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焚其巢之象 乐极生悲之意
编码:101100(宿鸟焚巢,下下卦)
卦辞:飞鸟树上筑高巢,小人使计用火烧。如占此卦大不利,一切谋望枉徒劳。
推断:求财费力,行人未还,走失无信,找事也难。
大象:火烧山野,火头遍布,所到之处,无一幸免,火头尤如行旅之人,无所定处。
运势:诸事变动不定,此时只好坚守信心,多参考他人意见,否则必有凶。
爱情:呈现不稳定现象,有孤身上路之叹,宜检讨原因。
疾病:病情变化不定,宜速就医。
失物:尽快去找,应可寻回,失物似在屋舍之外,留意镜子之类物体,可提供线索。
周易卦爻辞原文
旅:小亨,旅贞吉。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 丧牛于易,凶。
周易卦爻辞解文
旅卦象征旅行:小心谦顺可以亨通,旅行虽是小事,但能坚守正道必然吉祥。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象辞说:旅卦的卦象是艮(山)下离(火)上,为火势匆匆蔓延之表象,象征行旅之人匆匆赶路;君子观此应谨慎使用刑罚,明断决狱。
初六,旅行之始猥琐不堪,这是自己招来的灾祸。
象曰:“旅琐琐”,志穷灾也。
象辞说:“旅行之始猥琐不堪”,是意志穷迫造成的灾祸。
六二,旅客住在旅舍,携带钱财,有童仆照顾,能坚守正道。
象曰:“得童仆贞”,终无尤也。
象辞说:“有童仆照顾,能坚守正道”,故不会有过失。
九三,旅途中施舍失火,从而丧失了照顾自己的童仆,失去正道,会出现危险。
象曰:“旅焚其次”,亦以伤矣;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象辞说:“旅途中施舍失火”,已经受到损伤;把童仆视为路人,童仆舍其而去,是必然的,合乎道理的。
九四,身处异乡暂为栖身,不能安居,虽然得到路费,但我的心情仍然不愉快。
象曰:“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
象辞说:“身处异乡暂为栖身,不能安居”,因为毕竟未得到长久安身的地方;“虽然得到路费”,但仍然客居他乡,故此时心中仍不畅快。
六五,射野鸡,丧失一枝箭;但最终获得荣誉和爵命。
象曰:“终以誉命”,上逮也。
象辞说:“最终获得荣誉和爵命”,是由于能亲近居高位的尊者。
上九,鸟巢失火被烧掉,行旅之人得高位先喜悦欢笑,后因遭祸事而号啕痛哭;牧人在牧场丢失了牛,有凶险。
象曰: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
象辞说:“作为旅客却在异乡身居高位,这样必然要遭到焚巢之灾;牧人在牧场丢失了牛,这个,可悲的结局是无可挽回的。
卦爻辞注解
旅:小通顺,占问旅程是吉利的。
倒数第一阴爻:旅客三心两意,离开他的寓所,因而得祸。
倒数第二阴爻:旅客到了住处,携带钱币,买得一男奴隶,占问吉。
倒数第三阳爻:旅客住的住处被火烧了,失掉了他的男奴隶。占问有危险。
倒数第四阳爻:旅客在住处,找到了他的钱币,心里不快活。
倒数第五阴爻:旅客射野鸡,一箭射中,野鸡带箭飞走,终究得到善射的美名。
最上阳爻:(旅客住处被烧,象)鸟被烧了它的巢,旅客先笑后嚎哭。在敌人那里失去了牛,凶。
卦爻卦辞诗
火山旅
旅程恰似火烧山
颠沛流离自等闲
并济刚柔休倨傲
问求行旅凯歌还
旅卦的互卦是泽风大过
互卦是本卦的2、3、4爻与3、4、5爻组成的卦
第56卦旅卦的变卦有六个,分别是:
离为火(动初爻)
火风鼎(动二爻)
火地晋(动三爻)
艮为山(动四爻)
天山遁(动五爻)
雷山小过(动上爻)
旅卦的错卦是水泽节
错卦是本卦的所有爻由阳变阴或者由阴变阳而形成的卦
旅卦的综卦是雷火丰
综卦是将本卦颠倒后而得到的卦
易经第56卦旅火山旅 离上艮下
第五十六卦 旅卦
旅卦,由下艮上离组成,卦形作“”,象征“行旅”。上卦“离”为火,下卦“艮”为山:山上燃烧着火,火势流行不止,喻示“行旅”情状。全卦展示羁旅居外的不同处境,揭明正确的处旅之道。 旅:小亨。旅贞吉。
译文旅卦象征行旅:小有亨通,行旅之时坚守正道可获吉祥。
解读《序卦传》中说:“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超过了极限,情况就向相反方面转化。旅卦讲的就是无家可归、寄人篱下的人如何处事的问题。行旅之人应该相信,自己虽失其居,但并不是就走进了不可自拔的困境,只要努力,还是可以小获亨通的。羁旅之人,旅居之外,寄人篱下,只能求小通以存其身,无法求大通以干大事,故只是“小亨”而已。虽然行旅在外,四处流浪,也不宜行邪妄为,只有坚守正道、谨慎而行才可能获得吉祥。所以卦辞特别劝勉说“旅贞吉”。
彖曰:
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之时,义大矣哉。
译文
彖传说:
行旅,可以小获亨通,谦柔之人在外居位适中而且能够顺从阳刚者的意愿,安静守正而又依附于光明,所以说小获亨通,且行旅能坚守正道,必获吉祥。行旅时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啊。
