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注释《营造法式》最新章节李诫著

:先于基址中央,日内置圆板,径一尺三寸六分。当心立表,高四寸,径一分。画表景[2]之端,记日中最短之景。次施[3]望筒于其上,望日星以正四方。

望筒长一尺八寸,方三寸用板合造;两罨[4]头开圆眼,径五分。筒身当中,两壁用轴安于两立颊之内。其立颊自轴至地高三尺,广三寸,厚二寸。昼望以筒指南,令日景透北,夜望以筒指北,于筒南望,令前后两窍内正见北辰极星。然后各垂绳坠下,记望筒两窍心于地,以为南,则四方正。

若地势偏衺[5],既以景表、望筒取正四方,或有可疑处,则更以水池景表较之。其立表高八尺,广八寸,厚四寸,上齐后斜向下三寸,安于池板之上。其池板长一丈三尺,中广一尺。于一尺之内,随表之广,刻线两道;一尺之外,开水道环四周,广深各八分。用水定平,令日景两边不出刻线,以池板所指及立表心[6]为南,则四方正。安置令立表在南,池板在北。其景夏至顺线长三尺,冬至长一丈二尺。其立表内向池板处,用曲尺较令方正。

【梁注】

[1]“取正”“定平”所用各种仪器,均参阅“壕寨制度图样一”。

[2]“景”,即“影”字,如“日景”即“日影”。

[3]“施”,即“用”或“安”之义,这是《法式》中最常用的字之一。

[4]“罨”,即“掩”字。

[5]“衺”,读如“邪”,“不正”之义。

[6]“心”,中心或中线都叫作“心”。

【译文】

取正的制度:白天在基址正中放置一个标影板,直径一尺三寸六分。在它的正中心位置上竖立一根高四寸、直径一分的标杆。画出阳光下标杆影子的末端,记录一天之中影子最短的地方。然后在这个位置上安放一个望筒,通过观察太阳的影子来辨正方位。

望筒长一尺八寸,三寸见方(用木板制作);在望筒的两端凿出两个直径五分的圆眼。望筒的筒身中间,两壁用轴安装在两根立颊之内。立颊从轴到地面高为三尺,宽三寸,厚二寸。白天用望筒指向南方,让日影穿过圆孔透向北方,夜间用望筒指向北方,从筒眼向南望,使前后两端的孔窍正对北极星。然后将一个坠有重物的绳子垂下去,把望筒两个圆孔的圆心位置在地上做出记号,以此为正南,则四个方位可以确定。

若地势偏斜,就用标影杆、望筒取正方位,如果有可疑之处,就用水池景表这种校正南北方位的仪器进行校正。水池景表的立标柱高八尺,宽八寸,厚四寸,上端平齐(后来上端变为斜向下三寸),安放在池板上面。池板长一丈三尺,中间宽一尺。在一尺宽之内,根据立标的宽度,画两道刻线;在一尺之外,开出水道环绕四周,水深水宽各八分。通过水平面来确定池板水平,让日影两边不超出刻线的位置,通过池板所指的方位和立标中心确定正南方向,如此方位就可以确定下来了。(安放的时候,要将立标放在南方,把池板放在北方。日影在夏至时长三尺,冬至时长一丈二尺。其立标须与池板垂直,可用曲尺校正来确保垂直。)

【原文】

凡定柱础取平,须更用真尺校之。其真尺长一丈八尺[1],广四寸,厚二寸五分;当心上立表,高四尺广厚同上。于立表当心,自上至下施墨线一道,垂绳坠下,令绳对墨线心,则其下地面自平。其真尺身上平处,与立表上墨线两边,亦用曲尺校令方正。

【梁注】

[1]从这长度看来,“柱础取平”不是求得每块柱础本身的水平,而是取得这一柱础与另一柱础在同一水平高度,因为一丈八尺可以适用于最大的间广。

【译文】

要确定柱础之间的水平位置,还需要用水平真尺来校正。水平真尺的长度为一丈八尺,宽为四寸,厚度为二寸五分。在其中间的地方竖立一标杆,标杆的高度为四尺(宽度和厚度同上)。在设立标杆的中间位置,从上往下画一道墨线,然后将绳子垂直放下,如果绳子与墨线对齐,则说明地面是水平的。(在真尺保持水平的地方,标杆和墨线两边保持稳定,就可以用曲尺来确定真尺底座与立表的垂直关系。)

真尺

水池景表

水池景表一丈三尺,按照宋尺,1尺≈31厘米,换算成现在的长度单位就是4.03米,算是一种比较大型的测量工具,因此测出来的误差更小更精确。

【原文】

立基之制(参阅“壕寨制度图样二”):其高与材五倍[2]。材分,在“大木作制度”内。如东西广者,又加五分至十分。若殿堂中庭修广者,量其位置,随宜加高。所加虽高,不过与材六倍[2]。

【梁注】

[1]以下“立基”和“筑基”两篇,所说还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立基”是讲“基”(似是殿堂阶基)的设计,“筑基”是讲“基”的施工。

[2]“与材五倍”即“等于材的五倍”。“不过与材六倍”,即不超过材的六倍。

【译文】

立基的制度:基的高度等于材的五倍(关于材的划分,在“大木作制度”里面有详细介绍)。如果东西向比较宽,那么高度可以再加上五分到十分。如果殿堂的中庭部分长而宽,则可以根据其位置相应增加高度,但是最终的高度不得超过材的六倍。

【原文】

筑基之制(参阅“壕寨制度图样二”):每方一尺,用土两担;隔层用碎砖瓦及石札[1]等,亦二担。每次布土[2]厚五寸,先打六杵二人相对,每窝子内各打三杵,次打四杵二人相对,每窝子内各打二杵,次打两杵二人相对,每窝子内各打一杵。以上并各打平土头,然后碎用杵辗蹑令平,再攒杵扇扑,重细辗蹑[3]。每布土厚五寸,筑实厚三寸。每布碎砖瓦及石札等厚三寸,筑实厚一寸五分。

凡开基址,须相视地脉虚实[4]。其深不过一丈,浅止于五尺或四尺,并用碎砖瓦石札等,每土三分内添碎砖瓦等一分。

【梁注】

[1]“石札”,即石渣或碎石。

[2]“布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下土”。

[3]“碎用杵辗蹑令平,再攒杵扇扑,重细辗蹑”:“碎用”就是不集中在一点上或一个窝子里,而是音遍零碎地使用;“蹑”就是硒踏;“攒”就是聚集;“扇扑”的准确含意不明。总之就是说,用杵在“窝子”里夯打之后,“窝子”和“窝子”之间会出现尖出的“土头”,要把它打平,再普遍地用杵把夯过的土层打得完全光滑平整。

