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貌实习报告

认证主体: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下载本文档

1、一、地貌概况: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并命名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造地貌类型: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五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四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2、(一)、褶皱构造地貌分述如下: 1、8月6日:大月山五老峰,进行地貌实习。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 2、青莲寺七里冲向斜谷: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 3、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 4、8月4日: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进行地貌实习。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5、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

3、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 6、东谷:(又称中谷)莲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向东北倾斜。 7、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北翼断陷后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二)、断层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1、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层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2、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

4、1000米,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三、谷地地貌类型: (一)、成因: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 (二)、形态: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1、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 2、峡谷:表示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峡谷谷坡陡峭或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

5、 (三)、宽谷和峡谷的比较 1、宽谷是早期发育的老河谷,发育时间较长,它是在地壳稳定、地势低矮的条件下形成,说明宽谷形成之时的当日庐山,高度比现在低矮得多。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2、峡谷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复活下切而成的,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3、从宽谷的高度和峡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庐山上升量由中部向东北部递减。 4、庐山之北的平原地带,由于地壳下沉,河流下切成为沉溺河谷,有的河段被长江的河漫滩或自然堤隔开而成为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 5、庐山河流带出的物质出山后,在出口外围堆积成扇形地,这些古扇形地受切割后,成为阶地状

6、,约有3级。三、河流袭夺 1、8月5日上午:牯岭西谷锦绣谷仙人洞黄龙潭;地貌实习。锦秀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证据: 、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 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 2、8月7日:三叠泉;地貌实习。三叠泉袭夺河:原来的青莲寺河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河流溯源侵蚀,袭夺了青莲寺谷,河流

7、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青莲寺谷上溯2公里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秀谷。 3、8月4日: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地貌实习。东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切穿插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北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故袭夺了北东南西流向的河流。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

8、。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三、结束语: 庐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养了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庐山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的魅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的世界性价值给予的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生活紧密相联

9、的文化景观!”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04级地理信息系统 10040417 张红平实习地点:江西省北部庐山地区实习时间:2006年8月29号2006年9月8号实习目的:认识庐山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概况,丰富学生野外感性知识,加深和扩大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习内容:调查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四个部分。指导老师:赵志军、沙润、董平、许建国、蒋建军、龙毅、白世彪等实习小组成员(第七小组):孙敏、庞瑶、孙华芸、张红、杨洁、张露、张大骞、朱少楠、徐孝立、徐勇实习路线:9月2号:牯岭月照松林东谷茭芦桥黄龙潭、乌龙潭电厂大坝天池山龙首崖锦绣谷如琴湖9月3号:牯岭

10、大月山水库大月山公路芦林冰绩泥砾剖面9月4号:牯岭三叠泉(五老峰)9月5号:牯岭秀峰9月6号:牯岭植物园含鄱口9月7号:牯岭剪刀峡一、 庐山概况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距九江市约13公里,东及东南临鄱阳湖,北濒长江,距南京464公里(长江行道距离)。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45,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3.8米,是我国名山之一。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

11、界著名的避暑胜地。庐山人文历史悠久,其兴盛曾一度与宗教关系密切。现存的东林寺等寺观为道教著名道观。庐山也是历代诗人、画家、学者、科学家吟诗、作画、进行科学考察的胜地。登山的学者、名流中有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欧阳修、苏轼、徐霞客、唐伯虎等。历史上的庐山,还一度成为我国的古代教育中心之一,山上的“白鹿洞书院”是我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与“睢阳”、“嵩阳”、“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庐山的山体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史过程。自前震旦纪到古生代,庐山一直处在缓慢的沉降中(除曾两次短暂成陆外),堆积了深厚的海相地层,到燕山运动时褶皱上升为陆地。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断裂而块状隆起,庐山形成为块垒式山

12、地。二、 分述(一)庐山的地貌1 地质基础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与下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2 构造地貌庐山地区新构造运动、岩性和构造与地貌发育有密切关系。庐山的雏形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庐山的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主要构造线为北东南西向即褶曲延伸的方向。庐山大致从九奇峰仰天坪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同时又受到岩性的影响,在地貌上出现奇峰树立、岭后相对的现象。最终,形成了现在山北五岭四谷的地貌形态。五岭 四谷含鄱口五老峰一线 七里冲谷地大月山一线

