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写 / 编辑:冷小军
新中国1048名开国将帅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将军,他既非作战勇猛的战将,也不是足智多谋的参谋或政工干部出身,而是以爆破、架桥、修筑为特长,被战友冠以“坑道爆破王”、“架桥王”、“地雷王”、“工程构筑王”等绰号,他便是我军工程兵部队创始人之一王耀南将军。
出身鞭炮世家
1911年,王耀南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一个村庄。跟村中的许多家庭一样,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靠手工制作鞭炮去贩卖。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小小年纪的王耀南早早的学会了制作黑火药和鞭炮、烟花的独特本领,从5岁开始经过几年的学习,就已经学会了用几十种配方制作鞭炮了。
王耀南
8岁那年,村中一户人家制作鞭炮时,不小心引发连环爆炸,毁了大半个村庄,失去经济来源的王耀南的父母和爷爷一路乞讨,来到安源煤矿,他的父亲、爷爷和叔叔们都在安源煤矿做爆破工,王耀南跟随他们也在矿上做了一名童工,并从这些长辈那里逐渐学习和掌握了坑道掘进和爆破方面的各种知识和实践经验。儿时鞭炮制作和煤矿爆破工的经历,都为王耀南日后在工兵领域大展身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获得二等红星奖章
1927年,王耀南与许多安源煤矿的工友们一道参加了由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并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爆破队副队长。同年,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
秋收起义
1930年3月,王耀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朱德亲自找来王耀南并对他说:“工兵很重要,一千年以前就有了。工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个任务很光荣,也很艰巨。”就这样,红军第一个工兵连诞生了,王耀南任连长。
从1931年1月到1933年4月,在几次反围剿斗争中,红军运用挖地道爆破城门墙的作战方法,先后攻克了新集城、新陂土围、会昌城、寻乌城等。对于普遍缺乏攻城重武器的红军来说,采取这种送敌人“土飞机”爆破的办法,不仅缩短了战斗时间,减少了自身的伤亡,,而且极大打击了妄图凭借坚固城池据守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更是提振了红军攻克敌人据点的信心和士气。
王耀南(左三)和战友们
1934年1月,红军发起攻打福建沙县的战斗。由于沙县县城城高墙厚,敌人防守严密,我军数次冲锋强攻,均未成功。遂研究后决定,改变战法,调整兵力部署,选定东、西、北门三处地点作为坑道爆破攻城的突破点。王耀南组织工兵连以及从红军其他部队挑选出的身强力壮的战士们一起组成突击队,经过十多天的艰苦挖掘,历经东门和北门爆破失败后,终于在25日凌晨,将西门门墙被炸开一个20多米宽的大缺口。
红军战士们见状纷纷冲向墙根,顺着豁口涌进了沙县县城内,经过与敌激烈的战斗,解放了沙县县城。战后,经彭总报请,王耀南荣获一枚二等红星奖章。
长征开始后,王耀南和工兵连作为红军的先锋部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主要任务是为大部队探路和搭桥,一路上,他们克服架桥材料不足、时间仓促等许多困难,先后在于都河、湘江、乌江、赤水河等20余条河流上架设桥梁,有力的保障了红军部队运动的机动性和行军的安全性。
长征
可想而知,在时时刻刻面临前有阻拦,后有追兵的漫漫长征途中,如果没有王耀南等工兵战士及时、高效搭建桥梁,多次让身临险境的红军部队化险为夷,那么党中央和红军的命运将更加艰难和未知。刘伯承曾赞叹道:“只要王耀南在,红军没有过不去的坡。”
地雷战与地道战
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王耀南担任115师工兵主任,期间率领工兵部队多次炸毁日军军列和铁甲车。
1939年,王耀南被刘伯承调任到129师任工兵主任,期间提出地雷战战术。在实践中王耀南认为地雷具有布置方便、操作简单、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经过改良后,制作地雷的原材料也可以换成石头、瓦砾瓦片、日常铁制品等等,非常方便就地取材,这样就降低了生产成本,方便大规模制造。
抗日民兵埋设地雷
在地雷战实际应用中出现各类技术问题,王耀南也会一一去解决,经过逐步改进和发展,地雷的种类越来越多,还具备防挖、防偷、防探测、延时爆炸等特殊功能。地雷战战术遏制了侵华日军快速推进的速度,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令日军头疼不已。
1941年,王耀南调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任工兵主任,主要负责推广地雷战战术。王耀南到达冀中平原后发现,日军充分利用华北大平原地形平坦的特点,依靠铁路、公路、碉堡、壕沟等将敌后抗日根据地分割成许多互不相通的小块,压缩了抗日居民的活动空间,并经常进行网格化般的大扫荡。抗日军民无处藏身,在与日军的交战中往往吃亏很大。