[4]“相视地脉虚实”,就是检验土质的松紧虚实。

【译文】

筑基的制度:每一方按尺来计算,每尺用土二担;间隔层使用碎砖、碎瓦以及碎石等,也用二担。每次铺土的厚度为五寸,先打六杵(两人相对,每个窝子各打三杵),接着打四杵(两人相对,每个窝子各打二杵),再打二杵(两人相对,每个窝子各打一杵)。把土头打平之后,根据情况用杵再进行压踏,使其平整;然后再用杵把夯过的土层完全地打一遍,直到其光滑平整为止。每次铺的土层厚度要达到五寸,夯实后厚度要达到三寸。每次铺的碎砖、碎瓦以及碎石厚度为三寸,夯实后厚度要达到一寸五分。

凡是要开挖基址的,都要先检查土质的松紧虚实情况。开挖的深度不要超过一丈,最浅不低于四尺到五尺,要使用碎砖、碎瓦以及碎石,它们与土混合使用的比例为1∶3。

去过北京故宫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故宫的地基是非常深厚的,7米多厚的砖层之下,有灰土层、夯土层、碎石层的交替,人们把这种构造戏称为“千层饼”,千层饼下面还有一根根的柱子深深插入地下。至于最大的太和殿的地基,除了太和殿地面有3层砖,厚度大约在0.4米外,往下还有厚度约为1米的石头层,4米左右的碎砖与灰土的交替层,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千层饼”,再往下还有厚度约为6米的碎卵石与碎砖的交替层,再往下就是木柱和填土的交替层,深度约为5.6米。其中木桩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桩尖穿透淤泥层,抵达坚硬的岩石层,它的地基究竟有多深,人们也只能推测了。

【原文】

筑城之制(参阅“壕寨制度图样二”):每高四十尺,则厚加高二十尺;其上斜收减高之半[1]。若高增加一尺,则其下厚亦加一尺;其上斜收亦减高之半;或高减者[2]亦如之。

城基开地深五尺,其广随城之厚。每城身长七尺五寸,栽永定柱长视城高,径一尺至一尺二寸、夜叉木径同上,其长比上减四尺,各二条[3]。每筑高五尺,横用纴木[4]一条长一丈至一丈二尺,径五寸至七寸,护门瓮城及马面之类准此,每膊椽[4]长三尺,用草葽[4]一条长五尺,径一寸,重四两,木橛子[4]一枚头径一寸,长一尺。

【梁注】

[1]“斜收”是指城墙内外两面向上斜收;“减高之半”指两面斜收共为高之半。斜收之后,墙顶的厚度=“墙厚”减“墙高之半”。

[2]“高减者”=高度减低者。

[3]永定柱和夜叉木各二条,在城身内七尺五寸的长度中如何安排待考。

[4]纴木、膊椽、草葽和木橛子是什么,怎样使用,均待考。

【译文】

筑城的制度:城高每增加四十尺,那么城墙的厚度相应增加二十尺;城墙上方两面斜收共为高的一半。如果高度增加一尺,那么下面的厚度也应增加一尺;城墙上方两面斜收也共为高的一半,当高度降低的时候也按此比例计算。

城墙的地基深度为五尺,其宽度与城墙的厚度相同。城身每隔七尺五寸就要竖栽永定柱(永定柱的长度根据城墙的高度而定,直径为一尺至一尺二寸)、夜叉木(其直径同永定柱,长度比永定柱少四尺)两根。城高每增加五尺,就要横铺一条纴木(长度为一丈至一丈二尺,直径为五寸至七寸。护门瓮城及马面之类的也以此为标准)。每个筑墙的侧模板长度为三尺,还要使用到一条草葽(其长度为五尺,粗一寸,四两重),一枚木橛子(其头部的直径为一寸,长度为一尺)。

【原文】

筑墙[1]之制(参阅“壕寨制度图样二”):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之。

凡露墙,每墙高一丈,则厚减高之半。其上收面之广,比高五分之一[2]。若高增一尺,其厚加三寸;减亦如之。其用葽、橛,并准筑城制度。

凡抽纴墙,高厚同上。其上收面之广,比高四分之一[2]。若高增一尺,其厚加二寸五分。如在屋下,只加二寸,刬削并准筑城制度。

【梁注】

[1]墙、露墙、抽纴墙三者的具体用途不详。露墙用草葽、木橛子,似属围墙之类;抽纴墙似属于屋墙之类。这里所谓墙是指夯土墙。

[2]“其上收面之广,比高五分之一”含意不太明确,可作二种解释:(1)指两面斜收之广共为高的五分之一。(2)上收面指墙身“斜收”之后,墙顶所余的净厚度。例如露墙“上收面之广,比高五分之一”,即“上收面之广”为二尺。

【译文】

筑墙的制度:墙如果厚三尺,那么高就要九尺;墙壁的上端往上斜收的宽度,是其厚度的一半。如果高度增加三尺,则厚度增加一尺;高度减少时情况也一样。

对于露墙,墙每增高一丈,则厚度减为高度的一半。墙上端斜收的宽度是墙高度的五分之一。如果高度增加一尺,则墙的厚度增加三寸;高度减少亦是如此。(其中用草葽、木橛的情况,参考并遵循筑城的制度。)

对于抽纴墙,墙体的高度和厚度同上。墙上端斜收面的宽度,是墙高的四分之一。如果高度增加一尺,则其厚度须增加二寸五分。(如果墙体位于屋下,只增加二寸即可,削减和降低也应遵循筑城制度。)

【原文】

凡开临流岸口修筑屋基之制[1]:开深一丈八尺,广随屋间数之广。其外分作两摆手[2],斜随马头[3],布柴梢,令厚一丈五尺。每岸长五尺,钉桩一条[4]。长一丈七尺,径五寸至六寸皆可用。梢上用胶土打筑令实。若造桥两岸马头准此。

【梁注】

[1]没有作图,可参阅“石作制度图样五”,“卷輂水窗”图。

[2]“摆手”似为由屋基斜至两侧岸边的墙,清式称“雁翅”。

[3]“马头”即今码头。

[4]按岸的长度,每五尺钉桩一条。开深一丈八尺,柴梢厚一丈五尺,而桩长一丈七尺,看来桩是从柴梢上钉下去,入土二尺。是否如此待考。

【译文】

临水及口岸修筑屋基的制度:开挖的深度为一丈八尺,宽度随屋子的间数和宽度确定。在屋基斜至两侧岸边的地方筑墙,斜收处根据码头排布柴梢,使其厚度为一丈五尺。依照岸的长度,每五尺钉一条木桩。(木桩长一丈七尺,直径五寸至六寸的都可以使用。)在柴梢上用黏土并夯实。(如果造桥,桥两岸的码头也按照这种制度。)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近山识鸟音,近水知鱼性”,中国人乐居山水的情结自古至今,从未更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的清澈透明、无形无色能让人怡情养性,而其川流不息的生命力又带给人勃勃生机。水于人而言,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环境,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同和交融,也是中国传统人居观念的精髓所在。