13、 大校场谷地女儿城屋脊岭一线 东谷(中谷)牯牛岭草地坡一线 西谷佛手岩虎背岭大马颈一线 庐山南部主要由本区最古老的地层双桥山构成,以沉积岩为主,岩性复杂、破碎,加上断裂纵横,将岩体分割成菱形或网格状,更有利于侵蚀切割。岩石的垂直断裂发育形成一个个小山峰。仰天坪一带是一个山间浅盆地,由砂页岩构成。由于岩层极其破碎,因此够古非常发育,有的成为冲沟,沟间山丘呈馒头形,相对高度只有数十米,分布比较凌乱。汉阳峰一带的山峰由变流纹岩组成,易风化剥落,山形比较缓和。实习主要集中在山的北部,山南只观察了秀峰一处。秀峰寺一带的山峰,由混合岩化片麻岩组成,虽抗蚀能力较差,但垂直节理发育,经流水切割形成陡峭的山坡和

14、险峻的山峰,层峦叠嶂,峡谷深邃。庐山南部主要是沿温泉断层、庐山垄断层和通运断层不等量上升形成的长方形断块地貌。断层延伸方向与五老峰、鄱阳湖延伸方向一致,大断层至少有两次断裂,呈阶梯状,因为庐山经过三次断块抬升,与庐山北部的三个裂点相对应。其中尤以庐山垄断层与温泉断层之间的断块上升量为最大,汉阳峰就位于其上。断块西侧沿庐山垄断层发育了庐山垄峡谷。该谷地平直,谷坡陡峭,为一典型断层谷。断块上的河流多与断层崖走向或庐山垄峡谷直交,表现出断块山地的水系特征。庐山垄断层与通运断层之间的上升断块,上升量较小,山脊高度由1300余米向西南递减。a.虎背岭:东南翼为背斜构造,由于西北翼被莲花同大断层切断而形成

15、陡崖,所以形成了单面山。佛手岩仙人洞和虎背岭为同一岭,被天桥谷和锦绣谷两横向断裂切断,并且流水面深向侵蚀,形成深切峡谷。b.大月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本是夹在大马颈和五老峰两个大背斜之间较小的背斜,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c.五老峰:第四纪时期,五老峰东南翼被温泉大断层切割,形成高耸的断层崖地貌,西北翼形成了单面山,它的高度向东北方向递降,断层崖亦分为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d.牯牛岭、女儿城:这两条山岭均为次成岭,是由于虎背岭和大月山背斜中的向斜的岩层坚硬未被侵蚀,稍软的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但绝

16、对高度也达到了1000米以上,由西向东分别为牯牛岭和女儿城。e.东谷、青莲寺谷地:这两个谷均为向斜谷底,东谷位于牯牛岭和女儿城之间,青莲寺谷地则位于大月山和五老峰之间,而横向的七里冲谷地为次成谷。f.西谷、大校场谷地:西谷位于虎背岭和牯牛岭之间,大校场位于女儿城和大月山之间,均为次成谷。原来,虎背岭和大月山的向斜部位上宽下窄,谷底被压紧不易被侵蚀,但是由于均为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岩性较软,整个地层呈现硬软硬的结构,易被外部作用侵蚀。向斜谷地被侵蚀后,便形成了西谷和大校场谷地,而未被侵蚀的较硬的岩层便形成了次成山。 在牯牛岭上的月照松林处测得岩石产状为:走向北偏东70,倾向330,倾角42,由于牯

17、牛岭是次层岭,各处所测的岩石产状应基本是一致的,后来我们又到茶场附近的公路上测了岩石产状,走向为北偏东,倾向133,倾角40,大体上是一致的。3 谷地地貌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宽谷形成时期的庐山要比现在低矮得多。峡谷:表示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峡谷谷坡陡峭或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4 冰川地貌三十年代,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首先在庐山发现冰川发现冰川遗迹,写成科学巨著冰期之庐山,他认为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

18、次冰川,并划分为三个冰期,即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引起国内外地学界的高度重视,但现今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学说尚有异议。芦林湖附近有一处标为冰渍地貌,这里一些发黄、发红并且夹杂有大石头的被李四光认为是冰渍舞。目前学术界也有人认为这些是泥石流沉积。经过龙老师和赵老师的讲解,我认为庐山的u型谷、冰斗、悬谷等地形主要是由流水和风华作用造成的,而冰川仅仅把原来的地形略加改变。庐山的下游都是陡峭的峡谷,河道上有许多急流与瀑布,断层崖的切割也刚好在幼年期,证明庐山的主要上升运动和断层的发生最早不过在第三世纪末,在第四纪初,由于庐山高度升高,气候更冷,山上就发生了冰川。当时峡谷尚未充分发育,冰川主要循着