解读旅卦《彖传》没有解释卦名,只是逐句解释卦辞,阐发旅卦大义。而且主要是举出六五这一爻来说明的。六五以阴柔之质居于外卦,处于中位,上承刚爻上九,此爻象说明流浪在外的行旅之人居位适中,而且能够顺从于阳刚。就卦体而言,旅卦艮下离上,艮为止,离为明,以此说明羁旅之人应该安静以守,而又要向上附丽光明。天下之事都当各适其宜,而行旅的处境是极难把握的,其意义也是最不容易知晓的,把握得好,一个人可因旅而兴,把握得不好则会因旅而亡。行旅之道,也是人生之道,人生也会有无可奈何、遭受挫折的时候。越是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中,就越要守持正道,绝不向恶势力低头,永不磨灭的是对光明前途的坚强信念。
象曰:
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译文
象传说:
本卦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艮,艮为山。山上有火,洞照幽隐,这是旅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明察刑狱,慎重判决,既不敢滥施刑罚,也不敢延宕滞留。
解读旅卦下为艮,上为离,艮为山,离为火,所以卦象才是“山上有火”。山在下静止不动,火在上四处蔓延,到处流动,因此取火在山上流动之象来象征行旅。君子观察山上有火之象,悟知火在高山之上,明无不照,则处理案件时要明察秋毫,慎用刑罚;同时观火行不居之象,悟知不能因为慎用刑罚就将案子长期拖置不判。既能“明慎”,又能“不留狱”,才是“刑狱”之正道。《象传》的“刑狱”之理是对卦辞“行旅”之义的衍申。
初六: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象曰:
旅琐琐,志穷灾也。
译文初六:
行旅初始,行为猥琐卑贱,这是自我招取灾患。
象传说:
行旅初始,行为猥琐卑贱,说明初六志意穷窘,因而自取灾患。
解读初六以阴柔之才处于旅卦之始,以阴居阳,本失其位,是寄居在外,远离家室的旅人之象;而阴柔之质,没有刚强振作的意志,故性格柔弱,目光短浅。初六处于行旅之困境,想干的完全是身边的一些粗贱的琐事,看到的也都是眼前小利,这样做不要说于国于民不刑,就是对于自己也会造成一种灾祸,因为斤斤计较小事,会使人讨厌,招致忌恨,祸患当然也就随之而至。爻辞“旅琐琐,斯其所,取灾”,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初六虽然有九四的刚阳相应,但是正像孟子说的那样:“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初六的行为卑琐和咎由自取的灾祸,都是由于其人穷志短,胸无大志造成的。所以《象传》说:“旅琐琐,志穷灾也。”
六二:
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象曰:
得童仆,贞,终无尤也。
译文六二:
行旅在外,有适当的客舍可居,身上带着钱财,还得到童仆的照顾,宜于坚守正道。
象传说:
得到童仆的照顾,宜于坚持正道,说明六二最终不会有什么过错。
解读六二以阴居阴,位得其正,而又居中,有柔顺中正之德。从《彖传》中我们已经知道,行旅之时有柔顺中正之德,是会有好处的。一个人客羁在外,能够有合适可居的客舍,有足够的钱财,又有童仆的真诚照顾与帮助,六二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人们旅居于异地他乡,能免于灾害,没有什么过失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无论如何也谈不上什么吉祥。而且爻辞还于无事之时防有事,特意劝勉六二要“贞”,时刻不忘坚持正道。人心不足蛇吞象。羁旅之时,一旦房子、钱财、童仆这些都得到了,往往会得寸进尺,失却正道,刻意追求名利,甚至存邪恶野心,这必然会遭到他人的反对、嫉妒、怀疑和算计,从而自取其害。不过我还有一点不明确,爻辞举出了“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三个方面,《象传》为什么只言及后者?房子、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是常有的事,但是人在举目无亲的旅困中若能得到一位忠实的童仆,那对孤旅之心将是多么大的慰藉。而且有了人,“旅即次,怀其资”也容易做到,所以《象传》特别指出:“得童仆,贞,终无尤也。”
九三:
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象曰:
旅焚其次,亦以伤矣。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译文九三:
行旅之时被大火烧掉了住处,丧失了童仆的照顾,失去了正道,结局必然相当危险。
象传说:
行旅之时被大火烧毁了住处,说明九三也因此而受到伤害。旅居在外却将童仆也看作陌生的行路人,既如此,按照常理,当然要失掉童仆。