【原文】

造石作次序之制[1]有六:一曰打剥用錾揭剥高处;二曰麤搏[2]稀布錾凿,令深浅齐匀;三曰细漉[3]密布錾凿,渐令就平;四曰褊棱用褊錾镌棱角,令四边周正;五曰斫砟[4]用斧刃斫砟,令面平正;六曰磨砻用沙石水磨去其斫纹。

其雕镌制度有四等(参阅“石作制度图样一”):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花;三曰减地平钑;四曰素平[5]。如素平及减地平钑,并斫砟三遍,然后磨砻,压地隐起两遍,剔地起突一遍,并随所用描花纹。如减地平钑,磨砻毕,先用墨蜡,后描花纹钑造。若压地隐起及剔地起突,造毕并用翎羽刷细砂刷之,令花纹之内石色青润。

其所造花纹制度有十一品[6]:一曰海石榴花;二曰宝相花;三曰牡丹花;四曰蕙草;五曰云纹;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以上并通用;九曰铺地莲花;十曰仰覆莲花;十一曰宝装莲花以上并施之于柱础。或于花纹之内,间以龙凤狮兽及化生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

【梁注】

[1]“造作次序”原文不分段,为了清晰眉目,这里分作三段。

[2]“麤”,音粗,义同。

[3]“漉”,音鹿。

[4]“斫”,音琢,义同。“砟”,音炸。

[5]“剔地起突”即今所谓浮雕;“压地隐起”也是浮雕,但浮雕题材不由石面突出,而在磨琢平整的石面上,将图案的地凿去,留出与石面平的部分,加工雕刻;“减地平钑”(钑音澁)是在石面上刻画线条图案花纹,并将花纹以外的石面浅浅刻去一层;“素平”是在石面上不作任何雕饰的处理。

[6]华文制度中的“海石榴花”“宝相花”“牡丹花”,在旧本图样中所见,区别都不明显,但在实物中尚可分辨清楚;“蕙草”大概就是卷草;“宝阶”是什么还不太清楚;装饰图案中的小儿称“化生”,“化生之类”指人物图案。

【译文】

石料加工制度有六道工序:一是打剥(即用錾子凿掉大的突出部分);二是粗搏(即用錾子凿掉小的突出部分使石头深浅整齐匀称);三是细漉(用錾子细凿,使表面基本凿平);四是褊棱(用扁錾将边棱和四角凿得四边方正);五是斫砟(即用斧子刃錾平整);六是磨砻(即用水砂磨去錾子和斧子斫过的痕迹)。

石头的雕刻制度有四种:一是剔地起突,即浮雕;二是压地隐起花,也就是浅浮雕;三是减地平钑,就是平雕;四是素平,就是不在石面做任何雕饰处理。(如果采用素平及减地平钑的雕刻方式,先用斧子錾三遍,压地隐起錾两遍,剔地起突錾一遍,然后用水砂磨石打磨光滑,并根据原来的走势描绘出花纹。)如果采用减地平钑的方式,用水砂磨石打磨以后,要先用黑蜡涂抹,然后再镌刻所描花纹。如果采用压地隐起及剔地起突的雕刻方式,在雕刻完毕后要用翎羽刷子和细砂子刷洗打磨,使花纹的线条和颜色清晰温润。

石作上面的花纹制度一共有十一个品类:一是海石榴花;二是宝相花;三是牡丹花;四是蕙草;五是云纹;六是水浪;七是宝山;八是宝阶(以上这些可以通用);九是铺地莲花;十是仰覆莲花;十一是宝装莲花(这三个可以同时施用在柱础上)。有的会在花纹之内间或雕刻龙凤狮兽及天地人等物,根据情况选择使用。

【原文】

造柱础之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一”):其方倍柱之径。谓柱径二尺,即础方四尺之类。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若造覆盆铺地莲花同,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1]。如仰覆莲花,其高加覆盆一倍。如素平及覆盆用减地平钑、压地隐起花、剔地起突,亦有施减地平钑及压地隐起于莲花瓣上者,谓之“宝装莲花”[2]。

【梁注】

[1]这“一分”是在“一寸”之内,抑在“一寸”之外另加“一分”,不明确。

[2]末一句很含糊,“剔地起突”之后,似有遗漏的字,语气似未了。

【译文】

修建柱础的制度:柱础的方形边长是柱子直径的两倍。(也就是说如果柱子的直径是二尺,那么柱础的边长则为四尺。)正方形边长在一尺四寸以下的,每边长一尺,柱础厚度为八寸;正方形边长在三尺以上的,厚度为边长长度的一半;正方形边长在四尺以上的,其厚度以三尺为限。如果要修建覆盆莲花的样式(铺地莲花也一样),正方形边长一尺,覆盆则高一寸;覆盆每高一寸,盆唇的厚度则加一分。如果是仰覆莲花的样式,其高度在覆盆莲花样式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如果采用素平雕刻以及在覆盆上采用减地平钑、压地隐起花、剔地起突,或用减地平钑、压地隐起的手法于莲花花瓣上,就称作“宝装莲花”。

剔地起突:石作雕镌形式之一。在石料上雕作禽兽等。近于现代的高浮雕或半圆雕,是建筑装饰石雕中最复杂的一种。其形制特点是装饰主题从石料的表面突起较高,“地”层层凹下,层次较多,雕刻的最高点不在同一个平面上,雕刻的各部位可互相交叠。

压地隐起花:石作雕镌形式之二。类似浅浮雕。它各部位的高点都在构件装饰面的轮廓线上,其高点一般不超出石面以上,如雕饰面有边框,雕饰面高点不超过边框的高度。“地”大体在一个平面上,或有细微弧面。雕刻各部位的主题的布局可以互相重叠穿插,使整个画面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

减地平钑:石作雕镌形式之三。又名平雕或平花,属于“剪影式”凸雕,是一种印刻的线雕。即图案部分凹下去,而原应作为底部的部分凸起来。凹下去的图案部分在一个平面上,凸出来的部分在一个平面上,适合于表现若有若无的意境和隐约深邃的情趣。

【原文】

造角石之制[1](参阅“石作制度图样二”):方二尺。每方一尺,则厚四寸。角石之下,别用角柱。厅堂之类或不用。

【梁注】

[1]“角石”用在殿堂阶基的四角上,与“压阑石”宽度同,但比压阑石厚。从《法式》卷二十九原角石附图和宋、辽、金、元时代的实例中知道,角石除“素平”处理外,尚有侧边雕镌浅浮雕花纹的,有上边雕刻半圆雕或高浮雕云龙、盘凤或狮子的种种。例如,河北蓟县独乐寺出土的辽代角石上刻着一对戏耍的狮子;山西应县佛宫寺残存的辽代角石上刻着一头态势生动的异兽;而北京护国寺留存的千佛殿月台元代角石上则刻着三只卧狮。

【译文】

制造角石的制度:角石通常为边长二尺的方形石头。边长每增加一尺,则厚度增加四寸。在角石下面,需要用角柱卡住角石以固定位置。(厅堂这些地方通常不使用角石。)

