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栱又称铺作,是檐下和柱头之间设置的一组由拱形短木以及方形木块组成的构件。斗栱是我国木结构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也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它既具有承托屋檐重量使屋面出挑的功能,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关于“斗栱”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尔雅》,产生的年代不详。构造方法可能是模仿树枝,用斜杆承托屋檐,其传力机理相当于举起来托重物的手臂或挑重物的肩膀。以下汉代画像砖上的图案,生动的描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构造思想。成语“拱手相让”描述的就是双臂高举献出物品的姿势,“栱”以木字旁代替,类似的名称还有“叉手”“柱脚”“挑肩梁”等。
据说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秦代阿房宫有斗栱,汉代出土的画像砖和陶屋崇楼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斗栱,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也可以看到清楚的描绘。现存的最早的实物要数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发现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梁思成先生对历代斗栱的演变做了描述:
斗栱在不同的受力状态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性。平时,斗栱作为一种承载和装饰形式存在,而在遭遇地震等灾害时,斗栱则相当于一个大弹簧,可以损耗相当一部分地震能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图片均来自:张鹏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抗震发展研究》)
●END ●
甘肃学校体育美育
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甘肃学校体育美育”。转载的其他稿件(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涉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