19、原来的壮年谷地往下流,现在的庐山周围的峡谷,可能就是大姑冰期以后,流水所切割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其它的冰川地貌冰屋(位于如琴湖附近)、角峰(位于含鄱口)。(二)庐山的水文1水文概况庐山地区充沛,降落山上,汇集下流,形成很多沟壑溪涧,他们在水道、水文和水系形成及变化等方面,充分显示出受庐山的地质构造、古代和当前气候条件、地貌变化和古冰川作用的各方面的影响。庐山水系可以分为三个带:1、200米以下的下部山麓急流带,2、200米900米的中部陡崖瀑布带,3、900米以上的上部宽谷急流带,如下图: 2水文特征庐山水系总体上受构造控制,由于顶向四周辐射,呈放射状。山上的溪流,东南流入鄱阳湖,西北流向长

20、江,其中部的仰天坪,是庐山水系的一条分界线。仰天坪北面的山流入长江,南面的流入鄱阳湖。庐山溪涧中水的主要来源是天然降水。雨天,地表径流顺坡而下,汇集溪涧,于是流量增加,水位高涨。晴天,溪涧中缺乏地表径流的流水,于是流量减少,水位低落,仅靠地下径流的补给,得以免于干涸。庐山的雨水充沛,岩层节理发育,地面植被条件较好,因此雨天时一部分雨水得以从容地沿节理渗入地下,常在岩层葫芦或沟谷旁边成为裂隙泉水流出。庐山北部,大月山砂岩和女儿城砂岩节理特别发育,泉水屡见不鲜,沿着登山公路的一旁的崖壁下,就不时见到蓄水池和木桶,蓄积着由崖壁上流出的泉水,供应汽车加水。由砂岩节理流出之泉水,石灰质含量很低,水质纯洁

21、,使庐山居民饮用水源的来源。山上在大校场的汉口峡附近及以下,都间有蓄水池,成为庐山自来水厂的水源池。庐山那溪涧的流量,山顶的上源部分较陡崖的下游部分小。陡崖的下游,坡降很大,由上源及支流流入的水,不及下渗,因此水量丰富。到了山麓,渗透于分布在谷口的由泥沙砾岩所构成的冲击曾下,又告减少。一方面是庐山四周终年悬瀑不断,点缀了风景;一方面又提供了可贵的水力。3河流袭夺(a)东谷河流袭夺:东南西北流向的河流比较小,下蚀较弱。而在东西两侧断层崖上发育的横向河,坡陡流急,下切力强,加上岩层中断裂,节理发育,溯源侵蚀较快,常切穿山脊袭夺纵向河。在袭夺处形成直角袭夺弯。陡峭的落降为建立芦林湖大坝提供了条件。

22、(该图为本小组集体讨论得出)(b) 锦秀谷河流袭夺: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证据: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在被袭夺河和袭夺河上都建了坝,便形成了如琴湖。 (c) 三叠泉袭夺河:原来的青莲寺河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河流溯源侵蚀,袭夺了青莲寺谷,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青

23、莲寺谷上溯2公里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秀谷。4庐山水资源利用 庐山水资源丰富,它的岩层节理发育,植被保护很好,有利于水分的涵养和径流的调节,为水体的储存和输出提供了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a)生活用水庐山牯岭镇目前有常住人口1.3万人,旅游旺季超过5万人,其供水任务主要由庐山自来水厂承担。供水水源以水库蓄水为主,主要水库有:(1)、芦林湖水库(建在东谷袭夺河的袭夺弯处):此处是利用大校场谷地的水在此发生袭夺而建筑大坝,蓄水成湖的。该湖水库是庐山重要的水源供取处。大坝利弊:a、利,上游有大量的来水,峡谷不大,建筑成本低;b、大坝在湖西,而自东向西流,同时峡谷岩层