【原文】

造角柱之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二”):其长视阶高;每长一尺,则方四寸[1]。柱虽加长,至方一尺六寸止。其柱首接角石处,合缝令与角石通平。若殿宇阶基用砖作叠涩[2]坐者,其角柱以长五尺为率[3];每长一尺,则方三寸五分。其上下叠涩,并随砖坐逐层出入制度造。内板柱上造剔地起突云,皆随两面转角。

角柱

【梁注】

[1]“长视阶高”,须减去角石之厚。角柱之方小于角石之方,垒砌时令向外的两面与角石通平。

[2]砌砖(石)时使逐层向外伸出或收入的做法叫作“叠涩”。

[3]按文义理解,叠涩坐阶基的角柱之长似包括各层叠涩及角石厚度在内。

【译文】

制造角柱的制度:角柱的长度应根据台阶的高度来确定;长度每增加一尺,则柱子边长增加四寸。但无论柱子多长,柱子的方形边长不能超过一尺六寸。角柱的柱头与角石相接,缝隙处用角石把内外两面抹平。如果宫殿庙宇的阶基用砖垒作叠涩技法的话,则其角柱以五尺为标准;长度每增加一尺,则边长增加三寸五分。角柱上下叠涩,每一层砖坐都要按照逐层叠加的制度建造。内板柱上装饰剔地起突云纹,都要顺着两个面一起转角。

【原文】

造殿阶基之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二”):长随间广,其广随间深,阶头随柱心外阶之广[1]。以石段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四周并叠涩坐数,令高五尺;下施土衬石。其叠涩每层露棱[2]五寸;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板柱;柱内平面作起突壸门[3]造。

【梁注】

[1]“阶头”指阶基的外缘线;“柱心外阶之广”即柱中线以外部分的阶基的宽度。这样的规定并不能解决我们今天如何去理解当时怎样决定阶基大小的问题。我们在大木作侧样中所画的阶基断面线是根据一些辽、宋、金实例的比例假设画出来的,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各图。

[2]叠涩各层伸出或退入而露出向上或向下的一面叫作“露棱”。

[3]“壸门”的壸字音捆(kǔn),注意不是茶壶的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二”叠涩坐殿阶基图。

【译文】

修建宫殿基座的制度:宫殿基座的长度根据每间屋子的宽度确定,而宽度要根据屋间的深度确定,基座的外缘宽度要根据石柱中心线以外部分基座的宽度来确定。使用长度为三尺、宽二尺、厚六寸的石头段,基座阶四周建造数层叠涩坐的式样,使其高度为五尺;下面铺设土层来衬托、巩固石阶。其叠涩每层需要露出棱长五寸;束腰露出基体一尺,并采用隔身板柱;在柱身的平面上作浮雕壸门的造型。

【原文】

造压栏石之制[1](参阅“石作制度图样二”):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地面石同。)

压栏石

【梁注】

[1]“压栏石”是阶基四周外缘上的条石,即清式所谓“阶条石”。“地面石”大概是指阶基上面,在压栏石周圈以内或殿堂内部或其他地方墁地的条石或石板。

【译文】

制造压栏石的制度:长度为三尺,宽度二尺,厚度六寸。(地面上的石头和它一样。)

【原文】

造殿阶螭首[1]之制:施之于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其长七尺;每长一尺,则广二寸六分,厚一寸七分。其长以十分为率,头长四分,身长六分,其螭首令举向上二分。

螭首

【梁注】

[1]现在已知的实例还没有见到一个“施之于殿阶”的螭首。明清故宫的螭首只用于殿前石阶或天坛圜丘之类的坛上。螭音吃,chī。宋代螭首的形象、风格,因无实物可证,尚待进一步研究。这里仅就其他时代的实物,按年代排比于后,也许可以看出变化的趋向。

【译文】

建造殿阶螭首的制度:殿阶螭首用在殿阶上,下方正对角柱;位于殿阶的四个角上,随台阶的走向往外斜出。殿阶螭首全长七尺;长度每增加一尺,则宽度相应增加二寸六分,厚度增加一寸七分。如果把殿阶螭首的长度按十分计算,头部长度占四分,身长占六分,螭首头部要比身部高出二分。

螭首一般是古代皇家建筑上的专用构件,是中华龙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其艺术形式主要运用在建筑物、碑额以及其他工艺品之上。在建筑物上面,螭主要是用作石作雕刻装饰,雕其螭头在殿柱、殿阶之上。螭首是古代建筑石作制度中的主角之一,有平衡台基望柱的重力和排水的功能,同时也是建筑上的装饰构件。唐时,螭首碑逐渐成为等级的象征,且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刻制,到宋代用石螭首成为定式。

【原文】

造殿堂内地面心石斗八之制:方一丈二尺,匀分作二十九窠[1]。当心施云卷,卷内用单盘或双盘龙凤,或作水地飞鱼、牙鱼,作莲荷等花。诸窠内并以诸花间杂。其制作或用压地隐起花或剔地起突花。

斗八

【梁注】

[1]殿堂内地面心石斗八无实例可证。“窠”,音科。原图分作三十七窠,文字分作二十九窠,有出入。具体怎样匀分作二十九窠,以及它的做法究竟怎样,都无法知道。

【译文】

建造殿堂内地面的心石斗八的制度:将边长为一丈二尺的正方形,均匀分成二十九个框格。正中间做成云卷造型,云卷内用单盘或双盘的龙凤图案,或者作成水地飞鱼、牙鱼,或莲荷等花的造型。每个框格内用各种花的造型间杂其中。其制作有的采用浮雕手法,有的采用高浮雕手法。

【原文】

造踏道之制[1](参阅“石作制度图样二”):长随间广。每阶高一尺作二踏;每踏厚五寸,广一尺。两边副子[2],各广一尺八寸厚与第一层象眼同。两头象眼[3],如阶高四尺五寸至五尺者,三层第一层与副子平,厚五寸;第二层厚四寸半;第三层厚四寸,高六尺至八尺者,五层第一层厚六寸,每一层各递减一寸,或六层第一层、第二层厚同上,第三层以下,每一层各递减半寸,皆以外周为第一层,其内深二寸又为一层逐层准此。至平地施土衬石,其广同踏。两头安望柱石坐。

踏道

【梁注】

[1]原文只说明了单个踏道的尺寸、做法,没有说明踏道的布局。

[2]“副子”是踏道两侧的斜坡条石,清式称“垂带”。

[3]踏道两侧副子之下的三角形部分,用层层叠套的池子做线脚谓之“象眼”。清式则指这整个三角形部分为象眼。

【译文】

建造踏道的制度:踏道的长度根据屋间的宽度来确定。每级高一尺的台阶建造两个踏道;每个踏道厚度为五寸,宽一尺。踏道两边的副子,各宽一尺八寸(厚度与第一层象眼一样)。踏道两头的象眼,如果台阶高度在四尺五寸至五尺之间,象眼的线脚就要做三层(第一层要与副子齐平,厚度为五寸;第二层厚四寸半;第三层厚四寸),高度在六尺至八尺之间的,象眼的线脚就做五层(第一层厚六寸,之后的每一层依次递减一寸),或者做六层(第一层、第二层的厚度也为六寸,第三层以下,每一层依次递减半寸),都以最外面一层为第一层,向内深二寸为第二层(其余各层以此类推)。直到平地上,埋土固定石头,其宽度与踏道宽度相同。(并在两头安装望柱石坐。)

