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湖南有一座怪桥正式通车,引起当地无数人争议:为什么大桥下方会是腾空的呢?
这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直桥,桥上供当地所有人通行,可谁想桥下 竟是悬带式腾空的!从侧面看过去显得异常怪异,让人不敢冒险。
1999年有位印度桥梁专家看见这座桥时,不禁笑出了声:“中国人造桥是不是把图纸拿反了?”
不光是这位印度工程师,就连湖南本地的人也非常纳闷,这个桥为什么是个倒弧形呢?
是天才还是庸才?
1999年,印度外长重申“印度不认为中国构成威胁”,使得自印度以“中国威胁”为由制造核武的外交受挫得到改善,中印两国关系开始步入改善和发展阶段。
为了加强两国的互助协作,促进经济政治往来,2000年2月,中印还在北京进行了友好协商,达成了我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
1999年的一天,印度桥梁专家来到湖南,即将对湖南省的各地的桥梁桥梁设计进行参观学习。
参观的第一站是湘粤古道上的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郴州“万岁桥”,《湖南交通志》中记载这是湖南当地最早的一座桥梁,始建于秦朝。
整个桥梁宽6米,长40米,拱内高4米,四墩五孔,结构看上去十分简单。
可就是这样一座简单的桥,却千年不倒,当地村民更是讲:当初日本人想要炸毁这座桥,没想到炸弹没炸倒,只留了一个小洞。
听闻古桥的历史,印度专家非常震惊,认为这座桥缝缝补补延续千年,是相当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远远望去,淘金桥就像一个被拉开的拉链,桥下是一个倒悬的弧形,让人感到奇怪。
印度专家当即开口:“你们这是把图纸拿反了了吗?怎么还能造出这样的桥?”
随行的我国桥梁专家听后并不恼怒,因为一般而言,所有的桥梁都应该是上拱的形状,方便承重,这下悬的桥梁设计在中国也算独一份。
当初提出建桥方案时,很多人都曾嘲笑设计师吴琦瑛异想天开,是个造桥的庸才,但当人为其解说后,又不无震撼于他开创性的设计构想。
别致的桥梁
1940年8月,吴琦瑛出生于湖南省洞口县的一个贫苦家庭,他从小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性子,只在心中默默思考着一些学问知识。
16岁时,因为家中实在拿不出钱供他读书,吴琦瑛便辍学打工,只得了一个初中毕业证,但老天爷似乎不愿就此放手一位学习天才。
1956年4月,初次参加工作时,吴琦瑛走进了一家建筑工地,常常向工地上的老师傅请教知识,上班的时候学习工作知识,下班的时候就补充学习其他内容。
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没过不久,单位的领导们也注意到了这位可塑之才,于是便根据他的知识水平,让他从事水利、公路、桥梁等专业技术工作。
吴琦瑛就好像一块永不满足的海绵,不论在那个岗位都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思考当中,让工友们不禁想:要是他家当初有钱,不知道现在又是何等成就?
1974年,34岁的吴琦瑛建成一座主跨7米的石砌双曲拱桥“湛田桥”,整座桥梁只花费了5万多元人民币,堪称节省典范。在这之后,吴琦瑛便开始了自己的桥梁工程师之旅,开始在各地建造桥梁。
1988年,听说本地出了个造桥的“土专家”,节省材料很有一手,可以实现质优价廉,洞口县的领导便托人找到吴琦瑛,希望他能为家乡险峻的地形设计一个方案。
于是1989年,继各类实用性高、造价便宜的桥梁建成通车后,吴琦瑛再建一座“怪桥”,让不少人心生疑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最火热的年份,全国上下都处在一股热潮中,处处改善环境,处处创业兴国。
那个时候的人们尚未考虑到将“美观”纳入规划,一切设计以实用、划算为主。吴琦瑛设计的淘金桥全长74米,宽4.5米,横跨在洞口县古楼河木鱼塘峡谷上方。
因为要用最少的钱造最实用的桥,他便为此设计出一个超乎常规的设计,将桥设计为倒拱状,让主索悬带受力承压,预应力索承担竖向荷载。
“吴老师啊,咱们这是修桥,可不是拍电影!”
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设计图一出来,就受到了无数人的嘲讽,认为吴琦瑛只是一个自学的庸才。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双赢设计,不仅充分发挥了材料的抗拉能力,也充分节省了经费,没有一丁点材料上的浪费。
令人遗憾的是,到2018年,淘金桥已经三十岁了,考虑到其特殊的结构设计,当地政府以“危桥”为由将其炸毁,并重新修了一座桥。
得知“怪桥”要没了,当地人非常不愿。但终究难以阻止,让这座曾经的不可能彻底消失,只存在于过去的故事中。
参考资料:1.吴琦瑛-湖南公路学会2.洞口县政协编《 洞口县当代人物谱》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