段应在缓和曲线全长范围内进行。当缓和曲线较长时,超高缓和段可设在缓和曲线的某一区段范围内进行。当设计速度小于40km/h时,超高缓和段可在直线段内进行。

6.4.6 超高缓和段长度与缓和曲线长度两者中应取大值作为缓和曲线的计算长度。

6.4.7 超高缓和段起终点处路面边缘应圆顺,不得出现竖向转折。

6.5 圆曲线加宽

6.5.1 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范围内设置加宽,每条车道加宽值应符合表6.5.1的规定。

6.5.2 圆曲线上的路面加宽应设置在圆曲线的内侧。当受条件限制时,次干路、支路可在圆曲线的两侧加宽。

6.5.3 圆曲线范围内的加宽应为不变的全加宽值,两端应设置加宽缓和段。

6.5.4 加宽缓和段的长度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采用与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长度相同的数值。

2 当不设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按加宽侧路面边缘宽度渐变率为1:15~1:30计算,且长度不应小于10m。

6.6 视 距

6.6.1 各级道路的停车视距不应小于表6. 6.1的规定值。

6.6.2 积雪或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应适当增长,并应根据设计速度和路面状况计算取用。6.6.2 我国幅员辽阔,在东北、内蒙古、新疆以及西北、西南高原等大面积国土上,冬季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降雪和冰冻,冰雪路面的附着系数明显下降,车辆制动距离显著增加。冰雪路面摩擦系数与车速及路面状况有关。路面摩擦系数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小,《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和《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中对小客车停车视距的计算与评价,根据20km/h~100km/h不同的设计车速,其路面摩擦系数取0.44~0.30。路面状况分为干燥、潮湿、冰雪等情况,而自然条件下的冰雪路面根据冰雪表态可以分为松软雪路面、压实雪路面和结冰路面等。冰雪路面的摩擦系数较干燥路面大大降低,根据有关研究,其摩擦系数一般为0.15~0.30。《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中对货车停车视距评价,货车轮胎与路面的纵向摩擦系数,不论运行速度大小,一律取值为0.17。考虑到积雪或冰冻地区路段行驶的车速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停车视距应根据实际运行速度和路面状况,选取合适的摩擦系数,按式(12)进行计算。

6.6.4 平曲线内侧的路堑边坡、挡墙、绿化、声屏障、防眩设施等构筑物或建筑物均不得妨碍视线。

6.6.5 对设置平纵曲线可能影响行车视距路段,应进行视距验算。6.6.4、6.6.5 视距是道路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在道路的平面上和纵断面上都应保证必要的视距。如平面上挖方路段的弯道和内侧有障碍物的弯道,以及纵断面上的凸形变坡处、立交桥下凹形变坡处,均存在视距不足的问题,设计时应加以验算。验算时物高为0.1m,凸形竖曲线时目高为1.2m,凹形竖曲线时目高为1.9m。在平曲线范围内为使停车视距规定值得到保证,应将平曲线内侧横净距范围内的障碍物予以清除,根据视距线绘出包络线图进行检验。

6.6.6 对以货运交通为主的道路,应验算下坡段货车的停车视距。下坡段货车的停车视距不应小于表6.6.6的规定值。

6.6.6 货车存在空载时制动性能差、轴间荷载难以保证均匀分布、一条轴侧滑会引发其他车轴失稳、半挂车铰接刹车不灵等现象。尽管货车驾驶者因眼睛位置高,比小客车驾驶者看得更远,但仍需要比小客车更长的停车视距,尤其是在下坡路段,应按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进行验算。《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停车视距计算参数采用运行车速,即按设计速度的85%~90%,纵向摩擦系数采用路面处于潮湿状态下计算得出小客车的停车视距。在此基础上对货车在不同纵坡下的停车视距进行修正。以货运交通为主的城市道路,也应考虑货车交通特征,对货车通行可能存在视距和减速距离潜在危险的区段,尤其是下坡路段进行视距检验。本规范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对货车停车视距做了规定。货车停车视距的物高为0.1m,目高为2.0m。下列路段可按货车停车视距进行检查:1)减速车道及出口端部;2)主线下坡路段且纵断面竖曲线半径小于一般值的路段;3)主线分、汇流处,车道数减少,且该处纵断面竖曲线半径小于一般值的路段;4)要求保证视距的圆曲线内侧,当圆曲线半径小于2倍一般值或路堑边坡陡于1:1.5的路段;5)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口附近。

6.7 分隔带及缘石开口

6.7.1 快速路宜在互通式立体交叉出口上游与入口下游、特大桥、隧道、道路路堑段两端、分离式路基的分离(汇合)处设置中间分隔带紧急开口。中间分隔带开口间距应视需要而定,最小间距不宜小于2km;开口长度应视道路宽度及可通行车辆确定,宜采用20m~30m;开口处应设置活动护栏。