踏道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却有很多种“变形”。一是如意踏跺。这种踏跺是最常见的,它在园林民居建筑里最常用,虽等级最低,不过名字特别好听。其特点是踏跺的两侧没有任何的条石护栏之类,三面均可以上下,简洁大方。二是垂带踏跺。它是在如意踏跺两边加上两个小条石,古人取名字很讲究,在现代人看来,不过是在台阶两侧加个斜坡,可古人觉得这是加了两条“带子”,故得名垂带踏跺。三是连三踏跺。这是将三个垂带踏跺连在了一起,它的名字又要变了,叫“连三踏跺”。最后是等级最高的踏跺——“御路踏跺”。它的基本做法就是在垂带踏跺中间加一块石板,石板会刻上山河云龙纹等图案。因为这种踏跺常用于宫殿,尤其是皇家宫殿和寺院之中,故宫的太和殿前用的就是这样的踏跺。

【原文】

造勾栏[1]之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三”):重台勾栏每段高四尺,长七尺。寻杖下用云栱瘿项,次用盆唇,中用束腰,下施地栿。其盆唇之下,束腰之上,内作剔地起突花板。束腰之下,地栿之上,亦如之。单勾栏每段高三尺五寸,长六尺。上用寻杖,中用盆唇,下用地栿。其盆唇、地栿之内作万字或透空,或不透空,或作压地隐起诸花。如寻杖远,皆于每间当中,施单托神或相背双托神[2]。若施之于慢道[3],皆随其拽脚[4],令斜高与正勾栏身齐。其名件广厚,皆以勾栏每尺之高积而为法。

望柱:长视高[5],每高一尺,则加三寸。径[6]一尺,作八瓣。柱头上狮子高一尺五寸。柱下石坐作覆盆莲花。其方倍柱之径。

蜀柱:长同上[7],广二寸,厚一寸。其盆唇之上,方一寸六分,刻为瘿项以承云栱。其项,下细比上减半,下留尖高十分之二[8];两肩各留十分中四分[9]。如单勾栏,即撮项造。

云栱:长二寸七分,广一寸三分五厘,厚八分。单勾栏,长三寸二分,广一寸六分,厚一寸。

寻杖:长随片广,方八分。单勾栏,方一寸。

盆唇:长同上,广一寸八分,厚六分。单勾栏,广二寸。

束腰:长同上,广一寸,厚九分。及花盆大小花板皆同,单勾栏不用。

花盆地霞:长六寸五分,广一寸五分,厚三分。

大花板:长随蜀柱内,其广一寸九分,厚同上。

小花板:长随花盆内,长一寸三分五厘,广一寸五分,厚同上。

万字板:长随蜀柱内,其广三寸四分,厚同上。重台勾栏不用。

地栿:长同寻杖,其广一寸八分,厚一寸六分。单勾栏,厚一寸。

凡石勾栏,每段两边云栱蜀柱,各作一半,令逐段相接[10]。

单勾栏 重台勾栏

【梁注】

[1]“勾栏”即栏杆。

[2]“托神”,在原文中无说明,推测可能是人形的云栱瘿项。

[3]“慢道”,就是坡度较缓的斜坡道。

[4]“拽脚”,大概是斜线的意思,也就是由踏道构成的正直角三角形的弦。

[5]望柱“长视高”的“高”是勾栏之高。

[6]“望柱”是八角柱。这里所谓“径”,是指两个相对面而不是两个相对角之间的长度,也就是指八角柱断面的内切圆径而不是外接圆径。

[7]“长同上”的“上”,是指同样的“长视高”。按这长度看来,蜀柱和瘿项是同一件石料的上下两段,而云栱则像是安上去的。下面“螭子石”条下又提到“蜀柱卯”,好像蜀柱在上端穿套云栱、盆唇,下半还穿透束腰、地霞、地栿之后,下端更出卯。这完全是木作的做法。这样的构造,在石作中是不合理的,从五代末宋初的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和南宋绍兴八字桥的勾栏看,整段的勾栏是由一块整石板雕成的。推想实际上也只能这样做,而不是像本条中所暗示的那样做。

[8]“尖”是瘿项的脚;“高十分之二”是指瘿项高的十分之二。

[9]“十分中四分”原文作“十分中四厘”,“厘”显然是“分”之误。

[10]明清以后的栏杆都是一栏板(即一段勾栏)一望柱相间,而不是这样“两边云栱、蜀柱各作一半,令逐段相接”。

【译文】

制作栏杆的制度:有两层花板的栏杆每段高度为四尺,长七尺。寻杖下用云栱和瘿项承接,其次用盆唇,中间用束腰,下面用地栿。然后在盆唇之下,束腰之上,二者之间做高浮雕大花板。在束腰之下,地栿之上,也是如此。单勾栏每段高度为三尺五寸,长六尺。上面做寻杖,中间用盆唇,下面用地栿。在盆唇和地栿之内做万字板(有的镂空,有的不镂空),或者做高浮雕的各式花纹。(如果寻杖的位置设置得较高较远,可在寻杖与盆唇之间,设置单个托神或者两个相背的托神。)如果栏杆修建在较缓的斜坡道上,那么修建要沿着拽脚方向,使斜线高度与栏杆的垂直高度保持一致。栏杆上的各种构件的宽度和厚度,都要根据栏杆每一尺的高度进行换算,并作为构件建造的标准。

望柱:长度要根据栏杆的高度而定,栏杆每增高一尺,望柱的长度增加三寸。(望柱内切圆直径一尺,为八角柱。柱头上的石头狮子高度为一尺五寸。柱子底下的石座做成覆盆莲花的造型。望柱的方形边长是柱子直径的两倍。)

蜀柱:蜀柱的长度也要根据栏杆的高度而定,宽二寸,厚一寸。它的盆唇之上,一寸六分见方处,刻上瘿项以承接云栱。(瘿项的下部比上部细一半,下面留有瘿项脚,高度为瘿项高的十分之二;两肩宽度是其高度的十分之四。在单勾栏中,这部分称为撮项造。)

云栱:长二寸七分,宽一寸三分五厘,厚八分。(单勾栏的云栱,长三寸二分,宽一寸六分,厚一寸。)

寻杖:长度和两柱之间的宽度相同,八分见方。(单勾栏的寻杖一寸见方。)

盆唇:长度同上,宽一寸八分,厚六分。(单勾栏的盆唇宽二寸。)

束腰:长度同上,宽一寸,厚九分。(盆唇、大小栏板都相同,单勾栏不采用。)