24、倾向也向西,与水流同向是的大坝容易漏水。(2)、大月山水库:高程:1249m;坐标:北纬29度33分52.2秒,东经115度59分04.4秒;地形:上游汇水沿汉口峡的直角袭夺湾流入东谷,袭夺点位于大月山水库与汉口峡的交界点。这里是庐山重要的水源地之一(3)、仰天坪水库目前庐山日供水量达到1.4-1.5万吨。如琴湖则为庐山生活用水的主要排放处,由于缺乏相应的治理,如情湖的污染情况已经十分严重了。(b)庐山水电站电站建于20世纪50年代,位于石门涧溪,河谷溯源侵蚀强烈,比降大,电站利用石门涧溪的巨大落差(水平距离4.5公里,落差达800余米)进行发电。水电站分为三级:第一级电站高差为174米,装机

25、容量为800*2千瓦;第二级为416米,装机容量为1600*2千瓦;第三级为84米。装机容量为600*2千瓦。电站大坝建在石门涧溪与其支流将军河汇合后的峡谷中,该河谷位于东谷向斜轴部,雅兴接力,岩层倾向上游,倾角较大,河谷谷肩宽展,谷坡稳定。大坝基本不漏水,稳定条件好,汇水面积大而谷口又小,工程造价较省,坝址条件优异。(三)庐山的土壤1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和形成过程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26、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庐山的土壤发育总结来说经历了4个过程:粘化过程脱硅富铝化腐殖化潜育化2土壤垂直分布规律山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下降,湿度相应增大,自然植被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即出现土壤的垂直分布的变化规律。庐山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比较简单,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着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和山地棕壤。(1)红壤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2)黄壤及山地黄壤黄

27、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具有明显的铝化特征,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庐山土壤垂直带谱是建立在红壤、黄壤这一基带基础上的,由于庐山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湿润地区内,湿度大,降水充足,淋溶作用使得土壤中的钙镁等元素流失,留下的氧化铁还原为低价铁而成为山地黄壤。根据本小组在回龙路上一处土壤坡面记录:地点:回龙路上一处山坡处,测得海拔917米,北纬29.55420,东经115.96519。土壤样本:山地黄壤指示植物:毛竹林、杉木土壤剖面图:枯枝落叶层o 6-7厘米腐殖质层a

28、 20厘米母质层c 往下未挖完(3)山地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在过了大月山水库的大月山公路上,海拔1264米处发现有山地黄棕壤。(4)山地棕壤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该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粘粒下移现象不甚明显,由于山地降水量较多,土壤呈微酸性反应,土壤的代换量不高,吸收复合体不饱和,代换性酸比前述土壤均低,吸收性钙的含量远比前述土壤为多。现以大月山公路边的土壤剖面为例(本小组集体讨论得出):枯枝落

29、叶层o 5厘米,黑色腐殖质层a 10厘米,黑色过渡层ab 6厘米,棕色淀积层b 一直向下母质层c 有,但未挖出,看不见庐山土壤垂直分布规律示意图(本小组讨论得出): 3非地带性土壤(1)山地草甸土 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并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在大月山接近山顶的一条路上有见,但未挖,听老师介绍。(2)山地沼泽土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

30、之处,例如仰天坪、大校场一带。其有机质含量较高,粉砂粒含量也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时期积水,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较强,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3)浅色草甸土该土分布在本区江(河)、湖低平地段,母质为河流冲击物或湖积物,植被为草甸。(4)水稻土本区山麓、岗丘和江、湖冲积平原均有分布。水稻土为自然土壤经人工耕作而成。本区水稻土主要为岗丘上的网纹红壤发育而成。在山南的星子县随处可见种植了水稻的水稻土。(5)古红土在大月山上有,它分布在海拔1088米处,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和灌木草丛。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庐山地壳运动抬升的结果。第三世纪来,庐山气候湿热,风化

31、壳粘粒含量高,较粘重,挡水效果明显,水只能从土壤裂隙、植物根系流动,形成还原环境,氧化铁还原,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二价铁溶解性强,二价铁流去,颜色变淡,初步的网纹层为白色。另外,在1000多米还有网纹层,说明这是庐山在抬升过程中形成的。(四) 庐山的植被庐山在“中国之北区划”上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处长江南岸,与背亚热带相连,在植被上显示出有温暖带落叶阔叶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特征。庐山的植物种类荟萃,其植被组成的植物种类,从现有资料加以分析,有高等植物2600余种,在我国第一个自己创建的用于科学研究的植物园庐山植物园,自然野生植物2332种,人工栽培植物10

