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的尺寸:宋代《营造法式》中明确规定了不同大小、等级的殿阁厅堂所用的柱径。卷五《大木作制度二柱》:"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一栔至两材。若厅堂等内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长,短以下檐柱为则。至角则随间数生起角柱。若十三间殿堂,则角柱比平柱生高一尺二寸;十一间生高一尺;九间生高八寸;七间生高六寸;五间生高四寸;三间生高二寸。
柱根据位置分类:檐柱、金柱、角柱、山柱、中柱、侏儒柱、蜀柱、瓜柱、童柱、垂柱等。
不同位置柱名称平面图
清代不同位置柱名称剖面图
庑殿顶建筑结构构件详图
歇山顶建筑结构构件详图
金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进深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
角柱:位于建筑物的转角处,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角柱按其位置不同,又有角檐柱、角金柱、重檐角金柱、角童柱之分。
山柱:建筑物两山的中柱称为山柱,常见于硬山和悬山建筑的山面。
中柱:位于建筑物纵中线上的柱子,称为中柱,中柱直接支顶脊檩,将进深方向梁架分为两段。
独乐寺山门
独乐寺山门剖面图
蜀柱:矮柱的通称。在木结构中平梁上承托上一层梁栿或脊檩的矮柱。宋代称为侏儒柱,清代称为瓜柱、童柱。《营造法式》引:《尔雅》称"梁上楹谓之 ",注为"侏儒柱也"。
垂柱:上端功用与檐柱相同,用于垂花门或牌楼门的四角上,下部悬空的垂拄,端头上常有莲花雕饰,故常称垂莲柱。
垂柱图样
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圆攒尖或多角攒尖建筑中的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子也叫雷公柱。
叉手:平梁上支撑脊檩的木构做法,此构件为两根方木,因“叉手“的下端分别交于平梁的两头,上端交于脊檩,为斜向承重构件,故又称“斜柱”。宋式建筑中的“叉手”,“殿阁广一材一架;余屋随材,或加二分至三分;厚取广三分之一。”汉代已使用此构件,宋以前的“叉手”断面较大,元代开始变小,明清官式建筑取消“叉手”。
柱根据材料分类:分为木柱、石柱、砖柱。
木柱建筑图
石柱建筑图
砖柱建筑图
柱根据外形分类:圆柱、方柱、八角柱、梭柱、瓜楞柱、异形柱。
梭柱的做法: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与江南民间。宋代建筑中以圆柱为最多。《营造法式》中规定梭柱做法,将柱身高度三等分,上部1/3处再次三等分,取上部取2/3(即总柱高的1/9至2/9位置)收杀,柱高2/3至底平直;外柱侧角处理;清代柱身平直,不再使用侧脚,柱头上端作小圆卷杀(约柱径的3%)。
梭柱图样
瓜楞柱图样
异形柱
柱根据装饰分类:又有雕龙柱、油漆柱、素面无饰柱等。
雕龙柱图样
油漆柱图样
素面无饰柱
柱的“侧脚”:在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子高度的1%,在两山间柱子向内倾斜0.8%,角柱向屋(殿)中心倾斜(角柱则同时向两个方向都倾斜)。宋代《营造法式》中“凡立柱,并令柱首微收向内,柱脚微出向外,谓之侧脚。每屋正面,随柱之长,每一尺即侧脚一分。若侧面,每一尺则侧脚八厘。至角柱,其柱首相向各依本法,凡下侧角墨,于柱十字墨心里再下直墨,然后截柱脚柱首,各令平正,若楼阁柱侧脚,祗以柱以上为则,侧脚上更加侧脚,逐层效此”。清代建筑角柱不做侧脚。
建筑立柱的侧脚和收分
柱的“升起”:宋辽时期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两柱向梢间升高,屋(殿)檐呈一缓和曲线(如鸟之欲飞),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宋《营造形式》规定升起的尺度是:“若十三间殿堂,角柱升高一尺二寸,十一间升一尺,九间升八寸,七间升六寸,五间升四寸,三间升二寸”。明朝以后,“柱升起”的作法已不多见。故有明显升起的古建筑,起码应判断属明前期以至更早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