花盆地霞:长度为六寸五分,宽一寸五分,厚三分。

大花板:长度根据蜀柱而定,其宽度为一寸九分,厚度同上。

小花板:长度根据花盆而定,长一寸三分五厘,宽一寸五分,厚度同上。

万字板:长度根据蜀柱而定,其宽度三寸四分,厚同上。(重台勾栏不用。)

地栿:长度根据寻杖而定,其宽度为一寸八分,厚一寸六分。(单勾栏的地栿厚度为一寸。)

对于石头栏杆,每段两边的云栱、蜀柱各制作一半,然后将它们逐段相连接。

【原文】

造螭子石[1]之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三”):施之于阶棱勾栏蜀柱卯之下,其长一尺,广四寸,厚七寸。上开方口,其广随勾栏卯。

【梁注】

[1]无实例可证。本条说明位置及尺寸,但具体构造不详。螭子石上面是与压阑石平抑或在压阑石之上,将地栿抬起离地面?待考。石作制度图样三是依照后者的理解绘制的。

【译文】

制作螭子石的制度:建造在曲钩栏杆和蜀柱的卯下面,螭子石的长度为一尺,宽四寸,厚七寸。上面开一方形口子,宽度随栏杆的卯口大小而定。

【原文】

造门砧之制[1](参阅“石作制度图样四”):长三尺五寸;每长一尺,则广四寸四分,厚三寸八分。

门限[2](参阅“石作制度图样四”):长随间广用三段相接,其方二寸。如砧长三尺五寸,即方七寸之类。

若阶断砌[3],即卧柣长二尺,广一尺,厚六寸凿卯口与立柣合角造。其立柣长三尺,广厚同上侧面分心凿金口一道。如相连一段造者,谓之曲柣。

城门心将军石:方直混棱造[4],其长三尺,方一尺。上露一尺,下栽二尺入地。

止扉石[5]:其长二尺,方八寸。上露一尺,下栽一尺入地。

门砧

【梁注】

[1]本条规定的是绝对尺寸,但卷六“小本作制度”中的“板门之制”则用比例尺寸,并有铁桶子鹅台石砧等。

[2]“门限”即门坎。

[3]这种做法多用在通行车马或临街的外门中。

[4]两扇城门合缝处下端埋置的石桩称将军石,用以固定门扇的位置。“混棱”就是抹圆了的棱角。

[5]“止扉石”条,许多版本都遗漏了,今按“故宫本”补阙。

【译文】

修建门砧的制度:长度为三尺五寸;每增长一尺,则宽度增加四寸四分,厚度增加三寸八分。

门槛:长度根据开间的宽度而定(采用三段衔接式),二寸见方。(如果门下垫基长三尺五寸,则七寸见方。)

如果台阶分上下段砌造,那么卧柣则长二尺,宽一尺,厚六寸(雕凿卯口与立柣拼合)。立柣长度为三尺,宽度和厚度与卧柣相同(在侧面的中心位置雕凿一道金口)。如果立柣与其他造作相连,则称为曲柣。

城门心将军石:为抹圆棱角的长方体造型,长度为三尺,一尺见方。(上面外露一尺,下部栽入地下二尺。)

止扉石:长度为二尺,八寸见方。(上面外露一尺,下端栽一尺入地。)

门砧石俗称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等,是建筑大门的一种构件。《营造法式》中还提供了两幅门砧的图像,长条形的石块,前后分两部分,一头在门外,另一头在门内,中间一道凹槽供安置门的下槛。在门内部分的上面凿有一回穴,称“海窝”,即为承受门转轴之处。有的为了更好地承受门下轴对石砧的磨损,在海窝中安一小块金属铁,在铁块上有一半圆形的四穴以承托门轴,称“铁鹅台”。

门枕石有多种形式,常见的多在石鼓和石座上加狮子,这些狮子有的是全身蹲伏在座、鼓之上,有的只在座和鼓上雕出一个狮子头,由此可见,守护大门的狮子当属上自朝廷、下至大众百姓最喜爱的装饰。不同形状的门枕石是否有高低等级之区分呢?可以说以整体狮子形最隆重,石鼓形次之,石座形再次之。山东栖霞有一座规模很大的牟氏庄园,在它的中心大门上用的是石鼓形门枕石,而在侧门上用石座形,内院院门则只是一块方整的石材,等级也是分明的。

【原文】

造城门石地栿之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四”):先于地面上安土衬石以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为率,上面露棱广五寸,下高四寸。其上施地栿,每段长五尺,广一尺五寸,厚一尺一寸;上外棱混二寸;混内一寸凿眼立排叉柱[1]。

【梁注】

[1]“城门石地栿”是在城门洞内两边,沿着洞壁脚敷设的。宋代以前,城门不似明清城门用砖石券门洞,故施地栿,上立排叉柱以承上部梯形梁架。

【译文】

建造城门石地栿的制度:先在地面上安放土衬石(以长度三尺,宽度二尺,厚度六寸为标准),地面之上露出的棱宽五寸,埋在地下的部分高四寸。在土衬石上面安放地栿,每段长度为五尺,宽一尺五寸,厚度为一尺一寸;面上露棱的外沿倒边,宽度为二寸;在倒边朝内一寸的地方挖凿卯眼,立着安放叉柱。

【原文】

造流杯石渠[1]之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四”):方一丈五尺用方三尺石二十五段造,其石厚一尺二寸,剜凿渠道广一尺、深九寸。其渠道盘屈,或作“风”字,或作“国”字。若用底板垒造,则心内施看盘一段,长四尺,广三尺五寸;外盘渠道石并长三尺,广二尺,厚一尺。底板长广同上,厚六寸,余并同剜凿之制。出入水项子石二段,各长三尺,广二尺,厚一尺二寸剜凿与身内同,若垒造,则厚一尺,其下又用底板石,厚六寸。出入水斗子二枚,各方二尺五寸,厚一尺二寸;其内凿池,方一尺八寸,深一尺。垒造同。

流杯渠

【梁注】

[1]宋代留存下来的实例到目前为止知道的仅河南登封宋崇福宫泛觞亭的流杯渠一处。

【译文】

建造流杯石渠的制度:流杯石渠一丈五尺见方(用二十五段三尺见方的石头制造),石材的厚度为一尺二寸,剜凿的流杯渠道宽一尺、深九寸。(渠道盘旋屈曲,有的形似“风”字,有的形似“国”字。如果它的底板采用垒造的形式,那么在中心位置设置一段看盘。看盘长四尺、宽三尺五寸,盘外的渠道并行,石头长三尺、宽二尺、厚一尺。底板的长宽同上,厚六寸,其他地方的制作同剜凿渠道一样。)出水和入水项子石二段,各长三尺,宽度二尺,厚一尺二寸(剜凿流杯渠的主体部分和它相同,如果是垒造的流杯渠,则厚度为一尺,其下还要用底板石,厚六寸)。出水和入水斗子二枚,各二尺五寸见方,厚一尺二寸;在斗子里面凿一个池子,一尺八寸见方,深度为一尺。(垒造的流杯渠也一样。)