解读《易经》最讲中道,旅卦尤其贵中。六二柔顺得中,谦以待下,而九三居上失中,过于阳刚,中道既失,九三结局危厉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所以爻辞说明九三在行旅中虽然有居住之所,但不久就被一把大火烧了,原来还有童仆来帮助他,这下也丧失了。人在行旅之时,本来亲近之人就已稀少,只有童仆不离左右,如今九三把童仆都看作陌生的人,当然会失去童仆的真诚帮助与无私照顾。既失行旅持中之道,又丧他人之助,这样的人只有自己去品尝失败的滋味了。对于九三这样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的人,这种结局合乎情理,多行不义必自毙,天理昭然。
九四:
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象曰:
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
译文九四:
行旅之时暂得居住之处,得到锋利的斧子来斫除居住之处的荆棘,但是我的心中还是不大畅快。
象传说:
行旅之时只是暂得居住之处,说明九四还未有适当的居位。得到锋利的斧头来斫除居处的荆棘,说明九四心中还是不甚畅快。
解读九四凭阳刚之才居阴柔之位,可见他是一个怀才不遇、失位羁旅的人,不过看起来他的命运要比九三好。九四阳刚居柔,处在上体之下,而且与初六形成正应,用柔能下,刚柔相济,所以其命运比九三要好些,能在行旅之时暂得安身之所,但此处不是平坦之地,还需要自己斫除遍地的荆棘,这说明九四窘迫的流浪生活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因此九四虽然得到利斧,可以砍掉所居之地的荆棘,暂时安处,但心中并不畅快。对于怀才有大志的人来说,实现自己一生的远大志向,那才是平生最快之事,一时的小恩小惠、小名小利,根本就不算回事。也只有实现自己的志向,才算是实现了人的自我价值。
六五:
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象曰:
终以誉命,上逮也。
译文六五:
射取野鸡,虽然费去一支箭,但终将会获得美誉与爵命。
象传说:
终将获得美誉与爵命,说明六五的地位与声望很高。
解读六五以柔居刚,处于中位,身在离明卦体,这说明六五具有光明正大而又柔顺中和的美德,而这种美德在行旅之时是最为适宜的,也最合处旅之道。虽然六五光明柔顺,得乎中道,但终究是行旅在外,总会有所缺失。爻辞以“射雉”与“矢亡”为喻说明这个问题。六五千万不能因小失大,虽然暂时失去了一些东西,最终还是会得到崇高的声誉与尊贵的爵位。“吃小亏赚大便宜”这句俗语虽说俗了些,但其中所包含的处事的道理,不能说没有一点积极意义。
上九:
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
象曰:
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
译文上九:
鸟窝被焚烧,行旅之人先是喜笑颜开,后是号咷大哭。在易国荒远之处丢失了牛,有凶险。
象传说:
作为行旅之人却尊高自处,依理必然会有鸟窝被焚的灾祸。“在易国荒远之地丢失了牛”,说明上九在外遭祸却没有人能够知道。
解读上九以阳刚处高亢之位,自以为无比高大而沾沾自喜,却没有想到至为刚亢而易摔折,犹如起火的山林里的鸟窝,危在旦夕却兀自不知,最终被一场大火烧毁,只有号啕痛苦的份了。故爻辞说:“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爻辞以焚巢为喻,说明行旅之人应以谦下柔和得中为佳,尊高自处,骄横不羁,自然会导致焚巢之灾,正如《象传》所言:“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与大壮卦的“丧羊于易”都是记述殷之祖先王亥之事的。这是爻辞的又一个设喻。在异国他乡放牧走失了牛,预示着一场大灾难即将到来。事实上,王亥正是被易国之君绵臣杀害而夺其牛的。上九遇难于遥远的异域,无人知晓,也无人去援救,生未见人,死不见尸,可悲可叹。《象传》说“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正是对此发出的慨叹。其实,“行旅”不仅仅指出门在外,人的一生,乃至万事万物,无不借天地以行旅,因此,细细体会旅卦所揭示的“行旅”之理,对人生是不无裨益的。
第56章 知者不言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向人民施加政令的,施加政令的人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堵塞嗜欲的孔,关闭欲念的心门;永远也不显露锋芒,解除俗事的纷扰,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就不分亲,不分疏;不分利,不分害;不分贵,不分贱。所以为天下人所尊重。
导读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是不聪明的。人们应像“道”一样,谦卑虚静,如此便可以超脱亲疏、厉害、贵贱等世俗范畴,为天下所重。
解析