32、00多种,足以显示庐山植被的丰富和古老起源。1庐山植被形成的自然条件(a)地质条件:庐山是块垒式山地,地层复杂,由于断层作用而不断上升,形成今天的深壑幽谷,层峦叠嶂。(b) 地貌条件:庐山被明显的分为三个带:下部堆积阶地带,已成为水稻田为主的农业地带;窄岭深谷带,天然植被茂密;上部侵蚀剥蚀峡岭宽谷带,山北受人工影响较大,这些地貌条件影响气候水文来影响植被分布。(c) 气候条件:山地气候垂直分异明显。(d) 土壤条件:具有垂直分带性。2庐山植被类型根据本小组讨论得出月照松林 1000多米,山顶平,风大紫外线多,因此针叶林为主,黄山松东谷 900多米,这里水多但土层薄,含石量高,因此以针叶林为主,

33、黄山松回龙路 917米,北纬29度33分,大片毛竹林,与坡上的柳杉林分界明显秀岳山庄 1160米,北纬29度34分,以黄山松为主,有冷杉水杉汉口峡路上 1220米,北纬29度33分56秒,以以黄山松、杉树、柏树为主,山顶有草甸,这里杉树长势不好,可能是因为水分太多并且有虫害青莲谷 999米,北纬29度33分57秒,针叶林为主,人工茶场多有分布,在向下去三叠泉的路上,常绿阔叶林为主三叠泉底 658米,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秀峰底 52米,北纬29度28分,以马尾松和阔叶林为主星子县公路 120米,北纬29度27分,人工耕地为主(1)亚热带针叶林庐山的针叶林可分为低山丘陵针叶林和山地针叶林。低山丘陵地区

34、海拔700米以下的红壤丘陵和台地,目前多呈半天然林或人工林,有的则呈马尾松疏林灌木。主要分布有马尾松和杉木。山地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以台湾松林为主。台湾松林主要分布在1000米以上,直至汉阳峰顶,其分布规律在山脊与灌丛和落叶阔叶林交错镶嵌或呈混交,自然更新良好,为庐山风景区重要观赏林木。庐山也有柳杉、金钱松、扁柏、花柏、冷杉、落叶松等,但全是人工林,为主要的造林树种。(2)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800米以上的山地,以马尾松、杉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中混交林、台湾松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3)阔叶林 在庐山,常绿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也有着广泛的分布。常绿阔叶林,叶光亮、叶面有角质层、墨绿色,而落叶阔叶林叶薄、草质、无角质层、淡绿色。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海拔一般为700米或800米以下,南坡分不高于北坡。其群落性质、类型、区系组成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基本相似。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我们实习所看到的主要是秀峰、剪刀峡、三叠泉着三个点。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地带性植被类型的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在实习沿路上与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镶嵌分布,数量少。主要建群优势种有:茅栗、锥栗、四照花、马鞍树、山槐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甲天下山!庐山你去了吗?的运动)形成了雄伟峻峭的庐山断块山;在第四纪(距今258万年),庐山地区出现过4次冰期,冰川的刨蚀作用进一步塑造了庐山地貌,形成了冰蚀地貌景观——刃脊、冰斗、冰窖、U形谷、角峰等;而近1万年来,由于庐山雨量充沛、水系发育,强烈流水侵蚀作用对断块山构造地貌及冰蚀地貌进行着强烈改造,最终形成了如今看到的庐山地貌景观jvzquC41yy}/kƒntcp4og}4pgyy/j}rnAcoe?>9566<9
1.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庐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隙起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由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绵延似长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涛,有的象船航巷海,有的如龟行大地,雄伟状观、气象万千。山地的周围则满布着jvzquC41yy}/elyx0eun1pjqitgqj‚4ujkpjg‚nejct0ujslk1rvujs0jvsm
2.2.2构造地貌的形成—以庐山为例课件2024的形成——以庐山为例第二章 第二节地理选必一精品课系列鄱阳湖之滨 · 江西九江庐山课本P17: 在地球内能和太阳辐射能的共同驱动下,各自然环境要素综合作用,形成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而且,地表形态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导入情境:暑假,ZS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的几位老师和同学们,开启了筹备已久的庐山构造地貌探究之jvzquC41yy}/|}m0eun1|thv1;28=:9744ivvq