针对这一问题,王耀南提出改造地形的办法,得到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支持和抗日军民的积极响应,大家开始将家家户户原有的“蛤蟆蹲”(小型地道)和“地窑子”(菜窖)相互打通,后来户与户之间挖成地道相连,再后来村与村的地道网络连成一片,最后地道网络延伸到了野外。
地道战
在王耀南的指导和广大抗日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地道渐渐的发展成为能够防水、防毒、防烟,能打能藏,攻守兼备的地下堡垒。地道战战术成为了在冀中抗日军民坚持抗战,打击日寇最重要、最有效的战争方式。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国产教学影片《地雷战》和《地道战》,就是由王耀南担任军事顾问,在其指导和协助下,拍摄完成的。
修筑黄崖洞兵工厂防御工事
1941年2月底,王耀南奉命构筑八路军总部黄崖洞兵工厂的防御阵地。该兵工厂位于黎城县城北45公里东崖底镇下赤裕村西北的深山之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每年为八路军部队生产步枪4500余支,五0炮800余门,炮弹2万多发,还能生产大量的子弹、手榴弹、地雷、炸药等武器,是当时八路军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被朱德总司令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黄崖洞兵工厂
王耀南到达实地勘察后,结合保卫黄崖洞的现有兵力和地形,经过多次敌我双方模拟攻防演习后,最终确定了黄崖洞兵工厂防御工事的整体构筑方案并组织完成实施。
11月初,黄崖洞兵工厂遭到日军进犯,从10日起,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依靠刚建成不久的黄崖洞防御阵地的工事与5000余日军血战8个昼夜,不仅成功的掩护了兵工厂的人员和设备安全转移,而且创造了敌我伤亡比例6:1的新纪录。18日,当日军在付出惨重伤亡进入兵工厂后却发现,一个人影也没有,所有的机器设备也全部被搬空,他们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壳”的黄崖洞兵工厂。比起激烈的血战,那些抵抗日军的防御工事则更让他们刻骨铭心。
多年以后,一位亲身经历过这次战斗的侵华日军老兵镰田回忆道:“我自1937年进入中国到1945年战争结束,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场黄崖洞的战斗,也是我经历的最激烈的战斗!那简直是铁要塞!如同苏联军设置的阵地,非常专业,构筑得非常完备。”
王耀南少将
助力志愿军守住防线
解放战争中,王耀南再次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利用坑道掘进和爆破技术,协助徐向前和攻城部队先后解放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及石家庄等地区,为我军迅速夺取全国的大中城市,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抗美援朝爆发后,战场上的我志愿军战士,在美军的猛烈炮火和无休止的飞机轰炸下,伤亡非常巨大。尤其是到了战争的中后期,我军擅长的打运动战的机会逐渐减少,随着双方战线逐步稳定,打阵地攻防战逐步成为了主要的作战方式。
志愿军修筑工事
相对于美军装备的财大气粗,以劣势装备的我军在火力强度和密度上,与美军根本不在一个级别,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志愿军防重炮和防空的问题,在前线阵地战的对决中,我志愿军将很难站得住脚,防线能不能守得住都得另说,更不用讲继续进攻打败敌人了。
为此,急的团团转的彭总又想到了王耀南,接连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三封紧急电报,调王耀南入朝鲜解决志愿军上述问题。而王耀南也不愧是毛主席口中的“工兵专家”,到达朝鲜后,王耀南详细的考察了朝鲜当地的地形地貌,根据朝鲜境内多为高山的地形特点,结合以前在平原地区地道战的经验,开创性的提出采用山地坑道战战术,经实验后发现其防御效果的确不错。
志愿军战士在山体内挖掘坑道
据战后相关数据统计,在入朝作战初期,美军每40-60发炮弹,就能让志愿军减员1人,而到了1952年,志愿军普遍大规模实行了山地坑道战战术后,美军平均发射660发炮弹,才能使志愿军减员1人,坑道战让志愿军的防御力增长了十余倍。
到朝鲜停战前后,三八线北方一侧的山体基本上被掏空,纵横交错的山地坑道遍布于大山之中,被当时的战士们喻为“打不垮,炸不烂的地下钢铁长城。”山地坑道战的成功运用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战胜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一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