本章讲的是修德的方法,重点突出了“玄同”这两个字,即把握住道的中心思想,不参与世俗的争辩、分别及竞争。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o"在这一章中,老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智者形象。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智者呢?在老子看来,真正的智者决不会夸夸其谈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和睿智,他们会时刻保持缄默,永远站在低处仰视他人、俯瞰自己,表现出谦逊而随和的特征。老子说,真正高明和睿智的人,是不随意夸夸其谈、口无遮拦的,只有那些毫无知识和头脑简单的人才会试图通过侃侃而谈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然而,他们不会想到,这种令夸其谈恰恰表明了自己的无知和愚笨,所以老子对这种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老子站在现实的环境中,不但批判当时的统治者,还警示普通的世人,告诫他们应谦逊随和,不要夸夸其谈。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曾经说过,老子不仅是世人最好的警醒者,也是大家最好的引路人。这是因为,老子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决不会躲到远处不理不睬,而是想方设法为我们提供最可行的方案。在这一章里,对于我们经常所犯的夸夸其谈的错误,老子又给出了最可行的建议,也就是要塞住嗜欲的孔,关闭嗜欲的门户,挫掉锋芒,消解纠纷,含敛光耀,浊同尘世。在前面的章节中,老子曾反复强调做人要委曲、柔弱、和气、恍惚、无为的道理,换句话说,也就是做人不要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只会带来危害,所以老子才主张“挫其锐”,这样就避免了伤人和自伤,不但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别人。
在现实之中,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疑惑:当我们因为一件事情而感到纠结的时候,心里就像有了一团乱麻,无论怎样也解不开。内心烦乱使得我们坐立难安,让我们感到惶惑甚至痛不欲生。既然如此,为何不彻底解除心里的烦乱,让自己快乐地度过短暂的一生呢?因此,老子告诉了我们“解其纷”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了无牵绊了,整个人都变得轻松自在起来了。做人要平和,不可过分炫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做人准则。然而,究竟有多少人可以依照这一准则行事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彰扬自己的聪明才智,往往会逢人便自夸一番。其实,真正高明和睿智的人,又怎么会口无遮拦地高谈阔论呢?真正的智者,就像深沉的大海一样深不可测;他们看似普通,他们随大流而决不追求个性。在当今社会里,有些人为了彰显个性或是推销自己,故意把自己包装得怪模怪样,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不知是丑还是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因就在于人的欲望正在不断地膨胀,而我们又难以克制自己的欲望,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老子在这里勉励我们要堵塞自己嗜欲的孔,关闭嗜欲的门,也就是“塞其兑,闭其门”。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贵”是动词,贵重的意思。在本章的最后,老子指出,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为天下人所尊重。
尽管我们与老子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人都是有欲望的,而且人们都难以克制自己的私欲。在本章中,老子站在时代的起点上高瞻远瞩,客观地分析了人的本性,这对我们来说依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有人认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如果只是一味地聚敛光芒,而不能及时地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出来,就会为时代所掩埋。所以,他们逢人便大肆宣扬自己,夸赞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有句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你有才华,在哪里都会显现出来,大可不必费尽心思地夸夸其谈。前面我们也曾说过言语具有局限性,言语不能穷尽我们真实的想法,所以老子得出了一个结论:真正有知识和智慧的人不会高谈阔论,只有那些没有知识和智慧的人才会夸夸其谈。