流杯渠的制作分为剜凿和垒造两种方式,二者在工艺和用料上略有不同。雕凿的流杯渠渠道不是做成盘屈状,就是做成“风”字或“国”字状。本书中的“国字流杯渠”的渠道形状就像一个“国”字,盘中心一条巨龙在海水中驰骋,身形勇猛有力,隐喻了男性的威猛;而“风字流杯渠”的渠道形状就像一个“风”字,盘中心有两只团凤,这隐喻了女性的阴柔。但这种雕有龙、凤的国字流杯渠和风字流杯渠只适用于宫廷内部或少数地点,很多流传下来的流杯渠,比如中南海的流水音、潭柘寺的猗玕亭和恭王府的沁秋亭等,与本书中所描绘的流杯渠的样式相比有很大变化,其弯曲的渠道既不像自然盘屈,也不像“国”字或“风”字的变形,且渠道表面也没有雕刻任何纹饰。尽管如此,这些流杯渠仍然遵循了本书中流杯渠见方盘面、大体式样的基本模式。

【原文】

造坛[1]之制:共三层,高广以石段层数,自土衬上至平面为高。每头子[2]各露明五寸。束腰露一尺,格身板柱造,做平面或起突作壸门造。石段里用砖填后,心内用土填筑。

【梁注】

[1]“坛”,大概是如明、清社稷坛一类的构筑物。

[2]“头子”是叠涩各层挑出或收入的部分。

【译文】

建造坛的制度:一共三层,高度和宽度根据石段的层数确定,以土衬到平面的距离为高度。叠涩部分露出来五寸。束腰露出来一尺,采用格身板柱筑造,做成平面或高浮雕壸门造型。(石段里用砖填充,砖下用土填筑夯实。)

【原文】

【梁注】

[1]“輂”居玉切,jū。所谓“卷輂水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水门”。

[2]“单眼”即单孔。

[3]“并二”即两个并列。

[4]“线道”即今所谓牙子。

[5]“斧刃石”即发券用的楔形石块,Vousoir。

[6]“缴背”即清式所谓伏。

[7]“连二”即两个相连续。

【译文】

盘门是中国现存唯一的水陆并联城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南隅,为苏州古城的标志之一,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之说。苏州古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元年,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由伍子胥受吴王阖闾之命亲自督建的,最初建的是一座土城,盘门就位于古城的西南角。五代时期把苏州土城的城墙改为砖砌,到宋代才建了城门楼,元代初城、门俱毁,元末张士诚重建。盘门现存水关两道,陆关三道,一座瓮城和盘门城门楼子。

【原文】

造水槽子[1]之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六”):长七尺,方二尺。每广一尺,唇厚二寸;每高一尺,底厚二寸五分。唇内底上并为槽内广深。

【梁注】

[1] 水槽子:供饮马或存水等用。

【译文】

建造水槽子的制度:长度为七尺,二尺见方。长度每增加一尺,唇的厚度增加二寸;高度每增加一尺,底部的厚度增加二寸五分。水槽的宽度从唇内壁开始计算,深度从底板到上面的距离计算。

【原文】

造马台[1]之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六”):高二尺二寸,长三尺八寸,广二尺二寸。其面方,外余一尺八寸,下面分作两踏。身内或通素,或叠涩造;随宜雕镌花纹。

【梁注】

[1]上马时踏脚之用。清代北京一般称马蹬石。

【译文】

建造马台的制度:高二尺二寸,长三尺八寸,宽二尺二寸。正面为方形,剩余一尺八寸,分作两踏。马台要么通体素净,要么做成叠涩造型;根据情况雕刻不同花纹。

马台多为台阶形,上下二阶是一种特别的建筑附属物,用现今的话说,就是“建筑配套设备”,它的首要用途就是为了行人上马便利;其次,也是这户人家身份的象征,间接体现这家的社会地位,诸如用汉白玉做上马石。

【原文】

造井口石[1]之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六”):每方二尺五寸,则厚一尺。心内开凿井口,径一尺;或素平面,或作素覆盆,或作起突莲花瓣造。盖子径一尺二寸下作子口,径同井口,上凿二窍,每窍径五分。两窍之间开渠子,深五分,安讹角铁手把。

【梁注】

[1]无宋代实例可证,但本条所叙述的形制与清代民间井口石的做法十分类似。

【译文】

建造井口石的制度:二尺五寸见方,厚度为一尺。正中开凿井口,直径一尺;井口或者是素平面,或做成不带纹饰的覆盆形状,或做成高浮雕莲花瓣造型。井盖的直径为一尺二寸(下面开一个子口,直径和井口直径一样),上面凿两个小孔,每个小孔直径五分。(两个小孔之间凿开一条小沟,深度为五分,用以安装讹角铁把手。)

【原文】

造山棚鋜脚石[1]之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六”):方二尺,厚七寸;中心凿窍,方一尺二寸。

幡竿颊 北京平安里附近(清)

幡竿颊 江苏省苏州市甪直保圣寺(宋)

【梁注】

[1]事实上是七寸厚的方形石框。推测其为搭山棚时系绳以稳定山棚之用的石构件。

【译文】

建造山棚鋜脚石的制度:二尺见方,七寸厚的方形石框;石头正中间凿一方形孔洞,一尺二寸见方。

【原文】

造幡竿颊[1]之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六”):两颊各长一丈五尺,广二尺,厚一尺二寸,筍在内,下埋四尺五寸。其石颊下出筍,以穿鋜脚。其鋜脚长四尺,广二尺,厚六寸。

【梁注】

[1]夹住旗杆的两片石,清式称夹杆石。

【译文】

建造幡竿颊的制度:两片石头长度各为一丈五尺,宽二尺,厚一尺二寸(包括榫头在内),地面以下埋入四尺五寸。在石片的下面出榫,以穿鋜脚石。鋜脚石长度为四尺,宽二尺,厚六寸。

【原文】

造赑屃鳌坐碑[1]之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七”):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坐。于土衬之外,自坐至首,共高一丈八尺。其名件广厚,皆以碑身每尺之长积而为法。

碑身:每长一尺,则广四寸,厚一寸五分。上下有卯。随身棱并破瓣。

鳌坐:长倍碑身之广,其高四寸五分;驼峰广三寸。余作龟文造。

碑首:方四寸四分,厚一寸八分;下为云盘,每碑广一尺,则高一寸半,上作盘龙六条相交;其心内刻出篆额天宫。其长广计字数随宜造。

土衬:二段,各长六寸,广三寸,厚一寸;心内刻出鳌坐板,长五尺,广四尺,外周四侧作起突宝山,面上作出没水地。

【梁注】

[1]“赑屃”音备邪。这类碑自唐以后历代都有遗存,形象虽大体相像,但风格却迥然不同。其中宋碑实例大都属于比较清秀的一类。

【译文】

建造赑屃鳌座碑的制度:碑头为赑屃盘龙,下面修建鳌形底座。除土衬之外,从底座到碑首,一共高一丈八尺。碑上其他构件的宽度和厚度,都是用碑身每尺的长度为标准进行换算,从而规定这些构件的尺寸。

