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文,辽宁省本溪市人,1968年3月出生。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任教于本溪市实验中学。被聘为本溪市政协文史专员、辽宁省地名管理咨询论证专家、中国国家图书馆公开课讲师。
多年潜心于地方史研究,搜集大量本溪地区历史文献、书籍、资料,埋首于国内外浩瀚的文史资料,踏查足迹遍布本溪地区近现代遗址。保留本溪溪湖大桥工业遗址建言被政府采纳。
主要讲座专题有《沈丹铁路与本溪》《本溪的王爷坟》《本溪城防要塞》《本溪城市雏形》等。参与编纂《魅力本溪》《本溪通史》等地方史书。
张达文原创作品
温泉寺站小考
中国最美火车站是阿尔山站。本溪有一座和阿尔山火车站同一建筑风格的火车站,就是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的温泉寺站。
温泉寺站(2021年摄)
一、溯源
温泉寺站(E124.1,N41.3),建成于1935年5月,因温泉寺而得名。温泉寺站所属的本桓铁路(本溪至桓仁)于2018年底建成,是在溪田铁路(本溪至田师府)的基础上延长修建的铁路线。
溪田铁路原名溪碱铁路,是中日合办的轻便铁路,1914年建成王坟(北地~东芬之间)至牛心台的窄轨铁路,计划修至碱厂,后因中国人民反对,未能继续施工。“九一八”事变以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将该计划继续实施,于1940年完成本溪站至田师府站的溪堿铁路(因田师付当时属于碱厂,故称溪堿铁路),并与拟修建的北桓(北甸至桓仁)铁路相连接,进而与通桓(通化至桓仁)铁路连接,以实现其“东边道产业开发五年计划”。
首屋修也《南滿洲写真帖》满洲日日新闻社1917年版
二、温泉寺站建筑特色
温泉寺站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观音阁街道办事处温泉社区,本桓铁路39.5公里处。上行偏岭站12.5公里,下行小市站7.7公里。隶属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本溪车务段管辖,是本桓铁路上重要点站之一。
站内设施包括:站房、凉亭式室外候车室、站台、库房、职工宿舍等附属设施。
东侧山墙上部的木结构(2021年摄)
站房原建筑长18.5米;宽8.5米,共计157.25平米,包含候车室、售票室、值班室、休息室、配电室等,其中站长室、活动室、浴池、锅炉房等设施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增建。原候车室正门现已封死,建筑面积68平方米,座椅可供30余人候车,候车室中间曾设置洋炉子取暖。前凸式值班室建筑面积19.8平方米,方井式瞭望塔一座,四面设窗,建筑面积7.8平方米,瞭望人员与值班室用老式传话筒沟通。原站台为2道400米,现为1道200余米。
温泉寺站房的建筑风格和阿尔山站同属于和洋折衷式建筑,即洋风建筑与和风建筑元素的结合体。
站房主体为欧式砖石结构,木结构部位属于和风风格,站房造型玲珑秀丽,别致明快,白色错位式转角石环抱黄墙、绿门窗,充满诗情画意;建筑南侧前庭顶部为方井式瞭望塔楼,四面设窗,二层瞭望台采用的柱式结构与一层前凸式值班室,形成了温泉寺站别样的风格。
建筑顶棚(2021年摄)
建筑顶棚采用红松桁架施以绿色油漆,屋顶为两面坡式,黑瓦(现已拆除,换成红色压型瓦)与同时代的阿尔山站(1937年建设)异曲同工。
悬山式屋顶,山墙上部为红松木结构,简化了的斗拱,包括门窗等木质构件全部涂装深绿色油漆(窗户已改变)。使站房“披上”了一身美观的外衣,具有光彩、光泽和平滑性,被美化的站房使人们产生美和舒适的感觉。
站房窗口过梁采用砖砌平拱过梁,即以跨中砖为拱心砖,由两边向中间砌筑,起到承受窗口上部载荷,并把载荷传到窗口两侧墙体上的功效,站房过梁属于平券式,因属于传统砌筑技术,现在被混凝土过梁取代。
平顶过梁示意图(红色砖为拱心砖)
站房窗口以下的墙裙采用4行花岗岩,打磨的蘑菇石进行砌筑。
转角隅石(2021年摄)
外墙立面采用错位式转角隅石(采用蘑菇石),上下石块依次一长一短错位砌筑,白色隅石环抱着的黄色墙体,配以绿色门窗、红色屋顶,恰到好处地融合成境。解放后拆除东南角碉堡形成进站口,拆除西北角碉堡加休息室、浴池等设施与原站房形成整体。东侧站台内设有凉亭式室外候车室一座,全部采用红松材料,四周为靠背式长条凳,顶棚采用榫卯及螺丝结构,精美异常,令人震撼。
室外候车室(2021年摄)
室外候车室顶棚
本桓铁路上的温泉寺站,是色彩斑斓精美小站,黄房、红顶、绿窗、白轮廓的建筑,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配以巍巍群山为背景,太子河畔,温泉古寺,精美小站,不啻为山城本溪的一处绝佳的风景线。
温泉寺站是本溪历史的见证者,给本溪地区带来了西洋风情色彩。
温泉寺停车场本家设计图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铁道建设局,1942年版《溪堿线建设工事志》)
其实,温泉寺站与阿尔山站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以温泉闻名于世。在辽东地区近代建筑中,温泉寺站应属于一个亮点,强烈建议文物部门重视起来,很好的保留下这处本溪地区屈指可数的近代历史建筑。毕竟阿尔山站早在2013年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