王弼道德经注
知者不言,因自然也。言者不知,造事端也。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含守质也。解其分,除争原也。和其光,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同其尘,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可得而亲,则可得而疏也。可得而利,则可得而害也。可得而贵,则可得而贱也。故为天下贵,无物可以加之也。
知道的人不必说出来,顺其自然即可。讲道的人对道无知,妄加说教,制造事端。孔窍被塞住,门径被关闭,锋芒被消磨,是内敛地持守本质,而不关注外部表现。繁杂被消解,是除去造成争执的根源。调和于光芒,没有特别的、突出的外表,所以不会引起万物的偏爱、争夺。混同于尘土,并不特别的卑贱,所以不会引起万物的厌恶和远离。可以被亲近,就可能被疏远。可以获得利益,就可能受到伤害。可以被当作高贵,就可能被看作低贱。天下最高贵的事物,是没有东西可以影响它的。
苏辙老子解
道非言说,亦不离言说,然能知者未必言,能言者未必知。唯塞兑、闭门,以杜其外,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治其内者,默然不同,而与道同也。可得而亲则亦可得而疏,可得而利则亦可得而害,可得而贵则亦可得而贱。体道者均覆万物,而孰为亲疏?等观逆顺,而孰为利害?不知荣辱,而孰为贵贱?情计之所不及,此所以为天下贵也。
道不是用来言说的,也是可以言说的,但是懂得的人不一定想说,善于言说的人不一定能懂。只有关闭了对外的门户,断绝与外物的接触,然后消磨锋芒,消解繁杂,调和于光芒,混同于尘土,协调、治理内在,宁静沉寂不同于世间万物,才能接近于道。可以被亲近,就可能被疏远。可以获得利益,就可能受到伤害。可以被当作高贵,就可能被看作低贱。体会了道的人对万物一视同仁,没有亲近疏远的分别。顺境逆境都一样看待,对获利、受损都不去区分。不去思考荣誉和耻辱,心里也就没有高贵、卑贱的区别。对于这样的人,不能拿人之常情去衡量他,所以才被天下人敬重。
经典解读
四十二章说“冲气以为和”,是讲事物矛盾着的双方,经过斗争而达到和谐与统一。第五十五章讲“知和曰常”,即以“和”为事物的常态。本章承接以上两章的内容,讲怎样可以保持常态的和。这三章之间层层深入,向人讲述了“和”的最高道德境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的聪明是不需要夸耀来表现的,真正的智者也懂得“口食祸之门”、“多言多败”的道理,所以他们不会成天喋喋不休,道长论短。而那些四处夸口,好说闲话,好扯舌头的人,只能算是愚昧无知之人。对于统治者来说,真正得道的统治者一定是能了解百姓的心性,能顺应自然规律,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不会经常发布政令,使人们不知所从。申不害就曾说过:“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之。”君主之所以受到尊崇,是因为他们能够下达政令,政令频仍而不能实行,君主就会失去威势,所以圣明的君主对政令下达十分慎重。所以古人说“君无戏言”,周成王桐叶封弟本是一句戏言,而周公却将叔虞真的分封出去;齐桓公被曹沫劫持,后来想要食言,而管仲劝他遵守当初的约定。所以说,人一定要慎言慎行,言出于口,必须竭力实现承诺。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第四章中用其来描述“道”的特性,而在此则更侧重于修道之人的特点。要求人们清静无为、简单圆润、和光同尘。这种要求和道的特性完全相同,因此老子称之为“玄同”。《庄子·知北游》中说了这样一个寓言,可以说是对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思想的敷衍。知向北游历,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知从无为谓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见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问话向狂屈提出请教,狂屈说:“唉,我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我将告诉给你,可是心中正想说话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知从狂屈那里也没有得到解答,便转回到黄帝的住所,见到黄帝向他再问。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方才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才能够符合于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方才能够获得道。”