6.7.2 主干路的两侧分隔带开口间距不宜小于300m,开口长度应满足车辆出入安全的要求。路侧带缘石开口距交叉口间距应大于进出口道展宽段长度,道路两侧建筑物出入口宜设在横向支路或街坊内部道路。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THE END
0.道路里程桩号标注手把手教您道路施工识图,非常全面道路平面图是在地形图上画出的道路水平投影,它表达了道路的平面位置。道路纵断面图是用垂直剖面沿着道路中心线将路线剖开而画出的断面图,它表达道路的竖(高)向位置。道路横断面图是在设计道路的适当位置上按垂直路线方向截断而画出的断面图,它表达了道路的横断面设计情况。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73:57198ftvkimg8igvcomu863498:;<>
1.市政道路建设论文大全11篇然而伴随着沥青路面的大量建设,由于技术、管理以及原材料选择等原因,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病害较高速公路要严重得多。譬如:沥青砼路面出现大量纵、横向裂缝,夏季高温季节车辙,雨季出现坑槽,交叉道口行车道沉陷等等,引起了业内人士对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建设质量的大量思考。要提升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建设质量水平,施工jvzquC41sewkm7kcdkgp0lto0et0jjtygp532>750jznn
2.工程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同进场道路路面工程。 二、绿化工程 1、土方开挖、回填 (1)回填土选择:需调入适合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对于种植土来说,土质不宜粘重,以砂壤土为好。 (2)土方回填: 1、先用水平仪测定主要标高点,并立醒目标桩,土方车运进现场后应每填土300-500mm做分层夯实,并应确保300mm表土是理化性能良好的合成土或jvzquC41yy}/fr~khctxgw3eqo5x1ptpienfppxjkiuoiofpict0
3.砖砌排水沟施工工艺8篇(全文)砼盖板在强度达到75%时方可起模堆放,堆放时应立着放,高不得超过3行,盖板运输时应轻拿轻放,应按有关人员指挥进行。 2、排水沟施工 (1)内环沟施工工艺流程:内环沟盖板预制→内环沟放线→内环沟开挖→内环沟基底平整→内环沟基底素土碾压→灰土层铺设压实→砼垫层模板安装→浇筑120mm厚C15混凝土垫层→砼垫层上平 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99tzws={0jvsm
4.通信管道验收规范20251025202540.pdf4.管道转角处的人手()孔中心位置不得大于20亳米 第3.0.3条施工现场必须设置临时水准点,并应标定管道及人(手)孔施工直测 的水准桩点。临时水准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临时水准点的设置必须牢固、可靠,两点的间距应不大于150米 二、临时水准点、水平桩(或平尺板)的顶部必须平整、稳定、并有明显标记 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132861A5962683<62326147xjvo
5.深基坑施工论文范文因此,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确保搅拌机底盘的水平、导向架的竖直,并且,搅拌机的垂直偏差要控制1%以备、桩位的偏差要控制在5厘米以内、成桩的直径和桩长不能比设计值小,才能确保深层水泥搅拌桩与实际施工要求相符。在进行水泥浆的制备时,通常采用的是3.25普通硅酸盐水泥,用量为加固土的15%左右,或者是每平方米的量为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3;64ivvq
6.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案完整版.pdf无结团块 拌好的热拌沥青混合料不立即铺筑时,可放入保温的成品储料仓储存,存储时间 不得超过 72h,贮料仓无保温设备时,允许的储料时间应以符合摊铺温度要求为 准 第 1 页第 1 页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案 拌和生产出沥青混合料,应符合批准的工地配合比的要求,并应在目标值的容许 偏差范围内,集料目标值的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21732<4:26=25:5552642;80ujzn
7.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安全证复训单选题题库214、在管线路由测量时,沿管线路由的水平桩或中心桩不得高出路面()cm以上。 A 1B 2C 3D 4 215、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三不违”中不包含()。 A 不违章指挥B 不违规操作C 不违反劳动纪律D 不违背客观规律 216、持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人员,必须经用人单位的()或者其授权人雇(聘)用后,方可在许可的jvzquC41yy}/ys}0ep5y|87769745>70cuvy
8.临时便道施工方案(精选19篇)进行水平测量,在两侧指示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石灰稳定土基层边缘的设计高。 4.1.2挖方采用“通道纵挖法”对现场挖方段进行开挖。 中心桩标高测坡→测量放线 清理现场→地基处理 土工试验→路基填筑 自检抽查→平整压实 路基整理 路面摊铺 养生 验收 4.1.2.2施工范围确定:在进场之前安排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qv1:<7756/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