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建筑当中,柱子是建筑物中用来承托建筑物上部重量的直立的杆体,俗称“柱子”。柱子和其他大部分建筑构件一样,有丰富的品类和一定的发展过程。《营造法式》中曾提到: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一栔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短长,以下檐柱为则。古代柱子多为木造,亦有石柱。
一、柱子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已使用柱,绑扎法,作较复杂的榫卯;
2、商:柱下置卵石为柱础,有的石上再加铜锧(zhì);
3、秦:已有方柱;
4、汉:柱式样变多,增加了八角、束竹、凹楞、人像柱等,出现“倒栌斗式柱础”
5、南北朝:受佛教影响,出现高莲瓣柱础、束莲柱;
6、唐:抹角方柱和圆柱都是直柱,上端略有卷杀;柱础有素覆盆和宝装莲瓣两种。
7、五代:多为八角或圆形断面;
8、宋:以圆柱最多,另有梭柱,八角形或圆形断面;
9、元:重要建筑多用直柱;
10、明:南方某些建筑复采用梭柱,有明显卷杀;
11、清:断面大多圆形,柱体平直,上端作小圆卷杀:约为柱径的3/100,檐柱一般无侧脚升起;
根据柱子所在的位置不同、做法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1、檐柱:檐下最外一列柱子,不论前后或两侧。
2、金柱:檐柱以内的柱子,除了在建筑物纵中线上的
3、山柱:在山墙正中的,一直顶到屋脊的柱子
4、中柱:在纵中线上,顶着屋脊,但是不在山墙内的柱子
5、童柱:放在横梁上,下端不着地,将上一层梁垫起,使之达到需要的高度的木块。
二、柱子的分类
1、檐柱
檐柱,也叫外柱,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一般采用木材或石材制作,在建筑物的前后檐下都有。檐柱,有两重含义:一是承托建筑檐口部分屋面重量的柱子;二是位于建筑周圈最外围檐口下的柱子。如果建筑带有廊子,其又被称为廊柱。
图1 檐柱(图源:网络)
2、金柱
建筑物的檐柱以内,除了处在建筑物中轴线上的柱子外,其余都叫金柱。一般的小型建筑只有前后各一列金柱,或者是没有金柱。而在较大建筑中往往会有数列金柱,大多是前后各有两列,其中距离檐柱较远的都称为外金柱、较近的都称为里金柱。
图2 金柱(图源:网络)
3、中柱
中柱,也称脊柱,在建筑物纵向定位轴线的中线上支撑屋脊的柱子。中柱是处在建筑物中轴线上、顶着屋脊,但不在山墙之内的柱子。其直接支顶脊檩,将进深方向梁架分为两段。常用于门庑建筑中,而殿堂建筑一般不用,以扩大室内空间。
图3-4 中柱(图源:网络)
图5 山柱(山墙正中)(图源:百家号星汉古韵)
4、童柱
《清代营造则例》:“放在横梁上,下端不着地,而上端的功用和位置与檐柱、金柱相同的是童柱。”武童柱是下部不落地的短柱,其下端直接立在梁、枋之上。南方童柱亦称矮柱,童柱有脊、金之分,位于金柱处的矮柱称为金童柱,位于脊柱处的则称为脊童柱。
图6 童柱(图源:网络)
5、瓜柱
瓜柱是一种下端立在两层梁架之间或梁檩之间的短柱,其断面或方或圆,高度超过直径,功用与檐柱、金柱相同,用于支顶上层或平座支柱。宋时瓜柱叫侏儒柱或蜀柱,明以后称瓜柱、童柱,由垫木演变而来,处在各梁架的上皮,用于支顶上层梁的承重构件。
在庑殿建筑和攒尖建筑中,有一种形体较短小的柱子。在庑殿顶建筑中,雷公柱用于支撑庑殿顶山面挑出的脊檩,其下部立在太平梁上。在攒尖顶建筑中,雷公柱多直接悬在宝顶之下,只以若干戗支撑。雷公柱下面的柱头通常做成垂莲形式、非常漂亮。
图8 雷公柱(图源:网络)
在江南建筑体系中,柱子有不同的名称。
廊柱:檐下或廊下前列之柱。(檐柱)
步柱:廊柱后一界之柱。(金柱)
脊柱:上承屋脊之柱,称脊柱。脊柱多用于边贴。(中柱)
金柱:介于脊柱与步柱间之柱,称金柱(金俗作今)。(注意这里的金柱和《营造法式》中金柱的区别)
短柱(瓜柱):有跨置于横梁上之短柱,上端稍细,其受重之作用与普通柱相同者,称童柱,或矮柱童柱有脊、金之分,其上端架川,置于双步之上者称川童。
图9 江南建筑柱子名称(图源:网络)
柱子的做法
宋《营造法式》中提到的柱子类型有:副阶檐柱、殿身檐柱、殿身内柱等。副阶檐柱是位于建筑外廊(宋称为副阶)的柱子。殿身柱,当古建筑为重时,支撑上层屋的柱子称为殿身檐柱。殿身内柱是位于建筑室内的柱子。
1) 柱子的处理
A. 柱子的生起:外檐柱子自当心间的平柱向两侧角柱渐次增高的做法称为生起。
B. 梭柱是指将柱子沿高度范围分成三段,中段取直(或中下段取直),上下两段(或上段)通过做卷杀,使柱子的外形成梭状的做法。柱子生起与梭柱做
法在明清已不见。
图10-11 生起、梭柱的做法(图源:网络)
C. 收分:指柱子上下两端直径不相等,根部略粗,顶部略细。清小式建筑柱子收分大小一般为柱高的 1/100,大式建筑柱子收分大小为 1/1000。
D. 侧脚:一定规格的建筑斗拱尺寸一定,柱子的柱头位置确定,而柱脚向外踢出的做法,又称“定上不定下”。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 1/100,在两山向内倾斜 8/1000,角柱向两个方向都倾斜;楼阁式建筑,侧脚加侧脚,层层内收。
在西方建筑中,也常用类似的做法进行视觉矫正。
B.C.5C,帕提农神庙与视觉矫正法
(1)本来是直线的部分略微呈曲线或内倾,使之看起来更加生动。如神庙四边基石的直线就略作矫正,中央比两端略高,看起来反而更接近直线,避免纯粹直线所带来的生硬和呆板;
(2)相应地,檐部也作了细微调整。这样的细微调整有10处之多:内廊的柱子较细,凹槽却更多:山墙也不是绝对垂直,而是略微内倾,以免站在地面的观察者有立墙外倾之感等等。
(3)所有柱子几乎都向后倾斜,有卷杀和侧脚,墙有收分,整个结构几乎没有一条直线。
(4)设计者把楼梯的地面设有微微的弧度,那个弧度非常小,但让我们看过去就特别的平。
(5)帕特农神庙的柱子不仅不一样长,还不一样粗,因为通常人们看一根相同的柱子,在暗一点的地方会把柱子看得较粗,而亮一点的地方就会把柱子看得偏细一些,所以,设计者就将柱子的粗细也做了一些加工,看起来就一致了。
柱子的做法
A. 柱子的拼合:即内部用暗榫,两端及外侧用银锭榫,明清以铁箍包绕。
B. 对接包镶法:即用 2 根以上的圆木对接,外面再用若干长条木楞包起来,并用铁钉、铁箍固结,形成大直径的长柱。
C. 水湿压弯法:是清代常用的一种施工方法,使木料完成弧形,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