知于是问黄帝:“我和你知道这些道理,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这些道理,那么,谁是正确的呢?”黄帝说:“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道不可能靠言传来获得,德不可能靠谈话来达到……无为谓是真正了解大道的,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狂屈他是接近于道的,因为他忘记了;我和你终究不能接近于道,因为我们什么都知道。”
所以说,真正懂得大道的人,是不会总将道挂在嘴边的。“道”只能去体悟,而不能来言说,我们所言说的只不过是“道”的一些细枝末节,正如古人所言,所谓的经典都是圣人留下的糟粕,而真正的圣人之道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悟而不可闻的,更不是通过学习书本、文字,效仿贤人言行可以得到的。与其成天论道,不如静心修道;与其孜孜教民,不如无为而治。
哲理引申
正如“无为而治”不是毫无作为一样,“智者不言”也应该这样理解:它不是告诉人们一味地不说话,而是应该讲究方法地去说,不乱说、妄说。古代的聪明人理解这个道理,所以在劝谏别人之时,十分讲究方式,故而往往能取得十分好的效果。
很多时候,沉默比说话更能打动人心。阳虎在赵氏为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同时他也开始变得骄傲不法。赵氏家臣都劝说赵简子惩罚或驱赶阳虎,赵简子知道了这些,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不久,他在召见阳虎时给了阳虎一卷书简,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阳虎很奇怪,打开书简后发现,里面记载的都是自己的不法事迹,顿时吓得大汗淋漓,从此再也不敢行为不端了。
孙叔敖死后,儿子十分贫穷,就去求助于孙叔敖的老朋友优孟。优孟并没有直接去劝谏楚王,而是花了三年时间来学习孙叔敖的言行举止,直到平时的表情神态都和孙叔敖一模一样时,才去见楚庄王。楚庄王见了优孟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了,立刻要优孟做令尹。优孟这时才说道:“我不愿意做楚国的令尹。”楚庄王惊奇地问为什么。优孟说:“孙叔敖做令尹多年,为官清廉,帮助大王成就了霸业。可如今他的后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布衣褴褛,食不饱腹,做令尹得到如此下场,有什么可贵的呢?”庄王听后,明白了他的意思,所以下令封赏孙叔敖的儿子。
庄子说:“辩不若默,道不可闻。”很多时候,浅显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一旦讲出来,就没有人去按着它做了。这并不是因为人们愚笨,不懂得道理,而是因为世人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君王要顾及自己的威严,平民也要爱惜自己的面子。新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被形容为“有错,改错,但不认错”,那些暗示他的建议他都能够接受,而直接将其想法说出来的人则遭到了杀害。直接说出来的话往往显得过于尖锐,让人觉得伤了面子,伤了自尊,所以宁愿坚持错误的也不愿意改正。智者知道人们的这种心理,所以往往不会直言相劝,而是能够给人留个台阶,留些余地,让其感觉自己醒悟了,自己知错能改了。
如果赵简子直接批评阳虎,不仅会打消他的工作积极性,还会从此在君臣之间形成隔阂,甚至失去这个人才。而采用无言的方式一方面让阳虎知道了自己的意思,另一方面还会让他觉得自己给了他面子而感恩。同样,优孟如果直接劝谏楚王,他的身份低微,楚王被这种人批评心中一定不快,反之,通过学习孙叔敖则能唤起楚王与孙叔敖往日的感情,取得比言语大得多的效果。因此人们在说话时,一定要讲究方式,很多时候沉默胜于直言。
论语八佾(yi)篇0315句
本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评析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中秋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
中文名:
中秋节
别名:
团圆节,秋夕,八月节等
农历八月十五日
习俗:
赏月、祭月、吃月饼等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但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中秋节起源有什么说法?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中秋节形成风俗的发展过程?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我们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烧塔