碑身:长度每增加一尺,则宽度增加四寸,厚增加一寸五分。(如果碑身上有卯口,要顺着碑身的棱边分辨。)

鳌座:长度是碑身宽度的二倍,高度为四寸五分;驼峰宽三分。其余部分做成龟背的纹理。

碑首:四寸四分见方,厚度为一寸八分;下部为云盘造型(碑身宽度每增加一尺,则高度增加一寸半),上部做成六条盘龙相互交缠的形状;碑首中心位置用篆书雕刻出仙境缭绕的天宫造型。(其长度和宽度根据字数需要而定。)

土衬:土衬石两段,各长六寸,宽三寸,厚一寸;石中心刻出鳌座板(长五尺,宽四尺),外面四周作起突宝山的造型,其平面要高出水平地面。

赑屃驮石碑,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一种古代建筑。赑屃是上古时代的神兽,龙生九子,第六子就是赑屃。所以,赑屃只是轮廓像龟(譬如都有龟甲),但整体的形象还是龙的形象。根据上古传说的记载,赑屃曾经背驮三山五岳而兴风作浪。大禹将其收服后,为治水立下功劳。于是,大禹就将赑屃的功劳刻在石碑上,让它自己背起来。这就是人们经常见到的赑屃驮石碑的典故由来。

【原文】

造笏头碣[1]之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七”):上为笏首,下为方坐,共高九尺六寸。碑身广厚并准石碑制度。笏首在内。其坐,每碑身高一尺,则长五寸,高二寸。坐身之内,或作方直,或作叠涩,随宜雕镌花纹。

【梁注】

[1]没有赑屃盘龙碑首而仅有碑身的碑。

【译文】

建造笏头碣的制度:上端为半圆形笏首,下方是一简易方形底座,总高度为九尺六寸。碑身的宽度和厚度全部参考石碑的制度来确定(包括笏首在内)。碑身每增高一尺,则笏头碣的底座长度增加五寸,高度增加二寸。座身之内,或者方正平直,或做出叠涩造型,并根据不同情况雕刻相应的花纹。

笏头碣是一种最常见的石碑,不论是高大上的皇家宫殿、寺庙,还是寻常百姓家,都有它的身影,之所以叫笏头碣,是因为它长得特别像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握着的那个笏板。严格来说,碑和碣其实不是一个东西,在《后汉书·窦宪传》里曾有记载:“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碑是方形的,而碣主要是圆形。不过在后世的演变当中,古人也渐渐地不矫情了,把碣和碑混用了,只要是规格较小,没有碑首的石碑,管它方形、圆形,都统称碣。ksB0yB7cBMEkJumcoi6tXXT6CZ0qrVhqwUuSa78L6Uf3H7Qy0gjTXeiFY5LUEU/1

THE END
0.实验员必知的93个CNAS审核相关问题(下)62.实验室设置了一个以上的技术负责人或者质量负责人,在体系文件中又未明确其职责,是否可以开不符合? 答:可以开不符合。因为每个技术负责人其负责的领域、职责都会有不同,实验室应明确其职责。但职责在哪一层次的文件中规定,由实验室自己决定。 63.被评审单位《质量手册》及程序没有提及应用说明,可开不符合项吗? 答:如果仅是没有提及应用说明,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372;86813>13<>72a712==:34640|mvon
1.国家药典委新增通则:电子天平称量指导原则,来了!实验室管理按照结构分类,天平可分为机械天平和电子天平。分析用电子天平是为分析实验提供称量应用的、用于确定物体质量并将其以数字指示输出结果的仪器。本指导原则内容适用于药品标准中使用分析用电子天平的称量操作。药品标准中规定需“精密称定”的操作,首先应满足中国药典凡例下精确度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可参考本指导原则中jvzquC41yy}/hxtfoczf0wjv1lobp‚fp15>9686939;80qyon
2.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无损检测3.4.1 底片影像质量采用Fe线型像质计测定。其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7902的规定。象质计型号一般按下表4选定。但对透照外径≤100mm钢管环缝时采用JB/T4730附录F的专用象质计。 3.4.2 底片的象质计灵敏度选用 按透照厚度及不同的透照方法选择表1至表3中要求达到的象质丝号。 jvzquC41dnuh0|npc0ipo7hp1u5cnxla6fk:5l732361f:oy0jznn
3.《GB507552020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条文说明(31页)PAGE PAGE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 50755-202X 条文说明制订说明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几十年来的钢结构工程施工实践经验,借鉴了有关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并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21672:4:33;1895852633:90ujzn
4.3静置设备及金属结构塔器设备的耐压试验1H413040静置设备及金属结构安装技术 1.塔器试板材料什么要求(P104) 与塔器用材具有相同标准、相同牌号、相同厚度和相同热处理状态。 2.塔器现场组焊必须制备产品焊接试板(以下称试板),试板的试验有(P104,2021修改) 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冲击试验,不合格项目应进行复验。 jvzquC41dnuh0lxfp0tfv8vsa4844>;331gsvrhng1jfvjnnu1747B6:95<
5.公共演讲技巧范例6篇和横向结构物的地基处理应与连接段基底处理同步进行,这样做可以避免差异沉降.(3)施工前期应该做好相关的防排水措施;施工进程中必须按设计图纸做好纵、横两个方向的排水,以免雨水从结合部渗入到路基中去.(4)路基与桥梁连接段和桥台锥坡应该同时修筑;若某些边角压路机不易碾压,则应采用小型具有夯实功能的机器将其jvzquC41yy}/dj~ycvii0ls1jcuxgw443;<:67mvon
6.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要点范文之后,可以确定最佳传输路径,从而避免上述损坏。第二,墙体切割的PC堆叠方法:剪力墙应堆放。在组装组装单元时,必须确保其坚硬耐用以满足支撑要求,由于较低的外部侧板为您的计算机,不支持Kstouh的力量的墙壁,所以工作人员要加强现成的结构的易损部件的防护,以防止因不合理的方式发生破损的的问题。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364=/j}rn
7.路桥施工新技术范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等到材料完全风干之后才可以进行加湿作业。在浇筑施工开始之前一定要对施工材料与设备进行认真检查,并确保技术交底的到位。桥台结构的浇筑施工和台后路基的填筑施工在时间上应紧密进行,以防路桥间沉降差的出现。在分层填筑施工中,必须充分保证每层填料的厚度和均匀度,并且在每层完成后及时跟进检查工作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4269/j}rn
8.房顶彩钢瓦施工方案4篇(全文)4、《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5、《建筑地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二、工程简介 XXX收费站院内新建停不锈钢结构停车棚一座,6车位,面积约160平方米,停车棚地面采用C20混凝土硬化。 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4ty€t;|o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