世界步行日
每年的公历9月29日
中文名:
世界步行日
9月29日
节日意义:
对所有人健康和快乐的诸多好处
增加记忆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记忆力也在退转,步行能够增加记忆力。
打开经络:
我二十多年写作,没注意身体,经络僵硬了,全身都有小疙瘩,医生说需要步行,我步行两年之后,疙瘩就少了很多。
放松脉搏:
经络不通,脉搏自然僵硬,全身都很紧张,很僵硬,每天下午步行半个小时,后来全身放松了很多。
身心轻安:
身心不和,身心不安,身心不平,身心疾病都来自于气血不通,气血不通的原因就是经络不通,所以,身心都不自由,通过走路,气血通畅,身心就自由了,这方面与步禅有关系。
增加心脏功能:
步行能增强心脏功能,使心脏慢而有力。定时坚持步行,会消除心脏缺血性症状或降低血压。使人体消除疲劳,精神愉快,缓解心慌心悸。
打通血管:
医学讲,步行能增强血管弹性,减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步行能够增强全身弹性。
增强肌肉力量:
通过步行之后能增强了肌肉力量,强健腿足、筋骨,并能使关节灵活。
通畅血液循环:
人体血液不通畅是因为经络和脉络不通,容易得病,步行能够打通经络,增强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减少五脏疾病:
五脏六腑需要运动,如果不运动,自然就硬化而得病,因此,步行可以增强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进胃肠有规律的蠕动,增加食欲,增强五脏六腑弹性的功能,很多疾病自然就治愈。
治愈三高:
步行对于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可减少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聚积,也能减少血糖转化成甘油三脂的机会。
精神快乐:
藏医学讲,定时坚持步行,会消除心脏缺血性症状或降低血压。使人体消除疲劳,精神愉快,缓解心慌心悸。人不愉快与血性有关系,步行能减少血糖,血脂;排除血淤,血症等血里的垃圾,血里没有垃圾,气血通畅,人会愉快。
体形美丽:
人美不美与血性有直接关系,人的血里没有垃圾,人一定漂亮及美丽,血里垃圾多,人自然就不漂亮。因此,步行能排除体内的垃圾和血里的垃圾,减少人体腹部脂肪的积聚,保持人体的形体美。
减少心肌梗塞:
医学里讲,心肌梗塞主要是气血不通畅,血凝块堵塞血管而造成的,步行能减少血凝块的形成,减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增强肾功能:
有的人工作或学习久坐而不能进行活动,坐的时间长了就会伤害肾并造成肾虚、肾炎、肾结石、肾功能退缩等肾脏疾病。因此,肾供血不足就会导致肝血就不足;肝血不足就会导致心血就不足,所以就要开始生病了,为了治病所吃的药又大大增加肾的负担,步行能减少吃药,从而增强肾的功能。步行能减少激素的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的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会引起动脉血管疾病。
大脑清晰:
步行时,接受户外新鲜空气,大脑思维活动变得清晰、灵活,可有效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增强视力:
据有关专家测试,每周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时,连续坚持4个月者与不喜欢运动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锐,视觉与记忆力均占优势。
延年益寿:
生命在于运动的意思,步行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健身方式,可以缓解神经肌肉紧张,稳定情绪,这样寿命自然延长。
开发智慧:
人愚笨与血性有间接的关系,人体的血里垃圾多,人自然变为愚笨,愚笨的人无法开发智慧。定时坚持步行,能排除血里的垃圾,消除疲劳,精神愉快,缓解心慌心悸,消除废气污染,对强健身体,灵性活泼,提高智慧。为了你的健康,请开始步行吧。
增强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步行能促进胃肠有规律的蠕动,增加食欲,对于防治习惯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
缓解紧张、稳定情绪:
步行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健身方式,可以缓解神经肌肉紧张。据专家测定,当烦躁、焦虑的情绪涌向心头时,以轻快的步伐散步15分钟左右,即可缓解紧张,稳定情绪。
保护环境:
绿色出行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即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能有效果的降低废气的排放。
健步走的姿势是在自然行走的基础上,躯干伸直,收腹挺胸抬头,随走步速度的加快,肘关节自然弯曲,以肩关节为轴自然前后摆臂,同时膝盖朝前,脚跟先着地,过度到前脚掌,然后推离地面。健步走时,上下肢应协调运动,并配合深而均匀的呼吸。运动场地,应选择空气良好、视野开阔、安全的场所,如操场和公园。尽量避免在车流量大的马路及人行道上健步走。鞋要舒适合脚,柔软有弹性,以免在长时间快步走时对脚部造成伤害。
走步速度和持续时间长,总的运动量就大。运动强度可用心率快慢来监测。通常准备活动的快慢走的心率为每分钟100—110次,快步走时最大心率=220-年龄,如40岁的人快步走时心率约为每分钟126次,60岁以上约为110次。
通常认为每天坚持30—60分钟,约3—5公里,5千到8千步,若一次坚持不下来,视身体情况分多次进行。通过3—6个月的健步走锻炼、身体运动能力很好的健走者,争取达到每天1小时1万步。每周至少4—5次,持之以恒。总之,要根据年龄和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量,即适宜的健步走速度和持续时间。研究发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高于每分钟120步的健步走,对身体才有明显的锻炼效果。注意步幅不要太大:步幅太大会引起小腿和臀部肌肉酸痛,导致不必要的损伤。
世界心脏日
每年的公历9月29日
中文名称:
世界心脏日
节日意义:
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
节日起源:
心脏疾病
每年9月29日
设立机构:
世界心脏联盟
节日活动:
心脏知识宣传在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已逐渐升至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他的危害无年龄、身份、地域之分。为唤起公众对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高血压、肥胖、缺乏运动、营养失衡、吸烟等)的关注,世界心脏基金会将每年9月29日定为世界心脏日。
世界心脏日的永恒主题为"健康的心,世界心脏病日世界心脏病日快乐人生"。其宗旨在于激励人们把静态的生活方式改变为积极的行动。呼吁人们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使人人都可以拥有一颗健康的心,人人都可享受愉悦的生活。
2011年起,改为每年9月29日 。其目的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并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心脏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为提醒人们的重视,世界心脏联盟确定了每年一次的“世界心脏日”。
设立世界心脏日有什么目的?
设立"世界心脏日"的目的是唤起人们提高对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缺乏运动、吸烟等)的认识;同时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手段,开展控制危险因素的宣教活动。其宗旨在于激励人们把静态的生活方式改变为积极的行动,从运动开始,逐步开展控制心脏病危险因素的行动。
农历兔年八月十四
周四
第3421天
睿见、前瞻、实用
仙言潮声
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是对的,不能说说而已,一定要做的精彩!大雁飞的高、飞的远,主要是因为有领飞的。在此敬祝各位看官双节快乐!
美好的一天从做好榜样 推广传承开始!
经典诵读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唐)裴度《溪居》
注解:
这里没有世俗的热闹喧嚣,不时有水鸟鸣啼。
金钩玉饵虽珍,不能制九渊之沉鳞
——(东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注解:
黄金做成鱼钩,白玉当作鱼饵,虽然都很珍贵,却不能钓得沉在渊底的游鱼。
早安人民
生活总会在巅峰时赠予我们磨砺,也会在低谷时给予我们希望。再艰难的跋涉,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终将抵达梦想的彼岸。勇敢面对每一次挑战,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厉害。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